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施主!莫和贫僧斗狠
  4. 第19章 第二节 打借条的
设置

第19章 第二节 打借条的(1 / 1)


讨论到深夜,一些细节才算最终敲定。

七十二家头目以后就叫流民代表了,当然李德缘也宣布了,这个代表不是终身制的,工作的不好或是有徇私舞弊的一律撤换!

陈庆之派的信使也到了。

派去的部队和给养已经到了,他这一路最终跟着走的四万多人,行进队伍绵延百里,前锋已经到了长江边,后队才从丹徒出发。

果然有谋略的人想法都差不多,陈庆之信里说他按照宗族和地域编了十五个营,方便管理。

从襄城郡渡江,走宣城郡去东阳郡,沿途郡县已经送去屯卫将军和兴汉军的行文,目前还没有麻烦。

江北下雨了,入冬的细雨寒冷,陈庆之提醒李德缘,也多备发汗驱寒药物。

看来舅舅崔偃治派出去的人起作用了,庐江到襄城,至宣城、东阳这条线估计地方郡县会给帮助的。

给陈庆之回了信,提醒他不要太赶路,流民拖家带口的天气又不好,小心瘟疫,沿途能找到的医生不管用什么法子,多给钱带着走!

一天三十里路就算极限,最多不要超过四十里,别人还没到长山呢,都死在路上了。

送走陈庆之的信使,长山的信使也到了。

县城周边山上的树木和竹子都快砍光了,起了六座大寨,每座大寨可容纳万人居住。

不够!李德缘回信再起五座大寨,木头竹子可去南岭深山开伐,告诉驻守的司马和录事,不要怕花钱,让留在长山的百越人多干活就得多给钱。

另外他嘱咐留守官员,派出得力人员去临海和永嘉两郡采购干海货,鱼干有多少弄回来多少。

还要派人去鄱阳郡买粮食,能买到多少买多少。

回了长山的信,李德缘静了静心,给皇帝老爹写了封密奏,把京口这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诉说了下,奏报的最后,他直截了当地说要向刁家借粮。

有些事可以干,干之前要和领导汇报一声,干完了再说一次,让领导知道你心里是尊重他的。

如果不吭不哈的干了,干完也不打招呼,那领导就会觉得你眼里没他这个领导,以后再想做啥都不会得到支持。

李德缘已经知道皇帝老爹对于士族集团的问题想整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投鼠忌器,动一点起不到作用,全面撕破脸,不现实。

为什么对他去长山带领流民屯田这么支持,不就是看中了不依靠门阀世家能屯田和练兵吗?

这两件事李德缘如果能办成,慢慢拓展开,皇权对于士族的依靠才能逐步降低。

但是李德缘敏锐地感觉到士族对于土地和民众的压榨已经快到极限了,离爆发农民起义的临界点已经非常近了。

所以他给衍武帝建议,土地问题必须要像刀子戳破脓包一样,下狠手了。

土断法!全国清查田产!

长痛不如短痛,再这么维持现状下去,就算不是流民的民户和佃户也该起义了,现在说白了就缺个天灾。

密奏写完,又给董大监写了封信,把他准备在京口要做的事大致说了下,告诉董大监,他已经密奏给陛下了,借粮的事势在必行!

同时他告诉董大监,庐江郡的流民已经南下,京口的流民三日内也要出发了。

校事府密切注意下京城内各方的反应,尤其是刁孙周三家的。

让十九郎喊过来老萧,把密奏交给他,让他安排军中的绣衣直指,连夜出发送往京城。

反正离天亮也没多久了,干脆和老萧商量点正事。

老萧听了借粮的想法,面无表情地说“就是明抢呗!”

“嗯,说借好听点,打借条的。”李德缘心说还是老萧聪明。

“打借条不还的多了去了,说吧,让我干啥?”老萧人狠话不多。

“两件事我要你一天内帮我完成,一是查下京口最大的粮行存粮的地方在哪?二是刁家的庄园哪个最大存粮有多少?”

“就这?用不了一天,午时前给你回话,没事了吧,我睡觉去了。”说完,老萧走了。

李德缘心里一万头羊驼跑过!老子还没想睡你就去睡,太不拿领导当回事了!

只好和刘裕、阳虎加上十九郎研究了会怎么借粮。

粮行好办,京口有驻军,陆上的不多,一个仪同的,归郡都尉管。

李德缘的意思多备大车,查明粮行储粮地,直接带兵过去围了,拉上粮食就走,留下屯卫将军的借粮行文和兴汉军的借粮行文,写明三年后归还。

至于庄园,如法炮制。

刘裕说庄园恐怕不行,据他了解,刁家的大庄园,奴仆佃户等动辄两三千人,还有豢养的私兵,兴汉军在京口满打满算不到一千五百人,带兵闯私人领地,事恐怕办不成。

刘裕给出了个主意,民变!

挑选流民去围庄园,兴汉军假装来救,控制刁家主事的,连吓带诈,不怕他们不主动给粮食。

这个法子好,李德缘脑子里飞快转了转,难点有两个,一是流民必须组织好,别到时候真的民变了控制不住。

二是控制住刁家管事的,李德缘觉得不能等流民包围了庄园再去,而是要提前进去,外面闹起来,里面也掀了桌子,这样里应外合,打刁家个措手不及。

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几人匆匆用过早饭,刘裕去找可靠的流民首领安排围庄的事,阳虎监管起整个大营的巡查防卫工作。

李德缘则带着十九郎在大营里巡视,督促各营做好出发的准备工作,另外他还特别交待把甄别出来的儒生赶紧报上来。

午时前,老萧回来了,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

京口最大的米麦行叫周记六陈铺,铺子里常年备着上千石粮食,存粮地在京口东十里堡。

周家开的铺子,入股的有刁家孙家周家王家谯家陆家,基本都是江东本地士族。

十里堡有私兵三百多人把守,墙高三丈多,距离郡兵驻地五里。

光米麦行里那点粮食指定是杯水车薪,十里堡强攻也不是不行,损失一些人手还会激化和世家的矛盾。

只有智取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