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时间,朱粱再次回到这天的早上。
“请陛下恕罪,是奴婢照看不周。”芸儿跪在一旁。
朱粱嘴角抽搐。
“别恕罪了,马上派人给郭耀传圣旨。”
上次失败是不够快,且做事太随意,走漏了风声。
这次,朱粱直接给郭耀传旨,让他率领五万禁军,将大内府全部铲除。
当郭耀拿到圣旨时,整个人是懵的。
“陛下莫非昨夜受了刺激?”
与圣旨一起带来的还有金牌,代表了朱粱的意志。
“既然是陛下命令,臣必然听从。禁军马上集结,以最快速度杀向大内府,不能惊动他们。”
与此同时,赵丰正在给朱粱传达敌军入侵的情报。
朱粱一脸淡然,让他去给朱毅传个简单口谕。
赵丰哪知道朱粱什么心思,立刻去传达。
“陛下,您怎么了?”芸儿满脸忧虑。
“朕没事,你去弄点吃的过来。”
等了约半个时辰,禁军传话来,已经将大内府完全控制,并展开屠杀。
由于这次准备充分,府内没有太监逃跑。
可问题是,有部分太监在外面,他们被惊动了。
朱粱这才想到,自己的做法缺陷太大。
没多久,城门处传来消息,有太监开了城门,敌军势如破竹。
“看来必须一网打尽才行。”
朱粱这次没有急着读取存档,想知道更改破城时间后的未来怎么变化,同时借此机会找出更多内鬼。
半个时辰后,朱粱带着大群侍卫来到宫墙之上,也即是最初自杀的地方。
抬眼望向宫外,战火滔天,百姓不知道损失有多少。
战争哪来仁慈,不伤百姓只是战前或者战后的公关手段罢了。
“陛下,菱王正在与对方交战,情况危急。”
朱粱看到了,三皇叔握着战刀,在云端激战七八人,战况惨烈。
不远处还有城内的其他高手,混战在一起。
当看到某些熟悉的身影,朱粱意识到一件事,宫内的供奉并未完全向着皇室,有部分已经叛变。
也就是说,供奉群体里叛徒也不少。
“这就难办了。”
除了供奉外,朱粱还看到大量投敌的城卫军,他们看到敌人来了直接丢掉武器跪下,根本不反抗。
“这种战斗力别说五十万人,就算五百万人都打不过。”
正感慨时,有太监来汇报,大司空开启了朝议。
朱粱冷声道:“朝议投降?好,朕去看看他们想说什么。”
在他转身前往上朝的凌霄殿时,朱毅被偷袭,处于重伤状态。
朱粱似乎听到了朱毅的呼喊,但没有停下脚步。
路上回想往事。
他出生于普通皇妃,属于地位最低的那类皇子。
但他从小聪明,学习刻苦,因此被除了皇帝外的其他人喜欢,尤其是连续战死了七个儿子的菱王。
先皇甚至开过玩笑,如果不是法度不允许,他愿意把朱粱过继给朱毅。
或许正是这种说法,让朱毅对朱粱过分照顾。
这次,先皇及其他王公贵族逃跑,留下朱粱收拾烂摊子,实则背锅。
朱毅本来不需要留下,但他还是放弃了北上的机会,当了领兵大将。
正想着,身边侍卫悲戚道:“菱王……菱王殉国了。”
朱粱回头看一眼,那个黑色战甲的身影从云端坠落,格外凄凉。
“没事,在我这里他还没死。”
朱粱大踏步走入庞大的凌霄殿,开始琉璃皇朝在历史意义上的最后一次朝议。
虽然文武大臣有半数没来,但还是有数百人之多。
在太监宫女的簇拥下,朱粱走向十米高台,坐在金黄色的皇座上。
城外战况惨烈,但朱粱还是抽空感受到了权力在握的快感,这是一种让人迷醉的眩晕感,爽得无法呼吸。
但他很快清醒过来,想要这种感受持久,那就必须改变未来。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众臣下跪,并没有因为乱局失了礼节。
朱粱四处查看,认清这些人的身份。
代理宰相曾义,大司空周玉国,兵部尚书陆辰,吏部尚书诸葛旭……
很奇怪的官制体系,与朱粱以前认识的古朝代都不契合,更像是各种官制的缝合体,在他看来显得诡异。
“陛下?”芸儿提醒。
朱粱醒来,大声道:“诸位平身。关于城外情况,为之奈何?”
周玉国首先站出来,严肃着一张老脸,义正言辞:“我琉璃皇朝坐拥三百六十州,兵卒无数,岂能怕区区罗征两百万人。只要能守住,各方援军明日便可抵达,击败敌军轻而易举。”
这话说得朱粱翻白眼。
什么叫只要能守住?
现在的问题就是守不住。
朱粱眯着眼,问:“如果朕要投降,你们谁认同,谁反对?”
听到朱粱这话,部分大臣震惊,部分释然,还有部分窃喜。
但这种情绪不容易看出来,朱粱只是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高高在上的角度看出了少许。
“陛下,不可投降。荆楚只是偏远小国,当初对我国俯首称臣,岂能投降?就算我等殉国,也不能做出此等卖国之事。”
说话的是周玉国,言辞激烈,有种一言不合就要以头抢地耳的错觉。
朱粱道:“皇城已经被破了,大司空有办法弥补吗?”
周玉国道:“有菱王在,必能守住。”
话音刚落,殿外士兵急匆匆进殿,由于速度太快,被门槛绊倒了,摔了个满地鲜血。
“急报,菱王战死,敌军势如破竹,正在朝皇宫进军。”
众臣哗然,没想到败得如此之快。
“听说罗征得了圣门协助,难道是真的?”
“圣门素来不参与皇朝争端,他们难道要入世?”
“现在怎么办,菱王是唯一能对抗罗征的存在。”
等他们闹腾一阵,朱粱幽幽问:“如果现在说投降,谁认同,谁反对?”
众臣面面相觑,就连周玉国也缩起脖子,再不敢说话。
沉默半刻钟后,急报又来了。
“禁军统领郭耀战死,敌军正在包围皇宫。”
此后战报接连不断,直到罗征投来降书。
“只要皇帝投降,我国必善待诸位。”
在场众人争论不休,有人说宁死不降,有人说先皇早就跑了,他们本就是留下送死的,还不如投降。
等到皇宫顶空传来雷鸣之音时,吏部尚书诸葛旭道:“要不降了?”
现场无人反对,只有数人气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