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我在古代搞内卷,一路封侯拜相
  4. 第42章 送君秋衣裤,君还笔墨玉
设置

第42章 送君秋衣裤,君还笔墨玉(1 / 1)


垣石那边紧赶慢赶的,终于在十二月初的时候织出了一匹满意的麻布和两床十二斤重的棉被,梅香亲自操刀,在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做了四套满意的秋衣秋裤和一套棉袄出来。

被子一床给康帝,另一床自然是给她父亲,秋衣秋裤也是给康帝的,康帝外面要穿龙袍,不合适,棉袄则是给中青的。

姜回连夜打发蛛网的人,快马加鞭送往康都,交给李钟,拜托他代为转交,当然里面也有给李钟的,只不过是梅香的练手货罢了。

做好了给康帝的,梅香才静下心来给姜回做棉袄,这套她做得格外的用心,尽量做到贴身又不显身材,又不臃肿。

至于多出来的布料,姜回让人寻了裁缝,做成统一的款式褂子,从上往下发了下去,算作过年的员工福利了。

众人无不感叹布料的柔软,穿起来有多保暖舒适,身为新亭亭长的林虎收到衣服时,简直热泪盈眶,虽然只是一件褂子,但是穿起来却格外的暖和。

时间忙忙碌碌的就到了年终,这一年虽逢大旱,但是因着漠河,再加上早有防备的缘故,整个县城的粮食倒是没有受到影响,还修了桥,铺了路,挖了塘。

只是这天一直没有下雨的迹象,着实让人心焦,这会儿有的井里已经打不出水了,姜回开始让人去储水塘取水。

夏天的时候为了减少蒸发,丢了不少树枝进去,所以储水塘的水质差的要死,碧绿碧绿的,一看就不能喝。

无奈又教大家做了简易的净水器,用家中的破陶罐,从上到下依次放上小石子,细沙,木炭,麻线团,即便如此也只能让水看上去能喝,最终还是需要煮沸在饮用。

虽然麻烦了些,但是总不至于渴死。

时间一晃就到了今年的最后一天,大康没有过年的习惯,但姜回还是吩咐厨房尽可能的多备两个菜分发下去,勉强过个年。

她的述职贴早已写上去,自从大康有了纸,官员的述职报告就没有篇幅限制了,要知道以前一个县令能写的内容,最多就是一卷竹简,除去开头的拍马屁和结尾的拍马屁,中间能写的东西也就少了。

这就导致了一些做出功绩的官员,有喜报不上,一些碌碌无为的官员也能蒙混过关。

此时的康都,康帝依旧在康顺殿加班,好在今年康顺殿修建了地龙火墙,屋内温度适宜又无异味,也不算难熬。

漠州偏远,述职帖比其他地方送的晚一些,因此他今日才看到漠州的。

大部分和往年一样,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能让他留心细看的只有那么几个人的。

其中就有姜回的,姜回的述职贴拿起来比其他人的厚了些,康帝不知为何,心中还有丝期待。

快速略过前面的套话,看到她写发现土豆和棉花之时速度慢了下来,这土豆他已经知道了,棉花却还未收到消息。

也不知是何物,带着疑惑,康帝继续往下看,清河泥,建水车,铺官道,修桥梁,捉匪徒,纳难民,一件件的事情被姜回写的格外生动。

就连他都对漠河如今的样子产生了好奇之心,看完述职帖竟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翻到后面,夹了一张薄薄的纸,康帝细看,上面写的正是姜回述职贴中说的三合土的配方。

康帝小心收起,自大康灭诸侯国以来,这官道一直都是他头疼的问题,每个地方车辙宽度不一,寻常人出行每过一州就得换车,除了不方便倒也影响不大。

可在行军打仗上,这就影响大了,车辙不统一会严重的耽搁行军速度,这也是姜回当初做出独轮车以后,被李钟等人赏识的原因。

他也多次尝试过统一车辙,均是无疾而终,如今姜回倒是替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只是这修路并非易事,还需多加琢磨,倒是信中提及的棉花,他十分好奇,洁白绵软,可织布制衣,也可填充被子,莫非是如羊毛般的东西?

不过康帝也没有疑惑多久,当天晚上李钟就提着一个巨大的包袱进宫了。

康顺殿,康帝见到李钟手中的包袱,颇为好奇的问道:“爱卿手中提的是何物啊?”

李钟把东西递给旁边的内侍,拱手道:“陛下,此物是姜回托人快马加鞭送到康都的,委托臣务必转交给陛下。”

康帝忙了一天,本就累的腰酸背痛的,听见李钟的话,直接起身走到内侍跟前,亲手打开了包袱。

入眼是一个小木盒和一床用黑色绸带扎着的棉花被,质地似毛非毛,似麻非麻,结合姜回的述职帖,康帝觉得此物正是棉花无异了。

用手一摸,入手果真绵软,不用试都能感受到温暖,当即便让几名内侍将其拆开,一床十二斤的棉被出现在康帝眼前。

康帝笑道:“去,把孤寝殿的衾衣换了。”

内侍带着被子离开,康帝才把目光放在了小木盒上,打开木盒里面,入眼的是一件从未见过的料子制成的衣物,提起一看。

是两件短衫,和两条裤子,布料细腻柔软,光是看着便能知道穿在身上有多舒服,木盒底部还有几张纸,画的正是棉花从种植,到采收,再到纺成线的步骤。

康帝满意抚这胡须,笑道:“姜回这孩子,想得倒是妥帖。”

李钟一愣,康帝平日里最是看重君臣之别,这会儿称呼姜回为“孩子”,倒是有种说自家后辈的感觉,什么时候姜回在康帝心中的地位已经变得如此之重了?

当即附和道:“姜回的确是个心细的,若非年级太小了,一个县令之位,那里够他施展。”

“哈哈,他如今也有十七了,也不小了,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二十出头就封王拜相之人,大康为何不可出现这样的人才呢?”

李钟心中更惊,没想到在康帝眼中,姜回竟然后封王拜相的潜力,历史上固然有二十出头封王拜相之人,可那些人谁不是出自世家大族,从小培养的,与姜回的情况完全不同。

“曹高,从孤的私库里挑几块好玉,送到漠河去,再挑几套笔墨一起送过去,那小子的字实在丑了些。”

“诺!”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