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魂穿万历,朕偏不做千古仁君
  4. 第34章:军功那些事
设置

第34章:军功那些事(1 / 1)


明代从明宪宗时期开始,明确了人头军功制。顾名思义,就是打仗之后,数数砍了多少敌人人头,然后鉴定一下人头真伪根据一个人头多少来提拔或奖赏。

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明朝至少从明宣宗之后,皇帝和中枢大臣几乎完全不知兵,派出的太监不但不知兵还往往贪婪,以至于正常核定军功的方式,比如冲阵、先登之类根本没法核算了。一场仗下来,负责审核前线的太监作弊,说有一千个冲阵,一千个先登,皇帝和中枢又不知兵,怎么鉴定真伪?

基本上上没法鉴定真伪啊!

所以文官最后想出来的办法是,人头军功,你砍多少脑袋,总不好造假吧,至少造假难度比写个多少人冲阵难多了吧。所以以后奖赏和提拔,就数人头算。人头的校核由文官负责。

人头军功制属于大明中期之后,皇帝、中枢官员、太监全都不知兵,武将没有系统发言权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一种极其落后的军功制度。

但是这种方式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后果也很明显。

人头军功制的恶果,一般人肯定首先想到“老乡,借人头一用”,诸如此类的杀良冒功、抢战友人头之类的事。

这确实性质恶劣,但并不是最严重后果。

不过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果,最严重后果是,严重限制了军队战术的发挥。

作为一个士兵,你的前途和奖励就是看你回去拎几个人头,那你应该冲入敌阵开无双,还是应该等着残血收人头?

作为一个军官,上级要求你去打阻击,好让兄弟部队迂回,你干不干?你这边打的累死累活根本没法去对方阵地割人头,队友一旦成功后面袭击得手,拿走一大波人头。

所以人头军功制下,明军的战术就非常呆板,往往就是一个正面阻击,不干正合奇胜这种高级别战术,甚至哪怕敌人败退也不轻易追击敌人——你追击去了,队友都割人头了,你运气好了两手空空回去,运气差了对方直接把你反杀。

结果是什么?

这种人头军功下,因为战术呆板,一般既不会干迂回包抄这样的大手笔,也很难冲阵混战,所以很容易导致敌人是不太好攻进来,但伤亡也很小,能留下的人头就更少。

宪宗、孝宗时代的王越,是明代三个军功封爵的文官之一,军事能力非常优秀。率两万人去袭击毫无防备的蒙古军阀伊思马因,结果就斩首四百。王越是真的军事能力很强,之所以斩首寒酸,本质上就是这种军功情况下,再优秀的将领,你也没法逼下级军官和士兵做严重违背自己利益的事。

明孝宗时期一度希望收复河套地区,搞了搜套战争,结果斩首三级,几乎可以作为笑话了。

明朝后期与蒙古的小规模战争加剧,每年都有大量小规模战争,九边地区许多打了一辈子仗,被称作名将的人,如马芳、杜侗这些,一辈子累积斩首也就一两千个。

就连后期在宁夏、抗倭、辽东都做过总兵,三个打仗地方最多地都干过,被称作当世名将的麻贵,一辈子斩首数也就三千多。

人头军功制度下,大家对人头是很爱惜的,敌人真正死掉的人里面不可能让拖走很多。但另一方面,呆板的战术下,明军和蒙古军队的伤亡数往往都不大,看着上万人的会战,可能就是蒙古人弧形骑射几波,明军也不出击,在盾牌后放枪放箭。只有个别极好机会下,明军才可能出动骑兵抓几个落单蒙古人。

但必须注意,这种情况往往是大规模作战结果。小规模作战时候,明军是敢于出击的。

因为明军的主力成分——军户早早败落,打仗质量不行,所以将领往往采取家丁模式,朝廷也接受这种方式,就是高薪养上百到小几千的家丁,这些家丁因为本身高薪,所以不会执着于人头,带着这些人就可以打出一些积极战术。明军后期经常采取的深入蒙古捣巢战术,就是以家丁为主要构成的队伍去执行的。

一直到后金崛起前,绝大部分明军习惯的已经是这种战术。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明代最大的例外就是戚继光和李成梁这俩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戚继光是顺应时势而起,又有谭纶撑腰,张居正支持,所以获得了高薪募兵的权力,从而组建戚家军。戚家军一年基本工资十八两,还不算奖金。在这种工资基础上,加上戚继光的治军能力,军队纪律不同一般明军,战术可以彻底贯彻,而割人头的工作就可以专人完成,回头奖金统一按照记功分配。

也就是说,戚继光实际上探索出一条能记功准确还不用人头军功制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需要丰厚资金支持,所以大明不可能推广开,甚至在戚继光死后,把一直高薪的戚家军也干掉了。

李成梁则另一个极端。李成梁一生单论审核过关的人头就一万五千多颗,比同时代其他所有名将的加和都多。

李成梁属于把明朝这套制度真吃透了,玩出花了。本人超群的军事能力+超低的道德素养,让李成梁能够在这套制度下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以随便以任何百姓、财物之类作为诱饵,让蒙古人深入再关门打狗;也可以设法逼反女真酋长,然后雷霆万钧去犁廷扫穴。

这种情况下,李成梁就成了杀人魔王,一辈子获得大量人头。但李成梁同样很难复制的,一般人学他的道德底线容易,学他的军事嗅觉难。包括他的儿子和部将,都没有学到精髓。可能唯一一个后来学到精髓的就是努尔哈赤吧。

后来努尔哈赤和边军作战,哪怕是拼死也要抢回自家士兵的尸体,想来也是考虑到了这些问题吧。

不过这些方法是真的有用,明代后来边军越打越差和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