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尊在不断远离洪荒界在虚空海的道标,古月界内的分身也并没有停下行动。
三万将士的行军,自然不可能毫无动静,而且王者之师,自然要堂堂正正,因此帝辛在出征之前就开始在雁雀关大肆宣扬此事。
几个月的准备时间再加上宣传的方式,帝辛亲征一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
不说各个势力之间互相安插的探子,便是大离皇朝虽与周边势力多有摩擦,但民间的商品往来却是一直在流通的,除非大战开启,否则的话一般情况下各方势力也不会去阻拦这种事,甚至在和平时期还会修建贸易用的坊市。
雁雀关本就在大力发展商业,因此来自各地的行商络绎不绝。
在这个时代,行商们的出现所代表的不仅仅意味着不同地区的物品可以互通有无,他们所兼顾的还有将来自一个发生地方的事情传递到四面八方的身份。
这并非是强制性的措施,而是在贸易的过程中为了宣传自己的商队而自发形成的潜规则。
而来往雁雀关的,自然有前往高句丽进行买卖的行商,甚至其中就是一部分是高句丽的商人,因此帝辛亲征的消息早已在几个月前就被行商带回了高句丽境内。
在确认了消息的确是大离官府发出来的之后,整个高句丽上下一片哗然。
在他们的认知中,大离虽然实力雄厚,但疆域太过广袤,为了守护疆域就应当拖累了大部分的精力,再加上据说那位皇帝多年不临朝政的原因,导致大离境内各种内忧不断,应当无力出征才是。
内忧和外患两个词之所以经常放在一起使用,就是因为在一个势力发生内忧的时候,其他势力进行入侵就会变得相当容易。
高句丽乃至周边的势力,甚至其中包括了被帝辛灭掉的突厥,这几年敢肆无忌惮地侵扰大离的边境,就是看准了他们即使占不到什么便宜,大离的军队也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踏出疆域一步。
否则的话,面对大离这般的庞然大物,他们又怎么敢随意得罪?
当然,若是大离皇朝缓了过来,恢复元气之后要找他们算账的话,他们也有办法应付。
重新纳贡便是了。
天朝上国家大业大,只要他们俯首称臣,大离的那位皇帝应该不会介意他们之前小小的冒犯。
说穿了就是道德绑架,这种伎俩他们在以前用过很多次了,而大离皇朝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度,从来也不会多为难他们。
否则的话,他们这些有的疆域还没有大离一省之地大的势力,在紧邻着大离这个庞然大物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够安然存在到现在还没有被大离吞掉。
天朝上国的称呼是大离刀山血海中打出来的尊称,但却成为了遏制大离继续扩张的枷锁。
因此,当高句丽听到大离的裕王殿下要带兵亲征的时候,才会显得那么惊讶。
和无措。
他们并非没有抵御外敌的准备,大离虽然不主动出兵,但这些趁着大离虚弱侵扰边疆的势力也并非和睦共处。
除了寻找机会不时侵扰一下大离之外,他们所防备的,还有来自其他势力的入侵。
但是,他们这些势力中,有很多地盘连大离的一省之地都没有,说是打战,但实际上也都是一些小打小闹罢了。
相比是同样属于寡国小民的其他势力,他们精力最多还是用在如何侵扰大离边境之上。
有时候只是在大离边境抢掠一番,其收获比大败一个小国都要多的多。
因为大离一向的怀柔政策,他们防御的预想敌中,从来都没有大离的身影,而当听到大离要对他们出兵的时候,高句丽这才绝望的发现,就算他们提前有准备,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大离这般体量巨大的国家讨伐。
实力悬殊太大,在绝对的实力碾压之下,无论什么计策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按照以前的应对方式,高句丽现在应当准备好贡品,主动派遣使团前往大离京城,向着皇帝纳贡称臣,承认自己附属国的身份。
做这样的事他们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唯一心疼的就是因为上贡的贡品。
一般情况下,大离皇帝为了体现天朝上国的富庶,回赠的赏赐应当更多,一来一回使团可能不仅不亏,还会大赚一笔。
但他们虽然习惯了在看到便宜的时候撕毁条约,但纳贡之后,最起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论是处于何种原因,他们都不能再主动侵扰大离边关。
这么算下来,以高句丽的角度看来,其实是亏的。
如今大离内忧不断,若是不趁着这个机会多抢掠一些东西,那么万一大离恢复过来就很难有机会了。
因此面对大离裕王殿下亲征的消息,高句丽之内分为了两派。
其中一派就是坚定的纳贡派,其中也上了年纪的老臣为主,他们为官的一生中经历过了许多次对大离的纳贡称臣,对于这套流程滚瓜烂熟,也习惯了这样处理与大离有关的事情。
另一派,则是这几年刚刚升上去的新锐派,其中多是年轻人。
这些人的上位,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于大离边关的入侵立下的功劳,因此他们要更加清楚大离的现状。
在这些人看来,大离境内如今各种内忧,而外面又有不止他们一家的势力在觊觎和侵扰,为了应付这些事情,大离应当是没有精力再发起一次远征。
而且还是从和他们不相邻的疆域派兵跋山涉水的远征,其中不知要浪费多少的精力。
因此他们觉得,虽然确认了这样的消息是大离官府发出来的,但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假消息,为的就是震慑他们周边的这些势力,让他们短期内不敢再侵扰大离。
而且从大离北疆的雁雀关到高句丽路途遥远,以大军的行军速度,他们再发现那位裕王真的亲征之后再决定上贡也不迟。
这样的猜测也不是毫无道理,而且他们还拿出了各种证据来佐证他们的猜测,因此很快就获得了一大批人的支持。
于是,纳贡之事就这么缓了下来。
封神之我在商纣当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