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听了之后满意的点点头。
“来人,本王王命,若是日后在战场上碰见了刚才那个士兵,不要杀了他,抓了他之后给他十两银子,就放他离开吧,叫他回老家以后再也不要去充军了。”
朱能听了之后一愣:“殿下,这是为何呀?此子狼子野心,实在非忠义之人,实乃卖主求荣之辈,这样的人对他妇人之仁,那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朱松呵呵一笑:“一个小兵而已,哪有那么夸张,就按照本王说的做!”
朱能拱手道:“请殿下放心!”
朱松回到营帐坐着下来看着还剩下的半壶酒全都倒了出来一饮而尽。
虽然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今天那个小兵的话还是让朱松有所触动,别的不说,只说燕王朱棣当了皇上之后,他也一定会削藩,但最起码自己不会有生命危险,可同样的,自己这辈子再也回不去开原了,自己这辈子也别想着能够成长一个藩地的兵权。
前一世的时候朱松是个苦逼的上班族,班这个东西他实在是上的够够的了。
这一世,朱松撞了大运,能够当一个皇帝家的亲王他已经很知足了,最起码不用为了肚子整天奔波劳碌。
而朱松选择帮朱朱棣的原因也很简单,朱棣做了皇帝,为大明开创了相当不错的永乐盛世。
郑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去寻找建文的踪迹,但不可否认,郑和下西洋对诸国都产生了极好的紧密联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贸易有很大的贡献,使得大明威服四海,万国来朝。
朱棣迁都北平,此举对大明对北方尤其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作战反应尤为积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首都迁至北平,而在与游牧民族之间的战斗上占据了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
而在军事上,朱棣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五征漠北打的元人抱头鼠窜,在他执政的几十年里,边关百姓几乎很少被游牧民族掳掠。
他是华夏的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狼居胥,也是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功劳不可谓不大。
如果坐上皇位的不是朱棣一直是建文当政的话,以建文重文轻武的尿性,大明很有可能在初期就会面临末期要面临的问题,那就是朝官把持朝政,上可架空天子下可把持朝正,成为文官,尤其以东林党等一派文人官员为首的政治派系,独霸朝纲。
所以即便是靖难成功之后,朱松会失去兵权,甚至可能连三护卫的兵马也不再拥有,但朱松依旧是朝廷的亲王,每年依旧可以享受着一万石的俸禄。
说了摆烂,可朱松现在又陷入一个纠结之中。
大明后期的亲王何止几十,那简直成百上千,每一位藩王都要有每年一万石的俸禄,那长此以往下去。只怕是整个大明光藩王的俸禄就可以掏空国库。
番王的嫡长子继承亲王爵位,亲王的庶子自动成为郡王,郡王的嫡长子继承郡王爵位,郡王诸子授镇国将军,郡王之孙授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孙及以下,皆为奉国中尉。
而最低的奉国中尉一年的俸禄也有二百石,大明朝的官员俸禄是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低,从四品的官员尚且还有二百四十石的俸禄,可到了正五品的官员一年就只有一百八十石。
如此算来,大明官员的生活过得可谓是相当的艰苦,而那些皇亲国戚就算是什么也不干,一年也有二百石的俸禄,别说那些官员心中觉得不公平,就算是朱松这种一等亲王,也觉得非常非常不公平。
但大明朝后期为什么没钱?其实根本原因。也不存在于藩王,根本原因在于朝廷收不上来税,为什么收不上来税?因为朝廷的税只向普通的百姓收。
剩下其他的不管是官员还是手工业者,他们的税朝廷都是不熟的,可百姓种地别说发家致富了,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而百姓没了土地怎么办?百姓没了土地就只能把地卖了,而卖给谁呢?自然是卖给那些比农民高一阶级的地主,或者是皇亲国戚,而藩王无疑是土地兼并的最大获利者,也是土地兼并之下最大的地主。
朱松可以理解朱元璋他定下藩王分封制度无非就是自己过穷日子,苦日子实在是过怕了,他想着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代代能够不为。吃的去犯愁,可是如此一来,官员士卒,藩王、皇亲国戚、国家功臣,岂不是都成了大明朝的蛀虫?
朱松一时间觉得头疼了,想的太多了,这帮上层阶级,他们不用交税,自然而然是不愿意发生改变的,自然而然也不愿意打破规矩,老老实实的交税,更重要的是官员们的俸禄本来就低,再让他们交税,这一年别说是生活了,就连维持温饱都成了问题。
朱元璋毕竟是农民起义出身,眼光总是狭窄了些,认为普通的老百姓十两银子可以过一年,官员为什么不能同样以十两银子生活一年?
可是毕竟官员家里面总是要养一些下人的,总不能让人官员在忙碌朝廷政政务的同时还要自己收拾自己的家吧?
更不要说官员与官员之间都有人情往来,若是送个礼那就更加的捉襟见肘,所以即便是朱元璋如此痛恨贪官,大明律对贪官的惩罚也不可谓不严重,但为什么最后大明朝的贪污仍旧是没有得到丝毫的减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官员没钱,不贪能怎么办呢?
在朱松看来,要想彻底解决大明后期连税银都说不上来的现象,就只能。将大明律好好的改一改,不管是士农工商,只要是大明的子民就都要交税,而且大明的官员的俸禄要长一长。
百姓是国家的基础,而官员们是国家运行的保证。只是一位压迫官员,而仰廉根本就是行不通的,要想让官员停止贪污成风,那就要把人家的俸禄提上去,高薪养廉,朱松也不觉得这是一件好办法,可是相比起现在的大明朝,这无疑是唯一一的一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