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大明:摊牌了,你爷爷我是朱元璋
  4. 第142章 大生意
设置

第142章 大生意(1 / 1)


带着一脸纠结的弟弟回了宫,看着对方一脚高一脚底地离开了,朱英来找朱元璋。

“你的意思,是想要办一场宴会,请在应天府的所有大商人来赴宴?”

最近几年,天灾不断,大明国库并不充裕,而外敌盘踞,让老朱对屯兵、练兵一直都没松懈。

大部分国库收入都充入了军费之中。

六部其实都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之所以对贪官抓得特别狠,也跟国家穷有关系。

朱元璋不是没想过对大商人下手,但当了皇帝的他,再不在乎,也有了一些形象包袱。

对商人直接下重税,这就是老朱的办法之一。

朱英却有另外的见解,他知道后世的事,只一味重农抑商是不成的。

“爷爷,重农抑商的政策并非不对,因为在更早之前,百姓种庄稼,便是再努力,一亩地能产三四百斤已是不错,若遇灾年,还会颗粒无收。若不重农,不支持农业,无人种庄稼,便是能从大明之外买来粮食,也不是长久之事,这事关国本,必须重视。”

“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已有了土豆,以后还会有其他高产作物。农民可以有更多选择,饱腹问题只要延续过去的规则,便是不能大发展,起码在维持现状基础上产量提升,已是大势所趋,便是有人想要阻挡,也挡不住。”

“饱腹问题即是得以缓解,商业也该试着发展起来了。其实就算是抑商,大明国内前十的富豪也多是大商人,而非大地主。可见,商,的确能够让银子多起来。爷爷,要建设大明,就少不了银子。银子从何而来?只靠着我一人经商?我可以挑这个头,但事情却不能只有我一个人来做。我便是生就三头六臂,也做不到这一点。培养商业人才,从商人中吸取一部分人为我们所用,这就是个办法。只是让户部、工部来做生意,范围就太窄了,而我要做的生意,是天下第一的大生意!”

朱元璋一听,就知道大孙子恐怕是有了主意。

大孙子在赚钱方面是一把好手,之前接手了朱家铺子后,才几个月时间,就大赚特赚了一笔。

在身份回归后,就有官员提出,是不是将白糖收归国有?

当时被老朱直接喷了回去,可这个买卖的确是赚钱,国有控制也是迟早的事。

“你的意思,是放松对商人的控制?”朱元璋对此并不赞同。

“商人重利,不能让他们真的跳起来。”

朱英其实也赞同老朱说的这句话,可问题是,发展商业,是大势所趋。

国内继续抑商,经济没办法大力发展起来,等着这片土地的,就是将来被其他发展起来的西方国家所侵略。

所以,改变是必须的。

在原本的历史线上,大明朝也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

朱英没打算现在就发展资本主义,作为皇族,他也没那么无私,自己将权利交出去。

仿照西方国家当年做的,让商人充当外扩的同盟军、先锋军,这做起来就容易多了。

首先,先搜罗一下能用的人。

这次的宴会,就是先做一下人才普查,看看这些大商人中,目前有多少能用的人。

之所以只邀请身在应天府的商人,是因为朱英如今的身份乃是皇长孙,再平易近人,也无需太紧赶着。

他只需要以陈家铺子少掌柜的身份,请人去“陈家少掌柜”的园子里玩一玩。

无需等,想来的自然会紧赶慢赶的来,来不了的,他也不强求。

“……孙儿也不列名单,只交给沈文玉一百张无名请帖,时间定在两个月后,两个月时间,便是路途再远,只要紧赶慢赶,也该到了。”

朱英这态度,才让朱元璋满意了,孙子还是有分寸的,知道不能惯着这群商人。

只不过,沈文玉……

“你说的可是沈万三的那个族人?”朱元璋问道。

沈万三在后世是死于洪武大帝之手,但现实中,人家是在大明还没建立时就已病逝。

如今沈家掌权的人,是沈万三的儿子辈了。

“是。他如今暂管着沈家在应天府的买卖,才二十余岁,是个青年才俊。”朱英对沈文玉印象很是不错,忍不住称赞了几句。

朱元璋知道这个沈文玉是在大孙子还是朱家铺子少东家时与孙子成为朋友的,当时在外人看来,还觉得沈文玉这个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竟然会对一个小小乡绅家的人态度这样好,与地位不匹配的人结交。

由此可见,当时朱英在其他大商人眼里,那是什么都不是。

沈文玉能在那时候就慧眼识英雄,起码不是个眼瞎之辈。

朱元璋这人护短,也喜欢爱屋及乌,对沈文玉的印象的确是不错。

“沈家倒的确不错。”老朱点点头,道。

“既是如此,让沈家来挑头,也的确省时省力。”

苏之沈氏,这可是能被列为大明首富的人家。

大明虽是重农抑商,但也不是生硬的去抑制。

如沈家这样得过表彰的大商,大明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见老朱并不反对,朱英又顺杆爬道:“爷爷,您就不问,孙儿第一步想做什么?”

“你想做什么?”朱元璋沉吟片刻后,忽然说道:“海上贸易?”

“您是如何猜到的?”朱英没说对还是不对,问道。

“过去十年,你不是一直都对海外贸易感兴趣?其实你真正感兴趣的,是来自海外的作物?”

要说朱元璋不心动,那是假的。

过去只是放任,没抱希望。

可当土豆真出现在了眼前,并且展露出了高产的一面后,朱元璋就会想,在海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更高产的作物?

朱英点头道:“正是,海外贸易过去都是民不举官不究,但大明官方却从未长途出海过。”

那要等太监郑和出海,才算是第一次正式对海外的探索了。

既然知道海外有着那么多好东西,海外贸易有着那么多好处,又何必非要等到以后?

大明官方暂时没有银子组建海上船队,但一直以来偷偷出海的大商人们有这个实力啊!

单独的一两家或许没有,但将几家的力量,加上官方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呢?

出海,在目前为止,对朝廷,对商人来说,都是利大于弊。

“出海……”朱元璋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走动了一圈后,对朱英说道:“英儿,你先仔细说说你的计划。”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