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显示,英王在集贤关外的赤岗岭上,扎有四座大营,称为“四垒”。分别由刘玱琳、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等将领镇守。其中,刘玱林镇守第一垒,麾下兵马1200人,其余三将分别守第二、三、四垒,每垒都是1千人。同时在菱湖北岸设十三垒,有1万3千人驻防,每个垒(营寨)1千人。英王在赤岗岭布四垒和菱湖北岸布十三垒,本意是让两处相互支援,互为犄角。这个用意勉强说得过去,可你想达到目的,也得派有执行力的人才行,哪怕你安排几个得力战将压阵也好啊。可英王把战将都带走了。
先说菱湖北岸布置的十三垒。一字长蛇沿湖岸布防,竟然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战将。一旦遭到清军攻击,则群龙无首,只能各自为战。这和送人头有什么区别。
其次,赤岗岭布防的四垒,同样有很大问题。刘玱琳、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互不隶属,虽说刘玱琳职位最高,但四将平时同时在英王麾下听命,谁也不服谁,刘玱琳根本指挥不动他们。而更要命的是,赤岗岭四垒位于安庆北路要冲集贤关外的一处花岗岩高地,这里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缺乏水源不能长久。类似三国时期的马谡街亭战,如果湘军围而不攻,太平军将不战自溃,必败无疑。
吴天佑是怎么都没想到,久经沙场的英王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自己都能看出来,贾绍明也看出来了,何况曾国藩、胡林翼、多隆阿这些个久经战阵的老狐狸。
“王爷,英王粮道受阻,回援桐城打通粮道,也是无奈之举。否则,全军断粮,就有灭顶之灾。”贾绍明也明白,这次英王的布置很不妥。不过,换做是自己来处理,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实在是难以两全。
“贾参谋长。不是我说英王,仗不是这么打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他这是在作死啊。”吴天佑边说边叹息,不停地摇头。
“我在离开枞阳前,把缴获的战船全部交给他了,那可是湘军水师三分之一的家底,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败光了。没有了水师的护卫,湘军随时都可以进攻长江两岸的任何地方,太平军已经陷入全局的战略被动。不光是安庆不可能守住,连贵池、铜陵、芜湖甚至天京,都成了不可守之地。既然英王要强行守安庆,那你就认认真真守。可英王是怎么做的?
一开始佯攻武汉,想调动湘军分兵,这本身没错。虽然骗不了曾涤生,但是胡林翼作为湖北巡抚却不得不救武汉。只要进攻武汉,胡林翼必然撤军,否则丢成失地之罪他担当不起。可英王没有攻打武汉,在胡林翼部没有回援的时候,就撤兵了,真是莫名其妙。
撤兵回援安庆,本身也算不上错。可英王却将以骑兵为主、善于突击的3万小左队留在了随州、黄州、荆州一带。没有小左队突袭,陈玉成注定难以突破多隆阿马队防线,根本无法打通安庆内外联系。他的回援又有什么意义呢?
大军回援却进驻集贤关,就更错了。曾国荃负责围城,多隆阿、李续宜驻扎桐城西南挂车河、青草塥,水师彭玉林守枞阳,这就是个口袋阵,坐等太平军来解围。然后由多隆阿、彭玉林从陆路、水路掐断太平军粮道,进行围点打援。英王进驻集贤关就已经中了曾涤生的圈套。
安庆不会短时间被攻破。湘军这样兵分三路其实是犯了兵家大忌,英王只需将计就计,集中兵力吃掉外围的多隆阿和彭玉林,单单一个曾国荃还敢继续围困安庆吗?不撤围就只有被内外夹击的份。这是个极佳的翻盘机会,可英王眼里却只有安庆,坐视不理。
再则,桐城援军战败,英王回军并没有错。但他应该第一时间把集贤关的部队全部撤回,再从外围进攻多隆阿、胡林翼等。他却瞻前顾后,兵分三路。就他现在手头这点部队,还想处处防守,结果只能是处处都守不住,给湘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实在是错上加错。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英王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那安庆还守个屁啊。”
旁边的覃超倒没什么,他对打仗一知半解,并没有什么感慨。贾绍明就不同了,他可是个中高手,对战局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吴天佑的一番论述,听着听着,他就开始睁大眼睛,最后简直是目瞪口呆。有一种拨云见雾,醍醐灌顶的感觉。说实话,陈玉成犯的错他也看到了一些。但经吴天佑这么一分析,简直处处是错,错的离谱,这连他也没想到。可见吴天佑战略眼光极其深远,心智谋略深不可测。
其实,吴天佑的眼光并非真的高过贾绍明。而是因为他站在后世战略思想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情形就不同了。后世战争讲究战略主动,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并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从这个视角一看,英王的安庆之战自然是漏铜百出。
“微臣受教了。”贾绍明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句话,毫无夸张。“王爷,我们还去不去救?”
“救,当然要去救。”吴天佑大手一挥。“像刘玱琳这样的悍将可遇而不可求,死在湘军手里太可惜了。尽人事听天意吧。”
英王率英殿军主力走后,湘军胡林翼便敏锐察觉到陈玉成在南线布置的重大漏洞。
陈玉成在菱湖北岸布置的十三垒,战力低下且各自为政,根本不值一提。而防守在赤岗岭上的太平军因取水困难,定然无法长期坚守。于是命令新到的鲍超霆字军会同成大吉部共1万多人展开围困。围而不攻,坐等长毛军断水后再行进攻。
谁知鲍超心高气傲,并未遵照胡林翼只围不打的将令,倚仗将士精锐直接对长毛军发起猛攻。
刘玱琳是英王座下的第一战将,彪悍无比。他麾下的兵马,都是从两广出来的“老兄弟”,是太平军一路攻城拔寨,无数场战斗打剩下来的精英。战斗力强,战斗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坚定,是陈玉成手下第一劲旅。虽然区区1200人,但湘军想要夺取赤岗岭,并不容易。
赤岗岭位于集贤关外,是一处由花岗岩构成的高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垒”分四个方向把守赤岗岭。刘玱琳部第一垒处在官道的正面,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则护住左右两翼及后方。刘玱琳部是湘军进攻的主要方向。
攻打赤岗岭的湘军有一万多人,曾国荃、鲍超、成大吉等悍将悉数出动,阵营十分豪华。其中,鲍超麾下的六千多“霆字营”是主力,曾国荃的“吉子营”有部分参与战斗,成大吉部四千兵马也参与行动。由于道路崎岖,部队无法有效展开,进攻部队最多只能容纳2千人。湘军只能采取车轮战术,派部队轮番进攻,结果刘玱琳从容指挥将士堵防营垒缺口,连续十次击退湘军进攻,毙敌近千人。
鲍超,号称是湘军第一猛将,大小战斗500场,身受108处伤,未曾战败。“霆字营”,湘军精锐中的精锐,是胡林翼一手调教出来。野外决战,湘军阵营没有比“霆字营”更强的部队,即便是曾国藩一手培养起来的“吉字营”,都要靠边站。由于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湘军从英法手中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使得湘军洋枪的比例超过50%,还配有一定比例的洋炮。这些武器的使用,使得湘军在攻坚战中有明显的优势。猛烈炮火掩护下,湘军匍匐前进,手持洋枪冲锋,攻势非常凌厉。
可刘玱琳部却极为强悍,不仅人人善于肉搏战,还人手一支步枪,清一色扬威军仿造的恩菲尔德来复枪,枪打得是又快又准。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太平军从弹孔中射击。湘军冲锋,太平军未动。湘军进入百米范围后,太平军连续齐射,并投掷火罐,湘军叫苦不迭。
枪林弹雨下,鲍超亲自出击,“霆字营”士气高昂,拼死冲锋,但在刘玱琳部顽强抵抗之下,仍然无法攻破太平军垒墙,还是败下阵来。
就在刘玱琳部和湘军生死相搏的时候,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等三个营垒却毫无动静。三人见湘军势大,己方处境极度不利,开始商量解困办法。大家心里清楚,现在太平军基本没有取胜的希望,继续对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李四福三人商议,乘着刘玱琳还在和清军作战,湘军又一时无法取胜的时机,向湘军请降。或许可以逃过一劫,说不定还可以升官发财。
三人商定后,便写了一封请降书,由李四福的亲卫带下山,呈交湘军统帅。
湘军曾国藩、胡林翼接到请降书后,随即征求各营主帅意见。结果大家意见分歧很大。胡林翼主张接受李四福等人的投降,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并快速击溃太平军。曾国荃、鲍超、成大吉等全部反对。鲍超是因为攻击受阻,部队伤亡惨重,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反对接受投降;曾国荃、成大吉等,则是因为在三河大战中李续宾、曾国华等人全死在这些人手上,所以不愿接受投降放他们一条生路。
曾国藩考虑良久,最后决定暂时搁置这件事。反正他们也跑不了,不如等局势明朗后再做决定。于是,湘军没有理会李四福等人的请降,继续攻击。不过,这次则是集中兵力,全力进攻刘玱琳部。对李四福等人的营垒是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赤岗岭上屯粮并不多。弹药又得不到补充,在湘军持续攻击下,刘玱琳部压力很大。加上缺少饮水,仅靠石缝中滴出来的那点水,根本无法满足全军的需求。即便面临如此艰难的困境,刘玱琳并未放弃,仍然顽强抵抗。
鲍超凭借火炮的优势,继续率领霆字营猛攻,不给刘玱琳喘息的机会。力求一举摧毁营垒,消灭这支太平军劲旅。如此,赤岗岭上炮声轰轰,硝烟弥漫,战况非常激烈。
炮火持续攻击,终于摧毁了刘玱琳第一垒的外墙。鲍超见状面露喜色,立刻率兵往缺口处冲杀,试图杀入里面。
此时,刘玱琳手持大刀,全军集结在缺口处与“霆字营”展开残酷的肉搏战。刘玱琳部个个以一当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在白刃战、肉搏战中将“霆字营”击败。激烈的肉搏战,让鲍超见识到了两广老兄弟的凶悍。随着霆字营伤亡增大,鲍超只好下令撤退。
刘玱琳利用湘军撤退这个时间间隙,把被轰塌的营垒外墙缺口又给堵上。接下来,湘军猛烈的炮火又两次打开缺口,冲锋的霆字营还是让刘玱琳打退。就这样,无论湘军如何拼命进攻,刘玱琳的阵地却稳如泰山,弄得湘军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如此这般,前后攻击了持续二十多天。湘军精锐出击,以十几倍的优势兵力攻打赤岗岭,与一千二百两广“老兄弟”进行厮杀。虽然湘军数次打开营垒外墙,向营垒内发起冲击。然太平军悍将刘玱琳以劣势兵力迎战,丝毫不退缩,让鲍超的“霆字营”损失惨重。
眼看湘军损失越来越大,却始终无法撼动赤岗岭的太平军。曾国藩最后拿起了李四福等人的请降书,同意接受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投降,并许诺保荐官职。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三人获讯大喜,立即放下武器投降。而此时,刘玱琳不知道李四福等人已经投降清廷,任然在和湘军拼死搏杀。
战至6于9日,刘玱琳部已经死伤近半,粮食弹药几乎告罄。刘玱琳不得不乘夜色派人向李四福等人求援。哪知求援人员还未出发,从李四福部逃离出来的20余名太平军来到刘玱琳处。刘玱琳此时才得知,李四福三人已经于上午投降清廷。
事已至此,已经无法再战。刘玱琳立即率剩余的700兵马乘夜色冲下赤岗岭,往桐城方向撤退。曾国荃、鲍超、成大吉获悉刘玱琳突围,立刻派兵追击。刘玱琳部且战且退,两广“老兄弟”毫不畏惧战斗。他们数次被湘军围住,均以强悍的战力强行杀出湘军的包围圈,给予湘军追兵重大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