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穿越明末成难民
  4. 第527章上任户部
设置

第527章上任户部(1 / 1)


户部乃六部之一,承担国家经济与管理的权力机构,负责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俗称掌管国家的钱袋子。户部尚书亦称地官、司徒、司农。

具体而言,户部职掌户口、田地数量、赋税收入、财政支出、军饷供给等等,有人概况为五大类,一,管理人口与田地;二,征调赋役,管理税收;三,供给军饷、俸禄;四,总督仓场;五,管理库藏。其核心功能就是赋税收入,财政支出。

户部设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户部直属机关司务厅,直接为尚书和左右侍郎服务。户部设有十三清吏司,对应十三行省,清吏司分掌各省之事务,兼领两京、直隶贡赋,及诸司、卫所俸禄、边镇粮饷、仓场盐课、钞关等事务。每一清吏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依据事务多寡程度人员不一。

户部掌管太仓,太仓相当于国库,分粮库和银库。太仓主要位于京师和通州两地,规模庞大,鼎盛时期,在通州就有仓库七百余座。有所谓“京师积储,全在太仓”的说法。太仓粮库主要存储夏税、秋粮中的漕粮,太仓银库则主要存储夏税、秋粮中的折银部分。随着税收折银现象越来越普遍,税收中的实物越来越少,银子则越来越多。

大明的仓储,除了户部所掌之太仓,还有其它各部的仓库,尤其以兵部、工部为多。加之内十库、运河中专仓、皇帝御用仓和地方仓库,构建起大明整个仓储系统。对这些仓库,除了皇帝御用仓,户部都有监管之权。

明朝税赋主要有三大块:田赋、商税和各类徭役。田赋主要由户部收取,商税由户部、工部乃至宦官分别收取,数以百计的徭役由各部分别收取,五府六部、光禄寺、内廷等都有徭役数额分摊于全国各地。明朝的赋税、徭役极其复杂,征收状况也是纷繁复杂,没办法理清。

征收的赋税、徭役如何分配,大体有三块,即起运、存留、补给三块。起运就是运往中央政府和指定的州、府、县或边镇、都司、卫所等地的部分;存留,则是指留给地方政府的部分,地方政府要恭敬官吏俸禄,师生廪食物,赈济鳏寡孤独,款待过境官员,供给境内卫所等等;所谓补给,则是支援友邻府县,或存储起来以备荒年等等。

万历年间,大明王朝全国的税赋收入约三千万两左右,这笔收入要支撑起全国的行政和军事开支。省着点吧,没什么问题,但是非行政和非军事开支太大了。这笔收入还要支撑起宗室和皇室的开销。

朱家子孙两百年来呈指数级增长,他们贪婪的吮吸着民脂民膏。正德年间,宗室有亲王三十位,郡王二百一十五位,将军、中尉近三千位。正德年间到崇祯年间又隔了一百年,增加不知凡几。崇祯上吊时,宗室人口不下十万之众,这些人无须劳作,就能享受国人供奉。天下税赋一半供奉宗室,都是谦虚的说法。

除了宗室,皇家更不是省油的灯。皇帝陵寝的修建费用不低于整个王朝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户部每年从财税中拿出不低于一百万两银子作为皇帝的个人开销,曰金花银。嘉靖、万历时期最多,不低于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崇祯比较节俭,每年的金花银也在百万两左右。

到了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军事开支成为无底洞,整个大明的国力都不足以填满。边镇、卫所等军事机构,拖欠钱粮比比皆是。

中央政府每年的收入大概占据全国税赋的十分一左右,用来支撑中央政府的运转和军事,也是捉襟见肘,底层官吏拖欠俸禄是常态。

……

户部衙署同其他中央部门的衙署集中在正阳门一带。杨易第一天来到户部衙署,听黄佑说起户部的状况,忍不住头皮发麻,大明王朝的家不好当啊,搞不好就身败名裂。

午时,老户部尚书李待问上朝回来,见到杨易,一脸和气,简单寒暄之后,道,“老朽惭愧,没能替陛下打理好户部,以至于积欠甚多,太仓空空如也。老朽老了,身体欠佳,今后户部之事要杨司农多多费心了。”

其实李待问任职户部尚书才三个月,户部的积欠非他之责,而是国势如此,谁也改变不了。

杨易苦笑不迭,“司徒大人高看晚生了,晚生有些小伎俩不假,当不得大用。然掌握国之重器,也是一筹莫展,还得要司徒大人多多指点!”

“杨司农谦虚了,汝的特区就非常好,很多策略可以推而广之”李待问语气严肃,“国家赋税日益减少,已经伤及国本,非老朽退却,而是能力有限,不足以胜任。汝年富力强,正是施为之时,不可知难而退,当有逆流而上之勇气,方不负陛下期许!”

李待问确实老了,已是花甲之年,身体孱弱,对于国事有心无力。

杨易见李待问说话真挚,不似虚伪,正色道,“承蒙陛下信任,晚生自当竭尽全力,只是担心经验不足,引起不良后果!”

“人非圣人,孰能无错!”李待问捋捋花白胡须,“汝大胆施为,只要能丰盈国库,得罪些人无妨,老夫为你担待!”

杨易笑了,“多谢司徒大人!”

两人言谈间,一位三十多岁的官员进来了,是户部右侍郎宋之普,得知年轻的杨易就是新任户部尚书时,宋之普除了惊讶就是惊讶。惊讶之余,态度恭敬,向杨易行下官之礼。杨易礼貌的回应。

宋之普取出一叠公文,“这是二十万两银子的调拨手续,已经筹集完毕,请两位大人签字画押!”

李待问悠哉的品着香茗,“宋侍郎,以后户部之事皆由杨司农主掌!”

宋之普会意,将文书递交给杨易。杨易接过来,看了看,“这批银子是何用途?”

宋之普解释道,“正月,济南城破,鞑虏撤退时焚烧全城,德王府和两个郡王府也被毁,现在要重新修建府邸,宗人府要求户部调拨银钱。”

杨易不解,“德王不是被鞑虏抓走了么,再修建德王府有必要么?”

宋之普道,“德王朱由枢被抓走了,德王之位由朱由枢堂弟朱由栎继位。”

杨易“哦”了一声,就是迟迟不签字。宋之普向李待问求助,李待问老神在在,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宋之普不清楚新任尚书的脾气,小心道,“司农大人,这个是内阁批准了的,司礼监也批红了,我们只能照章办事。”

杨易狠狠盯了一眼宋之普,吓得宋之普打个激灵。杨易道,“朝廷批准的事儿,我们肯定要办,还要办得漂漂亮亮的。”

宋之普有些结结巴巴,“那您得签押才能办啊!”

“不急!”杨易让黄佑找来一份文书,是河间府要求调拨赈济钱粮的事儿。杨易慢条斯理道,“重新修建王府的事儿先缓缓,把这二十万银子拿一半调拨给河间府赈济,另一半用来解决官员拖欠的俸禄,先解决我们户部拖欠的俸禄,让司务拟个条陈上来,只限近两年的拖欠,两年以上的拖欠只能交由下一任司农解决了。”历史上的积欠太多了,根本填不满,杨易能解决两年的积欠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宋之普有些傻眼了,新任尚书胆子太大了,连宗藩的银子都敢挪用。李待问双眼闭上,他后悔了,后悔刚才放出大话,说要为杨易担待,没想到这杨易胆大包天,他这把老骨头怕是担待不起了。

杨易见宋之普手足无措的样子,厉声道,“照本阁的话去做!”

“喏!”宋之普抹抹额头的汗水,领命去了。旁边一直没有插话的黄佑,本想劝谏杨易,但看到杨易坚定的态度,也就识趣的闭嘴了。内心里,他为杨易的做法点了个“赞”。

……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