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化走后,崇祯对王承恩道,“杨易的奏疏应该也到了,你去找找”高起潜的奏疏只是说杨易威逼他,但是对原因和结果含糊其辞,崇祯必须要听到另一个当事人的说法。
受这么一打搅,崇祯也没了“冬游”的兴趣,嘱咐一番嫔妃们之后,摆驾文华殿。刚在偏殿暖阁里坐下,王承恩就拿着杨易的奏疏来了。
奏疏中,杨易讲述了兵逼高起潜的前因后果和对战事的展望及谋略,最后提及了卢象升,褒扬卢象升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希望朝廷抚恤云云。
兵逼高起潜一事,杨易做出了解释,原因勉强,崇祯对此事依然不满,你杨易只是五省军务副总理,无权调度京畿军队,而且高起潜是天下勤王兵马监军,杨易这么做有以下犯上之嫌。至于卢象升一事,只有待战后来计较了。
虽然对杨易的擅自行动不满,但崇祯对杨易大胆的剿寇方略震惊。杨易的方略就是关门打狗,边军封锁长城、登莱水师封锁海上,以城池为据点、坚壁清野,倚仗明军数量优势,分成多路歼灭小股清军,有效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最后决战。汇成一句话,将来犯之敌彻底歼灭。
明军有地利优势,又有无穷无尽的兵源,而鞑子死一个就少一个,根本消耗不过明军。如果,能歼灭这十万鞑虏,那么清国也基本残废了,再无力滋扰大明。这才是杨易的最终目的,毕竟清国初兴,底子薄,入寇的这十万清军就是皇太极倾国之力拼凑的。没了这十万大军,皇太极也就废了。
与其没完没了的同清国周旋,不如破釜沉舟,在此一拼。若是能实现意图,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值。这样的战略意图是杨易深思熟虑想出了的,流贼主力基本摆平,短时间内不会出问题,再把清国打残,大明王朝将迎来难得的喘息之机,以大明的底子,几年时间就可以恢复国力,那真就中兴有望了。
崇祯被杨易描绘的“前景”诱惑,神情变得恍惚,这样的战略意图能实现么?要付出多少代价?失败了该怎么办,会亡国么?无数个问题冒了出来。
杨嗣昌来了,崇祯将杨易的奏疏给他看。杨易的奏疏是密奏,密级最高,只有皇帝能看。杨嗣昌看望后,神情淡定,崇祯露出失望的表情,他隐隐猜到杨嗣昌肯定不看好杨易的策略。
果然,杨嗣昌淡然道,“杨易的谋略,有人曾经提出过,微臣以为,实现不了。”话说得言简意赅。
崇祯咳嗽一番,“愿闻其详!”
杨嗣昌理理思路,“建奴没有水师,海防无虞。然长城绵延千里,破损处比比皆是,我们不可能处处设防,也做不到全面防备,只能扼守重要关卡。据线报,皇太极派兵在关外策应,他们里应外合,长城防线片刻瓦解。”
崇祯仔细聆听。
杨嗣昌继续道,“非微臣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我们在野战与鞑虏对决,胜算渺茫。而且鞑虏骑兵来无影去无踪,很难将其局限一隅。反倒是我步卒再多,也只能成为鞑虏骑兵的刀下亡魂。”
崇祯默然无语,他没有因为杨嗣昌说这番话而生气,他知道这是事实,也是十几年来血泪总结出的教训。
杨嗣昌又道,“即使我们能阻断鞑虏北返之路,但他们可以南下山东、江南,或者西进山西、陕西,甚至可能与流贼余孽合流,后果更加严重。”
崇祯长叹一声,知道杨易描绘的前景不过镜中花水中月,他颓然道,“卢象升死了,督师之位何人可胜任?”
杨嗣昌沉思片刻道,“洪承畴!”
崇祯没有表态,他的脑海中还浮现着杨易描绘的场景,他缓缓道,“容朕考虑考虑!”
……
密丰,炮声隆隆,战火纷飞。
硕托被密丰军击溃惹恼了清军,左翼军副帅肃亲王豪格率四万清军,两万明军降卒,裹挟五万汉民将密丰包围。
因为河水已经结冰了,凭借河道来抵御清军的意图没法实现。经过几番战斗,清军铁蹄成功踏冰过河。密丰外围的碉堡被清军用火炮一一轰掉。侯成同萧懿商量后,索性放弃外围的防线,将军队全部收缩回密丰主城周边。
密丰防御工事一个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出来,那就是城南两河交汇区域。平日里,这里河域宽阔,水流湍急,所以在这里修建的碉堡和工事较少,而且这里还汇集了兵工厂等重要部门。现在河水结冰了,河流成了敌人进攻的坦途。
清军将密丰城包围,豪格发现,明军在城北、城东、城西都修建有大量工事,偏偏就南边工事偏少。看准这一点,豪格将主攻方向定在了南边。
清军上百门火炮轰炸一番后,驱赶降卒从冰上进攻,清军跟在后面。密丰军用更猛烈的火炮还击,炮声震动天地,甚至将厚厚的河冰炸开,敌人的鲜血将河水和冰面染红,能成功上岸的清军也被密丰军用密集的火铳击退。
夜里,寒流将河面继续冰冻,很多战死的人被冻进冰里。
密丰军猛烈的炮火给豪格及一众清军将领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豪格并不气馁,改变战术,驱逐汉民做前锋,清军士兵混迹其中。汉民们被清军奴役,很想进城,但是,战争是残酷的,迎接他们的是猛烈的炮火,他们的命运终结在这冰冷的河里。
密丰城内有五十万军民,城破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密丰军只能采取无差别轰炸,不允许一个人登岸。城内的民众看见同胞被清军驱使成为炮灰,默默的流下了泪水。心地善良的徐若惜见不了这种惨状,每日吃斋念佛。
经过多日炮击,城南的碉堡化为灰烬,豪格组织大规模的进攻,驱赶上万汉民在前,降卒居中,清军殿后。在付出大量人命后,终于攻入南城。双方在城南展开激烈的巷战,密丰军寸土不让,依托水泥建筑顽强抵抗。因为他们退无可退,数十万军民都在城里,这里是他们最好一道防线。
双方在城南鏖战多日,一批又一批的清军跨过冰河而来,一批又一批的密丰军士卒接过战死同袍手中的火枪继续投入战斗。密丰南城宛如绞肉机,双方士卒来一批倒下一批,再来一批。战斗惨烈,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瓦砾都被鲜血浸透。
北风呼啸,江山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