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穿越明末成难民
  4. 第261章出征前(3)
设置

第261章出征前(3)(1 / 1)


农场能制造火枪了,以后有必要具备火炮制造能力。杨易眼珠子一转,到军器监下属的各个作坊“走街串户”,一来看看有没有先进的武器,二来找找好的工匠。凡是相中的人才立马记录下来,找人把名单送给赵依,吩咐其秘密挖墙脚。赵依也不负所托,明里暗里,搞了不少工匠去农场。

出乎杨易意外的是,在军器监的书馆里,杨易看到很多书籍,不少关于自然科学的书籍,很多都是西洋流传过来的。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等等;李之藻的《万国地图》、《浑盖通宪图说》、《同文算指》等;孙元化著的《西法神机》;毕懋康的《军器图说》等各种书籍。还有古代各种书籍,《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本草纲目》《梦溪笔谈》《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等,书籍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很多书籍代表着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杨易对这些书籍非常感兴趣,不惜贿赂掌管书籍的司吏,偷运出不少。

……

徐家。

徐知远看见一群身着宫女服饰的女子进进出出,鬼火直冒。自己是一家之主,现在却成了外人,能不冒火么!

“杨易,你个混蛋!”徐知远咬牙切齿的骂道。那日朝会,杨易公然要求用军功换取赐婚,皇帝居然答应了。皇帝金口一开,那徐家就差不多翻天了。

为了保证皇帝的“金口”,宫内派出大批宫女和嬷嬷来到徐家,保护和伺候徐若惜。原本想和徐家联姻的权贵之家自然也不敢来提亲了。

自己的家成了这帮不速之客的地盘,徐知远又气又无奈,尤其是那几个老嬷嬷,完全不当自己是外人,在徐家想干嘛就干嘛,抠脚挖鼻屎毫不避人,还把徐家的下人呼来喝去的。徐知远要是敢骂她们一句,她们还骂你十句。

“若惜,若惜”徐知远在徐若惜住的偏院外面大喊,“只要你给陛下上书说不愿意嫁给那个鸡贩子,陛下必不会同意杨易的无理要求”

院内没有任何回音。

徐知远气得直跺脚,“惜儿,我们徐家书香世家,怎能同鸡贩子联姻,你若嫁他,爹的颜面何存?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天下才俊那么多,爹一定为你选个满意的郎君!”

院内依旧没有回音。

“惜儿,你从小爹就视若珍宝,走哪儿都将你带在身边,连你两个哥哥爹也没有如此疼过”徐知远打起了感情牌,“你知道爹爹一生重名,找个女婿是鸡贩子,以后出门如何抬得起头”

院内仍然没有回音。

徐知远很想冲进去将这个女儿痛揍一番,但是几个膀大腰圆的嬷嬷叉着腰站在门口,他一介文官恐怕只有挨揍的份儿。徐知远怒气冲冲,大袖一甩走了,“你要嫁给鸡贩子,除非我死了!”

院内厢房中梳头的徐若惜,手中的梳子顿时掉地,眼泪夺眶而出。爹的每一句话,她都听在耳里,她无法去回答,唯有沉默,唯有以泪洗面。

父亲的压力如山一样重,让她近乎窒息。

“易郎,我能等到你回来的那一天么!”

从军器监出来,杨易径直回密丰会馆,会馆里一众晋商正等候着,为首的赫然是年轻的范三拔。去年,从草原回来,农场陷入债务危机,是晋商资助了四十万两银子才度过了危机。虽然不是免费资助,但毕竟在困难时刻帮了农场,这份情还是要记下的。

一番寒暄之后,杨易带着众人进入正厅叙事,赵依陪座。

赵依给杨易汇报,“东家,去年我们从他们手里借贷的四十万银子,经过我们双方协商,借贷时间再延长一年,我们先行支付利息即可!”

可以说,农场的发展几乎全靠借贷而起,虽然在松江又借贷百万银子,农场的进项也增加迅速,但是摊子大了,上海也需要开发,需要的资金近乎海量,能延缓旧债也是好事。

杨易拱手朝着一众晋商道,“杨某感谢诸位的信任,多谢多谢!”

年轻的范三拔起身还礼,“杨兄客气了,如尔所言,此乃双赢,双赢!”

众人大笑。确实,晋商从关外运毛皮、油脂、药材等原料送到农场,又从农场贩皮革成品、肥皂、玉瓷等商品到草原,获利丰厚。双方互利共赢。

长冶王登库拱手道,“去年第一次见到杨百户,老夫着实有些瞧不起,没曾想年余间杨百户就将密丰打造成一方乐土。老夫汗颜,大人海涵!”确实,去年范家提议给杨易借贷,王登库是不乐意的,见到杨易态度倨傲。

杨易笑笑,“王大当家的言重了,杨某年少做事鲁莽,需多向在座的前辈们学习!”

花花轿子人人抬,在彼此的客气中,气氛变得轻松。

双方谈笑中,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男子走入厅堂,单膝跪地在杨易面前,“卑职范三魁拜见大人!”

杨易右手虚抬,“起来吧,在座都是你的叔伯兄弟,不必按军中那一套!”

范三魁朝范三拔行礼,“见过兄长!”

范三拔起身拉着兄弟的手,见兄弟器宇轩昂,身姿挺拔,眼神透着坚毅,忍不住啧啧道,“不错,不错,完全没有以前的纨绔之气,父亲见到你定然欣慰!,来,见过诸位叔伯!”

范三魁是范三拔的弟弟,去年范家答应给杨易借贷时有个条件,就是为他们训练一支护卫队。护卫队的成员都是在座晋商家族里的子弟,范三魁是这支护卫队的头领。大半年来,他们跟着农场军一起训练,已经从纨绔子弟转变为一名战士。

在座的晋商们见到范三魁的转变,惊叹之余也纷纷打听自家子弟的情况。

范三拔朝杨易行礼,“吾弟三魁从小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纨绔不羁。而今多了英武之气,多谢大人调教”

“客气了!”杨易压压手,待众人安静之后,道,“今日邀请大家过来,有一桩生意要与尔等磋商!”

正事来了,大家正襟危坐。

“诸位知道,杨某奉朝廷之命不日即将南下剿寇。”杨易道,“兵法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我农场虽然钱粮充足,但是要千里迢迢运输至南方,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故而希望与诸位商议,可否在山西或者前线为我们就近提供给养。”

此次杨易将去陕西剿寇,山西紧挨陕西,若能就近补给,将省去很多麻烦。虽然说,出征外地,有朝廷或者地方官府补给,且不说能补给多少,就大明这混账的体制自己必然处处被掣肘。求人不如求己,他必须要有自己的补给线,单独建立补给线肯定不行,那利用这帮商人再好不过了。

历史上的晋商确实干过这事,满清入关后,晋商队伍紧随其后为清军提供补给,同时转卖清军的战利品,晋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一直为后人所诟病。

王登库犹豫一番道,“官军剿寇,吾等商贾自当尽力支持,然大军所需甚巨,非吾等之人能够满足。”

“王掌柜多虑了,杨某带兵军纪甚严,公平买卖。”杨易道,“别的官军杨某管不着也不想管,所需补给只须满足我农场军即可。而且,杨某不会强行输捐,会公平买卖,尔等提供的补给一律按市价购买。”

不是强行输捐,而是买卖,在座晋商们的心一下子活络了起来。跟军队做生意可是赚钱的买卖,哪个商贾不想参与呢!以杨易的财力,他支付得起;以杨易的信用,他们信得过杨易。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