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定南卫:楚王府
  4. 第619章 藩王,儒生,纯臣
设置

第619章 藩王,儒生,纯臣(1 / 1)


大宁十万京军北伐,自开平山一役之后,下山之人,不过区区四千二百余。秦王杨威终于出现,而且迅速被几方兵马所知道。

“一战,开平山下,阿密达举兵数万结阵不出,解邢国公开平山之围”

“二战,贼首阿密达率军南下,秦王亲率三军,回师一击,一败北奴”

“三战,贼首阿密达重整兵马,自崖门口入连城,秦王殿下率军设伏,二败北奴”

“三战,贼首阿密达入纯阳关,秦王殿下自攻纯阳关不克,不胜不败”

这是大宁朝廷自杨景驾崩后唯一收到的好消息,但没有令长安百姓和群臣欣喜太久,一则刺破天际的消息传回了长安,并在顷刻之间,让偌大长安,一片死寂。

“北奴阏氏博雅伦,大败邓和一部,邓和兵败被俘,不堪受辱自戕贼营之中,太祖皇帝阳陵长眠之地,已落入北奴之手!”

而另外的一个消息,倒是没有那么无关紧要,但在数十年之后,会让大宁重新记起今日的事来,河北军中一佰长率军逃亡之际,被邓家一部以其临战溃退为由截杀,一个名叫魏俊的年轻人,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同是宁军逃亡,但他们河北兵马,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奉天殿里,收到了杨威奏报的杨智和百官是一片死寂,长安已无兵马可以北上拒敌,而博雅伦的胃口究竟有多大他们也不清楚,北奴的骑军在阳陵山下杀得大宁人头滚滚本就是一桩让大宁群臣足以面如死灰的事。

杨智将兵部的奏报折子拿在手里,坐在龙椅上毫无生气地说道:“诸位爱卿,说说吧,如何退敌?邢国公和我大宁朝堂之上的半数武将战死在了开平山,如今秦王在纯阳关外休整,一时半会儿不能入关平乱,如何让这位北奴阏氏退兵,勿伤我祖宗陵寝之地”

其实此时,无兵可调亦无人可用的杨智已经生了议和的心思,只是议和不能由天子说出来,得让位列奉天殿里的大宁人臣们,自己开口。

王太岳闭着眼睛恍若不曾听见,宇文杰亦是不动声色,代替李春芳成为中书省知事大宁三相之一的元圭见此情形也收敛了想要谏言的心思,仕途宦海沉浮多年,早已明白自己此刻默不作声才是上选,圣心难测之余,新朝气象之中,有人起用便会有人被弃用,若是此刻授人以柄,对与杨智从前并无太多纠葛的元圭而言,不是幸事。

王太岳是杨智正位东宫之后的太傅,宇文杰更是杨智的舅父,而他元圭呢,不过是先帝驾崩前要贬李春芳好让太子施恩暂时起用的一个过路人罢了。

“怎么?先前说楚王通敌,让皇考将楚王撵回定南卫,如今发现,没有楚王,我大宁的天也快塌了不是?”杨智神情变得狠厉,登基初始,便不得不忍辱负重与北奴议和定一个城下之盟,连祖宗陵寝之地都丢了,换在从前,他这位天子已经该跪在太庙你,向列祖列宗请罪了。

“说话啊!”忍了许久的杨智终于是忍无可忍,他受够了这座奉天殿里所有人对自己言听计从,受够了他们一个个各怀心事,只等着自己来亲力亲为,他不要以无过便是功为行事之道的臣子,他需要一个敢说话,还能说到自己心坎上的人来。

“方孺呢?”

“启禀陛下,方大人昨个夜里才入京,应是没有到吏部领牌,今日没能赶得及上朝”杨智话音刚止,景清就走出了臣列在御前回话道。

“去,传谕方孺,今日散朝后,朕要见他”杨智向陈和说道,脸上露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神情,奉天殿内文武,也是不由得想到,这方孺曾经在奉天殿里逼问四卫藩王何以卫天下的往事,从先帝一朝便动辄言说藩王势重有害朝廷为祸天下,因为北伐之前妄议北伐不堪而被贬出长安的东宫行走此番回朝怕是要被重用。

尽管方孺曾经的预言都已成真,掌兵势重,镇守一藩的封王谋逆,国朝的北伐也落得今日这番仓皇北顾的下场,可杨智刚刚登基就将这么一号人召回京城待用,着实有些让人忧心日后朝廷与藩府之间的关系。

“既然没人为朕建言献策,那朕便自己找一个敢出谋划策的人来,若是无事上奏,散朝吧”

“陛下,臣有本要奏”站出臣列的景清已经得到确切的消息,所以今日思量许久,打算在御前赌一番杨智的心思,也好让满朝文武想想,究竟要如何面对南疆的那位藩王。

“何事?”

景清跪在地上回命道:“启禀陛下,臣已得到消息,回藩路上,楚王殿下染了风寒,见不得风,沿途父母主官请见,楚王爷也是一概避之不见,臣想,陛下是否要降旨以示天恩,臣前些时日收到密报,楚藩兵马归阳明城之时,流言纷纷,皆以朝廷薄待了楚王颇有怨言”

眉头微微皱紧,转头望向陈和的杨智横生了一股怒气,不是怪陈和未将杨宸染了风寒的事告诉他,而是怪陈和没能将这只疯狗严加管束,在朝多年,无非是和他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之间摸清底细。杨智的东宫绝不是没有自己的耳目,景清与杨宸之间的嫌隙他早已心知肚明,如今景清突然因为杨宸开口,杨智自然品出了一些不同的意味。

“楚王功高,朕自有恩赏,此事不必到朝上议论,至于楚藩帐下兵马有何怨言,也非口舌所能明证,若是有了实据,再报朕不迟,退朝”

不想再和朝中之人有任何纠缠的杨智抽身离去,奉天殿内也自然只剩下一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声音。

退朝之时,王太岳和宇文杰颇有默契的走到了一处,一道离开奉天时,宇文杰还是先开口的那人:“邓和在阳陵大败,先帝陵寝之处竟然成了北奴人踏马之地,陛下面上无光,朝廷又无兵可用,阁老以为,陛下会许与北奴议和否?”

王太岳面色不大好看:“议和?得看北奴究竟要什么?若是赵构前些时日回京所说楚王在北奴帐中听到的那些条件,只怕谁也不敢开口说这个和字”

“可若是不议和,北奴人在阳陵不退兵,也不好说,如今北奴大将阿密达守在纯阳关拦住了秦王,这数万北奴兵马打到长安城下最多十日,再不议和,北奴的胃口只怕更大”

“怎么?镇国公想要议和?”王太岳反将一军:“那镇国公刚刚为何不在陛下御前请奏?我大宁立国三十载,便是先帝被围,朝廷也未想过议和,如今不过是区区蛮夷,为何要与他议和?我虽不通兵法,却也知道行军布阵无外乎天时地利人和六字,北奴军连遭数败,秦王殿下破纯阳关入直插北奴军中腹背处指日可待,长安城墙高险,城池宽大,北奴人不善攻城,又能耐我长安如何?依我看,不日便会退出关外”

宇文杰不敢相信这是曾经的那个王太岳,这般骄横,这般刚愎自用,不欢而散的两人也是各怀心事。

回京的方孺早早地在自己府上等着杨智的召见,一路之上,他已经有所耳闻,今日在家中听闻朝廷在阳陵大败,而秦王大胜之后更是坐立难安。

这位曾经的东宫行走,一心想在先帝一朝便为杨智拔去藩王这根扎人见血的刺而不得的他,一年之内大起大落,没有感触到太多的世态炎凉,因为他从未怀疑,自己有朝一日会重新入朝,登阁拜相。

与杨智初遇时便直说:“志不在凌烟,唯在我大宁江山社稷千秋永固”的他很希望王太岳与先帝的事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有世间独此一人可信可用在万人上的这份天恩,他一样可以为杨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被陈和诏入宫里的他和百官一样,仍旧是在朝服之外先披上了一层孝衣,而杨智召见他的地方也不是甘露殿,而是大行宫的杨景灵前。

方孺还未走进就听到杨智一人在里面大哭:“祖宗陵寝之地为蛮夷践踏受辱,儿如万箭穿心,恨不得亲披甲胄,御敌于外.....”

这位一心效仿历代圣贤为纯臣的儒生入殿之后,也和杨智一样号啕于杨景灵前,尽管这位皇帝曾经亲口对着方孺说:“若千秋万岁,太子拜你为相,独尊儒学,乱我家者,必太子也!”方孺到此刻也不知道,杨景口中的这个家,是杨家,还是宁家天下。

重重为向杨景灵位三拜九叩后,方孺眼角含泪的说道:“陛下,臣来晚了”

杨智只是摇了摇头:“朝中无人可用,谁都不愿此刻站出来力排众议,为朕分忧,爱卿今日回京,朕在朝中,也不会独木难支了”

如此肺腑之言自然是让方孺感怀五内,先帝驾崩之后,他再也不必遮掩自己是东宫太子一党的身份,再也不必担心因为自己的言行会牵累杨智。

方孺恭恭敬敬地向杨智行了礼,动容地问道“臣入京时,已经听闻朝廷大败而秦王大胜,太祖皇帝陵寝之地为北奴所牧马,实乃我国朝之奇耻大辱 ,臣望陛下舍一时一地之耻,一朝一夕之辱,假以时日,朝廷兵马重盛,再一雪前耻。”

“你什么意思?”杨智扭过头来问向方孺。

“臣斗胆,愿往北奴大营与之议和,再往秦王军中,令其率军北返凉雍,否则秦王入京,非是我大宁之幸也”

“议和?”杨智假装震惊,缓缓的又走近了一步“朕刚刚登基,怎可与蛮夷议和?便是议和,北奴所求,朕又如何敢应?”

从入京之前便视秦王如北奴一般水火的方孺早有准备,当即叩首说道“只要秦王尚在一日,北奴如何敢猖獗,如今他们也是骑虎难下,如何敢所求太多?若是陛下许北奴十年之太平,臣便请命为使往北奴大营。北奴不从,臣愿死罪”

杨智冷冷地问道:“满朝文武,知如今与北奴议和者不再少数,可为何今日无人敢言,你可明白?”

“臣明白!”方孺跪在地上,将头猛地抬起:“议和若成,则臣为大宁往北奴求和之首贼,若议和不成,祸累朝廷,便是治罪之因。”

可方孺仍旧请命道“臣请陛下许臣议和之事,若北奴兵临城下,所求可不是今日之所求,若秦王率军入关,虎狼之师数万,距京城咫尺,秦王所求为何,陛下又敢定论?”

“可若满朝文武不许,朕该如何?”

“陛下便让要与北奴一战者去阳陵一战,再告诉他们,若是北奴所求之金银器玉不得,掘我太祖皇帝阳陵而取之,该如何”

杨智怔怔地退后了几步,若真是太祖皇帝的阳陵被北奴所盗掘,那他这位天子可就该往太庙请罪了,而北奴与大宁必是不死不休,他所求的太平盛世该如何,削藩又该如何。

“你容朕再想想”

“陛下!”方孺拦住了杨智“与北奴一战,秦王若要重演辽王之事,陛下如何应对?陛下若晚一日,秦王借平定北奴之祸兵锋南下所至长安便早一日,秦王要的,陛下又敢给?”

杨智没有理会方孺在自己身后的声嘶力竭,失魂落魄地离开了大行宫。相知多年为臣多年的方孺知道,杨智已经答应了。

方孺回京的第二日,当着满朝文武痛斥邢国公兵败如山,邓和丧失辱地,将一干勋贵说得脸上毫无光彩。又以“今日若损金银而令北奴退兵是上策,否则京师势弱,外患正盛而强藩示武于天子御前谁可率军阻挡,何处有兵?若北奴蛮夷盗掘阳陵而求金银,诸位以何面目见太祖皇帝?....”

方孺的滔滔不绝换来了杨智“勉为其难”的应允,令方孺为礼部尚书,持天子节杖往阳陵议和。

方孺倒也痛快,当日便只率不过百人匆匆北去,而他身后的长安,除了杨智,无人相信就他一人便可以让北奴退兵,而秦王乖乖听话,退回凉雍。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