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救世宰相
  4. 第432章 礼葬崇祯
设置

第432章 礼葬崇祯(1 / 1)


北京德胜门城楼。

城门洞外,一班鼓乐手欢天喜地地吹奏着《得胜令》。

等他们稍稍一停,另一班鼓乐手又异常兴奋地吹奏起《将军令》。

似乎是斗技斗法的两班鼓乐手,引来不少闲汉围观,几乎堵住了大门洞。

忽然,一伙儿顺天府的衙役跑过来,气势汹汹地驱赶闲人:“平西王、摄政王就要进京了,躲开!快躲开!还不快走?找抽呢!”

闲汉们赶紧靠在两边,等候着看热闹。

两班鼓乐手吹奏得更加响亮了。

片刻之后,一大队剽悍的吴军骑兵,踏着碎步,跑进城门洞,沿着德胜门内大街,摆开了两道警戒线。

紧接着,白盔白甲的吴三桂,骑着纯白的高头大马缓缓走来;与他并排前进的,是穿正白旗亲王服饰的多尔衮。他们身后,是十六个执着平西王仪仗和十六个执着摄政王仪仗的铁甲骑兵紧紧跟随。其后,是两万威武雄壮的吴军骑兵、步兵。

围观的人群中,一个中年人悄悄指着吴三桂说道:“看哪,看哪!那个白盔白甲的将军,就是原先的宁远伯现在的平西王吴三桂。”

旁边老者神气活现地问中年人:“知道宁远伯为什么穿白盔白甲吗?”

中年人茫无所知地摇摇头。

老者以一副未卜先知的神情说道:“告诉你吧,他这是给崇祯皇帝戴的孝。”

围观的闲汉们啧啧称奇。

骑在大白马上的多尔衮似乎听见了那些议论,扭头看了一眼。

吴军骑兵、步兵过完了。

紧接着,是两万正白旗骑兵步兵庄严肃穆缓缓进城。

中年人问老者:“这些穿白盔白甲的骑兵步兵,也是给崇祯皇帝戴孝吗?”

老者答不上来了。

一个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回答道:“这些都是满清正白旗的士兵,他们的军服就是全白色的,而不是给什么人戴孝。”

旁边一个闲汉问:“满清人占领北京了?”

读书人答不上来了。

北京紫禁城内。

紫禁城里到处是断壁残垣、硝烟弥漫。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唐通等人小心翼翼地在破砖烂瓦中前进。

多铎恨恨地骂道:“这个闯贼李自成真该千刀万剐,好好的一座紫禁城,竟然放了一把大火烧得乱七八糟。”

忽然远处跑过来一个传令官,向多尔衮禀报:“启禀摄政王,礼亲王、庄亲王等十几个亲贵大臣,已经到了紫禁城外。”

多尔衮为难地问吴三桂:“请问平西王,咱们这些王公大臣到哪里去议事?”

吴三桂也觉得不好回答。

唐通却说:“末将刚才勘察过了,紫禁城里,还有乾清宫、坤宁宫等几座宫殿没有被烧,可以将就着使用。”

多尔衮思忖着低语:“乾清宫?坤宁宫?”

范文程立即说:“乾清宫是朱明皇帝日常办公的地方,坤宁宫是朱明皇后日常起居的地方。”

多尔衮立即笑道:“正好,就请礼亲王他们到乾清宫会合。”

紫禁城乾清宫偏殿内。

多尔衮、济尔哈朗并排坐在中间的两把椅子上,代善、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十几个文武大臣,分别坐在两边。

多尔衮强自按捺住心中的喜气,尽力做出一副镇定从容的模样,高声说道:“各位王公大臣,咱们终于进了北京紫禁城,实现了太祖、太宗皇帝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愿望,实在可喜可贺。但这只是咱们饮马黄河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到底应该怎么走,请各位谈谈高见。”

偏殿内一阵静默,大家面对突如其来的胜利,似乎还不能马上适应。

过了一会儿,代善开口说道:“从大军开进山海关,睿亲王就率领大军披荆斩棘,一路杀进北京城。想必是睿亲王对前景有所规划,不妨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再共同商议。”

多尔衮欣然应道:“那本王就抛砖引玉。咱们现在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处置与前明朱家王朝的关系,一是如何处置闯贼李自成的残兵败将。”

大家都静静等着多尔衮继续说下去。

多尔衮:“大家都知道,原先朱家王朝和咱们大清是世仇,现在咱们要想饮马黄河饮马长江,还要面对数不清的朱家王朝军队和子民。怎么办呢?一路不分青红皂白砍杀过去?还是想一个托词,正大光明地一路挺进?”

范文程忽然插嘴道:“闯贼李自成,给咱们送来一个很好的借口。”

多尔衮立即问:“什么借口?”

范文程:“是他打开北京城,逼死了崇祯皇帝,咱们就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一路向西追剿过去;再逼着他向南逃,咱们再一路向南追剿过去,岂不是名正言顺、事半功倍?”

多尔衮大喜道:“太好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代善问道:“莫不是睿亲王早就想到,打着替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追剿李自成,趁机收拾大片河山。”

多尔衮笑道:“大军刚进德胜门时,本王听到旁边的闲汉议论,说吴三桂和咱们八旗军都穿着白盔白甲,是给崇祯皇帝戴孝,心里便慢慢产生了这种想法。今日范先生说得更加透彻明白。这样一来,咱们和前明朱家王朝,就成了盟友关系,自然会减少许多麻烦,可以用主要精力消灭李自成的残兵败将,真可谓一箭双雕。”

代善夸赞道:“好一个一箭双雕之计,为我大清入主中原射了个开门红。”

其余的王公大臣,纷纷表态赞成。

多尔衮总结道:“既然各位王公大臣没有异议,本王命令,阿济格、多铎、吴三桂各率六万大军,向西追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现在抓紧厉兵秣马,十日以后启程。”

阿济格、多铎、吴三桂同声应道:“谨遵摄政王令旨!”

北京正阳门。

城门洞两侧都贴着白纸黑字的告示,吸引着无数闲汉仰着脖子伫立在下面观看。

可是,许多观众并不知道告示上写了些什么,便在下面吵吵嚷嚷:“嗨,上面写的什么?明白人知会一声!”

一个模样斯文的年轻人便大声说道:“这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贴的安民告示,主要是告诉大家,大清起兵进入北京城,就是为了驱逐闯贼李自成,给崇祯皇上报仇。还告诉大家,各安其业老老实实过你的太平日子。顺便还警告八旗兵丁和城内所有官兵,都不要骚扰百姓,违令者定斩不饶。”

围观的人便议论纷纷:“告示上倒是说得不错,谁知道是真是假?李自成当初进城的时候,还在午门城楼上宣布七杀令,警告所有将士不准扰民。结果呢,是宣布七杀令的刘宗敏首先带头扰民欺男霸女,连宁远伯吴三桂的爱妾都不放过!”

一个白胡子老汉愤愤地说:“官家的话听听算完,当不得真。”

白胡子老汉的话音刚落,远处就想起了震耳欲聋的锣声,围观的人群立即循声跑过去细看,原来是一队吴三桂的士兵和一队八旗兵丁押着十几个五花大绑、背插亡命旗的八旗将士、吴军士兵,向菜市口走去。

白胡子老汉问旁边的人:“这些将士犯了什么事儿?”

一个身穿秀才袍服的人回答说:“他们趁乱入室抢劫、强迫民女,被当场拿获,押赴菜市口斩首示众。”

白胡子老汉目瞪口呆:“官家的话,有时候还真得当真。”

紫禁城乾清宫偏殿内。

范文程向多尔衮启奏道:“摄政王,奴才以为,我们仅仅提出为崇祯皇帝复仇,还远远不够。”

多尔衮问:“为什么?”

范文程:“汉人是讲究礼节的民族,但李自成对待崇祯的葬礼太过潦草,因而在民间引起极大反感。”

多尔衮:“怎么潦草?”

范文程:“还是李岩找了两副柳木棺材,简单漆成黑红两色,给崇祯和周皇后穿上帝后服装成殓。并没有营造陵墓,而是挖开了崇祯的田贵妃的陵墓草草下葬,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二百四十两白银。”

多尔衮摇摇头:“这对于一代帝王来说,确实太潦草。范先生打算怎么办?”

范文程:“本来咱们可以自己制定一套礼仪,安葬崇祯,仍然显得不够尊重。所以,奴才找到了前明朝廷左中允李明睿,说了许多好话,他才勉强答应出来制定一套礼仪安葬崇祯。奴才建议,将李明睿提拔为礼部左侍郎,由他出头召集前明礼部官员,进行一番讨论,确定安葬的一些具体仪式。以此彰显我大清对前明皇帝的尊重。”

多尔衮:“就依范大学士的提议安排吧。”

紫禁城乾清宫正殿内。

多尔衮站在台阶下面正中方位,向站在两边的八旗亲贵大臣宣布:“经过范大学士的一番筹谋,已经确定礼葬前明崇祯皇帝的细节,现在请礼部左侍郎李明睿一一宣读。”

李明睿出列,郑重跪倒在地三叩首,哀痛地说道:“臣李明睿代表前明百官万民,叩谢大清摄政王如天之仁,礼葬我大行皇上。”

李明睿说罢,又郑重跪倒在地三叩首。

多尔衮轻轻说道:“李大人不必多礼,我大清起义兵进关,就是为了剿灭闯贼,替崇祯皇帝报仇。如今,礼葬崇祯皇帝,使其入土为安,就是为了表示我大清,对大明朝廷和臣民的尊重。请李大人宣读吧。”

李明睿站起来,掏出一卷黄绫展开,朗声念道:“一、依照大明礼制,大行皇帝上谥号为“端”,庙号“怀宗”。二、即日起,在昌平为大行皇帝营造思陵。三、从本月初六开始,京师臣工百姓为大行皇帝服丧三天。四、从本月初六开始到本月十五为止,国子监大堂、顺天府衙门、大兴县衙门、宛平县衙门均设置大行皇帝灵堂,听凭百官万民祭奠。”

李明睿读罢,多尔衮立即称赞道:“李大人不亏是饱学之士,所定仪式,从内到外、从大到小面面俱到,也算是为崇祯皇帝尽了一份忠心。就照此执行。”

顺天府衙门大堂外,正中摆着一个大香案,香案正中摆着崇祯皇帝的灵牌,灵牌前香炉内香烟缭绕。

几十个前明文武百官披麻戴孝,相跟着走到香案前排成几列横队站好,然后三拜九叩。

旁边十几个围观的闲汉指指点点,有一个读书人模样的年轻人轻蔑说道:“这些贪官污吏,李自成攻城紧急之时,皇帝敲景阳钟,他们一个也不到。现在看到满清鞑子礼敬皇帝,便跑过来装模作样表忠心,实际上是做给满清人看的。真令人恶心。”

有几个叩拜的官员,听到这种议论,也不免有些羞臊,恨不得把脸面缩进脖子里去。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