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边明军营寨。
海边明军营寨大门外,两排威武雄壮的明军将士行持枪礼,欢迎孙承宗。
红霞带着一队卫士,跟随在孙承宗身后。
孙承宗向两边的将士们点头微笑,将士们齐声高呼:“孙阁老辛苦。”
孙承宗回应道:“弟兄们辛苦。”
李参将从队列前面大步跑过来,向孙承宗躬身施礼,关切地说:“孙阁老只带几个卫士从松山到海边来,多危险啊。早该命令末将带人去迎接。”
孙承宗笑道:“弟兄们远道而来,立即安营扎寨,十分辛苦,就不劳烦你们了。再说一时半会儿,祖大寿还不敢派人来截杀我。”
李参将陪着孙承宗走近营寨大门。
孙承宗走到营寨木栅栏跟前,猛然出掌推了一下木桩,木桩纹丝不动。
孙承宗满意地点点头:“看来,李将军把营寨修筑得非常坚固。请李将军再带我去看看火头军和弟兄们的帐篷。”
李参将有些意外:“孙阁老不检阅队伍操练情况,为什么要看火头军和帐篷呢?”
孙承宗笑笑:“老夫只看看营寨的木栅栏,就知道李将军能带兵会打仗。再看看火头军和帐篷,就知道李将军能不能让弟兄们吃好睡好。咱们在这荒无人烟的海边安营扎寨,只有让弟兄们吃好睡好,就能痛击来犯之敌。”
李参将:“末将明白。请孙阁老放心,叛匪就是来几万人马,末将也能把他们打得个落花流水,绝不会让他们掘成壕沟。”
孙承宗点点头,转身带着红霞向士兵居住的小帐篷走去。
李参将跟在后边笑着说:“末将听吴总兵说过,红霞姑娘有百步穿杨的硬功夫,孙阁老能不能让她教教弟兄们射箭。”
孙承宗笑道:“这我可做不了主,你得问她。”
李参将央求红霞:“请姑娘一定帮帮忙,好让弟兄们多多射杀来犯之敌。”
红霞笑着说:“看你态度还算诚恳,勉强答应你吧。”
李参将:“我先替弟兄们谢谢姑娘。”
夜,辽东松山明军大营中军帐内。
孙承宗和吴三桂并肩站在中间的台阶上,望着下面排成两排的十几个军官。
孙承宗说道:“各位将军,沈阳城内的探子发来消息,叛匪头子代善,受各方势力的压迫,处死了自己的一子一孙。他想要达到内部团结,其实更深地激化了矛盾。老夫算定,他们为了争权夺利,马上就要进行一场内部厮杀,根本无暇顾及锦州。吴总兵,请你下达攻击锦州的命令。”
吴三桂大声说道:“众将听令。”
众将齐声应道:“末将在。”
吴三桂:“现在是一更时分,你们回去立即安排造饭,让将士们饱餐一顿。二更时分准时出发,三更时分在锦州西门集结。趁叛匪人困马乏猛然发起攻击,争取尽快打开西门,再占据整个锦州城。听明白了吗?”
众将齐声应道:“末将明白。”
看着众将退出中军大帐,孙承宗又吩咐吴三桂:“你速派传令官去海边,留下五千兵马守护营寨,其余一万五千兵马,三更时分在锦州南门集结,听我号令行事。”
吴三桂:“遵命。”
沈阳大清皇宫崇政殿正殿内。
六岁的福临,坐在龙书案后面的龙椅上,身子时而扭动两下,显得很不适应。
代善站在龙书案的左前方,威严地扫视一遍站在两边的王公大臣。
坐在前头的多尔衮、多铎和济尔哈朗,显得镇定从容。其他王公大臣们,有人显得精神抖擞,有人显得忐忑不安。
代善开口说道:“这两天有人向本王提议,要在各位亲王重臣之上,设立摄政王,以便帮助皇上坐朝理政。本王奏请皇上恩准,今天就召集各位王公大臣,前来推举摄政王。请各位不要有什么成见,也不要有什么顾虑,积极为国荐贤。”
代善说完,好大一会儿没人发言。
代善继续鼓励大家:“咱们这是为国荐贤,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
一个正红旗大臣站起来说:“礼亲王当这个摄政王最合适。”
话音刚落,两红旗、镶黄旗和两蓝旗的几个大臣都纷纷响应:“礼亲王最合适,礼亲王最合适。”
代善把脸一沉,低沉地说道:“本王声明,坚决不当这个摄政王。这不是为了显示本王道德情操多么高尚,而是为了大清国的长远发展。再有鼓噪此事的,按家法严厉惩治。”
大殿内一下子沉静了,好大一会儿没人说话。
代善只好点名:“请庄亲王谈谈。”
济尔哈朗站起来说:“既然礼亲王不愿意当摄政王,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当摄政王。”
多尔衮立即摆手推辞:“本王刚猛有余,谋略不足,实在不能胜任。”
代善说道:“睿亲王太谦虚了,本王以为睿亲王十分合适。”
下面两白旗、两红旗,两蓝旗的一些王公大臣,纷纷响应:“睿亲王合适,睿亲王十分合适。”
代善又说:“本王以为,设置两个摄政王互相协助,最为妥当。”
多尔衮得意的神色挂在脸上还没有消退,立即有些吃惊地望着代善:“礼亲王,设置两个摄政王,不够妥当吧?”
代善坚定地说:“那有什么不妥当?当年先皇就设置了四个议政王大臣,难道你忘了?”
济尔哈朗说道:“礼亲王考虑十分全面,设置两个摄政王,能够集思广益。”
多尔衮沉思不语。
忽然一个御前侍卫走过来,凑近代善低语了几句。
代善立即转身面对王公大臣宣布:“锦州告急,孙承宗、吴三桂率领几万兵马,猛攻西门和南门。祖大寿已经坚持抵抗了三天,不得已才派人来告急。咱们赶快把摄政王的人选定下来,好集中精力处理内外大事。”
多尔衮问:“礼亲王的意思,是再加上谁?”
代善:“庄亲王济尔哈朗。”
两蓝旗、两红旗的王公大臣,几乎立即同声说:“赞同礼亲王的提议,很好,赞成,赞成。”
多尔衮看了多铎一眼,多铎无奈地点了点头。
多尔衮只好表示:“本王赞成礼亲王的提议。”
代善转身面向福临,恭顺地躬身奏报:“启奏皇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推定多尔衮、济尔哈朗为摄政王,两位亲王可上‘叔王’尊号,请皇上恩准,以布告天下。”
福临说道:“准奏。”
代善:“锦州安危对大清国至关重要。如何解锦州之围,请二位摄政王赶快定夺。”
多尔衮满不在乎地说:“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和多铎明天点齐五万精兵,立即赶赴锦州增援。这次说不定能内外夹击,于城下活捉孙承宗、吴三桂。”
辽东锦州城西门。
孙承宗站在高坡上,看着明军将士如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地冲向西门,喊杀声伴着铳炮之声震天动地。
孙承宗兴奋地喊道:“弟兄们,城上的反击火力明显减弱,不停地攻击,也许今天就能打开西门。”
一个带兵向前冲的将军回头说道:“孙阁老,等着我们的好消息。”
孙承宗一挥手,过来一个传令官。
孙承宗吩咐:“把最重的两门红衣大炮拉过来,不停地轰击西门左边城墙。
传令官大声应道:“遵命。”
传令官还没走开,吴三桂骑着快马来到,把一个小纸条递给孙承宗。
孙承宗仔细一看,立即皱眉说道:“万万没有想到,代善这个老家伙,竟然有如此胸怀和手段,几天就能使叛匪上下团结一心,还能飞快派出精兵,增援锦州。”
吴三桂问:“怎么办?”
孙承宗:“马上撤兵回宁远。”
吴三桂:“为什么?”
孙承宗:“咱们万万不能像洪承畴一样,陷入重重包围。”
吴三桂还有些犹豫:“也许再坚持半天,就能打开锦州。”
孙承宗严肃地说:“千万不能患得患失,马上撤兵。”
吴三桂:“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