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4. 第115章 取名开元
设置

第115章 取名开元(1 / 1)


当一个母亲打算替儿子做些事情的时候,她的手段就会变得凌厉。

当这个是母亲是皇后时,她会做的就更多了。

永徽二十年。

三位进言请另立储君的臣子被夺官下狱。

这是永徽朝以来,第一次有臣子因为进言受罚。

一时间,不少书生自发上街,替三位被夺官的臣子请命。

与此同时。

绛州王氏的双子星。

吏部尚书王福,尚书省左仆射王畴。

这两位文中圣贤的子孙,亲自出面替永徽帝正名,许多王家的徒孙纷纷附和。

朝野的呼声瞬间平息。

永徽二十二年,英王李锦的长史因撺掇英王夺储,被夷灭三族。

英王获罪,被贬为庐江王外放。

这一切的手段,皆是武照这位宫廷妇人的手笔。

永徽帝知道她的想法,索性选择听而任之。

东宫。

太子李镇与太子妃窦氏坐在房中,两人这般模样,却像极了生离死别。

一切的一切,要从窦氏怀有身孕说起。

她本就身子骨弱,如今又过了三十五,在太医看来是不适合待产的年纪。

可今日。

在朝堂风雨最盛的关头,窦氏竟然又怀了身孕。

这才有了今日夫妻二人的言谈。

“你当真是要坚持诞下这腹中胎儿,哪怕身死也在所不惜?”

李镇的语气出奇的平静,但了解他性子的,分明又清楚这是太子避免乱了阵脚的伪装。

窦氏透过这冰冷的言语,分明听出了几分话外的弦音。

但她早就有了决断。

窦氏点了点头:“妾身毕竟是皇家的一员。如今外界的飘摇,国朝的动荡,与妾身是断然脱不了干系的。”

“母后不惜下手杀伐,后族也甘愿卷入这长安的云诡。妾身不才,但请一试。若麟儿康泰,惟愿殿下珍重之。”

听到发妻口中的言语,还有双目中的几分死志。

不知为何,李镇的鼻尖陡然生起酸楚。

他抬头仰着天,试图透过星空看到李氏的历代先祖,希望得到他们的庇佑,保护这母子平安。

同时,也不想让发妻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

李镇深吸一口气,将窦氏搂着。

他的声音逐渐变得沙哑,再无平日的清朗。

“本宫…答应爱妃。若有此子,定然许以珍重。”

……

三月之后

永徽二十二年的年关。

东宫传来一阵嘹亮的哭声。

产房之中,耗尽了力量的窦氏几近弥留。

李镇不顾形象地闯入屋中,望着窦氏孱弱的面孔,终于没忍住痛哭了起来。

一旁几位太医四目相视,无奈地低下头,丝毫不敢与太子的目光对上。

这时。

院子外响起了一阵佛号。

“南无东来佛!”

……

一刻钟之后

当永徽帝和武皇后闻讯赶来,正好见到李常笑抱着新生的皇孙,静静等在屋中。

一时间,帝后二人的脚步齐齐顿住。

待回过神来,取而代之的无尽的狂喜。

“师祖!”

“大师!”

东宫的客房中。

李常笑抱着刚吃饱入睡的皇孙。

永徽帝与武皇后,还有太子,这三位大唐最显贵的人,同时坐在他对面。

其中要数太子的情绪最激动。

发妻生离死别,而后失而复得的喜悦,让他对李常笑的感激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永徽帝二人自是不必多说。

半晌。

还是武皇后打破了沉默。

她小心翼翼地看向李常笑:“大师,照娘这孙儿,可否还有生机。”

此话一出,在场之人齐齐屏住呼吸,生怕从李常笑的口中听到“没有”这二字。

所幸,李常笑点了点头,面带笑容:“有的。”

说罢他看向武照,笑着说道:“当年皇后的命数,其实与小皇孙无异。虽说命中坎坷,但若是磨灭了煞气,自此将可一帆风顺。”

话音刚落,太子面露急切:“请太师祖赐教!”

李常笑点点头,没有继续卖关子。

他看着怀中的小儿,淡淡道:“若是一般的命煞,以经文即可化之。奈何皇孙身负天家血脉,承社稷之重,需得双管齐下,才有生机。”

永徽帝神色郑重:“师祖请说,朕如能做到,一律允之。”

“其一,是以本命阵生辰煞。生辰八字不可更迭,贫僧推衍天机,寻得‘开元’二字,可替皇孙镇煞。”

“从今往后,皇孙的当以‘开元’为名。若是有望荣登大宝,年号亦为开元。”

在场之人听闻,虽然知道这不合礼法,甚至有损天子之威。

但事到如今,没有什么比让小皇孙活着更重要。

永徽帝当即点头:“朕许之。”

李常笑并不意外他会答应这个条件,继续说起了第二条。

“贫僧早年修道,知晓有一法门,唤作‘玄元太上经’。皇孙周岁之后,即需与贫僧前往凉州修道,十年不得回长安。”

这……

相比与第一条,这第二条听着可就有些难以接受了。

抛开血亲的羁绊,堂堂嫡皇孙离京十载,这恐怕对日后即位国朝,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有关这一点。

武皇后和永徽帝没有表态,而是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太子。

太子缓缓起身,眼神有些疲惫:“太师祖,不知本宫与内人,可否前往探视。”

“可以,”李常笑点点头:“但不可久居。”

“既然这般,那…有劳太师祖了。”

……

永徽二十三年。

持续了数年的储君风波,终于因为皇孙李开元的降世,暂时得以平息。

白云寺。

李常笑与王安当日一别,十年不见。

不久前,王安刚从武陵太守的位置调回长安,有关他的封赏尚未拟定。

但是以王安在武陵为官五年的政绩来看,肯定是能进入三省的。

假日时日,又是一个不下于父亲和叔父的大员。

他的面貌相较十年前没有多少变化。

整个人依然飘飘若仙,仿佛是不染凡尘一般。

只不过,他这些由于投身公务,倒是不像从前那样诗作频繁了。

早年有人将王安与卢升之、杨令明、骆观海四人并称当世的“四杰”。

“四杰”之中,唯有王安的仕途通达。

只不过,他的诗赋也不再如三人那般经典频出。

这般看来,挫折才是诗赋的良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