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大汉王朝(全四册)
  4. 解读东汉王朝
设置

解读东汉王朝(1 / 1)


刘秀和绿林军联合作战,在昆阳大战中打败了王莽的主力部队,立了大功。他的哥哥刘縯也打下了宛城。已经被拥立为更始皇帝的刘玄,坐吃现成果子,进驻宛城,拿宛城做了更始政权的临时首都。

刘玄在宛城安顿下来以后,觉得自己的地位虽说比较巩固,可还是害怕刘縯、刘秀兄弟的势力强大起来,同自己争夺天下,就找个借口把刘縯杀了。这时候,刘秀正在别处,他听说哥哥被刘玄杀害,内心又是悲愤又是恐惧。他想到自己的势力还敌不过刘玄,只好忍气吞声,跑到宛城向刘玄谢罪。表面上,刘秀对哥哥的死装出一点也不在乎的样子,既不替哥哥戴孝,义在剖人面前饮食谈笑如常,见了刘縯的部下,一句私话也不讲。他对刘玄更是百依百顺,从来不标榜自己在昆阳之战中的功劳,还把许多错误都揽在自己身上。可是一到晚上,他关起门来,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发誓要为哥哥报仇。刘玄只看到刘秀的表面活动,看不出刘秀的内心所想,为了安抚和笼络刘秀,他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但是并没有付给实际的权力。

刘秀

过了些时候,刘玄准备迁都洛阳,派刘秀先去洛阳整修宫殿。宫殿整修完毕以后,刘玄迁入洛阳,派刘秀到黄河以北去扩充势力。刘秀得到这样的好机会,不仅可以保全自己,免遭刘玄杀害,而且就像蛟龙被放归大海,猛虎被放归深山,还可以放手去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王莽的新朝政权被推翻以后,黄河以北的地主势力害怕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他们那里,纷纷组织起了地主武装。他们见刘秀到来,就都前来归附。这样,刘秀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在黄河以北站稳了脚跟。

更始皇帝刘玄怕刘秀的势力继续扩大,赶快派人去封刘秀为萧王,并且召他回首都长安来商量国家大事(这时候刘玄已经迁都长安)。刘秀既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当然不愿意再受刘玄的控制。他叫人给刘玄带去一封信,信上说:“黄河以北还没有完全平定,我不能回长安去。”从此,刘秀跟刘玄实际上已经决裂了。

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刘秀对分散在冀州、兖州一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地区)的农民起义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打败了力量比较强的铜马、青犊等农民军,用诱降的手段收编了一些零散的农民军,把黄河以北的广大土地全都攫取到了自己手里。接着,他又乘赤眉军出兵西进的机会,派人两路出兵,扩充自己的势力,一路从河北南下,夺取了原先赤眉军的地盘;一路从河北往西,进攻并州(今山西省)。经过几次战斗,刘秀派出去的军队都得到了胜利,他的势力进一步扩大,物产富饶的中原地区几乎全都落入他的手中了。

刘秀一得势,就有更多的割据势力来归附他,那些归附他以后立了战功的大将,都急着想要拥戴刘秀做皇帝,以便自己能够当个开国功臣。他们对刘秀说:“如今天下没有君主,大王是高祖九世之孙,众望所归,希望您趁早即位称帝,安定民心。”刘秀听了大将们的话。内心自然很是高兴,但是他怕时机还不成熟,就假装推辞,意思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向他劝进。

大将们看出了刘秀的心思,发动更多的人联名给刘秀上书,劝刘秀即位称帝。大将耿纯代表大家说出了心里话,他对刘秀说:“天下的英雄,离别亲属,抛弃田园,跟着您在枪林箭雨之中出生入死,所希望的无非是想攀住龙鳞,附着凤翼,能够做个开国元勋罢了。希望您赶快即位称帝吧!”

刘秀看到那些想要攀龙附凤的大将真的愿意拥戴他,就不再推辞,于公元25年六月在鄗城〔今河北省高邑县,鄗hào〕正式即位称帝,重建被王莽篡夺了的汉朝。接着,他派兵西进,去进攻当时已经占领了关中地区的赤眉军。

这时候,赤眉军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在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拥立了一个十五岁的牧童刘盆子做皇帝,樊崇做了御史大夫。

古代风景画鉴赏

那个在长安的更始皇帝刘玄,靠绿林军坐了江山,这时候却经常在宫中饮酒作乐。将领们有事找他商量,他因为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出来见面,就叫他的一个侍中坐在宫殿上,前面挂上帐幕,代替他说话。将领们一听不是他的声音,都很生气,在背后议论说:“皇帝的宝座还没有坐稳当,就这样放荡起来了,这能靠得住吗?”刘玄还恣意杀害了好几个农民出身的绿林军将领,公开地同绿林军分裂了。后来王匡等人被迫逃离长安。和赤眉军联合,一同打进长安,推翻了刘玄的统治。

赤眉军进入长安的时候,长安城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到街上来欢迎。可是长安附近的地主却把粮食偷偷地藏起来,想要用饥饿来困死农民军。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刘秀,就乘着这样的时机,派大将邓禹一路打来。赤眉军虽然多次打败过邓禹,可这一回由于缺乏粮食,不能坚持抵抗,樊崇只好下令放弃长安,准备往东打回山东老家去。一路上,他们遭到了刘秀军队的伏击,损失极大,归路断绝了,只好被迫投降。樊崇在投降后想要恢复起义军的势力,被刘秀发觉后给杀害了。

刘秀在农民起义声中起兵,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声势扩大了势力,又在各派势力的争斗中逐渐占得了上风。他在部城称帝以后,不久定都于洛阳。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所以历史上称刘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又叫后汉。刘秀是东汉的第一个皇帝,历史上称他为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镇压了赤眉起义军以后,天下并没有统一,政权并不巩固,因为南北各地还存在着许多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当中,兵力最多、占地最广的有东方齐鲁一带的刘永和张步,西北凉州、陇西一带的隗嚣〔kuíxiāo〕和西南巴蜀一带的公孙述等。他们这些人也称王称帝,想跟刘秀争夺天下。刘秀从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起,依靠手下的得力大将,南征北伐,一个一个地消灭了这些割据势力,重新开创了统一的局面。

在光武帝刘秀进行统一的战争中,耿弇〔yǎn〕打张步,“有志者事竟成”;岑彭打隗嚣和公孙述,“得陇望蜀”,是历史上两个很有名的故事。

张步是琅琊人,当赤眉、绿林等农民军起义的时候,他也聚众数千,攻下了齐地的几座县城,自称为五威将军,成为当地的割据势力。汉朝的宗室梁王刘永当时也乘机起兵,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他跟张步联合,并且拜张步为辅汉大将军、忠节侯。张步驻扎在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县),对刘秀政权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刘秀派光禄大夫伏隆去招降张步,拜张步为东莱太守。刘永听说伏隆到了剧县,赶快派人给张步送去许多礼物,封张步为齐王。刘秀、刘永两边都拉拢张步,因为刘永送的礼物多,名号又是“王”,张步决定投靠刘永,就杀了刘秀派去的使者伏隆。刘秀听说伏隆被杀,很是生气,决定派大将耿弇去打张步。

耿弇接受了出征的命令,带领几万人马,对张步的军队发动猛烈进攻。不到半天工夫,就打下了张步的前哨据点祝阿(令山东省历城县西南),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张步虽然吃了败仗,但是并没有大伤元气,他仍然自恃兵多将广,十分骄傲地对部下说:“我过去打败过拥有十多万兵马的尤来、大枪等农民军,现在耿弇的兵力比他们少得多,又经过长期战斗,疲劳不堪,有什么可怕的!”他带领二十万人马,开到临淄东门,准备反攻。

耿弇看到张步亲自出马,就渡过淄水,假装撤退,引诱张步来进攻,以便寻找机会,消灭他的主力。张步以为耿弇不敢迎战,更加骄横起来,冒冒失失地指挥军队发动进攻。哪里知道耿弇乘着张步顾前不顾后的时机,突然领着精兵从两翼包抄,把张步的主力围困起来。在激烈的战斗中。耿弇的大腿被飞箭射中。他恐怕影响士气,趁别人没有看见,抽出佩刀把箭砍断,带伤继续战斗,直到天黑才收兵。

第二天一早,耿弇不顾伤口剧痛,又要指挥兵马去进攻。他的部下劝他说:“目前张步的兵力还很强,不如暂时休战,等皇上带兵来增援的时候,再派兵出击也不晚。”耿弇不同意休战,他说:“皇上到来的时候,做臣子的应当杀牛备酒,隆重按驾,怎么能把没有歼灭的敌人留给皇上呢?”说完就指挥大军出战,从清早打到黄昏,终于把张步的军队打得大败。耿弇预料,张步失败之后一定会仓促退兵,就预先设了埋伏,遇到张步的败兵逃跑,又狠狠地打了他们一阵,追赶了八九十里路。

过了几天,光武帝刘秀来到临淄,慰劳作战有功的部队。他在许多将士面前夸奖耿弇说:“从前韩信攻破历下,奠定了汉朝的基业;如今耿将军攻破祝阿,天下大事也由此而定了,这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这话不仅鼓舞了耿弇,也鼓舞了参加战斗的全体将士,他们乘胜追击,终于完全平定了张步割据的齐地,凯旋而归。从此以后,刘秀夸奖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这句话,成了很有名的成语。

第二年,汉光武帝刘秀决定派兵进攻凉州、陇西一带的隗嚣和巴蜀一带的公孙述。

隗嚣是天水成纪人(今甘肃省秦安县),年轻的时候在王莽的朝廷里做官。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以后,隗嚣的叔叔伯伯乘机起兵,拥戴隗嚣为上将军,打下了陇西、武威、酒泉、敦煌等地,在天水建立了根据地。更始皇帝刘玄进入长安,派人把隗嚣请到长安做官。赤眉军打进关中以后,隗嚣带着几十名骑兵,逃回天水。从此就自称西州上将军,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建武六年(公元30年)隗嚣看到刘秀的地位日益巩固,怕自己斗不过刘秀,就向占据巴蜀的公孙述投降,两家联合起来跟刘秀争斗。

古代画扇

公孙述是扶风茂陵人,从小就很能干,年轻时候做过小吏。王莽篡汉、刘玄称帝的时候,公孙述到四川去发展自己的势力,很快就组织起来几万人的队伍。刘秀称帝的那一年四月,公孙述也在四川称帝。刘秀忙着镇压赤眉军和其他割据势力的时候,公孙述进一步招兵买马,势力越来越强大。他在汉中屯积粮草,并且暗地里和陇西的隗嚣联合,准备共同对付刘秀。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乘着前两年作战胜利的余威,亲自率领征南大将军岑彭、大司马吴汉等西征陇蜀。岑彭带兵打破了隗嚣的根据地天水,与吴汉会合后,把隗嚣包围在酉城(今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公孙述派大将李育来救隗嚣。李育进兵到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邽guī〕被汉军包围。刘秀看到胜利在望,又听说洛阳附近的颖川发生兵变,京城骚动,就连夜东归。他临走的时候给征南大将军岑彭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西城、上邽两城如能打下,就可乘胜带兵南攻巴蜀。一个人善于没有知足的时候,既平陇,又望蜀。我为打仗耗尽心血,连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田园风景画鉴赏

岑彭看了刘秀的信,领会刘秀的意思是要他赶快平定陇蜀。他设了个计谋,用沙袋堵塞河流,引河水去灌西城,迫使隗嚣不得不放弃西城逃走。可是公孙述的大批缓军已经赶到,隗嚣绝处逢生,乘势反攻。汉军因为粮食接济不上,只好退兵东归。

第二年,公孙述派大将任满、田戎、程汛等,率领水军数万人,乘着竹木排,从长江顺流而下,在荆门山与虎牙山之间的江面架起浮桥、斗楼,抗拒汉兵。这时候,岑彭已经转战到荆州,他对任满等几次发动进攻都没有取得胜利,只好作长期打算。岑彭下令制造了水战用的船舰数千艘,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与吴汉等率领水陆战士六万余人,大举征蜀。岑彭先派人烧毁了蜀军的浮桥、斗楼,然后带兵逆流而上,打败蜀军。蜀军大将任满被杀,程汛被俘,田戎一直退到江州(今四川省巴县)。岑彭乘胜进军,一直打到成都东南几十里的广都。公孙述节节败退,只好采用暗杀手段,派刺客假装投降,在夜间刺杀了岑彭。

岑彭虽然死了,但是他那得陇望蜀的声势和首破荆门的战功,已经为汉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隗嚣、公孙述这两支割据势力,因为受到岑彭的严重打击,一蹶不振,最后终于被汉光武帝刘秀所征服。

王莽篡汉以后,各地地主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形成割据势力,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经过刘秀和他手下的得力大将“得陇望蜀”地连年征战,又重新出现了统一的局面,使得社会经济又能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后人把刘秀重振汉室,叫“光武中兴”。从这一点来说,刘秀和他手下的大将们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

汉光武帝刘秀是豪族地主出身,家里拥有大量田产。他在家乡的时候,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常常结交一些亡命之徒。有些杀了人该判死罪的犯人,只要往刘秀家里一躲,连衙门里的官吏也不敢去要。刘秀的亲戚也都是豪族地主。他的外祖父姓樊,是当地最有名的大地主,有地三百多顷。他的岳父姓阴,有地七百多顷。刘秀起兵以后,赶来投奔他的人,如邓禹、耿弇等,多数也是豪族地主。刘秀建立的东汉皇朝,是为大地主谋利益的政权。东汉政府对于贵戚豪族吞并农民土地的事情,从来不干涉。从东汉政权建立那天起,掌握几十顷、几百顷土地的大地主与日俱增,几乎到处都有。

大地主依仗自己的势力,建立起规模巨大的田庄。一所田庄好像一个独立的小王国,甚至连政府派去征税的官吏都敢抗拒。

由于豪强地主横行霸道,地方政府的许多事情不好办,政府的法令也推行不开,连光武帝刘秀也觉得矛盾重重,有些不好处理。但是,当时也出现了一些执法严明、敢于跟皇亲贵戚、豪强地主作斗争的官吏,他们甚至不怕丢掉自己的乌纱帽和性命,也要维护封建法律的尊严。外号叫做“强项令”的董宣,就是以维护法律尊严出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董宣在北海(今山东省昌乐县)地方做官的时候,当地发生了一件豪强地主随便杀人的案子:有个叫公孙丹的豪强地主,在北海新建了一所富丽堂皇的住宅。房子完工以后,占卜的人说房子盖得虽然好,可是触犯了凶神,住进去一定会死人。公孙丹听了很害怕,他决定牺牲别人的生命来免除自己的灾难。他叫儿子站在门口等着,看到门口过路的人,随便抓几个来杀了,埋在住宅里,用这个办法来祭祀凶神,避免住进去以后再死人的灾难。公孙丹父子随便杀人,当然是犯法的。可是公孙丹是地方上有名的豪强地主,谁都不敢管他。董宣却不怕这些,他认为自己是地方官,应当管。他把情况了解清楚以后,立即派人把公孙丹父子抓来,判处死刑,并且立即就地执行。这样一来,北海地方的那些豪强地主大受震动,从此都不敢再为非作恶、随随便便杀人了。

董宣办理得最出色,因而使他获得“强项令”称号的,是惩办湖阳公主管家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也是一个出名的豪强地主,她在京城洛阳郊区有占地广大的田庄,在洛阳城里拥有豪华的住宅,家里的奴婢有上千人。有一次,湖阳公主家里的管家在大白天杀了人,触犯了刑律。当时正是董宣在洛阳担任县令的时候,杀人犯害怕董宣治他的罪,就躲在湖阳公主家里,靠着公主的庇护,逍遥法外。董宣知道了这个案件,很是气愤,决心要把杀人犯抓来,依法治罪。

董宣等着等着,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湖阳公主因事外出,带了一大群家奴同行。那个杀人的管家认为风头已经躲过去了,也混在家奴里面一起外出。董宣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赶快带了县衙门的人马,守候在湖阳公主必须经过的夏门亭地方。当公主的车马前呼后拥地走到夏门亭时,董宣突然往路当中一站,挡住了去路。他用刀往地上一指,大声地对公主说:“禀告公主,您的管家横行不法,杀了人,应当判处死罪,请您把杀人犯交出来!”

湖阳公主见董宣拦住她的车马,要她交出管家,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很不高兴。她把脸一沉,斥责董宣说;“董宣!你身为县令,不要随便乱说。我的管家怎么会杀人?你有什么真凭实据吗?”

古代瓷器

董宣说:“我当然有凭有据,您的管家杀人的时候,有许多人亲眼看见的。您要不相信,我可以找人来作证!”

公主一看情况不妙,赶快改变口气说:“董宣!你要知道,我的管家是我最信得过的人,就算他真的杀了人,你看在我的面上,就饶了他这一回吧!”

董宣看到湖阳公主居然藐视法律,想要庇护杀人凶手,就板起面孔大声地对公主说:“公主!您家法不严。管家才胡作非为。他既然犯了法,就应当治罪,您不应该替他求情。难道公主家里的管家就可以不遵守皇上的法律吗?”

湖阳公主被董宣一责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那个杀人的管家一看情况不妙,赶快往人背后躲,可是董宣早已经认出他来了,命令手下人一把抓住他,拉到路当中,当场就把他斩了。

湖阳公主看到一个小小的县令居然敢冒犯她,当着众人的面杀她的管家,心里非常气恼。她赶快跑到皇宫里去,找到光武帝刘秀,诉说自己的委屈,要求光武帝给她作主。光武帝听说董宣对姐姐这样无礼,也很生气,立刻下令把董宣抓来,要用乱棍把他打死。

董宣听说光武帝要打死他,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要打死我,我当然不敢违抗。不过,请您允许我在临死之前讲句话!”光武帝问:“你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英明,所以才复兴了汉朝。如今公主的管家杀了人,公主置皇上的法律于不顾,想要庇护杀人凶手。我无非是公正地执行了法律,却要断送性命。陛下自己制订法律,自己破坏,这怎么能把国家治理好呢?我看您不必打,我自己在这里撞死好了。”说完,就用头去撞宫殿的柱子,头皮撞破了,流了满脸的血。光武帝赶快叫太监把董宣拉住。他仔细一考虑,觉得董宣的话很有道理,但是为了照顾姐姐的面子,他想叫董宣给姐姐赔个罪,把事情了结。他对董宣说:“你按照法律办事,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你冒犯了公主,使公主受了惊吓。你现在去给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我就饶了你。”

萤宣听说叫他给公主磕头赔罪,很不服气,说什么也不肯答应。光武帝叫人把董宣拉到湖阳公主面前。接着他的脑袋叫他跪下磕头。董宣一屁股坐在地上,用两手撑着地,挺着腰杆,强着脖子,死也不肯低头。

湖阳公主看到董宣的强硬态度,觉得自己实在有些下不了台。她对光武帝说:“早先陛下在乡下的时候,专门庇护那些亡命之徒,做官的都不敢到咱们家里来搜查。如今陛下贵为天子,难道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处治不了吗?”光武帝苦笑着说:“天子和老百姓不同。董宣是个强脖子县令,是为了维护皇家的法律才这样做的,我不能处治他。您再找一个能干的人做管家吧!”说完,他下令把董宣放了,还赏赐他一顿酒饭。董宣把酒饭吃个精光,然后把杯盘全都翻转过来,底朝上地扣在桌子上。管事的人认为董宣这样做是有意侮辱皇上,又把他扭送到光武帝面前。光武帝听说以后,责问董宣说:“董宣!这一次你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董宣说:“皇上赐给我饮食,我不敢剩下一点儿;皇上叫我办事,我要拿出全部力气,这就是我把酒饭吃个精光,并且把杯盘翻转过来扣在桌子上的意思。”光武帝听了,点点头说:“这样很好!”他下令赏赐董宣三十万文钱。董宣把这笔钱全都分给了他的手下人。从此,“强项令”董宣的名气到处传开了。

汉光武帝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大力提倡儒家的孔孟之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去巡视,一下车,就打听当地有没有熟读四书五经的人。要是有这样的人,他就亲自登门拜访,务必要把这个人请出来做官。当时一些精通儒家学术的人,听说皇帝这样尊崇儒术,就从四面八方背着图书赶到京城里来。光武帝在京城里修了一所太学,设立了五经博士,让那些熟读经书的人在里面讲学。京城里的学术空气浓厚起来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学说,为维护专制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光武帝死后,儿子刘庄即位是汉明帝。汉明帝不仅信仰儒家学说,而且信仰佛教,用佛教的教义来维护他的统治。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刘庄还派人到印度去取经求佛。

佛教起源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字叫悉达多,大约于公元前565年,出生在一个释迦族的贵族之家。他的父亲净饭王,是今天尼泊尔境内迦毗罗卫地方的一个统治者。因此,悉达多的青年时代过的是养尊处优的日子。但是,这个悉达多王子却不满意自己的生活。他觉得人世问存在着生、老、病、死的痛苦,应当想办法解脱。在二十九岁那年,悉达多离别了自己的双亲、妻儿,出家去修道。他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了七年,据说最后终于大彻大悟,进入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了“佛陀”(即“觉悟者”的意思)。在这以后,他就到印度的恒河流域去招收门徒,传播他创立的佛教。最初有舍利弗、阿难陀等人相信了他的说教,投在他的门下,成了他的第一批信徒。接着,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佛教成了印度的一大宗教。

古代铜器

佛教的重要教义是因果报应的“轮回”学说。根据佛教的说法,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总是像一个车轮似地在那里不断地转动着。从生到死,好像车轮转了一圈。紧接着死而来的就是来世的生。有了生,就又有死,从生到死,就又转了一圈。再紧接着的又是再一世的生。一个人这一世是人,他的前一世或者下一世不一定是人。他的前一世可能是神,因为不修行,这一世就被罚做人了;也可能他的前一世是牛马等牲畜,因为修行了,就让他这一世升级做人。一个人的下一世做什么,得看他这一世的表现,如果这一世修行了,下一世就可能成为神;这一世不修行,下一世可能降格做牛马等牲畜。这种因果报应的轮回学说自然是唯心的,决不可能真有那么回事,但是它很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他们可以利用佛教的这种说教,消磨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叫他们这一世忍耐服从,好好修行,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佛教创立以后,在印度广泛流行。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期,阿育王统治印度,他规定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从此,佛教逐渐地传播到锡兰(即今斯里兰卡)、缅甸、暹罗(即今泰国)和越南等地。西汉末年,西域有些小国也崇信佛教。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信奉佛教的大月氏正派使臣伊存到长安。西汉的博士弟子秦景宪跟着伊存策浮屠经。从此以后,佛教就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些王公贵族首先信仰佛教。他们吃素念佛,希望来世能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做神仙。汉光武帝刘秀的一个儿子被封为楚王的刘英就是个佛教徒。刘英的母亲许美人没有受到光武帝的宠爱,所以他的地位比较低,虽然被封为楚王,封地却是又小又贫瘠。刘英希望自己的来世能过得比这一世更好,所以就信了佛教,并且还经常把自己知道的一些佛教故事到处宣讲,也讲给他的异母兄弟明帝刘庄听,劝明帝信仰佛教。

永平八年的一天晚上,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又高又大的金人,围绕着金人的脑袋和脖子,有一圈耀眼的光芒,看起来十分威武尊严。明帝一觉醒来,猜不透梦中所见的金人究竟代表什么,自己这个梦究竟是吉兆还是凶兆?第二天上朝,明帝把这个梦讲给文武大臣们听,请他们帮助他圆梦,也就是帮助他分析这个梦。明帝说完梦以后,合朝的文武大臣听了,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沉默了大半天,谁也说不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后还是楚王刘英给做了分析。刘英对明帝说:“禀告陛下,您大概梦见佛了。我听西域天竺国来的佛教大师说,佛高一丈六尺,通体都是金黄的颜色,颈项上佩有日月的光辉。这跟您梦见的不是完全一样吗?佛给您托梦,这是吉祥的预兆,希望陛下赶快斋戒沐浴,并且派人到天竺国去取经求佛。”

汉明帝听说自己梦见的是佛,梦见佛又是吉祥的预兆,高兴极了,就赶快斋戒沐浴,郑重其事地派郎中蔡愔〔yīn〕和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带了黄色的和白色的上等丝绸,到天竺国去取经求佛。

天竺国就是张骞说的身毒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据说印度的商人早在西汉初年就跟中国的巴蜀有通商关系,张骞通西域的时候,曾经在西域见到过蜀地出产的布和邛竹杖,那是西域人从身毒国那里转运去的。张骞一度想出使身毒国,但是没有能够实现。

东汉的时候,由于生产的发展,各地之间的交通比西汉时候方便得多了。蔡愔、秦景和他们的随从,经过艰苦的长旅途行,终于到了天竺国,并且找到了佛教大师,向他们介绍了汉朝的情况,转达了汉明帝想要取经求佛的虔诚愿望。佛教的大师们认为汉明帝不远万里地派人去取经求佛,确是出于虔诚的心情,就决定派遣竺法兰和迦叶摩腾两位大师,带着许多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跟随蔡情、秦景等人到中国来。贝多罗树是天竺生长的一种树,叶子宽阔坚韧,佛教徒用它来写佛经。

古代风景画鉴赏

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到了中国,朝见了汉明帝,向汉明帝讲解了佛教的教义。汉明帝认为佛教的教义很符合他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就请他们两位带着一些佛教徒,把他们带来的贝叶经翻译成为汉文。竺法兰和迦叶摩腾起初住在汉朝政府招待贵宾的鸿胪寺里。他们希望汉朝政府能按照印度佛教寺院的样子修建一所佛寺,供他们居住,就画出佛寺的图样来交给汉明帝。汉明帝从国库里拨出一大笔钱,并且调来了有名的工匠,在洛阳城里修建了我国的第一所佛寺。因为竺法兰和迦叶摩腾是用白马驮着贝叶经到中国来的,所以这所佛寺就取名为白马寺。

自从汉明帝派人去天竺取经求佛以后,佛教就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了。因为佛教起源于印度,有些教义跟中国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不合,后来,有些佛教徒和皇朝的统治者就对佛教进行了部分的改造,把中国道家的黄老思想和儒家的孔孟之道掺和进去,把它变成了既符合中国的风俗习惯,又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一种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封建社会绵延达两千多年之久,封建思想十分顽固地盘踞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这一方面是由于儒家孔孟之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由于佛教的影响。

东汉初期,当权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随便杀害和虐待奴婢;把田租减轻到像西汉初年那样的三十税一。这些措施对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剥削略微减轻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他们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农村里荒废了的土地重新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黄河南北广阔的原野里增添了一座座新的村庄,到处出现了人丁兴旺、鸡啼犬吠的繁荣景象。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手工业生产也发展起来。冶铁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考古工作者曾发掘出来的东汉时期的铁制农具有犁铧、镰刀等多种。从四川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镰刀,全长达35厘米,是用来收割庄稼的。

汉光武帝在位的时候,南阳太守杜诗,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来鼓动冶铁炉的风箱,提高冶铁炉的炉温。用这种鼓风炉冶炼生铁和锻造铁器,不仅质量有显著提高,而且能够节省人工和成本。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得水利灌溉和航运必须大大改进。西汉末年以来,由于战争和社会动乱,许多河渠塘堰破坏了,严重影响了农田灌溉和水路运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兴修水利。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在时代的需要下为整修河渠立了大功,获得了人们的称赞。

王景是朝鲜乐浪郡人,他的第八代以上的祖先是中国山东琅琊人。西汉景帝时候,为了躲避吴楚七国之乱,他家祖先才搬到朝鲜去的。传到王景这一代,因为他怀念父母之邦,喜好汉族的文化,怀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心情,又搬回故乡山东来了。王景不但喜欢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术数一类的科学,并且对于各种实用的工程、技艺和生产知识,特别是对于兴修水利工程很有研究。汉明帝在位的时候,浚仪渠(今河南省开封市)年久失修,常常发生水灾,明帝让一个叫王吴的官员去负责修治。王吴向明帝推荐王景参加这项工程。明帝接受了建议,叫王景去帮助王吴。王吴采用了王景提出来的“堙流法”〔堙yīn堵塞〕,整修浚仪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堙流法”就是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堵塞了的地方打通,使积水能够畅快地流过。这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治水方法,是王景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浚仪渠修好了,汉明帝很高兴,又叫王景去整修汴渠。汴渠西起河南荣阳,东到黄河入海处的千乘海口,流经豫州、兖州、青州等地区,长达一千多里,是这几个州的水路交通要道和重要农田水利工程。从西汉时候起,因为黄河泛滥,水淹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使得汴水东侵,河堤常常溃决,不仅失去了航运和灌溉的便利,并且使几个州的人民受害不浅。人们多次要求东汉朝廷派人整修汴渠,无奈当地的郡县官吏只是说空话,并不见行动。他们有时候也向老百姓摊派修渠的捐款。可是收上去的捐款常常被用去兴办其他并不急需的工程,汴渠两岸的水灾问题却一直解决不了。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亲自召见王景,问他怎样才能把汴渠修好。王景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修渠方案。明帝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珍贵的书籍赏赐给王景,叫他借鉴古人的经验,把汴渠治理好。

这一年夏天,王景从国库里领到了修渠的经费和器材,从豫、青、兖等州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开始了规模巨大的修渠工程。这一次,王景请王吴给他当助手。他们两个人同心协力地工作,亲自率领民工们测量地势,安排好施工的步骤。王景以历史上的夏禹为榜样,常常不辞辛苦地到施工现场去跟民工们一起劳动,开山凿石,排除障碍,挖深河道,把长年淤积下来的泥沙掏干净。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加高加固堤岸,防止洪水。在干渠两边新挖了许多支渠,既减轻干渠的负担,又便利农田灌溉。在一千多里长的渠道中,每隔十里修一个水门,以便调节水的流量。上游天旱缺水的时候,可以把下游的水门关闭,迫使水位升高,渠水回流,适应航运和灌溉的需要。这种修渠方法完全符合科学道理,可以说是从夏禹治水以来,几千年兴修水利工程的经验总结。

古代风景画鉴赏

汴渠沿岸的老百姓,积极支援修渠工程,他们给民工和士兵送茶送水,踊跃地捐赠扁担箩筐,为修渠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汴渠的整修工程整整进行了一年,第二年夏天洪水到来之前,工程完工了。明帝刘庄带着文武大臣亲自来视察竣工后的渠道,召见了沿渠的郡县官吏,规定以后沿渠郡县必须设置专人负责维修,哪一段因为管理不善而出了问题,就要处罚当地的官吏。明帝还下令奖赏修渠人员,王吴和其他修渠有功人员全都升官一级,王景是工程的主持人,功劳最大,连升三级,提升为侍御史。过了两年,又拜他为河堤谒者,赏赐他车马和许多绸缎钱币。

一年工夫整修好了一千多里长的渠道,这在当时确实是一项巨大成就。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呢?除了王景本人的技能和努力以外,当时的社会条件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修渠使用了大量的铁制工具,应用了当时已经相当发达的测量技术,特别是吸取了从战国以来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修渠经验。东汉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开挖了许多河渠,著名的有郑国渠、西门豹渠、白渠等。人们开挖和修理这些河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景很好地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创造革新,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景不但在修渠治河的水利工程上做出了贡献,并且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也做出了成绩。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刘炟〔dá〕在位的时候,王景被派去做庐江太守。他发现庐江土壤肥沃,但是粮食产量很低,许多老百姓穷得没有饭吃,仔细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当地的耕作技术很落后,农民还不知道用牛耕地。王景派人从外地买来许多耕牛和铁农具,大力提倡用牛和铁犁耕地,号召农民把荒废的土地开垦出来。这样一来,庐江境内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西域的一些主要国家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西汉末年,西域有五十多个国家。王莽当政的时候,西域诸国又跟汉朝断绝了关系,服从了匈奴。东汉建立以后,西域诸国都想跟汉朝恢复关系。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车师、鄯善、焉耆〔yān qí〕等十几个西域国家的国王,都把儿子送到洛阳来作抵押,表示愿意做汉朝的藩属,请汉朝设置西域都护保护他们。汉光武帝觉得自己的政权刚刚才稳定下来。腾不出力量去管西域方面的事,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汉明帝即位以后,北匈奴出兵骚扰汉朝,汉明帝于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派大将军窦固带兵去讨伐匈奴。窦固重用青年将领班超,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班超字仲升,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爱好劳动,有口才,读了很多书,但是不喜欢深刻钻研,总想在军事方面能为国家做出些贡献。

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去做校书郎,班超和他母亲也一起跟着到了洛阳。因为家里贫穷,班超只好到衙门里去帮公家抄写公文信件,挣点钱来贴补家用。可是班超不甘心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他想为国家驰骋疆场,建立战功。有一天,他抄完了一件公文,突然把笔投向砚台边上,叹口气说:“男子汉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应当效法西汉傅介子那样杀敌报国,学习张骞那样立功异域,争取封侯才对,怎么能够老是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旁边的人听班超这么说,心想:这个穷小子,饭还吃不饱,志向倒不小哩。他们斜着眼看看班超,发出了一阵冷笑。班超不禁长叹一声,轻轻地自言自语地说:“唉!小人怎么能够知道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古代风景画鉴赏

永平十六年,班超投笔从戎的机会终于来到了。他投到大将军窦固门下,跟着窦固出兵去攻打匈奴。班超作战勇敢,多次打了胜仗。有一次,窦固叫班超率领一支军队去进攻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县)。班超打败了匈奴的军队,占领了伊吾卢,把匈奴军队一直追击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窦固觉得班超很能干,报请汉明帝批准,任命班超为假司马,并且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带着三十六名军士出使西域,去联络西域诸国,巩固对匈奴的胜利。从此,再次通西域的任务,就由班超承担起来了。

班超等一行三十六人,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首先到了鄯善。鄯善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是西域一个比较大的国家。鄯善王听说他们是汉朝的使者,开始的时候对他们很恭敬,招待得十分周到。没过几天,态度忽然一变,对他们显得十分冷淡了。班超对自己的随从说:“鄯善王对咱们的态度变了你们觉察到了没有?我看这一定是匈奴的使者来了,所以鄯善王举棋不定,不敢对咱们太亲近了。俗语说,聪明的人在事情未发生以前应当有所觉察,何况现在已经看得见苗头了。咱们应当早有准备才对!”说完,班超把服侍他们的鄯善侍者叫来,诈唬他说:“告诉我,匈奴使者来了几天了?如今住在哪儿?”都善侍者见班超气势汹汹地逼问他,心里十分害怕,连忙回答:“已经到了三天了,他们的营地离这儿三十里路。”

班超把鄯善侍者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然后把自己带去的三十六名军士全都召集起来,跟他们一起喝酒。大伙儿喝得正来劲的时候,班超突然站起来,激昂地对大家说:“弟兄们!你们跟我来到西域,目的是想要立大功,求富贵。可是如今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鄯善王对咱们的态度就变了。如果咱们不采取对策,部善王很可能把咱们抓起来,送给匈奴,到那时候,恐怕咱们的尸骨也回不了家乡啦。你们看这怎么办好?”三十六名军士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如今到了危急关头,我们都听您的,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趁着黑夜对匈奴人发动火攻,使他们摸不清咱们有多少人。他们一乱,咱们就能把他们全部收拾掉,消灭了匈奴的使者,鄯善王才可能对咱们汉朝友好。”众人一致赞同班超的意见,连忙分头去准备。

天刚刚黑下来的时候,班超领着大伙儿出发了。当时正好刮大风,班超叫十个人拿了鼓,埋伏在匈奴使者的营房后面,跟他们约定说:只要看到火起,就使劲敲鼓,大声叫喊。其余二十六个人都拿了刀枪弓箭,埋伏在正门两边,一见匈奴使者冲出来,就截住厮杀。一切布置停当,班超叫人放火。火顺着风势蔓延开来,鼓声、喊杀声立刻响成一片。匈奴人惊慌失措,四散逃命。班超冲上前去,手起刀落,杀死了三个匈奴人。二十六名埋伏着的军士,也跟班超一齐奋勇冲杀,一共杀死匈奴人三十多个,烧死一百多个。

战斗结束后,班超派人把鄯善王请来,叫他看匈奴使者的首级。鄯善王一看,吓得面色煞白,话都说不出来了。班超和颜悦色地开导他,叫他不要跟着匈奴反对汉朝,要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部善王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并且决定把儿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

班超把这一事件的经过向窦固报告,窦固很是高兴,立即替班超向汉明帝请功。汉明帝听说班超这样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也很高兴,下令奖励班超,提升班超为军司马,命令他继续完成通西域的重大任务。

古代文人

窦固向班超传达了汉明帝的决定,让他出使于阗〔tián〕,还准备拨出更多的士兵归他指挥。班超只要原先的36个人,多了不要。他说:“人多了,如果遇到意外事件,行动反而不方便,有36个人就足够了。”

于阒在鄯善西面,国势比较强,由匈奴使者监护国政,在那一地区称霸。班超等人到了于阗,向于阗王转达了东汉朝廷的友好愿望,希望他和汉朝结成友好关系。于阗王因为害怕匈奴,对班超等人十分冷淡。有个巫师向于阗王出坏主意说:“大王千万不能和汉朝通好呀!不然的话,神明就会发怒。汉朝使者有匹好马,不如向他要来杀了祭神,神明会保佑大王的。”于阗王派大臣向班超要马。班超已经掌握了这一情况。他表示同意,不过提出要巫师亲自来取马。巫师果然神气活现地和大臣一起来牵马。班超二话没说,当场斩了巫师的头,打了大臣几百鞭子,责备于阗王不讲友好。于阗王早已经听说班超在鄯善的所作所为,这会儿感到十分害怕,就杀了匈奴使者,表示愿意和汉朝友好。班超用好言抚慰于阗王,并且送了许多礼物给于阒王和他的大臣们。

班超率领三十六名军士,继续出使西域诸国,先后又和疏勒、车师等国结成了友好关系。他还发动这些国家的兵马,去进攻那些还跟着匈奴敌视汉朝的国家,用巧妙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使得西域五十多国全都归附了东汉。班超自己被东汉政府任命为西域都护,负责监视匈奴,保护西域诸国。这样,从西汉末年起被阻塞了几十年的东西交通大道,又重新畅通了,汉族地区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又继续在那丝绸之路上频繁地展开了。

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在位的三十年间,是东汉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经济逐渐繁荣,文化教育也发达起来。当时读书人的思想比较活跃,对古代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争辩。汉明帝怕这种自由发表意见的风气会影响他的专制统治,决定要统一大家的思想,他在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亲自到太学里去讲经,招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去听讲和看热闹。他要求大家按照他的讲解来学习儒家经典,不许可有别的讲法。

汉章帝继续他父亲的做法,想方设法地加强思想统治。建初四年(公元79年),他亲自在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儒生大会,讨论对《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种儒家经典的不同看法,最后由他亲自裁决,判定谁讲得对,谁讲得不对,规定以后所有讲学的人,都必须按照他认为对的意见去讲。他把自虎观会议的记录,交给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兼文学家班固去整理,写成一本题为《自虎通义》的书。

班固是班超的哥哥,他写过一部《汉书》,这是继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以后的第二部著名的历史书。《汉书》共一百篇,八十多万字,记录了汉高祖刘邦起,到王莽篡汉为止的二百多年的历史。班固也擅长写赋。那时候,有人对首都建在洛阳表示不满,希望迁到西汉时候的首都长安去。班固反对迁都长安,他特地为这件事写了一篇《两都赋》,赋的内容是两个人的对话,一个是长安人,一个是洛阳人。长安人夸耀长安如何如何好,应当作为首都;洛阳人说帝王之气在洛阳,应当以洛阳为首都。最后,洛阳人说服了长安人,两个人一致认为应当把首都建在洛阳。班固的这篇《两都赋》,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文学作品。

和班固差不多同时候,有个反对专制思想统治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名叫王充。他是跟白虎观会议的要求唱反调的。王充是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县)人,从小就很聪明,也很用功,六岁开始识字读书,八岁被送进本乡的书塾,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在二十岁那年,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当时班固的父亲班彪正在太学里讲学。王充虚心地跟班彪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王充对讲堂里学到的知识不满足,他经常在课余时间找别的书来读。日子一久,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差不多都读遍了。于是他又跑到洛阳街上去逛书铺,寻找各种各样的新书。王充很穷,他找到了新书,买不起,只好站在书铺里。王充读书十分专心,记忆力又特别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背下来。就这样,他又读到了许多新书,学到了许多书本知识。

王充在洛阳的太学里学习了几年,看到当时政治很腐败。他不想做官,回到家乡去了。后来他虽然在县里和郡里做过像秘书一类的工作,但是时间都不很长。王充的同乡曾经极力向章帝刘炟推荐他,说他的学问跟孟子和司马迁一样好。章帝也有意想请王充去做官,可是王充推说有病,不肯去,他情愿在家里写书。

王充用了几年工夫,写了一部有名的著作,书名叫做《论衡》。他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为了集中精力,闭门谢客,拒绝应酬,在自己的卧室和书房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洞里,到处都安放了笔、刀和竹木简,一遇到有什么值得记录下来的东西,就赶快随手刻写在竹木简上,作为写书的素材。为了写《论衡》,王充搜集的材料储藏了好几间屋子。他写的这部书不仅观点新颖,材料也很丰富,说服力很强。

《论衡》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书中对许多迷信的说法进行了批驳。当时有迷信思想的人举了个例子,说:春秋时候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条水蛭(俗名叫蚂蟥)。如果他把这条水蛭挑出来,那样厨师就会被处死刑。他怜悯厨师,就悄悄地把水蛭和酸菜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解大便,不仅把水蛭解了出来,并且原有的肚子痛的病也痊愈了。他们说这就是“善有善报”的证明。

王充用科学的道理批判了这种荒谬的说法,他说:为什么楚惠王吞了水蛭能够跟大便一起解出来呢?那是因为人的肚子里热度高,水蛭受不住,热死了,所以在解大便的时候就便出来了。至于楚惠王肚子痛的病,那是因为他肚子里有淤血,而水蛭正好是爱吸血的,水蛭在楚惠王肚子里还没有死的时候,就把肚子里的那些淤血都吸走了。这样,楚惠王的病自然就痊愈了。这件事情只能算是偶然的巧合,并不是什么“善有善报”。王充对这件事的解释,虽然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道理,可是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又有一次,天上打雷,打死了一个人。有迷信思想的人又出来宣传说:这是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所以雷公把他打死了,这是“恶有恶报”。王充听到这件事情,亲自跑到现场去观察,他看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烧焦了的臭味。于是他就解释说,打雷的时候有闪电,闪电就是火,雷其实就是一种天火,被雷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这也是碰巧的偶然现象,天上并没有什么雷公,更不是什么“恶有恶报”。

王充写的《论衡》这部书中,像这一类破除迷信、宣传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论衡》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1世纪时候一盏智慧之光的明灯,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

王充写《论衡》的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粗糙的麻纸,但是还不适宜于写字,他的书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王充去世后不久,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适宜于写字的纸。从此以后,纸、墨、笔、砚就成了中国人写字的主要文具用品,合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不是同一个时候发明的,它们的出现有早有晚。笔和砚出现较早,墨和纸出现稍晚,按出现的顺序排列,应该是笔、砚、墨、纸。

文房四宝出现以前,人们最初把字凿刻在龟甲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后来又把字铸在青铜器上,这就是金文,或叫钟鼎文。春秋时候,笔出现了,刀笔并用,把字刻或写在竹简木牍上。最早的笔叫“聿”,是蘸了漆写字的。有了笔,很快就有了砚,那是用来调漆的。秦朝守长城的大将蒙恬改进了笔,做成了现在我们常见的毛笔。笔改进以后不久,墨出现了。用砚磨墨,毛笔蘸了墨写字,就比用漆方便得多了。但是木简木牍太笨重,所以人们又把字写在绢帛上。秦汉时候,绢帛和简牍并用。绢帛虽然轻便,却也有价格昂贵的缺点,所以人们一直想寻找一种像绢帛那样轻便而价钱又便宜的东西用来写字。西汉时候,已经出现了用麻造的纸。这种麻纸很粗糙,还不适宜于写字,蔡伦就在用麻造纸的基础上,继续不断地进行新的试验。

蔡伦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祜时候的一位宦官。他为人正直,敢于给皇帝提意见,很得汉和帝的信任。蔡伦又是善于发明创造的人。他看到写字用的简牍太笨重,绢帛太昂贵,而当时已有的麻纸又不适宜于写字,就下决心一定要造出一种既便宜又便于写字的纸来。

蔡伦先仔细研究了前人造纸的经验,知道了制造麻纸的原瑚就是把麻的纤维捣烂,压成薄片。因为工艺很简单,造出来的纸就很粗糙。蔡伦想,如果把工艺搞得精细些,造出来的纸也许就会细腻而便于写字了。于是他开始把麻捣得很烂,压成很薄的纸。这样做,纸是比较细腻些了,但是还不够理想,因为麻里面还有不少粗纤维捣不烂,所以做成的纸仍然不适宜于写字,并且把能织麻布用的麻来造纸,成本也不便宜。

蔡伦进一步想,麻能造纸,是因为它有纤维,那么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不值钱的东西,也都含有纤维,是不是也能用来造纸呢?于是他又动手去做试验。他把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东西收集起来,先泡在水里,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里捣烂成浆,然后压成片,做成了纸。这样用不值钱的东西做原料造纸,纸造成了,成本也降低了。但是先前的缺点还存在,仍有一些捣不烂的纤维混在里面,做成的纸还不够光洁,还是不适宜于写字。

为了把纤维捣得更烂,使造出来的纸更加细腻光洁,蔡伦又在造纸用的破布、破鱼网、树皮、麻头等原料中加进了带腐蚀性的石灰等东西,一起放在石臼中春捣。结果,不但原料捣得更烂了,并且还意外地出现了漂白的作用,使得捣成的纸浆变成了白色。可是用这样的纸浆直接压制成的纸,仍然不能除掉那些实在捣不烂的粗纤维,并且由于放了石灰等东西,做成的纸又出现了许多细小的颗粒。

蔡伦又接着做试验。他把捣烂了的纸浆兑上水调稀,放在一个大木槽里,然后用细帘子去捞那浮在上面较细的纸浆。等细帘子结了一层薄薄而又均匀的纸浆以后,把它晾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这样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试验终于成功了,造出了便于写字用的纸。这时候是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蔡伦把自己改进造纸术的经过上奏汉和帝。汉和帝听了很高兴,叫蔡伦继续改进,扩大造纸的规模,造出更多更好的纸来。蔡伦没有辜负汉和帝的信任,果然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纸。蔡伦在汉安帝的时候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就把蔡伦造的纸叫做“蔡侯纸”。

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试验成功的那一套操作过程,后来的人又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造出来的纸越来越精美。造纸用的原料,也因为各地方的出产不同,又有所扩大,如出产藤的地方,用藤皮作造纸原料;出产竹子的地方,用竹子作造纸原料;出产楮〔chǔ〕树较多的地方,用楮皮造纸;沿海地方,用海苔造纸。

造纸术的改进,对笔、墨、砚的要求提高了,使得笔、墨、砚也不断地有所改进,文房四宝之间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关系。造纸术的改进,写字容易了,著书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多,文化更加飞速地发展起来。造纸术的改进,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汉以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些书法家和画家。东汉以后,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画家更多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纸的用途也逐渐多起来,它不光是文房四宝之一,并且也能作包装食物和其他物品等用途。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没有文化的人,也是离不了纸的。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最早传到东邻朝鲜,通过朝鲜再传到日本。大约在唐朝的时候,造纸术通过西域传往欧洲。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终于传遍了全世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蔡伦在研究如何改进造纸法的时候,有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科学家在进行另外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他想要探索天体运行和地震的规律。这位科学家就是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幼年家境贫寒,靠亲戚朋友的帮助度日。这种艰苦的环境,不仅使张衡了解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还促使他立下了发愤读书的志向。张衡谦虚好学,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他十八岁到洛阳进了太学以后,熟读了四书五经,成了一个学识丰富的青年学者。

张衡的学问虽然超过了别人,可是他一点儿也不骄傲,仍然十分虚心地向别人的长处学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汉和帝刘肇听说张衡的学识丰富,几次派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去。他常常对别人说:“一个人不愁自己的地位不高,而是应当担心自己的道德品质不够高尚;一个人也不愁得到的报酬太少,而是应当担心自己的知识学问不够广博。”张衡最感兴趣的是研究机械、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他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制造一种仪器,常常可以一连几天不间断地工作,直到做成功为止。据说张衡用木头制造过一只会飞的鸟,这只木鸟能在天空中盘旋翱翔,只要它的翅膀一下垂,就会乖乖地飞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可惜的是这种木鸟的制造方法并没有流传下来。

汉安帝刘祜〔hù〕听说张衡学识渊博,召他到朝廷去做了太史令,叫他负责管理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

张衡做了太史令以后,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制造了一个叫做浑象的仪器。

浑象是一种天文仪器,是观测星象、确定节气和了解其他天文现象用的。它是一个直径八尺的空心铜球,里面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球放在架子上倾斜的方向,正好就是地球自转轴的方向。铜球表面刻有各种重要的星宿和刻度,代表天空中的星座和天象运行的情况。这个浑象连接在装有一组齿轮的机械上,机械再跟报时的漏壶连接起来,漏壶里滴出来的水能发动齿轮,齿轮就会带动浑象绕着铁轴旋转,一天转一周,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天象运行的情况。浑象制造成功以后,张衡坐在屋子里看着仪器说:现在某一颗星星正在从东方升起,某一颗星星已经升到了天空中间,某一颗星星正在向西方降落。人们跑到屋外去看天空,发现天空的情况和张衡说的基本上一样。事实证明张衡发明的浑象是古代比较精确的天文仪器。

古代风景画鉴赏

接着,张衡又发明了一个观测地震用的地动仪。

东汉时候,我国各地常常发生地震。根据历史记载:从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年中,有二十三年发生过较大的地震。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九月的一次大地震,波及三十五个郡,有的地方大地裂缝,有的地方城墙和房屋倒塌,死伤的人很多。古代的人大都迷信鬼神,一发生地震,人们就以为这是鬼神在显灵,害怕得不得了。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地方官要赶快向京城里报告,由太史令把它记录下来,迟误了就要判罪。

张衡是个科学家,不迷信鬼神,他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人们不但要记录地震的情况,并且应当研究地震的规律。他为了充分掌握地震的情报,就在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一架地动仪。地动仪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很像一个大酒坛。顶上有个突起的盖子,可以打开。周围刻着山龟鸟兽的花纹,作为装饰。里面中心立着一根上粗下细的柱子,柱子紧挨着八道机关。和八道机关相连接的是趴在外面头朝下的八条龙。八个龙头分别对准着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八个方向。每个龙头的嘴里都衔着一个铜球。八个龙头的底下,蹲着八个铜铸的昂首张嘴的蛤蟆。什么地方发生了地震,中间的立柱就倒向震区所在的方向,触动那个方向的机关,连接在那个机关上的龙头就张开嘴巴,吐出铜球,铜球就会掉进蛤蟆的嘴里,并且发出“当啷”的响声,给管理人员报信。管理人员只要一看铜球落进哪只蛤蟆的嘴里,就能知道什么方向发生了地震,以便及时报告上司,赶快派人去了解情况。

地动仪制造成功以后,放在京城洛阳一间观测地震的屋子里。有一天,西北方的龙头突然张嘴吐出铜球,“当啷”一声,锕球掉到了蛤蟆嘴里,说明西北方向发生了地震。可是当时住在洛阳的人并没有感觉到发生地震。这样,人们就怀疑起来了,都说张衡的发明靠不住,地动仪,这东西不准确。过了几天,陇西地方(今甘肃省)派人赶到京城洛阳来报告,说几天以前他们那里发生了地震,一查对日期,正好就是地动仪上龙头吐出铜球的那一天。人们这才相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准确可靠的。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记录地震的仪器,欧洲在公元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仪器,比张衡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可以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人类历史上用科学方法观测地震的开始,它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

东汉的皇帝,从汉明帝刘庄的孙子和帝刘肇起,都是幼年即位。和帝即位的时候才十岁。殇帝即位的时候不到半周岁。安帝十三岁即位。顺帝十一岁即位。冲帝两岁即位。质帝八岁即位。桓帝即位的时候大一点,也只有十五岁。这些从几个月到十几岁的小娃娃做了皇帝,当然不会管理国家大事,就只好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相信娘家人,把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也就是皇帝的外祖父和舅父找来,帮助管理国家大事。这在历史上就叫外戚当权。

年幼的皇帝长大以后,不愿意充当傀儡,受外戚摆布,就让自己身边的宦官当亲信,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宦官把外戚打下去以后,他们也把持朝政,拿皇帝当傀儡。外戚集团不甘心被排挤,他们又利用皇帝对宦官的不满,卷土重来。这样,东汉朝廷上就出现了绵延不断的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

外戚专权最厉害的要数梁冀,他是汉顺帝梁皇后的哥哥,从顺帝永和六年(公元141年)起,被任命为大将军,掌握朝改大权达二十年之久。他在做大将军的时候,作威作福,根本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年仅八岁的质帝刘缵〔zuǎn〕,就是被他用毒药害死的。梁冀家里前后有七个人封侯,三个人做皇后,六个人做贵人(妃子),出了两个大将军,三个驸马爷,有七个夫人得到封地和“君”的称号,其余做到卿、将、尹、校等官职的还有五十七个人,真可以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梁冀专断朝政,骄奢横暴,坏事干尽,没人敢惹他。可是到后来,终于跟他的另一个妹夫汉桓帝刘志发生了水火不相容的矛盾。汉桓帝在他的妻子梁皇后去世以后,跟自己的亲信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悺、徐璜等合谋,发动皇宫里的卫兵一千多人,乘着梁冀没有防备的时候,包围了他的大将军府,逼得梁冀和他的妻子双双自杀,并且把他的一家男女老少杀了个精光。

外戚梁冀专权的局面结束了,宦官单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等五人立了大功,同一天都被封侯,掌握了朝政大权,号称“五侯专政”。从此,又出现了宦官当权的局面。

宦官当权以后,为非作恶,比外戚更坏。他们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把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换上了他们的亲属。国库里的钱,他们拿来随意挥霍。东汉朝廷的钱粮税收,也都落入了他们的腰包。老百姓的脂膏都被他们榨干了,使得整个国家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三空局面。

宦官集团的黑暗统治,不但遭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反对,也遭到了中小地主出身的太学生的反对。太学是光武帝刘秀创办的最高学府,是专门培养官吏的场所。自从宦官掌权以后,做官不再需要什么学问,只要有门路、会拍马屁就行。这样,在太学里念书的中小地主的子弟就没有什么出路了,因此他们都恨透了宦官,在太学里展开反宦官的斗争。他们经常在太学里公开揭露和抨击宦官的罪恶,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倒宦官。

包括外戚在内的世家豪族,看到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中小地主起来反对宦官,自然很是高兴。他们赶快也来配合行动,壮大反宦官斗争的声势。世家豪族出身的河南尹李膺、太尉陈蕃,跟太学生领袖郭泰、贾彪等结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标榜,互相称誉,逐渐形成为一个反宦官的党派。在太学里流行着“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的歌谣。“楷模”就是榜样,这两句歌谣的意思就是号召太学生要以李膺、陈蕃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宦官集团看到世家豪族和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党派,就寻找机会打击党人,先后发动了两次禁锢党人的暴力行动。

古代风景画鉴赏

汉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个跟宦官有勾结而又迷信占卜的人,名叫张成,他预卜到皇帝将要进行大赦,就唆使他的儿子去杀人。不料这件杀人案子落到了河南尹李膺手里。李膺知道张成跟宦官有勾结,他一点也不客气,下令把张成的儿子抓来,公布了他的罪状后,立即斩首示众。张成见儿子被杀,自然恨透了李膺,他在宦官的唆使下,给桓帝写了一封诬告信,信上说:“李膺等人在太学里结交各地来的太学生,组织秘密党派,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有谋反的嫌疑。”桓帝接到诬告信以后,也不调查了解,立刻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个党人,把他们送进监狱。有些党人闻风逃往外地,桓帝就派人四出查找,悬赏追捕。太尉陈蕃上书替李膺等人辩护,请皇帝停止捕人,也被免了职。

李膺等人虽然被捕,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审讯这件案子的时候,李膺慷慨激昂地当众揭发宦官集团的种种罪恶,把宦官集团搞得很是被动。这时候,桓帝窦皇后的父亲窦武站在李膺等党人这一边,他想利用党人打击宦官,把朝政大权抢到自己手里来。太学生贾彪了解到窦武的政治态度以后,冒着有可能被捕的危险,化了妆,在夜里偷偷地回到洛阳,去见窦武,请他在桓帝面前替李膺等党人申诉。窦武答应了贾彪的请求,他和尚书霍谞〔xū〕联名给桓帝上书,请求赦免李膺等党人。桓帝觉得一方面是自己的岳父来说情;另一方面对于宦官他又不敢得罪,就来个折衷的办法。他下令赦免李膺等二百多个党人,但把他们驱逐回乡,禁锢终身,永远不许再做官。这就是第一次的“党锢之祸”。

李膺等人虽然被驱逐、禁锢,但是他们由于反对宦官而出了名,受到了社会上广大群众的拥护。桓帝的岳父窦武也在政治上捞了一把,获得了正直的声誉,受到了反对宦官的党人和广大群众的拥护。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中小地主,跟以外戚为代表的世家豪族,在反宦官专权的口号下联成一气,展开了声势更加壮大的反宦官斗争。

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以后的第二年,汉桓帝死了。他没有儿子,窦皇后跟父亲窦武商量以后,把桓帝的侄子、十二岁的刘宏迎来,立为皇帝,就是汉灵帝。窦武被封为大将军,陈蕃被拜为太傅,由他们两人共同掌管朝政。窦武、陈蕃一掌权,立刻下令免除对党人的禁锢令,把李膺等几个为首的党人请出来做官,并且暗地里密谋诛杀宦官。

李膺等党人一回到京城里做官,宦官集团看到自己的死对头回来了,也立刻紧张地活动起来。他们探听到窦武、陈蕃、李膺等正在密谋诛杀宦官,就先下手为强,由宦官曹节、王甫等去要挟汉灵帝,迫使他下令逮捕窦武。窦武不甘心屈服,利用大将军的职权,发动驻守京城的北军起兵讨伐宦官,宦官指挥防卫宫廷的虎贲军和羽林军抵抗。一场武装争夺权力的斗争展开了。

窦武名义上是个大将军,可是办事没有魄力,不够坚决。陈蕃、李膺等人都是文弱书生,根本不会打仗。战斗的结果,虎贲军和羽林军打败了北军,窦武被包围后自杀,陈蕃被宦官杀害。

宦官集团取得胜利之后,由宦官头子侯览指使他的爪牙朱并上书控告党人张俭,说他和同郡的二十四个人结党谋反。灵帝下令逮捕张俭。张俭逃出京城,望门投止,也就是走到哪儿,依靠哪儿的百姓接待和掩护。最后辗转逃往塞外。宦官曹节又乘机奏请灵帝收捕李膺等一百多人,把他们关进监狱,过几天又把他们偷偷地杀害了。宦官集团还在全国各地大肆搜捕和杀害党人,几天工夫,被杀、被流放、被监禁的党人就有六七百人。接着,又把一千多个太学生全都关押了起来。凡是有替党人喊冤的,也都被杀被捕。所有党人和党人学生、父子、兄弟,凡是做着官的,都一律免职,驱逐回乡,禁锢终身,永远不许再做官。这就是第二次的“党锢之祸”。

两次“党锢之祸”都是东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宦官们骄奢残暴,作恶多端,太学生发动的反宦官斗争,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自从他们的斗争被宦官击败以后,东汉的政权又一次完全被宦官集团所控制,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激烈,大地主的庄园越来越多。很多庄园主常常兼营商业。他们把田庄里多余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卖,赚很多很多钱,然后再拿赚来的钱放高利贷,剥削农民。有些大地主的田庄里不但出卖农产品,连池塘里出产的鱼虾和菱藕,丘陵地和山地上出产的木材和油漆,也拿到市场上去卖。有个大地主家里想做家具,他就叫在田庄里干活的农民种梓树和漆树。当时人们笑话他说:想做家具现种树,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成?可是过了一些年,他田庄里的梓树和漆树果然都长大了,不但他自己家里做了许多的家具,而且连那些笑话过他的人,也要到他的田庄里去买木材和油漆了。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寔〔shí〕的人,写了一本叫做《四民月令》的书,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东汉大地主庄园的情况。

崔寔是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书香门第,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擅长写政论文。崔寔对农业生产很有研究,也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桓帝刘志在位的时候,崔寔被任命为五原(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旗西部)太守。他到任的时候正好是冬天,看到五原街上行人很少,就到老百姓家里去了解情况。他看到许多老百姓穿得很单薄,抖抖索索的显得很可怜。有的老百姓正蜷缩在细草堆里御寒,看到崔寔到来,赶快从草堆里钻出来迎接,浑身上下还挂着不少的细草。崔寔看了觉得很奇怪,开始他只以为老百姓家里穷,买不起衣服,后来日子长了,才知道原来当地老百姓不懂得种麻,也不懂得织布,所以没有衣服穿,只好钻草堆。崔寔进一步调查以后,知道五原的土地很肥沃,适宜于种麻,于是他就教老百姓学种麻,还教他们绩麻、织布。这样,五原的老百姓就有衣服穿了,冬天不用钻细草堆了。

古代画扇

汉桓帝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崔寔被调任为辽东太守。他在赴任途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办理丧事,在家闲居了三年。在这三年当中,崔寔了解了许多大地主田庄里的情况,他看到豪强地主的田庄拥有宽广的田地,强迫成千的农民替他们干活,而贫穷的农民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衣无食,十分可怜。崔寔对这种贫富悬殊的情况很不满意,他特地写了一篇《政论》来评论这种情况,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四民月令》也是他在这时候写成的一部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书。

《四民月令》这个书名中的“四民”,是指士、农、工、商四种人,“月令”是指逐月安排所应做的事情。当时农业生产是根本,手工业和商业都决定于农业生产,至于士,也就是读书人,当然更离不了农业生产供给衣食,所以虽说是“四民”,其实主要还是讲田庄里的农业生产情况。

《四民月令》原书已经散失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残存的三千二百多个字。从这三千二百多个字和刚才提到的那篇《政论》,再参考一些其他的书籍,我们可以知道东汉大地主田庄的规模大得惊人。最大的田庄里不仅有大片种粮食的田地,并且还有菜园、果园、养鱼池、种林木的丘陵和山地。田庄里种有大片的桑树林供养蚕用,桑树林旁边有养蚕室、缫丝房和染织房。因为田庄里土地辽阔,所以饲养了许多牛马供耕田和运输用,还养了许多猪、羊、鸡、狗等家畜家禽,供吃食用。当时吃狗肉的风气很盛行,养狗不是为了看门,主要是为了吃肉。田庄里有酿造作坊,有人专管做鼬酿酒,作醋作酱,腌制成菜,并且用小麦、高梁等制作饴糖。田庄里有专门给田庄主人缝制四季衣服和做鞋做袜的裁缝;有给田庄主人做饭做菜做点心的厨师;还有专管修造房屋、车轿、家具和农具的泥水匠、木匠和铁匠;还有医药房负责采药、制药和治病,总之,凡是生产和生活上用得着的东西,田庄里几乎都自己生产,不用到外面去购买。一座田庄构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

田庄里生产这么多东西,都供田庄主人享受。在田庄里劳动的农民,一年忙到头,却吃不饱,穿不暖,死后连块葬身之地也没有。田庄里的农民有个专门的称号,叫做“徒附”,其实就是失掉了政府的户籍,只好供大地主剥削的农奴。徒附不仅自身只能老死在田庄里,甚至他们生的子女也注定了做徒附的命运,不许离开田庄。

田庄里存在这样严重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自然十分尖锐。田庄主人为了防范徒附们起来造反,在田庄里修了坞堡。坞堡四周有又高又厚的围墙,四角修有瞭望楼监视徒附们的行动。墙外有深沟环绕,只有通过吊桥才能出入。田庄主人还训练了一批家兵来保卫自己,充当镇压农民的打手。

田庄主人住在坞堡中心的深宅大院之中,他们一家虽然只有几个、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人,居住的房屋却多到好几百间,有的房间是专门用来收藏金银珠宝的,有的房间是收藏四季衣服的。他们的厨房里鸡鸭鱼肉堆积得太多了,有的腐烂发臭,生了蛆,不能再吃了,只好扔掉。清香醇厚的美酒,因为搁得太久了,有的发酸变味,不能再喝,只好倒掉。田庄主人不仅不劳动,甚至连吃饭穿衣、梳头洗脚也要由奴婢在旁服侍。夏天,有奴婢给他们扇扇子,冬天,有奴婢围在身旁给他们挡寒风。田庄主人真是一些十足的寄生虫。

崔寔写的《四民月令》和《政论》,既使我们知道了东汉时候大地主田庄里的生产状况,也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阶级剥削的历史画卷。它告诉我们,到东汉时候,封建制已经完全确立起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仅表现在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里,也表现在大地主的田庄里。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地主压迫和剥削农民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关系。封建社会比起奴隶社会来虽然要进步得多,但是地主剥削农民和奴隶主剥削奴隶,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它仍然是充满着阶级矛盾的社会。

宦官和外戚争权夺利,使得社会不安定,加深了人民的痛苦。而且,从汉和帝刘肇的时候起,全国各地接连不断地闹水灾、旱灾和蝗灾。农民实在没有活路了,只好离开家乡,四处逃亡,形成了一群一群的流民。流民四处乞讨,餐风宿露,饿死冻死的很多,连首都洛阳的街头,也经常可以看到冻饿而死的流民的尸体。当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终于被迫打出了造反的旗号,开始聚众起义。东汉政府对各地的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可是农民反抗斗争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当时民间曾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广大农民群众唱出了这种富有反抗精神的歌谣,他们藐视统治阶级,酝酿着起来斗争。从汉安帝刘祜在位的时候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已时有发生。到汉灵帝刘宏在位的时候,终于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

黄巾大起义是张角领导的。张角是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人,太平道的首领。太平道是道教的一派,他们信奉中黄太一之神,以《太平清领书》作为他们的经典,宣传“黄天太平”思想,认为只有到了太平的时代,人们才能不愁吃穿,过无忧无虑的日子。张角本人懂点医道,常常免费给农民治病,病治好了,他就劝人家参加太平道。穷苦农民为了摆脱眼前困苦的生活,把张角看成是自己的救星,都纷纷信奉太平道,张角的信徒越来越多。在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即今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太平道的信徒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古代集市图

张角派弟子去把信徒们组织起来,把八个州的信徒组织成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一方都指派一名首领去领导,叫做渠帅。三十六个渠帅都听张角统一指挥。张角还制定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十六字起义口号。“苍天”是指东汉,“黄天”是指起义军要创造的天下,甲子是年号,就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他们预定在这一年的三月五日,八个州同时发动起义。张角还叫人在首都洛阳和地方州郡官府的门上,用白土写上“甲子”二字,标明这些官府衙门到时候都将改变主人,借以鼓舞人心。

张角手下最得力的弟子是大方渠帅之一的马元义。他经常到首都洛阳联系,传达张角的命令。张角叫他先把荆州、扬州两地的信徒几万人调到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集中,作为起义军的主力,以便配合首都附近各州郡的起义军进攻洛阳。

在预定的起义日期前一个月,济南的起义军中出了一个名叫唐周的叛徒,他写信给政府告密,起义的消息泄露了。东汉政府逮捕了马元义,在洛阳当众把他杀害。在洛阳受牵连被害的有一千多人,起义者的鲜血染红了洛阳街头。东汉政府还下令搜捕张角。张角得知消息以后,连夜派人赶去通知各地的信徒,叫他们立即发动起义。

叛徒的告密虽然打乱了起义的日程,使得起义军牺牲了一个重要领袖和一千多名战士,但是并不能扑灭起义的烈火。各地的太平道信徒早已组织起来,有了充分的准备。接到张角的命令以后,三十六方立即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作为“黄天”的标志,因此被称为黄巾军。张角自己称为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称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三个人共同指挥起义军的战斗。

起义军每打到一个地方,就焚烧当地的官府衙门,攻打豪强地主的坞堡,捕杀为非作恶的官吏和地主。地方州郡的长官和大地主吓得纷纷逃窜。十几天工夫,封建统治的秩序就被打乱了。

东汉朝廷十分惊慌,派重兵守住洛阳和附近的关口,又派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隽〔jùn〕为右中郎将,率领四万多名精兵来镇压黄巾起义军。颍川的黄巾军首领波才打败了皇甫嵩,把他围困在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官军看到黄巾军作战勇敢,声势浩大,都十分害怕。老奸巨滑的皇甫嵩,却看出了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的弱点。他召集自己的部下说:“打仗要用计谋,不在乎人数多少。我看黄巾军结草为营,一定害怕火攻。如果我们乘着月黑风紧的夜晚去偷袭,放火烧他们的营寨,准能取得胜利。”在一个刮风的夜晚,皇甫嵩命令官军偷袭黄巾军,放火焚烧波才的军营。波才从梦中惊醒,赶快整顿队伍,奋勇抵抗,可是已经迟了。皇甫嵩、朱隽和骑兵都尉曹操率领官军,包围了他们,乘乱砍杀了成千上万的黄巾军战士。汝南、陈国两地的黄巾军闻讯赶来援救,也被打败。波才没有办法,只好退往阳翟。

古代风景画鉴赏

北方由张角兄弟亲自率领的黄巾军打了胜仗,打败了东汉官军的北中郎将卢植和东中郎将董卓。汉灵帝赶快命令皇甫嵩从河南北上,夹击黄巾军。张角派张梁迎战皇甫嵩,两军在广宗(今河北省威县东)地方大战。张梁作战很英勇,他率领黄巾军奋勇冲杀,打得皇甫嵩招架不住,只好紧闭营门,躲藏起来。就在战局十分紧张的时候,可惜张角得病死了。张梁因为料理哥哥的后事,放松了警惕。皇甫嵩乘机向黄巾军反扑。他命令官军连夜准备,天刚蒙蒙亮就发动进攻,打破了黄巾军的大营。张梁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他和三万多名黄巾军战士英勇战死,另外五万多名黄巾军战败以后英勇不屈,投到河里壮烈牺牲。皇甫嵩居然劈开张角的棺材,砍下他的脑袋,送到京城里去请功。接着,皇甫嵩又去进攻张宝率领的黄巾军。张宝势孤力单,在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县西)战死。

黄巾军的主力被东汉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是各地的黄巾军仍然在战斗,沉重地打击东汉朝廷的统治。在黄巾军影响下的各地各族农民起义军,也纷纷起来跟地主阶级斗争。直到汉灵帝的儿子献帝刘协的时候,农民起义的浪潮还没有平息下去。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乘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东汉朝廷害怕农民起义,也派宗室大臣到各地担任州牧,交给他们军政大权。这些人跟当地豪强地主勾结起来,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也就是军阀。豪强地主和大小军阀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京都洛阳,被凉州军阀董卓洗劫一空。

董卓是陇西临洮〔táo〕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到羌族〔羌qiāng〕地区游历,和羌族的豪强贵族交朋友,互赠礼物,培植自己的势力,因此在陇西一带渐渐有了名气。后来,他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步步升官,势力越来越大。

正当董卓极力扩展势力的时候,东汉朝廷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又一次发展到了高潮。外戚何进任大将军,负责守卫洛阳。何进是汉灵帝何皇后的哥哥。他的势力强大,引起了宦官的不满和反对。当时宦官蹇硕〔蹇jiǎn〕担任上军校尉,即皇宫禁卫军的统帅。他想谋杀何进,不料走漏了消息。何进先下手为强,将蹇硕杀了。汉灵帝病死以后,何进就立皇子刘辩继承皇位,这就是少帝,改年号为光熹元年(公元189年)。担任中军校尉的袁绍,建议何进利用这个时机把所有的宦官全部杀掉。可是何太后不同意袁绍的意见。何进就想依靠凉州军阀董卓的力量,箝制何太后。他于八月间召董卓来洛阳。不想,这消息被宦官知道了,先下手杀了何进。袁绍又带人攻进皇宫,杀了大批宦官。朝廷上下乱成一团。正在这时候,董卓来了。

董卓只带了三千人马进入洛阳。他为了虚张声势,叫军队夜里偷偷出城,白天再打着旗子,敲着鼓,浩浩荡荡地从四个城门开进来。这样一连搞了四五天。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董卓调来了许多兵马。负责京城及其周围治安工作的长官丁原看出了董卓的野心,对董卓的行为深表不满。董卓也知道不除掉丁原就不能专权。他知道丁原的部将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就用金钱财物去收买吕布。吕布接受了董卓的贿赂,果然很卖力气,不几天就把丁原杀掉,替董卓扫除了障碍。这年九月间,董卓废了少帝,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从这时候起,董卓自封为丞相,独揽了朝政大权,在洛阳为所欲为。有一天,董卓带兵去洛阳郊外游玩。正好百姓祭神赶庙会,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残暴的董卓竟然命令士兵冲进人群,把赶庙会的男人全部杀掉,驾走他们的牛车,抢走妇女和财物,还把那些砍下来的脑袋,绑在车辕车轴上,带回洛阳。在路上,董卓让士兵狂呼乱叫:“打了大胜仗回来啦!”

董卓在洛阳的专横残暴,引起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就连那些官僚地主也对董卓没有好感。袁绍因为和董卓意见不合,逃到渤海郡。典军校尉曹操也怕董卓对他下毒手,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公开打出了反对董卓的旗号。在这时候,有十多个州郡也先后起兵反对董卓。他们集合在一起,共同推袁绍做盟主,组织联军,讨伐董卓。这支联军,历史上叫做“关东军”。

田园风景画鉴赏

关东军对洛阳采取了半圆形的包围阵势,但是由于他们各有各的打算,都观望不前,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对董卓的压力。董卓也没有把关东军放在眼里。这时候董卓担心的是黄巾起义军的余部郭太。郭太在西河白波谷(今山西省襄汾县境内)重整旗鼓,多次打败董卓派去的军队。董卓害怕他们乘关东军围攻洛阳的机会,渡过黄河,切断后路,就匆匆忙忙地挟持汉献帝刘协撤出洛阳,逃往长安。

董卓撤出洛阳的时候,百姓不愿意跟他走。他就把洛阳及附近二百里内的好几百万人口,编成许多小队,每个小队派一队士兵押送,驱赶着向西迁徙。董卓怕百姓半路逃回洛阳,就派军队把洛阳一带的房屋、庙宇、宫殿,全部烧光;把所有的物资一律毁掉,弄得鸡犬不留。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连同它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就这样被董卓这群残暴无比的军阀毁灭了。

洛阳遭劫,长安也不安宁。董卓到了长安以后,更加专横跋扈,穷奢极欲。董卓自比西周时候辅助武王立了大功的姜尚,也要汉献帝尊称他为“尚父”。董卓外出的时候,盗用天子的仪仗队,气势咄础逼人。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董卓大权在手,就大封自己的子侄做官。他封还在吃奶的儿子为侯,封弟弟董旻〔mín〕为左将军,封侄子黄璜为侍中中军校尉,掌管禁军。为了大量榨取人民的血汗,搜刮财物,董卓下令把秦始皇在长安所铸的铜人和长安皇宫里的铜钟铜架统统砸碎,把旧有的五铢钱〔铢zhū〕统统收集起来,利用这些铜料,铸成小钱,在市场上使用。这样大钱改小钱,造成了物价飞涨。一石〔dàn〕谷的价钱高到数十万钱。老百姓被害苦了,只希望残暴的董卓赶快死。当时长安市中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指的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意思是说:残暴的董卓啊!你怎么还活着,十日之内你死了吧!

古代风景画鉴赏

穷凶极恶的董卓,不管人民的死活,征集了二十五万民伕,在离长安城二百六十里一个叫做郿的地方,建筑了一座防卫用的堡垒——郿坞。堡垒四周墙的高度厚度和长安城一样。董卓在里面屯积了供他们食用三十年的粮食,黄金二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还有其他无数的珍宝。董卓怕人行刺,外出的时候,在衣服里面穿上厚厚的铠甲。他以为有了这些防卫措施,就可以万无一失,高枕无忧了。他说:夺权成功,可以称霸天下,万一不成功,守着这些东西也足够我过一辈子了。董卓哪里想到,就在他的堡垒里面,那些追随他的官员,如王允、吕布等,也不满他的骄横残暴。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间,王允和吕布合谋,把恶贯满盈的董卓杀了。杀死董卓的消息传开,长安市民欢欢鼓舞。看守董卓尸体的士兵,见尸体肥胖,就在尸体的肚脐中插上灯芯,像点灯一样点着了,足足点了两天。

不久,董卓的余部李傕〔juè〕、郭汜〔sì〕等打进长安,杀了王允等一万多人,对长安城进行了烧杀抢劫。洛阳、长安这两座繁华的大都市,相继遭到了凉州军阀的洗劫,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粲〔〕,在从长安逃往荆州途中,写了一首《七哀》诗,描写路上见到的悲惨情景,其中有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洛阳、长安遭劫,景象凄惨到了极点。鬣卓虽然被除掉了,但是军阀混战的动乱局面,还刚刚开始,东汉从此转入分裂割据的局面。

在讨伐董卓的关东军将领中,曹操可以算是办事认真,有勇有谋,最有见识的人。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亳bó)人。他从小就很机警,能够随机应变。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担任了皇宫的侍从官。不久,他被调任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工作。洛阳虽说是京都,可是外戚、宦官倚仗权势,为非作歹,把洛阳城闹得乌烟瘴气。曹操决心整顿好京都的秩序。他一到任,就颁布了一道“夜禁令”,禁止深夜酗〔xù〕酒游逛。每天夜里,派出士兵在城北一带巡查,专门检查“夜禁令”执行的情况。他还叫工匠赶造了二十多根用五种颜色油漆的大棒,分别悬挂在衙门两旁,准备严厉惩罚那些违法乱纪的恶人。

一天夜里,曹操亲自带着一队士兵出去巡逻。夜已经深了,四下里静悄悄的。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阵狗叫声。曹操马上警觉起来,命令士兵注意四周的动向。不一会儿,在街头转角处闪出了五六个人影。只见他们走到一间民房门前,停了下来。有一个随从模样的人说:“蹇大人!就是这家,已经到了。”

这个被称为“蹇大人”的,是皇帝亲信宦官蹇硕的叔叔,一般人就叫他蹇叔。这家伙倚仗侄儿在朝廷的权势,霸占土地,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他是洛阳城北一个出名的地头蛇。他白天干尽了坏事不算,晚上还经常带着一批爪牙闯入民宅,抢占民女。这天晚上,他们一伙又想闯人一家民房去捣乱,不料这一次正好撞到了曹操手里。蹇叔一伙正在叫喊敲门,曹操大喊一声:“来人!抓住这批歹徒!”巡逻队应声一拥而上,把蹇叔等人全都捆绑了起来。这时候,蹇叔还强作镇静,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嘴里骂道:“你们是些什么人,胆敢捉拿起老爷来!”巡逻队的士兵不由分说,把蹇叔等人押回衙门审问。

曹操坐在衙门的厅堂正中,见蹇叔还那么嚣张,就更加愤怒,大喝一声:“你们倚仗权势,漠视禁令,本部尉决不宽容,定要切实依法严惩!”接着吩咐士兵:“拿五色大棒来!”在旁边站立的士兵听说要棒打蹇叔,心里高兴极了,他们立刻将蹇叔按倒在地,用五色大棒一顿好打。不一会,蹇叔的四肢就挺直了。曹操这才命令退堂。棒杀蹇叔的故事,说明曹操是一个不畏强暴的人。

董卓进洛阳的时候,曹操正担任典军校尉的职务。董卓想拉他入伙,让他任骁骑校尉。但是曹操看到董卓的暴行很不得人心,认定他必然会失败。所以不管董卓怎样拉拢,怎样封官许愿,曹操都不愿意跟董卓合伙,而是想方设法地逃出洛阳,回到了陈留(今河南省陈留县)。曹操的父亲住在陈留,已经积累了一部分财产,可以供曹操用来招兵买马。陈留太守是曹操比较熟悉的朋友,他在政治上能够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把陈留作为自己的基地,开始起兵反对董卓。

曹操起兵的第一步是找志同道合的人作帮手。他找到了卫兹。卫兹是本地的孝廉,为人正直,家里有很多财产,对董卓操纵朝政也非常不满。一天,曹操摆好酒席,请卫兹来商谈。在喝酒的时候,曹操说:“如今汉朝衰落,董卓专权,欺君害民。我想改变这种局面,阁下能助我一臂之力吗?”卫兹赶紧回答说:“曹君说那里话。您有这样大志,我当然愿意把全部家产拿出来,做为招募义兵的费用,追随左右。愿曹君发扬当年棒杀蹇叔的勇气,兴兵除掉国贼董卓!”说到这里,卫兹兴奋得举起杯来说:“我预祝您成功。”曹操和卫兹两人越谈越投机,一直谈到深夜,卫兹才告别回家。

曹操在陈留得到卫兹的帮助,开始招兵买马。这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不少对董卓不满的中小地主带着他们的子弟来投奔曹操。不久,曹操的同乡好友夏侯惇〔dūn〕、堂弟曹洪,听到曹操招兵,也带了一批人赶来参加。曹操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很快就聚集了五千多人马。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他带兵参加了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讨伐董卓。

这支新联合起来的关东军,将领们都抱着割据一方的野心,为了保存各自的实力,谁也不敢和董卓交锋。独有曹操带着几千人,和董卓部将徐荣打了起来。曹操寡不敌众,被打败了。关东军也就开始散伙。曹操为了补充兵员,和夏侯悖到扬州等地去募兵。袁绍也先后夺取了冀州等地,称雄北方。各地豪强继续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各地农民被迫起义,如同烈火遇见干柴,又迅速地蔓延开来。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青州的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了刺史刘岱〔dài〕。兖州的官吏请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曹操集中兵力,打败了黄巾起义军,得到降兵三十多万。他从中挑选健壮青年,充实和扩大自己的队伍,组成了有名的“青州兵”。从此,曹操在兖州建立了更加强固的根据地。

曹操从陈留起兵到进入兖州,只有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当中,曹操的势力不断壮大。他不仅脱离了袁绍,形成为一支独立的势力,而且逐渐地敢于和袁绍争锋了。

当时在北方称霸割据的除了袁绍和曹操以外,还有袁术、吕布、公孙瓒、陶谦、马腾等人,在长江一带还有刘表、刘璋、孙策等人。曹操要想重新统一国家,就得战胜这些军阀才行。他于是雄心勃勃地开始了这个事业。他得到了兖州这个立足点,势力壮大以后,来投靠他的人就更多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

那时候,曹操手下有两个谋士,一个叫毛蚧,一个叫荀彧〔yù〕。他们对曹操建议说:要消灭各地的豪强军阀,统一天下,就必须实行两项政策。第一,要利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叫“挟天子,令诸侯”;第二要注意耕种,开垦荒地,积蓄军粮。雄心勃勃的曹操,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经过一番筹划,曹操派出使者,带着向汉献帝表示愿意效力的奏章,前往长安。哪里知道,在曹操还没有和汉献帝联系好的时候,盘踞在南阳的军阀袁术竟挥军北上,进攻曹操。曹操刚打败了袁术,吕布和徐州牧陶谦又先后来进攻。曹操经过了三四个年头的艰苦战斗,才先后打败了他们,巩固了兖州,占领了许昌,扩大了地盘。

正当曹操和豪强军阀混战的时候,凉州军阀李傕、郭汜两人,为了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在长安附近火并了起来。汉献帝忍受不了痛苦,就向劫持他的李信苦苦哀求,希望让他回洛阳。李傕答应了这个要求。汉献帝就在舅舅董承的护送下离开长安。不久,李傕和郭汜都后悔了。他们感到汉献帝回洛阳对自己不利,两人就合兵一起,紧紧追赶。汉献帝在官员的保卫下,摆脱了追兵,经过长途跋涉,怀着惶恐的心情,到达洛阳。

曹操听说汉献帝到了洛阳,认为趁这个机会把他接到许昌,就可以实现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了。于是,曹操亲自带领了一队人马,向洛阳进发。队伍走到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没有粮食吃了。曹操派人把县令杨沛找来,说道:“我们去洛阳接皇上,路过这里,带的粮食都吃光了,你能给我们接济一点军粮吗?”杨沛说:“不瞒将军说,这几年常常打仗,许多土地都没有人耕种,成了荒地。今年又遇上旱灾,哪儿来的粮食?我们好久没有吃到粮食了,只是吃一些桑葚〔rèn〕干来充饥。”曹操惊奇地问:“桑葚干能当饭吃吗?”杨沛答道:“是的。这一带野桑树很多,老百姓把桑葚摘下来晾干,准备饥荒的时候当粮食吃。县里的田赋收不到粮食,就收了点桑葚干,贮藏在仓库里。将军如果要的话,我可以送一些来。”当天晚上,曹操的军队都吃到了杨沛送来的桑葚干。

曹操在八月里到达洛阳,派人四处寻找汉献帝。这时候洛阳已经被黄卓洗劫一空,到处是断墙残壁,长满了蒿草,一片荒凉。他们在一个窝棚里找到了献帝。原来献帝到达洛阳后,因为没有了宫殿,底下人只好在宦官赵忠的旧房址上,因陋就简地搭起了一个小窝棚,名为“扬安殿”,献帝就住在里面。曹操到了那里,只能站在荆棘丛生的荒草地上朝见皇上。

汉献帝在绝望中见到了曹操,很是高兴,马上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叫他掌管军政大权。曹操乘机劝说汉献帝离开洛阳,迁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表示从此以后要建立起一个安定的汉朝来。

在这年九月的一天,汉献帝带着一批皇亲国戚,世族老臣,跟着曹操到了许昌。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挟天予以令诸侯”,用皇帝的名义向各地豪强军阀发号施令,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接着,曹操开始着手解决粮食问题。东阿县令枣祗(zhī)建议曹操实行屯田。曹操认为屯田是个好办法。他对大家说:“自古以来,安定国家的办法,就是要有强大的军队,充足的粮食。秦国任用商鞅,提倡耕战,富国强兵,使秦国统一了天下;汉武帝实行屯田守边,加强了国防力量,平定了西域各地。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经验。”大家都同意曹操的看法。这年十月,曹操颁布了“屯田令”,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同时,命令各地军队也要大量开垦荒地,实行军屯。

曹操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要是有人违犯,就要依据军法判罪。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队伍正迅速向前行进,突然扑刺刺一声,麦田里飞出来一只斑鸠,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惊,嘶叫着窜进了麦田。等曹操用力勒住缰绳停了下来,可是已经踩坏了一大片麦子。曹操赶紧下马,对管理法令文书的主簿说:“我的马踩坏了麦子,违犯禁令,请按军法议罪。”主簿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么能够议罪?”曹操接着说:“我制定的法令,我自己违犯,怎么能够服众?”主簿又说:“法令是对一般将士的。按照古书《春秋》定的规矩,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将军是一军的主帅,何况战马受惊,闯入麦田,县出于意外,不县存心违法,我看就不必议罪了。”曹操听后,沉思了一会,说道:“既然主簿不敢议罪,我就自己来执行法令吧!”说罢,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liǔ〕来,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来代替砍头。”古代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随便毁损的,所以割头发也是一种刑罚。曹操割发代首的事情,马上在全军将士中传开了。全军上下无不悚然,个个遵守军令,不敢违犯。

由于曹操重视农业,推行屯田政策,奖励耕作,保护庄稼,使破坏了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打败群雄,统一北方,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在曹操积极发展农业,访求人才,壮大势力的时候,刘备的势力也开始在“群雄”中显露头角。

刘备是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字玄德,据说是西汉皇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按辈份排起来,他比汉献帝还大一辈,所以号称皇叔。不过中山靖王这一支传到刘备这一代的时候,家境已经很贫穷,他只得依靠母亲贩鞋织席过活。

东汉灵帝末年,社会发生动乱,刘备得到中山(今河北省定县)富商张世平、苏双的帮助,招募义兵,组织地主自卫武装。关羽、张飞前来应募。这样,刘备又结识了关张二人。

张飞字翼德,是刘备的同乡。他性情暴躁,为人直率、爽朗,见义勇为。只要他认为是有道理的事情,他就要说,就要做。有人曾写诗赞扬他说:“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关羽字云长,是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解虞县)人。据说他本来并不姓关,因为年轻时候见义勇为,常常招惹是非,父母怕他在外面闯祸,就把他关在后园空房里面。有一天,关羽实在闷得慌,偷偷地打开窗户逃走,刚好从旁传来了一阵啼哭声。关羽循声走去,一打听,才知道县令的小舅子仗势强娶民女,民女的老人在啼哭。关羽听了,火从心头起,提着宝剑,去县衙门杀了县官和他的小舅子,然后逃到潼关。在那里,他听说城门口挂着自己的图形悬赏捉拿。凡是进出关卡的人,都要挨个察看。关羽整了整衣服,大胆地走到关前。守关士兵盘问,关羽随手指着潼关回答:“我姓关,……”从此以后,他就以假为真,改姓关了。

关羽过了潼关,东行到涿郡,结识了张飞。恰巧刘备招募义兵。关羽和张飞同去应募。刘备看他们二人武艺高强,才智出众,就和他们结成生死之交。

古代风景画鉴赏

刘备以汉朝皇族相标榜,又靠着富商的资助组织了武装。黄巾起义一开始,他就和关羽张飞带着新组织起来的武装队伍,参加镇压起义军的军事活动。不久以后,东汉政府因刘备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就派他做安喜县(今河北省定县)县尉。

不久,刘备因受不了上级政府机关的敲榨勒索,被迫弃官,带着关羽张飞去投靠豪强军阀。他先后投靠过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徐州刺史陶谦。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冬天,陶谦病死了,刘备继承陶谦做了徐州牧。刘备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把他列为“群雄”之一。不过,那时候刘备的力量还不算大,士兵不过一万,将领也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当然不能同袁绍、曹操等人相比,也对付不了袁术、吕布等人的夹击。后来,刘备被吕布打败,逃出徐州,去投靠势力强大的曹操。

刘备虽然住在曹操那里,但是总想着要发展自己的力量,对曹操只是表面敷衍。曹操也看透了刘备的心思,暗中派人监视刘备的行动。刘备装出庸庸碌碌的样子,不关心天下大事,整天只知道浇水种菜,用这种假象来蒙骗曹操。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叫武将许褚〔zhǔ〕来请刘备。刘备心里一怔,害怕遭曹操的暗算。许褚在旁一再催促,刘备只得放下水桶,硬着头皮去了。曹操已经摆上了酒,他请刘备一边欣赏树梢上已经熟了的青梅,一边开怀畅饮,谈论天下大事。

过了一会,突然阴云密布,快要下大雨了。曹操指着天上的云彩问:“您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回答:“我不大清楚。”曹操说:“龙能大能小,变化不定。龙乘时而变化,就好像人得了志,纵横天下。龙就好比是世上的英雄。”说到这里,曹操看了看刘备,又说:“您长久在外,见多识广,一定知道当今世上的英雄。请您说一说。”刘备说:“我可不知道。”曹操接着说:“您不要谦虚!”刘备只得应付说:“淮南的袁术,兵精粮足,可算是英雄。”曹操笑道:“那是坟墓中的枯骨,早晚就要被我收拾了。”刘备又说:“河北袁绍,占据着冀州,部下能干的人很多,可以说是英雄。”曹操大笑着说:“袁绍表面上厉害,实际上没有胆量,做事优柔寡断。到了要干大事的时候,他又怕死。看到一点小利,他就拼命。这种人,不能算做英雄。”刘备只得说:“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接着说:“英雄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的智慧,有吞吐天地的志向。”刘备见曹操这样说,就反问道:“谁能当得起?”曹操指了指刘备,又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感到这是曹操在试探自己不觉心里一惊,手一松,筷子掉在地上。这时候正好天空中一阵雷鸣,下起了大雨。刘备抬头望了望天,说了声“好响的雷啊!把我吓了一大跳!”就把自己的惊慌掩饰过去。然后他从容地拾起筷子,又和曹操敷衍了一会儿,才辞别曹操,回到自己的住处。

刘备见曹操对自己有戒心,就想找个脱身的机会,离开曹操,另找出路。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一天,传来了公孙瓒已经被袁绍消灭,袁术又要和袁绍联兵的消息。刘备乘机对曹操说:“袁术要投靠袁绍,必然经过徐州。请求将军给我一些军队,在半路上打他个伏击。”当时,曹操也害怕袁术和袁绍联兵,见刘备愿意云攻打袁术,就同意刘备的请求,让他带兵去徐州。刘备一到徐州,正好和袁术相遇。两军一交战,袁术大败,退回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不久吐血死了。刘备乘胜进入徐州,杀了徐州刺史车胄〔zhòu〕。车胄是曹操的好朋友。刘备杀车胄又占领徐州,曹操哪能容忍?马上出兵讨伐。刘备无力抵抗,只得去投靠袁绍。

这时候,盘踞在北方广大地区的袁绍,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很雄厚,是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可是曹操占据着中原部分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发展也很快。两强对峙,必然要发生尖锐的冲突。

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封当时占有江东的(今长江下游江苏一带)孙策为吴侯,稳住了江东。不久,他和袁绍互相火并起来,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爆发了。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任命沮授(沮jū)为监军,统领十万大军,从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北)出发,进攻许昌。袁绍进军到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派郭图、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他企图引诱曹操离开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一举消灭曹军。监军沮授认为颜良虽然勇猛,但骄傲自大,缺少智谋,恐怕担当不了这样重要的任务。袁绍一向固执己见,根本不听沮授的意见,坚持不改变原来的决定。

在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听说袁军来进攻,急忙派人向曹操报告。曹操得到报告以后,赶快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他根据大家的建议,决定不和袁绍硬打硬拼,而是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打法。他指挥军队,装出要从延津方向渡过黄河去攻打袁绍后方的样子,其实是要引诱袁绍的主力离开黎阳,并且麻痹进攻白马的颜良。果然不出曹操的意料,袁绍得到曹操向延津进军的消息,就限令黎阳的军队赶在曹军渡河之前到达延津渡口,做好和曹军决战的准备。曹操见袁绍中计,就悄悄率领轻骑,急奔白马。进攻白马的颜良、郭图,倚仗兵马众多,又有在黎阳的主力军做后盾,正洋洋得意地开怀畅饮。曹操的人马突然出现,使得颜良手忙脚乱,仓促应战。曹军左右夹攻,颜良抵挡不住,在阵前被曹军杀死。郭图一看形势不好,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

袁绍听说大将颜良被杀,进攻白马的袁军全被消灭,气得直跺脚。为了给颜良报仇,他派大将文丑带领五六千骑兵渡河追击曹操。

曹操已经从白马撤军,沿着黄河西进。曹军走到延津南面一个山坡下的时候,得到了袁绍派兵追来的消息。曹操见这里地势险要,两面高山对峙,峡谷中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山坡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茂盛,就心生一计。他传下命令:“以后军为前军,前军为后军,丢下一些车辆物资,绕道西进,叫徐晃挑选精锐骑兵六百多名,在树林中埋伏起来。”过了一会,文丑的大队人马到来。他们看见道上的车辆物资,以为曹军为了逃命才丢下的,便争先恐后地跳下马,一窝蜂似地拥上去抢东西。这时候曹操一声令下,埋伏着的骑兵突然冲将出来,看见袁军就杀。文丑遭到这突然袭击,仓促应战,结果被徐晃一刀砍死了。他手下的士兵逃的逃,降的降,全都溃散了。打了胜仗的曹军将士,斗志昂扬地带着战利品回到官渡。

袁军接连打了两次败仗,士气低落。但是袁绍仍然自恃兵多,定要渡河跟曹操的主力决战。沮授劝告他说:“目前我军新败,不能决战。曹操虽胜,但是兵少粮缺,只要我们和他长期对峙,就能战胜他。”袁绍冷冷地说:“兵贵神速,难道你不懂吗?”他不听沮授的劝阻,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进驻阳武,又涉过蒗荡渠〔蒗làng〕,直逼官渡。

古代打渔者

官渡离许昌不到二百里,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如果官渡失守,许昌就失去了屏障。因此,曹操竭尽全力固守官渡阵地,使袁绍一时不能得手,战局进入了相持状态。

日子一久,袁绍感到粮食困难,希望早点打破这旷日持久的局面。一天,袁绍巡视阵地,爬上一个土堆,望见了曹营将士活动的情况。袁绍从这里受到启发,命令士兵沿曹营阵地堆起土山,筑起了望楼,让弓箭手居高临下,寻找机会向曹营射箭。曹军遭到这突然袭击,死伤不少。曹操吃了亏,就聚众商议对策。有人建议制造发石车对付袁军。这种发石车能把十斤重的大石块发射到三百步以外的地方。曹操命令工匠赶快连夜按图制造。发石车造好以后。曹操命令各处的发石车同时对准袁绍的了望楼发射。顷刻之间,声如雷鸣,乱石飞空,打得袁军头破血流,鬼哭狼嚎。

曹操虽然多次打败了袁绍的进攻,守住了阵地,但是由于双方相持的时间长,粮草供应也越来越困难,显得有点一筹莫展。正在这时候,突然卫兵跑来报告说:从袁军那边跑过来一个名叫许攸的官员,说是有急事求见。许攸原先就认识曹操,曹操赶快把他迎了进来。许攸诉说了前来投奔曹操的原因,并且建议曹操派兵去袭击袁绍的乌巢粮仓。他说:“袁绍派在乌巢看守粮仓的淳于琼,为人骄傲自大,喜欢喝酒,警惕性很差。如果派奇兵去袭击,烧掉那里的全部粮食,不出三天,袁军就会不战自溃。”第二天,曹操和谋士们商量,拟定了夜袭乌巢的作战方案。

十月的一天夜里,万籁寂静,星光满天。曹操和张辽、乐进等几员将领,带着五千精兵,打着袁军的旗号,悄悄地离开官渡,向乌巢进发。守卫在乌巢外围的袁军哨兵,看见一队人马迎面走来,连忙截住查问。张辽骗他们说:“我们是蒋奇的人马,是袁将军派到乌巢来护粮的。”他没等哨兵进一步追问,又走近一步,故意压低了声音,装出十分神秘的样子说:“听说曹操要偷袭乌巢,袁将军派我们赶来增援。”哨兵一看旗帜上写着斗大的“袁”字,就不再怀疑,让他们通过了。曹军摸进乌巢,按预定计划分头占领要道,放火焚烧粮囤。刹时间,粮囤到处起火,浓烟滚滚,直冲云霄。袁军士兵吓得连声叫苦,赶快去报告淳于琼。喝得醉醺醺的淳于琼听说粮囤起火,曹操的人马打进来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急忙集合士兵准备厮杀。曹操的大将乐进已经冲了进来,一刀就把他给收拾了。剩下的士兵逃的逃,降的降,没有多久就结束了战斗。

在官渡前线的袁绍得知乌巢被袭,粮食被烧光,吓得目瞪口呆。他的儿子袁谭催促说:“情况危急了,怎么办?快想想办法吧!”袁绍略为思考了一下,故作镇静地说:“曹操偷袭乌巢,我将计就计,袭击他的大本营,切断他的归路,叫他死无葬身之地!”袁绍不管有人反对,命令部将张邰〔hé〕、高览去进攻官渡的曹营。张郃、高览只好勉强带领军队出发。袁军到达官渡,前面遇到了曹洪的坚强抵抗;背后受到了从乌巢回军官渡的曹操的猛烈袭击。张郃腹背受敌,抵挡不住。他恨袁绍的虚伪奸诈,听信谗言,认定袁绍成不了大事,就和高览一同投降了曹操。袁绍连吃败仗,粮草被烧,谋士离叛,将领投降,他见大势已去,慌忙向北逃窜。逃过黄河的时候,袁绍身边只剩下八百名残兵败将了。

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官渡大战结束了。曹操乘胜追击,继续向袁绍占领的地区进军,很快统一了北方。

曹操和袁绍在北方争雄的时候,孙氏父子逐渐占据长江下游的地盘,建立政权,势力也在一天天地扩大。孙氏政权是由孙策打下基础,在孙权手里巩固的。

孙策、孙权的父亲孙坚,原是袁术的部下。一次,孙坚替袁术去攻打荆州,被荆州刺史刘表的部将黄祖射死在岘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城外)。当时,孙策还只有十七岁,他只得仍旧去投靠父亲的老上司袁术。袁术见孙策少年英俊,心里很是欢喜。他常常对人说:“假使我的儿子能像孙郎这样,我死了也就没有什么遗恨了!”

孙策投靠袁术以后不久,扬州刺史刘繇〔yáo〕以优势兵力来侵占孙策舅舅吴景掌管的丹阳,孙策要求袁术借兵给他去讨伐刘繇,帮助舅舅摆脱困难的处境。袁术觉得刘繇的行动也损害了自己在江东的利益,正好利用孙策去打击刘繇,于是就借了一千人马给孙策。

孙策进军江东,沿途不断招兵买马。半路上,他得到好朋友周瑜的援助,补充了粮食和其他物资,加强了自己的力量。他在牛渚(今安徽省当涂县,渚zhǔ)打败刘繇的部将张英,在秫陵打败笮融〔笮zé〕,最后终于赶走刘繇,解救了舅舅吴景的危难,并且乘机控制了江东的一大块地盘。为了得到江东人民的支持,他不许士兵抢劫百姓的财物,不许虐待俘虏。十来天工夫,有两万多人来投奔孙策。他乘胜攻下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占领会稽和其他四个郡,自任会稽太守。从此,他跟袁术断绝关系,开始在江东称霸。

孙策不满足于占有江东六郡,想要渡江与曹操争夺地盘。吴郡太守许贡看出了孙策的心思,暗中派人去给曹操通风报信。送信人在渡江的时候被孙策的士兵查了出来。孙策得到报告以后,就想法把许贡骗来,拉出去杀了。许贡的家属和奴仆,慌忙逃亡在外,并且决心报仇雪恨。

一天,孙策带了一些士兵在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郊外打猎。他见一只鹿在前面跑过,赶快纵马追逐。追到树林深处,见有三个人持枪带弓等在那里。孙策正要盘问他们,其中一人已经举枪刺来。孙策赶快挥剑抵挡,砍倒了他,可是另一个人趁孙策不备,一箭射中了孙策脸颊。那人大声喊道:“我们是为主人许贡报仇的!”等孙策的士兵赶到,杀死刺客,孙策已经血流满面,受了重伤。士兵们急忙抢救,把他送回会稽养伤。

因为刺客的箭头上涂了毒药,所以孙策的伤势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活不成了。就把弟弟孙权、长史张昭叫来,吩咐后事。孙策对弟弟说:“我死了以后,江东的局面就由你来支撑了。你应该常常想到父兄创业的艰难,要多依靠张昭、周瑜,要任用有才能的人,不要在强暴面前屈服,要坚决保住江东。”说完,孙策用手示意,把印绶挂在孙权的脖子上。孙权强忍着悲痛,劝慰哥哥。孙策转过来紧紧握住张昭的手,说:“现在天下大乱。我们江东人才众多,又有长江天险,抵抗强暴,进而争霸天下,这是大有可为的。希望你尽力辅佐我弟弟!”说完,就昏迷过去,咽了气,死的时候,他只有二十六岁。

孙策死后,年仅十九岁的孙权,在张昭的协助下,开始掌管起军政大权来。过了几天,周瑜从巴丘赶回吴郡,也来辅佐孙权。周瑜当时担任中护军、江夏太守,兵权在握,是个实力派。孙权见周瑜来了,高兴地说:“您一来我就放心了。我哥哥临终的时候嘱咐我要好好请教您和张昭,希望你们尽力帮助我。”周瑜同答说:“张昭是个有见识的人,担当得起这个重任,我的能力很差,恐怕辜负你哥哥的托付。我愿意推荐一个人来帮助您。”孙权问:“您推荐谁?”周瑜说:“有一个临淮东城人,姓鲁名肃,很有军事才能。这人现在曲阿,您可以马上去把他请来。”孙权听了非常高兴,就让周瑜把鲁肃请来,在自己身边增添了一个出谋划策的帮手。

当时江东初定,政局不稳,人心浮动。这对孙权确实是个严重的考验。江东有许多人对孙权持观望态度,有人怀疑他的统治能否长久,有人甚至公开反叛。庐江太守李术就是公开反叛的一个。在这紧要关头,孙权迅速调动军队,一举消灭李术,把李术部下三万多人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大家见孙权这样有气魄,有胆略,又很果断,打心眼里佩服他,愿意服从他的指挥,江东的局势稳定下来了。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派遣使者到江东,要孙权送一个儿子到许昌去做人质,以表示两家和好。孙权召集文武官员商议这件事情。长史张昭是个文官,害怕打仗,他说:“如果我们不送人去,恐怕曹操就要借口兴兵来打江东。一旦大兵压境,局势就危险啦。”周瑜反对这种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意见,他说:“如果按照长史的主张,送去人质,那么我们就成了曹操的附庸,就要受他的控制,听他的指挥了。我们称霸江东的大业也就要断送了。现在我们占有江东六郡,物产丰富,兵精粮多,人心不乱,将士用命。有什么理由要给曹操送人质去呢?”孙权同意周瑜的看法,认为不应当在曹操的威胁之下屈服。他坚决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在文臣武将齐心协力的辅佐下,孙权用心管理政事,努力增强军事实力。从此,由孙策开创的称霸江东的事业,到孙权手里逐步地得到了巩固。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以后,原来投靠袁绍的刘备,只得带着张飞,以及从曹操那里逃回来的关羽,去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对刘备很客气,拨给他一些兵马,可对他有些不放心,叫他屯驻在偏僻的小小的新野县城。

古代画扇

刘备从起事以来有二十多年了,虽然他一直寄人篱下。可是名声很大,只是身边缺少能出谋划策指挥千军万马的干才。他屯驻在新野以后,有不少的人从各地来投奔他,他自己也四处访求人才。有个叫徐庶的谋士,赶到新野来对刘备说:“有个叫诸葛亮的,人称‘卧龙’,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一听十分高兴,连忙对徐庶说:“请您把他带来见我吧!”徐庶摇摇手说:“诸葛亮是个难得的人才。像他这样的人,不能够随随便便地叫他来,您应当恭恭敬敬地亲自去请他来。”刘备认为徐庶说得很对,决定亲自去拜会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南)人。他从小死了父母,跟随叔父在荆州避难。在他十七岁那年,叔父死了,他就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北)的卧龙岗盖了儿间茅屋,定居下来。他除了种地以外,经常和一些朋友攻读史书,切磋学问,谈论天下大事。诸葛亮胸怀大志,常常把自己比做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和乐毅。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乐毅曾经替燕昭王打败了强大的齐国。熟悉诸葛亮的人,都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就像卧在地上、准备腾空而起的龙,又因为他住在卧龙岗,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卧龙先生”。

刘备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来到隆中。这里山峦起伏,树木葱茏,风景秀丽。其中有一座山蜿蜒曲折,真像是一条静卧的苍龙。刘备等三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座山岗脚下,只见几间茅屋,掩映在一片苍松翠竹之中。刘备对关羽、张飞说:“这里大概就是卧龙岗了。”说着,三人在茅屋前下了马。刘备亲自上去敲门。一个小童开门出来问道:“你们找谁?”刘备客客气气地说:“请告诉卧龙先生,刘备前来拜见!”小童迟疑了一会儿,说:“先生不在家,早上就出门去了。”刘备问:“先生到哪里去了?”小童说:“不知道上哪儿。可能找朋友一块儿读书去了。”张飞见刘备还要再问,不耐烦地说:“既然他不在家,我们就回去吧!”关羽也在一旁说:“我们先回去,以后派人打听好了再来。”刘备只得对小童说:“等先生回来,请你告诉他说,我刘备来拜访了。”说完,失望地离开了卧龙岗。

过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到家里,又带着关羽、张飞去请他。那天天气很冷,走到半路上,天下起大雪来了。张飞有些不耐烦,想要折回新野。刘备却认为冒着风雪去请,正好能表明自己的诚意,坚持要去。他们好不容易到了卧龙岗,一打听,才知道孔明已经在头一天和朋友出去了,又扑了一个空。

过了些时候,刘备选定了一个好日子,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这次连关羽也有些不高兴去了。刘备说:“你们知道周文王访贤遇姜尚的故事吗?文王那样敬重姜尚,姜尚一心辅佐文王和武王,君臣齐心,上下合力,终于完成了灭殷的大业。咱们应该效法古人呢。”说完,带着关羽、张飞出发了。

刘备等三人来到卧龙岗,从小童那里打听到诸葛亮还在草堂上睡觉,不敢随便去惊动。刘备叫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着。过了好一会,诸葛亮才翻身醒来。小童赶快禀报说:“刘备已经来了一会儿了。”诸葛亮这才把刘备和关羽、张飞迎接到屋里,开始谈论起天下大事来。

刘备说:“现在汉室衰颓,奸臣当道,我不自量力,想要出来安定天下。但是,我的智谋短浅,能力薄弱,直到现在没有什么成就。请先生指教,我应当怎么办才能够得到成功呢?”诸葛亮见刘备谦虚诚恳,就对当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给刘备提出了一整套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他说:“自从董卓进入洛阳以来,天下群雄并起,势力跨州连郡的多得不可胜数。曹操和袁绍比,名望低,兵力少,但结果竟然打败了袁绍,这是由于曹操有智谋。如今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目前当然不能够和他争锋。至于孙权,他据有长江天险,老百姓归附他,有才能的人肯为他效力,因此对他只能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荆州地势险要,北有汉水、沔水〔沔miǎn〕,南通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是个用兵的地方。可是荆州的主将刘表守不住这个地方,这似乎是老天要将这个地方送给将军,将军应当取而代之。益州是个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向来有‘天府之国’的称号。汉高祖刘邦就是以益州为根据地,终于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将军如能先占据荆州,站稳脚跟,再取益州,励精图治,充实国力,联合孙权,结好西南各民族,然后等待时机,再向中原发展。那么,统一天下的大业就能够获得成功。”刘备连连点头称是。他对诸葛亮说:“先生这一番话,说得十分透彻。我希望先生能够出来,帮我进一步策划完成统一天下的事业!”诸葛亮见刘备非常诚恳,激动地说:“既然将军这样看得起我,我只好竭尽微薄的力量来为将军效劳了。”刘备见诸葛亮已经答应请求,非常高兴,他请诸葛亮尽快出山,共图大业。笫二天,诸葛亮告别了亲友,跟着刘备一起到了新野。

诸葛亮当时只有二十七岁。从此以后,他就用全部的智慧和才能辅佐刘备打天下。刘备的势力越来越大。

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以后,不仅注意发展生产,还努力提倡文化。他打听到自己的好朋友蔡邕〔yōng〕的女儿蔡文姬流落匈奴,就派遣使者,携带厚重的礼物,到匈奴把蔡文姬赎回来,让她为发展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古代风景画鉴赏

蔡文姬,名琰〔yǎn〕,陈留圉〔yǔ,今河南省杞县南〕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蔡文姬从小受到父亲的培养,博学多才,记忆力很强,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yì〕。据说蔡文姬小时候,有一天夜里,她睡在床上听父亲弹琴,忽然琴弦断了一根。她对父亲说:“第二根琴弦断了。”蔡邕认为这是她偶然猜中的。为了证实女儿是不是真能辨别音调,他又故意弄断了一根琴弦。蔡文姬马上又说:“这次断的是第四根弦。”果然一点不差。蔡邕这才知道女儿真的能够辨别琴音,高兴极了,就更用心地教她学习音乐,教她做诗写文章。这是个传说故事。事实上,蔡文姬一生的遭遇,是十分悲惨的。

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蔡邕被人诬陷获罪,全家充军到了朔方。这时候,蔡文姬还是个襁褓〔qiǎng bǎo,背婴儿的布幅〕中的婴儿,她也成了罪奴,被剪去头发,跟着父亲去充军。过了几个月,蔡邕遇赦回家。在归途中,他得罪了一个地方官,全家又被迫过了十二年的流亡生活,后来才回到洛阳。文姬十六岁那年,父亲把她嫁给了河东卫仲道。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蔡邕在长安被王允逮捕入狱,囚死在狱中。接着,文姬的母亲和丈夫也相继死亡。蔡文姬只好只身回到陈留,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也就是汉献帝从长安逃到洛阳的那一年,汉献帝派人去南匈奴,邀请匈奴出兵,来对付凉州军阀李傕的追击。匈奴兵在打败李傕以后,乘机大肆掳掠。蔡文姬给匈奴兵掳走,被迫嫁给了匈奴的左贤王。她留居匈奴十二年,生了两个孩子。

就在蔡文姬流落匈奴期问,中原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北方的生产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也比较安定了。在这个基础上,曹操努力提倡文化。他搜罗各方面的人才,也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蔡邕的女儿文姬,决定派人带着礼物出使匈奴,把蔡文姬赎回来,好让她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派去的使者到了匈奴。使者拜见了左贤王和蔡文姬,陈述了曹操想要迎接蔡文姬回汉朝的要求,并且向左贤王赠送了丰厚的礼物。蔡文姬听了,又是高兴,又是悲伤。高兴的是她很快就能回到自己日夜思念的故乡了;悲伤的是将要离别丈夫和在匈奴出生的儿女了。此情此景,怎能不叫她内心矛盾重重呢!她不知道应当怎样办才好。蔡文姬经过再三考虑,终于被曹操的事业和功绩所感动,决心离别自己的亲骨肉,离开匈奴,献身于汉朝的文化事业。

蔡文姬回到汉朝,遵照曹操的意愿,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积极参加了撰写《续汉书》的工作。有一次,曹操召见蔡文姬,问她:“听说你家里原有很多古书,现在还能记得内容吗?”蔡文姬答道:“从前亡父赐给我古书四千多卷,因为流离散失,一无所存,如今还记得内容的只有四百多篇。”曹操说:“很好!我派十个人,帮助你默写下来。”蔡文姬说:“不必了。我自己默写好了,再给您送去。”果然,蔡文姬凭着自己的记忆,默写出了四百多篇古代珍贵的文献,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古代山水画鉴赏

文姬归汉反映了曹操重视人才、重视文学的事实。其实曹操本人就是一个文学家,是一个很诙谐、很潇洒、不拘形迹的人物。文如其人,他的诗歌很有气魄,唱出了他统一天下的理想,昂扬进取的精神,慷慨不平的感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曹丕,也爱好文学。他和文士相处,不拘礼法。常常在一块儿喝酒,谈论诗文。曹丕写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风,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著作,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十多岁就能诵读辞赋数十万言,是一个才华出众的诗人。据说,曹丕很嫉妒他的弟弟。有一次,他要曹植在走完七步路的时候,就吟出一首诗来。这首诗的题目是《兄弟》,但是诗中不准出现兄弟的字眼。不然的话,就要受到惩罚。曹植略加思索,走了七步路以后立刻吟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还写了许多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战乱和人民疾苦的诗篇。

曹家父子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曹操的邺都是当时文学活动的中心。因为他们活动在汉献帝建安时代,后来就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作家数以百计,其中最负盛名的除曹氏父子外,还有孔融、王粲、刘桢、阮瑀〔yǔ〕、徐干、陈琳、应玚〔yáng〕,称为建安七子。建安文学在诗赋文章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兴盛繁荣的新局面。文姬归汉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反映了曹操掌权时代文治武功的盛况。

东汉后期,我国的医学发展很快,出现了许多名医,像华佗,张仲景等人。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年轻时候在徐州读过书。由于他刻苦学习,学问非常渊博,特别精通医学。地方官和朝廷上的大官听说华佗学问很好,医道高明,都想请他去做官。华佗乐意行医,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厌恶官场上的那一套,对于他们的邀请,都婉言谢绝了。

华佗

华佗经常在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行医,治好了许多人的疾病,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因此到处流传着华佗治病的动人故事。

广陵(今江苏省淮阴县)太守陈登得了病,胸中烦闷,经常肚子痛,面色发赤,不想吃东西。华佗给他诊断以后,说:“因为你吃了未经煮熟的鱼肉荤腥等东西,肚子里有许多虫子。”说完,就给他配了一副打虫药。陈登吃了药,果然吐出许多虫子来,病就好了。

又有一次,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很厉害,派人请华佗给她看病。华佗摸了摸她的脉,说道:“这是因为怀孕期间跌伤了身子,胎儿没有下来的缘故。”在一旁的李将军惊异地说:“她确实摔了一跤,伤了身子,但是,已经流产过了,胎儿早已堕落。”华佗接着说:“依我切脉来看,还有胎儿在腹中。”李将军不相信。过了些日子,病人的病势更重了,再来请华佗治疗。华佗切脉以后,对他们说:“脉搏和上次看的差不多,可能是双胎。在第一个胎儿流产的时候,流血过多,因而使得第二个胎儿下不来。现在只好用针灸和汤药把死胎催下来。”华佗给李将军的妻子扎了针,又吃了汤药,病人的肚子痛得像要临产,可就是不见胎儿下来。华佗判断这是死胎在腹中时间太久,下不来,应当由人工取出。他叫李将军找个产婆来按摩探取,果然取出来一个死胎。

有一次,华佗碰到两个都是患头痛的病人,症状完全一样。华佗切脉以后,判断叫倪寻的应当服泻药,叫李延的应当服发汗药。两个病人服了华佗给的药,病都好了。有人问华佗为什么对同样的病却要用不同的药来治疗。华佗解释说;“倪寻的病根在内部,所以要用泻药;李延的病是受外感,所以要用发汗药。”

还有一次,盐渎(今江苏省盐城县)有几个人,为了等候华佗治病,在一家酒店里饮酒。华佗来了,向大家打招呼,看了看每个人的脸色,然后对一个名叫严昕的人说:“从你脸上可以看出你有急病,最好不要多饮酒,快点回家去。”严昕听了半信半疑。不大在意。过了一会,严昕坐着马车回家,刚走了几里路,果然头发晕,从车上跌了下来。别人把他扶起送到家里,不久就死了。

华佗不光精于内科、针灸,他尤其精通外科。在外科手术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个病人感到肚子阵阵剧痛,过了十多天,鬓发和眉毛都脱落了。家里的人把他送到华佗那里去诊治。华佗按了按病人的脉搏,解开他的衣服,用手揿了揿他的肚皮,再仔细看看病人的神色。经过反复的观察和诊断,华佗认为病人是脾脏腐烂了,要进行切除手术。他拿出一包叫做“麻沸散”的药来,让病人和在酒里喝了下去。不一会,病人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华佗拿出手术刀,把病人肚子切开。果然看到脾脏已经烂掉了一半。华佗迅速地把腐烂的部分切除,用消过毒的丝线扎好留下的脾脏,再缝好腹部的刀口,涂上特制的消炎药膏,又给他开了一些口服的药。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病就完全好了。

华佗给病人吃的麻沸散,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麻药。病人服了麻沸散,全身失去知觉,减轻手术时候的痛苦。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地。华佗的这一发明,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比欧洲人发明麻药早了一千六百多年。

为了让人预防疾病,华佗很注意人们平时的体育锻炼。他认为一个人经常活动,才能血脉流通,帮助消化,防止疾病,就好象门轴,因为经常转动,才不会生蛀虫。华佗创造了一套健身术,像我们现在的体操一样,名叫“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禽兽的动作,转动四肢、腰部,活动各个关节,增进身体健康。华佗的学生吴普,照着老师的话去做,活到九十多岁,还是耳聪目明,牙齿坚固。这五禽戏的创造,是华佗总结了前人健身经验的结果。秦汉以来,有一些想要成仙的人,模仿鸟兽的各种动作和练气功,称为“导引”,想用这种办法求得长生不老。华佗抛弃了其中修仙的幻想成分,吸取了锻炼身体的合理部分,再加以发展和提高,就成了有益于人们的健身操了。

曹操素来患偏头痛,他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派人来请华佗治病。华佗给曹操诊断以后,选择了针灸的穴位,给曹操扎了几针,头就不痛了。曹操很高兴,要把华佗留下来,好随时给他治病。华佗不求名利,当然不愿意只给曹操一个人服务。他借口接到家信,要回家一趟。华佗到家以后,推说妻子有病脱不开身,不肯回到曹操那里去。曹操多次写信催他回来,他根本不理睬。曹操命令郡县官吏去催,华佗也总是找借口不动身。因此,惹得曹操大发雷霆,派人去了解华佗的情况。还吩咐说:要是他的妻子真的有病,就送四十斛小豆给他,放宽期限;要是假的,便把他抓起来办罪。结果,华佗就被抓去了。

华佗被关进监狱,不久就被曹操判处死刑。华佗在临刑之前,拿出几本医书来送给管监牢的人,说:“这里面有可以救人治病的药方,你留下来吧!”但是管监牢的人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叹了一口气,就用火把书烧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华佗被无辜杀害了,这给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是曹操一生中办的一件很大的错事。

华佗精通医术,最擅长的是外科手术。跟华佗同时候的张仲景,以擅长内科出名,尤其对伤寒病最有研究。

古代田园风景画鉴赏

张仲景名机,仲景是他的字,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县东北)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很早就以知识渊博闻名乡里。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逐权势,不关心民间疾苦,他不满意;当时迷信盛行,人们有了病不去求医而盲目相信巫师,他也不满意。他很早就立志要学医,为人们解除病痛做出贡献。为此,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到了老师的全部本领,在乡里间为人们治病。汉灵帝在位的时候,张仲景被选拔出来做官,一直做到长沙太守。他为官清廉,很受老百姓的爱戴。

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由于战乱频繁,瘟疫大为流行,人们病死的很多。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多口人,不到十年工夫,就病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是患伤寒这种流行病死的。那时候所说的伤寒病,是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一类的急性传染病。在东汉末年,大多数医生对这种流行病还束手无策,没有对症治疗的办法,所以人们成百上千地被这种病夺去了生命。

张仲景为了解救人们的疾苦,也是受了自己家族中家破人亡的刺激,他下决心要探求出一套治疗伤寒病的办法来。他结合自己给人治病的经验,对伤寒病的各种症状都做了详细记录。还细心地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服药以后的种种变化。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张仲景终于总结出了一整套关于伤寒病的病理、诊断、治疗、用药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伤寒病从初起到病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病人,应当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有的病人需要让他发汗,有的病人则不能发汗;有的病人应当让他下泻,有的病人则绝对不能下泻;有的病人可以用艾火灸,有的病人则千万灸不得。张仲景说:“如果不应当发汗的病人服了发汗药,那就会使病人的津液枯竭,断送性命;应该发汗的病人不让他服药把汗发出来,那就会使病人的毛孔闭塞,窒闷而死,不应当泻下的病人服了泻下药,会使病人开肠洞泄不止而死;应当泻下的病人不服泻下药,就会使病人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当灸的病人一灸,就会使病人火邪入腹,加重其烦恼而死;当灸的病人不灸,会使病人冷结重凝,无法消散而死。”总之,给人治病必须弄清楚病人起病的原因,病症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曾经服过什么药,只有把这种种情况全都了解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为了要弄清楚病人的全部情况,张仲景反对当时医生治病时墨守成规而又十分草率的做法。有些医生只是简单地问问病人哪儿不舒服,切脉的时候三个指头没有由轻到重地切,仔细辨别病人的脉象跟正常人有何不同,就匆匆忙忙地铺开纸开药方了。张仲景说,这些医生对病人如此不负责任,又怎么能治得好病呢。张仲景给人看病,很好地运用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明了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望是观察病人的气色,闻是听病人说话和呼吸的声音,向是询问病人的自我感觉和饮食大小便等情况,切是由轻到重地按病人两手的脉搏,必要的时候还得按脚上的脉搏。张仲景认为只有很好地运用四诊法,并且把通过四诊得到的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的可靠结论,从而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开出对症下药的方剂。只抓住某一个诊法得到的片面印象,就匆匆忙忙地制订治疗方案,肯定不会正确,开出来的方剂也决不会是对症的,病人服了这样的药,一定不会减轻痛苦。

张仲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仔细研究,已经能够根据四诊分辨病人的症状是阴症,还是阳症;病在浅表,还是已经深入脏腑;是虚症,还是实症;是寒症,还是热症。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被称为中医诊断学的八纲。四诊八纲辩证施治的理论原则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张仲景对这个理论原则的奠定,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除了伤寒病以外,张仲景对其他疑难杂病也下了很大功夫去探求治疗方法。杂病的范围很广泛,大致上以内科病为主,也包括妇科、儿科和外科等疾病。张仲景对每一种遇到的疾病都不轻易放过,下功夫去进行病因病理的研究,对已经治好的病人,也常常去跟踪追访,问他们病后有什么感觉,是否复发。张仲景治病不一定都给病人用内服药,也经常采用针灸、温熨、药摩、浸足、吹耳、喷鼻等等治疗方法。他认为对某些疾病来说,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也许会比内服药更好。

张仲景主张有病要及时治疗,无病要及早预防。他说,预防疾病的方法是饮食有节,劳逸适当。能做到这两条,基本上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少患疾病了。

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记录行之有效的方剂。在多年行医经验的基础上,他撰著了一部《伤寒杂病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贡献给同行。后来,晋朝的名医王叔和,在仔细钻研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后,把这部重要的医书分开改编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专门分析伤寒病的病理,提出治疗方法,附载有效方剂。《金匮要略》则是治疗各种杂病的医方汇集,载有大量药方。这两部医书都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张仲景以他自己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发展了生产,增强了军事力量。他打算进军南方,消灭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进而统一全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直取荆州。这时候盘踞荆州的刘表刚刚死去,次子刘琮承袭了他的职位。刘琮听说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暗地里向曹操投降。受刘表派遣驻守新野、樊城一带的刘备,见曹操大军迫近,想要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只得匆忙地向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退却。江陵是军事重镇,又是兵力和物资的重要补给地。曹操怕刘备占领江陵,就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不分日夜地追赶。没几天工夫,曹操在长坂(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追上了刘备,把刘备打得大败,夺取了江陵。刘备从小道逃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在那里和刘表的长子刘琦相遇,合兵一处,约有二万人。

对于曹操的南下,占据江东的孙权也感到很紧张。在孙权同意下,鲁肃到刘备那里去察看动静,并且说服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完全同意鲁肃的主张,带领军队退守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省鄂城县北)。曹操收降了刘琮的军队八万多人,兵力增加到二十多万,他率领兵马沿江东下,直逼夏口。诸葛亮看到形势紧张,对刘备说:“事情已经很急了,让我去孙权那里求救吧!”刘备就派诸葛亮跟着鲁肃去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会见孙权。

诸葛亮见到孙权,觉得孙权对抵抗曹操还有些犹豫不决,就对孙权说:“曹操破了荆州,威震四海,现在他顺江而下,直逼江东。孙将军如果想要抵抗曹操,就应该立刻跟他断绝关系;如果没有这份胆量,何不按兵束甲,趁早投降,向曹操称臣呢?”孙权一听这话。反问道:“刘豫州(刘备当过豫州刺史,古人不称名而称官衔,表示尊敬)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回答说:“刘豫州是汉朝王室的后裔,读书人仰慕他,就像江河归大海一样,眼前遇到一点困难,怎么就能屈居人下呢!”孙权听诸葛亮这么说,十分激动,猛地站起来说:“我不能拿整个江东和十万甲兵,受人家的控制!我的主意已经拿定了!不过刘豫州刚打了败仗,他又怎么能抵抗得了曹操呢?”诸葛亮说:“刘豫州还有精兵二万。曹操兵马虽多,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何况曹军又多半是北方人,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又不习惯于水战。他们刚刚占领荆州,人心不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协力作战,就一定能够打败曹操。”诸葛亮这样一分析,孙权觉得很有道理,增强了抗曹的决心。他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开会商讨抗击曹操的方法。恰巧在这个时候,曹操写信威吓孙权,说是他带领八十万军队讨伐江东,要同孙权见个高低。

在会议上,孙权把曹操的信拿给大家看,许多人大惊失色。长史张昭说:“我们可以凭借着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了荆州,得了刘表的水军和几千条战舰,沿江水陆俱下。他已经占有长江北岸的险要地方,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抵抗他!照我看,我们不如和他讲和,表示欢迎好了!”孙权听到这种投降的言论,心里很不高兴,起身离开了会场。鲁肃赶快跟在后面,追到屋檐下,对孙权说:“刚才张昭他们的那些泄气话,您可千万听不得。您应当把周瑜叫回来,请他一起来决定大计。”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议,宣布暂时休会,等周瑜来了再说。

周瑜当时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军,听说孙权召见他,就动身回到柴桑。他听了文武官员的意见,对孙权说:“将军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粮足,应当横行天下,哪能向曹操称臣呢?”周瑜接着分析说:“其实,曹军最多不过二十多万,现在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他们军马缺乏草料。北方士兵来到南方,水土不服,必然生病。这些都是曹军的致命弱点。依我看,这正是我们打败曹操的最好时机。请将军拨给我几万精兵,开赴夏口,击败曹操。”孙权听周瑜这么说,精神为之一振。他拔出佩刀,一刀砍下案桌的一角,对大伙儿说:“谁要是再提迎降曹操,就和这张桌子一样。”他任命周瑜做大都督,程普做副都督,鲁肃做赞军校尉,叫他们带领三万人马。与刘备的水军会合,协同作战。孙刘联军进驻长江南岸的赤壁,跟北岸曹操的军队隔江对峙,一场大战就要开始了。

古代人物画像

这时候,曹操的士兵因水土不服,陆陆续续地生起病来;没有得病的士兵,不习惯水上的风浪颠簸,许多人晕船,恶心呕吐,失去了作战的能力。曹操对此非常焦急。有人献计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铺上木板,造成“连环船”,就会四平八稳。曹操急忙命令工匠连夜赶造。连环船造成了,人在船上行走,就像在陆地上一样,果然平稳得多了。

统率孙刘联军的周瑜,得知曹操使用连环船的消息,就跟大伙儿商量对策。部将黄盖说:“连环船虽然四平八稳,但是它有弱点,最怕火攻。”周瑜说:“火攻,确实是个好主意!可怎样放火呢?要有个人去诈降,挨近他们,趁机放火才行。可这是很危险的事。”黄盖说:“我愿意去。就是粉身碎骨,我也要设法火烧曹营!”

几天以后,曹操接到了黄盖要求投降的信。这时候,曹操认为自己处于绝对优势,同时认为孙权的处境已经十分困难,江东覆亡的命运已经不可避免,孙氏政权内部的分化极有可能。因此他对黄盖的诈降信以为真,还约定了黄盖来投降的日期和暗号。

到了约定的日子,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曹操得到士兵的报告说:“有十条插着青龙旗的小船向北岸开来了。”曹操高兴地说:“这是黄盖前来投降。黄盖一来,我的大功就告成了!”哪里知道黄盖的船上,装满了浇上油的枯柴干草,外边盖上帷幕。在离曹营不远的地方,黄盖叫点起火来。当时正刮东南风,火借风势,风趁火力,十条船就像十条火龙,飞快地顺着风势冲向曹营,把曹营的船只都烧着了。因为曹营的船是用铁链锁着的连环船,很快就烧成了一片火海。只见烈焰腾空,火光把江岸的石壁都照红了。曹军士兵一片惊慌,争着逃命,被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周瑜指挥联军主力,乘机向曹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曹军大败。孙刘联军分水陆两路乘胜追击,曹操带着残兵败将,由陆路狼狈逃走,最后回到了许昌,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向南进军了。

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的胜利、曹军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是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又一个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归北方。孙权、刘备的联军因为力量不足,加上同床异梦,各有各的打算,所以他们得胜后就匆匆收兵。这样,曹、孙、刘三方的力量暂时趋向平衡,进入绷对缓和状态。三方都忙着整顿自己内部,积蓄力量,以备将来好按照自己的打算进一步行动。

曹操回到北方以后,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先从整顿军队、发展生产、网罗人才入手,充实力量。他派人在淮河、淝水等河流上训练水军;又派人兴修水利,开荒屯田,积储粮食;还发布了“唯才是举”令,把有真才实学的人网罗到自己门下来。

在此同时,曹操还一步步地迫使汉献帝刘协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他,准备把汉朝的天下夺取过来。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汉献帝被迫封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和山西省、山东省的一部分)作为封地,允许曹操在封地内设置尚书、侍中、六卿等官属。三年以后,汉献帝又被迫进封曹操为魏王,允许他使用天子才能用的旌旗,出入像天子一样的排场。这时候的曹操,名义上虽然还是汉朝的丞相和魏王而不是皇帝,实际上只差叫汉献帝让出皇位这一步了。可惜曹操这时候已经六十多岁,时光不饶人,他就准备把当皇帝的事留给自己的儿子去做。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去了。他的儿子曹丕接替他做了魏王和汉朝丞相,随即着手准备完成他父亲未完成的事情。

曹丕的手段比曹操还要高明,他没有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而是先装模作样地带兵南征,显示自己手握兵权,并且有他父亲那样的军事才干,这样既能吓唬汉献帝,也便于拉拢更多的入来为自己捧场。他带兵回到了家乡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大摆筵席,宴请六军将士和家乡的父老百姓。他虽然还没有做皇帝,却在摹仿当年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的故事了。这时候,江南的孙权正忙于积蓄力量,他同刘备的矛盾已经变得很尖锐,顾不上跟曹丕对抗,听说曹丕带兵南下,就赶快派人前来祝贺曹丕继任魏王,表示了愿意和好的意思。曹丕见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了跟孙权相安无事的结果,自然很高兴,于是就带兵回到许昌。

接着,曹丕授意他的亲信为他夺取汉朝天下制造舆论。亲信们心领神会,就不断地制造所谓出现祥瑞的传闻。他们一会儿说在曹丕的家乡谯县出现了黄龙,一会儿说在石邑飞来了许多凤凰,一会儿又说在饶安见到了白雉鸡。龙和凤在现实世界里都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人们想象中的神兽神鸟,在封建社会里被当作是皇帝和皇后的象征。白雉鸡在现实世界里虽然有,却不多见,封建社会里把它当作吉祥物。既然在曹丕的家乡出现了黄龙,这就等于说曹丕应该是做惶帝的真龙天子,而凤凰和白雉鸡是为黄龙做陪衬的,用来证明改朝换代的时候确实已经来到了。

在制造祥瑞传闻的同时,曹丕的亲信还利用了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谶〕。太史丞许芝装模作样地说:“我看到过有本名为《易运期》的谶纬书上说:‘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我仔细揣摩了这谶言的意思,才弄明白这‘言’字旁加个‘午’乃是‘许’字,两个‘日’字在一起,一个上,一个下,乃是个‘昌’字。合起来是许昌,乃魏王的发祥之地。‘其为主,反为辅’,是说魏王本应是君主,却做了丞相,是弄颠倒了。‘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是说汉朝在西京、东京建都,加起来已经享国有四百年了,气数已尽,应该让位给新的真命天子了。”接着,许芝又说:“《易运期》这本书上还说:‘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这‘鬼’字边与‘禾女’相连,不就是‘魏字’字吗?谶纬书早有预见,说魏王应该做天下之主了。”许芝这么一说,其他的人赶快随声附和,这个说:“谶纬书是最灵验的神仙预言,当年光武帝即位的时候,就应了谶纬书上说的话,所以不能不信。”那个说:“既然书上都这么说了,看来天命已定,汉朝天子应该赶快让位给魏王了。”说着,就有许多人把这些编出来的瞎话去禀报汉献帝,意思是催促他自己应当知趣,赶快让出皇位。

古代风景画鉴赏

汉献帝听说叫他让位,自然很不乐意。他想:当年高祖皇帝和项羽逐鹿中原,开创基业是多么的不容易,光武皇帝中兴汉室,也曾经出生入死,祖宗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如今要经过自己的手奉送给别人,这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他不禁暗陪流泪了。可是他又不能不同意让位。因为满朝文武大都是魏王的人了。他自己早就是个被架空的傀儡了。看来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要是坚持不让位,那就会丢掉脑袋;而主动让位,也许曹丕还能手下留情,保得住一条性命。汉献帝想到这里,只好含着眼泪下了让位诏书,宣布把皇位禅让给魏王曹丕。

曹丕接到汉献帝的诏书,心里十分高兴,表面上却故意谦让,叫人把诏书原封退回。汉献帝又一次下诏禅位,曹丕还是把诏书退了回去。汉献帝被弄糊涂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人告诉他说:“皇位的禅代,决不可马马虎虎,应当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行。”汉献帝这才领会了曹丕的意思,于是就赶快派人连夜在颍阴的繁阳(今河南省临颍县西北)修筑起一个禅位坛。在禅位大典上,先由汉献帝登坛祭告天地和祖宗。接着,汉献帝在上,魏王曹丕在下,汉献帝宣读禅位诏书,公开承认汉朝的气数已尽,愿意让位给天命所归的魏王曹丕。然后双方互换位置,曹丕正式宣告即位称帝,改国号为魏,改年号为黄初,封汉献帝为山阳公,送往河内郡的山阳县(今河南省修武县)居住。不久。曹丕宣布迁都洛阳,把繁阳改为繁昌,表示他建立的魏国是从这里开始昌盛起来的。到这里,汉魏之间的所谓“禅代”终于完成了,曹操经营了多年而没有实现的事,由曹丕实现了。事实上这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政变。

这段时间里,南方的刘备乘着赤壁之战的胜利,占据荆州,又想往益州(今四川一带)发展。这本来就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定下的策略。当时占据益州的刘璋懦弱无能,连他手下的一些人也认为他没有能力管理益州,抵抗曹操。有个叫张松的官员劝他把刘备请到益州,帮他掌权。刘璋同意了,派法正去请刘备。他哪里知道,张松和法正是密谋好的,要让刘备来益州取代刘璋。刘备知道以后,果然带人进入益州,不久就和拥护刘璋的将领发生了冲突。刘备接连得胜,可他的军师庞统也被杀死。留守在荆州的诸葛亮听说后,让关羽守荆州,自己带张飞、赵云等大将连夜去支援刘备。刘璋文不能武不会,哪里是对手?最后连成都也被包围起来。刘备又把西凉名将马超也联合起来,劝刘璋投降。刘璋没办法,只得出城投降,把益州让给了刘备。刘备如愿以偿,自任益州刺史,得到了真正属于他的一块地盘。

随后,刘备又想去夺取汉中。因为汉中是益州北面的门户,得到汉中,益州的安全就有保障了。汉中当时为曹操所占有,于是曹刘两家在汉中又打了一仗。刘备亲自带兵,曹操也到长安督战。一开始,曹军打了胜仗,可是领兵的夏侯渊瞧不起自己的对手老将黄忠,他说:“黄忠胡子都白了,还能打仗?”曹操劝他小心,他也不听。后来在定军山一战,黄忠以逸待劳,突然袭击,斩杀了夏侯渊。接着,赵云又用“空营计”杀败了曹将张邰。战争形势转为对刘备有利。几个月以后,天气炎热,疾病流行,曹军只好撤退。刘备占领了汉中,自称汉中王。他一心要消灭曹操,恢复汉室。

曹魏代汉的消息传到益州,刘备悲痛欲绝,他带着军民人等对天痛哭三天,然后在成都宣布自己即位称帝,继承汉朝的法统。因为他建立的汉朝势力范围只局限于巴蜀地区,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蜀国。刘备称帝后八年,公元229年,孙权也在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即位称帝,国号吴,历史上称东吴或孙吴。这样,就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