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最后郁郁而终。
贾谊是西汉前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后遭猜忌排斥,抑郁而死。
贾谊从小精通诗书,18岁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洛阳一带很有名,被以爱才著称的河南郡守吴公赏识,招为弟子。后来吴公上调,贾谊也被吴公推荐做了博士。
贾谊年纪轻轻,21岁就当上了博士,深得汉文帝赏识。但是,和许多悲剧性人物一样,他太过于锋芒毕露了,难免引起一些人的嫉妒,给自己埋下了隐患。这时朝廷官员多为年长者,因自汉朝建立二十多年来一些功臣宿将多居要职,一般老官吏也未退休。贾谊入朝时年仅二十出头,在朝廷官员中最为年少。他年轻敢为,思想敏锐,每当朝廷商议国家大事,许多老臣往往无言对答,贾谊却能对答如流。汉文帝赏识器重他,一年之中,三次擢升,从博士提为大中大夫(较高级的顾问官)。
但是,当汉文帝还准备提升他为公卿时,丞相周勃和太尉灌婴等人,十分妒忌他的才能,交相诋毁,说什么贾谊夸夸其谈,意在擅权,不宜重用。汉文帝见这么多大臣反对,就动摇起来,逐渐疏远了贾谊。另外,贾谊虽才高,但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权衡轻重,从统治者及权贵的利益出发。他迫不及待的提出许多改革措施,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觉得他书生气,华而不实。
后来贾谊建议为了强化皇上的权力,让列侯离开京城,回到他们的封地去,结果得罪了列侯,招致后祸。
贾谊年纪轻轻就得皇帝赏识,招致小人的嫉妒,又大力提倡改革,得罪权贵,结果上下左右均在文帝面前诽谤他,久而久之,文帝也觉得他人缘不佳,就把他调出京,下诏将他贬往长沙,作了长沙国的太傅。
长沙国在遥远的南方,距离京师数千里。贾谊辞别京师前往长沙,因是被排挤出京,又听说长沙炎热潮湿,担心身体不能适应,心情非常不好,深感委屈,慨叹人心险恶,哀伤自悼,一蹶不振。后来,他在渡湘水时,写了《吊屈原赋》,把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的命运联系起来,认为同是遭庸人的排挤与迫害,只好远走高飞;并要发扬屈原精神,坚决与庸人对立与斗争。
这篇《吊屈原赋》传入京都后,文帝虽然赞赏其文采,但又觉得贾谊气量小,言过其实,更觉得此人不堪重用。
贾谊流放到长沙之后,每日就这样抑郁寡欢,终日不乐,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四年后,文帝忽然想到贾谊年轻有为,是个人才,又将他召回京城。贾谊接到圣旨,喜出望外,立即收拾行李,离开长沙。回京以后,贾谊进宫去拜谢文帝。当时文帝刚刚祭完鬼神,正静坐宣室(即未央宫前殿的正房)休息,贾谊来时,他脑子还不断萦绕着鬼神的事,见到贾谊,便向他询问各种鬼神的由来。贾谊想不到文帝竟会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出意外,但皇上垂询,不能不答,只好将鬼神的起因,鬼神的形象,鬼神的危害等等,一一尽述。文帝听得津津有味,竟忘记了疲倦。贾谊见文帝听得这样入神,也就越讲越长,从下午一直讲到夜色朦胧。内侍几次来请文帝用晚膳,他竟全然不知,却接连三次将身体移近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尽量与贾谊靠得近些,唯恐贾谊说的某一句话未听清楚。待贾谊出宫,三更已过,文帝方才进入内寝,长叹一声道:“我长期信奉鬼神,以为贾谊这方面的知识定不如我,今天一席交谈,才知我远不如他。”
田园山庄
贾谊回家之后,觉得这次谈话,虽使文帝高兴,自己却感凄然。原来他以为文帝召他入京,是要与他商议国家大事,谁知却与他大谈鬼神,使他十分失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喟然长叹一声,真有不胜唏嘘之感。
这次论鬼之后,贾谊本来以为从此会留在京城了,谁知汉文帝又把他派去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刘胜(又名揖),是文帝的小儿子,非常受宠爱,而且还喜好读书,所以文帝才把学问渊博的贾谊派去辅导他。
梁怀王与贾谊相处很好。过了几年,梁王刘胜从马上坠下而死,贾谊本来没有什么责任,但他害怕文帝追究,又追悔自己疏忽,没尽太傅的责任。从此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经常为此而感到伤感。过了一年多,也去世了。他死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终年仅33岁。
贾谊在其短暂的政治生活中,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察觉当时社会存在严重矛盾,政策有着不少过失,反复思考国家长治久安之计,或著书立说,或上书建议,发表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政论,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治安策》。《过秦论》的主要论旨,就是如何安民的问题,认真地总结了秦朝兴亡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汉初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历史根据。而《治安策》则是在揭露现实矛盾的前提下,提出治国安民的方案。他的这些论点在当时虽然没有引起封建君王的足够重视,但是却成了我们今天学习古文的经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