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册)
  4. 第八篇 清朝史
设置

第八篇 清朝史(1 / 1)


第八篇 清朝史

一、清朝前期

李自成征讨山海关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长期居住在满洲,以畜牧渔猎为生,即今我国东北黑龙江一带。明朝洪武时,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赫图阿拉。

明朝后期,在女真族出现了一位出色的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他的统治下,女真族迅速崛起。

南迁后,建州部与中原地区来往密切,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繁荣,八旗制度随即建立,而此时正是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

1583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13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脱离了明朝的统治;虽然明朝多次派兵攻打女真族,但都被击败。

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

1643年皇太极病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3月,农民起义领袖大顺王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即将攻入北京时,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从此宣告灭亡。

起义军攻破北京后,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一面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戚和贪官污吏,少数民愤大的皇亲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了。

有个大官僚吴襄,也被抄了家产,并被逮捕起来追赃。吴襄的儿子吴三桂是明朝山海关总兵,手下有几十万人马,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

李自成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吴三桂向起义军投降。收到劝降信后,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在这里,他听说父亲被抓,家产被抄,又听说他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要将士们换上白盔白甲,说要给崇祯帝报仇。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带了二十多万大军,进攻山海关。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飞马出关,请求清朝帮助他镇压起义军。

清朝辅政的亲王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觉得机会来了,立即回信同意。接着,他带着十几万清兵,日夜不停地向山海关进军。

清军到了山海关山下,吴三桂哀求多尔衮帮他报仇,多尔衮顺水推舟答应了。吴三桂把多尔衮请进关里,订立了同盟。

李自成二十多万起义军来到山海关边,依山靠海,摆开一字阵。多尔衮从城头望见起义军阵容整齐,就让吴三桂打先锋,叫清军埋伏起来,自己和几名清将躲在后面的山头观战。

战斗开始了,李自成登上西山指挥作战。吴三桂带兵一出城,起义军的左右两翼合围包抄,把吴三桂的队伍团团围住。正在双方激战时候,不料海边一阵狂风,把地面上的尘沙刮起,一霎时,天昏地黑,对面见不到人。

多尔衮看准时机,命令埋伏的几万清兵一起出动,向起义军突然袭击。起义军毫无防备,阵势也就乱了。直到风定下来,才看清对手是留着辫子的清兵。

李自成发现清兵已经进关,想稳住阵脚,指挥抵抗,但已经来不及了,只好传令后撤。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队伍里外夹击,起义军惨遭失败。李自成带领将士边战边退。

李自成回北京后,在皇宫大殿里举行即位典礼,接受官员的朝见。第二天一大清早就率领起义军,向西安撤退。

就在李自成离开北京后第三天,多尔衮带领清兵开进北京城。1644年10月,多尔衮把顺治帝从沈阳接到北京,把北京作为清朝国都,顺治帝成为入关后的第一个清朝皇帝。

多尔衮缓解民族矛盾

多尔衮带领清兵开进北京以后,为稳定北京社会秩序,使民心安定,消除民族矛盾,以迎顺治帝进京,他首先颁布了一道晓谕天下的檄文。

檄文的主要意思是把矛头直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指出官、军、民等只要不反对新朝,就可以安居乐业,对新朝有功者赏,有罪者罚。

他接着寻访、起用原明朝的官吏,动员他们出来为新朝服务,同时还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对能提出稳定社会秩序、安邦兴国策略者,不仅加官晋爵,还进行重赏。

多尔衮为国求贤做到了礼贤下士。甚至他亲自登门拜访,以求能人出仕,扶助新朝。在听取一些策略时,他能做到既虚心又不盲从。多尔衮的这些措施,迎合了一些官民之心,他们纷纷投奔新朝。

在这众多归顺者中,难免有些贪官污吏混入,多尔衮态度是“既往不咎、来者可追”,使一些原明朝贪官污吏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做官,扎扎实实地办事,从而又招来更多的贤良人才。

在实施新政中,多尔衮又听取了原明朝顺天巡抚宋权的建议,尊崇明朝最后一位君王崇祯。多尔衮不仅采纳了这个建议,还扩大到对明朝20代皇帝的全部祭祀。他还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亲自主持隆重的祭祀大典。

为了扩大影响,做到家喻户晓,多尔衮又命人擎着明朝20位皇帝的神位招牌,绕北京城一圈,然后又恭恭敬敬地把它们送到历代帝王庙中供奉。其虔诚之心,为世人所睹。

祭祀后,多尔衮又将崇祯及其死难的嫔妃进行了安葬,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同时下令全国臣民一律戴孝三天,以表示对崇祯皇帝的哀悼。

多尔衮这些做法,对有着浓厚民族观念和忠君思想的汉族人是一个很大的麻痹和安慰。

多尔衮为了巩固清朝统治,他大刀阔斧地改革了明朝的一系列腐败制度,废除了一些由于战争带来的各种苛捐杂税。这些举措,对稳定当时社会秩序,缓和民族矛盾,维护清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

史可法死守扬州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人。世居直隶大兴。在27岁时中了进士,被授西安府推官。30岁又升迁为户部主事。后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提升为南京兵部尚书。

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尽的消息在同年4月传到南京。明朝把南京叫作陪都,设有六部衙门。听说这一消息后,各部开始商量选择新皇帝,很快福王朱由崧登上了南明皇帝的宝座,年号为弘光。皇帝并派兵部尚书史可法去扬州督师。

1645年4月,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率清兵大举进犯淮北,淮安很快就被攻陷,清兵进逼扬州,形势非常危急。清军于5月10日兵临扬州城下。

史可法急忙召防河诸镇将领入城守卫,只有刘肇基领四千兵赶到。清兵派泗州降将李遇春劝降,史可法命人将他射跑。清军还不死心,又先后写了五次劝降信,史可法看都不看就付之一炬。

5月20日,多铎率军猛攻,扬州城西北角被清军攻破,史可法悲恸欲绝。大家簇拥着他,试图从小东门突围出去,不幸碰到清军迎面而来,史可法见状大叫:“我就是史可法!”

清军将史可法押解到多铎面前,多铎劝他投降,他厉声说:“我,头可断,身不可屈!”

多铎又劝道:“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

史可法轻蔑地说:“我岂能仿效他的行为!我的决心早已下定:城亡我亡!”

清将又劝降了三天,他依然毫不屈服。1645年5月23日,史可法这位坚贞不屈的抗清英雄被杀害了。由于天气暴热,死尸太多,当家人来收敛时,已辨认不出他的遗体,只好将他生前的袍笏,埋葬在扬州梅花岭上。

扬州失守后几天,清军攻破南京。南明政权官员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弘光政权被消灭了。

清兵继续南下,还颁布了一道剃发令,强迫百姓在10天之内,改依清人习惯,一律剃掉前半部头发,留下一条辫子,违抗命令的处死,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来,更加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反抗情绪。

江阴军民在县衙小官典史阎应元的率领下,顶住20多万清兵的重重包围,坚守江阴城80多天。城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投降。清军死伤惨重。

清嘉定知县强制剃发,起义顿时爆发。嘉定军民坚持抗清三个月,被清军屠城三次,牺牲两万多人。历史上把这次惨案称作“嘉定三屠”。

李定国转战西南

1646年,明朝官员瞿式耜等在肇庆拥立佳王朱由榔即位,年号永历,历史上称他永历帝。

李定国是张献忠手下四名勇将之一,又是他的义子。张献忠最大的义子是孙可望,李定国是老二,张献忠牺牲以后,留下五六万起义军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南下贵州、云南。他们派人向永历帝建议,愿意和他们联合抗清。经过一番周折,永历帝看到形势危急,只好依靠他们,封孙可望为秦王。

李定国在云南花一年时间,训练了三万精兵,加紧制造武器盔甲;他还找了一批驯象的人,组成一支象队。在做好准备之后,决定出兵进攻清军。

李定国领导的军队士气高涨,军纪严明。他们从云南、贵州一直打到湖南,连战连胜,收复了几座重镇,接着,又三路进攻桂林。驻守桂林的清军主帅孔有德亲自带兵到严关,和明军对垒。

李定国大军一到,前面是高大的象队,后面是雄赳赳的兵士。大象一上阵吼叫起来,清军的战马听到象吼,就吓得到处乱窜。那时,天忽然下起大雨,电闪雷鸣,象群趁势一冲,清兵大败,明军奋勇追击。

李定国把桂林城紧紧包围,日夜猛攻。孔有德亲自登城防守,被明军的乱箭射中前额,这时候,又得到城北山头已被李定国攻占的消息,孔有德就放起一把火,投到火里自杀了。

李定国攻进桂林,一面分兵继续肃清残敌,一面安定百姓,把逃到山里的南明官员接回城里。

永历帝得到捷报,封李定国为西宁王。接着李定国又带兵打下永州、衡阳、长沙,逼近岳州。清朝廷大为震惊,连忙派亲王尼堪带兵10万人反攻长沙。李定国得到消息,知道敌人来势很猛,就主动从长沙撤出,却在退到衡阳的路上设下伏兵。尼堪亲率追击,中了明军的埋伏,尼堪当场被砍死了。

孙可望想除掉李定国,逼迫永历帝让位,就带兵14万人进攻云南,发动叛乱。在双方交战时,士兵纷纷倒戈奔向李定国一边,孙军全部瓦解。孙可望走投无路,逃到长安向清军投降。

南明政权经过孙可望叛乱,力量大为削弱。1658年,清兵由降将吴三桂、洪承畴等率领,分三路进攻云南贵州。李定国分三路阻击,都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回昆明,永历帝和他的几个亲信官员惊慌失措,逃往缅甸。

李定国艰苦抗清10多年,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他心情忧愤,终于得病死去。临死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和部将说:“宁可死在荒野,可不能投降啊!”

1661年12月,吴三桂带领10万名清兵开进缅甸,逼迫缅甸交出永历帝,带回昆明。一到昆明,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最后一个南明政权到这时候彻底灭亡。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于1624年出生在日本,正是这一年,荷兰侵略者霸占了我国宝岛台湾。

清兵进入福建,福州沦陷,南明的隆武帝被杀,清兵在福州烧杀抢掠。23岁的郑成功,怀着万分悲愤的心情带领部下90多人,乘两只战船下海,在金门定盟,到南澳招兵。

到1653年,郑成功已经控制了整个东南海面,拥有士兵10万余人,战船几百只。不久,郑成功发动了几次北伐,于1659年发动了大规模的攻打南京之役。结果中了敌人的“缓兵之计”,在南京城外吃了败伏,不得不撤回厦门。

1661年的春天,郑成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挥师东征,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扩大抗清基地。

3月1日,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3月23日,郑成功率领的东征大军从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东挺进,第二天早晨,船队陆续到达澎湖群岛。

3月30日晚上,船队顶着狂风,离开澎湖冒险东征。海上狂风怒吼,将士们以大无畏的精神,终于跨过台湾海峡,于4月1日,到达台湾鹿耳门港外。

鹿耳门水浅礁多,航道非常危险。荷兰人凭鹿耳门是个“天险”,不加设防。郑成功事先派人探测到从鹿耳门到赤山坎城边,有条不为人知的港路,船只可以很顺利地驶进去。

上午,船队顺利地驶进了鹿耳门,直抵赤山坎城附近。英勇的中国将士们猛烈炮轰敌舰,击毙了500多人。荷兰在台湾的驻军共有2000多人,伤亡惨重,退入城堡龟缩不出。

登陆的郑成功部队,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积极支援。郑成功将大军移扎在台湾城附近的鲲身山上,准备攻打荷兰殖民主义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台湾城。但是,台湾城却非常坚固,并不容易攻克。

于是,郑成功决定长期围困台湾城,直至城中粮绝。到12月,已被围困了8个月的荷兰士兵死伤的达1600多人,剩下的不满700人,弹药、粮草几乎用光,荷兰人陷入了绝境。

时机已经成熟,郑成功发动最后总攻击。战士们奋勇攻战,城墙上出现了缺口。荷兰总督揆一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1662年2月1日,西方殖民主义的代表——荷兰第一次在正义的中国人民面前低下头来,承认自己侵略的失败。被侵占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于收复台湾后不久患病去世。死时才39岁。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掌握台湾,还一直控制着福建沿海的岛屿。后来,康熙帝统治期间,台湾接受了清政府的统治,这样台湾与大陆归于统一。

顺治帝祭孔尊儒

入关后的顺治,在母亲的教导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做君王的才华也逐渐显露出来。顺治继承皇位之初,全国的形势并不十分有利于清王朝的统治。

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仍在陕西、山西、云南、四川等地抗击清军;江南又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明王朝的宗室子弟各自为政,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而北方又因清军入关后的圈地,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不断爆发小股的农民起义。

一些正统思想浓厚的文人不肯出任清朝官职,隐居山村讲学立说,宣传民族意识,唤起汉人的反清情绪,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对于这些问题,顺治帝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决断。首先集中优势兵力围剿农民起义军。农民军由于连续作战,军队得不到休息与补充,人员伤亡很大,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战斗力,都远远不再能与清军抗衡,杀到最后李自成只剩下二十八骑,被围在湖北九宫山,全部壮烈牺牲。

顺治消灭农民起义军后,经10余年的围剿,先后灭掉弘光、隆武、绍武、永历等南明小王朝,逼迫抗清力量较强的郑成功退守台湾。

顺治帝遵照太后的意见,加强了思想文化阵地的占领和统治。1652年8月27日孔子诞辰那天,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祭孔大典在北京国子监隆重举行。祭前派人将孔子第六十五世孙孔允植,接到北京参加祭典仪式,清军入关后封孔允植为衍圣公。

祭祀仪式完全按明制进行。顺治帝首先用香汤淋浴,换上祭孔衣服,然后带领文武大臣毕恭毕敬驾临国子监,走在最前面的16名太监抬着精制的祭品。

顺治帝在中午时分,到达国子监。祭祀大典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开始。顺治帝面向国子监广场,躬迎孔夫子圣灵前来享受祭品,然后转过身来,恭恭敬敬地向孔夫子的神位献上一幅杏黄色的绢,披盖在神位上,再恭恭敬敬向孔夫子神位敬酒三次,行礼三次,祭酒高喊“礼成”,祭孔大典就圆满结束了。

典礼结束后,顺治帝接见了衍圣公孔允植及孔、孟、颜、曾四姓子孙及五经博士,勉励并赏赐一番,同时诏告天下:“圣人之道,如日中天,上之赖以政治,下之资以事君,学官诸生共勉之。”

顺治帝祭孔的消息不胫而走,众多儒生对此佩服得五体投地,盛赞顺治帝是真龙天子。一些有识之才也不再隐居,出来展示才华了。

祭孔后,顺治帝又开始认真学习汉族文化,从历史文献、著名经典,到稗官传奇、野史无所不读,从中吸取不少治国安邦的道理。正当顺治帝为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大展宏图时,却不幸身染重病,不治而亡,年仅23岁。

康熙智擒鳌拜

顺治皇帝去世之前指定玄烨为皇位继承人,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这年玄烨才8岁。

1662年,玄烨登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小皇帝每天不是读书就是游玩,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辅政大臣手里。被顺治皇帝指定为辅政大臣的四人,经历与性情行事各不相同。

当时,鳌拜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苏克萨哈曾是多尔衮旧属,为其他辅政大臣所恶,因此鳌拜才得以擅权。

鳌拜为人暴躁,傲慢无礼,善于弄权,有极大的野心。他又欺天子年幼,专横跋扈无所顾忌,在朝中大肆培植党羽,安插亲信,一些重要位置,鳌拜都强行安排其亲信、死党。更有甚者,对吴三桂阴谋背叛朝廷的事不仅不管,还与其勾结。鳌拜这些罪恶阴谋,康熙帝既有所闻又有所备。

康熙皇帝在太皇太后的教导下,懂得很多治国安邦的道理。而且从小又练就一身骑马射箭的武功,可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皇帝。康熙每日下朝除读书外,就和他选拔的上百名与他同龄的皇族少年练习擒拿、格斗等武术。同时又秘密委派自己的贴心人,监视、探听鳌拜的一举一动,做到有备无患。

康熙帝决定按太皇太后“阴谋应及早粉碎,免生后患”的旨意,召集索额图等亲近大臣共同商讨,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把粉碎鳌拜的阴谋叛乱准备做得万无一失。

诸事安排就绪后,1669年5月,康熙帝下诏,命鳌拜进宫议事。鳌拜以为皇帝没有发现他的野心,因而仍如往常一样走进皇宫,见了康熙皇帝仍旧是不跪拜只是哈腰,问道:“陛下召老臣有何吩咐!”

康熙帝十分生气,厉声喝道:“鳌拜你可知罪!”鳌拜一听心知皇上有疑,但一贯专横的鳌拜根本没把这年少皇帝放在眼里,傲慢地说:“臣奉先帝遗诏,辅政八年,何罪之有?”

康熙帝见状更加气愤:“大胆鳌拜,结党营私、违犯政令、陷害忠良、图谋不轨,还敢说无罪!来人,拿下这个奸贼!”

话音刚落,从后冲出百余名年轻小将一齐奔向鳌拜。这些小将就是康熙帝几年来精心训练出来的,专门对付鳌拜的勇士。未几回合,鳌拜就被打翻在地,五花大绑地跪在了康熙帝面前。

康熙帝擒住逆臣贼首,立即下令御林军将鳌拜府团团围住,将其儿子、弟弟、侄子及其死党全部擒获归案,并召集文武大臣上殿,公布鳌拜的罪状。

康熙帝智擒鳌拜,给被打击和害死的大臣平了反,扫除一大隐患。康熙夺回权力以后,开始了清朝史上新的一页。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康熙帝在除掉鳌拜后,就开始考虑一件大事:削平“三藩”。“三藩”,指的是当时驻守在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驻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吴三桂招兵买马,割据称雄;耿精忠则利用沿海的有利地形,与海外私通贸易,捞取大批金钱;尚可喜在广东征收大量租税,而且他性情残暴,经常杀人取乐,毫无人性。

1673年,尚可喜请求皇帝让他回到辽东养老,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留镇广东,平南王府予以撤销。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后,也写了奏折给皇帝,请求撤藩。耿精忠也连忙上了奏折,请求撤藩。

康熙帝在收到奏折后,表示将三个藩一块撤销。不料,大多数大臣不同意,他们害怕三藩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刚满20岁的康熙皇帝,认为自己的削藩主张是正确的,就下诏批准了他们请求撤藩的奏疏,叫他们各自返回家乡养老,并在走以前把地方行政移交给当地的总督、巡抚。

1673年11月,吴三桂终于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兵分两路进攻湖南和川陕。1674年3月,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向浙江、江西发动进攻。1676年2月,尚之信也在广东起兵响应,向广西进攻。

至此,三藩勾结反清,叛乱范围扩展到云南、贵州、福建、广东、湖南、四川、陕西、甘肃、浙江、江西、贵州等11个省。

三藩叛乱,江南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一片混乱。康熙帝坚定了他的削藩决心,决定派八旗军全力讨伐吴三桂,坚决镇压叛军。

对耿精忠、尚之信,康熙皇帝则软硬兼施。他一方面派他们住在北京的兄弟前往福建和广东进行劝说,一再表示对他们以前的行为不再追究;另一方面,又派八旗军去攻打他们,把他们逼得投降了。这软硬兼施的办法果然见效,不久,耿精忠和尚之信就投降了。

耿精忠和尚之信被降伏,给吴三桂以很大打击。后来,叛军内部也发生了动摇分化。吴三桂手下的大将林兴珠、韩大任投降了清军。

有一天,吴三桂听到前线战败的消息,突然中风昏厥。8月17日,他一命呜呼了,结束了他丑恶的一生。

吴三桂死后,他的孙子吴世璠仍然同清王朝对抗。1681年11月,康熙皇帝派去了大将贝子章和都统赖塔,他们二人带着勇敢、顽强的清军攻破了昆明,吴世璠畏罪自杀。这样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完全结束了。

平定三藩之乱,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稳固,对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军入关后,兵力大部分移到内地,所以驻扎在东北的清兵有所减少,黑龙江一带屡遭沙俄的侵扰。

沙俄先后占据雅克萨、尼布楚等地。他们在两地修建碉堡,建立殖民地,强征当地居民的赋税,甚至向清朝发布外交文书,要清朝皇帝向他们称臣。甚至还无理要求中国每年向沙俄进贡白银四万两和丝绸等物资。这一切都遭到康熙帝的严词拒绝。沙俄恼羞成怒,增兵雅克萨,修筑更多的碉堡据点,威胁大清,并伺机扩大侵略范围。

三藩平息后,国内基本安定。康熙帝以为应适时出兵黑龙江,给沙俄侵略者以应有的回击,保卫祖国领土主权不受侵犯。

为此,康熙帝于1682年借回盛京拜谒太祖、太宗陵寝之机,亲自调查边境情况。经过实地了解,康熙帝对出兵黑龙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经过二三年的准备,到1685年春,康熙下令攻占雅克萨。强大的清军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很快攻下雅克萨,将沙俄侵略者赶走,首战告捷。

沙俄退兵并不死心,不久窥探到清军撤回休整,雅克萨守兵少的机会,立刻组织大批军民,偷袭雅克萨。沙俄这次占据了雅克萨后,高筑墙,深挖沟,准备死守下去。

雅克萨失守后,康熙帝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第二年春必须夺回雅克萨,彻底消灭这股侵略者。这次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战争持续了三个月,最后沙俄头子托布尔津被击毙,士兵死亡百分之九十,清军重新夺回雅克萨。

第二次击败沙俄,康熙帝致书沙皇,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沙皇因两次受挫,只好答应谈判,想在谈判上再捞一把。

沙皇的代表是老奸巨猾的果洛文,清朝代表是索额图。谈判期间,果洛文使出浑身解数,耍尽了无赖手法;索额图义正词严不卑不亢。果洛文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方案,双方达成了协议。

1689年7月24日双方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分界线。分界线以南原俄国所建的据点包括雅克萨在内,全部拆毁;中国把尼布楚和它以西直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让给俄国。”

《中俄尼布楚条约》虽然把原来属于中国的一部分领土让给了俄国,但这是出于清政府战略上的考虑同意的,是双方共同商议的结果。

它确定了中俄双方东北部的边界,此后长达150年的时间里,这一段边境一直比较平静。

《中俄尼布楚条约》也是康熙皇帝在外交政策上的一次胜利。

康熙三征噶尔丹

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

1690年,康熙帝兵分两路:左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开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放枪,阻止清军进攻。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到山后夹击,叛军纷纷丢了营寨逃走。噶尔丹带了残兵逃到了漠北去。

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枪兵六万,将大举进攻。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

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赞扬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克鲁伦,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康熙帝黄旗飘扬,连夜拔营撤退。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路上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正好遇到费扬古军。费扬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设下埋伏。他先派先锋400人诱战,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然后前后夹击,叛军死伤无数。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叛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服毒自杀。

自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康熙平定西藏

西藏信仰佛教,明永乐年间佛教首领宗喀巴创立黄教,宗喀巴圆寂后,由其两大弟子达赖、班禅继承并共理黄教。以后的继承人采取转世制。

清初皇太极写信给达赖喇嘛,希望建立满藏两族友好关系。此时,漠西蒙古的和硕特部顾实汗迁往青海并与达赖五世、班禅四世建立友好关系。

他们对统治西藏的藏巴汗不满,由顾实汗出兵,杀死藏巴汗并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顾实汗与清朝关系密切,这时的西藏出现了暂时的稳定。

不久,顾实汗病逝,达赖五世也圆寂,大权落入第巴桑结手中,他想立自己心中的达赖六世,对五世达赖的圆寂密而不报,可是他想立的六世达赖却是一个不守佛规的青年。这就引起对第巴桑结不满的拉藏汗的气愤,拉藏汗把此事上报朝廷,第巴桑结非常恐慌,想谋害拉藏汗,结果事发,被拉藏汗所杀。

拉藏汗掌权后,首先把第巴桑结所立的六世达赖押往北京,请朝廷处置。结果在北去的途中六世达赖却病死了。拉藏汗想立一个自己心中的达赖七世,但青海方面也立了一个七世达赖,双方互不相让,纷纷指责对方是假的。康熙帝为慎重起见,特派侍郎赫寿去协助拉藏汗处理此事。过了几年,双方又上奏康熙帝,都要求自己的达赖坐床。为免出意外,康熙帝让青海的达赖到北京,但青海不答应,不顾拉藏汗的反对,擅自让自己选的达赖坐床。因达赖真假之争,双方矛盾越来越大,这就给窥视西藏已久的策妄阿那布坦造成可乘之机。

1714年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哈密。哈密立即上报朝廷请求增援。康熙帝命将军席柱带领3000人前往救哈密,席柱与哈密合兵一处,猛攻策妄阿那布坦,将其打得大败。

1716年冬,策妄阿那布坦命其弟率6000名士兵进攻西藏,两军相战两月之久,拉藏汗兵败被杀,策妄阿那布坦占领布达拉宫,大肆抢劫,连寺庙也没能幸免。

康熙帝得知策妄阿那布坦进兵西藏后,十分震怒,下诏封青海达赖为六世达赖,废除拉藏汗所立的六世达赖。并命第十四皇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坐镇青海统一指挥。清军将领延信带大队人马迎头痛击叛军,策妄阿那布坦前有强大清军的围剿,后有藏民及喇嘛兵的袭击,处境狼狈,很快被清军击败,逃回伊犁。后又归顺清朝。

清军击败策妄阿那布坦后,进入西藏,安定社会秩序,延信将达赖六世从青海接送到西藏,重新举行了隆重的坐床仪式,成千上万的喇嘛藏民拥在布达拉宫,朝拜六世达赖。

延信当众宣读皇帝诏书,诏书中规定,西藏从此政教合一,由达赖和班禅统一管理。达赖负责前藏,班禅负责后藏。从而中国西南出现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

康熙开创盛世

恢复和发展经济是稳定政治局面的重要环节,康熙在宫廷御柱上书写六个字:“三藩、河务、漕运”。三藩平定后,河务就提到日程。如果说土地是农耕民族繁衍的摇篮,那么水利就是农耕民族生息的源泉。

1677年,康熙帝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黄河。他手下有一幕僚叫陈潢,生长于钱塘江边,深谙水性,在水利方面很有经验。靳辅在陈潢的协助下,用疏导和筑坝相结合的办法,黄河经过他10余年的治理,大有改观。

靳辅与陈潢在治黄工程的半途上不幸相继病逝。后来文华殿大学士张鹏翮出任河道总督,又使黄河工程有了生机。经十几年的努力,经常泛滥的黄河水归故道,漕运无阻,曾几度汪洋的苏北七州县的大面积土地得以恢复耕种。大运河免受黄河之灾,畅通无阻。漕运的恢复,使南北经济贸易繁荣起来。

康熙帝在位61年,六次南巡,但也不忘视察民间的疾苦,了解民情。在太湖游览时,对太湖冲刷土地之事,十分关心,了解得十分详细。然后,责令有关大臣进一步调查,制定出一个具体减免赋税的政策。

清初的皇帝深深感到明朝灭亡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苛捐杂税繁多。所以多尔衮进入北京后,首先废除了明朝一切不合理的苛捐杂税,对于乱摊乱派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予以制裁。

康熙帝继任后,又在原基础上制定了更系统、更完善、较合理的赋税制度和征收办法。同时对因兵祸、天灾造成的疾苦,康熙帝还特下旨进行赈济。

在减免税收的同时,康熙帝又下令废除手工业工人的匠籍制度,准许他们自行开业,不再做官府的手工业奴隶。废除明朝以来的乐户、惰民等贱民身份,使他们同受良民一样的待遇。鼓励农民到边远山区开荒种地。开垦出来的地,归开垦者所有。

康熙帝对工商业也十分重视。1684年,下令开放海禁,并和日本、朝鲜互通贸易。同时在广州、宁波等地建立海关,征收关税。江南纺织业随着农、商的发展也十分繁荣。由于康熙帝降低了纺织业的税金,促使纺织业蓬勃发展。

康熙帝对外以强兵卫国保疆,对内多实施安抚政策,对有着正统思想的汉人则用儒家思想进行束缚。

由此,帝业始固,社会稳定,边境安宁,随着农、工、商的发展,文化艺术也繁荣起来,诗、词、歌、赋、散文、、戏剧等争奇斗艳,这些作品大都是讴歌这一时期的太平景象。由此可见,康熙帝功业之显著,垂于青史,昭然后世。

四皇子胤禛即位

康熙帝一生共有35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24个。长子允禔是妃子所生,二子允礽是皇后所生,而其母早逝,康熙帝比较喜爱他。

1722年10月康熙患病,经过反复考虑和比较,他认为唯有十四皇子允禵是合适人选。

不料,此事竟被日夜守护在病榻前的顾命大臣隆科多所知,隆科多看后急急忙忙找四皇子胤禛商量。胤禛见到诏书后,反复琢磨,竟高兴得跳了起来,胤禛指着诏中的“十”字,小声地告诉隆科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十四皇子还未到,康熙帝的病越来越重。11月13日,病势更重,稍微清醒点,命隆科多召诸皇子进见。

隆科多故意将“诸”字误听为“四”,立即高喊:“皇帝宣四皇子进见!”胤禛早已等候多时,听到喊声,立即端起早已准备的参汤走了进来。

康熙一见,仅四皇子胤禛一人,不由大怒,指了指隆科多,又指了指胤禛,然后随手抓起枕边一串佛珠,向胤禛抛去。说来也巧,正好套在胤禛的脖子上。胤禛赶紧跪下,康熙帝越发生气,但只说了一个“好”字,便驾崩了,年69岁。

隆科多一见,立即叫其他皇子一起入内,诸皇子一见父皇归天,不由得号啕大哭。隆科多却不紧不慢地说:“诸位阿哥,请暂且收泪,听我宣读圣上遗诏。”

八皇子大声地问:“父皇有什么遗诏?”

隆科多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康熙帝上次宣十四皇子进京的诏书,大声念道:“朕决定传位于四皇子,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原来胤禛上次看过诏书后,高兴的是将“十”字上添一横,下提一勾,竟变“十”为“于”。尽管诸皇子不服,但无人想到会有篡改遗嘱的事,况且胤禛又戴着皇帝传下来的佛珠。

就这样,四皇子胤禛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年号雍正。

雍正帝自继位后,以严法治官吏,以重刑惩罪人,并且广布侦探,察人隐私,无孔不入。特别是他对宗亲骨肉之寡恩少义,不免使后世流言纷起,颇多恶名。

年羹尧坐镇西北,拥兵自重、干预朝政。年羹尧自平定青海后,雍正帝封一等公,金黄服饰,三眼花翎,四团龙补服。在雍正帝面前,随随便便坐着,毫无君臣之礼。

隆科多以拥戴之功,把持朝政,雍正帝继位之初,凡是下诏、传谕均称舅父隆科多,这岂能长久。雍正帝决定采取国师文觉禅师之计:“只要师出有名,恃机而动,不怕过河拆桥。”

雍正帝头一个目标就是年羹尧,首先分化瓦解其内部,去其臂膀,先后将川陕官员中年羹尧的亲信全部调出,提高官职。然后收买其内部见利忘义的小人或忠于朝廷者。

1725年2月,天空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奇观,人们认为这是祥瑞,纷纷上书皇帝表示庆贺。

年羹尧也照样写一贺词,却把“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整个意思反了。雍正帝一见,十分震怒,认为年羹尧对皇上不敬,别有所图。立即下诏撤大将军之职,调任杭州将军。

年羹尧接旨三日后方将印信交给川陕总督岳钟琪。这时有个幕僚劝其造反,年羹尧沉默很久,说:“这事是办不成的,还是到杭州去。”

谁知到了杭州,雍正又下旨,夺去将军之职,令其看守诵金门。这时年羹尧如梦初醒,不由得牢骚满腹,怨气冲天。

年羹尧一倒,朝中王公大臣纷纷上奏弹劾年羹尧的罪状。经刑部核实,其罪共92条,供词明白,依律当大辟,其父及兄弟、子孙、叔伯之子、兄弟之子年方16岁以上者皆斩,以下及妇女给功臣家为奴。

雍正看到奏折后,略有所思,然后说:年羹尧有大功于前,姑且从宽,令其自裁。儿子年富斩首。余下15岁以上者充军边关。其父年遐龄、其兄年希尧革职免罪。

雍正五年,河南巡抚田文镜上书弹劾隆科多,接受年羹尧贿赂,对年羹尧有所庇护。雍正帝降旨,削去隆科多太保,革去尚书,令其去阿兰善山筑城垦地。

隆科多发往阿兰善山后不久,都察院又上一本罗列隆科多的罪状:私钞玉牒,收藏于家;将圣祖仁皇帝御书贴在厢房,视为玩具等共计41款。

雍正帝命随从卫队去阿兰善山,将隆科多逮捕归案。念其是他的舅父,免其正法,囚禁于畅春园外面三间小房里。1728年隆科多郁闷而死。

治国之君行仁政

雍正帝虽然残酷多疑,但确实是一位治国之君。他有一首诗,把自己描写得十分形象逼真:

对酒吟诗花劝酒,花前得句自推敲。

九重之殿谁为友,皓月清风作契交。

可见雍正帝真正是一个孤家寡人。实际他也有朋友,其中之一就是张廷玉。张廷玉为人忠厚,文才出众,记忆力又好。皇帝的诏书、谕旨多出于他的手,是雍正的得力大臣,雍正视他为自己的手脚。再一个是鄂尔泰。雍正曾把他先后派往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任总督。

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苗、瑶、彝等少数民族的土司,历来是世代承袭的。在当地不仅有征赋税、摊徭役等权力,还有生杀大权,是典型的奴隶制度。

这些土司各霸一方,控制当地财政大权,严重危害了清朝的利益。为此,雍正帝命鄂尔泰对罪大恶极的土司严惩不贷。

鄂尔泰接到圣旨后,立即同部下几名将军研究,如果派大军硬攻,弊多利少,唯智取是最好的方法。

首先他选择牛庄土司,这是个十恶不赦的家伙,鄂尔泰派人混进土司内部,里应外合,一举将其抓获,审讯后关进大牢。

鄂尔泰觉得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由朝廷命流官进行管理,使国家政令统一。为笼络安抚一些较好的土司,朝廷授予他们终身制的官职,但也要有流官的控制。

鄂尔泰将此策奏明圣上,雍正帝同意这个办法。1728年底,特授鄂尔泰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总督,负责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730年,鄂尔泰基本完成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改土归流后,在盘江上修建一座由20多根碗口粗的铁索拉起的桥,桥上铺设木板,建有阁楼,气势雄伟壮观。雍正帝得知后,命名为“庚戌桥”,以纪念鄂尔泰改土归流的功绩。

雍正帝继位后,依然面临着征收赋税的问题。他想要制定一个更为合理的既能保证皇粮、国税不减少,又对百姓有益的新办法。山东巡抚黄炳、直隶巡抚李维均等人提出的摊丁入亩的征税办法,他认为很可行,于是命李维均拟一个详细条文,核准后颁发在全国各地推行。

乾隆帝勤于国政

1735年秋天,58岁的雍正帝驾崩于圆明园。他的儿子弘历继位。弘历继位后,第二年改年号乾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

乾隆帝勤于国政可与圣祖、世宗相比。他每日早朝必在5时准时开始。夏季时,天已大亮,而冬季,天还很黑,不论春、夏、秋、冬一律如此,从不误朝。

为便于应付临时事务,命军机处大臣10余人,每晚一个轮流值班。又恐突然有事,一人办理有困难,又特安排一人早晨提前上朝协助办理。

西部边疆用兵时,每次有军报来,虽半夜,也必须呈报皇上,乾隆亲自批阅、处理。紧急时还要召军机大臣商议,然后,起草诏书,一忙往往三四个小时,不得安睡。

乾隆帝继位后,缓和了君臣之间的关系。释放被禁锢的允祗、允禵等人。并封允祗、允禵为公爵。恢复允祗、允禵的宗籍,收入皇室家谱。封自己的兄弟为亲王,尊母亲钮祜禄氏为皇太后,立富察氏为皇后。

乾隆帝继位不久,正赶上山东平度县闹水灾,低洼处则汪洋一片。百姓们扶老携幼,拖儿带女向高处逃难。平度县知县颜希深,积极组织人力抢救,忙了两天两夜。水退后,又面临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县府各粮仓都有粮食,但如果不奏明皇上,擅自开仓放粮,就是死罪;如果上奏皇上后,再放粮,往返公文的时间又将饿死很多人!

颜知县决定宁可自己丢掉性命,也要为全县几万灾民着想,他将此事告诉了母亲。其母深明大义,赞成儿子的做法。颜知县得到母亲的支持,立即命令全县各粮仓全部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无家可归的灾民领到了救济粮,保住了生命,重建家园。灾民们拥到县衙高呼感谢颜知县,高呼皇恩浩荡。然而此事却激怒了山东巡抚,他一面写文上奏,一面命颜知县听参。

当乾隆皇帝收到这份奏折,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将巡抚痛责一顿,褒奖了颜希深,并告诫诸臣,再遇到这类问题,允许先斩后奏。并下旨提升颜希深为莱州知府,其母封三品夫人。

乾隆帝为了能多了解一些民间实情,常常微服出行。1775年,皇帝南巡时,曾在扬州祭祀史可法,并赐谥忠正。两年后命扬州府在扬州梅花岭建祠纪念。乾隆亲自写诗凭吊,并命将其诗刻于碑上,立于祠堂前。

乾隆帝对于有功之臣,除嘉奖、提升外,还下诏绘功臣画像,挂在紫光阁内。1752年平金川,绘功臣像50幅。

1788年,平台湾,绘功臣像30幅。1793年,平廓尔喀,绘功臣像15幅,并亲自参加祭祀。

下江南开腐败之风

乾隆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很有作为。他觉得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注重休养生息,可是政策过于宽松放纵了;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整顿纲纪,但是清除异己,政策又过于严苛了。他吸取了他们的长处,摒弃了他们的短处,采取刚柔并济,一张一弛的治国方法。

乾隆在位的60年中,保持和发展了康熙、雍正时期的势头,所以后世人常常把他和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并称,把他们在位的100多年说成是清朝的鼎盛时期。

当时,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全国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三分之一,已达到600余万顷。人口也达到3亿。城市里店铺林立,街市繁华,已经恢复到明代的水平。

当时国库充裕,乾隆皇帝有恃无恐,连年用兵。在取得了一些胜利以后,他十分得意,自诩为“十全武功”“十全老人”。乾隆皇帝自以为在政治、军事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

他四处游山玩水,在位60年,就6次游江南,4次谒祖陵,5次游五台山;到曲阜祭孔、到河南告谒嵩山的次数不可胜数,更不用说每年还要到承德狩猎了。

各地地方官为了投皇帝所好,每次接圣驾都要大大排场一番,有时候一次就花去二三十万两银子。乾隆皇帝每次乘船顺运河游江南,运河两岸都搭满了戏台、彩棚,沿岸排列着无数彩船。他的龙舟及大大小小的随行船只共有1000多艘,都由青壮年民工和年轻妇女拉纤,称为“龙须纤”。

花费最大的是庆寿大典。乾隆皇帝在自己母亲过60岁生日的时候,下令在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梁桥的十里长街上,张灯结彩。每隔数十步就搭一个戏台,这边是霓裳曲,那边是羽衣舞,南腔北调,鼓乐喧天。

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员竞献厚礼。广东地方官献了一个翡翠亭,高三丈,宽两丈,屋瓦全部用孔雀毛制成,五彩斑斓。湖北地方官献的黄鹤亭,重檐三层,全部用的是七八尺高的玻璃砖。这次做寿,各地献的金佛,就有上万尊之多。乾隆皇帝特地命人建了三层楼陈列金佛,称为万佛楼。

乾隆的奢侈使其他贵族官僚、地主豪绅上行下效,追求享乐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清江浦的河道总督衙门,每逢宴会,就有20多样豆腐做的菜,肉菜则有40多种。

一盘豚脯,要用十头猪,一盘鹅掌,要几十只鹅。驼峰一味,要宰杀三四头骆驼,更不用说那些猴脑、鲁羹了。他们饮食的浪费,已经远远超过“富人一顿饭,穷人半年粮”的程度。

清朝大兴文字狱

满清贵族统治全国以后,一方面重视、笼络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对不利于其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严加禁锢,进行思想统治。他们既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又对当时文人的诗词文章特别注意。只要从中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就指斥作品影射朝廷,因此大兴冤狱,有时还株连九族。就连那些刻书、买书、卖书的人,也都会牵连受罚。人们把这类冤狱叫作文字狱。清朝最早的文字狱,出现在康熙统治时期。

清朝初年,文人们聚集结社的风气很盛,由于经历了明朝覆灭的重大历史变动,文人们在诗文中往往要寄托他们怀念故国的情绪。所以,从1652年以后,政府便不断颁布禁止文人结社的明令。

到了雍正年间文字狱更加增多,也更加残酷。1725年清朝开始对文人结社定下法例,严加究查。雍正一朝,对因文字罹祸的汪景祺、吕留良、曾静之等人实行残酷镇压,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其中,最惨绝人寰的是1726年的查嗣庭一案。查嗣庭是当时的礼部侍郎,他到江南去主持科举考试,出了一道八股题“维民所止”。

“维民所止”本是“四书”《大学》中的一句话。清朝政府却在“维”和“止”两个字上找到了问题。认为“雍”字去掉“亠”,正字去掉“一”就是“维”“止”二字,所以,他们认为出题者是在暗中发泄要砍雍正皇帝头的思想。

雍正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到江南,把查嗣庭押回北京,关进大牢。查嗣庭连气带病,死在狱中,雍正皇帝气恨难消,还命人把查嗣庭戮尸示众,把他的家属流放到至少三千里开外的地方去才算罢休。乾隆时期,文字狱有增无减。据一种不完全的档案材料《清代文字狱档》,从1741年至1788年,前后48年之间,共有文字狱63起。

此外,乾隆皇帝还多次颁布禁令,对于那些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异端邪说”,一律加以查禁、销毁。据统计,仅从1774年至1782年的8年中,全国毁书24次,538种,13862部。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样,都严重阻碍了进步思想的传播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当时的知识分子一举手,一投足,稍不注意,就要得罪统治者。

同时,大兴文字狱加剧了臣民的不满,对清政府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成为清王朝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在位的时候,很宠信一个叫和坤的大臣,和珅是怎样发迹的呢?这有些来历。

一次,乾隆帝准备出外巡视,叫侍从官员准备仪仗。官员一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盖。乾隆帝十分恼火,问:“这是谁干的好事?”

官员们听到皇帝责问,吓得张口结舌。有一个青年校尉在旁从容不迫地说:“管事的人不能推卸责任。”乾隆帝侧过脸一看,那个校尉眉目清秀,态度镇静,乾隆帝心里高兴,把追问黄盖的事也忘了,问他叫什么名字。那青年校尉回答,名叫和珅。乾隆帝又问他的家庭情况,读过哪些书,和珅都对答如流。

乾隆帝十分赞赏和珅,马上宣布他总管仪仗,以后又派他当御前侍卫。和珅是个非常伶俐的人,乾隆帝要什么,他件件都办得十分称心;乾隆帝爱听好话,和珅就尽说顺耳的。日子一久,乾隆帝把和珅当作亲信,和珅也步步高升。不出10年,从一个侍卫提升到了大学士。后来,乾隆帝还把他女儿和孝公主嫁给和珅的儿子。和珅跟皇帝攀上了亲家,权势如日中天。再加上乾隆帝年老力衰,朝政大事就自然落在和珅手里。

和珅受到乾隆的恩宠,不断加官晋爵,而和珅也利用这份恩宠不断地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乾隆想仿效康熙巡游江南,派和珅负责监造龙舟车驾,和珅派人到各处收集名贵木料,征召工匠,把龙舟造得十分华丽,花去银子无数,其中大部分进了和珅的腰包。

他不但接受贿赂,而且公开勒索;不但暗中贪污,而且明里掠夺。地方官员献给皇帝的贡品,都要经过和珅的手。和珅先挑最精致稀罕的留给自己,挑剩下的再送到宫里去。好在乾隆帝不查问,别人也不敢告发,他的贪心就越来越大了。

乾隆帝在做满60年皇帝后,传位给了太子颙琰,颙琰即位,就是清仁宗,又叫嘉庆帝。嘉庆帝早知道和珅贪赃枉法的情况,因为他是太上皇乾隆帝的红人,对他的所作所为依旧忍着,朝廷大臣也不敢参奏。1799年,乾隆帝一去世,大臣一上奏,嘉庆帝马上把和珅逮捕起来,命他自杀;并且派官员查抄和珅的家产。

和珅的豪富,本来是出了名的,但是抄家的结果,还是令人大吃一惊。长长的一张抄家清单里,记载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稀奇古董,多得数都数不清,粗粗估算一下,大约值白银8亿两之多,抵得上朝廷10多年收入。

嘉庆亲自处理了这桩贪污案,他也不觉暗暗吃惊,自古以来,即便是晋朝以奢华著名的王恺、石崇,也不及和珅的千分之一。自然,那查抄出来的大批财宝,都让嘉庆帝派人运到宫里去了。事情传开后,民间就有人编了两句顺口溜讽刺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乾隆帝寸土不让

清朝自康熙继位以来,国势日愈强大,到乾隆年间各国与清朝互通来往,不但有亚洲诸国,还有欧洲一些国家,其中英国也想插入这一行列,但它是垂涎神州的地大物博。为此不断派人通过商谈贸易之事,来窥视清朝的虚实。

乾隆帝83岁生日时,除王公大臣还有各国使臣、商人前来祝贺,英国派一名外交老手马戛尔尼身兼特殊使命也来祝寿。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举行盛大庆典,招待各国贵宾。

马戛尔尼是7月底到达天津的,在直隶总督梁肯堂、长芦盐政徵瑞的陪同下,一行数人来到避暑山庄。宏伟壮丽的避暑山庄使英国使团赞不绝口。惊叹宫殿的雄伟、设计的巧妙。

8月13日是乾隆皇帝大寿庆典之日,这一天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举行庆寿大典,前来祝寿的王公大臣,各国使臣早早来到万树园等候,这时红日初升,霞光四射,乐声大震,金鼓齐鸣。乾隆帝乘坐16人大轿,在众侍卫的簇拥下,缓缓进入万树园。此时祝寿人一齐跪下,高呼:“祝陛下万寿无疆!”这隆重庄严的场面,使马戛尔尼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膝行中国的三拜九叩大礼。

乾隆帝下轿后,健步走进澹泊敬诚殿,接见前来祝寿的王公大臣和各国使节。待乾隆在御座上坐稳,祝寿者一一献上寿礼。马戛尔尼代表英国女皇也献上价值13万英镑的礼品,同时也得到乾隆帝回赠英国女王的玉如意和赠给他个人的礼品。

这时马戛尔尼看到乾隆帝虽年过八旬,然而精神饱满,目光炯炯,不怒自威,不禁双膝跪下高呼:“祝皇帝陛下万寿无疆!”

祝寿后,乾隆帝举行盛大宴会,招待诸王公大臣及各国使节,并观看歌舞、杂技、焰火等。第二天,马戛尔尼准备找陪同的徵瑞交涉两国谈判问题,徵瑞说:“皇上谕旨,请贵国使团先期返回北京。”马戛尔尼无奈只好唯命是从。乾隆帝又命大学士和珅传旨,让英国使团离京回国。马戛尔尼一听,犹如一瓢凉水浇头,但很快镇定下来说:“承蒙大皇帝垂念,我们非常感激,便还有一事相烦禀报大皇帝。”

和珅说:“有什么事,请说。”

马戛尔尼提出两国派使臣常驻各国;要求在天津、宁波等地扩大通商;想在舟山或广州划一块地让他们居住。和珅一听竟提出这么多的要求,回答:“等我禀报皇上以后,再做答复。”

过了几天,和珅通知马戛尔尼:“你提出的问题皇上做了口谕:‘准许在澳门开设洋行,至于额外贸易之事,与天朝法度不合,不准进行。至于划地一事,天朝法制森严,尺地寸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马戛尔尼一听,心灰意懒一切无望,只好灰溜溜地回国。

二、清朝后期

川楚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在庐山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北宋时期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

南宋年间,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早期的白莲教崇奉阿弥陀佛,提倡念佛持戒,规定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它号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种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它的教义简单,经卷比较通俗易懂。为下层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组织人民反抗压迫的工具。

在元、明两代,白莲教曾多次组织农民起义。流传到清初,又发展成为反清秘密组织。当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

1794年,各地教首除刘之协等少数人逃脱外,大多被捕。刘之协等以“官逼民反”为号召,与各地教首约定1796年3月10日同时起义,继起响应,并占领当阳,攻破竹山、保康二城。2月2日,襄阳张汉朝起义于黄龙,姚之富、王聪儿起义于夹河州,河南邓州高均德起义于高家湾。

此三支义军于3月间集中于襄阳以北地区,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所有起义队伍,不论男女,“都以白布缠头做记认”。

清廷为之震惊,急忙由陕西、广西、山东调兵7000人,会同湖北及四川清军共万余人,由都统水保及湖广总督毕沅等指挥,实行分区围攻。各地白巾军修筑寨垒,据险防守。

正当清军集中兵力会攻襄阳白巾军时,四川达县徐天德率众数千人,于9月15日起义于亭子铺;东乡冷天禄、王三槐起义于莲池沟,巴州罗其清、通江冉文俦等先后响应,共有义军十余支,各有众数千,“概以白巾裹首”,分别占据山区险要,筑垒防守。

四川总督英善及成都将军勒礼善率兵进击东乡,清军兵力既少,两次被歼后士气又极低。但白巾军既未能相互联合,又未能扩张战果,仍分散守寨,各自为政。因此,四川形势未有更大发展。

襄阳白巾军先在陈家河以伏击战击败追击清军,后又击败河南巡抚景安所率4000人清军于魏家集,迫清军退守南阳。

活动于湖北的徐天德、樊人杰等部白巾军,转战鄂西北,6月间在南漳马家营击败明亮部,杀总兵王凯等。活动于甘肃之高天升、马学理等部白巾军,由阶州进入龙安。

白巾军虽然仍获多次作战胜利,但自身损失很大。自1795年夏起,清廷“筑寨团练”及“坚壁清野”等措施逐渐生效,使白巾军在战略上开始转入被动,不仅粮源、兵源日渐减少,而且行动经常受阻,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流动作战,而主要在川、陕、楚边境地区进行出击及流动。

在清军连续进击下,各部白巾军仅剩千余或数百、数十人,基本上被限制在南山老林之中。实力较强者,尚有苟文明、樊人杰及蒲景等少数几部。12月,额勒登保上报嘉庆帝“大功底成,川、陕、楚著名首逆全数肃清”,实际上尚有多部小支白巾军活动于南山老林进行游击作战。

1798年2月,清骁将、提督穆克登布深入老林追击,为少数伏击战士格杀。8月,被清廷解散的部分乡勇,参加白巾军,不时向老林以外出击。9月,在西乡附近击败堵击的清军,杀副将朱槐。白巾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又坚持战斗一年余,直至1799年9月,最后一位白巾军首领苟文润被叛徒杀害,白巾军大起义方告结束。

1786年,我国人口为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

清朝的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多年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抗击了清政府从16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领400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20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2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

白莲教大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天理教起义攻皇宫

1813年,嘉庆皇帝离开北京,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在那里花天酒地,整日歌舞不休,过得舒适安逸。就在此时,竟发生了一场几乎使清朝统治灭亡的大事。

这就是天理教起义。天理教是白莲教的一支。教徒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等地都有,分布很广。

北京的首领叫林清。林清是北京大兴人,幼年做过武将家的小童,学得一身好武艺。

河南天理教的首领叫李文成,为人很有抱负,并且有勇有谋,也受到当地人的极力推崇。林清就前往河南找到李文成,与他共商起义大事。

李文成建议把山东天理教的首领冯克善找来,一起商谈。冯克善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到来,就告诉林清、李文成说嘉庆皇帝不在京城,正在避暑山庄。

于是,他们商议起义口号是“二八中秋,黄花落地”。中秋节就是起义时间,“黄花落地”指清朝统治灭亡了。

当晚,河南的天理教成员却走漏了风声。几天后,李文成被抓,妻子李四嫂带领大家冲进城去,杀了刘斌,赶走了强知县,把李文成救了出来。就这样,起义被迫提早九天发动了。

北京的林清,却并不知道李文成起义的消息。到了中秋节那天,林清按早就规划好的,把攻打皇宫的人分作两队:一队从东华门进攻皇宫,一队从西华门进攻皇宫。义军首领摇晃着小旗,指挥义军搭人梯爬墙。

形势十分紧迫,这时候镇国公奕灏带着1000多人赶来了。义军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无奈寡不敌众,逐渐败下去了。

天亮时,有几个突围出去的义军赶紧去报告在外面等候消息的林清。没想到庄亲王绵课已经探知林清的情况,抢先一步,用计把林清抓走了。北京起义的天理教徒,至此已完全失败了。

河南起义的李文成,仍然抗击着上万官军。官兵见无法打退李文成,就采用围城的办法。李文成于是同妻子李四嫂兵分两路。李四嫂带兵坚守,他自己则带着一部分兵士退到深山老林里去了。不料官府就命令放火烧山。李文成见无法逃身,就纵身火海,在烈火中殉难。

李文成的妻子李四嫂率领义军们在城内奋不顾身地拼杀,杀了上千名敌人,最后因势单力薄而渐渐败了下来。李四嫂也身负重伤,最后自刎而死。河南的天理教起义也以失败告终。山东各处也纷纷起义,但都遭到了镇压,起义最后也失败了。

林清、李文成等人领导的天理教起义缺乏明确的目标,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侥幸取胜上,所以很快就失败了。但是他们神奇般地攻进了皇宫深处,英勇无畏地与最高统治者直接进行战斗,是汉唐宋明以来从未有过的壮举。

振国威虎门销烟

英国人为了打开我国的大门,从罂粟花中提炼出一种有毒的麻醉品,我国叫鸦片。人吸了之后,很快就会上瘾,也很难戒掉。

吸食鸦片不仅有害个人健康,甚至断送生命;更重要的是严重损害国家的经济利益,促使大量白银外流。

嘉庆末年,朝廷已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嘉庆皇帝是有心无力之人,禁烟措施还没想好,竟于1820年秋撒手人寰,其二子旻宁继承皇位,他就是道光皇帝。

1839年,道光帝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他首先肃清走私、包庇、纵容贩毒的贪官污吏,抓住靠鸦片发了横财而又十分猖狂的伍绍荣,林则徐依律处斩了伍绍荣。又警告了20余名贪官污吏,肃清了内贼后又把利剑直指英国。

英国驻我国的商务监督义律,是一个阴险毒辣的家伙,袒护本国不法商人。这次在我国贩卖鸦片的最大商人是查顿和颠地。查顿闻讯后,在林则徐到广州前几天已悄悄溜走。而颠地与义律勾结,千方百计地对抗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严肃地警告颠地,并转告义律,让他们交出全部鸦片。他们只交出部分鸦片,将更多的鸦片隐藏,拒不交出。林则徐派参将李大纲,前去洋行警告颠地,并让他转告义律,如果再不交出全部鸦片,将断绝你们的粮米、水,直到全部交出为止。

义律只好将鸦片两万多箱共237万斤全部交出。林则徐、邓廷桢及广东巡抚怡良,一起赴虎门验收,并严重警告这些外商必须低头认罪,保证今后再不做鸦片生意。

1839年6月3日,广州城大街小巷贴满了布告:皇上命钦差大臣林则徐于6月3日在虎门烧毁鸦片,着沿海居民外商前来观看。

这一天,虎门彩旗高悬,锣鼓震天,无数百姓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拥向虎门,如同过年一般,一些外国商人也集聚在看台周围观看这一空前盛况。

当看台上林则徐宣布:销烟开始!霎时,万众欢腾,士兵们将鸦片与石灰掺在一起,倒入烟坑,然后放进海水,顿时气泡翻滚,浓烟冲天,散发出一股呛人的气味。200多万斤鸦片,整整烧了23天。这些鸦片终于全部被销毁了,就连池子里剩下的黑渣,也都被冲进了大海。

林则徐的销烟运动取得了胜利,可是义律那些英国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不久,这些侵略成性的恶人便把这当成借口,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爆发

虎门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道光皇帝。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胜利,给英国以沉重的打击。他料定英国义律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为此,上奏道光皇帝拨款维修炮台,购买大炮。

但昏庸无能的道光只看到眼前的胜利,认为这是多此一举。林则徐决心自筹资金,做好战争准备。各衙各部每位官员,在林则徐的倡导下,纷纷捐助。对那些发了鸦片之财,而又不愿捐助的人,林则徐就强迫他们捐助。

有了钱,林则徐命水师提督关天培抓紧维修炮台,并把新购置的200门大炮,安装在最关键之处,把虎门装配得如铜墙铁壁一样。

在布防虎门炮台的同时,关天培又组织了大批水勇。同水师官兵一起进行操练,相互配合,联合作战。促使广东水师的力量更加强大。

义律派两艘兵舰和10艘武装商船进入珠江口时,迫使这几艘商船返回,并肆意向我国的巡逻船开炮。

关天培当机立断,命水师以重炮回击。在重炮的轰击下,义律所乘的指挥船被击中,顿时火光冲天,义律赶紧撤退逃跑。

第二天,义律就带领舰队攻击珠江口和官涌山炮台,一连六次,均告失败。义律走投无路,说我国违反国际法,破坏通商条例,攻打英国的兵舰与商船,使之损失惨重,要求政府保护他们的利益。

最后,英国女王通过国会做出决定,派遣军队进攻我国。命义律的堂兄乔治·义律为侵华总司令,任命伯麦为海军司令,率16艘兵舰,装载540门大炮,英军三个团,印度兵一个团,还有在印度驻防的20多艘兵舰,一齐向我国开来。

1840年6月21日英国侵略军到达澳门,宣布:自6月28日起封锁珠江口。从此,历时两年两个月的鸦片战争开始了。

面对英军的挑衅,林则徐除加强各炮台的防御,加紧水师、水勇的训练外,还向沿海民众发出告示,提醒民众密切注意英商的行动,并亲笔写信给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所有沿海各省总督、巡抚,请他们做好防御敌人入侵的准备。同时在广州沿海张贴斩杀洋鬼子的悬赏告示,唤起民众同仇敌忾。

乔治攻打珠江口多月,毫无进展,就北上攻厦门,又遭迎头痛击,被击伤击沉兵船10余艘。又北上攻打定海。定海总兵张朝发、县令姚怀祥是一对庸庸碌碌的昏官,毫无战斗准备,结果乔治顺利攻下定海,张朝发在仓促应战中受伤,后不治而死。姚怀祥因定海失守,走投无路自杀身亡。

琦善、奕山卖国投降

乔治攻下定海,于1840年8月13日挥师直逼天津。天津总督琦善不仅媚外,而且在鸦片贩卖中得到不少好处。舰队开到天津,顺利攻到白河口。当义律见到琦善时,连恫吓带威胁,污蔑林则徐破坏了两国的贸易关系,并提出五项条件。

琦善连夜赶到北京,先找军机大臣穆彰阿商量如何奏明皇上。第二天,琦善向皇上奏明义律提出的五项条件。二人把责任全部推到林则徐身上。昏聩无能的道光,竟信以为真,撤去林则徐两广总督之职。不久,又将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等革职,流放新疆伊犁。

琦善在穆彰阿的支持下,取得了两广总督的宝座,来到广州上任。琦善接任后,大反林则徐之道而行之,下令撤防、裁军、解散水勇、减少大炮等,这些命令遭到爱国将领的反对。

乔治派义律去总督府见琦善。义律提出:在虎门销毁的鸦片,要赔偿白银600万两;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把写好的条件书扔给琦善,让他签字。琦善听后,大吃一惊,不敢擅自做主,又害怕英国,不知如何是好。

1841年1月7日,英军舰队直抵穿鼻洋,并用猛烈的炮火进行轰击。穿鼻洋600余名官军全部战死。

三江口失陷,琦善乖乖地在条约上签字,称为《穿鼻洋条约》,为掩盖其卖国罪行,谎奏:赔款可以暂不付;香港只是一个荒岛,英国人只是在岛上居住。

道光见到琦善的奏折,虽说不高兴,但又觉得条件不太苛刻,只是说以后再议。而与此同时道光又见到广东巡抚怡良的奏折,将实际情况详细地奏明。道光大怒,立即命人传穆彰阿。穆彰阿见势不妙,把责任全推到琦善头上。道光下旨,撤去琦善两广总督之职,交刑部查办,家产没收入官。然后,命其侄奕山前去广州接任。

奕山于1841年4月25日到达广州,立即宣读圣旨,公布琦善罪状,家产抄没入官,然后命人将琦善押下去。

奕山到达广州近一个月,对琦善留下的祸根置若罔闻,甚至对皇帝多次的询问也充耳不闻。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英政府任命璞鼎查为全权代表,将乔治、义律撤回本国。一时英军云集于广州城外。

1841年5月21日晚,英军舰队前头部队已接近天字码头。奕山慌慌张张地逃回广州城,龟缩在总督衙门里。

为了保命,奕山举白旗投降。白旗挂出二小时后,敌人的炮声果然停止。后来,奕山答应了英国在《广州和约》里的规定:我国军队撤离广州城外六十里;赔偿英军损失600万银元。

第二天,奕山上奏折,竟厚颜无耻地吹嘘清军取得胜利,英军跪在脚下乞求通商等。

昏聩无能的道光,阅了奏折后,信以为真,不仅答应与英通商,还赞扬了奕山。这样,英国在广州的特权越来越大,他们肆无忌惮的行径,引起我国人民强烈愤慨。

关天培血溅虎门

1841年2月25日,英军向虎门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各防线在琦善的撤防命令逼迫下,已是兵微将寡,大炮无几,弹药又少,防御工事几乎全毁。

英军很快攻下虎门前横档、永安二炮台,正挥师向虎门后的镇远、威远二炮台进发。这是虎门仅存的两座炮台,由军门关天培镇守。

关天培已62岁的高龄,身材魁梧,威风凛凛。他是江苏山阳人,行伍出身,为人正直,历任江苏太湖营水师副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林则徐禁烟中,他与邓廷桢都是林则徐的得力助手,立下赫赫战功。

关天培深知虎门这最后两座炮台也难以守住。镇远和威远同样兵微将寡,弹药又不充足,防御设施也遭到琦善的破坏。

老英雄抱定与虎门共存亡的决心,他立即召集全体将士,进行新的布防,他对将士们说:“人可死,志不可侮。今日,我等面对强敌,只有决一死战,以报国恩。关某在此,对天盟誓,关某在,炮台在,决不后退!”

全体将士被老英雄的气概深深感动,异口同声高呼:“我等愿与大人同生死,与炮台共存亡!”

这呼声震天撼地,这浩气大义凛然,这是中华儿女的豪迈气魄。

关天培此前已写好一封绝别家书。信上说:“上不能报君恩,下不能敬养老母,又没能教子成材,这一切只能由我妻代劳了。今日为国捐躯,是死得其所。切勿悲哀,望你们多保重,教育子女,勿忘国家民族,永不与奸佞同流合污。”

信写好后,与自己贴身衣物包在一起,让自己的亲兵孙长庆带上东西回家侍奉年迈的老娘。

平静的海面,关天培在望远境内看到英舰正向我炮台进发。立即命令兵士,做好战斗准备。英军指挥乔治下令从三面包围过去,同时开炮,一定要摧毁关天培的主炮台。

关天培镇定自若,沉着应战。但是关天培弹尽无援,炮台又起火,英军乘势登上炮台,关天培手挥大刀,率领兵士与敌人展开肉搏战,大刀、长矛杀得敌人纷纷后退。英军人多势众,官兵伤亡越来越惨重。

关天培杀得浑身是血,肩头、胳膊已多处受伤,眼看周围尽是英军,老英雄最后劈死一个英军后,仰天大呼:“英人可恶,琦善可恨,天培从此殉国了。”手中的剑,向颈一抹,引颈自刎。

镇远、威远失陷,老英雄关天培与数百名官兵全部壮烈殉国。虎门要塞的镇远、威远炮台随后也相继失守,但数百官兵无一投降、退逃,全部战死。

三元里人民团结抗英

虎门炮台失陷之后,英国军舰长驱直入,广州形势十分危急。英军在广州城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841年5月29日早晨,占领广州城郊各炮台的十几个英国侵略军窜到三元里行凶抢劫、调戏妇女。

三元里的菜农韦绍光看到这样的情景,立即组织几个青年,围住这伙英兵,用手中的锄头扁担,当场就打死了八九个英兵。其余英兵见势不妙,纷纷逃跑。这件事很快传遍全村。

全村的青年男女都聚集到村北的“三元古庙”前,推举韦绍光为领袖,并与附近乡村联络,采取“诱敌出击,聚而歼之”的策略;将牛栏冈作为决战的地点。一支反侵略的强大武装迅速组成。5月29日这一天,整个三元里都沸腾起来。

5月30日凌晨,各乡群众五六千人,高举大旗,手持锄头、铁锹等工具,浩浩荡荡主动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攻击。

这时英军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杀声震天,英军司令沃乌古留下部分英军驻守炮台,率领两千多英军向人群冲杀过去。

农民群众看到英军冲来,故意掉头后退。英军一直追到牛栏冈,沃乌古一看地形,觉得不妙,正犹豫,忽听一声锣响,四面瞬时冒出一万多伏兵。英军被团团围住。沃乌古慌忙下令撤退。沿途又有几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出,追歼敌人。

直到傍晚,英军始终未能突围出去,侵略者第一次在中国感到“可怕到了极点”。

牛栏冈这场激动人心的战斗共歼灭英军200多人,活捉10多人,打伤不计其数,还缴获大炮两门、洋枪无数。胜利的喜讯传遍四方。

第二天一早,广州附近的佛山、番禺、增城、花县、从化等400多个乡的群众闻讯赶到三元里会师。10万多群众,密密地围住四方炮台,英军官兵吓得魂飞魄散。赶来救援他们的头子义律,也被围困在里面。

这次围攻四方炮台,三元里等地人民采取的办法是:长期围困、断绝供应,将侵略军活活饿死。他们将队伍分成几部分,轮流放哨、防守和休息,密切注意敌军行动,稍有动静,便迎头痛击。

义律和卧乌古立即给广州知府余保纯发出一封求救信,由汉奸混出重围送到广州。余保纯接到信后赶快送给皇帝的侄子奕山。奕山生怕三元里等地的人民的抗英斗争坏了他的投降计划,马上派余保纯赶到三元里替英军解围。在余保纯威逼利诱下,农民群众陆陆续续地散开了。

由于惧怕人民进一步反抗,英军不得不从广州撤退,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不敢在广州附近横行无忌。

三元里人民斗争的事实让英国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烈火连绵不断。

厦门百姓神勇杀敌

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被农民军打得失魂落魄,灰溜溜地退回香港。但他们并不甘心失败。英军统帅璞鼎查与海军少将巴尔克、司令卧乌古商议,决定自广东沿海北上攻打厦门。

此时正值中英鸦片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闽浙局势危急。

闽浙总督颜伯焘非常痛恨洋鬼子。他极力称赞邓廷桢巩固海防的做法,他认为不能只是防守不进攻,对来犯之敌必须穷追猛打,一个不留地全部消灭。

他上任后,造船50余艘,征召新兵,组织水勇,构筑炮台。他上奏道光皇帝,请求备战,却遭到道光的痛斥。道光帝还是一味求和的态度。

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留2000人守香港,率领4000人,50艘军舰攻向厦门。颜伯焘得到消息后,立刻指挥部下加强海上巡逻,做好战斗准备。

中午时分,英军舰队悬挂着英国国旗,渐渐靠近鼓浪屿,颜伯焘站在指挥台上,命令各炮瞄准敌舰,敌舰越来越近,已进入射程之内,颜伯焘命令:“瞄准右前方,开炮!”数炮齐发,五艘英舰中弹起火。

颜伯焘笑道:“打得好!打得好!瞄准,再打!”

然而,此时鼓浪屿遭到英军三面攻击,清兵被打得措手不及,兵舰被击沉多艘,士兵伤亡过半。

颜伯焘命令退到三座炮台坚守,并命三炮一齐向敌人开火,三炮齐轰,确实有威力,炸得敌人哇哇乱叫。无奈,炮台陈旧、炮弹太少,敌人兵多,炮火猛,三座炮台被毁,敌人趁机驾小艇登陆。颜伯焘一见,举起大刀,高喊:“和敌人拼!”带领众官兵冲入敌群。

激战中总兵江继岩、副将凌志、都司王世俊、把总纪国庆和数百名官兵战死。颜伯焘悲痛万分,流着泪在部分官兵的保护下退出厦门。

英军占领厦门,无恶不作,激起厦门百姓的愤怒。他们秘密串联500多人,乘黑夜敌人熟睡时,悄悄摸到敌人驻地,举起大刀、长矛、锄头向鬼子头上猛砸。500多人大杀一阵后,神速撤走。

天亮后,璞鼎查发现一夜间,糊里糊涂竟被打死100多人。吓得英军惶惶不可终日,璞鼎查无奈,只好退出厦门,转攻定海。

裕谦镇海殉国

定海是浙江的门户,此时的两江总督叫裕谦。他是蒙古镶黄旗人,1817年中进士,曾任荆州知府,后调任两江总督。他十分敬佩林则徐,上任后,增添火炮,训练水师,并上奏皇上,请求撤回裁兵节饷的决定,同样遭到道光的训斥。

英军攻下厦门后,移师北上。裕谦获此消息后,立即上奏道光皇帝,请求派两广总督奕山出兵香港,一可收回香港,二又解定海之围。道光同意,命奕山攻取香港。然而贪生怕死的奕山却一再宣扬“守为上策,攻战次之”,完全拒绝进兵香港的决策。

1841年10月1日,英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向定海发动猛攻,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率五千守军同英军浴血奋战六昼夜壮烈牺牲,定海再次失陷。

定海的失陷,犹如打开了通向镇海的大门,情况万分危急。裕谦准确地判断英军不久就会进攻镇海,他立即组织进一步加强防务,在城外易守难攻的招宝山金鸡岭一带部署重兵,准备抗敌。

另一方面,为鼓舞斗志,他集众宣誓,激发将士们的爱国激情,坚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为了以防万一,他将机密文件运往后方,又对自己的后事在家属面前做了详细交代。

10月9日,英军猛攻镇海外围清军阵地。裕谦冒着炮火登城指挥作战,激励官兵奋勇杀敌。这时曾以脚痛为由躲避会誓的浙江提督余步云竟从前沿阵地招宝山炮台擅自离开指挥岗位跑回城里,要求裕谦派遣外委陈志刚赴敌舰和谈。裕谦听后怒不可遏,怒斥他:“你何去何从自己选择吧!”

余步云碰了一鼻子灰,懊丧地回到招宝山炮台,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在炮台上偷偷挂起白旗,向英军乞和。当英军继续进攻时,他竟临阵逃脱,从而导致招宝山守军全线溃退,炮台失陷。

英军在招宝山得手后,便集中力量猛攻金鸡岭要塞,并利用招宝山的炮火,向金鸡岭轰击。守军顽强抵抗,将领谢朝思、托云保、重祥等壮烈牺牲,金鸡岭要塞也被攻占,这样,镇海城内完全暴露在居高临下的英军炮火之中。

10月10日,英军猛烈的攻城炮火越来越密。炮弹接二连三地在裕谦率军坚守的镇海东门内学宫附近爆炸,有几发炮弹落入学宫门前,激起股股冲天水柱。

裕谦看到大势已去,知道城不可守,在这生死关头,决定“舍身成仁”。他将帅印交给副将丰伸,叮嘱他把这儿的情况转告浙江巡抚刘韵珂,让他上报皇上。说罢,裕谦从容地走向泮池,丰伸等人未能拦住,裕谦纵身跳入水中。

裕谦死后,朝廷追封谥号“靖节”。一代爱国忠臣终因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受人们尊敬。

陈化成血战吴淞

1842年6月,英舰已经开到了吴淞口的长江水面上。吴淞口炮台有东西两座,两炮台由江南提督陈化成亲自驻守。他向远处一望,只见无数只英国军舰正朝炮台扑来。陈化成命令炮手们调准大炮,瞄向远方江面。

英国军舰越来越近,就连桅杆上的英国国旗都能看得清楚。陈化成大吼一声:“放炮!”前面的几艘军舰立刻冒了烟,船上高挂的英国国旗也被打成碎片,在硝烟中飞散。

这时候东炮台的清兵深受鼓舞,也朝洋鬼子猛烈地开起火来。炮弹雨点般地打向敌舰,英军统帅璞鼎查不得不下令英国舰队迅速后撤。不久,英军就发动了第二次进攻。一发炮弹正好落在两江总督牛鉴的轿子上,牛鉴是个贪生怕死的人,他连滚带爬地钻进人群,换件士兵衣服就逃跑了。

镇守东炮台的清兵看见总督大人只顾自己逃命,一个个争先恐后地逃下了炮台。西炮台的一些清兵一见这情景转身想溜。陈化成愤怒地挥刀砍死了其中一个,然后大声吼道:“谁敢逃跑,这就是下场!”

清兵们不敢乱动了,可是炮弹又出了问题,许多炮弹根本打不响。英国军舰便趁机疯狂地向炮台扑来。同时,一部分洋鬼子从没人看守的东炮台上了岸,从背后向陈化成包围过来。

陈化成见前后都是敌人,便鼓励士兵们说:“弟兄们,皇上把炮交给了我们。如果我们活着,炮台却丢了,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皇上和乡亲父老们呢!今天,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炮台上。”

说着,他拉开一名牺牲了的炮手,瞄准了一艘扑来的英舰,拉燃了大炮。没想到这颗炮弹没有打出去,却在炮膛里爆炸了。大炮一下子炸裂,陈化成的脸和前胸都被炸伤,就连眉毛和胡子都被血染成了紫红色。

这时候,后面扑来的洋鬼子已经冲上了炮台。他们哇哇怪叫着朝陈化成杀来。陈化成不顾自身的伤痛,挥舞着大刀与敌人拼杀起来。他一连劈死了三个洋鬼子,在他正在扑向第四个时,一颗炮弹突然在他面前爆炸了。这位70多岁的老英雄倒在了血泊里。

“为陈大人报仇——”清兵们见陈化成死得如此壮烈,群情激慨、义愤填膺。最后,将士们全部英勇牺牲。鲜红的血水染红了炮台,也染红了炮台周围的江南土地。

攻下吴淞口后,英舰继续沿长江向内地侵犯。他们踏着我国人民的鲜血,把繁华的水乡城镇燃烧成一片片瓦砾。最后,洋鬼子们一直杀到了南京城下。

在敌人大炮的威胁下,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赔偿英国各种损失2100万元。

洪秀全金田起义

广西省桂平县紫荆山南麓,万峰重叠,形势险要。1851年1月11日,一个叫金田的村寨,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历史上称这次起义为“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是我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另一创始人冯云山都是广东花县人。

洪秀全出生在距广州城北约一百里、名叫官禄圮布的小山村,父母以耕田为主,洪秀全从小就熟读“四经”“五书”。18岁起,他开始在本村和邻村的蒙馆当塾师。

比他年幼的冯云山,是他在任塾师时结识的朋友,也是一个乡村塾师,家境和洪秀全差不多。

1836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试,没有考中,却偶然在街头得到了一部叫《劝世良言》的小书。后来,他从这本书里得到启发,认为自己是上帝的次子,上帝已交付他神圣的斩妖使命,让他下降凡间,拯救世人。

1843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族弟洪仁玕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第二年春入广西传教,积极宣传,组织农民群众。随后,洪秀全回广东家乡从事宗教理论创作,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作品,这就为以后太平天国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冯云山则留广西深入紫荆山地区,宣传组织群众,建立拜上帝会,开辟革命基地,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人,形成起义领导核心。

1847年8月,洪秀全也来到紫荆山,与冯云山再次相会。这时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也加入了“拜上帝会”。看到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洪秀全立即提议秘密建立军队,制造军械,筹备军费,规定纪律。一支农民武装逐渐形成。

不仅紫荆山如此,整个广西农民起义都如火如荼,迅猛发展,洪秀全觉察到革命浪潮已经到来,于是命令大家1850年11月4日以前赶到金田村集合,准备起义。

两万多会众陆续赶到了金田村,会众中以农民为最多,其次是手工业工人,也有一部分游民、知识分子和地主商人。在这些会众中,以汉族为多数,其余还有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这是一支以农民为主体,包括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农民革命武装。

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的诞辰。就在这一天“拜上帝会”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公开宣告同整个封建势力对立。众太平军战士立刻发出杀妖的呐喊,喊声震撼了紫荆山麓。历史上有名的金田起义就这么爆发了。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1850年,奕詝继承皇位,即咸丰皇帝。

金田起义的第三天,洪秀全挥师东进,首战于东岭。洪秀全又乘永安空虚,一举攻下永安。在永安城,洪秀全正式称天王。开始封王建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洪大全为德王,秦日纲、林凤祥等首领,各称丞相军师,军队由东王统一调度。

洪秀全占领永安后,向西攻桂林,攻蓑衣渡,然后,攻下永州、江华、永明、兰山、桂阳、郴州。大军直逼长沙,但长沙防守严密。

洪秀全考虑不能停在一处,于是改攻宁乡、益阳、湘阴。占领了岳州府后又获得大批武器弹药。然后沿江而下,一举攻克汉阳、汉口,接着夺取武昌,军队休整,备粮草,造船只,准备东进。1853年正月,太平军水陆并进,犹如霹雳闪电般破九江,夺安庆,大军直逼南京城。

1853年2月14日,太平军黎明前挖好一条通道,将炸药放入,点燃后将城墙轰开一个大缺口,太平军士兵蜂拥而入。清兵对突如其来的太平军,慌忙应战,渐渐不敌。12天的战斗,清军死的死,降的降,整个南京城全部被太平军所占领。

3月22日,天王洪秀全在大队人马的护卫下进入南京城,开创太平天国的新天地,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洪秀全进入南京后,在原总督府召开了各王及诸将会议。大殿正中坐着洪秀全,他的东侧身边坐着杨秀清。下面太师椅上依次坐着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祥、胡以晃、赖汉英、陈玉成、李秀成、蒙得恩、赖文光、秦日纲等人。

洪秀全主张建都南京,各将领对此意见很不一致。但最后仍决定定都南京。他还提出:“把南京改作天京,即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等。

会后,杨秀清又建议扩建总督府为天王府,同时又修建了东王府、北王府、翼王府等。

洪秀全临朝,头戴纯金精制的王冠,金项链,身穿纯金纽扣的绣金龙袍。出门时,乘宫女手牵的金车。并与杨秀清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礼制。

此时的洪秀全、杨秀清有些放松对清廷的进攻,在战略部署上也产生了分歧。两人各有各的打算,对现状偏于满足,杨秀清更是狂妄自大起来。

在南京城东孝陵卫向荣的江南大营和扬州的江北大营,正是为了阻止太平军向东、向北发展,并伺机夺取金陵。太平天国随即展开了北伐和西征。

曾国藩组建湘军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1853年,曾国藩借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

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

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制定“辨等明威”的军礼,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

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的“束伍”成法。

陆军每营500人,10人为队,每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

水师每营500人,有长龙八艘,每艘24人;舢板22只,各14人。每船为一哨,设哨官;哨官之上,辖以营官。船只各有火炮,但仍配小枪刀矛,以备近战。湘军营以上设统领,统领辖数营至数十营不等。其后又在统领下增设分统,以便于指挥。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

曾国藩可以说是完全在战争中自学成才的,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但是他到底是有大智慧的人物。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太平天国兴起时的中国,正处在刚刚与西方列强“接触”的时期,许多西方的武器已经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战争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阶段。由于清制军队的废弛,清朝必须依靠临时招募的勇营来抵御外辱和清剿太平军。但是勇营的临时性质和组成,使得其素质和战斗力都是很低下的。而且兵力也远少于太平军。如何使这些毫无组织的农民和书生迅速地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与勇悍的太平军作战是曾国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翼王智破曾国藩

洪秀全在北伐的同时,又命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丞相赖汉英西征。西征军一路杀敌,很快就攻占了安庆、湖口和九江等沿江重镇。长江两岸到处都有西征军活动。

可是和曾国藩交手以后,西征军遭到了接连的失败。曾国藩就组织湘军来对抗太平军。

在这危急关头,洪秀全和杨秀清派来了石达开指挥西征。石达开赶到湖口,立刻乘船来观察湘军的水营。

曾国藩把他的水军战船宽形的叫快蟹,较长的叫长龙,快蟹、长龙等大型战船摆在阵势中间,指挥作战。那些轻便的舢板快船穿插其中,直接执行守卫和攻击的任务。

石达开回到湖口,下令让将士好好休息。然后,他又让赖汉英领人守住长江和鄱阳湖交汇的水面,防备湘军突然进攻。

一天晚上,整个湘军大营是一片寂静。这时候,十几条太平军的小船飞速驶来,渐渐向湘军靠近,这时,太平军呐喊着把无数支火箭射向湘军,然后迅速撤回。湘军士兵从梦中惊醒,手持刀枪准备拼杀时,天平军的一个人影也没有了。就这样一连一个月,湘军们每天晚上都要被折腾个够。

曾国藩见手下人被搞得精疲力竭,几次派兵挑战,石达开就是不肯出来应战。有一天,有个湘军来报告石达开撤兵了。曾国藩听后即刻命令全体将士,追击石达开。

就这样,曾国藩率领大军直奔湖口杀来。他见湖口城头果然已没了太平军,便命令湘军大小舰船向鄱阳湖进击。那些舢板战船轻便灵活,都争着冲到了前面,驶进鄱阳湖。长龙和快蟹速度慢,渐渐被甩在了后面。

见敌人已经中了圈套,石达开立刻命令埋伏在湖口两岸的太平军迅速封锁湖口,几十门大炮齐声开火,把湖口水面死死地封住。这样,湘军的战船就分成了两半,舢板快船在鄱阳湖内,长龙和快蟹都被留在湖外的江面上。

湖口内外,炮声隆隆,太平军全军出动,与湘军展开激战。湖口内,湘军的小船由于失去了长龙、快蟹的指挥,乱作一团。

在太平军的猛烈进攻下,湘军的舰船翻船、着火,几乎全军覆没。在湖口外,太平军的小艇飞速驶向那些湘军大船。没有舢板的配合,快蟹、长龙行动迟缓,完全被动挨打。此战,湘军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幸亏部下拦着,差点投河自尽。

曾国藩败走后,石达开乘胜进军,夺回武汉三镇,又攻克了大半个江西。正当他想要将躲在南昌的曾国藩残部一举铲尽时,洪秀全突然命令他马上率兵回救天京。原来清王朝派大兵在天京周围建立江南、江北两座大营,直接威胁了天京的安全。

石达开接到命令后立刻率兵打回了天京,一举将两座清军大营摧垮。

林凤祥孤军北伐

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后,在骄傲轻敌的思想下,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决定采取固守天京,同时北伐与西征的战略。

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受命率师北伐。

北伐军以闪电般的速度,一举攻下滁州、凤阳、亳州,直向河南进发。一个月后,大军进攻开封,没有攻下,就渡过黄河攻怀庆。围攻怀庆府的太平军,攻城多次,未能攻克。又得知直隶总督纳尔经额率兵前来解围,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三人合计,先给清军一猛烈打击,然后向西突围,进兵山西。

第二天,清将纳尔经额、尚书恩华、钦差大臣胜保合成半包围圈,向太平军杀来。太平军如同猛虎般迎了上去,一阵猛杀,清兵死亡不少。纳尔经额命令用炮轰击太平军。林凤祥立即命令急速向西突围。

太平军顺利突围,直入山西。山西巡抚毫无准备,被太平军连克平阳、洪洞等县。这时洪秀全命曾立昌、许宗扬率兵两万已进入山东,林凤祥得知后,决定攻取临潼关,挥兵东进。

太平军夺下临潼关,于10月27日攻占沧州,29日夺取静海,然后挥师拿下张登镇,此地离保定仅有六十里,京城立即慌乱不安,达官显贵纷纷准备逃亡。咸丰皇帝坐卧不安,但仍强作镇定地下谕旨:“命参赞大臣僧格林沁、胜保速速堵截长毛,如若京城有失,朕决不饶你们!”

此时太平军因孤军作战,军需物品已供应不上,特别是粮食,天气又转凉,太平军大多是两广一带的人,衣服单薄,处境十分困难。

太平军在静海、独流镇坚持三个月。进兵北京困难重重,驻守待援,而援兵又杳无音信。最后决定突围入山东与援军会合。1854年2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挥师突围,大军在攻占阜城后,吉文元不幸中箭身亡。

攻下阜城后,太平军进占东光县连镇,林凤祥与李开芳商议,由林凤祥坚守连镇,李开芳前往临潼迎接援军。

林凤祥在连镇坚守一年,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最后在僧格林沁大军围剿下,全军覆灭,林凤祥被俘,于1855年3月18日在北京就义。

李开芳到达高唐州时,才知道援军已被清军击退。李开芳只好驻守高唐州,与清军周旋。军力必定相差悬殊,李开芳几次突围,均未成功,最后被俘,押入北京后不久被害。

从1853年4月至1855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北伐军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转战数千里,攻必克,战必胜,然而始终是孤军奋战,部队得不到休整,而军需物品又补充不上,最后导致全军覆灭。这不仅失去了夺取北京的大好时机,也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56年,一个叫马赖的法国天主教神父,在广西犯了中国的禁令,广西西林县知县张鸣凤下令逮捕了马赖和他的教徒,随后将他和两个民愤极大的教徒斩首示众。

法国政府得知消息后,马上以此为借口,要派远征军来中国。英国政府心领神会,也寻找向中国挑衅的借口。

中国有一艘叫“亚罗”号的商船,船长是爱尔兰人,但水手中有两个是海盗,广东水师知道后就逮捕了他们。英国以“亚罗”号是英国船只,中国人擅自上英国船逮人,侵犯英国主权为名,派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沿江炮台;那边法国赶紧积极响应。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从此爆发。

英法侵略军向大沽口发动进攻时,美俄的舰艇也赶来助威。英法轻易拿下大沽炮台后,便直扑天津城郊,摆开了对天津的攻势。1858年6月26日、27日两日,两名全权大臣代表朝廷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定于1年后在北京批准换约。

可是,英法政府还感到不满足。他们觉得所得到的利益太少,决定再次使用武力逼清政府退让。

1859年6月,英法侵略者以护送代表到北京交换条约为名,派军艇运载2000名军人蛮横冲进大沽口,一举拿下天津,直逼北京。整个京城毫无抵抗,英法联军便绕过北京城的安定门和德胜门,占领海淀地区,向圆明园进兵。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附近,始建于明朝,以后又经清朝雍正、乾隆等历代皇帝征集全国能工巧匠,耗用无数金银,重又加以扩修,精心经营150年,成了世界上最美丽、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闯进园内的侵略军肆意抢掠园里的珍宝,无价的瓷器和珐琅瓶因为太大,无法拿动,干脆打碎;楠木器具、铜器、象牙雕刻也肆意用枪托毁坏。

每一个法国兵都从圆明园抢到价值三四万法郎的珍贵物品。一名法国军团指挥官抢掠的奇珍异宝和金刚石,价值竟达80万法郎以上。当时的法军军营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和数不尽的珍贵文物,价值达3000万法郎。园里的东西被洗劫一空后,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国骑兵一齐出动,在圆明园四处放火。霎时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黑烟结成烟团,在天空中向东南流动,长达百余里,日月无光,难辨白昼。

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更加屈辱的《北京条约》。《北京条约》除了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外,还增加了新的条款:开放北京的门户——华北最大的海港天津港为通商口岸;割让九龙给英国。英法侵略军得到利益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天京诸王内讧

1851年,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时,命其他四王归东王杨秀清节制。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一人身上。

东王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令天王也要听从东王命令。在定都天京后,东王与其他诸王的关系越来越差。

太平军西征胜利,杨秀清在东王府举行庆祝,张灯结彩,十分隆重,突然,杨秀清面色发紫,说天父附在身上,要和二兄讲话。洪秀全得信后,赶紧过府,跪在杨秀清面前听训。

“天父”说:“你和东王都是我的儿子,你称万岁,为什么东王只能称九千岁?其实,东王的智慧和功劳都比你天王高,你必须封东王为万岁。这是天意,不得违抗!”

不久,洪秀全写诏书,秘密派人分别送给武昌的石达开、江西的韦昌辉和丹阳的秦日纲。

北王韦昌辉虽是结义弟兄,但为人十分奸诈,他对杨秀清早已不满,但表面装得十分亲热。论功劳,讲贡献,他都不比杨秀清差,他也想专权。因此,得到天王旨意,日夜兼程赶回天京,正好秦日纲也到。二人商量于1856年9月1日午夜动手。

韦昌辉和秦日纲派亲信秘密封锁了通往东王府的街道。半夜派3000名战士将东王府团团围住。凌晨,韦昌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东王府,将睡梦中的杨秀清杀死。祸及家属、侍从、文武官员、杂役上千人。第二天又用计诱杀杨秀清亲属、部下5000余人。滥杀无辜不仅激起了太平军的不满,也使洪秀全大为吃惊。

石达开闻讯大惊,他目睹天京的惨象,指责韦昌辉杀了杨秀清也就算了,怎能滥杀无辜呢!对此,韦昌辉怀恨在心,同时也觉得将来与他争权的,也就是石达开,遂产生杀害石达开之心。石达开也有所察觉,趁夜悄悄溜走,而韦昌辉竟将石达开全家杀死,并派人追杀石达开。

石达开逃到安庆,集合自己部下4万人,声讨韦昌辉。韦昌辉在天京彻底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率军围攻天王府,使天王成为孤家寡人。但韦昌辉最后被捉,天王将其斩首,并将韦昌辉人头送给石达开,同时将秦日纲也处以死刑。

处死韦昌辉,一场风波平息了,石达开返回天京,洪秀全加封石达开的官职,让他处理朝政。然而洪秀全对这唯一的异姓兄弟也不放心,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

这就引起了石达开的戒心,怀疑洪秀全有杀害自己之心。为此,1857年5月底,竟率兵26万出走。石达开沿途张贴布告,表白自己一片忠心却遭受迫害,不得不飘然远行的苦衷。

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因京内无人主持军政,后悔不迭,百般派人迎回石达开,其情词惨迫,仍未能召回石达开。

英、忠二王屡胜顽敌

在北伐遭受挫折,清兵日益猖獗的形势下,太平天国革命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

陈玉成组织了一个小儿队,年龄都在13岁至17岁,分红、黄、白、黑、青五旗营,作战勇猛,屡建奇功。

同时,清政府加紧了对太平天国的封锁,曾国藩派他的虎将李绪宾率精兵围攻三河镇。三河镇是太平军屯粮和存放武器的重要军事基地。因此,天王洪秀全命陈玉成率兵前去解围。

陈玉成大军到后,命令五营旗首领说:“无论今晚,或是明晨,你等要加强戒备。若有清妖袭营,红旗营伪装败走,将妖兵引到此大石头处,其他四营在此埋伏,待敌过后,从背后杀出。”

第二天,果然大雾弥漫,李绪宾率领大军分三路杀来,红旗营立即上前迎战,拼杀几个回合后,就纷纷败了下来。李绪宾一见,命令士兵立即追杀,并传令:活捉陈玉成。

清兵三路合成一路追杀下去。霎时间太平军无影无踪,弥天大雾,难辨东西,李绪宾赶到,正在观望,忽听背后杀声骤起,无数太平军从天而降,挥刀向清兵杀去。此时,方知中计,李绪宾好不容易才逃回大营。

李绪宾败回后,心中十分恼火,想不到会败得如此之惨。原是他包围三河镇,如今,反被陈玉成包围,成了战败之军。三河镇一仗歼灭清兵6000多人,仅大小官员就有400多人。

不久安庆失陷,洪秀全的哥哥洪仁达进谗说,陈玉成援军不到,竟将责任全推到陈玉成身上。洪秀全下诏革去英王陈玉成之职,戴罪立功,此时陈玉成悲愤交集,孤军坚守庐州。又误中叛将苗沛霖的奸计,被胜保所俘,于1862年6月4日被害,年仅26岁。

这时江苏巡抚李鸿章组织起拥有7000多人的淮军。又与洋人华尔狼狈为奸,组织了一个洋枪队。不久攻下松江,又挥师进攻青浦。

1862年9月,华尔仗着武器优良,又有着海盗的贼胆,率领洋枪队攻打青浦,结果死伤无数,败了下来。但他并不死心,组织第二次进攻,正在指挥进攻时,李秀成援军杀来。华尔仓皇逃跑。

华尔又收买了中国人的败类、地痞、流氓组成了有4000人的洋枪队,又向太平军的驻地奉贤南桥镇攻来。

双方在此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久经沙场的太平军,杀得洋枪队纷纷后退。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在乱军中毙命。

奉贤南桥镇没有攻下,反而损兵折将。恼羞成怒的华尔,于秋季指挥洋枪队又攻打慈溪,这一战中华尔被击毙。

1862年1月至2月,李秀成率部在绍兴屡败反动联军,先后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及其继任者塔提夫。但这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不能弥补整个战场的被动局面。

慈禧政变篡权

1861年8月22日,年仅31岁的咸丰皇帝病逝。咸丰临终前,口授遗嘱,宣布由6岁儿子载淳继位,并指定载垣、端华、肃顺、穆荫、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个亲信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载淳。6岁的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载淳即位后,纽祜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住东边的钟粹宫,又称为“东太后”,就是慈安太后;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住西边的长寿宫称为“西太后”,就是慈禧太后。

八大臣辅佐朝政,但那拉氏权欲熏心,想要夺取清王朝大权。咸丰的死,正好给她提供了机会。

西太后深知奕訢和八大臣有很深的矛盾,就争取到了奕訢的支持,并得到了洋人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支持。

奕訢在北京召集党羽,拉拢八大臣的反对派,紧锣密鼓地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做舆论准备。他们编了一本《临朝备改录》,收集了历史上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为西太后上台找依据。

西太后在热河也加紧行动,争取东太后和自己站在一起,拉拢了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和兵部侍郎胜保,完全控制了北京周围的部队。

1861年10月26日,咸丰的灵柩从热河运往北京。那拉氏怕八大臣中途闹事,便有意将他们分开。让肃顺单独负责护送灵柩沿大路走,而叫载垣、端华等人跟随她走小路。

11月1日,西太后那拉氏在胜保派亲兵接应下,提早一天回到北京,当天便和奕訢会晤。奕訢在北京已做好一切准备,并转达了英法使馆的态度:只要朝廷不在北京,只要端华、肃顺等继续掌权,我们无法确认中国已确实承认了条约。

第二天黎明,载垣、端华刚进宫门,就被埋伏在两旁的侍卫就地逮捕,并宣读早已拟好的谕旨,将八大臣解职并审判定罪。那拉氏又命令睿亲王仁寿、醇亲王奕譞急速捉拿肃顺。

对于八大臣,那拉氏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策略:将军机处的景寿、穆荫等5人革职,发配新疆效力赎罪;肃顺、载垣、端华判处死刑,载垣、端华赐令自尽,将肃顺斩首。

第二天,两宫太后就开始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慈安太后没野心,也没能力,一切听任那拉氏自作主张,独断专行。26岁的那拉氏从此走上政治舞台,篡夺了清朝大权。在以后40多年的时间里,她一直是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年,因为是旧历辛酉年,故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作“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内政外交两个方面走向新的轨道,清政府勾结英法等列强的势力,大大增强了平息民变的能力。

小刀会激战上海

1850年,福建华侨陈庆真在厦门成立小刀会。不久,小刀会发展到上海,上海小刀会也在这时高举起义大旗。

小刀会最初是一个民间秘密团体,它是白莲教系统和天地会的一个支派。会员大多是农民、手工业者、水手、失业劳动者等。上海小刀会的活动范围一般在上海附近的宝山、嘉定、青浦一带。

最初的小刀会基本是各自为政,独立活动,而且活动规模和范围都很小。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大大鼓舞了各地人民的斗争。小刀会也在这种形势鼓舞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压迫斗争。

1853年,上海西郊的青浦县闹水灾,青浦县知县余龙光却突然逼着农民限期交出粮食银钱。小刀会首领周立春带人去和他说理,余龙光下令逮捕了周立春,将他投进监狱。消息传开,青浦县20多个村庄的村民集合起来,活捉了余龙光,竖起了起义的大旗。

1853年9月5日,周立春﹑徐耀等在青浦首举义旗攻占嘉定。7日,天地会广东帮首领刘丽川和原小刀会福建帮首领陈阿林等在上海起义,占领县城。

随即,他们从上海﹑嘉定分别出发,接连攻占宝山﹑南汇、川沙﹑青浦四县,根据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宗旨,在上海建立了“大明国”政权。由刘丽川上书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表示接受领导,旋即改称太平天国。

清朝政府急从围攻太平天国天京的江南大营抽调部分清军及其他地方武装,由大营帮办﹑署理江苏巡抚许乃钊率领,赶赴上海镇压。

9月22日,清军攻陷嘉定,周立春被俘牺牲,其女周秀英和徐耀率领起义军转入上海。至月底,周围各县相继失陷。起义军在上海坚守抗敌,曾宣布豁免三年赋税钱粮,并铸造货币,发展商业,保证粮食供应,打击高利贷,得到上海人民的拥护。

早在小刀会起义不久,外国势力与清军即在上海城北建筑围墙,以隔断城内起义军与外界的联系。1855年1月6日,法舰队司令辣厄尔领法军与清军配合,攻破县城北门。起义军英勇还击,予以重创。

英﹑美﹑法当局和清政府遂加紧围困,断绝对城内的粮食火药接济。在此之前,刘丽川曾派人向太平天国报告起义经过,请求太平军的支援,但由于书信被清军截获,小刀会没能与太平军取得联系。小刀会只有继续孤军奋战。

在粮食颗粒皆无的生死关头,起义军决定突围,赶赴镇江与太平天国的义军会合。1855年2月17日,开始突围。刘丽川、徐耀、周秀英等在激战中壮烈牺牲。

小刀会起义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一年半。陈阿林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化装脱险,最后辗转到了新加坡。小刀会的余部在潘起亮、潘念珠的率领下,杀出重围,辗转到达天京,参加了太平军,继续坚持斗争。

石达开饮恨大渡河

1857年,石达开离开天京奋然出走后,仍坚持反对清朝统治。转战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广西、湖北、云南、贵州等省。虽然多次歼灭、击溃过清王朝的军队,但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四处飘荡,站不住脚,部队得不到休整与军需品的补充。

1861年,石达开部下朱衣点和彭大顺等人又率亲兵第一军、第二军离开石达开,返回天京。这不仅削弱了石达开的兵力,也影响了官兵的情绪。

石达开无奈,将剩余的军队编为前、后、中、左、右五个军。实际只有5万人。石达开从四川石柱转战到云南昭通,沿途又招收了一些人马。

1863年2月,石达开考虑昭通不是久留之地,就想进驻四川休整,然后再图中原。他知道,现在的四川总督是原长沙巡抚骆秉章,此人有勇有谋,想取四川,但不能硬拼。

为此,特派大将李复猷率兵三万,由贵州入川,派前军宰辅赖裕新率军两万绕入宁远府,想吸引骆秉章出来堵击,从而牵制骆秉章,然后石达开率七万大军出昭通越过金沙口,直入四川。并命二部随时保持联系,务于5月20日前会师合攻成都。

谁知,赖裕新率三万大军入川,在中洲坝遇到骆秉章袭击,全军覆灭,赖裕新在激战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而李复猷的三万大军,一路不断受到骆秉章大军的堵截,连连失败,前进无望,又与石达开联系不上,只好退师云南。

这两军都已失败,石达开丝毫不知。送走两军,三天后,石达开率军到达四川宁远府。而守城的清将正是骆秉章,石达开命令攻城,连攻连败,伤亡惨重,毫无进展。

而其他几路清兵,也纷纷向宁远府集结,石达开发现自己已处于清兵包围之中,立即命令退兵,当队伍退到猛虎岗时,又中了骆秉章的埋伏。

石达开命将士选敌人薄弱处突围,结果到了安顺场,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后面是追击的清兵,而在此地又不断遭到当地土司的袭击,太平军仅剩6000余人。

他果断地决定以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众军士的生路。第二天,石达开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在黄再忠、曾仕和、韦善成三位将军的陪同下,前往骆秉章大营投降。

当石达开等人进入大营后,立即从营内、营外冲出数十名伏兵,将五人全部捆绑起来。此时石达开追悔莫及。

1863年6月14日,石达开等五人被押入成都。同一天,骆秉章派出五万清兵开赴安顺场,以接管为名,骗取6000名太平军放下武器,然后将他们全部杀死。

6月27日,石达开等五人,在成都全部遇害。石达开遇害,致使太平天国遭受无法估量的损失。

捻军大败僧格林沁

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农民起义的高潮。在这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对清朝统治者打击最重的首举活跃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捻军。

后来,捻军的首领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征北主将和沃王,捻军大多数首领也都接受了洪秀全授予的封号。队伍经常和太平军联合作战,成为太平军在北方的友军。

1861年后,由于太平军在安庆保卫战中失败,捻军从此失去了联合作战的伙伴。1862年是捻军的斗争极为艰苦的一年。清政府派蒙古亲王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镇压捻军。第二年3月,捻军的根据地雉河集被清军占领,捻军领袖张乐行被僧格林沁杀害。张乐行的侄子张宗禹出任领袖后,带领部队冲回雉河集,一举夺回失地。以后部队不断扩大,成为清廷的大敌。

1864年春,洪秀全命遵王赖文光回师援救天京,回师途中遇到被僧格林沁击败的捻军余部,在张宗禹的率领下,撤到此地。两军合在一处,由赖文光统一指挥。

赖文光自从与张宗禹兵合一起,军威大震。赖文光又选出部分精兵,组成骑兵。在与清军多次交锋中,力挫清军,击毙清军副都统格绷额、徐州总兵滕加兴等数名将官。朝廷震怒,慈禧将僧格林沁严厉训斥,并责令他必须消灭这股太平军。

僧格林沁被赖文光拖着到处打转转,而只有挨打,却没有打人之机。所以千方百计想要找到赖文光决战。有一天,副将匆匆来报州城外有一支打着“太平天国遵王赖”大旗的部队向南开去。僧格林沁异常兴奋,即刻下令追击。

僧格林沁兵分三路,左路由总兵陈国瑞率领,右路由副都统常兴阿率领。僧格林沁与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率领中军。左右两路先到高楼寨村外的三岔路口,当两军会合时,哪有什么太平军,正在犹豫,突然杀声四起,这两支清军很快就被歼灭了。

当僧格林沁赶到高楼寨时,没有见到两军的人影,急派人去联系,正在这时,探子来报说,林子深处有长毛捻子,躺的躺,卧的卧,正在休息。僧格林沁从望远镜中也看到远处的山道上好像有马队刚走过的迹象,就命令士兵杀过去。

僧格林沁的部队冲进林子深处,根本没有看到太平军,猛然间林子四周战鼓齐鸣,炮声骤响,从林子四面八方杀出无数太平军,互相厮杀多时,遍地是清兵的尸体。最后,僧格林沁也受了重伤,身边只有十几个亲兵,内阁大学士全顺、总兵何建鳌相继战死。

天黑后,僧格林沁出去探路逃跑,被捻军发现,头被砍了下来。捻军胜利回师之后,增援的清军总兵陈国瑞经仔细查找后,找到一具无首的死尸,正是清军正在找的亲王僧格林沁。

左宗棠收复新疆

在新疆西边有个叫浩罕的小国,被俄国侵占了很多领土。后来,浩罕国的首领阿古柏在俄国的支持下,先侵占了新疆南部,又侵占了新疆的乌鲁木齐。

阿古柏宣布在新疆成立一个哲德沙尔国,由他当国王。俄国也趁机出兵,占领了新疆西部的伊犁地区。

阿古柏和俄国侵略新疆,在清政府的官员们中间,引起了争论。曾国藩和李鸿章害怕沙俄,慈禧太后对新疆问题也不放在心上,因为她现在正忙着找一个新皇上。

同治皇上不久前病了,慈禧想找一个听她话的皇上。后来她就选中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载湉的父亲是咸丰的弟弟,母亲是慈禧的妹妹。慈禧把4岁的载湉送上皇帝宝座后,自己又重新开始垂帘听政。载湉即光绪帝。

阿古柏占领了新疆,身在兰州的陕西总督左宗棠心里非常着急。他听说朝廷对这件事一点儿也不关心,他更是又急又怒。左宗棠立刻写奏折批驳李鸿章等人。

左宗棠的奏折写得很有气势,使朝廷中的许多大官非常佩服。他们纷纷向慈禧保举左宗棠,希望能早日收复新疆。慈禧太后也觉得丢失领土不太光彩。于是,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领兵去收复新疆。

1876年的春天,左宗棠率领军队离开兰州,经过河西走廊,来到了肃州。一路上可以看到行行杨柳,绿叶繁茂,这些杨柳是左宗棠来西北,为保持水土,命令军士栽种的。

左宗棠把军队的将领们召集在一起,制定了进军新疆的具体战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他命令刘锦堂和金顺两位将军率领主力攻打乌鲁木齐;徐占彪和张曜把守哈密;其余部队保卫敦煌、安门和玉门等地,防止敌人入侵内地。

各位将军接到命令后刚要分头行动,左宗棠又嘱咐大家说:“新疆民族很多,都是我们的姐妹兄弟。你们要尊重他们,绝对不允许杀人放火,有犯者严惩不贷。”

6月21日,清军夜袭黄田,开始收复新疆战役。继而攻克古牧地、乌鲁木齐。9月,清军收复玛纳斯,北疆平定。第二年3月,清军挥师南下,先后攻克达坂、吐鲁番等城。1878年1月4日,清军肃清和田之敌,取得完全胜利,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65岁的左宗棠见俄国人还赖在伊犁不想走,便决定亲自到新疆,指挥清军收复伊犁。临行前,他命人带上一口棺材,誓死收复伊犁。

左宗棠离开肃州,向西走了不远,突然接到了慈禧太后的命令。慈禧让他停止进军伊犁。原来,慈禧害怕左宗棠收复伊犁会引起麻烦。她就和李鸿章商量,决定派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去跟俄国人谈判。后来,曾纪泽和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虽然要回了伊犁,却把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让给了俄国。

洋务自强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两个互相对立的政治派别,即洋务派与顽固派。这两个派别在对内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如何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及西方的先进科技等方面有着严重的分歧。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桂良和文祥等人。这些人在对外谈判中,目睹洋人“船坚炮利”,非“天朝”所能抵挡,因此主张掌握西方先进武器,加强防卫力量。洋务派在地方上的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张之洞等人,其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贡献最大。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有工人1700至2000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1867年,清政府令满洲贵族崇厚在北方筹办天津机器局。1870年交给李鸿章经办。工人约2500人,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成为当时的“洋军火总汇”。

除以上四大局之外,各省督抚为增强地方统治势力,也相继兴办一些军用工业。

洋务派围绕着军事工业也兴建了许多民用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在经营管理方面,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这些民用企业基本上和军事工业一样表现为衙门化,经营管理权把持在官僚手中。商人虽然入股,但对企业经营情况无权过问。

尽管洋务自强运动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出现是进步的。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的建设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起,由此,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越南位于中国的西南面,史称安南国,为清廷的属国。1883年春,以海军军官礼维业为司令的法国军队北上攻陷了河内,继而占领宁平、南定等地。为了抵抗法国的侵略,越南政府忙向驻扎于中越边境保胜一带的刘永福黑旗军请求援助。

刘永福以前是广东天地会的首领,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也起来响应。他的队伍用七星黑旗做战旗,被称为黑旗军。刘永福立刻带领黑旗军南下,包围了河内。经过三个多钟头的激烈战斗,黑旗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接连失败的法国人为了挽回面子,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清政府也下令向法国宣战。双方在台湾和福建分别展开了激战。台湾军民在巡抚刘铭传的指挥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而福建海军却在马尾海战中失败,七艘军舰全部被击沉,死伤达1000多人。

不久,法国又向中越边境大举进攻。中国的守军不战而逃,法军统帅尼格里带兵占领了中越边境的重镇镇南关。

镇南关是中国西南边境的大门。当地民众纷纷来到清军老将冯子材的大营里,要求加入部队赶走侵略军。这一切使尼格里非常害怕。于是他放火烧了镇南关,带领法军退到了文渊城。

有一天早晨,下起了大雾。清兵探到尼格里趁着大雾来攻城了。冯子材立刻找来了苏元春、王德榜和王孝祺等将领。他讲了一下自己的作战计划,然后命令各位将领马上分头行动。

尼格里从文渊城杀出后,把队伍分成了两路。一路攻打东岭,一路攻打长墙。他们在大炮的掩护下,依靠先进的武器,很快就登上了东岭。

这时,王孝祺领人绕到法军后面发动了猛攻。苏元春冒着猛烈的炮火,冲上了东岭。两方用大炮展开对攻,东岭上炮声隆隆,喊杀声响成了一片。可是,凶猛的洋鬼子并没有被打退。

在这关键时刻,法国兵突然乱了起来。王德榜率兵袭击了文渊城。法军往前线送食品、弹药的运输队几次都被王德榜打了回去。

冯子材看机会来了,就大吼一声:“弟兄们,杀呀!”然后,他第一个跳出了长墙,挥舞着大刀朝洋鬼子冲了过去。战士们一见70多岁的老将军带头往上冲,也都奋不顾身地杀向敌人。

洋鬼子在大刀长矛面前,吓得四散奔逃,尼格里也跟着往后逃跑。冯子材不给敌人喘气的机会,率领清军穷追猛打。接连收复了文渊、谅山、北宁等地。在战场上中国军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镇南关大捷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外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战后,中法两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不仅承认法国为越南的“保护国”、两国另派员勘定边界等有损中国利益的条款,甚至答应今后修铁路也要跟法国人商量。晚清政府同法国签订的条约第一次做到了对外战争不赔款,但法国达到了完全占有越南的目的。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即中国旧历甲午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吞并朝鲜并西侵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

7月25日,日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不宣而战,对中国船队发动了海盗式的偷袭。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对日宣战。

在此以前,清政府虽然已经建立了舰队,修筑了沿海防御工事,但整个军事政治机构已经腐朽。为筹建海军而设立的海军衙门成了支付修葺颐和园经费和官员们中饱私囊的机构。而掌握最高权力的慈禧,此时还正煞费苦心地筹备过60大寿。

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黄海向北洋舰队挑起一场海战。这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悲壮的一幕。当时双方参战的,有日舰吉野、松岛等12艘,中舰有定远、致远等10艘。战幕一拉开,北洋舰队虽险情丛生,但广大爱国将士莫不同仇敌忾,英勇奋战。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有“定远”“致远”“经远”三舰。

“定远号”是敌舰攻击的主要目标,战斗一开始,便中弹数发,船上桅杆被打断,船桥被震塌。正在指挥的北洋海军提督身受重伤,但拒绝入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

“致远”舰在管带邓世昌的率领下,袭击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舰上的200余位中国官兵,无一人跳水离舰,他们在高呼杀敌的喊声中,随自己的军舰沉没在黄海的怒涛中。

管带林永生指挥受伤的“经远”舰独立作战,不幸也中了鱼雷。林永生大呼“为国杀敌,死而后已!”全舰官兵同仇敌忾,在舰身逐渐下沉的情况下,继续向敌舰猛烈射击。最后,全舰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为国殉难。

战斗持续了五个小时,在北洋舰队的严厉打击下,敌舰大伤元气。于是先行退出战场。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

11月中旬,旅顺局势危急。由于没有援军,旅顺很快就失守了。日军在占领大连、旅顺之后,接着就发动了对威海卫军港的袭击。在日军海陆两路夹击下,威海卫南、北炮台很快失守,日军封锁了威海东西港口,并从南、北炮台和停泊在港口外的军舰上,一起发炮,轰击港湾,使北洋舰队陷入困境。丁汝昌怀恨自杀以身殉国。不久,牛庄、田庄台、营口相继失陷。

中日甲午战争以侵略者的胜利而告终。1895年3月14日,清政府按侵略者的旨意,派李鸿章赴日本“议和”。4月17日,李鸿章按日本侵略者要求,代表清政府签订了割让台湾给日本等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消息传开,全国各界群情激愤。台湾人民的愤怒,更是达到了极点。台湾军民武装保卫台湾,历时四个多月,浴血奋战,前后歼敌4000余名,虽然台湾终于被占领,但台湾人民并未屈服,反日斗争此起彼伏,使侵略者手忙脚乱,写下中国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光绪帝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在中国开设通商口岸和瓜分势力范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丧权辱国,屈膝投降,导致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动了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维新运动,幻想在不触动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在朝廷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一派,形成后党,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派形成帝党,帝、后两党争权激烈。光绪皇帝登基之时只有5岁,现在光绪已长大,慈禧不得已才撤帘归政,由光绪亲政。朝廷上大批掌握军政实权的贵族官僚都依附于慈禧太后,他们构成“后党”。站在光绪这一边的,只有他的师傅翁同龢,他官位较高,多年任尚书,两度任军机大臣,但实权不大。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他召见康有为商量变法步骤,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许他专司奏事。康有为又举荐主张变法的同志数人,如内阁候补侍郎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弟,内阁候补中书林旭,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光绪皇帝便各赏四品卿衔,让他们担任军机章京,协助主持变法事务。从6月21日至9月11日,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接连颁发了许多除旧布新的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设立学堂,学习西学;奖励新著作、新发明;奖励创办报刊,提倡上书议事;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修筑铁路,开采矿产;用新法训练海陆军,改革官僚机构,裁减不必要的官员等。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新政一开始便遭到原来各大臣的抵制。慈禧与心腹太监李莲英密议,9月21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将光绪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了一道上谕,宣布光绪帝退位,由慈禧太后出来训政。又令步军统领逮捕维新党人,当时抓住杨深秀、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六人,下刑部狱中,不久将他们六人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一些支持维新变法的官员也被革职、监禁或充军,废止了全部维新法令,并恢复了所有被废除的旧制。至此,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仅仅一百天即遭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

义和团勇战八国联军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在颐和园。这时,各地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的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称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勇敢无敌,洋人们都惧怕他们。所以慈禧就利用义和团去对付洋人,这样既教训了洋人,又可以消耗掉义和团的力量。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宣诏招抚义和团,并对列强宣战。发布命令,承认义和团合法,禁止清军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开始进入清朝的心脏京津地区。义和团还打起“扶清灭洋”的旗帜,吸引了许多清兵也参加了义和团。

声势如此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于是他们决定采取联合行动,镇压义和团。1900年6月10日,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组成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从而开始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西摩尔联军在向北京进犯途中,遭到了义和团及部分爱国清军的阻击。在落垡一带,遭到了义和团的猛烈攻击;联军在落垡战败后,逃窜到廊坊,又遭到三百多义和团和清兵统帅董福祥率领的甘军的打击,死伤无数。这就是著名的“廊坊大捷”。

帝国主义见西摩尔战败,慌忙调集大批侵略军进入天津,驻扎在紫竹林租界里。6月17日,义和团围攻紫竹林租界的战斗打响了。最后,义和团在天津独流镇首领张德成率领下冲进租界,占领了许多地方。

同时,另一路义和团在大师兄曹福田的率领下,开始了攻打老龙头车站的战斗。老龙头车站既是联军由大沽向津、京增兵的枢纽,也是租界与外界联系的要地。侵略军有大批军队增援此地,义和团几次猛烈攻击均未攻下。义和团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出车站,但仍对车站采取包围之势,寻机反攻。

正当义和团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慈禧太后露出了她卖国的真面目。7月初,慈禧就密令天津提督宋庆,不惜余力,屠杀义和团。在宋庆的血腥镇压下,义和团损失惨重,天津全城很快被侵略者占领。董福祥率军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

8月4日,八国联军两万多人,从天津沿运河向北京进犯。途中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联军进入北京后,疯狂地进行烧、杀、抢、掠的活动,几天时间,繁华富庶的北京城被洗劫一空。帝国主义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条约,清政府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加上利息,共9亿8千2百多万两,以海关关税、盐税、常关税作保,以及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拆毁大沽炮台、外国军队进驻北京等许多丧权辱国的条件。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孙中山创建同盟会

清王朝自鸦片战争以后,已是日薄西山。慈禧专政后,国势日趋衰败。一系列割地赔款,使神州大地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纷纷起来提出效仿西欧,实施新法,倡导富国强民的政策,但均遭到慈禧、李鸿章等顽固派的刁难和镇压,使全国反清的斗争形势更加高涨。由一般的民众组织斗争,转化为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斗争。

最早的革命斗争组织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从1903年夏季起,全国又先后涌现出黄兴、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蔡元培、章太炎领导的“光复会”;孙武领导的“日知会”等。

1905年夏,孙中山结束了在欧美发动留学生和华侨的工作又匆匆赶回日本。7月的一天,他经一位日本友人宫崎的介绍,拜访了黄兴。两人一见如故,孙中山畅谈革命形势,并建议“兴中会”与“华兴会”联合,共同致力革命,当即得到黄兴的赞同。

宋教仁得知后,也十分赞同。不久,湖北、四川、广东以及其他一些省的留学生也一致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组织统一的革命团体。不久,孙中山在东京邀集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见面。与会者一致同意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组织。孙中山被推举为会议主席。讨论的第一个议题是:这个统一组织的名称和宗旨。代表们一致同意叫“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

孙中山提出16个字的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代表中有少数人对“平均地权”有异议,但经过孙中山耐心的开导,基本上通过了。第二个议题:拟定一个会员入会的秘密誓词,当时由孙中山起草,黄兴、陈天华略加修改。在誓词中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接着,孙中山领着代表们庄严宣誓。宣誓后,孙中山欣然地说:“可庆可贺,从今日起,我们不是清朝的人啦!”

8月20日下午,在东京市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友人阪本金弥的住宅内举行了同盟会正式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会员有100多位,大会在孙中山的主持下,通过了同盟会的章程和宗旨。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大会又采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立了机构,同盟会下设支部。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不久,同盟会又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民报》,孙中山亲自写了《发刊词》,他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从此,民族民主革命以更迅猛的脚步前进了。

辛亥革命大爆发

1911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

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余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

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的文学社机关里,政治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起义定为1911年10月6日进行,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20时,程定国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

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除革命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10余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

吴兆麟提议由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

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18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12月,孙中山从海外回国,17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告全国同胞书》,表示要“尽扫专制制度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宗旨”。1911年,是旧历的辛亥年,因此把这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叫辛亥革命。

末代皇帝溥仪

清代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光绪皇帝的侄子。1908年,光绪帝病逝,溥仪即位,1909年为宣统元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的光绪帝载湉得了重病,因为他没有儿子,慈禧决定立光绪帝的侄子溥仪为嗣皇帝,便将他送入宫内,这时候溥仪只有3岁,溥仪入宫后第二天,十月二十二日,光绪帝驾崩,终年38岁。次日“垂帘听政”近半个世纪的慈禧也一命呜呼了。慈禧在临死前立下遗言说:“现在我的病势已经危险,恐怕一病不起,以后军国政事,由摄政王(溥仪之父载沣)裁定,遇有重大的事必须由皇太后(隆裕皇后)懿旨。”就是说,慈禧太后死后,清朝政权由载沣与隆裕太后联合辅政。慈禧死时74岁,执政近50年,给后人树起了一块醒目的“千古罪人”的警碑。光绪帝与慈禧死后半个月,十一月初九,经过准备清政府举行了宣统帝的“登基大典”。在溥仪登上皇帝宝座的前后,清朝统治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它预示大清王朝覆灭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据《清鉴纲目》记载,在这段时间里,全国到处都掀起了革命风暴。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秋七月,广东钦州革命党起事,攻陷阳城,后来失败。由于革命风暴此起彼伏,清朝统治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为此,它们决定在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各省成立咨谘局,宣统二年(1910年)在北京成立资政院,作为议会的基础,企图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土壤上,撒下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花束,以欺骗舆论,延长寿命。

正当清统治者为了改换招牌,装饰门面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晚上,驻湖北省武昌的新军,举行了武装起义,爆发了辛亥革命。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攻克汉阳,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并通电全国,废除清朝称号,建立了中华民国。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纷纷宣告脱离清朝,拥护共和。12月,孙中山从海外回国,17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发表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告全国同胞书》,表示要“尽扫专制制度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宗旨”。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一直在窥测风向,准备东山再起。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决定起用袁世凯,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新内阁。“筹划改良政治的一切事宜”。袁世凯组阁以后,不仅迅速接收了清朝的全部政权、军权,还指使段祺瑞等北洋将领48人,联名通电全国,吁请清帝退位,确定共和政体。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了溥仪退位诏,命袁世凯以全权成立临时共和政府。从此,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的封建统治,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值得全国各族人民永远纪念,共同庆贺。

袁世凯组成临时共和政府以后,根据孙中山1月22日的声明,同南京的革命党政体达成协议,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公布了“清帝退位后优待条件”,末代皇帝溥仪开始了紫禁城内的小朝廷生活。

根据“清帝退位后优待条件”,溥仪在故宫里面仍然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也仍然是皇帝,直到1924年10月,直系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才废除溥仪的皇帝称号,并被驱逐出宫。1925年溥仪移居天津。1931年,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前往东北,成了日本侵略者的傀儡,当上了伪满洲帝国皇帝。在这期间,溥仪的一切行动完全在日本人的掌握之下,并为其所利用。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溥仪在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1950年被移交给中国政府。1959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将溥仪释放,他才开始走上新生活的道路。政府安排他到中国文史馆从事文史档案的工作。1964年溥仪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于北京病逝,终年62岁。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