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下册)
  4. 第二篇 春秋战国
设置

第二篇 春秋战国(1 / 1)


第二篇 春秋战国

一、春秋

祝聃箭射周王

在春秋战国时候,最高统治者叫作天王。天王的权力,就像书上记载的:普天之下,每一寸土地都是天王的领地;四海之内,每一个人都是天王的臣民。

周平王当天王51年驾崩了,太子孤回到京城继承王位,因太悲伤,一回洛阳就死了。孤的儿子当了天王,就是周桓王。

郑庄公一直对周桓王不满,正巧宋国联合卫国作乱,郑庄公找到了攻打宋国的借口。郑庄公假借周桓王的名义,打起了“奉天讨罪”的旗号,联合齐国和鲁国,把宋国打得一败涂地。

当周桓王知道郑庄公打着他的旗号讨伐宋国,就下令免去郑庄公卿士职位,而郑庄公也五年不去洛邑朝见天王,以示蔑视。这把周桓王惹火了,他亲率蔡、卫、陈三国军队讨伐郑庄公。周桓王求战心切,就派兵去郑军阵前叫骂,郑庄公是按兵不动。郑军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一阵奋勇追击,直杀得周王军队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郑国战将祝聃率兵追杀在前,远远地弯弓搭箭,朝着周桓王奋力射击,正中桓王左肩。正在这时,却听到郑庄公鸣金收兵,只得返回。

到了营地,祝聃疑惑不解地问郑庄公:“周王已中一箭,我正要生擒他,你怎么下令收兵了呢?”

郑庄公答道:“我们今天应战也是迫不得已啊!周天王兵败中箭,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厉害,以后再也不敢轻视我们了。况且,真要把周天王抓来,我们又拿他怎么办呢?就是射他一箭也不合适,如果射得伤重而死,我们就有了杀害天王的罪名,怎么向天下交代呢?”

大夫祭足这时也说:“还是庄公高明,现在周天王已经怕我们了,我们最好赶快派人去慰问天王,这也给他一个台阶,让他赶快回去算了。”

郑庄公一听连声说好,并把这个差事交给了祭足。祭足准备了许多礼物,星夜赶到周天王兵营慰问。他一见到周王,就跪在地上连连磕头。

就这样,周天王与郑庄公之间最后以祭足的“慰问”宣告结束。郑国勇将祝聃给周天王的一箭实际上说明了当时王室衰落、诸侯强大的现实。

雍纠作茧自缚

郑庄公有八个儿子,他比较喜欢二儿子子突。想传位给他。祭足说:按规矩应传位长子,而且早已立长子忽为世子,假如另传子突,怕引起内乱。

公元前700年5月,郑庄公病逝,子忽继位,称郑厉公。厉公继位后,派祭足访问宋国,顺便听听宋国和在宋国的子突有何风声。祭足刚到宋国便被扣押起来。

原来,宋庄公是个有野心的人,他知道祭足掌握郑国大权,便想利用他废子忽,立子突为君,然后进一步控制郑国。

这天晚上,宋国太宰华督来见祭足,提出立子突为君之事。祭足严词拒绝,华督并不恼火,他说出宋庄公的意思,如果祭足不同意,就对郑国发兵,护送子突回国夺位。

祭足了解宋庄公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人,祭足想自己被杀是小事,如果让百姓无端受到战争之苦就不值得了。祭足决定假意答应,以后再慢慢想办法。

子突听说宋庄公要他回国做国君,心里很高兴。但是宋庄公要求子突继位后要割三座城池给宋国,此外要送白璧百双,黄金万镒,每年向宋国交纳谷物三万钟,并签订了条约。子突为了当上国君,什么条件都答应。

宋庄公为了将郑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派雍纠辅佐子突,逼迫祭足将女儿嫁给雍纠。子突当上国君,这就是郑昭公。

雍纠辅佐昭公,并成为他的宠臣,他虽然是祭足的女婿,却暗中监视祭足的行动,祭足自然心中有数。

雍纠一直想取代祭足的位置。一次,他见昭公愁眉不展,便不失时机地道破了昭公的心事,同时也说出自己对祭足的不满。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定了一个杀害祭足的计策。

雍纠回家一见妻子祭氏,有些不自然,祭氏是个比较有心计的女人,她见丈夫心神不定,知道他心中有事。于是为他摆酒,本来雍纠的心绪比较乱,很快就喝多了。

在妻子的追问下,迷迷糊糊地就将准备杀害祭足的事说了出来。祭氏惊出一身冷汗,心乱如麻,呆呆地坐了一夜。

祭氏回了娘家,将昭公与雍纠的计划告诉了祭足,祭足决定按照昭公的意思前去救济灾民。雍纠在路上摆了丰盛的酒菜,为祭足饯行。他斟了满满一杯酒,跪在祭足面前,恭恭敬敬地递上去。祭足一副很高兴的样子,一手接酒,一手扶起雍纠,不料一失手酒杯掉在地上,冒起一股烟,同时泛起一堆泡泡。祭足大怒,喝道:“大胆匹夫,竟敢暗算我。来人,把他推出去斩了!”

早已准备好的勇士一拥而上,把雍纠绑了起来。昭公见计划失败,便逃到蔡国去了。祭足从卫国迎回郑厉公,尽心尽力地协助子忽治理国家。

曹刿长勺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命鲍叔牙率大军直逼鲁国。路上,齐国的军队所向披靡,将鲁国的地方军打得一败涂地,齐军很快攻到鲁国的长勺。齐国和鲁国在长勺这个地方打了一仗,这就是有名的齐鲁长勺之战。齐国当时已经是非常强大的国家,而鲁国却是一般的小国家,鲁庄公正值燃眉之急,于是鲁庄公派施伯去请曹刿,帮助破敌。

曹刿见了鲁庄公,就直接向庄公提出自己所担心的问题,问庄公是不是有对付齐军的良策,庄公说靠的是鲁国上下一条心。

曹刿从庄公口中得知他在各方面都比较顺应民意,便告诉庄公,若是这样,老百姓会为鲁国战斗的。曹刿看到了战前庄公政治方面准备比较充分了,又考虑到战术问题,他请求鲁庄公允许他去前方参战,鲁庄公觉得这人的确有计谋,就同意了,并和他同乘一辆车子向战场进发。

齐军击鼓进攻,向鲁军阵中奔来,可是鲁军却待而不发,军中阵形排列有序,齐军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敢轻易出击,一阵鼓噪后,又停下了阵脚。当齐军观察鲁军没有丝毫要出击的样子,就又擂了第二通鼓,将士们再次冲锋向前,冲出没多远,发现鲁军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只得再次退兵。

鲁国的将士们丝毫没动,可齐国的将士却一个个紧张得要命,身上的肌肉绷得紧紧的,而心里却更加疑惑。

齐军的主帅这时真不知到底是进攻,还是后退。后又想到:既然齐国这样强大,又有什么害怕的呢?过了一阵又擂起了鼓,齐军发动了第三次进攻。

当齐国第三次向他们进攻时,他们一开始还是按兵不动,当齐兵正在疑惑之际,曹刿说:“大王,我们进攻的时间到了,现在你发令吧!”

顿时间,鲁军一起进发,鼓声震天,鲁军像猛虎一样扑向了齐军,齐军根本没有想到鲁军会突然出击,齐军狼狈逃窜,鲁庄公就要命令士兵追击,曹刿急忙阻拦道;“不要追,不要追。”

他下了马车,仔细观察敌人败退时车轮的印迹和战马的足痕,发现混乱得很,就说:“现在可以追赶了。”

鲁庄公就问曹刿为什么在齐军击两通鼓时,还不让将士们去迎击。

曹刿回答得很从容:“打仗这件事,完全凭着一股士气,当第二通鼓打响时,他们的将士有点泄气了;等到第三通鼓时,将士们的气几乎泄完了,我们的气正足着呢!这哪里有不胜之理?我下车去看看他们的车辙,我看到齐国的车辙已经是杂乱无章,所以我断定他们是真正的败逃。”

鲁庄公对曹刿的指挥才能赞叹不已,于是拜曹刿为大夫,管理鲁国的军事。

管鲍生死之交

鲍叔牙是春秋初年齐国著名大臣。他年轻时与颍上人管仲结为好友。他见管仲气宇轩昂,相貌魁伟,博学多才,少有大志,就料定他是治国济世的人才,所以对他特别敬佩和照顾。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

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得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得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得比我们主人还多!”

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

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裤腰,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小白当上国王,他就是齐桓公。他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

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

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鲍叔牙推荐管仲以后,自己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牙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封地的有10多代,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牙能了解人。

齐桓公任用管仲

春秋时期,诸侯国都在自己的国君统治下励精图治。一个英明的君主往往是国家强盛的关键,齐桓公就是一位明君。齐桓公自从做了国君之后,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一心一意为国奉公,将齐国百姓从水深火热中一点点拯救出来。

齐桓公是位很有胸襟的国君。当年他中了管仲一箭,险些没命,可是为了国家能够强大起来,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做身边的近臣。

一次他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执意要攻打鲁国,结果被曹刿打得大败。他后悔没有听管仲的话,便找到管仲向他认错。管仲深受感动,决定忠心辅佐齐桓公,齐桓公也开始信任管仲,并拜他为相国。

管仲做了相国后,又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些人才,齐桓公对他们量才而用。

齐国有识之士一天天多起来。齐国百姓一天天富起来,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日胜一日。他曾对众臣说:“国家大事,均由管仲决定,无论何事,先禀告管仲,再禀告我。”

管仲的改革

由于齐桓公的支持,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管仲把国家改成21个乡,其中6个乡主要从事工商业,免除徭役、兵役,15个乡兵农合一。

在经济上,实行实物税制,就是按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样不但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管仲积极提倡发展鱼盐业,实行鱼盐出口免税,鼓励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保持物价总体平衡。

在人才的选拔上,管仲采取“三选制”。

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建议国君掌握生、杀、富、贵、贫、贱这六大权力,同时实行对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的政策。通过一系列改革,齐国政治得到巩固,军事得到加强,经济也空前繁荣,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齐桓公称霸中原

齐国强大后,齐桓公想做中原霸主的心愿一天天强烈起来。这期间,国外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件是天子周庄王去世,周釐王即位;一件是宋国发生了内乱,国君宋闵公被杀,公子游即位后又被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借兵杀死。利用这个机会,管仲向齐桓公出了个可以称霸中原的主意。齐桓公高兴地照办了。

周庄王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首领,实际已名存实亡,所以在他去世时,没有一个来吊丧的。周釐王即位后,也没有来贺喜的。周釐王感到很不是滋味。正在这时有人来报:“齐国派使臣带许多贡物来祝贺新天子即位。”周釐王喜出望外,立即接见。席间,齐使向僖王奏明:宋国内乱不止,影响很坏。至今国君还没有定下来。希望天子下令,选一个诸侯国牵头,召集其他诸侯国,商定一下宋国的国君,以便平息宋国内乱。

周釐王原本也想找个机会提高一下自己的威望。如今齐使的请求大大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于是连连答应,并立即写了一道“由齐侯出面邀请诸侯商讨宋国君位”的命令交给齐使。

齐桓公接到周天子的命令,当即让管仲写召集会议的通知给各国送去。同时又到北杏去布置会场。管仲就借着齐桓公刚即位,需要诸侯确认这个机会,让齐桓公打着天王的旗号,会合诸侯,当上霸主。

会议开始了,主题是商定宋国的国君,于是规定公子御说为宋国国君,五国一致同意,主要问题轻轻松松地解决了。

齐桓公接着说:“现在王室衰微,为了扶助王室,共创大业,须推选一位领头人,请诸侯考虑一下人选。”

齐桓公实际在告诉大家选一位盟主。陈国的国君陈宣公卖了个顺水人情,说:“既然会议是齐侯召集的,就选他为盟主吧!”

众人附和。正中下怀,齐桓公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选。他率领大家先向台上虚设的天王的座位行了礼,又同到会的四国签订了扶助王室,抵御外侮,平定内乱,帮助弱国的盟约,同时商定,如有违约者,共同讨伐。

对盟约的内容,各国诸侯都表示同意。接着管仲走上台来,对大家说:“鲁、卫、郑、曹四国,不听天王命令,不来参加大会,这是对天王的不忠,应该兴师问罪。”

齐桓公接着说:“敝国力量不足,请各位多帮助。”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登上中原霸主的位置。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以后,邢国也遭到狄人的侵犯。齐桓公又带着人马去赶跑了狄人,帮助邢国重筑了城墙。接着,狄人又侵犯卫国,齐国又帮助卫国重建家园。这时,只有南方的楚国,不但不服齐国,还跟齐国对立起来,要跟齐国比个高低。

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作“蛮子”看待。楚国人开垦土地,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集合了人马准备抵抗。他派使者去见齐桓公,说:“我们大王叫我来请问,齐在北面,楚在南面,素不往来,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要跑到这儿来呢?”

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子进贡包茅,为什么现在不进贡呢?”

使者说:“没进贡包茅,这是我们的不是,以后一定进贡。”

使者走后,齐国和诸侯联军又拔营前进,一直到达召陵。

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问。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请屈完一起坐上车去看中原来的各路兵马。屈完一看,果然军容整齐,兵强马壮。齐桓公趾高气扬地对屈完说:“你瞧瞧,这样强大的兵马,谁能抵挡得了?”

屈完淡淡地笑了笑,说:“君侯协助天子,讲道义,扶助弱小,人家才佩服你。要是光凭武力的话,您就是再多带些人马来,也未必能打得进去。”齐桓公听屈完说得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后来,周王室发生纠纷,齐桓公帮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就是周襄王。周襄王为了报答齐桓公,特地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是一份厚礼。齐桓公趁此机会,又在宋国的葵丘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这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像这样大的会合,一共有许多次,历史上称作“九合诸侯”。

百里奚不做晋国官

春秋时,虞仲有个后人叫奚,因住在百里乡,又称百里奚,他在虞国任大夫。公元前655年,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和虞君都当了晋国的俘虏,成了奴隶。晋献公听说百里奚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善于为主谋划,就想重用他,派了好几个人去劝说,可百里奚就是不肯为晋国做事。他说:“君子身处逆境时,本不应到敌国去。我即使想做官,也绝不在晋国供职。”

晋献公心里暗自想到:“百里奚不愿为我做事,留在身边也是个祸害。”周惠王二十三年,正逢秦晋联姻,秦穆公派公子絷来迎接晋国公主去秦国完婚,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仆遣送到秦国去了。

百里奚当了俘虏就一肚子气,现在又被充当陪嫁的奴仆,更是无法忍受,于是,在半路上趁人不注意就溜了。谁想到他才跑到楚国,就被当作奸细抓了起来,后来又被流放到南海去牧马。

五张羊皮巧赎人才

虞国亡后,百里奚陪虞君一道当了俘虏,这人既忠君,又有计谋,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秦穆公这时已有称霸中原的念头,正在四处招贤纳才,要派使者带着厚礼把百里奚赎回来。公孙枝劝阻道:“要是用贵重的礼物去赎百里奚,他就回不来了,楚国派百里奚做牧马人,是不了解百里奚的才能,用贵重的礼物去换他,不正说明百里奚是个人才吗?楚王还会放他回来吗?”秦穆公才明白过来,便依照当时买卖奴仆的一般价格,派人带着五张羊皮去赎百里奚。秦国的使者到了楚国,对楚成王说:“一个叫百里奚的奴隶,我们国君想把他赎回去,当众治罪。”

楚成王认为百里奚只不过是一个一般奴隶,也不在意,就让人把百里奚从南海带回,交给秦国的使者。

秦穆公重用二相

秦穆公见百里奚已经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就向他请教富国强兵的方法。百里奚对秦穆公说:“我的本事和才华远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主公若真想实现称霸中原的愿望,就应该拜蹇叔为相。”

秦穆公一听,立即派人去蹇叔隐居的地方,请蹇叔出山。蹇叔到了秦国,秦穆公向他请教治国图霸的良计。蹇叔侃侃而谈,略加思索便答道:“首先要做到三戒:一戒贪图小利,二戒气愤蛮干,三戒急于求成。”

秦穆公听了蹇叔的一番话,觉得极有道理,真是相见恨晚,连声道:“我得蹇叔和百里奚,如同又增左右臂。”

第二天就拜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都属上卿职务,当时称为“二相”。从那以后,秦穆公在蹇叔和百里奚的辅助下,兴利除弊实施变革,秦国很快强大起来了,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弦高犒劳秦军

秦穆公即位后,国力日渐强大,并图谋东进,力图在中原地区建立霸权,但是遭到了晋国的大力阻挡。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第二年春越过晋国南境,抵达滑。郑国商人弦高与秦军途中相遇,机警的弦高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于是决定返回。

晋国派大将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在回师途中遭到晋军和姜戎的夹击,身陷隘道,进退不能,全部被歼灭,三位大将被俘。第二年秦穆公亲率大军渡河焚舟要与晋军决战,晋军避而不出。秦穆公到了崤之战的战场,祭奠阵亡的将士,最后只得班师回国。

糊涂的宋襄公

英明一世的齐桓公死后,易牙、竖刁、开方三个奸臣废了原来应当继位的公子昭,而让听他们话的公子无亏当了国君,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不服,为争夺王位打了起来。公子昭为躲灾祸,就跑到宋国去了。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卫、曹、邾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护送。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附他了。

宋襄公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公元前639年7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的盂开大会。

约定开会的日子到了,楚、陈、蔡、许、曹、郑六国之君都到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未到。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楚国的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多。后来,经过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气,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很厉害,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的南岸驻扎下来。宋襄公刚想亲自督阵进攻,还没来得及抵抗,就被楚军围住。宋襄公受了重伤,逃回国都商丘,过了一年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要报这个仇。我看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主。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儿。”宋襄公的“仁义”虽然成笑柄,但他愚笨之余,还能识别人才,在他养伤期间,曾派人热情招待了落难来宋的重耳,这不能不让后来称霸中原的晋文公重耳感激涕零。

晋文公打败狄人

在春秋争霸中,宋襄公只不过是个昙花一现的人物,真正接替齐桓公称霸的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晋国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齐国已经衰落,楚国却强大起来,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成为楚国的势力范围,楚国不断把自己的势力向北渗透。这样,晋楚两国的矛盾和冲突就变得越来越尖锐。

周襄王十八年,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的随从,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晋文公退避三舍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这时晋军的力量稍弱于楚军,且又远离本国作战,但已占领曹、卫两国作为前进的基地,况且齐、秦已与晋结成联盟,从而很有实力。

楚国的名将成得臣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晋文公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楚军一进军,晋文公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成得臣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撤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残兵败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其实,楚成王并没有惩办他的意思,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亲自到践土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晋文公中原称霸

公元前632年5月,晋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叔武及莒子,盟于践土。

7月,晋国大军凯旋,士卒整齐排列,军乐高唱凯歌,告慰晋国历代先君,并大赏三军将士。入冬后,晋文公来到大夫赵衰的封地温邑,在周、晋边界线上再度以霸主之命号召诸侯,晋文公主盟,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陈穆公、莒国、邾国国君会盟,加固诸侯联盟。

公元前631年,周襄王欲召集诸侯,晋文公代襄王命诸侯至翟泉面见周天子。襄王特许晋国,以执政兼上军佐狐偃代文公会盟。

6月,诸侯之会如期举行,周襄王面见晋国特使狐偃、宋成公、齐昭公、鲁僖公、陈穆公、蔡庄侯、秦穆公会盟于翟泉。晋以臣面见诸侯之君,彰显其高人一头的优越感,也标志着晋国霸业达到了巅峰。晋文公已成为继齐桓公后又一霸主。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国在城濮之战败给晋国以后不久,颇有作为的楚成王就被他的儿子商臣害死了。商臣当了国君,就是楚穆王。楚穆王不甘心失败,加紧操练兵马,发誓要和晋国决一雌雄。他首先把附近的几个小国兼并了,又把中原的陈、郑等国拉了过去,周顷王六年,楚穆王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儿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不是出宫打猎游玩,就是在后宫里和妃子们喝酒取乐,并且不允许任何人劝谏,他通令全国:“有敢于劝谏的人,就处以死罪!”

楚国主管军政的官职是右司马。当时,有一个担任右司马官职的人,看到天下大国争霸的形势对楚国很不利,他就想劝谏楚庄王放弃荒诞的生活,励精图治,使楚国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触犯楚庄王的禁令,去直接劝谏;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使楚庄王清醒过来的办法。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妃子们做猜谜游戏,灵机一动,决定用猜谜语的办法,在游戏欢乐中暗示楚庄王。第二天上朝,楚庄王还是一言不发,这位右司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他给楚庄王出了个谜语,说:“臣在南方时,见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只鸟叫什么名呢?”

楚庄王知道右司马是在暗示自己,就说:“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虽然不飞,一飞必然冲天;虽然不鸣,一鸣必然惊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庄王觉得大臣们要求富国强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顿朝纲,重振君威的时机已经到来,半个月以后,楚庄王上朝,亲自处理政务,废除十项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刑法,兴办了九项有利于楚国发展的事务,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干的读书人当官参政,把楚国治理得很好。

国内政局好转,于是便发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又出兵讨伐晋国,在河雍地区,同晋军交战,楚军取得胜利。最后,在宋国召集诸侯国开会,于是楚国便代替了齐、晋两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楚灵王自食恶果

楚灵王是楚庄王的儿子,他上台的时候,楚国是最强盛的时候,但是到他临死的时候,他却没有立锥之地,这都是楚灵王自己造成的结果。楚灵王任用那些奸佞之臣,有一个人叫析父,巧舌如簧,专会当面说人家的好话,有一次,楚军攻打吴国,他们在乾溪驻扎下来,以观吴军动静,灵王问析父:“齐、晋、鲁、卫四国在受封时,都领到了宝器,我们偏没有,现在我派遣使臣到周去向他要求把九鼎给我做宝器,你看他们会给我吗?”

灵王的意思是要代周而立。析父说:“他们一定会给的,以前我们楚国先祖熊绎远在荆山,坐着柴车,穿着破衣,跋山涉水到周的京城去侍奉天子,现在让他给这点东西还不行吗?”灵王又说:“从前我们的远祖昆吾住在原来的许国,现在郑国人占领了那里的土地,我想把它要回来,你看行不行?”析父说:“周王不在乎九鼎,郑又怎会在乎那一点土地呢?”灵王又说:“现在我陈兵的各个地方,看起来想要和别人打仗,别的国家会怕我吗?”析父顺着他的口气说:“当然怕呀!”这些话正说到灵王心坎里,他当然高兴了,他说:“析父真会说往古的事情。”就封析父做大官。灵王就住在乾溪,整天吃喝玩乐,这样就完全把自己国家的大事忘记了。

他以前曾经侮辱过越国大夫常寿过,常寿过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就联合吴国来攻打楚国,他们趁灵王不在家,杀了灵王的太子,拥立公子比为王。又派人到乾溪去,对楚国的官兵说:“你们的国家已经有了新的国王,你们现在回去的,可以保留原来的官位,你们所拥有的土地也可以还归你们。如果你们不回去投靠新主,继续跟随这个昏君,那么你们被抓到以后,就要被杀头。”灵王的部队本来就对灵王非常不满,经他们这样一讲,就四散逃走了。只丢下灵王在乾溪。这个昏庸的君王见自己国君的位子被废弃了,又听说自己的儿子也被越国和吴国的部队杀了,就趴在地上号啕大哭,喊天叫地,他对旁边仅有的两个随从说:“我不是为我自己伤心,我是为我的儿子伤心,我对我的儿子多好啊!胜过任何人。怎么遭到这种报应呢?”

灵王这时孤独极了,他一个人在山里乱走,肚子饿了,就下山想去要点吃的,他遇到以前的一个熟人,就热情地同他打招呼,说:“我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给我一点吃的。”那人说:“我们新的国王已经下达命令,谁要是给你吃的,就会被杀头。”灵王又饿又气又累,一下倒到了地上,后来,曾经骄横狂妄的楚灵王就在这个山脚下死去了。

各诸侯弭兵之会

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了争夺霸权,战争四起,民不聊生。公元前579年,宋大夫华元约和晋楚两国结盟,规定互不侵犯,可时隔不久,战火又起。经数十年战争,晋楚两国都大伤元气,各诸侯国也纷纷要求停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宋国的向戎多方奔走,约和晋楚两国,并会同各诸侯国召开了规模空前的弭兵之会。

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等14个诸侯国召开第二次弭兵之会。这次会议使小国的利益有所牺牲,而晋楚两国的贪欲却得到了满足。会盟后,春秋争霸战争暂时停止。战争减少使得中原小国承受的战争灾难与负担减轻很多。但是此后,这些小国“仆仆于晋、楚之庭”“牺牲玉帛,待于二境”,受到晋国楚两国的严重剥削。

弭兵之会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乱的局势,但战事有所减少,也未发生大的战争,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发展。

夫差不忘报父仇

春秋后期,位处长江下游地区的吴国和越国,经常互相攻击,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兵攻打楚国时,他的弟弟夫概私率部分军队返国,阴谋篡位,向越国借兵以为外应。阖闾打败楚国,回师平定内乱以后,非常痛恨越国,常想伺机报复。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儿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得到消息想乘乱打越国。越王勾践亲率士兵奋勇抗敌,吴国惨败。吴王阖闾因受重伤死于路上,夫差成为吴王。夫差继位后一心想报父仇,天天训练水兵、车兵和步兵。这样坚持准备了近三年的时间。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亲自统率大军攻打越国。越国大夫范蠡对越王说,吴国准备了三年,如今发兵士气正旺,我们应当避其锋芒。文种也赞同范大夫的看法,并建议同吴国讲和。越王不听,认为讲和有失颜面,便出兵迎战,结果正如范蠡所料,越兵大败。

夫差放勾践埋祸种

勾践在危难中问计于大夫范蠡。范蠡要勾践卑辞厚礼向吴请和;如吴人不许,即举国降吴,以身追随吴王。勾践从其计,派文种赴吴军乞和。

吴国大夫伍子胥一听越王派人求和,知道事情不妙,急忙求见吴王。听说吴王已答应讲和,大怒道:“吴越向来势不两立,几年前您天天想着报仇,日日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报仇,现在不灭越国,以后必然后悔。勾践是贤君,范蠡、文种是良臣。他们若再回到越,将会叛乱啊!”

夫差不听,终于与越议和而后退了兵。越国名义上求和,实际就是投降。吴王将他们安排在简陋的石屋里居住,还让他到阖闾的墓地看坟喂马。

夫差有时故意羞辱勾践,出门让他牵马,回来让他更衣、脱靴,甚至上厕所也让他伺候。勾践百依百顺,毫无怨言。吴王很欣赏范蠡的才华,想重用他。可范蠡并不动摇,和勾践一起服了整整三年的苦役。

勾践卧薪尝胆

勾践回国后,继续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床上铺着木柴干草,屋子里挂一只苦胆。每次饭前都要舔一下苦胆,尝尝它的味道,以便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昔日的耻辱与百姓的疾苦。他将国家政事交给文种,军事交给范蠡,而自己则和百姓一起下田务农,他的妻子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君臣一心,全国上下齐心协力,越国渐渐恢复了生气。

一天勾践向文种询问对付吴国的办法,文种提出对内积草屯粮、操练兵马,对外使用贿赂、美人计、离间计等七条建议,勾践依计而行。范蠡听说要对吴国施用美人计,知道普通的美女难当此任,便忍痛推荐了自己才貌双全的心上人西施。

吴王夫差得到西施,立刻被她天仙般的容貌迷住了,对她宠爱备至,言听计从。伍子胥明白这是越国的美人计,劝吴王远离西施,并举出夏桀之于妺喜、殷纣之于妲己的例子。夫差心里很不痛快。西施也暗暗吃惊,觉得此人不除,对越国不利,伯嚭为了当上相国也有恨他不死的意思。

一天,越国向吴国借粮,这也是文种的计策之一,目的是弄空吴国粮库。关于借与不借的问题伍子胥与伯嚭又起了争执。吴王心烦便离朝回到后宫向西施说了此事。西施举出当年秦穆公、齐桓公向敌国难民借粮受到好评终成霸业的例子,劝说吴王。吴王当即决定借粮给越国。

由于伯嚭所做的事大多遭到伍子胥的反对,这使伯嚭除掉伍子胥的想法更加强烈。于是他造出谣言:伍子胥要投降齐国。吴王得到消息很生气,也不调查,只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宝剑,辛苦一生、帮助吴王奠定基业的伍子胥含泪自刎而死。伯嚭如愿以偿地当上相国。

为了消耗吴国实力,西施劝吴王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吴王决定进攻齐国。太子友知道,吴国伐齐,越国必会乘机攻吴,便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借喻的方式劝阻吴王。吴王此时哪里肯听,还劳师动众花费大量财力物力挖掘了中国第一条大运河邗沟。公元前485年,吴鲁联军通过运河讨伐齐国,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军作战。公元前482年,吴、鲁、齐、晋在黄池会盟,尊吴王夫差为霸主。回国的路上,听说越王率军攻吴,太子友已阵亡。吴王再想调兵遣将,已有心乏力。此时他才想起伍子胥、太子友平时所说的话,但后悔已来不及了。

万般无奈,吴王夫差派伯嚭备足厚礼向越王求和。

不久,吴国被越国所灭,夫差自杀。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接着率军渡过黄河,在徐州会合齐、晋、鲁、宋等国诸侯,被诸侯们推为盟主,成了春秋末期最后一个霸主。

韩、赵、魏分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了。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还剩下智氏、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中,又以智伯瑶的势力最大。连国君晋哀公也成了他的傀儡。智伯瑶一心想废国君自立。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和户口让了。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氏的军队担任右路,魏氏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氏。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市。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有了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儿,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

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赵、韩、魏三家灭了智氏,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其子幽公即位。韩、赵、魏三家乘机商定了瓜分晋国的方案。魏控制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东部;赵占去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韩拥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而国君晋幽公被分到了绛州和曲沃两座小城,完全沦为了韩、赵、魏这“三晋”的附庸。

邾分立三国

邾国是子爵国,也称邾子国,东周时期著名方国之一,古城在今邹城市东南。邾国的先祖是晏安,晏安的五世孙侠始封曹称曹侠,是曹姓国,晏安的十二世孙是夷父颜。当时齐国推行霸业,夷父颜响应随从,去各国奔走联络,曾夜宿滕国和薛国。邾原属鲁国的附庸,鲁国非常愤恨夷父颜的行为,视其为叛逆,借故向周王诬告夷父颜。

鲁是周王室同宗姬姓国,公元前678年,周王诛杀夷父颜,夷父颜被杀后,周王命夷父颜的同母弟叔术代理邾国君位。叔术名群,享有很高的威望,是位贤明有德的人,族人称他为群公子。叔术代位10多年后,夷父颜的冤诛才得以昭雪。

这时,代国君叔术又把国君位子让给了他的侄子、夷父颜的儿子夏父,夏父继位后史称邾文公。邾文公在位51年,是邾国在位最长的一代国君。

约在公元前643年前后,叔术来滥立国,滥在今滕州市东南。至此邾国分立为邾国、小邾国和滥国,这便是史学界所说的“邾分三国”。

二、战国

魏文侯选贤用能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魏文侯的贤明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长处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他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

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老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当时,魏国已经建立了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还存在不少奴隶制的残余。这些东西严重阻碍着魏国的发展。魏文侯决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为相国,经常同他商讨国家大事。李悝也积极地提出许多建议。

有一天,魏文侯问李悝,怎样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国来呢?

李悝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必须废除世卿世禄制。不管什么人,是贵族还是平民,谁有本事有功劳,就给谁官做,给谁俸禄;按本事和功劳大小分派职位;有功的一定奖赏,有罪的适当处罚。对那些既无才能又无功劳而又作威作福的贵族,采取断然措施,取消他们的俸禄,用这些俸禄来招聘人才。这样,四面八方的能人贤士就会到魏国来了。”

魏文侯听了,非常高兴,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国执行了。这项改革,剥夺了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增加了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治的机会,为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创造了条件。

接着,魏文侯又采纳了李悝的建议,在经济上进行了改革。李悝还创立了“平籴”法:丰收年景,市面上粮价便宜,为了不使农民吃亏,国家把粮食照平价买进;遇到荒年,市面上粮价昂贵,国家仍照平价把粮食卖出。这样,不管年成好坏,粮价一直是平稳的,人民生活比过去安定,国家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了保证。

李悝还搜集整理了春秋末期新兴地主阶级制定的法律,创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把封建制度固定下来,保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特权。魏文侯很赞成李悝的主张和措施,实行了这一套办法以后,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商鞅实行变法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形象。当时有卫国人公孙鞅,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公孙鞅见到秦孝公,阐述自己的治国理论,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孝公闻言大悦,与公孙鞅秉烛达旦三日。秦孝公变法决心既定,封公孙鞅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变法令正式公布了。主要内容有:

第一,整顿社会治安,建立什伍组织,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视。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人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老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同充为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的,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军功。一律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和爵位;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生活。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的许多特权都被剥夺了。大臣甘龙、杜执公开与公孙鞅论战,其他反对派也到处攻击新法。公孙鞅面对贵族们的挑战毫不退缩,他命人把反对派通通抓起来,在渭水河边一次就砍了700多颗人头,血水把河水都染红了。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新法了。

经过几年的变法图新,秦国的实力大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织,粮食布帛渐渐多了,社会秩序也好得多,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局面。秦国渐渐富强起来。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孙鞅又公布了第二次变法令。新法规定了赏罚严明,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凡有违纪者,一律依法惩治。这第二次变法令的颁布,更加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引起了他们更强烈的仇视。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乘魏军兵败马陵之机,亲率大军进攻魏国。秦军先头部队一鼓作气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安邑,逼得魏国迁都议和。为了表彰公孙鞅的功绩,秦孝公将商邑一带的15座城池封给了他,称他为商侯。故此,以后人们也管公孙鞅叫商鞅。

不久,秦孝公有疾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对变法的人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不断向新君陈说变法的不是。秦惠文王下令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以“车裂”刑法处死了商鞅。

孙膑与庞涓斗智

孙膑是齐国人,与庞涓、苏秦、张仪等师从于鬼谷子,孙膑、庞涓学习兵法,苏秦、张仪学习游学。庞涓贪图名利,学业未完,就去了魏国做官,走之前,答应成名后一定举荐孙膑。战国著名思想家墨子与鬼谷子是好朋友,他见孙膑才华出众,向魏惠王推荐了孙膑。鬼谷子见孙膑仁义、贤德、悟性高,便把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传授给了孙膑。这时,庞涓已是魏国上将军,担心自己的本领不如孙膑,就未向魏王推荐。经墨子一说,魏惠王一问,庞涓只得写信请孙膑出山。

庞涓到魏国后又是送礼,又是托人说情,很快见到了魏惠王。庞涓毕竟也有些本领,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将军。随后,庞涓指挥军队同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后,庞涓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从此更得魏惠王的宠信。

一天,孙膑屋外传来一阵吵嚷声,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带到一个地方。那里的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立即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孙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随即省悟过来,高声为自己辩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七手八脚扒去孙膑的衣裤,剜掉了孙膑的膝盖骨,并在他的脸上刺上犯罪的标志。孙膑倒卧在血泊之中。

原来,庞涓把孙膑骗来之后,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诬陷,使孙膑遭此伤身之祸。庞涓以为,受刑后的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

孙膑的伤口渐渐愈合,但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而且,还有人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他知道庞涓在陷害他,他恨得咬牙切齿,可老这样也不行,总得想个脱身之法才是。不久,孙膑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叫闹个不停。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孙膑装疯产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紧了寻找逃离虎口的机会。一天,他听说齐国有个使臣来到大梁,便找了个间隙,偷偷前去拜访。

齐国的使臣听了孙膑的叙述,从谈吐中认定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钦佩,遂答应帮他逃走。这样,孙膑便藏身于齐国使臣的车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齐国。

孙膑回国后,很快见到齐国的大将田忌。田忌十分赏识孙膑的才干,便将他留在府中,以接待上宾的礼节加以款待。田忌借机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感到孙膑其人确实不简单,从此以“先生”相称,把他作为老师看待。

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进攻韩国,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决定派兵出战,仍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

战役之初,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本土,传令抓住齐军主力,与其决一雌雄。不料,齐军不肯交战,稍一接触即向东退去。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于是,传下将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孙膑得知庞涓轻骑追击的探报,高兴地对众人说:“庞涓的末日到了!”这时,齐军正好来到一个叫马陵道的地方大战庞涓。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拔出佩剑自杀了。

头悬梁锥刺股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轩里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

苏秦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

苏秦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经过一番苦学,苏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再次离开家乡,谋求仕途。

苏秦合纵张仪拆盟

公元前334年,苏秦来到燕国,受到燕文公礼遇。他与燕文公分析当前形势:当今秦国最强,时有吞并各国的野心。燕国之所以未受侵扰,因为赵国抵挡在前,燕国要想永保太平,只有与赵国交好,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抗秦。燕文公深有同感,便派苏秦合纵燕、赵、韩、魏、齐、楚六国。

苏秦首先到了赵国,向赵肃侯说明合纵之计的好处。赵肃侯完全同意,当下拜他为相国,给他大量财物,请他联合其他四国。苏秦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与智慧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国君歃血为盟,封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掌管联盟之事。

秦王听说六国合纵之事,决心拆散联盟,首先将魏国夺来的土地又退还回去,然后又将女儿许配给燕太子。魏国和燕国同秦国好起来。

苏秦得到消息来到燕国。燕易王对他说了齐国有违盟约的举动。苏秦决定替燕国要回城池,又到了齐国。见到齐威王,苏秦说:“一个人无论有多饥饿,也不会吃乌头籽,因为乌头籽会加速人的死亡。如今齐国就吃了乌头籽。燕国与秦国已联姻,您若占了燕国城池,秦国必然出兵,到那时齐国岂不危险!”

齐威王觉得很有道理,燕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城池。燕易王并没有消除心头之恨,便派苏秦到齐国去,想办法削弱齐国的力量。苏秦佯装得罪燕王,逃到齐国。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齐宣王是喜财好色之徒。为了投其所好,苏秦大建宫殿,广罗美女献给齐宣王,齐国的国库渐渐虚空,百姓的赋税大大增加,全国上下怨声载道。许多大臣进谏,劝齐宣王远离苏秦。齐宣王根本听不进去。不久,苏秦遇刺身亡。

在苏秦任纵约长时,张仪曾前去投奔,张仪在苏秦的帮助下,来到秦国,得到秦惠文王重用,被拜为相国。苏秦死后,六国合纵渐渐解散,各国相互征战抢夺地盘。楚怀王见张仪做了秦国相国,担心他会寻机报“和氏璧”之仇,便重新联合六国攻打秦国,几次交锋,六国均惨败而归。

为了拆散联盟,张仪对秦王说,要拆散齐、楚两国的联盟,秦王将此事交由张仪办理。张仪到了楚国,见楚怀王,并对他说,如果楚国跟齐国断交,秦国将跟楚国交好,楚怀王欣然同意。张仪用欺骗手段征`服楚国之后,又到其他各国游说,使他们同意“连横”亲秦。苏秦费尽口舌建立的合纵联盟,被张仪的巧嘴尖舌拆散了。苏秦和张仪作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不辞劳苦游说各国,充分显示了他们卓越的才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国东北与东胡、燕国接壤;东与中山国、齐国接壤;北、西北与胡林、楼烦、匈奴接壤;西南、南与秦和中原国家接壤。战国以来,赵国经常遭受强国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凌。赵武灵王继位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大,并且不断蚕食邻近各国的土地,把矛头也指向了赵国。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赵武灵王决心实行军事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国家的安全,扩大赵国的势力。

春秋以来,骑兵虽已出现,但数量很少,在军队中不占什么地位。然而骑兵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兵种,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擅长骑射,他们对赵国的威胁也很大。因此,赵武灵王希望发展骑兵,但是赵国传统服装是宽袍大袖,不适于骑射,而胡人服饰短装紧身,整装皮带,穿皮靴,很适合马上训练、作战。在肥义等忠臣的鼓励下,赵武灵王带头穿上了胡服。尽管如此,赵国上下都不愿改穿胡服,认为这样有伤风化,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则干脆称病不来上朝。

赵王便派人去传达自己的旨意说:“在家里听从父亲,在朝中听从国君,这是古今之公理。现在我决定变易服饰而叔父大人却不肯更换,我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而议论我。治国有常规,就是要以利民为本;参政也有原则,就是要积极执行上面下达的政令。现在我要推行胡服,并不是为了养欲乐志,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况且我听说,‘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因此,我想仰仗叔父的威望,来成就胡服骑射的大业。”

赵武灵王的慷慨陈词,使公子成心悦诚服,第二天便身着胡服上朝。

公子成是赵国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对胡服骑射改革的支持,使赵武灵王有信心和能力将这一改革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于是,他向全国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为赵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06年,赵军攻略林胡、楼烦,辟地千里,建立云中郡、雁门郡。次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攻取许多土地。战国后期,赵国之所以发展成为唯一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是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密不可分的。

战国后期各国逐步以骑兵代替车兵成为军队主力,也是深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影响。骑兵本身就是一种胡人文化,赵武灵王在全国推广胡服骑射后,本来在赵国就占有主要地位的胡人文化由于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扶持,胡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蔺相如完璧归赵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15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15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15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15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哪!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15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

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15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去休息。

蔺相如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模样,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做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被称为“完璧归赵”。

秦、赵渑池相会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和赵国讲和,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

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范雎的远近策略

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重要的事求见。张禄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派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这件事让须贾知道了,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

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后来,范雎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为了怕魏齐追捕,范雎更名换姓,自称张禄。

范雎到了秦国,给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约定日子,在离宫接见他。到那天,范雎上离宫去,在宫内的半道上,碰见秦昭襄王坐着车子来了。范雎故意装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秦王的侍从大声吆喝:“大王来了。”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

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囔:“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请到离宫,命令左右退出,单独接见范雎。秦昭襄王说:“我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到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说。”

范雎就议论开了。他说:“秦国土地广大,士卒勇猛,要统治诸侯,本来是很容易办到的事,可是15年来没有什么成就。这不能不说相国穰侯对秦国没有忠心办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秦昭襄王说:“你说我失策在什么地方?”

范雎说:“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大王要出兵打齐国,就算一帆风顺把齐国打败了,大王也没法把齐国和秦国连接起来。我替大王着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远交近攻。对离我们远的齐国要暂时稳住,先把一些邻近的国家攻下来。这样就能够扩大秦国的地盘。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韩、魏两国先兼并了,齐国也就保不住了。”秦昭襄王点头称是,说:“秦国要真能打下六国,统一中原,全靠先生远交近攻的计策了。”秦昭襄王就拜范雎为客卿,并且按照他的计策,把韩国、魏国作为主要的进攻目标。过了几年,秦昭襄王把相国穰侯撤了职,又不让太后参与朝政,正式拜范雎为丞相。

燕昭王求贤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才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在燕国的子之之乱后从韩国迎立燕公子职。但此时燕国局势混乱,公子职在易王后的支持下,与太子平发生战斗,公子职不利。燕国的太后易王后是秦惠文王的女儿,公子职是易王后的儿子,易王后与公子职希望能够得到秦国的支持。公元前311年,秦国与魏国组成联军进攻燕国太子平,杀之,立公子职,秦燕结盟。

公子职即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1000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1000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

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燕昭王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田单临危救国

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破齐,连克70余城,随即集中兵力围攻仅存的莒和即墨,齐国危在旦夕。时齐王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立为齐王,号召齐民抗燕。乐毅攻城一年不克,命燕军撤至两城外九里处设营筑垒,欲攻心取胜,形成相持局面。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

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名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他和军民同甘共苦,编织草器,执锹劳作,亲自巡视城防;编妻妾、族人入行伍,尽散饮食给士卒,深得军民信任。

田单在稳定内部的同时,为除掉最难对付的敌手乐毅,又派人入燕行反间计,诈称:乐毅名为攻齐,实欲称王齐国,故意缓攻即墨,若燕国另派主将,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怨乐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计,派骑劫取代乐毅。乐毅投奔赵国。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唯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10个通道狂奔燕营,5000名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慌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田单在国破城危的极端不利态势下,长期坚守孤城,积极创造反攻条件,巧妙运用“火牛阵”,实施夜间奇袭,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出色战例。

赵括兵败长平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4月,王龁攻赵。赵秦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

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揳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挟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15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9月,赵兵已断粮46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公元前260年,战国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也是战国史上最残酷的一次屠杀,秦将白起,将投降他的赵军将士40万人,全部坑杀了。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率兵继续向赵国腹地攻击,大军直指赵国的国都邯郸。秦昭襄王听信谗言将白起撤回,使秦国失去了消灭赵国的好机会,之后,秦昭襄王赐剑让白起自尽。长平之战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没落得好结果。

毛遂自荐立功

长平之战,赵国一蹶不振。过了两年,秦军又向赵国发起进攻,占领了很多地方,连赵国国都邯郸也给包围了。形势十分危急,赵国的国君见国都被围,忙把平原君找来想对策。平原君见了赵王说:“现在国都被围,形势危急,光靠咱们赵国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保住国都,我打算亲自到楚国去一趟,说服楚王派兵,您看如何?”赵王一听非常高兴,就点头同意了。

平原君回来把这件事同门客说了,决定在门客中挑选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起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平原君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个人,别的人不是没有口才,就是武艺太差,平原君感慨万分。

这时从后面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公子,您看我能不能凑个数啊?”

平原君并不认识说话的人,就问:“先生尊姓大名?”

回答说:“姓毛名遂。”

平原君见他机智勇敢,就同意他加入了去楚国的队伍。到了晚上,平原君和门客们化装悄悄溜出了城外直奔楚都去了。

平原君一行来到楚都,第二天一早就去拜见楚王。平原君让毛遂等人在殿外等候,他自己进去先和楚王谈判,可谈来谈去,一直到中午,楚王仍然不答应派兵援赵,在殿外等候的毛遂按捺不住,大步流星地冲进殿去。楚王一见闯来个外人,很是恼火,就喝问他是何人,平原君说:“这是我的门客毛遂。”楚王一听,更为恼火,斥责道:“我跟你主人议事,你来干什么,赶快给我退下去!”毛遂不但不后退,反而手按长剑,走到楚王跟前,说:“合纵抗秦是天下大事,大家都可以议论,大王凭什么不许我说话,还赶我出去?告诉您,如果我想的话,随时都能见到您的血!”

楚王一听,吓得胆战心惊,连忙赔着笑脸请毛遂说话。毛遂于是侃侃地说道:“贵国拥有土地五千里,兵士上百万,具有成就霸业的优越条件。可是,秦国却多次欺负你们,这种奇耻大辱,连我们赵国都替您感到羞耻,你们却装着看不见,今天我的主人屈驾前来跟大王商议合纵抗秦之事,不只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了贵国,试想如果我们赵国被秦国灭了,你们楚国难道能逃脱同样的命运吗?”

听得楚王点头称是,答应立即派楚军去赵国解邯郸之围。回国后,平原君歉意地对毛遂说:“先生这次去楚国,凭三寸之舌搬来了救兵。过去是我有眼无珠,没有看出来。”从此平原君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

信陵君窃符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率兵救赵国。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釐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作侯赢。信陵君跟侯赢去告别。候赢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赢对信陵君说:“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候赢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了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趁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赢告别。

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是魏国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回去照顾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很快,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秦军纷纷败退。秦军撤退了,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对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楚王罢免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出生在巫峡边依山傍水的小县秭归,他天资聪颖,文章出众,又抱负远大,弱冠之年即开始受人瞩目。楚怀王即位后,年轻的屈原即被召入宫中,任左徒,兼管楚国的内政外交。屈原向楚怀王提出整顿吏治,改革律令,限制旧贵族权力,奖励军功、农耕,学习商鞅变法图强。屈原的主张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他命屈原起草新法令——宪令。

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壮为首的旧贵族势力的极力反对,靳尚通过怀王宠妃郑袖不断向怀王进谗言,贬损屈原。渐渐地,楚怀王不再信任屈原,罢免了他的左徒之职,宪令也因此流产。

屈原并未因此灰心沮丧,他满怀报国激情,依然不断上书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怎奈楚怀王已完全宠信靳尚、郑袖等人,对屈原的奏折理也不理,到最后,竟连他的面也不想见了。屈原万般无奈,悲愤地目睹了楚怀王在靳尚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相张仪巧言欺骗,破坏与其他五国“合纵”之事,痛苦无助地眼睁睁看着虎狼般的秦国军队打进了楚国。

屈原投江自杀

公元前296年,糊涂昏庸、屡屡上当受骗,最后竟被强秦囚禁起来的楚怀王,终于羞愧地死在了秦国。当他的尸体运回楚国的时候,早已有名无实的屈原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激愤,他激烈地连上几道奏章给正式继位为顷襄王的太子熊横,痛斥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卖国求荣的罪行,要求将他们法办,并苦劝顷襄王以其父为鉴,立即改弦易辙,任用贤人,革新内政,抓紧练兵,以图报仇雪耻。

这些奏章却全落到把持朝政的令尹子兰手里,他立即与上官大夫靳尚密谋,到顷襄王面前去诬告屈原。顷襄王跟他的父亲楚怀王一样是个昏庸无道的君王,他听信了子兰、靳尚一伙的谗言,将屈原罢官流放到江南楚国的边疆去了。

屈原在政治上失势,就用诗歌来抒发情感。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屈原走遍了鄂南湘北,亲身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甘苦,目睹了祖国大好河山被践踏,更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和政治上的失意感,屈原的心在流血,他怀着悲愤交加的心情,悲愤的怒火在他的胸膛熊熊燃烧,他把自己的感受都倾注于笔端,写下了《离骚》等许多万世不朽的伟大诗篇。

特别是《离骚》,长达370多行,共计3400多字,是我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在此诗里,诗人感情最激烈、最气愤的是对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和流放自己的不满,以及对小人嫉贤妒能的揭露。诗中表现了诗人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为了追求真理,“九死未悔”的求索精神。

屈原的诗歌,在写作方法上,吸取了楚国民歌的精华,运用了楚国方言声韵,叙写了楚国风土物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被后人称作“楚辞”。它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屈原衣服破烂,身体消瘦,面色灰黑,可他还在等着楚顷襄王回心转意召他回宫。十几年的流放过去了,屈原已从一个精力正旺的中年汉子变成了一个伤病缠身的花甲老人。

公元前278年春天,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的第19个年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大军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的心破碎了,屈原的梦破灭了。

62岁的他踉踉跄跄地挪到汨罗江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老泪纵横。他最后写了一首抒情诗《惜往日》,这是诗人在临死前对往日的遭遇、国家的政治所做的一次痛苦的回忆。全诗陈词恳切,简直是一篇向顷襄王发出的呼吁书。屈原写完这篇作品后,在救国无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忧愤地投入湖南东北部的汨罗江,与楚国人民永别了。

楚国迁都陈

楚襄王六年,秦国以白起为将攻韩的伊阙,又名龙门,在今河南洛阳市南,斩杀韩军24万。秦昭襄王并写信给楚王,要率领诸侯与楚“争一旦之命”。楚襄王只得同秦讲和,并从秦国娶秦女为妇。以后的几年襄王都与秦昭襄王相会,表示服于秦。楚襄王十八年,楚国有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此人却是主张合纵的纵横家,他用楚国过去的光荣历史和今天的耻辱激励楚王。楚襄王也有向秦报仇之志,经他这一激,于是派使臣往诸侯国,进行合纵伐秦的活动。秦国听到这一消息,当然不满,于是决心给楚国更大的打击。

楚襄王二十年,秦将白起攻占楚鄢、西陵。楚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攻占楚国都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楚军溃不成军,于是退到陈,将陈作为都城,仍称作郢。襄王二十一年,秦攻占楚国巫、黔中郡。

楚王迁都到陈后,聚集楚东地的武装,仅得10余万人,向西夺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个邑设郡,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李斯谏逐客

公元前256年秦国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仅13岁的太子嬴政即位。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原是阳翟,即今河南禹县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从别国来的。在吕不韦代秦执政期间,秦国不仅没有停止攻伐六国的战争,反而越战越强。秦王政22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把吕不韦免了职。吕不韦一倒台,秦王政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李斯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派人把李斯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之后,秦王政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买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种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和李斯是同窗。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不久以后,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

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想命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同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秦王政灭六国

秦王政掌握了秦国全部政权的时候,秦国已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了。他所统治的地方,不仅囊括了西半部的大半个中国,还深入到中原地区。像韩、魏两国,实际上已经处于秦国的三面包围之中,秦国兼并六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觉得一切都准备好了,便开始向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弱小的韩国被灭。第二年,他又派出老将王翦率领大军去进攻赵国。赵王命令大将李牧率军抵抗,李牧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将,曾多次打败秦军的进攻。他团结将士,森严壁垒,严加防守,拒不出战,使王翦很难下手。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赵王迁却听信了早已被秦收买了的内奸郭开的“李牧蓄谋造反”的诬告,杀了李牧,改派赵葱做大将。不久王翦大败赵军,一举攻战了邯郸。赵王迁只好向秦国投降。他的儿子嘉带领几百人马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紧接着,王翦又率大军北上去攻打燕国。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刺杀未成。公元前226年,王翦大败燕军,攻破了燕的都城蓟。燕王只好出逃辽东。攻打楚国,秦王政开始不听老将王翦之言,错用了年轻而又轻敌的将领李信。李信深入楚境后还没来得及和副将蒙恬会师,就遭到楚军的伏击。

秦王从盛怒中逐渐冷静下来,亲自去频阳,请老将王翦出马。王翦见秦王态度诚恳,便带领60万大军出征。秦王政亲自在水边设宴为王翦饯行。

王翦进军到楚国边境,楚国调动了全国的军队来抵御。但是秦军只和楚军遥遥对峙,深沟高垒,并不出战。楚军因为秦军多日不肯出战,锐气渐消,楚军大将项燕领军全线东撤。在一个晚上,王翦突然发布命令向楚军出击,打得楚军措手不及,四处逃散。王翦乘胜追击,杀死了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攻占了楚国都城寿春,灭了楚国。与此同时,秦王政陆续派兵去平定魏地和燕地。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领兵攻破魏都大梁,灭了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又率军远征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了代王嘉。至此,燕、赵两国也彻底灭亡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齐国。齐国本来比较强大,可惜齐王听信了已被秦国收买了的内奸后胜的话,不但不援助其他国家抗秦,而且本国也没做防备。秦兼并了五国之后,齐王才急忙派兵去防守西部边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进入齐的都城临淄,齐国没做任何抵抗,就向秦军投降了。这样,秦王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了10年时间,先后兼并了韩、魏、燕、赵、楚、齐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