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郭论
  4. 31│捡史│ 在明朝当锦衣卫,如何打好这份工?
设置

31│捡史│ 在明朝当锦衣卫,如何打好这份工?(1 / 1)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也没有一坏到底的坏人,正所谓万绿丛中一点儿红。

越到年底就越忙,你看人家,逢年过节,全家人一起看场电影、看场演出、吃饭、聊天、见见朋友,但干我们这行的人就不行了,越到这会儿,越是我们最忙的时候。一到过年,我们就得忙着演电影、排节目了,等于没有休息的时候。当然了,我们其实也就是每年春节前后最忙,一般来说,4月份还能稍微轻松轻松。但是到了5月份,就又开始忙起来了,做艺人的就是不容易。老话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但是既然干这行了,你就得认命,好好地工作,让大伙儿开心,这是做艺人的良心和职责。

其实每次执笔写《郭论》的时候,都算是我另类的休息时间,为什么呢?因为我可以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没人规定我必须怎样,如果是录视频节目,有编导会事先告诉你,上台后必须得说什么,写文章就宽限一些,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挺好。但是其实也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你要考虑到读者,说错了人家会笑话。今天我要写一个高大上的话题,这么写我自己都想笑,我能写出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来?咱们就聊一聊古代的很另类的工作,什么工作呢?三个字——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非常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又改了名叫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上的仪仗和侍卫。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年),这才重新改制,裁撤了亲军都尉府跟仪鸾司,改制为锦衣卫,作为皇上的侍卫和军事机构,等于朱元璋发明的。

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别命令锦衣卫可以掌管刑狱,可以巡查缉捕,还下设了镇抚司,可以从事逮捕、审问和侦察这些活动。锦衣卫的权力可大了去了。朱元璋为什么设立锦衣卫呢?其实他有消灭功臣的目的:罗织罪状,置无罪者于死地。不管你有罪没罪,想让你有罪你就有罪。因为朱元璋是担心自己死后,后面的皇上驾驭不了这些文武群臣,所以干脆建立了这么一个机构,替儿孙辈扫除荆棘。

锦衣卫搞了几次大狱,找了好多由头,就把这些大功臣全都杀了。历史上记载,光是胡惟庸和蓝玉这两起案子,株连的人就有四五万,很厉害。但是到后来,因为朱元璋可能也觉得锦衣卫的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再这么弄下去,后边的痹症难以断根。怎么办呢?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把锦衣卫的这些刑具全都烧了,以前锦衣卫所关押的囚犯也都转给刑部审理,锦衣卫这个部门也算是废除了。朱元璋觉得锦衣卫是他的一个工具,现在工具用完了,留着你们就是祸害了。

朱元璋想得是很好,但是后来到了燕王朱棣起兵夺得帝位的时候,为了巩固统治,又觉得当时父亲的设计非常好,锦衣卫很棒!得了,咱们再来一回吧,重新恢复了锦衣卫。明朝初年的这两代皇帝,都重用锦衣卫,所以后边的很多事情,一句话两句话也说不清楚。虽然说过去多少年了,现在提起“锦衣卫”这仨字,还是让人觉得很可怕。怎么说呢?锦衣卫掌刑狱,可以侦查、逮捕和审问,等于在刑部之外另起炉灶,不归其他部门管,直接忠于和听命于皇帝,这个可厉害了,这样的特权肯定会被滥用。朱元璋解散锦衣卫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就看出来了,锦衣卫就是法外之法,一定会乱上加乱。当然朱元璋就是过河拆桥,身为皇上,这么做也很正常。但后来朱棣又启用了锦衣卫,一代一代的锦衣卫就留存了下来,一直到明朝末年的崇祯年间,锦衣卫也还是有,一直到南明,永历帝逃到缅甸去了,锦衣卫才算是寿终正寝。

清朝有一主儿,叫张廷玉,他们一大帮学问家写明史的时候,对锦衣卫几乎就没有什么好话,全是骂锦衣卫的话,甚至说大明朝的倒霉也跟锦衣卫有关系。锦衣卫里边有好多大奸臣,被张廷玉列为佞幸,张廷玉列在佞幸单子里边的21个明朝的国家奸臣,其中锦衣卫差不多占了四分之一。您就知道锦衣卫这名声在当年有多恶劣。不过老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人,也没有一坏到底的坏人,万绿丛中一点儿红,是不是?我之前说书也好,做节目也好,老提这个观点,多好的人身上也会有缺点,多恶的人也会有闪光的、善良的地方。因为天下的任何人、事儿都没有绝对的。咱们今天要写的就是锦衣卫里边的一个大好人,他的名字叫袁彬。

在明朝,凡是身在锦衣卫指挥使这个职位上的人,一般来说不会让人想到好,像冷酷无情、阴险毒辣,这些词搁在一块儿,一般都是形容锦衣卫指挥使的。但是咱们今天要写的这位,可以称作一个善良的锦衣卫指挥使!就在这么一个很残酷的行业当中,居然出了这么一个好人,也不知道是明朝的幸事儿,还是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这个人是江西新昌县义钧乡人。

袁彬家是锦衣卫世家,这就跟说相声世家似的。袁彬他父亲就是锦衣卫,他父亲叫袁忠。建文朝的时候,袁忠就被选为锦衣卫校尉,一直当皇上的贴身侍卫,在皇宫里边待了四十来年。到后来,袁忠他儿子袁彬,接替了他父亲的班,这叫代班,其实按后来咱们的说法,就是顶替,袁彬顶替他父亲,继续去当锦衣卫校尉。袁彬代班那年38岁,但是报表上填的是39岁。明朝的武官武职,一般都得世袭。所谓世袭,就是儿子接老子的班,但校尉在锦衣卫里面应该是最小的官,相当于班长、组长,或者排长,反正官不大。39岁开始,袁彬就当上了最小的锦衣卫差役,这一当就当了十年,按规矩来说,他好好上班就行了,你想他爸爸那会儿都退休了,袁彬再当个十年差,差不多也就该退休了,踏踏实实的一辈子。

但是天下的事儿永远是善变的,故事永远超乎人的想象。就在1449年7月,北方瓦剌造反,瓦剌首领兵分四路,大举南犯。朝里边这会儿有一个大太监,也就是宦官,叫王振,皇上凡事都听王振的。瓦剌一进攻,文武群臣商量应对办法,唯独这大太监王振说,这件事儿得让皇上御驾亲征,皇上是谁?明英宗朱祁镇。王振跟皇上说:“皇上您必须去,您是皇上啊!您这骑着大马一喊,冲啊,我们跟您一块儿冲,咱们到那儿就行了,您是皇上嘛!”其实王振根本没有打仗的经验。皇上也是一外行,还挺高兴的:“来吧!我就走吧!御驾亲征!”结果走到山西大同的时候,听说人家也先也是兵强马壮,还没等交锋,王振就让皇上收兵,反正明朝这仗打得并不愉快,到最后王振被杀了,英宗也被抓走了,这就是土木之变。

土木堡在哪儿呢?现在在河北怀来往东一点儿。见情况不妙,文武群臣保驾的、帮闲的、看热闹做饭的,连厨子在内,所有人都把英宗皇帝扔下,自顾自地逃命。皇上身边只剩下了袁彬,还有当时的锦衣卫指挥使哈铭,这俩人寸步不离地保护着皇上,跟着英宗在敌营当俘虏,算是卧薪尝胆。那么皇上被俘后住在哪儿呢?当时也先就给了个破旧不堪的蒙古包,皇上的饮食起居,全都是袁彬负责。到晚上天太冷了,草原上太凉了,皇上在皇宫里什么都有,到了那儿,谁管你这些?史料记载,到了夜晚,明英宗冻得睡不着觉,袁彬就把自己的衣服解开,把皇上冻僵的脚裹到自己怀里取暖。有时候往前行军,遇到难走的路段的时候,连车马都过不去,怎么办?袁彬背着英宗皇帝往前走。在那段日子里,这一君一臣,简直就是亲人一样的交情。明英宗这会儿也是真拿袁彬当自己人了,有一次袁彬发高烧,烧得要死了,身边也没有药,明英宗真着急了,居然趴在袁彬身上放声痛哭。皇上重视一个人到这个程度,这对皇上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毕竟人家是九五之尊啊。正应了那句话:此一时,彼一时也。这会儿没有什么皇上和大臣,没有什么尊卑贵贱之分,咱们俩现在亲如兄弟,要死一块儿死,要活一块儿活。

后来袁彬退烧了,保住了一条命。而且英宗皇帝老跟在人家瓦剌部队里边,人家也先也有了点儿想法。这天,也先派人来找英宗,说:“您看您在我这儿住得挺好,现在我想跟您近乎近乎。”怎么近乎呢?也先想把自己的妹妹许配给英宗。什么意思呢?这叫美人计。皇上稀里糊涂的,既然人家女方家长都主动提亲了,咱们就答应了吧。这时候袁彬劝英宗不要答应,为什么呢?陛下乃中原大国之君,要是成了外族人的女婿,您的气节也丧失了,连尊严也没有了。而且以后更会因此而受制于人,这个绝对不能答应。

英宗很听袁彬的话,就对也先说:“我现在不能答应你,不能娶你妹。”也先也不勉强,又跟英宗提议:“那咱们就换个方法近乎吧。”于是也先挑了六个美女来服侍英宗皇上。袁彬又提醒英宗,不能答应也先。于是英宗又跟也先说:“你看你妹妹要嫁给我,我都没答应,我怎么能再要六个其他的女人呢?你等我回了国,娶了你妹妹,我再把这六个女的收下,也算对得起你妹妹。”这话说得很冠冕堂皇,也先也没办法,这事儿就糊弄过去了。但是英宗身边之前有一个太监叫喜宁,这太监坏极了,他其实已经叛变了,袁彬暗地里劝说英宗这些事儿,他都看在眼里边,英宗对也先所做的这些个对答,喜宁知道就是袁彬在后面出谋划策的,于是喜宁就把这些事儿都告诉也先了,说:“也先你有点儿缺心眼儿了,英宗皇上稀里糊涂的,他不会说出这些冠冕堂皇的话。这些话是谁说的呢?都是他身边那袁彬说的。”

也先听了大怒,有一天夜里,也先喝了点儿酒,大喊:“把袁彬给我拉出来,拉到野外,五马分尸,把他处死!”五马分尸,就是胳膊、腿和脑袋,分别往五个方向拴在五匹马上,一喊,这五匹马一跑,就把人撕裂了,也先想把袁彬这么弄死。就在这紧要关头,英宗赶来了,真是顾不得什么皇上的尊严了,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英宗大哭大号地求也先。也先没办法,这才饶了袁彬。

一打仗,瓦剌部落的军队补给渐渐就跟不上了,这怎么办呢?现在这明英宗在我们手里边,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也先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就跟明英宗商量:“我没想到你的饭量还挺大,你吃得还挺好。你老这样吃,就把我吃穷了,何况咱们这段时间交往得挺好,我拿你当哥们儿。”英宗就说:“干脆咱们别打仗了,咱两国修好,以后互通贸易,互补有无,造福两国的百姓可好?”也先听了这话,也觉得挺高兴,说:“行,那就让人去谈判吧。”

派谁去谈判呢?就派袁彬跟叛变的大太监喜宁一块儿去。喜宁是不愿意去的,因为他是叛徒,他有顾虑:万一回到大明朝,要杀了我怎么办呢?于是喜宁说:“袁彬,你去探路吧。”袁彬去了之后,见到大明朝的都督姜福。袁彬随身带了一封密信,临出来时候,袁彬偷偷对姜福说:“这密信是明英宗亲自写的。”皇上在信里写:“戍边将士见机行事,擒获喜宁。”那意思就是,你们看情况,先逮着喜宁。这事儿还不简单?一商量就行了,姜福安排了几百人,在野狐岭等着。等到喜宁带着一百多个兵经过野狐领的时候,伏兵四起,瓦剌的兵大败,喜宁被逮着了,送到京城受审,后来给杀了。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因为叛徒一般来说,两边都不受待见,死有余辜。

这样一来,也先这边就没有喜宁了,其实挺折手,因为也先还指着喜宁给自己出主意呢,但是喜宁这一死,也先也就看不住明英宗了,英宗也不能听也先的,而且人家明朝那边都同意休养生息了。挺好,咱们这通仗打得没法对抗,那就讲和吧!最后,在景泰元年(1450年)的8月,在袁彬的护卫下,明英宗终于回了京城。但回到京城之后,英宗受到的待遇并不好,因为他被逮起来之后,北京城又出了一位皇帝,就是景泰帝,明英宗他弟弟。景泰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我哥哥让人抓起来了,那就我来当皇上吧。本来景泰帝当皇帝当得挺好的,他还盼着他哥哥永远不被放回来呢。

结果也先把英宗送回来了。送回来之后,景泰帝也不愿意把江山重新让给英宗,那得了,英宗现在就当太上皇吧。成了太上皇的英宗,就被搁在南宫里边了,其实就等于被软禁了。袁彬,因为保护太上皇回銮有功,被封为锦衣卫的百户。“百户”这官大吗?按现在的说法,也就算个警卫连的连长,那么大的功劳,也就落了这么个小官,因为景泰帝不爱看英宗,景泰帝用你把英宗保回来吗?英宗要是不回来,我们景泰帝的小日子过得多好,你袁彬把他哥哥弄回来了,这不是给他添堵吗?所以说,就给你“百户”的小官表示表示就得了。

谁都以为这件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过了几年,又发生了惊天之变。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