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人彻底遗忘了的王朝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短命王朝。一个是秦朝,二世而亡,寿命只有14年。一个是隋朝,也是二世而亡,寿命37年。不过因为秦始皇和隋炀帝都太有名了,所以这两个王朝,大伙还都记得。
此外还有一个,比秦朝的寿命还要长一年。因为它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亡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头一个靠篡位而得天下的,史家比较鄙视,写史的时候都不承认,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知道。
这个天翻地覆的大朝代,就叫作“新”。
新朝,听说过吗?
亲手开创这个新天地的,是汉末一位奇特的理想主义者——王莽。
王莽能当上皇帝,原因在于出身好。他本人是一位皇亲,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算是“内戚”了。
汉朝的内戚干预朝政的很多,但像王莽这样玩出了大动静的,仅此一例。
他一开始,还不是个恶人(后来也不见得就是)。因为王政君性格软弱、不受宠,所以王莽的背景也不是很硬。
在当小官的时候,王莽清廉简朴,礼贤下士,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好感。
他还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这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爱戴。
他的儿子杀死家奴,他就逼迫儿子自杀。“大义灭亲”能动真格的,当然也得到了舆论的好评。
汉元帝死后,王莽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在连续死了两个年轻的皇帝之后,终于有机会控制了朝政。王莽这才借了光,出任大司马,还兼管着军事。
大概就从这时候起,王莽开始有了很大的野心。他扶立了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都认为他是周公那样无私的伟人。后来,他又被加了“安汉公”的爵位和“宰衡”的爵号,权势无人可比。
到了这个地步,一个人就是想做好人也不可能了。人的欲望,都是被已经到手的好处给催大的,得到的越多,野心越大。
四年后,王莽下手了,毒死了汉平帝,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娃娃为皇太子,自己代天子管理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
又过了四年,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终于把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给“咔嚓”了!
王莽这个巧取来的皇帝,可不是白当的。他一上台,就开始复古改制,要向周朝学习,实现远古盛世的伟大理想。
他的改革变法,主要可归纳为三点:一、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不准买卖。每个不足八个男人的家庭,使用的田不得超过一井,超过部分必须分给九族邻里,原来没有田的人可以免费受田。
二、把大户人家的奴婢称为“私属”,不准买卖。
三、评定物价,改革币制。
这些改革,乍一看都是好事,且大多是替老百姓着想的,可是一旦实行起来,问题就大了。
土地改制和禁买奴婢,触犯了贵族豪强的利益,一开始就没法实行。你想,让人家把土地分给别人,又不让人家把干活的奴婢卖掉,那他们留着奴婢干什么?而且弱势群体也表示反对——你不让我卖身当奴婢,不是断了我的一条活路?
只有第三件涉及财政金融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为什么这个改革就比较顺呢,因为贵族、官僚可以从中捞好处。
比如,评定物价的权力掌握在贵族和官僚手里,他们正好利用职权投机、贪污、勒索,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再一个,就是我们后面要详细谈的币制改革。
这个改革,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钱的形制越改越复杂,钱的分量越改越小,钱的“面额”越改越大。
这里面的实质是什么?我想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无形之中减损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此外,王莽对内对外都惹了一些乱子,他屡次更改官制与官名,不断挑起对匈奴和其他民族的战争,这都加重了政治混乱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这下子不但豪强不高兴,连农民也被沉重的赋税给压毛了!到天凤四年(17),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
后来,绿林军越闹越大,攻入了长安。在最后的混乱中,王莽被一个仇恨他的普通商人所杀。新朝也就此被“咔嚓”掉了,寿命才15年多一点。
《汉书》上把王莽列为“逆臣”,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不高。直到现代,才有人出来替他翻案。胡适的看法就是一个代表,他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名人看问题的角度毕竟与常人不同。胡适认为,王莽的改革也有好的,就是“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大政策,这是要建立古代的社会主义乌托邦。
王莽是不是要搞乌托邦,不是咱们在这儿能说清楚的事。
他在金融改革上的超常想象力,才是咱们要注意的。
正因为有他的敢想敢干,中国货币史上才有了空前百花齐放的一页!
他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复杂的币制
王莽的政治经济改革,有的还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一个虔诚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一心向往夏商周盛世,他推行的土地国有化,就是倾慕商朝的“井田制”。他禁止买卖奴婢,多少是替底层群体着想,大概是受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但是他所搞的货币改革,却不知道图的是什么。
自古皇帝是老大,凡是老大,胡来也没人能管。所以现在有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什么的,往往都会胡来,一直到翻船为止。
王莽执政以后,在八年时间里,竟然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每次所谓的改革,都是以小换大,以轻换重,实际上是用劣币换良币,非要把老百姓手头那点钱弄到国库里来不可。
他还没当上皇帝的前两年,就开始了第一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王莽自称依据的是“子母相权论”,是为了给人民带来方便的。
改革是以“五铢钱”作基准,新发行了几种“大钱”。
一、 大泉,重12铢,每枚值五十钱(学名“大泉五十”)。
二、 契刀,每枚值五百钱(学名“契刀五百”)。
三、 金错刀,每枚值五千钱(学名“一刀平五千”)。
这后面的两种“刀”,已经不是通行的方孔圆钱了,但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而是一种全新的钱形,有点像现代的门钥匙。
其中的金错刀,形制独特,堪称“钱绝”。在刀环上,有凹进去的“一刀”两字(阴文),字上镀有黄金。因为古代的镀金不叫镀金,叫“错”,故而得名“金错刀”。
这把小刀的重量为20~40克,铸工精美,是为历代收藏家所看重的稀罕物儿。
随着新币的推出,王莽先生还有配套措施,他下令今后黄金国有,凡是私人不得收藏黄金,政府用两把金错刀兑换民间一斤黄金。
从新币的超高币值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改革家皇帝没安好心,一枚新币就要换老百姓那么多五铢钱,这不是搜刮民财是什么?
两把金错刀,用的黄金少到几乎可以不计,就要换人家的一斤黄金,这就更等于明抢了!而且黄金收上来以后,有很多还没给人家及时兑换金错刀,后来干脆赖了账。
这已经不是政府在金融上与民间博弈,而是政府动用政治权力巧取豪夺了。
自从新币发行后,王莽就规定,今后钱不能再叫钱了,应该叫泉。
他以为老百姓都是老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泉水般的奶,能源源不断地喂养他的大新朝。
两年后,也就是王莽当上皇帝的那一年,他再次改革币制,把五铢钱、契刀、金错刀全都给废了。
这是抽的什么风?
原来他夺的是刘家的天下,心里发虚,想要抹去汉朝的一切痕迹。繁体字的“刘”写作“劉”,是由“卯、金、刀”三字组成,这个也要忌讳。国家所用的器物,凡是含这三个字的,都要取消。
钱含有“金”字,两种刀币都含有“刀”字,所以一并取消。
只保留了大泉,另外又新铸了“小泉”,取代五铢钱(我猜想前日本首相小泉的姓氏,可能就是源自王莽的这个新货币)。
老百姓用了近百年的五铢钱,说废就给废了,新钱一时造不出来,王莽就动用各郡国的力量来铸钱。他从中央派了50个谏大夫(掌议论的官员)到各郡国去,日夜督促加速造钱。
这才刚刚有了点眉目,过了一年,王莽又推出了一整套新币制。这次的力度之大,空前绝后。
因为这套币制实在太复杂了,长一个脑袋根本就记不住,所以这里我们只能简略加以介绍。
这套新币制,叫作“宝货制”,把钱称作“宝”,大概也是王莽的发明。
新币制的要点,一是“五物”,即包括五种币材,金、银、铜、龟、贝。海南岛,这回又成了天然造币厂了!
二是“六名”,即货币共分六种:黄金、银货、龟宝、布货、泉货、贝货。其中,布货和泉货,都是铜质货币。
三是“二十八品”,即六种货币中,每种内部也有品级差别,大小优劣不等。
所有货币中,最值钱的是黄金,以一斤为单位,值一万钱。
最不值钱的,是“泉货”里的第六级“小泉”,值一钱。
最要命的是,在这诸多样式与品级的货币中,面值从最高的到最低的,共有21个等级。
老百姓拿钱来用,是要用于购物、做买卖的,谁有工夫能记住如此复杂的换算?
新朝货币改革委员会的专家们,平时大概都不亲自买东西,他们也不想一想,这一套货币,在流通中怎么操作?互相间如何兑换?如何找零?怎么记账?
老百姓自有老百姓的聪明,他们不管你什么宝贝乌龟壳,在市场上全不认,只认大小泉,因为这两个东西毕竟还有个钱的样子。
三年后,因为新币制在实践中无法推广,人民照旧偷偷使用五铢钱,只好又改革。新发行了5铢的新钱,叫作“货泉”,小泉不许再用了。这实际上等于变相恢复了汉朝的五铢钱。大泉也限定再流通六年后就不许用了,本来12铢的大泉也要贬值,与5铢的“货泉”一比一使用。
民意终于使王莽这个固执的梦想家让步了。
老百姓聪明得很,重12铢的“大泉”,他们怎能舍得当五铢钱来用?即使不偷偷改铸成五铢钱,也会把它销毁了做其他用途,哪里还会再流通六年?
历史记载,为了强制推行货币改革,王莽对盗铸货币的人,实行了严刑峻法,一家犯法,五家连坐,都送到官府去为奴婢。当时从平民到王公贵族、官僚,因为铸钱触犯金融法律的,不可胜数。
货币改革实际上每一次都是对老百姓掠夺。《汉书》上记载,自从取消了五铢钱, “农民商人失业,粮食商品俱废,百姓甚至有哭泣于街市的”。
王莽的货币改革,问题出在哪里呢?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如此频繁地更换货币,全无道理,是自找麻烦。即使有道理,换得这么频繁,也很难在群众中建立起对于新货币的信心。
二、货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就成了老百姓手中的财富,不能说废就废了,必须要有善后处理,政府要负责补偿或者以新换旧。但王莽全然不管这些,所以史书上说:“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货币改革成了掠夺人民财富的手段。
三、从货币发展史来看,一般都是从繁到简,从实物到金属。而王莽却是反着来,严重违背货币演变规律,造成经济的紊乱。
四、企图以政治权力干预经济,不懂货币有它的自身规律。
逆天而行,哪有不失败的!
王莽的所谓货币改革,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他自己也是。原本他还是有一定民意基础的,但货币改革之后,民心尽失。
新王朝的迅速崩溃,可以说主要就是源于这荒唐的货币改革。
世界上第一个征收所得税的人
正像一枚铜钱有它的正反两面一样,王莽也有他好的一面,不然千年以后就不会有人给他翻案了。
王莽的优点,在金融业务上也能体现出来。
这里要特别说一下,他这个皇帝,很清楚贷款利息的实质与来源。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王莽在当时就提出了非常正确的利息概念。
他规定,官府对民间的贷款,要分两种:一种是生产性贷款,一种是非生产性贷款(扶贫的)。那么,在收取利息的时候,要根据贷款的性质而定,生产性贷款要收利息,非生产性贷款只须偿还本金就行了。
这一点,显然是模仿《周礼》而来的。
他还规定,老百姓如果祭祀祖宗、办丧事没有钱,官府可以从地方工商税的收入中拨钱贷给。没有什么限制,只是办祭祀的须在十天之内还款,办丧事的要在三个月之内还。老百姓若是为了脱贫,想贷款经营产业,官府要一律要贷给。
但王莽对生产性贷款的计息方法,又与《周礼》不同。他规定,在计息的时候,要扣除生产成本,算出受贷人所得利润,取息不得超过年利润的十分之一。
王莽对贷款利息的评估,是根据受贷人的利润多少来决定的。他认为,利息是来源于利润的。
而与他同时代的一些欧洲思想家,长期以来却分不清贷款之后“利润”与“利息”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就谈到过欧洲中世纪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他说放贷人往往把利息看成就是利润。
看来中世纪的欧洲人,还不大明白利息是怎么来的,以为是天经地义就能生出来的。
王莽的认识很超前,他坚持“计所得受息”,这实际上就是所得税的雏形。
他规定贷款年息不得超过十分之一,这在当时是非常低的。不过在《汉书》的另一处,又记载着他贷款给老百姓,要收月息3%,也就是年息36%。但即便如此,在当时也算是比较低的,总比100%利息的高利贷要好。
王莽当上皇帝后,对经济采取了六大措施,即盐、铁、酒业官营,征收山泽物产税,垄断铸币权,还有一项很重要,就是赊贷与民。
我觉得王莽的思想,挺先进的,他发放贷款的思路和现在的银行很不一样。
信贷、信贷,实际上信用的成分应该是主要的。现代银行却不相信世上有什么“信用”,凡有来借贷的,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抵押物——穷光蛋要是有大宗抵押物,他还贷款干什么?恰恰就是因为穷,才要靠贷款来打经济翻身仗。
贫困,这就是受贷者的天然资格。
贷款,目的就是要扶助穷人。
无论西汉的“赈贷”、还是王莽的“赊贷”,都是带有赈济色彩的。实在还不上款,就会“弃责”,由政府来埋单。
而现代银行所乐于做的,却不是扶贫、是“扶富”,大概最愿意贷给开发商。所谓的抵押物,也大多都是扯淡,是一些经过“膨化包装”的低质资产或根本就是虚无。就这样,银行宁肯让大宗贷款变成呆账、坏账,也不肯洒一点点雨露给嗷嗷待哺的穷人。
古人的视角和今人真是有天壤之别!
民为载舟之水。赈贷,就是不能眼看着水都干掉。
这难道是一件羞于见人的事吗?
从史书上看,王莽执政时期贯彻了他的赊贷政策,大力开展了信用贷款业务,让没钱的老百姓都得到了实惠,能够借用官府的钱来发展生产。
只不过当时货币混乱、社会动荡,王莽的一片好心,有多少是能够落实到基层的,不得而知。
王莽的政绩,究竟掺了多少水分,我们暂且不去管他。起码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末期古人对信贷的运作,已有成熟经验。
汉代是我们民族从各方面都成熟起来的时代,金融、财会业务也是这样。
顺便说一句,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算盘,就是在汉代发明的。东汉数学家徐岳的著作《数术记遗》里,就详细记录了算盘的样子,并第一次提出了“珠算”的概念。
最初的算盘,是没有横梁的,上下珠用一条绳子隔开。
算盘,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老祖先发明的“算筹”(竹签),这是人类史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一把算盘,就存放在我国台湾台南市的城隍庙里,长度有4米,每颗珠子重半斤。
我们的古人,确实很聪明,不服不行。
王莽就是聪明人中的一个,只不过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下场比较可悲。
他惹怒的人实在太多了,豪强恨他,农民恨他,商人因为他屡改货币,简直没法正常做生意了,所以也恨他。当时的农民大起义,实际上是全民大起义。
地皇四年(23)十月初一,要掀翻他统治的绿林军进抵长安。王莽没办法了,竟然驱使京城的囚徒出城抵挡。那囚徒军可是好摆弄的?一过渭桥,立即哗变,一窝蜂掘了王莽的祖坟,烧掉了皇家的祖宗祠堂(九庙)。
长安城中的市民也趁机暴动,与城内变兵一起攻入皇宫。这时候,积压多年的怨恨谁也挡不住了,人人想的是杀王莽!
到初三天明,王莽逃往渐台躲避。渐台是宫内一高台,高20余丈,建在太液池中。
很奇怪的是,愿意跟他一块儿死的,居然有公卿大夫、宦官、随从1000多人——这也是历朝亡国皇帝中很少见的。
乱军冲入大殿中,高呼:“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走出房间说:“在渐台。”众兵立刻赶到渐台,把高台团团围住。台上起先还能放箭抵挡,后来箭用光了,双方展开肉搏。杀到最后,台上的将领和一群侍卫全部战死。
有个叫杜吴的水果商贩,因为王莽三番五次地改货币,闹得他生意上一塌糊涂,一股火上来,也跟着造反队伍冲上渐台,提着刀窜来窜去。他看到有一位衣衫华丽的大官躲在一间小屋里,不由分说,上去一刀就给剁了——这人就是王莽。
但杜吴不知道自己杀的是谁,只取下了王莽身上的绶带。
有个参与兵变的校尉公宾就,据说是个义军间谍,见了绶带,知道是天子佩戴之物,忙问是从谁身上拿到的。问清楚后,立即找到了王莽尸体,割下头颅。
因为杀王莽者可得赏,一群士兵便疯了似的围上来,眨眼之间就将尸体肢解。
王莽的头被起义军悬于街市,愤怒的群众纷纷向其掷石头,还有人竟然吃了他的舌头——你上台以前说得太好听了,你上台以后又做得太差劲了。
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被人吃掉舌头的,也就他一个。
王莽的结局,令人慨叹。我们第一个大帝国秦朝的皇帝,是商人扶起来的,现在商人又杀掉了一个开国皇帝,谁说商人不讲政治?
王莽的瞎胡闹,没给后世留下什么好名声,倒是他发明的特种货币“金错刀”,留给了诗人无尽的想象。东汉的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就有诗云:“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金错刀,成了上佳的定情物。
后来,杜甫、韩愈也都有诗,提到过这个浪漫之极的“金错刀’。
世事变迁,到了今天,美人不可能再赠你金错刀了——要是反过来,你送她几把金错刀,倒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