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决定的总是政治领袖,把人民拖着走是个简单不过的事儿,你只要告诉他们外面有敌人威胁,然后把反对战争的人全打为“不爱国”,或说他们使我国陷于危机,就行了。
——戈林
“他们就这样把我们的斐迪南给杀了。”一位奥匈帝国的妇女曾这样形容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不管斐迪南大公做过什么,普通民众对他们夫妇的惨死,多少抱有同情。但在政治家看来,这件事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令人兴奋。
19世纪末的欧洲,军国主义泛滥,各国君主们大多热爱战争,确切点儿说,是热爱发动战争和享受胜利果实。
1914年6月28日下午,德皇威廉二世还在基尔港外海的游艇上带着老婆吃着火锅唱着歌。听到刺杀消息后,他先是大惊失色,斐迪南大公是他的铁哥们儿,哥儿俩经常在一起猎杀动物。几周前,德皇夫妇还在大公夫妇的乡间别墅做客,没想到这么快人就没了!威廉二世为好友悲伤了几分钟,旋即挥动双手兴奋地大叫:“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马上吩咐,回柏林!一分钟也不准耽误。当然,他回去是为了观察动静,毕竟人家没有刺杀德国皇储,需要等待奥匈帝国的反应。
听说侄子去世,正在外面避暑的老皇帝、以茜茜公主的老公而闻名于世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赶回维也纳召开大臣会议,商讨对策。皇储的挚友、陆军总参谋长康拉德将军咬牙切齿地说:“加害大公是对奥匈帝国的公然挑衅,我们决不能再心慈手软,必须狠狠地教训塞尔维亚!”外交大臣贝尔希多尔德也力主开战,他说:“现在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但是,老皇帝没有马上拍板,他反问道:“我们对塞尔维亚开战并不难,小小的塞尔维亚我一只脚就能踏平,但如果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怎么办?”康拉德答道:“陛下可以同我们的盟友威廉二世联络,我相信他会帮助我们的。”于是,会议决定,在发动战争之前,先跟德国通气。
接下来,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给威廉二世写了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次对我可怜的侄儿的袭击,乃是俄国和塞尔维亚大斯拉夫主义者直接鼓动的结果。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国同盟。”信的中段说:“如果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首都)这种罪恶的煽动根源不受到惩罚,那么所有欧洲君主国家的和平政策将受到威胁。”信的末尾点题,恳请威廉二世表态支持奥匈发动战争。
威廉二世看完信后,当即表示,德国将全力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作战。接着,威廉二世才召开高级将领和大臣会议,告诉他们可能会开战的“好消息”。
让皇帝满意的是,将军们同样感到兴奋,纷纷请战。总参谋部的军需部长说:“这次觐见后,我就没有什么事儿可做了。因为动员计划早在3月31日就已经完成。军队和往常一样,早已做好了准备。”总参谋长小毛奇甚至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来说,战争越快越好。”
对这帮战争狂人来说,打仗就像追姑娘,下手当然越快越好。
同盟国在密谋战争,协约国也没闲着。沙皇尼古拉二世派密使前往塞尔维亚,向塞尔维亚人保证:如果奥匈帝国胆敢动手,俄国决不会袖手旁观。俄国看起来像塞尔维亚的保护神,其实它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战争控制巴尔干并夺取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使黑海成为“俄国湖”。
眼看着俄奥两国就要开打,7月20日,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和总理维维安尼一同访问俄国。沙皇为法国人举行了盛大的招待宴会,两国相互保证,一旦对同盟国开战,一定履行盟友的义务。双方对天发誓,骗人死全家,两国的官员们亲如兄弟。访问期间,法国总统还不忘召见奥匈帝国驻俄大使,要他转告奥匈政府“应当特别慎重地”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总统强调:“塞尔维亚是俄国人民很亲密的朋友,法国又是俄国的盟友,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
奥匈帝国才不管有多少纠纷呢,有了德国的支持,立刻胆儿肥了,对俄国的担心和害怕大大减少。7月23日,就在法国总统离俄回国那天,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用侮辱性的言语提出了10项苛刻要求。
这时候,塞尔维亚知道奥匈帝国不好对付,何况它后面还有更强大的德国。为了避免战争,除了不同意奥匈帝国派人干涉内政外,其余条件都答应了。但是,奥匈帝国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彻底解决问题!
1914年7月28日,按照预定时间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俄国闻风而动,7月30日,开始进行战争动员,向奥匈东部边境集结军队。
德皇威廉二世怒了,7月31日,德国向俄、法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中止动员,要求法国宣布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遭到俄法两国断然拒绝。
就在德奥和俄法积极备战之际,有一个国家还在观望,那就是英国。英国十分狡猾,乔治五世在俄德之间尽情演戏,他一面向德国表示,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战争,英国将不卷入战争,尽可能长期袖手旁观;另一方面,英国暗中怂恿俄国备战。英国的做法,给了德奥集团一种错觉,以为英国真的会对巴尔干事态保持中立,不愿卷入战争。
没想到,7月29日,也就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英国外交大臣就约见德国大使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情况下,将被迫做出紧急决定,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了。”敢情英国是想借俄国之手干掉德国的一个盟友,连带着把俄国削弱,还想让德国在旁观战,不能插手。
威廉二世气急败坏,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之前你怎么不说呀?他明白,英国一旦加进来,胜负的天平就起了变化。他郁闷地说:“英国在它认为我们已陷入绝路的情况下,向我们摊牌!”
威廉二世似乎是中招了,实际上他是被自己的欲望冲昏了头。德国要建立的是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在中欧和近东建立殖民统治,让英国交出全部舰队;把埃及变为棉花产地,把南美洲变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这手都伸到哪儿去了?只有神经病才想得出来。
无独有偶,德国的兄弟奥匈帝国希望通过战争吞并塞尔维亚,独霸巴尔干半岛,夺取通往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的出海口,变奥匈二元制帝国为三元制帝国。
英国打算参战是希望击败主要对手德国,保住世界霸权,肢解土耳其帝国,夺取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顺便瓜分德国在非洲有限的殖民地。
只有法国的参战动机相对单纯,法国要雪洗普法战争的耻辱,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还企图侵占德国的萨尔煤铁矿。
不过,话说回来,谁想发动战争,谁就应该自己上战场。就像在竞技场比赛,让皇帝、大臣、将军们上场竞技,一对一格斗,拼到最后,谁活着,谁的国家就算胜利。但是,皇帝和大臣们是不会亲自去拼命的,他们要煽动那些不想打仗的人去相互仇杀,让民众的头脑变得疯狂,去替自己实现“理想”。
7月28日前后,为了进行战争动员,各国宣传机构大肆鼓吹。威廉二世在王宫白色大厅慷慨激昂地宣布:“我不知道有什么党派,我只知道我们都是德意志兄弟。”群众狂热地欢呼,不分年龄、职业和政党的人都被集合起来。在各种媒体声嘶力竭的鼓动下,大街上到处都是狂热的人。当时的诗人吟唱:“德国的全部德与美只有在战争中才能显示出来。”
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意思也差不多:“此时此刻不再有党派,只有一个永恒的法兰西,一个爱好和平与充满决心的法兰西,一个有权力和正义,紧紧团结在安宁、警惕和尊严中的祖国。”他强调“法国将再一次为人类的自由、理性和正义而斗争”。
那些御用喉舌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到“优生”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战争是万事之父……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恶的战争终于被提上日程了。
1914年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推倒了大国宣战的多米诺骨牌。
德国用足了心思,它先向东边的俄国宣战,可主攻方向却在西线。
为什么德国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因为有施里芬伯爵元帅。
在德国的历任总参谋长中,能耐最大的要数辅佐俾斯麦先后打赢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统一德意志的毛奇。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是毛奇的继任者、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施里芬是瓦德西的继任者,早在1900年,也就是一战爆发前14年,他就制订了一个通过广阔的比利时平原入侵法国的作战计划。
比利时,这个小小的工业化国家,建设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穿越河流可以直通法国,而且它和法国的边界不设防。
施里芬设想,战争一旦爆发,德国无法避免受到法俄两面夹击,因此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那么首先击破谁呢?施里芬对法国和俄国进行了深入研究。法国虽然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并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但法国陆军雄风不减,在欧洲仍处于领先地位,是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的最大敌人。反观俄国,虽号称有600万常备军,但装备落后,战略思想仍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很多俄国士兵还拿着绑了尖刀的木棍作为武器。于是,施里芬有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德军便于机动的优势,先行经过比利时击败法国,之后回头集中力量击败俄国。
施里芬判断:俄国工业落后,铁路不发达,除了人多,什么都少,打起仗来,从宣战到参战至少需要6到8周时间,才能完成有效的军事集结。这段时间内,德军集中主力在西线,完全有能力迅速击败法国。然后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把军队调往东线,在俄国发动进攻前,再击溃俄国,结束战争。
施里芬计划的基本战略思想,用三个字概括就是:时间差。
施里芬伯爵于1913年逝世,没看到自己制订的计划在实战中的效果。他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再三嘱咐自己的接班人小毛奇将军:东西两线作战会分散兵力,法德边界又要分散兵力,所以你在向法国进军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右翼!让右翼末梢袖拂海峡,这样才可以在英国远征军到来之前,迂回包抄,占领法国。
可惜,施里芬的接班人小毛奇没有他的魄力。小毛奇将军系出名门,是老毛奇元帅的侄儿。德国军队特别珍视名将的血脉传承,因此把小毛奇捧到了总参谋长的高位。小毛奇其实就仗着叔父的余荫,仗着光荣的姓氏,军职不断提升,先做施里芬的助手,后来成为其接班人。但是小毛奇的性格和能力跟他的叔父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小毛奇总是愁眉苦脸,神情忧郁,被威廉二世称为“忧郁的恺撒”。
施里芬伯爵曾经跟别人谈起,有一次,小毛奇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施里芬认为计划不妥,就批评了他并让他修改。当施里芬伯爵再次走进小毛奇办公室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小毛奇在哭。难道说,堂堂一个将军,长官批评不得?说你两句居然就落泪,还是个日耳曼爷们儿吗?
小毛奇没有集中全部兵力进攻一个目标的胆力,如果说施里芬的座右铭是“胆大、胆大、再胆大”,那么小毛奇的座右铭则是“千万不要冒险”。他担心左翼力量薄弱,不能抗击法国进攻;又怕东线防守东普鲁士的兵力单薄,不能抵御俄国。施里芬计划虽然被他继承下来了,但为了谨慎起见,每年都做出修订,不断往东线调兵。
到了开战前夕,施里芬计划已经被改得变了样。西线约150万德军被重新做了部署,小毛奇取消了入侵荷兰的计划,从而使右翼的两个集团军需要穿过狭窄的比利时列日要塞;由于顾虑法军从左翼突破,他抽调右翼的部队防守左翼;由于担心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太少,霍亨索伦王朝的龙兴之地被人占领,又从右翼抽出4个半军加强东线。
这样一来,德军右翼的兵力,比施里芬计划的减少了近一半。战史专家们认为,这样的修订,在开战之前就注定了德国的失败。
或许是为了给比利时一点儿颜色看看,1914年8月1日,德军率先对卢森堡大公国展开军事行动。
卢森堡军队只有几百人,只好放弃抵抗,这在法理上不构成战争行为。德军一个步兵连在一名中尉率领下,兵不血刃就占领了一个主权国家。卢森堡再小也有2500多平方公里,德国一个连的兵力就给占领了,看来卢森堡人民非常爱好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是如此,德国一宣战,卢森堡就投降了。这个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创造了零死亡的纪录。卢森堡被占领后,德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比利时。
1914年8月2日,德国驻比利时公使贝洛收到了从首都柏林发来的电令,让他立即拆封7月29日送来的密件,并且把密件内的最后通牒于当晚8时递交给比利时政府,要求比利时在12小时内做出答复。
贝洛公使的经历非常有意思。他年初才担任德国驻比利时公使,办公桌上有一只银质烟灰缸,上面有一个子弹眼儿。每当有人问起这个弹眼儿的来历,他总是哈哈大笑说:“我这人就是点儿背,我到哪儿,哪儿就出乱子。我到了土耳其,土耳其就闹革命(指青年党人的革命);我到中国,又碰上义和团,这弹眼儿就是从窗户外面飞进来的子弹打的。”不过,每次跟客人说完这句话后,他都优哉游哉地点上一根香烟,喷着烟圈说:“我现在日子过爽了,布鲁塞尔是歌舞升平啊,这个国家是不会打仗的。”从1839年以来,比利时就是中立国,能有啥事儿?没承想密件一打开,他就傻眼了。
8月1日清晨,德国进攻卢森堡的消息传来,比利时就感到震惊,政要们纷纷来到德国驻比利时公使馆,要求贝洛保证尊重比利时的中立。贝洛只好一遍又一遍地许诺说:“比利时没什么好害怕的,就算邻居的房子着火,也不意味着你的房子一定会着火。”
但是,这种模棱两可的保证没有让比利时人放心,比利时国王阿尔贝决定以个人名义向德国皇帝做最后呼吁。欧洲王室之间经常通婚,比利时王后是德国巴伐利亚公爵的女儿,德国是王后的娘家,很多比利时人都会说德语。阿尔贝国王希望通过亲戚关系,促使德皇做出保证,尊重比利时的中立。
但是,比利时等来的是德国的最后通牒。
贝洛奉命把最后通牒交给了比利时外交部,在这份通牒里,德国人颠倒黑白,说法国要经过比利时进攻德国,因此,德国要回击法军就必须进入比利时国土。如果比利时反对德国通过,则将被视作敌国,今后跟比利时的关系将由枪炮来决定。德国要求比利时在12小时内做出明确无误的回答。
比利时自1839年以来就是一个中立的小国,它的部队只有7个师,狗拉机
比利时自1839年以来就是一个中立的小国,它的部队只有7个师,狗拉机枪都算重武器
枪都算重武器,军备跟德国没法儿比。当年施里芬伯爵制订计划时,打算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俾斯麦提醒他,不要为反德力量增加一个帮手。施里芬轻蔑地说,如果比利时的7个师敢于抵抗,我借道比利时的34个师,可以在进军途中捎带着将它消灭。
比利时外长看到通牒之后,感觉很为难,怎么办呢?比利时疆域狭小,如果决定捍卫独立,后果难料,弄不好就是玉石俱焚,田园荒芜,生灵涂炭;但是如果顺从德国的要求,比利时就会变成德国的附庸,也会遭到德国的掠夺。无论顺从还是不顺从,结局都是一样。这样,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所以,比利时人自豪地回答:“如果我们必须要被化为齑粉,那就让我们光荣地化为齑粉吧!”
比利时首相说:“我们是有准备的。”其实,比利时军队的6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装备不足,缺乏训练。这时候,阿尔贝国王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统治者责任重大。阿尔贝16岁时成为王位继承人,因为他沉默寡言,老国王起初并未对他寄予厚望,说他是“封了口的信封”。可是,在这个“信封”内,却蕴藏着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他喜欢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爱好科学,关心自然环境,而且酷爱读书,包括许多军事著作。
1913年11月,阿尔贝国王曾应邀访问柏林,德皇设宴款待他,作陪的有陆军大臣法尔肯海因、海军大臣提尔皮茨、总参谋长小毛奇等德国所有军政要员。在宴会上,德皇指着一位将军对阿尔贝国王说,这个人将来要奉命率师进军巴黎,他叫克鲁克。小毛奇更是向阿尔贝国王吹嘘,德国军队不可战胜,愤怒的条顿人无法阻挡,他们足迹所至,将留下一片废墟。他问比利时驻德武官,如果一支外国大军入侵比利时,比利时将何以自处?这个武官回答,无论哪个大国进犯我们的边界,我们都将全力抗击。小毛奇说,你光有良好的愿望不行,还必须有一支可以履行责任的军队。
小毛奇的话音刚落,阿尔贝国王就接口说:“我们决心向侵犯我们领土的任何大国宣战,决心竭尽全部力量和全部军事资源,在任何需要的地方,甚至越过边界进行战争,并且决心一直打下去,即使在进犯之敌败退之后,仍将继续打下去,直到实现全面的和平。”
也就是说,在战争爆发前,阿尔贝国王就已经下了这样的决心,无论任何国家,不光是德国,如果法国侵犯我的中立,我也要跟它打。
8月2日当天,阿尔贝国王主持召开国务会议,通报了最后通牒的内容。
国王在开场词中说:“无论后果如何,我们的回答必须是‘不’,我们的责任是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对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国王的开场词得到了所有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比利时人做好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准备。比利时副总参谋长甚至建议,在侵略者越过比利时边界之前首先出击,狠狠揍一顿德国人。比利时敢以这么少的军队主动攻击这么强大的敌人,虽然说在军事上行不通,但是他们的气节让人为之动容。
当比利时向德国的最后通牒说不的时候,德国人坐不住了。8月3日凌晨一点半,德国驻比利时公使贝洛,来到比利时外交部,想最后努力一把,劝说比利时人接受最后通牒。据说,贝洛在劝比利时人的时候,声泪俱下,他对比利时怀有美好的感情,不愿意看到比利时人这么不自量力,做出蚍蜉撼大树的蠢事,最后玉石俱焚。他几乎是哭着哀求比利时人,接受我们的最后通牒吧,你们别抵抗了……这在世界宣战史上也是个奇迹。但是比利时人还是气壮山河地喊出了“不”!
8月3日上午7点,就在德国发出最后通牒12小时期限的最后一分钟,比利时政府把它的答复送到了德国公使馆,比利时拒绝接受最后通牒。
这一下,英国坐不住了。就在8月2日,伦敦还充满了和平的气氛,英国首相接见德国大使的时候,还眼含热泪地跟德国大使讲,我们两国之间发生战争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儿。
到了下午,德国向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之后,英国外相格雷就要求内阁授权,用英国海军来保护法国沿海。在比利时拒绝了最后通牒后,格雷在英国国会发表了政府公开声明,声明最后说,我要求国会根据英国利益考虑当前的危机,假设法国被击败,假设比利时受到同一势力的支配,而且还有荷兰和丹麦,假设我们逃避责任,在战后,当整个西欧都已落入某一帝国的支配之下,我们又将如何自保?所以我相信,即使在全世界面前牺牲我们的尊严和名誉,也还是不能避免严重的后果。
最后,格雷问议员们,英国该何去何从?到这时候,英国的战争政策呼之欲出了。当格雷离开国会的时候,海军大臣丘吉尔问他该怎么办,他说要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24小时内同意停止入侵比利时。
8月4日,在得知德军已经进入比利时的确切消息后,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正式宣战。
此前一天,德国已经对法国宣战。
德国大使递送宣战书时说,法国曾经空袭德国,而且飞行员已经飞越了比利时领空,德国指责法国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所以德国认为跟法国已经处于战争状态。法国总理兼外长立即否认了这项指控。德国大使曾驻法多年,递送完宣战书后,法国总理起身送他出门。两个人都知道,这一别再相见就不知何年了,都有点儿依依不舍。法国总理陪着德国大使一同走出了房间,走下了门前的台阶,一直走到德国大使的座车旁边,双方相顾无言站了一两分钟,彼此鞠躬告别。双方都很绅士,虽然两国宣战了,但这是国仇,咱们个人之间没仇。
法国对德宣战之后,英国外相格雷对一位朋友说:“整个欧洲的灯光都要熄灭了,在我们一生中可能不会看到它再点燃了。”
比利时拒绝了德国的最后通牒后,德国仍然希望比利时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为了面子开上几枪,然后就投降。没想到阿尔贝国王居然下令炸毁列日要塞附近马斯河上的桥梁,以及与卢森堡交界的铁路和桥梁,公开表示抵抗。
当时德国驻比使馆的外交官就说:“比利时人真是一帮可怜的笨蛋,他们干吗不避开压路机呢?我们并不想伤害他们,但是他们如果挡路,那就要被碾成粉末,这帮傻帽儿!”
8月4日上午8点,第一波土灰色的浪涛就冲过了比利时边境,这是德国派来攻打比利时列日要塞的先遣部队,一共3个骑兵师,6个步兵旅,各步兵旅都配备了大炮。德国人在日落之前到达了马斯河畔的要塞,这里后来成为欧洲一系列废墟中的第一个废墟。
德国人入侵1小时后,阿尔贝国王身穿军装,骑马去了国会,坐在马车上跟随他的,是他的王后和3个孩子。一路上,家家户户悬挂着国旗,手拿鲜花,向国王欢呼,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握手。每个人的感情都非常强烈,充满着对同胞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国王在国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回顾创建独立比利时的1830年国会会议,向议员们问道:“先生们,你们是否矢志维护我们先辈留下的神圣礼物,使它不受侵犯?”议员们群情激愤,起立高呼:“是的!是的!是的!”
出席会议的美国大使记下了这个场面,他特别注意到,国王年仅12岁的继承人身穿海军军服,也在聆听父王的演讲。美国大使在日记里说,等到年长日久之后,这位12岁的男孩还会想起这个令人激动的场面吗?令人遗憾的是,1940年的时候,当年的男孩已经登基做了比利时国王,面对更加强大的德国再次入侵,他无奈地选择了投降。
国王的演讲结束后,比利时人同仇敌忾,齐声高呼:“打倒德国佬!处死杀人犯!比利时独立万岁!”
按照德国人的时间表,必须要在法国充分动员之前通过比利时。要想通过比利时,就必须首先攻克列日要塞。
列日要塞雄踞在马斯河左岸高达150米的陡坡上,这一带的河道宽约200米,是天然的护城河。列日要塞是一座驰名欧洲的固若金汤的城池,就像一座城堡的吊闸,守卫着从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整个要塞共有大炮400门,其中口径最大的是210毫米榴弹炮。这些大炮全都被安放在钢制的堡垒当中,而且都能降到地下。每座大型的堡垒有两个连的炮兵和一个连的步兵共400名士兵驻守。
战争爆发后,阿尔贝国王亲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他任命63岁的陆军大学校长勒芒将军担任第三师师长兼列日要塞指挥官,国王要求他“坚守托付给你的阵地,死战到底”。
德军右翼一共3个集团军计34个师,另有一支3个骑兵师组成的骑兵军,一起向比利时扑了过来。这3个集团军分别由克鲁克、比洛和豪森将军指挥,三位将军都68岁,前两个是普法战争时的沙场老将。
德军进攻列日要塞的是从第二集团军中抽调出的6个旅,他们组成了马斯河军团,由埃姆米希将军指挥。如果比利时人不抵抗,那么这支部队就会在主力集结之际完成占领列日要塞的任务。
战前,威廉二世曾经对一个英国将军伸出一只手,把它翻过来,说他将这样通过比利时,意为易如反掌。德国人认为,比利时人说不惜一战就是梦话,顶多进行象征性抵抗,很快就会屈服。
因此,德军没有把作为撒手锏的两种巨炮送到前线,一种是由斯科达兵工厂制造的305毫米臼炮,另一种是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420毫米臼炮。德国人认为杀鸡焉用牛刀,就没把这俩大杀器带上。
8月4日,德军越过边境开进比利时。行军的时候,一点儿都不紧张,德军士兵纵情高唱《德国至上》《国王胜利万岁》,仿佛是去游行,而不是去战斗。
埃姆米希将军指挥的各旅德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进攻列日,当他们到达马斯河的时候,发现桥梁已被破坏,就准备架浮桥过河。这时,比利时军队开火了。德军万万没想到比利时人居然会来真的,德军人数达6万,而比军只有2.5万人,在真枪实弹的对射中,德军开始了第一批死伤。但德军毕竟人数上占优,再加上装备和训练上的优势,还是强渡了马斯河。但是,德国人在一战中遭受的当头一棒也从此开始。
随着德军向列日要塞发动进攻,比利时人的反击越来越激烈,德国士兵的苦恼也就越来越深。德国人原来认为比利时人就是“巧克力士兵”,根本不堪一击,没想到抵抗这么坚决。他们原想在24小时之内通过比利时,现在才认识到,在列日要塞的战斗肯定是残酷的。
8月5日,德军步兵开始攻击列日的堡垒,先用野战炮连续轰击,然后是步兵冲击。但是德军没带重炮,轻炮对于坚固的要塞没有什么威胁,而比利时人从要塞中发射出的炮弹却杀伤了大量德军士兵。德军士兵不惜伤亡,一拨又一拨地投入战斗,玩儿的也是人海战术。
一名比利时军官写道:“他们并不试图展开队形,而是一排排地几乎是肩并肩地冲过来,直到中弹倒地。倒下去的伤亡人员堆成一堵可怕的街垒,快要遮住我们的枪口,为我们带来麻烦。街垒越来越高,我们实在不知道究竟是隔着它射击好,还是走出去用双手开拓一些通道。可是你相信吗?这堵用尸体和伤员堆成的墙垛帮助了德国人,使他们越爬越近,终于爬上了碉堡前的斜坡。但是他们最多只能走到一半,因为我们的机枪和步枪把他们击退了。当然,我们也有损失,但是和敌人的大量伤亡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可见,列日之战爆发后的第二天,各交战国不计伤亡、把士兵的生命视如草芥的情况就出现了。
8月5日夜间,德军各旅再次集结,准备发动一次新攻势。
当时,德国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少将随军观战,他突然发现所在部队第14旅士兵情绪低落,神情沮丧。鲁登道夫立刻去查明原因,原来旅长战死了。鲁登道夫当机立断,接管了该旅的指挥权,并且立即组织进攻。
6日下午2点,德军突破了堡垒圈,进抵马斯河右岸制高点,在那里,可以遥望对岸的列日城及其堡垒。
德国派出使者前去劝降,告诉勒芒将军,如果不让德军通过,“齐柏林”飞艇将毁掉列日。勒芒将军拒绝了德国人的劝降。德国的飞艇对城市进行了轰炸,投下了13颗炸弹,炸死了9名市民,这是20世纪对和平居民进行的第一次轰炸。
轰炸之后,德国人再去劝降,还是无功而返。鲁登道夫一看勒芒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就派出一支36名官兵组成的分遣队,穿上英军制服,开车到勒芒所在的司令部,准备干掉他。没想到勒芒将军的副官看出情况不对,大喊:“他们不是英国人,是德国佬!”于是,比利时人集中火力把这支小分队全部歼灭了。
德军在列日要塞受挫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协约国。法国政府把拿破仑创立的最高勋章——荣誉军团一级勋章,授予了列日市,并且把军功勋章授予阿尔贝国王。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宣称,比利时是在保卫欧洲的独立,是为荣誉而战的战士。英国《泰晤士报》说,比利时人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流芳百世。但是,当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的同时,德国的巨炮也在向列日推进。
自从8月5日炮战开始以来,德国炮兵便不占上风。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105毫米榴弹炮几乎不能对列日堡垒造成任何损害,而重炮连的150毫米榴弹炮也无法奏效,因为它们根本就砸不穿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堡垒。
相比之下,比利时军队凭借开战前对周边地形的精密测量,用要塞炮不断攻击德军。德国人虽然出动飞机修正弹着点,但是连续被摧毁的依旧是德国人的火炮。每到晚上,在炮兵未能压制堡垒火力的情况下,德军发起步兵冲锋,在守军火炮和机枪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出现了伏尸如山的场面。
就在此时,德军第二集团军紧急调拨而来的4个210毫米重榴弹炮营开抵战场。这种榴弹炮最大射程9.4公里,穿甲威力远远大于150毫米榴弹炮。
8月8日上午,210毫米重榴弹炮第一次实施炮击,炮弹朝着巴洪堡如雨般倾泻,几小时后,巴洪堡的多个炮塔失去作用。210毫米重榴弹炮接着又蹂躏了巴洪堡几个小时,巴洪堡终于顶不住了。虽然巴洪堡最大口径的炮塔仍能使用,阵亡者也只有22人,但是剩下的人已经在夏日高温下被有毒气体呛得无法作战,巴洪堡指挥官只好宣布投降,成为列日12堡中第一个投降的堡垒。
德国人手中的大杀器——420毫米重型臼炮
8月10日,德国人手中更厉害的一种大杀器,被英法媒体称为“歌利亚”(圣经中的巨人)的305毫米重型攻城臼炮到了。这种炮是从奥匈帝国借来的。奥匈哥们儿一共装备了24门,德军借走了8门,专门用于攻打列日要塞。
305毫米巨炮运到前线后,首先对伊夫格聂堡进行炮击,305毫米重炮可以射出384公斤重的穿甲弹,击穿2米厚的混凝土墙体,将里面的人员和装备毁伤殆尽,爆炸威力也足以影响周围100米内的建筑,杀伤周围400米内的人员。夜色中,这种重炮的轰击,使得列日周围的夜空呈现出可怕的暗红色,其间夹杂着爆炸所产生的惨绿色。
到了8月11日下午,列日要塞的伊夫格聂堡失陷了,但是,这场攻防战中真正令人胆寒的巨炮还没出场。
8月12日,在马斯河军团展开攻击一周之后,令人瞠目结舌的巨炮抵达了前线,这就是克虏伯军工技术的集大成者——两门420毫米重型臼炮。这是当时德军可以拿得出手的最大口径重炮,它的昵称是“丰满的贝莎”。
一直到8月9日,贝莎才配备完毕。巨炮长7米,重达42吨,每颗炮弹有1吨重,威力极其巨大。为了将它运到前线,需要200多名炮兵辅助,先要用火车运到铁路线尽头,再铺设专门的公路,然后用36匹健马拖拉到列日附近的德军阵地。沿途的比利时百姓看到这个怪家伙,一个个目瞪口呆,异常惊愕,知道大难临头了。
“丰满的贝莎”到达阵地后,耗时6个小时才装配完毕。列日要塞的末日真要到来了。
8月12日下午,两门“丰满的贝莎”开始发射,炮弹击中要塞之后,爆炸形成的尘土、碎片、硝烟,升入了300多米的高空。炮击持续24小时之后,又有3座堡垒被德军占领。
到8月16日,列日要塞12座堡垒中已有11座失守,只有勒芒将军所在的堡垒还在坚持,直到“丰满的贝莎”把它炸毁。德国人攻进堡垒之后,发现勒芒将军被压在一大片碎石下面,看起来已经气绝身亡。一名满脸污垢的副官守在边上,对德国人说:“请对将军尊重一些,他已经死了。”其实,勒芒只是被震昏了过去,苏醒过来后,他被送到了埃姆米希将军面前,交出指挥刀说:“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请你务必在战报中说明这一点。”埃姆米希将军说:“你的指挥刀并没有玷污军人的荣誉。”并把刀还给了勒芒,说:“你留着它吧。”一战时的军人还是很有骑士风度的。勒芒将军从此过上了战俘的生活,他写信给国王说:“我当时是乐于牺牲自己生命的,可是死神不要我。”
勒芒的两个对手——埃姆米希和鲁登道夫的脖颈上则挂上了十字功勋章,这是德国最高等级的军事勋章,以它的俗称“蓝色马克斯”而闻名。鲁登道夫将军指挥的德军第14旅占领了列日城,这一年他49岁,列日成为他光辉的起点。
列日要塞被攻克后,德军右翼的全部兵力投入行动,开始横越比利时。列日虽然丢了,但是推迟了德军的推进,为协约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虽然德军大举进入了比利时,但是比利时军队迫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作战。另外,比利时人炸毁桥梁、铁路,迫使德军不得不抽出兵力来保护后勤运输线。
德军认为,必须袭击比利时老百姓,作为严厉无情的报复。于是,德国军队所到之处焚毁村庄、打死平民的事儿非常多。一直到现在,比利时很多城镇的公墓里,还有墓碑上面刻着“1914年被德军杀害”的碑文。
德国人这么做,完全不顾道义准则和战争惯例,希望以此吓住比利时,实现速战速决的目的。针对即将与法国的战斗,威廉二世公开说:“一切都应该被淹没在火焰和血泊中,必须把男女老幼都杀死,一栋房子、一棵树都不能留下,这是唯一能使退化了的法国民族感到畏惧的恐怖手段。运用这种手段,战争不到两个月就会结束,假如我以人道主义为怀,战争会延续好几年。”事实却是,德军抛弃了人道主义,战争仍然延续了好几年。
8月20日,德军攻占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比利时人民更加愤怒,反抗更加激烈。8月25日,德国人火烧了列日与布鲁塞尔之间的小城卢万,它有一座美轮美奂的中世纪图书馆,里面珍藏着许多价值连城的古代手稿,全被德军付之一炬。卢万城建于1426年,那时柏林还只是一片木棚。现在,卢万被德国人化为灰烬。
一位德国军官对来到卢万的美国外交官说:“我们一定要把它毁掉,绝不会有一块儿砖石还砌在另一块儿砖石上,你们听着,一块儿也不会。我们要教导比利时人尊重德国,人们将世世代代在这里看到我们干了什么!”
今天的德国人看了这段话,一定会无比郁闷。
德军通过比利时之后,开始进攻法国,法国军队奋起迎战。
其实法国在一战初期的战略战术,跟德国几乎完全一样,也是主动进攻。法国人的战略方案是1913年4月制订的“17号计划”,这个计划说到底就是一个词:进攻。计划一开头就讲,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求我全军将士奋勇前进,齐心协力,对德军发动攻击。
法国总参谋部认为,德国人在右翼投入的兵力过强,在左翼和中路的兵力就会相应削弱,法国可以在这一带取得突破。所以,法军在兵力部署上减少了右翼的防守兵力,增强中路和左翼,想在这两个方向进行突破。法军的作战目标首先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然后是占领德国本土。德军重心放到了右翼,法军重心放到了中路和左翼。法国人认为,这就跟赛马似的,我的下驷对你的上驷,我的上驷对你的中驷,我的中驷对你的下驷,再不济也是平手。你就算占了我的地盘,我也可以占领你的地盘,双方谁也不吃亏!
但是,相比计划周密、思维缜密的德国人,法国人显然算错了。法兰西民族被复仇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无论是战略计划,还是军事准备,都非常不合实际。
当法军开往前线的时候,可以看到什么景象呢?穿戴还停留在1830年的沙场老将,骑马走在队伍的前面;骑兵团的士兵身披着闪光耀眼的护胸铁甲,头盔上垂下长长的黑色马尾,一水儿拿破仑战争时的装束;大炮都是75毫米口径的野战炮,缺乏重炮。
法国步兵的穿戴同样停留在1830年,蓝色军上装搭配红军帽、红军裤。1830年步枪子弹的射程只有200步,军队都在近距离交战,不用隐蔽。而到一战时期,鲜艳的服装是给人家提供显著的标靶。
法国陆军部长原本打算让法国兵跟其他国家的军队一样,穿戴别这么鲜艳,把军服改成蓝灰或者青灰色,但是遭到了陆军狂热的反对,陆军的捍卫者们宣布:“取消一切鲜明的色彩,放弃一切使士兵生机勃勃的服装,是违背法国人的爱美观念和军队职能的。”法国前任陆军部长在议会上大声疾呼:“绝对不行,红裤子就是法兰西,法兰西就是红裤子。”
上前线打仗还爱美?穿红裤子你挨一枪都找不着伤口在哪儿。
可以看出,法国人的观念非常陈旧。
当时法军的总司令“迟钝将军”霞飞,年近六旬,出任总司令之前是后方勤务总监,工程兵军官出身。除了为人稳重沉着、不动感情之外,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什么事儿都充满信心。他的副官曾经问他,战争是否会爆发。霞飞说:“我认为这不成问题,我一向认为战争是要来的,我要指挥战争,我要取得胜利!无论干什么都恪尽职守,这一次也会如此,就像我以前干的那样。”
战争一爆发,法军就在边界展开了5个集团军,对付德军部署在西线的70个师,实力是相当的。
法军在德军右翼攻击当面部署的是郎勒扎克指挥的第五集团军。郎勒扎克将军认为,如果德军在马斯河西岸大举南下,他的防区暴露的侧翼将面临危险,于是向霞飞写信通报了自己的忧虑。与此同时,法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吕夫将军,也表达了对德军长驱直入穿过比利时的忧虑。
霞飞却以莫名其妙的自信认为,郎勒扎克的信不合时宜,而对吕夫将军,霞飞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你错了。”霞飞说总司令只要发布命令,不必进行解释,将军们只需要执行而不必思考,各集团军司令收到命令后,应该执行命令,这才是职责所在。
对于霞飞来讲,大军鏖战,最关键的是执行作战命令的决心和激情,胜利并非来自于最理想的计划,而是来自最坚定的意志和信心。
8月6日至10日,英国远征军准备渡过海峡,协同法军作战。这支军队拥有3万匹战马,315门野战炮和125挺机枪,总共8万人。英军军官们的指挥刀都是刚刚磨过的,闪闪发亮,他们奉命在动员前三天把指挥刀送去打磨,但是这些刀在一战的战场上,除了检阅时行甩刀礼致敬外,根本没有用处。
英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是陆军元帅弗伦奇,手下两个军,一个军长是黑格爵士,另一个军长是格里尔森爵士。两个军长跟他们的指挥官互相看不起,矛盾重重。
8月15日,在西线战场上,调集军队和前哨战阶段结束。
法军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了攻势,第一、第二集团军分别穿越了洛林地区的两条天然通道,猛烈进攻。德军在洛林地区的守军是第六、第七集团军,他们的任务是把尽可能多的法军牵制在这条战线上,使他们无法支援右翼。
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国第六、第七集团军的统帅、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要先行退却,把法军引入口袋,拉长法军交通线,把他们咬住,这时候,德军的右翼就会打响决战。王储的任务就是诱敌深入,关门打狗,让这个战区的敌人取得战术上的胜利,而使敌人全体遭受战略上的失败。所以在法国人进攻的头几天,德军按照计划徐徐后退,蓝衣红裤的法国士兵从公路上汹汹而来,开进了曾经属于他们的国土。
眼看着霞飞指挥的法军就钻进了施里芬布置的口袋阵。可是,就在施里芬计划要如期实现的时候出了问题。从法军在洛林发动进攻开始,小毛奇执行施里芬计划的决心就开始动摇。他曾经指望着法军会调集左翼的主力来迎击德军的右翼,但是法国人没有这么做,而是集结主力向洛林地区大举进攻。所以小毛奇就考虑,要不要调整整个战略部署。
实际上,这个时候双方就是比谁的动作快,因为都有空子钻。小毛奇这时候产生了动摇,他怕德军的右翼占领了巴黎,法军却突破左翼占领了柏林。再加上前线将领鲁普雷希特王储感到很不是滋味,兄弟部队都在昂首阔步地前进,只有自己一退再退。他认为,要完成牵制更多法军的任务,最好的办法是进攻,并且跟小毛奇在电话里激烈争论了三天。
最后,德军总参谋部派了一位少校到前线了解情况。鲁普雷希特告诉这位钦差:“要么让我进攻,要么就下一道明确的命令禁止进攻。”他直接给副总参谋长打电话,问我发动进攻到底行还是不行。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会束缚你们的手脚,不准你们进攻,但你必须担当起责任,本着良知做出你的决定。”鲁普雷希特回答:“早就决定了,我们进攻啦!”副总参谋长说:“好吧,愿上帝保佑你!”
于是,施里芬诱敌深入的口袋战略被放弃,第六、第七集团军后队改前队准备反攻。
这真是可惜了天才的施里芬计划!施里芬爵帅要是泉下有知,估计要被气得活过来。
几乎与此同时,霞飞将军也发布了第13号命令,指示第三、第四集团军准备进攻阿登山区,第五集团军向桑布尔河北面进攻。
从1914年8月18日到24日,德法双方在边境一共打了4场战役,分别是洛林会战、阿登会战、桑布尔河会战和蒙斯会战。
8月20日上午,法军第一、第二集团军向德军严阵以待的洛林防线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焦头烂额、头破血流。这场战役充分证明,对配有重炮、铁丝网和机枪的防御阵地发动进攻,就跟送死差不多。
这时候的机枪和重炮的杀伤力,不知道是拿破仑时代的多少倍,但是法军的进攻方式跟拿破仑时代一样,完全靠士兵的血肉之躯,平时刻苦训练瞄准射击这些科目,在战场上根本没用。在德军机枪和重炮的打击下,法军伤亡惨重,两个集团军被迫撤退。日暮时分,只见战场上尸横遍野,战死的士兵一排排、一行行,四肢伸开,脸面朝地,惨不忍睹。
连集团军司令的儿子都战死沙场了。司令官知道自己的儿子战死后,沉默了片刻,对部下说:“先生们,我们还要继续下去。”这句话,后来成了法国一句鼓舞人心的口号。
8月22日,法军又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各个战场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法军在进攻前,枪上装上了刺刀,无数的旗帜随风飘扬,军乐队演奏着慷慨激昂的《马赛曲》,戴着白手套的军官们,在乐队20步之前,踩着音节整齐快速地前进,声势很是浩大。
一位英国军官对亲眼看到的情景,做过这样的记载:“当法国步兵前进时,他们前卫队的步伐是整齐的,队形也是整齐的,甚至在德军枪炮下倒下去时,也是整齐的。他们倒下之后,就再也无法爬起来。他们很勇敢,并不退缩,一直前进着。前卫队的军官们带领大家前进,他们丝毫不害怕敌人的枪炮,昂首阔步,其勇敢沉着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前卫队一小队一小队倒下去,又一小队一小队跟上去,不停地倒下去,又不停地前进,但截止到现在,后续部队倒下去的位置,从没有超过第一个倒下位置45米的。对于红裤子兵的这种战法,我深为遗憾,而对于他们的奋勇精神,我敬佩到了极点。”
战斗一开始,法军第三殖民地师打了6个小时就全军覆没,师长阵亡。战场上一片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象,成千上万的死人还是站着的,靠在由成批的尸体垒成的拱扶垛上。
一个法国士兵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双方炮弹你来我往,看起来就像死神到处喷火。战场上尸横遍野,有法国兵,也有德国兵。我们部队的那些军官,上阵时还戴着白羽毛装饰的圆筒军帽和白手套,因为戴白手套阵亡被认为是漂亮的。炮击连续不断,但只要一停,我们就能听到森林里伤员的一片哀号,每天总有一些人发疯。”
到8月23日,法军败局已定,但是他们仍然鼓足勇气,挥舞军刀呐喊着前进,向敌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但是血肉之躯注定不是机枪大炮的对手,法国第三、第四集团军也被迫撤退了。在此期间,在桑布尔河畔的第五集团军奉命渡河进攻,霞飞要求英国人配合这次行动,渡过蒙斯运河。
进攻的时候,法国人既没有挖掘战壕,也没有架设铁丝网或者修筑别的防御设施,就用自己的肉体向敌人猛冲,军号嘹亮,战旗飘扬,法国人打得十分壮烈,但是损失惨重。德国人的机枪威力巨大,一位法军军官这样描述:“那些自前方打来的机关枪,不知道有多少,声音连在一起,听起来像是鬼哭狼嚎,让人头皮发麻。夜里一串串弹丸,拖着一条条白色的尾巴在空中掠过。我老有这样的感觉,每一发子弹都是冲着我来的。”
由于损失惨重,法军第五集团军也被迫撤退。与此同时,英军和德军在蒙斯运河展开了争夺战。这是英国士兵自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之后,首次和欧洲的敌人作战,也是滑铁卢战役以来在西欧的第一仗。英军累计投入两个师共3.5万人,打了9个小时,伤亡1600人,把德国的克鲁克集团军拖住了一天。
整个法德边界战役中,法军投入70个师,伤亡14万。但边界已被德军突破,法国的大门被打开了。
普恩加莱总统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既要后撤也要进攻,过去两个星期的梦幻结束了,现在,法国的未来取决于它的抵抗能力。”
1914年8月边界之战后,法国第四、第五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9月2日,德军克鲁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挺进到距巴黎仅有15英里的地方。
霞飞指挥的法军主力,在边界之战中损失近30万,却没有阻止德军前进的步伐。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紧急迁往波尔多。
然而,克鲁克并没有立即向巴黎前进,而是向东旋转,以配合比洛指挥的德国第二集团军围歼法第五集团军。这样一来,德军旋转战线上的侧翼就要从巴黎附近经过,并且还要横越法第六集团军的前方。
“迟钝将军”霞飞一向反应迟钝,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他还是命令部队继续后撤。但是巴黎卫戍司令、老将加利埃尼看到了机会,他兴奋地说:“他们把侧翼送上门来了!德国人怎么这样蠢!我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
加利埃尼立即命令毛努里指挥的法国第六集团军准备攻击德军右翼。他又打电话给霞飞,请他批准攻击行动,但霞飞没有表态。加利埃尼又驱车驶往英军司令部,希望赢得他们的支持,但英国人也表示对这个计划不感兴趣。
9月3日晚,克鲁克抵达马恩河,而他追击的法国第五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已经渡过了马恩河。这两支部队仓皇撤退、指挥混乱,虽然一再接到炸毁桥梁的命令,但都没有来得及执行。克鲁克占领了桥头堡之后,不顾柏林最高统帅部要他与比洛的第二集团军齐头并进的命令,准备于次日清晨渡河,继续追歼手下败将。
这一天,克鲁克集团军虽然行进了近30英里,但已经累垮了他的士兵,也把他的给养车队和重炮队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9月4日,加利埃尼终于抓住了对战争进程影响重大的战机。
上午9时,在未取得霞飞同意的情况下,加利埃尼擅自向毛努里发布命令,让他先做好战斗准备。然后,加利埃尼再次给霞飞打电话,请霞飞下达攻击的正式命令,但霞飞还是那么迟钝,对这个请求不置可否。
听完加利埃尼的请求后,霞飞看着作战地图陷入沉思。霞飞有一项本领,他可以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整日地思考,而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议论。
下午,加利埃尼再一次打来电话,“迟钝将军”霞飞终于批准了加利埃尼的请求。霞飞命令毛努里的第六集团军从马恩河北岸发动进攻,并下令法军其他部队停止后撤,于9月6日开始发动全面反攻。
9月5日,当克鲁克集团军经过巴黎东面时,甚至可以望见埃菲尔铁塔。但德军士兵们不知道,这是他们在一战中离巴黎最近的一次。
与此同时,克鲁克集团军后方侧翼受到了法国第六集团军的袭击。克鲁克立即命令负责掩护德国第二集团军右翼的第三和第九军,回头对付法军。这样一来,克鲁克的第一集团军和德国第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一个宽达20英里的缺口。克鲁克之所以敢冒这个险,是因为这个缺口当面的英军已经撤退了。
此时,对德军来说,取胜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在法军主力部队和英军突破这一缺口之前,击败法军的两翼,即毛努里的第六集团军和福煦的第九集团军。
毛努里的部队在克鲁克的进攻下,很快就顶不住了。毛努里请求加利埃尼从巴黎城内火速派兵增援。
于是,加利埃尼命令巴黎警察局征集出租车,将1个师的兵力紧急输送到战场。
战争史上第一支摩托化纵队诞生了!巴黎城内,大喇叭开始广播,所有出租车司机放下乘客,到市政厅门口集合,拉上军人上前线。巴黎出租车司机们听到后,马上停车,对乘客说,先生请您下车,我要去参加战争了。倍儿自豪。乘客给双倍车钱,祝你好运!
2000辆出租车把1个师的法军送到了前线,使毛努里最终没有被克鲁克打垮。
9月6日凌晨,法军发起全线反攻。
法国第六集团军继续与德国第一集团军激战;法国第五集团军也掉过头来,变撤退为进攻,与法国第六集团军一起进攻德国第一集团军;法国第四和第九集团军则截住德国第三、第四集团军,使德国第一、第二集团军陷于孤立。
9月8日,战事进行到了关键时刻,弗伦奇率领英军3个军悄悄地钻进了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将这两个集团军隔开。德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面临着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于是,比洛在9月9日下令德国第二集团军撤退。克鲁克的第一集团军虽然暂时击败了毛努里,但此时也处在孤立无援的不利局面,不得不向后撤退。到了9月11日,德军在西线的几个集团军都后撤了。至此,马恩河会战以法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这场战役中,交战双方先后投入了150万兵力,伤亡人数将近50万。其中,法军损失25万人,英军损失1.3万人,德军损失22万人。
在马恩河会战中,法军和英国远征军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保住了法国首都巴黎。这场会战的意义非常重大,施里芬计划彻底泡汤,德国人丧失了首先迅速击败法国再回头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从此,西线战场进入了相持阶段,德国人极不情愿地被拖入了两线作战,胜利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
在战争爆发的一个月内,德军快速穿越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挺进。那时候,整个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巴黎即将被占领,德军很快就会取得战争的胜利。然而,协约国却出人意料地在马恩河畔转败为胜,因而被称为“马恩河畔的奇迹”。
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彻底落空,于是开始挖掘战壕。法军针锋相对,也开始挖战壕。双方比赛着挖越来越长的战壕,向着海边延伸而去,西线暂时安静下来。德法两军的士兵相距不远,互相“问候”都听得清清楚楚,就这样对峙着。
1914年的圣诞节很快到来了,双方宣布停火24小时,让在战壕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士兵们过个节,喘口气。这一天,打了几个月的士兵们暂时不用担心敌人的炮弹会落在自己头上,他们终于有时间可以思念远方的亲人和逝去的战友。
有些地段的德法两军士兵们还举行了联欢会,啃着味同嚼蜡的压缩饼干的德国兵发现,法国兵竟然吃得这么好,自己这边平常只有军官们才能享用的高级香肠、黄油和果酱,法国兵居然随便吃,味道更香的肉罐头更是堆积如山。
12月26日,双方恢复了战斗。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去法国阵地抢罐头,成了很多德国兵进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