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以后,十八万楚军整合完毕,楚怀王御驾亲征,楚军浩浩荡荡的杀奔重丘。
可就在楚怀王想和秦军一决死战的时候,突然有传令兵跑来,“报告大王,秦军已于昨日撤退回国,并没有再继续向国内进犯?”
“啥?!”
听了这话,楚怀王直接愣在当场,他怎么也想不到秦军撤退的理由。
那么秦军为什么要在局势有利于己的情况下撤退呢?
原来,庶长奂于重丘“大胜”楚军以后,正打算继续向楚国内部深入,可就在这时候,突然从咸阳方面传来消息,让庶长奂赶紧撤退回国。
因为就在他们对楚国发动侵略的时候,蜀郡守赢辉突然叛变,他先是在蜀地宣布独立,然后亲率大军从石牛道出发,兵锋直指南郑,企图在攻下南郑以后直接入主咸阳,斩杀嬴稷而自立为君。
那这个赢辉又是什么人呢?他为什么要发动政变呢?
赢辉,生年不详,秦惠文王之子,嬴稷同父异母的哥哥,当年蜀地叛乱被平定以后,秦惠文王便命他守卫蜀地。
那么他为什么要造反呢?
有人笑了,“那还能为什么?必须是为了秦王的位置呗!”
呵呵,这话说的没错,可您要是认为只有这个原因那可就错了。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四川盆地那是天府之地,经济和农业那都是一流的。可是在战国时代,此地可真是烂的没法说了。就这么说吧,除了能弄点儿粮食以外啥娱乐项目都没有,说是穷山恶水之地也不为过了。再加上那地方山高皇帝远,郡守要想瞒着国君干点儿啥简直太容易了。您想想,赢辉身为秦国公子,他甘心在这地方养老吗?那肯定是不甘心的呀,可是他又回不去咸阳,所以只能玩儿一把大的,争取夺下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王位。
可是他玩儿大了,他以为秦国的精兵强将全都去了楚国,殊不知秦昭王只派了十万人,为的就是防着内部动乱和赵国趁虚而入。
结果呢,还真让秦昭王给算着了。当他听说赢辉于蜀地叛乱以后,马上给司马错分了十万人,让他前去平乱,并在同时派出使者,让身在楚国的庶长奂赶紧回国,以防止赵国趁虚而入。
司马错在收到命令以后率领十万秦国锐士以急行军的速度向南郑赶去,等他到南郑的时候赢辉的“蜀军”还没有到达,由此可见其速之快。
到达南郑以后,司马错命令士兵休息一夜,达到以逸待劳的效果。
次日,赢辉军打到南郑,可当他看到城墙上多如牛毛的秦军以及满城的司马大旗以后彻底懵了,要知道,当初司马错在石牛道对蜀军的那次大屠杀以后,蜀国人一提司马错那都是噩梦,套用《三国演义》里的一段话来说就是“小孩儿一听司马错的名字以后都吓得不敢啼哭”。
所以,当“蜀军”看到司马大旗以后直接蔫儿了,就这样的军队您别提攻城了,估计就连上炕都费劲了。
那赢辉到这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情报网是多么的垃圾,竟然天真的以为秦军的强将精兵全都被派出去了。
看着司马大旗,又向身后看了看已经被吓尿的“蜀军”,赢辉长叹一声,直接命令大军回蜀地,打算以蜀地的“天堑”做掩护,和秦军展开长时间的拉锯战。
可他没有机会了,因为司马错不会再给他这个机会。
司马错看到敌军撤退,甚至将背后都亮了出来,直接在南郑城里集结了大批冲击骑兵,冲击骑兵身后则是满满的秦国步兵。
滋啦,随着南郑大门慢慢的打开,一群骑着黑马,穿着黑甲,如同地狱一般的骑兵从南郑城里慢慢的走出。然后这些骑兵在司马错的命令下越来越快越来越快,轰隆隆如同地震般的声音响彻大地。
结果,没有什么结果了,赢辉的蜀军一触即溃,他们投降的投降,被杀的被杀,最后只有赢辉带着不到万人逃回了蜀地。
可那赢辉前脚刚刚抵达蜀地,擅长长途奔袭的司马错便已经带领着秦军杀过来了。
主力早已经在之前损失殆尽,赢辉还能有什么办法来对抗司马错?
结果,司马错成功的灭掉了蜀国叛军,当场处死了赢辉,南边的蜀国之乱顺利平定,用时不到两个月。
司马错,真乃当世之名将也。
乾坤大挪移--楚国北线战况。
那匡章不愧为齐国名将,指挥大军作战依旧风骚,楚国北部防军根本就挡不住三国联军的攻势。
可是秦国人退走以后,楚国方面很明显是轻松了不少,楚怀王分兵五万防守西边境,只留六万余人守国内,其他的士兵全部调往北线。并命唐昧率军退守楚方城(楚长城),争取在此地拖死三国联军。
楚方城,大概建于公元前700年左右,其目的便是为了防御中原众诸侯国的侵略,它主要分布在现在豫南的南阳、平顶山、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可以这么说,如果想从楚国正北面侵略他,那这个楚方城便是准准的必经之路了。
如果鄙人是唐昧的话,便一定会对楚怀王言听计从,大王让我上哪我就上哪。
可是唐昧明显不是笔者这样的凡夫俗子,那楚怀王虽然命他守住楚方城,可唐昧有更好的办法,那便是于楚方城更北的泚(次)水南岸设营布阵,固守此地拖死齐军。
泚水,位于楚方城北,如果想要攻打楚方城就必须先渡过此水,泚水很是神奇,这地方的水深浅不一,水流还很急,可谓是楚方城的天然屏障。
这么一看,唐昧确实要比笔者高明不少。
可笨有笨的好处,聪明也有聪明的坏处,唐昧还真就输在这个聪明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