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内乱平定以后,赵国和燕国成为了秦国的友好邦国,而楚国、魏国和韩国却彻底的得罪死了宣太后。
魏襄王和韩襄王这时候害怕了,赶紧派出亲善使团前往秦国恭贺秦国新王继位,可全都被宣太后赶出了咸阳。
二人无奈,只得投向了东边齐国的怀抱,希望以后自己被秦国归拢的时候齐宣王可以救自己一把。齐宣王就这样得了两个便宜小弟。
公元前307年,没有了后顾之忧的赵雍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的实施自己心中的大变革了。那他要实施什么改革呢?为什么一定要将秦国搞定了以后才能开始实施呢?
其实这个改革的名字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闻名中外的胡服骑射!
记得笔者在中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这个胡服骑射的课文,可是当时根本没当回事儿,心说:“不就是换套衣服吗?有什么可牛的?”
可当笔者开始真正的研究历史以后才知道这个胡服骑射有多么的恐怖。
要说胡服骑射就必须先知道当时赵国的国情和地理位置。
赵国,主要活动在今山西和河北,其地理位置极为蛋疼,南邻秦、韩、魏、东临强齐,北邻燕国,中间还插着一个中山国。但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赵国西北紧挨着林胡(胡人)、楼烦(胡人)、东胡(胡人)和匈奴人。
这些势力拥有当时全世界最强悍的轻骑兵战斗集团。他们来无影去无踪,骑射技术更是无人能及。
因为紧挨着赵国,这些势力便总是去赵国的边境抢劫,赵国的女人(赵国出美女)、丝绸、财宝、粮食,都是这些游牧民族最需要的。(注:赵国出美女天下闻名,有时间我一定要去一趟邯郸,看看“赵国”的那些美女究竟有多美。)
所以,赵国历代君主抽调了大量的赵国精锐士兵在西北边境线上设防,为的就是阻止这些强盗进入赵国掠夺。
可他们能做的也只是憋在城池里面防守,主动出击的话则完全不是这些外族人的对手,因为这些外族人的轻骑兵作战能力实在是太高超了。
笔者曾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胡、匈奴、以及以后的女真和蒙古人的骑兵作战水平,到最后惊恐的发现,他们的轻骑兵竟然领先了欧洲近千年!这简直太恐怖了,尤其是千年以后的匈人和蒙古人,他们的骑兵作战能力和残忍程度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别问我这些游牧民族的骑兵到底是怎么打仗的,因为你们马上就会在赵国骑兵团身上知道了。
有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在赵国的后方,也使得赵国无法出动举国之兵去进攻其他的国家,因为后面总会有一只魔掌牵制着你。尤其是多年以前,魏国放弃了中山的控制权,支持中山复国,使得中山横插到了赵国的心脏部位(陕西与河北交界处,占地面积约四百公里),大大的限制了赵国的行动力,并且中山国时不时的便会派兵骚扰赵国,成了赵国的一大心腹之患。
赵雍继位以后,立誓要改变这种状况,他要彻底消灭这些外族强盗,而不是只窝在城里面坚壁清野。但想要消灭他们就必须要拥有一支更为强大的骑兵团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原列国的骑兵就干不过这些游牧民族的骑兵呢?是因为这些游牧民族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还是因为中原人养的马不行?
赵雍觉得这都是原因,但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原人的服装限制了他们的行动!
要知道,古时候的中原人,他们的服装都是拖泥带水的大长袖,哪怕上阵打仗,甲胄里面也是这种衣服。
所以,赵雍第一个要改的就是赵国人穿的那身衣服!
可这谈何容易,这些衣物已经在中原传承了千年,这是你想改就能改的吗?咱不说别的,赵国众多大臣这一关你就过不去。
所以,赵雍就必须先在彻底改革之前将手下这些顽固派弄服了。可光凭他一个人是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的,于是,他便请教了自己的左右手,肥义和楼缓。
肥义,赵国邯郸人,思想开明豁达,从不被“传统”所束缚,什么决定对赵国有好处他便举双手赞成,因为行为准则和赵雍很对路子,赵雍便命他为赵国相国。
楼缓,心思细腻的纵横家,头脑反应很快,赵雍的坚定追随者,赵国大夫兼外交官。
某天,赵雍在体察民情的时候顺路登上黄华山山顶,在这里可以清晰的望见东边的中山国和临近三胡的西北边境。赵雍一时兴致大发,就在此地召见了肥义和楼缓。
他背对着二人,看着远处的中山国,貌似自言自语的道:“我赵国的前人们是多么英明神武,他们凭借着漳河滏水之险修建长城,又攻下了蔺与郭狼,据长城而守胡人,让这些外族人无法迈进我赵国一步,那时候的赵国是多么的强大。可如今,中山复国,卡在我赵国中部,始终对我造成不小的威胁,楼烦、林胡、东胡、匈奴又屡次进犯我边境,压得我喘不过起来,如今秦国已经和我赵国结盟,我的西南方已没有后顾之忧,如果这时候还不趁机强大,我们赵国必将灭亡于历史的长河。我想要举国改胡人之服,练习骑射技术,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楼缓没说什么废话,只一拱手,“好!”
肥义也是一躬表示赞同。
看到自己的左右手这么支持自己,赵雍心中很是高兴,可是二人本来就是自己的“脑残粉”,他们能答应已经在赵雍预料之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说服其他的大臣也支持自己的决定。
所以赵雍接着道:“唉,可想要进行改革哪是那么容易的?胡人在中原人的眼中被视为野蛮人的存在,咱们赵国人同样瞧不起他们,如果突然改穿胡人的衣服,我怕那些大臣不会答应,到底应该怎样才能让这些人赞成我的政策呢?还请二位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