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全三册)
  4. 93 合纵成
设置

93 合纵成(1 / 1)


公元前320年,已经在峡地准备了两年的秦国终于完成了集结,发大兵攻打义渠。

而这时候的义渠王早就已经率领义渠走出了之前内乱的阴影,便亲率大军前去迎击秦军,打算一举歼之。

两方的战斗力都超级强大,所以这场战役打得那是鬼哭神嚎,难分难解,至于战役的具体细节史书上没有表,我也不好妄加猜测,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双方损失都很严重,因为秦国方面只拿下了郁郅(今甘肃庆阳东)便撤退回国了,并没有对义渠进行灭国之战,所以此战的结果只能说是秦国人险胜。

同年,齐国发生了大事,伟大的齐威王崩了,其子田辟疆继位,是为齐宣王。要说这齐威王真没白活,因为他的改革,使得齐国一跃成为当时战国最强的国家,两次大败风头正劲的魏国,也将这条中原恶霸拉下了王坛,齐威王,不愧他这个威字。

公元前319年,秦惠文王开始将矛头瞄准韩国,他出大军前去攻打韩国,并夺去了韩国的鄢地。

鄢地,位于现在的湖北宜城西一点儿,在汗水和庐江之间,是当时著名的捕鱼胜地,经济非常发达,可这不是秦惠文王攻打此地的主要目的,因为这地方卡在了秦、楚、魏、韩中间,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只要秦惠文王将这块地方给拿下,那他就等于是彻底打开了冲向中原的门户,四国便要直接面对秦国虎狼的军事压力,可秦惠文王算来算去,硬是忘记了拿下此地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没错,拿下了鄢地以后,确实是可以直面中原各国了,但是那些国家不是傻子也不是木头,当然不会站在那里让你打。

果然,秦惠文王的这一军事举动立马引得整个华夏都警惕起来,因为他们发现,秦国人的爪子伸得越来越长了,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而直面秦国威胁的诸侯国就更是如履薄冰了。

几乎在秦国攻陷鄢地的同一时间,楚国、魏国、韩国就开始频频向边境调兵遣将,准备防御可怕的秦国。而这个时候,公孙衍笑了。

其实他早在张仪再次登上魏国相国宝座的时候便已经频频出使他国(其他的国家已经被搞定,主要出使的还是齐国和楚国),力求建立抗秦联盟,魏惠王也十分支持公孙衍,他表面上与张仪虚与委蛇,实际上却是暗地里在资金上支援公孙衍。

所以,公孙衍做的这些事情都没有被张仪发觉,而当他发现的时候也已经太晚了。

就在秦国人攻陷了鄢的同一时间,公孙衍和魏惠王向张仪摊牌了。

一日早朝,张仪和往常一样,迈着四方步,趾高气昂的到了王宫准备议政,可当他看到久未出现的公孙衍站到魏惠王身边的时候便知道大事不妙了。

果然,魏惠王阴狠狠的对张仪笑道:“这不是张丞相吗?哦不,应该是曾经的张丞相,您老可来的真早啊,朝中所有的大臣都要等你到来才能召开朝会是吗?”

张仪看着魏惠王的表情,听着魏惠王口中说出的话,那大汗珠子是一颗一颗的往下流,凭着他多年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的经验来看,魏惠王今天是有要整死他的心了。

于是在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张仪顿时间变成了“小绵羊”,满脸堆笑的道:“大王,您如今真是越发精神了。”

魏惠王熟悉张仪的德行,也没有搭茬,只是不停地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座椅,用那双阴狠狠的眼睛看着张仪。

张仪知道,自己要是再胡说八道兴许就没有活下去的机会了。于是很是镇定的对魏惠王道:“大王,西面有狼。”

魏惠王微微思考了一下,冷笑的道:“我中原猎人很多,还打不死你这头饿狼?”

“可如果打不死呢?我可听说猎人每次打狼可都会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啊。”

魏惠王听了张仪的话以后眉头紧皱,好似坚定的心有了一丝松动,公孙衍见大事不好,便要劝谏魏惠王,可是魏惠王伸出了手,阻止公孙衍继续说下去,只是对张仪说了简单的三个字,“你走吧”。

如此,魏惠王将张仪撵回了秦国,公孙衍成为了魏国新的相国,而惠施也在这之后回到了魏国。

可能有的朋友会对上面张仪和魏惠王之间的隐语对话有些疑问,怎么说了这么几句话魏惠王就把张仪给放回去了呢?

其实二人的对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张仪:“大王,您可要想好了,西面的秦国凶残强大,您要是把我弄死了,难道就不怕秦国人来找你的麻烦吗?”

“呵呵,我已经勾结了多个国家,即将对你秦国展开围堵,我不灭了他就不错了,怎么还会害怕秦国的报复呢?”

“是吗?但大王怎么就不想想,如果您灭不了秦国怎么办?到时候一定会引火烧身,这天下的事情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听了张仪这么说,魏惠王才在权衡之下将张仪放走了。

放走了张仪之后,魏惠王便开始着手准备和众多诸侯国联合攻击秦国之事了,可天不遂人愿,就在魏惠王打算大展拳脚的时候,突然在某一天死于梦中。

这位活了八十一岁,在魏国国君之位长达五十年的魏罃就这样死了,其子魏嗣继承了王位,是为魏襄王。

而本来打算进攻秦国的事情也因此拖到了下一年。

这一年,宣扬仁政的孟子来到大梁拜见了新为国君的魏襄王,可是从大梁出来以后却愤愤的和周边的朋友们说魏襄王不似人君。

原来,在战国时期,所有的君主都喜欢能给国家带来实际利益的政策,那个时候法家是最吃香的,你比如李悝、商鞅、申不害等。

而孟子等儒家之人所宣扬的仁义道德在战国实在是太过于虚无缥缈,所以,魏襄王根本就不吃他那一套,聊了几句就失去了兴趣。从而冷落了孟子大师。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