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陲边境闹得欢,身在南方的楚国又怎么落后?
公元前349年,沉寂了很多年的楚宣王看到中原这一段儿总是刀光剑影叮咣的打个不停,不甘寂寞的他也向中原发兵了。
可他这次出兵的对象却是让笔者惊掉了下巴,笔者是千想万想也想不明白楚国为什么放着挨着他的秦国、魏国、韩国、宋国不打,偏偏要去攻打什么劳子的齐国。
笔者勉强猜测,楚宣王这么做的原因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料想齐国也没想到楚国会千里奔袭来打他,想打田因齐一个措手不及,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到其他什么合理的解释了。
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楚国这次是怎么打齐国的,但就是猜也能猜出个大概来。
众所周知,齐国距离楚国很远,一个在南方,一个在现在的山东,楚宣王如果想要从陆路发兵攻齐,就一定要穿过宋国和魏国,哪怕是从吴越进攻也必须穿过宋国的腹地才可以,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考虑,他楚国也没有必要这么做。
那么排除陆路的话,楚国军队一定是走的水路,而从楚国到齐国的水路只有一条,那便是从吴地的南武港乘船走黄海水道,之后登陆琅邪,在齐国的屁股后面对其发动突然袭击。
咱也不管他楚宣王到底是走的陆路还是走的水路,反正到最后打到齐国了。
田因齐因此派出了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援军。
赵成侯因为桂陵之战欠了田因齐一个天大的人情,如果不还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派出一大批精锐骑兵驰援齐国。
赵国的冲击骑兵最怕的是哪国士兵?魏国、秦国和韩国,原因之前都写了,在这不再重复。
除了这三国以外,赵国的骑兵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的,结果,结果史书也啥都没写,反正楚国是败了(这么个“天马行空”的打法,不败才有鬼了)。
公元前348年,赵成侯薨,其子赵语继承了君位,是为赵肃侯。
赵肃侯的弟弟赵范野心极大,以至窥赵国国君之大位。
因为赵国国君的位置从来都是有能者居之,非嫡长子继位的君主不是没有出现过,所以赵范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始终在自己的父亲面前做出一种大气之君的样子。
可无奈的是,他的哥哥赵语的能力根本就不比他差,重要的是,赵语做事情非常稳,干什么都会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赵成侯非常喜欢这一点,再加上赵语是长子,所以便毫不迟疑的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他。
这无疑使得赵范极为不满。他装三好学生这么多年,筹备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当国君吗。哦,你说给赵语就给赵语了?你拿我当成了什么?
所以,已经开始心理变态的赵范在公元前347年,以赵肃侯登位以后不尊重周天子为由,从自己的封地发兵突袭邯郸,企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赵肃侯自立为君。
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那赵肃侯继位之后,就怕赵范这样实权的赵国公子趁机发动政变,所以把邯郸城修建得铁桶一般,并且将周边的精锐赵兵全都召集到了邯郸城内,美名其曰“服国都之兵役”,实际上就是充当自己的私人保镖。
然而,就是这“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谨慎性格,使得赵肃侯捡回了一条小命。
赵范围住邯郸以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可是狂攻几日都不见邯郸有要陷落的势头,自己反倒是损兵折将,再加上赵国周边频繁调动,大有要前来“勤王”的架势,这使得赵范心急如焚,叛军的士气也严重受挫。毕竟谁都不是傻子,知道造反这玩应是一锤子买卖,不是生便是死。
赵肃侯也发现了叛军的异变,便命令手下在城头上疯狂向下射箭,箭矢上面还有一小纸条,“这次的叛变主谋是赵范,和其他人毫无关系,识相的赶紧滚,不然玉石俱焚。”
这几个小字儿好似一个大砖头子落在了叛军士兵们的心中,虽然他们还没有逃走,但是已经种下了一颗叛逃的种子。
果然,在援军来到以后,赵肃侯主动出击,叛军可谓是一触即溃,四散逃走的不计其数,赵范也被生擒弃市(弃市:拉到菜市场砍头)。
最终,这场赵国政变由赵肃侯胜出收场,他的谨慎和防守邯郸时有所表现出来优秀的统帅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使得他彻底在板凳上牢牢坐稳。
为了不使其他人再有什么攻击的口实,赵肃侯于公元前346年,朝见了周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