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我的曾祖左宗棠
  4. 第二十六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设置

第二十六章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 / 1)


去西北——列强瓜分中国的前夕

直从瓯海指黄河,万里行程枕席过。

道出中原宸极近,胆寒西贼楚声多。

尖叉斗韵看题壁,竞病联吟更荷戈。

回首四年泥爪迹,明当出峤意如何?!

这是左宗棠离闽去鄂、经过崇安时,行军道上所作的一首诗。他深知这次奉命西征,前途十分艰险,但诗中仍然抱着乐观豪迈的态度,决心为国驰驱,将西事进行到底。

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怎样呢?确是十分严峻。国内是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对外虽然妥协投降,对内则加紧压迫各族人民,引起广大人民此起彼伏的反抗。在太平军起义之前,早有白莲教起事;与太平军同时期的还有天地会、小刀会、双刀会等起义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白莲教在一度被压制后,重新在山东起义。太平军失败后,捻军又在河南和安徽北部兴起,并蔓延到湖北、陕西,一度逼近京畿。太平军的余部,和与白莲教有联系的黑旗军都加入了捻军。捻军一部分由河南进入湖北,称为东捻;另一部分进入陕西,称为西捻。两股捻军在中原横冲直撞,声势浩大,京畿也为之震动。

几十年来,由于清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压迫,贵州、云南、四川等省的苗、彝、回民被迫起义,当地的一些汉族贫苦人民也响应他们的起义。少数民族起义军中最强大的是陕西和甘肃的回军。甘肃全省除兰州、天水等少数地区外,都被回军占领。陕西的西捻和回军合流,声势更为浩大。清朝廷极度恐慌,原来派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征剿捻军,他们的部队只够应付东捻。清廷最怕回、捻连成一片,在左宗棠赴鄂途中,又改命他先到陕西堵击西捻。由滨海到中原,由中原到西北,一片战火蔓延。而玉门关外,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好河山,除了哈密等少数地区外,全被外国侵略者占据。中央之国已陷于四分五裂的境地。

孟子曰:“人必自侮也,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也,而后人伐之。”国内情况如此混乱不堪,必然会引起国外强邻的觊觎。西方帝国主义扩张势力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注意中国这块肥肉。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首先发动鸦片战争,两年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五口通商,还在关税、贸易、领事裁判权、租界、内河航行权等方面出让了大量国家权力。英国侵略者占了大便宜,其他帝国主义也不甘落后,纷纷来中国掠夺。两年后,美国和法国各派特使和舰队到澳门,一方面用战争威胁,一方面用谈判诱逼,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除没有割地、赔款外,其他英国所得到的好处,美国和法国也都得到了。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又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对广州的攻击。法国也利用“马神甫事件”,参加英国对华的侵略战争。次年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再一年(1858年)英法联军舰队北上,攻击大沽炮台,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无理索取“赔款”,还扩大了《南京条约》中的特权。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又以无理的借口,突然向中国宣战,占领天津,打到北京,烧毁圆明园,咸丰皇帝和太后被赶到热河。结果又签订了一个不平等的《北京条约》,除了增加赔款、放弃更多的国家权益外,鸦片也准许合法进口了,因此这次英法侵略战争又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方的沙俄一直虎视眈眈,早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沙皇派驻西伯利亚的总督穆拉维约夫,就破坏中俄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订立的《尼布楚条约》,派兵擅自占据黑龙江沿岸一些地区。按照《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远在兴安岭一带,黑龙江是中国的内河。咸丰四年和五年,穆拉维约夫两次派舰队进入黑龙江,一直东驶出海。他是在威胁中国,进行武装示威,准备讹诈中国领土。他公开说:“为了实现占领黑龙江的意图,唯一的方法是向懦弱的邻邦炫耀武力。”

咸丰五年八月,俄方向清政府提出重新划界,要求以黑龙江作为两国边界。第二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沙俄已无后顾之忧,又派兵舰在黑龙江上武装巡行示威。事实上,俄军已占领了黑龙江左岸的中国大片领土。咸丰八年四五月间,清政府派出黑龙江将军奕山,同穆拉维约夫谈判,终于在敌人威胁之下,签订了又一个屈辱的卖国条约——《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大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划归俄国。乌苏里江以东,直到海边的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为中俄共管。

两年后,当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时,俄国一方面给英法提供情报,一方面又伪称要来调停,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改共管为俄国独占。这次俄国不费什么力气,就夺得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如恩格斯当时所说:“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在侵略中国的外国帝国主义当中,沙俄获取的赃物最多。林则徐早就和左宗棠说过:“中国之大敌,其在俄罗斯乎?”他的预言不幸而言中。

清政府在咸丰八年到十年,丢失了东北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四年以后,在同治三年,又丢失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新疆,而且丢失给一个不起眼的中亚细亚小国的手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新疆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称为西域,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地区。汉武帝曾派张骞两次通西域(前139年和前119年);汉宣帝曾在乌垒城(今轮台县东)设置西域都护。东汉班超父子长期驻在西域,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南北朝前梁曾于吐鲁番东南设署高昌郡,至今高昌古城遗址犹在。唐初设安西都护府,管理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龟兹(今库车)、碎叶(在楚河上游,原苏联境内)四镇。以后唐朝敉平了突厥变乱,管辖整个西域。元代西域和内地往来频繁,有大批西域人内迁。清乾隆皇帝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封建割据势力,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又统一了天山南北二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将西域改名为新疆。在几十年的漫长历史中,西域的少数民族也和内地包括汉民族的各民族一样,发生过变乱、分裂和割据局面,但这都是中华民族的内部问题。直到19世纪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特别是沙俄和英国的东侵,加上清朝中央政府的腐败,地方封建主义中的一些野心家想依靠外国侵略势力,出卖民族利益,因此新疆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亡命浩罕国的大和卓木的孙子张格尔,在英国侵略者的唆使下,率军窜入南疆;道光六年(1826年),攻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等城。清政府从内地调兵去,平息了这场叛乱。到了同治年间,由于内地长期战乱,陕西和甘肃的回民乘机起事,清政府在新疆的力量愈益薄弱。一些地方官又与封建主勾结,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压榨。因此,新疆各族人民也爆发了好几处起义。起义开始不久,领导权就被一些封建主和上层宗教人士所篡夺,打起“排满、反汉、卫教”的民族分裂旗帜,形成混乱的割据局面,在新疆南北两路都有这样的“起义军”。

在新疆南路,库车回民于同治三年四月首先举事,阿克苏随即响应,以黄和卓为首领,南路东四城为其占领。六月,叶尔羌也举事,推阿布都拉门为首领。八月,喀什噶尔回目金相印、和阗回目马福迪等响应,南路西四城除英吉沙尔外也都被占。

喀什境外有一个浩罕小国,以前也属清朝,后来为沙俄吞并其三部,仅剩安集延一部。金相印想利用安集延人抵抗清军,请了他们的帕夏(即将军)阿古柏来帮忙。阿古柏于同治四年率领浩罕兵攻陷了英吉沙尔,夺占了喀什噶尔,又赶走了叶尔羌的阿布都拉门、和阗的马福迪和东四路的黄和卓。同治六年,统一南路而独立,自称“毕条勒特汗”。同治九年(1870年)阿古柏进军北疆,占领了吐鲁番和乌鲁木齐,杀死了回民起义领袖妥得璘,并向西扩展到玛拉斯,侵占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哲得沙尔汗国”。

阿古柏来自一个小国,他的统治又遭到汉、回、维各族人民的反抗,但他何以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呢?这除了他采用严密的特务统治和残酷的镇压手段外,主要是依靠俄、英的支持。俄、英两国是当时两霸,他们都想利用阿古柏傀儡政权扩充在新疆的势力,彼此之间又互相争夺。同治五年俄国就与阿古柏勾搭,订了一个协定,允许俄国人到南疆追捕逃犯。同治十年,俄国派兵夺取了伊犁城和附近地区,诡称是代清政府收复,一俟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克复之后,即当交还。他以为清军无法收复乌城,它可以永不归还。此后,它又积极支持阿古柏政权。同治十一年,俄与阿订约,承认阿是“独立国君主”,目的是让阿维持割据,使新疆长期陷入混乱状态,俄国就可长期占领伊犁,并且还可进一步将势力伸入南疆,最后侵吞新疆。英国也早在同治七年就与阿古柏勾结。同治十三年,英阿订立了《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英承认“哲得沙尔汗国”为独立国。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向阿古柏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还派出军事教官和工程勤务人员,帮助阿政权。英国同时也取得了大量特权,如通商、低税、领事裁判权、土地房屋租买权等。英国以侵略者阿古柏的保护人自居,目的也很明显,是想独占新疆。英、俄二国实际上正在瓜分中国这块肥沃广大的西部疆土。他们之间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

左宗棠受命西征是在同治五年(1866年),那时阿古柏已侵占南疆,新疆南北两路正陷于分裂混乱状态。在关内,回军在陕西、甘肃起事,捻军在河南、湖北东奔西逐,中原一片战火纷飞,而且东向安徽、直隶蔓延,西向关外。清朝廷给左宗棠的任务是,先平捻,再平回,暂时还不敢提到收复新疆,那时朝廷恐怕也还没有下定收复新疆的决心。但是左宗棠从年轻时就极为重视新疆,22岁写下了《燕台杂感八首》,其中一首“西域环兵不计年”的诗,已可看出他对新疆关心备至。在离闽西征前,写了“陇秦指疏勒”的联语,表明他已下定决心,统一中原,一直打到新疆的最西边境,他毅然以“西事艰巨为己任”,但面对的却是十分棘手、内外交困的局面。

国内战乱纷纷不止,国境四周则在列强包围之下,正在逐步被瓜分、吞食。俄罗斯雄踞北方;英、法侵入东南沿海,还将势力分别深入西藏和越南、滇桂边境;美、德等国也不甘落后,跃跃欲试;新兴的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则侵占了琉球,虎视着台湾,毒爪已伸入朝鲜,还觊觎着满蒙。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帝国正处于强邻环伺之下,濒临土崩瓦解。

左宗棠是素以诸葛亮为楷模的,用一句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是处于蜀汉小朝廷,蜀汉的兴亡,对中国的意义不大。这时的中国形势,比蜀汉时期要危急得多,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全国人民饱经战祸的熬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最迫切的希望是,国家能统一,内乱能停止,社会能安定,各民族、各阶级阶层、各地区、各教派能团结一致,发奋图强,共同抗御外侮,然后才能取得长治久安、民富国强的局面。面对这般危急的形势,面对全国广大人民的希望,左宗棠和他的这支部队能有所作为吗?谁能挽狂澜于既倒?且看历史的发展和结果。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