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辽.西夏.金(话说中国历史系列 4)
  4. 西夏
设置

西夏(1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韩志远教授

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占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宋仁宗景元年(1034),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300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10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于末帝宝义二年(1227)被蒙古所灭。

时间:7世纪初~1031

党项,又称党项羌,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羌族的一支。原居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公元7世纪中叶,党项向西北迁徙,各部分散居于广大的西北地区。从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受到中原王朝所封的党项拓跋氏夏州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增强。到北宋建立后,逐步脱离宋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西夏。

党项族的变迁

公元7世纪初,党项仍处在氏族社会趋于解体的历史阶段。在辽阔的草原上,他们按姓氏结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互不统属,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

唐王朝建立后,汉族封建王朝对党项采取羁縻政策,授予党项部落首领以官职,让他们统治本族人民。党项逐渐归入唐王朝的版图。7世纪中叶,同属于羌族的吐蕃日益强盛,

从雅鲁藏布江向东延伸。党项各部受到严重威胁,开始陆续向北迁徙。唐太宗时期,一部分党项人迁到岷江上游和今甘肃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以北一带:聚集在庆州附近的党项人称为东山部,聚集在夏州地区的称为平夏部。还有一部分党项人被吐蕃统治。

随着游牧、迁徙,党项人同汉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逐渐发展农耕,向半牧半农的经济生活过渡。尤其是东迁到今甘、陕一带的党项人,农耕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人口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爆发。

衰败的唐王朝统治者利用党项人来镇压起义。平夏部的强大部落拓跋部参与了镇压黄巢起义。

唐中和元年(881),黄巢起义失败,平夏部的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夏州节度使,统治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银州(今陕西榆林)、宥州(今陕西靖边)和静州(今陕西省米脂县境)等五州之地,形成割据之势。中和四年(884)七月,唐朝升其为夏国公,并赐“李”姓。至此,夏州地区的党项拓跋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唐朝藩镇。

褐釉剔花瓶·西夏

瓶敞口,外撇,短颈,肩以下渐敛,宽圈足,砂底,器身开光剔牡丹纹,纹饰雕琢细腻流畅,颇具艺术性。

西夏王陵

天 四年(907)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党项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河套地区,并向河西走廊扩展,同原来的吐蕃、回鹘、汉人相接触,进一步促进了彼此的融合、发展。

西夏建立前的党项

宋建隆元年(960),北宋建立。夏州党项李氏由先后依附梁、唐、晋、汉、周及北汉王朝而开始向宋靠拢。为了避免宋朝的威胁,极力向宋朝讨好,朝贡不断。

太平兴国七年(982),夏州党项首领李继筠死,党项贵族内部因继承问题发生内讧。新任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被迫向朝廷献出了统治300年之久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他和他的族人也被迁到京师居住。宋太宗对李氏恩宠有加,先是赏赐银钱和绢帛,然后又赐给他彰德军节度使的官职。端拱元年(988),宋太宗再赐李继捧“赵”姓,并更名为“赵保忠”,赏赐了大量的金银锦帛。

党项族不断地发展、壮大。随着私有财产的日益膨胀,党项首领与北宋王朝的矛盾也开始加剧。李继捧虽然归附宋朝,但族弟李继迁在契丹贵族的挑唆下,经常在夏州一带抢掠。辽朝在北汉政权瓦解后,就想勾结党项来夹击宋朝。淳化元年(990),辽朝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在这之前还把皇室义成公主嫁给了他。辽朝不断地用结盟、通婚、封王的方法,把李继迁当做棋子来牵制宋朝。与此同时,宋朝则令李继捧回镇夏州,收抚李继迁。李继迁与李继捧,各受宋、辽王朝的支持和挑唆,时和时战。李继捧终于遭到李继迁的袭击,逃回宋朝后被囚禁。宋朝毁弃夏州城,李继迁遁居沙漠。

西方三圣接引像·西夏

84.8厘米×63.8厘米,此像出自黑城遗址,堪称关于阿弥陀佛信仰的绝好图解。画面左下方作党项人装束的即为像主,他在临终之前正在虔诚地合十祈祷,阿弥陀佛受其念佛的感应,亲率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捧莲台迎接像主往生。莲台左侧的童子表明像主通过莲花化生,已经具备了前往极乐世界的资格,画面上方的巍峨金碧的殿宇、不鼓自鸣的乐器无疑象征了美好的净土佛国。

至道二年(996),李继迁在辽朝的支持下,围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党项族人勇猛善战,骑射精通,宋军在沙漠中不敌,损失惨重。咸平五年(1002),李继迁重兵攻占了灵州,改称西平府。灵州是宋代西北交通的据点,也是黄河上游沿岸沙漠地带最肥沃的地区。宋朝不愿丢失灵州,双方不停地展开激战。同一年,已归附宋朝的吐蕃首领潘罗支诈降,暗中集结兵力数万人,乘李继迁不备,大败李继迁。李继迁中箭逃回西平府,景德元年(1004)元月,箭创发作身亡,其子李德明继位。

李德明继任之时,辽、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宋朝为了全力对付辽朝的威胁,对党项只能采取笼络的手段。

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封李德明为平西王,授以定难军节度使的虚衔。随后又赏1万匹绢,3万贯钱,1万两白银,2万斤茶叶。景德四年(1007),宋朝在边境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开设榷场,发展双方贸易。汉人用精美的缯、帛、罗、绮等丝织品和粮食换取党项的马、牛、羊、骆驼、毡、毯;用瓷器、生姜、甘草来换取党项的蜜蜡、麝香、羚角、肉苁蓉、红花、翎毛等。

李德明在位近30年(1004~1031),边境的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商贩如织”的盛况。党项的社会经济也稳步地发展起来。

具有远见卓识的李德明,在休养生息的同时,积极地进行各项筹备。

他同时向宋、辽称臣,接受着接踵而来的封王晋爵:辽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宋则升李德明为中书令,加太保、太傅,又加赐只有亲王和重臣才能赐予的“崇仁功臣”号。随后,辽封李德明尚书令,晋大夏国王,并与其子李元昊联姻。宋朝亦再次加封李德明为夏王。

宋、辽对党项的安抚政策,助长了李德明割据一方、建国称帝的欲望。他开始厉兵秣马,积极地进行各种准备。

大中祥符九年(1016),李德明追尊其父李继迁为“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圣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宋天禧四年(1020),李德明采纳部下建议,由西平府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正式建立都城。宋天圣六年(1028),李德明册立子李元昊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卫慕氏为皇后。其出行的规模仪仗,也和宋朝皇帝基本等同。

天圣九年(1031),李德明病逝。

他虽然没有来得及登上皇帝的宝座,但已经为大夏国的建立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

延伸

拓跋思恭

拓跋思恭(?~895),唐末党项羌族平夏部大首领。唐懿宗咸通末年据有宥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东),自称刺史。中和元年(881),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因功封为武卫将军,暂代夏(辖境相当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及内蒙杭锦旗、乌审旗等地区)绥(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境)银(治所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留后。882年因攻打被起义军所占领的长安有功,受封为京城四面收复都统、暂代知京兆尹事等职。883年随李克用攻入长安,僖宗以夏州(今陕西靖边)为定难军,受封为节度使,晋爵夏国公、赐姓李。统夏、绥、银、宥、静五州地(一说四州,无静州)。文德元年(888)遣弟思孝袭取 延路诸州。895年卒,弟思谏嗣位。思谏908年卒,其后继者为:李彝超(933~935)、李彝兴(935~967)、李光锐(967~978)、李继筠(978~980)、李继捧(980~982)。经过近百年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由拓拔思恭开创的全新的党项人的事业一步步地走向辉煌,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一笔。

时间:1038

李德明病逝后,其子元昊在兴州(今宁夏银川)继位。元昊是一位已经封建化的党项族领袖。他自幼读书,接受汉族的进步文化,通晓汉、藏两族文字和语言。李元昊少年时即善于思索、谋划,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

李元昊,小字嵬理(党项语“珍惜富贵”的意思)。后更名曩霄,他就是后来建立西夏的夏景宗。

少年老成

李元昊生于宋咸平六年(1003)五月初五。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祖父李继迁就去世了。少年时的李元昊是在一个比较平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过很好的教育,文武双全,智谋过人。他对父亲李德明奉行的睦宋政策很不理解。父亲李德明曾对他说:“我长期

以来领兵作战,已经感到疲惫了,我们这个部族三十年来身穿锦绣,享受富贵,这是宋朝的恩惠,不能辜负呀!”元昊反驳父亲道:“身穿皮毛,从事畜牧,是我们部族的天性,英雄的出现,应当做一番称王称霸的事业,哪里只能为了锦绮呢?”时任宋朝边将的曹玮,十分仰慕元昊的风采,却总是无法见到。于是派人暗中偷画了元昊的图影,得见人物样貌后,由衷地惊叹:“真英雄也!”

宋天圣六年(1028),李德明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回鹘政权。时年24岁的元昊在战役中崭露头角。以甘州为中心的回鹘政权和占据西凉的吐蕃都是宋朝挟制党项的盟友,李德明为了使西夏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便以攻占河西走廊为战略,进兵回鹘。元昊担当西攻的重任。他用突袭的方式,使回鹘可汗来不及调派兵力,甘州城即被攻破。随后,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也相继归附西夏。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元昊又以声东击西的战术,一举突破西凉。夺取甘州、西凉的胜利,使党项的势力扩展到了河西走廊。元昊也因战功显赫而被册封为太子,赢得族人的广泛赞誉。

彩塑罗汉像

像高65.5厘米,宽38厘米,1990年出土于宁夏贺兰县宏佛塔。

泥金书西夏文佛经册页·西夏

新的西夏王朝

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病逝。元昊以太子的身份和卓越的军事才干取得了党项政权的最高统治权。此时的西夏国土,东起黄河,西至玉门关,南接萧关,北临大漠,方圆两万余里,与宋、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元昊继位后,不断向河西扩展,迅速控制了全部河西走廊和今甘肃东南地带。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回鹘、吐蕃及大多数的汉人。先进的汉人生产技术带动了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使得甘州和西凉一带,既是放养良马的牧场又是肥沃的农业生产区。

元昊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增强党项族内部的团结,首先放弃了唐、宋王朝赐封给其祖的李姓、赵姓,改姓嵬名,称“兀卒”(青天子);元昊自认是鲜卑拓跋氏的后代,为遵从祖先保持旧俗,下令秃发。他率先剃发并穿耳戴重环饰,以作典范。秃发令颁布三日,限期内不秃发者,一律处死。党项民众纷纷效法。

明道二年(1033,李元昊为避父讳,改明道为显道)五月,元昊改兴州为兴庆府,大兴土木,扩建宫城殿宇。他吸收汉族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仿照中原王朝的礼仪,设立文武百官。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机构设立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职责、制度与宋代官制基本相同。元昊委派党项人和汉人共同担任各级官员,封党项贵族功臣为“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后来又实行中原王朝的封王制度。规定文官戴幞头(帽子的一种)、着靴、穿紫色或红色衣服,执笏板;武官则在冠帽上区别等级。无官职的庶民百姓穿青、绿色的衣服。

大佛寺涅 像

此造像存于甘肃省张掖市大佛寺,是一尊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卧佛塑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木胎泥塑,金装彩绘,身长34.5米,肩宽7.5米。

为了进一步确保新政权的稳固与安全,元昊还建立了一支50余万人的骑兵队伍,以兴庆府为中心,向外呈三角状辐射,对宋、辽及吐蕃和回鹘进行防卫。

从1032年即位,元昊用了6年时间为建国称帝做准备。

西夏大庆二年(1038)十月,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祭坛,在亲信大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西夏王朝正式建立。这一年,元昊34岁。新兴的王国巍然屹立在大宋朝廷的西侧,与辽、宋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

历史词典

野利仁荣创西夏文字

西夏文字创制于元昊建国前的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而成。文字的创制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给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上带来莫大的便利,也使后人研究这种文化与党项民族语言成为可能。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创制的“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们常说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元素创字外,绝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会意、音意、对称、互换、反切、长音等六种合成法。

西夏文字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

兴盛的西夏文明

党项族在内迁之前主要以畜牧和狩猎为生,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住所。

随着民族融合的趋势,封建文明的耳濡目染,党项人学会了农业生产。农业渐渐成了党项社会中的主要生产部门。在汉唐以后,开始屯田,兴修水利;李继迁占领灵州时下令修筑黄河堤坝,开凿疏通汉唐旧渠,引水灌田;元昊建国,又修筑了自青铜峡至平罗的水利工程,后人称之为“昊王渠”或“李王渠”。党项人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也呈现出多样的色彩,犁、铧、镰、锄、锹、耧、耙、碌碡、碓等,不一而足。用这些工具,党项人收获了大量的农作物,麦、大麦、荞麦、芥菜、香菜、茄子、胡萝卜、葱、蒜等,种类繁多。随着农耕经验的日益丰富,即使在遇到灾荒或者贫瘠的状况时,党项人依然能够从容应对。

喜金刚像·西夏

从事农业生产后,西夏的畜牧业、手工业也有了长足进展。

国家机构中增设了金作司、刻字司、织绢院、出车院等。在各类手工业生产部门中,到处可见党项工匠的身影。西夏还开设了大量固定的集市,扩大民间贸易的规模。由于北宋王朝同中亚的贸易,陆路必须通过西夏地区,因此西夏的商业贸易十分活跃。西夏政权适时地设立了通济监,管理钱币的发行,使市场流通更趋于规范。

党项族以前没有文字,在内迁之前,还处于原始文化发展阶段;内迁之后,吸收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文化成分,博采众家之长——先是用自创的西夏文研读汉人的书籍,翻译大量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孙子兵法》、《贞观政要》以及佛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等,随后又兴办太学,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汉族的文化和宗教思想在西北边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延伸

蕃汉合时掌中珠

《蕃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仁宗乾 二十一年(1190)西夏学者骨勒茂才编写。该书共50页,以事门分类。作者在每一词语条目旁边都列有:西夏文、汉译文、西夏文汉字注音、汉译文的西夏文注音,检阅极为方便。该字典是党项人、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必备的工具书,也是初学西夏语文的入门工具书。

时间:1040~1044

西夏国建立后,元昊没有像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那样,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为了能够掠夺到更多的邻国财富,转移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并迫使宋朝承认他所建立的大夏国,他发动了一连串的对宋战争。其中大战三次,使夏宋两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三川口之役

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正月,元昊集中了10万优势兵力,发动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条河流的汇合处。

这次战争的激战地点虽然在三川口,但元昊的主攻目标却是延州(今陕西延安)。之所以选择延州,是因为此处最容易突破宋军针对西夏的防线。相对其他壁垒坚固的地带,此处开阔辽远,防守薄弱,而且守将延州知州范雍怯懦无谋,都巡检李士彬贪暴,皆非军事指挥良将。

想要攻取延州,其外围的重要军事地点金明寨必先攻克。

镇守金明寨的将领正是李士彬。他是党项族人,勇猛善射,统领着18寨近10万羌兵,被延州人称为“铁壁相公”。

为了拿下金明寨,铲除李士彬,元昊费尽了心思。

他先用反间计,企图借宋人之手,轻取李士彬首级。他派人将书信、锦袍、金带投置在金明寨境上。书信说明,准备约同李士彬叛宋。不料计谋被延副都部署夏随识穿。当有人怀疑李士彬对宋不忠时,夏随辩解道:“这是夏人用的反间计。李士彬与党项世代结仇,如果私下有约定,通赠遗,哪能让众人知道呢?”

十二时辰歌注解卷·西夏

文殊天王像·西夏

元昊又用诱降之策,许以高官厚禄。结果李士彬怒斩来使,诱降之计亦败。

在接连碰壁之后,元昊再用诈降之计。

他派党项部族向李士彬佯装投降。李士彬接纳,并禀告知州范雍。范雍重赏李士彬,表示赞同。于是“投降者”络绎不绝。不久,元昊又派衙校贺真到延州诈降,很快就取得了范雍的信任。

贺真到金明寨后与诈降的党项部落取得联系,准备里应外合。

见时机成熟,一切准备停当,元昊立即用突袭的方式出兵包围了金明寨,发起猛攻。原来诈降的士兵,群起响应。

李士彬闻讯,立刻披挂准备迎敌。由于好的马匹早已被调换,无法冲出重围,李士彬被内应者生擒,其子李怀宝也一同被捉。

西夏文医书·西夏

文字为西夏文,记载的是治疗伤寒病的医方,1972年甘肃武威张义乡西夏修行洞出土。

元昊顺利占据了金明寨,并乘胜进攻目标延州。

延州又称赫连城。其城墙依山而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

然而,此时延州城内只有钤辖内侍卢守勤率领的士兵数百人在镇守,兵力单薄。知州范雍急调在庆州的延副总管刘平率兵增援,刘平星夜兼程,与石元孙等其他大将率领的几路人马相继赶到,在三川口以西安营扎寨。

元昊早已在三川口布下阵局,等待援军入瓮。

发现敌军已布下埋伏后,刘平立即指挥宋军奋力迎战,准备冲出包围。

激战中,刘平受伤,军队大乱。元昊见状立即以轻骑兵袭击宋军,宋军不敌。大将郭遵战死,刘平率领残部退至西南山下,设卡驻守。

深夜,元昊派士兵向刘平喊话,问:“主将在哪里?”刘平命部下不答。入夜四更,元昊派士兵大呼:“这么点残兵还不投降?”黎明时分,元昊再派士兵大呼:“你们投降不投降?不投降的话,全部都得死!”军心大乱。

李元昊率兵从山后发起攻击,刘平战败,与石元孙同时被俘。

三川口之役西夏大获全胜。

元昊随后攻打延州城,未能攻克。

此时,西夏其他各路军队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加上寒冬来临,天降大雪,夏军补给不足。元昊无心再战,下令撤军。

延州之围被解。

好水川之役

从延州撤军后,元昊将大军驻扎在金明地区,准备以之为基地,待扫清后路,再次攻宋。

宋朝则在三川口大败后,重新认识了西夏的国力,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宋仁宗先是撤换了败军之将范雍,将临阵脱逃的守将黄德和斩首,然后提拔户部尚书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让他们共同管理军事防务。在做好了一系列防备工作后,宋军严阵以待。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二月,元昊再次发起对宋的进攻。

他亲自率领10万大军,从天都山出发,深入宋境。直奔韩琦统领的泾原路主力。韩琦得知西夏大军已经到达怀远城(今甘肃平凉以北)后,急忙派大将任福领兵应战,同时又任命耿傅为参军,桑怿为先锋。令钤辖朱观、都监武英、泾州都监王等各率所部,在任福的指挥下,共同抵御夏军。

为了确保对夏战争的胜利,韩琦召见任福,命其率军从怀远城出发向西到德胜寨,向南到羊牧隆城,迂回敌后,以逸待劳伺机伏击,断其后路。临行前,韩琦再三叮嘱任福:“苟违节制,有功亦斩。”

元昊到达怀远城后,从谍报获悉宋将任福已经带兵向北进发,于是命大军趁夜色朦胧,向西南方向推进,在羊牧隆城南、瓦亭川东山地摆好阵势后,静待任福大军的出现。

宋将任福和先锋桑怿、参军耿傅等率领轻骑数千,翻过六盘山,到达笄头山西麓时,遇上宋将常鼎、刘肃与夏军正在酣战。他不知是计,随即参战,斩西夏兵首级数百。夏军丢盔弃甲,抛下牲畜,假装败逃。桑怿、任福随后追赶,当晚,驻扎在好水川。

与桑怿、任福相隔五里远的地方,是好水川支流笼络川。宋将朱观、武英在此驻扎,与桑怿、任福约好明日在好水川口会师,一举歼灭夏军。

佯装败逃的夏兵,一直与宋军保持四五里的距离,引诱其追赶。任福兵分两路穷追不舍。第二日,朱观军在北,任福军在南,沿好水川继续追赶,一直追到笼竿城北,发现中了元昊的诱兵之计。

任福大惊,准备冲出包围,率兵沿好水川向西奔逃。

出六盘山后,士兵在路边发现了很多密封的泥盒,内中有跳动的声音。宋兵大奇,打开后,数百只系哨的鸽子冲天而起,在宋军上空久久盘旋。

一直静候的元昊见鸽子飞起,知道宋军进入埋伏圈。决定用分割包围的战术歼灭宋军。他命将军克成赏率领5万人马围攻正在驻扎的朱观、武英所率的宋军;自己则亲自率部围歼任福、桑怿等军。

耀州窑凸花莱菔尊·西夏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千米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千米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任福等率军准备决一死战。不久,人困马乏,饥渴交迫,渐渐不支。任福下令突围,宋军左冲右突,没能破围而出。桑怿力竭战死,任福被夏兵围困,身中十余箭,血流如注。见大势已去,宋军小校刘进劝任福投诚自免,任福叹道:“我身为大将,战败了,只有以死来报效国家!”于是挥动兵器四棱方铁锏,挺身决斗。面部中枪后,任福无法再战斗,以手扼咽喉自尽,其子怀亮也战死。

在任福军被困突围的同时,朱观、武英的部队也陷入重围。

两军隔山虽然只有五里,却早已失去了联系,彼此不知对方的情况。

夏军分左右两翼包抄朱观、武英。幸好王率领千余步兵及时赶到增援,渭州都监赵津率骑兵也同时到达,才摆脱被围的困境。

宋军将四路大军合兵一处,准备向夏兵发起反攻。这时,元昊歼灭任福部后,从背面杀来。宋军顿时腹背受敌,乱作一团。王、赵津、武英、耿傅均战死,只有副将朱观率领1000余人,退守一处围墙之内,四向拼杀,得以幸免。

夜幕降临,元昊领军退去,宋军伤亡7万。

好水川之役,宋军损失惨重,任福以下几十名将校全部战死。宋廷震惊。仁宗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被贬为秦州知州;赠任福为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王,赵津、武英、桑怿等均赠官,以告慰英灵。

西夏大获全胜,元昊踌躇满志。战斗结束后,命随军参谋张元题诗以记之: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

女像石座·西夏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区五号陵的碑亭遗址中部出土,红砂石质。此像出土时共4件,并排成一行。

诗的落款为“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题”。对宋廷的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这次战役后,元昊将军队驻扎在天都山,休养生息。

定川寨之战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闰九月,经过休整的元昊又一次发动了对宋的大规模作战。

这次元昊的主攻目标为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决战地点选在定川寨。

定川寨在镇戎军西北面,“西控六盘山一带,太平兴国中置,东至州四十里,西赵林寨二十里,西南仪州制胜关三十里,北至山寨五十里”,地势十分险峻,是宋廷得以拒险的重要关隘。

好水川之役后,宋廷完全采取守势,将频发战事的今陕西地区划分为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大力提拔军事骨干,加强防务:以范仲淹知庆州,韩琦知秦州,庞籍知延州,王沿知渭州,分区守防,各负其职。

宋廷划分的四路中,泾原平坦辽阔,无险可守,是最为薄弱的地域。元昊所以选择泾原为突破点,因为这里除了地形有利外,渭州知州王沿既不熟悉边事,也不是一个具备指挥才能的人。

这一年,元昊采纳宰相张元的建议,从天都山出发,向南行进,准备攻取镇戎军后,经渭州深入关中。

元昊集合10万兵马,分两路进军。一路奔刘堡(今宁夏海原西南),一路奔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北),准备分进合击,于镇戎军会师。

知州王沿得悉西夏军从天都山大举出动,忙派泾原路总管葛怀敏率兵据瓦亭寨拦击夏军。按照王沿的部署,葛怀敏将在第背城安营扎寨,诱敌深入,伺机出击。然而,葛怀敏率领缘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几名部将行至瓦亭寨时,没有遭遇夏兵,于是擅作主张,领兵向养马城进发。与此同时,镇戎军统领曹英、泾原路都监李知和、王保、王文、镇戎军都监李岳、西路都巡检使赵等也都领兵前来会合。此时谍报元昊军已进入镇戎军界,部将建议葛怀敏说:“敌人远来,利于速战速决,他们人数众多,势不可挡。现在的办法,应当以奇计制之,应该依靠马栏城布置栅栏,切断敌人退路,固守镇戎城,来保障粮饷通道,等到敌锐气衰竭了再去进攻,才能取得胜利。不然的话,必定会打败仗。”葛怀敏没有采纳。并下令兵分四路——向进、刘湛出西水口,曹英、李知和出刘堡,泾原路都监赵出莲花堡(今甘肃隆德西),葛怀敏自己率军进击定西堡,四路并进,会师于定川寨。

大铜印·西夏

葛怀敏并不擅长军事指挥,他的这种部署正中元昊心意:为了诱敌深入,元昊早已在定川寨做好一切准备,只等葛怀敏的主力到来。为了能全歼宋军,元昊还下令烧毁定川寨后面定川河上的木桥,断绝宋军退路;又派人切断流经定川寨的水道,使宋军无水可饮。

葛怀敏一到达定川寨,立即陷入埋伏,遭夏兵迎头痛击。

元昊亲率精锐部队,将葛军重重包围,分割围剿。混战之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会合于定川寨的几路宋军乱作一团,纷纷向西南寨内逃亡。葛怀敏的军队也争相强挤奔入寨,元昊趁乱率军掩杀,宋兵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葛怀敏被踩踏得昏死过去,幸好这时赵的骑兵赶到,击退夏军,葛怀敏等才得以逃入瓮城之内。

夜晚,葛怀敏与诸将商议向外突围。

葛怀敏引军退到长城边,发现道路已被夏兵截断。宋军再次陷入夏兵的重围之中。元昊率军四面夹击。葛怀敏、曹英等十余人全部战死。宋兵残部、马匹全部纳入元昊囊中,成为战利品。

定川寨之战,西夏又一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趁势挥师直捣渭州、攻城略地,最后满载而归。

连战连捷,西夏劫掠到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这并不能弥补西夏国内因战争而遭受的巨大损失:由于长期的用兵,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顿,不堪重负,西夏已无力再战。

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宋夏开始议和。到次年(1044),正式达成和议。

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宋朝的西北局势暂时转危为安。

弥勒经变伎乐图·西夏

时间:1042~1061

西夏王朝的建立,后族野利氏起了重要的作用。野利氏是西夏的名门望族之一,与当时的细封氏、房当氏、往利氏、米擒氏、费听氏、拓跋氏等都是党项族按姓氏划分的部落。野利家族中很多位尊权重的长者都是元昊的主要支持者,把持着西夏宫廷和军队的大权。

后廷相争

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大臣野利任荣病死,景宗元昊悲痛欲绝,痛哭“失去了膀臂”。这一年,太子亡故,野利皇后之子宁令哥继太子位。后族野利遇乞驻守天都山,野利旺荣被封宁令(大王),后族势力盛极一时。

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西夏由于频频进攻北宋,国内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无力再战。两国达成了议和。

北宋在双方休养生息的间隙,派出间谍,企图离间西夏。

他们设计陷害元昊的重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说他们私通大宋。元昊中计,下令杀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野利家族中的众多成员都受到了牵连,与野利氏结亲的其他氏族也遭牵连。

天授礼法延祚八年(1045),元昊从皇后野利氏处得知自己中计,错杀后族重臣。为了安抚野利族人,他将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接到宫中居住。

没藏氏聪慧貌美,进宫后不久,元昊便与其私通。野利皇后察觉,将没藏氏赶往兴州戒坛寺,让其出家为尼。虽然被赶出宫,元昊还时常去寺院探望,并经常偕没藏氏一起出游打猎。十年(1047)二月,没藏氏随元昊再次出猎,行至两岔河,生下儿子谅祚。谅祚出生后,不能待在寺院,便寄养在舅舅没藏谔庞家。没藏是西夏当地的大族,没藏谔庞即是没藏的族长,在当地极有威信。

彩塑菩萨像·西夏

同年(1047)三月,元昊封没藏谔庞为国相,总理政务。不久,元昊废黜野利皇后,夺太子宁令哥的妃子没移氏为皇后。

毅宗谅祚的兴起

野利氏和没藏氏一样,是夏国极有权势的贵族。后族的废立兴衰,往往不仅是宫廷间的私事,而是反映了奴隶主贵族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出任国相的没藏谔庞唆使太子宁令哥入宫刺杀元昊。元昊受重伤,次日死去。

元昊的亡故让没藏一族欢欣不已,没藏谔庞立即展开行动,先后处死了太子宁令哥及其母野利氏。随后,他又和大将诺移赏都等共立年幼的嵬名谅祚为帝(毅宗),尊没藏氏为太后。谅祚即位时仅3岁,政权被没藏谔庞独揽,其家族权倾朝野。

都五年(1061),已经15岁的谅祚日渐懂事,对没藏家族心怀不满。

此时的没藏谔庞仍然大权在握,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把女儿嫁给谅祚,立为皇后;为了进一步削弱谅祚身边汉人的势力,他还杀掉了谅祚的亲信大臣高怀正、毛惟昌。后来发展到谋划杀死毅宗谅祚,自立为帝。

同年,没藏谔庞的行动被儿媳梁氏告发。谅祚在大将漫咩的支持下,擒没藏谔庞父子,以谋反罪杀之,随后借机诛戮没藏家族。

他废黜了没藏皇后(没藏谔庞之女),改立汉人梁氏,任命梁氏的弟弟梁乙埋为国相,重理朝纲。

毅宗谅祚先发制人,很快消灭了没藏家族的党羽。没藏氏专权的局面亦随之告终。

黑釉瓶·西夏

高32.6厘米,口径5.5厘米,胎呈灰白色,施黑釉不到底,肩部有一周无釉露胎,小口外翻,短颈,鼓腹似球状。上腹部弦纹两道。其下刻有文字。此瓶器型圆浑,特别是由下向上内敛的蘑菇形式小口,是北宋的制作风格。西夏瓷器制品,现存很少。

时间:1047~1067

毅宗谅祚亲政后,对西夏的政治、军事实行了加强汉化、整治军队等一些重要改革,不仅巩固了新政权,而且对以后各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用汉礼

没藏家族被铲除后,毅宗谅祚执掌政权。亲政后的毅宗,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核心是改蕃礼用汉礼,即用中原汉族王室的礼仪制度,取代元昊建国时设立的制度。

都五年(1061),毅宗派遣使者向宋朝上表,表露仰慕中原衣冠,请求明年用中原礼仪迎接宋朝使者的想法,得到宋的同意。次年,毅宗参照宋朝制度,改革了位于西寿等处的监军司机构。都六年(1062)四月,又请求宋朝赐予太宗御制的书法拓本,并准备建立藏书阁来存放这些墨宝。

由于对中原先进文化无限向往,毅宗还向宋朝进贡骏马50匹,以换取《诗经》、《尚书》《易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等九经以及《唐史》、《册府元龟》等典籍。宋朝赐给九经,而退还了西夏的马匹。

拱化元年(1063),毅宗改用汉姓,恢复唐王所赐的李姓。

恢复榷场

西夏与宋朝麟州交界的地带,有70里肥沃的原野。没藏谔庞执政时,曾令西夏农户逐渐侵耕,收获的作物归其所有。被西夏侵占的土地离大宋界河屈野河只有20里。宋廷十分恼怒,不断派遣使者划清界线,没藏谔庞置之不理。都元年(1057),没藏谔庞出兵,攻打麟州。州府守将郭恩迎战不敌,没藏盘踞屈野河。都四年(1060),没藏准备把屈野河以西20里的田地退还宋朝,重新划界,被宋拒绝。不久,没藏家族败落。

毅宗派使者与宋朝议定,在边界设立寨堡,恢复旧界。由于连年的征战冲突,边境贸易停止。划清边界后,永宁(位于今甘肃甘谷县四十铺乡)等处的榷场陆续恢复。

增用汉人

毅宗自幼由汉族妇女养大,与汉人相处日久,熟悉汉文化。亲政后,他增设了很多由汉人担当的官职——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等——以巩固统治。

拱化三年(1065),毅宗在宋境秦凤路俘获汉人苏立,授其官职;宋朝文人景询犯罪逃到西夏,毅宗也授以学士之职让其参政。

毅宗礼贤下士的做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汉人投奔西夏。西夏从政治上、文化上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汉室的联系。

用兵吐蕃

毅宗在改革内政的时候,并没有忘记对世仇吐蕃部落的报复。都二年(1058),没藏谔庞执政时就曾对吐蕃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宁市)发起进攻,结果兵败。拱化元年(1063),西使城(今甘肃榆中贡马井)吐蕃首领禹藏花麻降夏,以其城池及兰州一带拱手让夏。毅宗以宗室之女下嫁花麻,封其为驸马,升西使城为保泰军,让花麻镇守。拱化四年(1066)底,河州吐蕃首领瞎毡子木征又以河州之地降夏。

侵扰宋境

在对吐蕃部落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同时,西夏与宋的关系趋于恶化。拱化元年(1063),宋仁宗逝世,西夏使者吴宗前往吊唁。在宋廷,由于礼仪不合,吴宗与宋朝官员高宜发生争执。高宜扬言要以百万大军攻取贺兰山。宋英宗亦指责毅宗用人不当。吴宗回西夏复命,毅宗以为这是宋朝有意侮辱夏国。拱化三年(1065)初,派万余夏兵进攻庆州(今甘肃庆阳)王官城。年底,再攻德顺军(今甘肃静宁)外的同家堡,掳掠牛羊数万。拱化四年(1066)九月,毅宗亲率大军攻打庆州,包围大顺城,攻城3日。宋利用归降的蕃官发强弩射击敌军。毅宗中流矢,匆忙退走。

拱化五年(1067)十月,西夏绥州守将嵬名山被部下李文喜等人胁迫,投降宋朝。毅宗派人争夺绥州,在大理河被宋军击败。西夏从此加强对宋军的防备。同年十二月,毅宗病逝。其子秉常继位,秉常年幼,由梁太后摄政。

西夏官员像·西夏

时间:1068~1097

毅宗病逝后,年仅8岁的秉常继位。太后梁氏摄政,她和弟弟梁乙埋控制了西夏政权。梁氏是蕃化的汉人,顽固地坚守党项奴隶主的利益。于是,西夏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后族与皇族的斗争。对外,则与北宋交恶,经常发生激烈的冲突。

穷兵黩武

梁太后执掌政权后,立即宣布废除汉礼,沿用蕃邦礼仪。同时,罢免了手握重兵的皇族成员嵬名浪遇,将其贬出兴庆府。

政权逐步稳固之后,梁氏姐弟频频发动起对宋的战争。

乾道三年(1069),西夏发兵攻打秦州(今甘肃天水)、攻占刘沟堡。接着又攻打庆州(今甘肃庆阳)顺安寨、黑水堡等地,包围绥德。天赐礼盛国庆二年(1070)五月,梁太后发兵10万,修筑闹讹堡向宋军挑衅。宋庆州知府李复圭逼部下李信率兵3000出征,结果大败。李复圭将战败的责任推给李信,再次出兵进攻西夏邛州堡、金汤池等地,无功而返。恼怒的李复圭下令捕杀西夏老幼百余人,冒充被斩杀的西夏士兵,向朝廷邀功报捷。这一暴行激起了西夏民众的极大仇恨。同年八月,梁乙埋兴兵30万进攻宋朝,袭击大顺城、荔原堡等处,前锋直逼庆州城下。宋军兵败。

正当西夏军势如破竹之际,吐蕃趁着西夏国内空虚,进行偷袭。梁乙埋担心夏蕃边境生变,撤兵离去。

天赐礼盛国庆三年(1072)正月,北宋陕西、河北宣抚使率兵攻取西夏横山。西夏战败。宋军就地筑城,随后又分兵在永乐川、赏逋岭等地修筑城堡。各堡之间相距约40里。不料,刚过两个月,西夏就大举进攻。宋军所筑城堡工事全部被占领。不久,西夏梁氏与宋谈判,最后约定以绥德城外20里为界。

花形金盏托·西夏

盏托最大直径21.8厘米,形似莲花,由托盘和盏两部分组成,纯金制作。造工精致,造型美观,是西夏文化精品。

买牛契约·西夏

买牛契约用西夏文写在加丝麻纸上,纸薄而软,浅黄色。契约上墨书几行西夏文,字数不一。首行意为“天义己年九月”。契约记载了买卖双方的姓名及钱数。

绥德定界之后,两国局势并没有随之稳定。梁氏集中兵力攻取吐蕃武胜城(今甘肃临洮)。武胜地处进入临洮河流域的要塞,北宋秦凤安抚使王韶早有夺取之意。于是,当西夏大军即将攻克武胜之际,他突然率军出现。西夏仓促应战,兵败。此时武胜的吐蕃守将已弃城逃跑,王韶渔翁得利占领了武胜。不久,他又攻占了西夏的河州。梁乙埋派兵7000企图夺回河州,被宋军击退。

梁氏把权

西夏连年征战,国内怨声载道,矛盾越演越烈。随着战事节节失利,梁氏的权威地位也开始动摇。

大 安 二 年(1076),惠帝秉常亲政,但大权仍掌握在梁氏手中。

大 安 六 年(1080),惠帝秉常在皇族支持下,提出废蕃礼,行汉礼,恢复早先实行的国策。这一建议被梁氏驳回。第二年,惠帝和亲信李清商议夺取梁氏的实权,被梁氏获悉。李清被杀,惠帝遭囚禁。这一消息传出,拥护皇族的西夏大将纷纷拥兵自立。大将禹藏花麻向宋朝求援,请求发兵讨伐梁氏。

佛教绘画·西夏

宋神宗认为这是攻打西夏难得的良机,于是派30万大军兵分五路进军西夏。

大安七年(1081)八月,西夏熙河守将投降。宋军于九月攻克兰州。十月攻克米脂,西夏石州守将弃城逃亡。随着战事推进,宋军兵临灵州城下。西夏岌岌可危。面对宋军的疯狂进攻,梁氏镇定指挥。

她采纳了一位老将的建议,实行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集中10万精兵保住要害,另派机动部队切断宋军后路。不久,各路宋兵因粮草匮乏被迫撤退。西夏见机掘开黄河河堤,水灌宋营。宋军10万兵士伤亡惨重,残部匆忙撤回。

大安八年(1082),宋神宗命给事中徐禧在银、宥、夏州交界处筑永乐城,以防夏兵从东方来犯。徐禧领命后,抓紧施工,不到20天的时间即将城池修好。梁氏闻讯,出动精兵30万来攻。夏军骁勇善战,渡过黄河后偕同主力部队包围了永乐城。宋军虽拼死抵抗,由于被夏军截断水源,渴死过半。朝廷派大将李宪率兵前去救援,结果受到阻击,寸步难行。夏军终于占领永乐城,杀守将徐禧,死伤民众20余万,缴获大批辎重。

西夏在战场上接连取得胜利,然而其统治集团内部仍然矛盾重重。不断的巨额军费开支让百姓不堪重负,经济亦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供养菩萨壁画·西夏

西夏文石碑残片

西夏王陵每座陵墓前原有石碑,但都已被砸毁,现仅存残片。

为了能够笼络皇族,梁太后于大安九年(1083)恢复了惠帝的皇位。

两年后,梁乙埋、毅宗梁太后相继去世。梁乙埋的儿子乙逋出任国相,与大将仁多氏共同执掌兵权。

天安定礼元年(1086),惠帝抑郁而终,时年27岁,其子乾顺继位,是为崇宗。崇宗年幼,遵母梁氏为皇太后,大权由梁乙逋和妹妹梁太后操控。皇族嵬名阿吴、仁多保忠也握有相当的实权。皇族和后族又开始了激烈的斗争。

政权的更替,并没有让战争止歇。数年间金戈铁马,硝烟四起。

接连的征战让西夏、北宋都感疲惫不堪。天仪治平三年(1088),夏宋再次议和。

此次议和,也没有安稳多久。

在辽国的挑唆之下,梁氏兄妹又向北宋进行挑衅。天 民安三年(1092),梁乙逋进攻绥德,大肆掳掠。其妹梁太后亲征环州,围城多日,无功而返。归途中,遇宋军阻击,仓皇逃窜。

在西夏国内,兄妹俩终因权力的争夺发生内讧。梁太后不准梁乙逋领兵,试图削弱他的权力。梁乙逋十分不满,谋划夺取帝位。天民安五年(1094)十月,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等杀梁乙逋,并诛其全家,朝政最终由梁太后把持。

梁太后继续向宋发动进攻。天民安六年(1095),她率崇宗亲征,攻下宋境金明寨(位于今陕西境内)。第二年,夏兵进攻北宋的麟州、绥德等地;宋兵则反攻西夏的盐、宥、洪等州,双方互有胜负。永安元年(1098)十月,梁太后领兵40万攻平夏城(位于今宁夏固原境内),连营百里,昼夜不停地进攻10余天,终因军粮不济而退兵,转而向辽国求援。

次年正月,梁太后被辽国使者毒杀。长达30余年的梁氏专政结束。

历史词典

西夏佛教

西夏佛教分为密宗与禅宗两派,而传入河西地区的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密宗。西夏的佛教管理继承了中原地区的佛教管理制度,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西夏在其统治机构中设有三个功德司,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其中僧人功德司管理境内僧人,出家功德司掌管度僧名额,护法功德司维护佛门戒律。西夏统治者为了发展佛教,曾向宋朝多次请求赐给佛经,并进献一定数量的马匹作为印刷佛经的费用。西夏统治者在输入佛典的同时,还重视组织人力,指定专人负责,有计划地大量翻译佛经,负责之人是西夏僧人中地位较高的“国师”。惠宗秉常期间又命白智光主持译经,至崇宗天民安元年(1090),先后用了53年,译成佛经362帙,820部,3579卷。传世的西夏文佛经,绝大部分译自汉文《大藏经》,但也有少量译自藏文、梵文。此外,翻译佛经的需求也对创造西夏文字起到了促进作用。

时间:1087~1139

崇宗乾顺继位的时候,只有4岁,大权由梁乙逋和妹妹梁太后操控。在他正式亲政前的10多年中,任由梁氏家族穷兵黩武,连年对宋朝发动战争。梁太后被辽国毒死后,乾顺当政。在辽国的支持下,他对外与宋化干戈和解,亲附辽国;对内则削弱政敌,巩固嵬名氏皇族的势力。

和睦宋辽

崇宗即位后,曾上书向宋朝请求谢罪。宋神宗表面接受其忏悔,其实并不相信,仍继续让边将接受西夏的归降兵卒,并严加戒备,有时还出兵骚扰夏境。

宋将种朴曾于赤羊川俘虏西夏人口百余人,牲畜5000余头。西夏派兵追击,被宋军击败。崇宗发动反击,派骑兵2000攻打浮图岔,击败宋军。不久,宋将王愍镇压已经叛夏降宋的邈川部落叛乱。崇宗闻讯派大将仁多保忠领兵10万前去包围,结果反被王愍打败。随后,夏军又败于宋将苗履之手。宋徽宗当政后,宰相蔡京与宦官童贯勾结,对外实行开边政策,以武邀功。从贞观四年(1104)到元德元年(1119)的十余年中,宋军更是不断袭击夏域。

战场上的节节失利,逼迫乾顺经常向辽国求援。依赖对辽国的卑辞厚礼与姻亲关系,由辽出面斡旋调停或对宋施加压力,才勉强顶住了宋朝的压力,稳定了政局。

整顿内政

在对宋朝的关系稍有缓和后,崇宗乾顺开始着手清除政敌。永安二年(1099)四月,乾顺将梁太后时穷兵黩武的罪责全部推到大将嵬保没、陵结讹遇身上,理由是他们都支持梁太后对外用兵。二人被处死。随后,仁多保忠邈川之战失利,抑郁不已。宋朝宰相蔡京得讯后,派使者潜入西夏,企图诱降。使者被西夏截获,乾顺借机解除了仁多保忠的兵权。这样一来,西夏的兵权基本落入了嵬名皇族的手中。

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乾顺采取汉人封王的制度,大加封赏嵬名皇室以及宗室诸王。在罢免了仁多保忠之后,乾顺封皇弟察哥为晋王,执掌兵权。封宗室仁忠为濮王,封仁礼为舒王。察哥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濮王和舒王则通晓汉、蕃两种文字,才华横溢。他们都成了乾顺的得力助手。

乾顺十分热衷汉文化。在巩固内政之时,采纳了汉官御史中丞薛元礼的建议,在蕃学之外,设立“国学”,选派皇亲贵族子弟300人学习。

兴汉学,在当时遭到了一部分西夏贵族的反对。其中党项人御史大夫谋宁克任上疏说:“吾朝立国西陲,射猎为务。今国中养贤重学,兵政日弛。”他提醒乾顺要“既隆文治,尤修武备,毋徒慕好士之虚名,而忘御边之实务”,然而这些并没有被乾顺采纳。乾顺将汉学定为国学的做法,表明了他提倡儒学,推广中原文化的决心。

相时而动,扩充领土

崇宗乾顺对辽国的政策,开始时为依附辽国。贞观四年(1104),辽国天祚帝将宗室之女南仙封为成安公主,嫁给乾顺为后,两国的关系因联姻而更加紧密。

元德四年(1122)初,金兵围攻辽国西京(今山西大同市),乾顺派兵5000援辽。然而,当夏军还在行进途中,西京已经被金国攻破,天祚帝逃亡阴山。五月,乾顺派大将李良辅率兵3万援助辽国,在天德军(位于今内蒙古)击败金军。六月,李良辅兵败。第二年,乾顺再次发兵援辽,被金军阻击。不久,乾顺派使者邀天祚帝来西夏。天祚帝应允,并封乾顺为夏国皇帝。金国闻讯后,派使者出使西夏,以割地作为酬劳,要求乾顺扣留天祚帝。

在金国的诱惑下,乾顺更改策略。元德六年(1124)正月,乾顺向金国称臣。金国将原属辽国的下寨以北、阴山以南,吐禄泊以西的土地割让给西夏。西夏在两国交兵之际,渔翁得利。从此大肆扩张领土,贪心愈来愈大。同年,夏出兵攻击北宋丰、麟二州。元德七年(1125),攻占天德、云内(位于今内蒙古)两军及五州八馆等地。夏军势如破竹,不久,又攻破麟州建宁寨和平夏城怀德军。

西夏的壮大、崛起,是金国不希望看到的。于是,趁西夏大肆掠夺宋境国土之时,金派兵突袭并占据了天德、云内等地。乾顺不满,派使者询问。金国不愿归还领土,遂将侵略来的宋境陕西北部割给西夏作为补偿。

从此,乾顺与金、宋常派使节互访,又趁两国交战之际争池掠地,纳叛招降。

不久,宋朝环庆路统制慕洧投降西夏,夏兵占据了乐州(今青海乐都)、西宁州(今青海西宁)。次年,金国按西夏的请求,割让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廓州。大德五年(1139)三月,夏兵攻占金府州(今陕西府谷)。同年六月,乾顺去世。其子仁孝继位,是为仁宗。

木缘塔·西夏

造型奇特,保存完整,为研究西夏的葬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时间:1139~1193

大德五年(1139),崇宗去世。16岁的仁宗继位。仁宗亲临太学祭奠至圣先师孔子,并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立庙祭祀。中国自汉代独尊儒术,唐代以后,代有封谥,但将孔子抬高到帝的高位,西夏始开其端。

夏仁宗(1124~1193),名仁孝,崇宗长子,元德六年(1124)九月生,大德五年(1139)六月继位,次年改元大庆。

初露锋芒

仁宗刚刚执政,国内就遭遇了大变故:夏州都统萧合达据城叛乱。

萧合达是辽国人。贞观五年(1105),辽国天祚帝与西夏联姻,嫁宗室成安公主为西夏皇后,萧合达护从公主来到西夏。他勇猛善射,深得崇宗乾顺喜爱,于是留在西夏。夏与宋、金交战频仍。萧合达出征多次立下战功。乾顺赐其国姓,并提升为夏州都统,对其倍加器重。

天祚帝败落后,西夏向金国称臣。不久,成安公主去世。

萧合达派人远赴西域,期盼能够寻到辽国皇族耶律大石,没有能找到,就占据夏州,拥兵反叛。他联络到阴山和河东的契丹部落,企图拥立辽国的皇室后裔,再兴辽国。

大庆元年(1140),萧合达率领叛军进攻西平府,攻下盐州,直逼贺兰山阙。整个兴州府为之震惊。同年,仁宗命静州都统任得敬前往平叛。任得敬出师顺利,于十月间迅速克复夏州,继而进攻盐州。萧合达不敌,率部将逃奔至黄河时,被任得敬军诛杀。大庆二年(1141)六月,仁宗又诛杀了图谋叛投金国的慕洧、慕兄弟。

黑水城出土水月观音像(局部)·西夏

镂空人物纹金耳坠·西夏

通长4.2厘米。正面镂空雕刻人物及花朵。每坠雕刻三人,居中者为坐像,左右均站立,乃一佛二菩萨造型。背部有弯钩,用于悬佩。

同年八月,西夏群臣为仁宗上尊号“制义去邪”。

赈天灾,息人祸

仁宗在位的最初几年,西夏天灾人祸不断。随着叛乱被平息,国内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物价飞涨,一升米竟卖到百钱,百姓苦不堪言。

大庆四年(1143)三月,西夏都城兴庆府发生强烈的大地震,余震一月不止,官舍民房纷纷倒塌,数万人畜死亡。兴庆府余震尚未止歇,夏州又发生地裂,数丈高的黑沙从地下涌出,周边的林木、房舍全部陷落,损失惨重。

面对频发的地震、灾荒,百姓生活无以为继,纷纷起义反抗朝廷。

大庆四年(1143)七月,威州的大斌,静州的埋庆,定州的浪、富儿等部族人民,陆续揭竿而起,多者上万,少者有五六千人,他们攻劫州城县,各地连连告急。

仁宗采纳御史大夫苏执义的建议,对遭受地震、地裂灾害严重的兴庆府、夏州地区的百姓进行安抚:凡是家中因灾难死亡两人者免租税三年;死一人则免租税两年;受伤者免租税一年;房屋倒塌者,官府可以帮忙修复。大庆四年(1143)八月,仁宗再采纳枢密承旨苏执礼的建议,实行赈灾措施。对饥荒严重的地区,派诸州官吏前往视察,按灾荒轻重的程度,分发赈济抚恤。

面对揭竿而起的义军,仁宗派西平都统军任得敬用武装镇压和收买瓦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平定。这样,威州、静州以及定州浪、富儿等部落的起义先后被平息。

仰慕汉族文化

仁宗在位时,在注意保持与金朝的友好关系时,也努力发展与南宋的交往。

人庆元年(1144),仁宗派遣使者赴南宋朝廷祝贺天中节,贡献珠玉、金带、绫罗、纱布、马匹等物品,恢复了同宋朝中断了近20年的往

来。同年十二月,仁宗又向宋廷进献了金酒器、绫罗、纱等物,逐步密切同南宋的关系。

宋朝的儒家文化对仁宗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人庆元年(1144)六月,仁宗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进学的子弟多达3000人,比崇宗设立的“国学”人数增加了10倍。仁宗又在皇宫中设立“小学”,让宗室贵族7岁至15岁的子弟全部入学,接受先进的中原教育。他与皇后还经常去学校察看,督促训导。

人庆二年(1145),仁宗命乐官李元儒,参照汉族乐书,结合西夏现行制度,重新修订国家乐律。新乐律编修成后,仁宗赐名《新律》。次年三月,仁宗尊汉人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建立孔庙,祭祀孔子。不久,仁宗又仿照宋朝科举制度,正式策试举人,并设立“童子科”,逐步完善通过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王像·西夏

西夏的印刷术也在不断发展。大量的文化与学术著作随之不断问世,如诗歌集《月月娱诗》,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圣立义海》,以及用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双解的辞典《蕃汉合时掌中珠》、韵书《文海宝韵》等,种类繁多,西夏的文化一步步走向繁荣。

在提倡以儒治国的同时,仁宗也注意到了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天盛年间(1149~1169),他专门组织人员编纂法典:在旧有法律的基础上,重新编修了20卷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是一部参照唐、宋律令,结合了西夏实情,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军事法在内的综合性法典。新法典完成后,立即用西夏文刻印颁布通行。

为了适应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仁宗还进一步完善了朝廷和地方的官制机构及吏治建设。

绢画千手观音像·西夏

附金和宋

仁宗执政期间,辽亡金兴,宋室南渡,夏则处于金国的包围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仁宗采取了附金和宋之策。极力避免战争。

大庆二年(1141),西夏慕、慕洧兄弟图谋叛金,仁宗杀之。随后上表金国熙宗告知此事。金熙宗虽有不满,也只能责怪仁宗太过专擅,仁宗随即做了例行的告谢。天盛元年(1149),金国海陵王弑熙宗自立,遣派使者来西夏。仁宗不予接见,并责问金使:“圣德皇帝(指金熙宗)何为见废?”金国曾一度关闭了同夏国的保安、兰州、绥德等榷场,仁宗千方百计讨好金国,不惜选派工匠织造“百头帐”献给金世宗,以期重开边境贸易,发展经济。

这一系列作为,均昭示着这位西夏国君的高瞻远瞩。

仁宗在位54年。在位期间,文化繁荣,国力蒸蒸日上,疆域亦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这些均归功于他的雄才大略——对内,以儒治国;对外,能伸能曲——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发展氛围。

泥塑大肚弥勒像·西夏

此弥勒塑像施浅绛彩,保存完好,弥勒笑容满面,盘腿,一手捧腹,一手置于腿上,双目有神。此造像充分体现了西夏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情况,是西夏时期泥塑艺术的佳作。

时间:1140~1170

任得敬,原是北宋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的通判。元德八年(1126)九月,崇宗乾顺进攻西安州时,任得敬献城投降西夏。

投诚献女,平步青云

大德三年(1137),任得敬将17岁的女儿送给乾顺为妃。任妃美貌端庄,通情达理,入宫后,十分受宠。任得敬盼女儿早日成为皇后,便暗中贿赂朝中显贵及宗室掌权者,并买通了御史大夫芭里祖仁。芭里祖仁伺机上表,请求皇上立后。乾顺征求朝臣意见时,大家均推荐了任妃。次年八月,任妃被册立为后。任得敬随即被提为静州都统军。不久,任得敬镇压部落起义有功,又改授为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公。

大德五年(1139),崇宗乾顺去世,仁宗仁孝继位。

人庆四年(1147),任得敬上表请求由西平府入朝为官,遭到朝臣普遍反对。颇有野心的任得敬于是用金银珠宝贿赂讨好重臣晋王察哥。两年后,任得敬得以入朝,被封尚书令。次年十月,又晋封为中书令。天盛八年(1156)四月,晋王察哥亡故。九月,任得敬升任国相。崇宗时期的皇室诸王在朝时,任得敬篡权的野心还不敢过于暴露。重臣晋王察哥一死,他便无所顾忌,骄奢跋扈,变本加厉,举朝为之侧目。秘书监王举对其恶性忍无可忍,提出弹劾,并弃官而去。群臣亦纷纷表露不满。

位高权重,野心显露

随着大权在握,任得敬逐渐无所顾忌,专横骄恣。在朝中肆意安插亲信,排挤其他大臣。

任得敬得势,其家族亦随之飞升:其弟任得仁任南院宣徽使,任得聪任殿前太尉,任得恭任兴庆府尹,侄儿任纯忠则为枢密副都丞旨。任氏家族显赫一时。他们随意打击、陷害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朝臣,飞扬跋扈。

仁宗皇帝一再对任得敬姑息、容忍。天盛十二年(1160),再次晋封其为楚王。任得敬出入仪仗,与君王等同。

位高权重的任得敬渐渐不再把仁宗放在眼里。

他对仁宗皇帝实施的儒学治国十分厌恶,于是上疏请求废弃学校,疏中称:“经国在乎节俭,化俗贵有权衡。我国介在戎夷,地瘠民贫,耕获甚少。今设多士以任其滥竽,糜廪禄以恣其冗食,所费何资乎?”“望陛下一切罢之。”仁宗没有采纳。

天盛十七年(1165),任得敬篡权分国的野心逐渐膨胀,准备占据兴州、灵州地区。于是征发民夫10万,修筑灵州城,并在自己驻扎的翔庆军司修建宫殿。动工之时,正值盛夏酷暑,役夫劳累不堪,怨恨之声不绝。

倒行逆施,图谋破产

由于仁宗推广儒学,重文轻武,任得敬得以领兵20余年,渐渐控制了一支强大的军事队伍,为其篡权裂国做充分的铺垫。

天盛十八年(1166),任得敬开始试探金国统治者的态度。

他以旧属夏国的庄浪族之陇逋、庞拜二门违命作乱为由,向金朝告知将出兵讨伐,金世宗未许。十月,任得敬出兵袭击已归附金朝的庄浪族吹折、密臧二族,并劫掠其人畜、财物,金国未有反应。

天盛十九年(1167)十二月,任得敬生病,仁宗皇帝派使者到金朝为任得敬请名医诊治。病愈后,仁宗派谢恩使任得聪去金国答谢,任得敬亦附表及礼物致谢。金世宗洞悉任得敬附表进贡之意,回绝西夏使臣,“得敬自有定分,岂宜紊越!”

任得敬得知金朝不可信赖,于次年五月,遣使至四川,密约南宋宣抚使虞允文发兵袭击吐蕃。打算以进攻吐蕃为借口,将灵、兴州附近的兵力调离。七月,任得敬再派使者携帛书去四川联络时,被夏兵截获。仁宗心生疑窦,向金国密报。

至此,任得敬分裂西夏的野心昭然若揭。

乾元年(1170)四月,任太后去世。任得敬再无所顾忌,立即胁迫仁宗皇帝将夏国西南以及灵州周边割让给自己。仁宗无奈答应,并遣左枢密使浪讹进忠、翰林学士焦景颜到金国,为任得敬请求封册。

夏国使臣到金国后,向金世宗求取册封。金世宗意识到仁宗皇帝被佞臣逼迫,于是对使臣及朝中大臣说:“有国之主,岂肯无故分国与人?此必权臣迫夺,非夏主本意。况夏国称藩已久,一旦迫于贼臣,朕为四海主,宁容此耶?若彼不能自正,则当以兵诛之,不可许也。”

金主的干预,令任得敬心生畏惧。于是他与兄弟任得仁、任得聪等密谋应变。仁宗皇帝则因得到了金主相助,决心铲除任得敬。

乾元年(1170)八月,仁宗皇帝暗中聚兵,设计诛杀了任得敬及其党羽。次年十一月,在外驻守的任得敬侄儿任纯忠,逃往金国北境,被当地部族杀死。外戚任得敬的篡权阴谋以失败告终。

铜鎏金錾花双耳杯·西夏

时间:1193~1227

夏仁宗去世后,西夏也开始步入了由盛转衰的时期。内乱不断,外患频频,国力衰弱,在强大的蒙古兵团的不断打击下,西夏终于灭亡了。

夏仁宗于乾二十四年(1193)去世,长子纯即位,是为桓宗。桓宗即位后,大体遵循仁宗时期的大政方针,继续推行附金和宋的政策。

盟友兵戎

桓宗在位的最后一年,天庆十三年(1206),铁木真带领的蒙古国兴起并逐渐壮大。来自蒙古国的威胁迅速地将西夏推向衰亡的历史进程。

天庆六年(1199),仁宗的弟弟越王仁友亡故。仁友之子安全上表请求承袭越王的爵位。桓宗没有同意,并将其降为镇夷郡王。安全心怀不满,萌动篡位夺权之心。

天庆十三年安全与桓宗的母亲罗太后密谋,废桓宗。三月,桓宗暴病而亡,安全继位,是为襄宗。

襄宗执掌政权后,蒙古军再三入境骚扰、挑衅。

应天四年(1209)春,蒙古铁骑在大汗铁木真的率领下,南征西夏。四月,陷兀剌海城。七月,进逼中兴府。襄宗派兵5万抵御,相持两个月。后被蒙古引水灌城,成吉思汗派使者入城谈判,襄宗称臣,并嫁宗室之女和亲。

蒙古接连不断的用兵,促使西夏改变了长期与金结盟友好的策略,开始依附日渐强大的蒙古,对金国开始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兵戎相见,夏金双方均损失惨重,深陷战争的泥潭。西夏国内的阶级矛盾亦随之进一步激化。

皇建二年(1211),皇族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廷政变,废襄宗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神宗当政后,全盘承袭了襄宗安全的亡国政策:坚持附蒙古抗金。西夏国内,随着战事不断,经济凋零,矛盾、危机重重。

阿弥陀佛坐像·西夏

联蒙抗金没有解除西夏潜藏的危机,到头来,蒙古依然对西夏垂涎不止,多次借机出兵围攻西夏。神宗为了逃避大敌当前的现实,匆忙将帝位传给儿子德旺,自称太上皇。德旺即是献宗,继位时43岁。

乾定二年(1224)二月,献宗继位的第二年,蒙古征伐西域未还。献宗派遣使者与漠北各部落进行联络,打算结成抗击蒙古的联盟,以牵制蒙古军的入侵。五月,西域战事结束,成吉思汗获悉西夏联合漠北的活动。亲自率兵进攻夏国沙州(甘肃敦煌东),攻了一个月,未能攻克。九月,派大将木华黎之子索鲁等从金国战场转攻西夏银州,守将不敌,夏兵死伤数万,数十万牲畜遭掠夺。献宗派使者向蒙古请降。

联金抗蒙

经历了蒙古的沉重打击后,献宗认识到,要使国家继续存在和发展,必须改变国策,联合盟友,共同抗蒙。

西夏黑城遗址

黑城建于西夏政权时期,曾是西夏和元代的重要城堡。自明朝初年被废弃后,在沉寂的戈壁沙漠中沉睡了600年。

文殊菩萨骑狮像·西夏

96厘米×60厘米,此像于20世纪早期出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的西夏黑水城遗址,系三幅一组的“华严三圣像”中的一幅。造像样式以及眷属组合无不借鉴自敦煌以及内地的同类作品,线描精湛,设色雅丽,代表了存世西夏时代道释绘画的一流水准。

乾定二年(1224)十月,献宗采纳了右丞相高良惠联金抗蒙的提议,派遣使者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等赴金议和。次年八月,两国停止了多年的征战,达成议和:西夏奉国书称弟,以兄弟之礼事金,各用本国年号,遇战事双方互相支援。

此时的夏金两国,经历多年的战争,都已兵虚财尽,国力大不如前。即使联合抗蒙,也无法抵御蒙古铁骑的进攻。夏金的灭亡亦只是时间的问题。

天命覆亡

与金国相比,西夏国小力弱。它首先成了蒙古掠取的目标。

乾定三年(1225),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到漠北,得知献宗收纳其仇敌赤腊喝翔昆和不派遣质子,决定大举讨伐西夏。

次年二月,成吉思汗率领10万大军攻入西夏。占领了西夏的军事重镇黑水、兀剌海等城。

蒙古大将阿答赤率军与畏兀儿亦都护进攻沙州,被西夏诈降迷惑,兵败。蒙军稍作休整,又全力强攻。沙州军民在守将籍辣思义的率领下,顽强抵抗。蒙军于夜间挖地道攻城,被夏军识破并纵火,伤亡惨重。经过一个月的坚守,沙州城破。

同年五月,蒙军攻占肃州城。不久,太上皇李遵顼亡故。同年六月,蒙军乘胜进攻甘州,甘州城军民奋力抵抗,终于不敌,守将战死。七月,蒙军攻占西凉府,守将不敌,战败投降。

经过蒙古军接连的攻占,西夏所属的河西地区,几乎全部沦陷。

献宗眼见蒙古军大举进犯,锐不可当,忧悸不知所措,不久病逝。末主李继位。此时的西夏国,已然日薄西山,奄奄一息。

乾定四年(1226)八月,成吉思汗攻至黄河九渡。十一月,进攻灵州。末主李派大将嵬名令公领兵10万前去解围,结果大败,灵州沦陷。蒙军攻克灵州后,向中兴府推进,准备一举攻占都城,灭亡夏国。

宝义二年(1227)元月,蒙军抵达中兴府。成吉思汗留下攻城军队,自己率部南下,渡过黄河,攻打积石州,进入金国境内。

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外援被阻断。右丞相高良惠“内镇百官,外励将士”,与军民日夜拒守。四月,高良惠积劳成疾,而亡。不久,成吉思汗回师,派使者察罕去中兴府劝降,被李回绝。

经过半年的围困,对峙,中兴府弹尽粮绝,军民疲惫不堪。六月间,西夏发生强烈地震,房屋纷纷倒塌,瘟疫流行蔓延,守军无力抵抗,李派遣使者请降。

其以“备贡物,迁民户”为由,乞盼宽限一个月。蒙军同意。

不久,夏国末主李率领文官李仲谔、武将嵬名令公等出城归降。

七月,成吉思汗病故。蒙军遵照遗嘱,杀末主李及降臣,西夏灭亡。

延伸

西夏重镇——黑水城

黑水城,一座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25千米的荒漠中。它是西夏王朝的北部重镇,也是连接河套和中亚地区的交通要道。干燥的气候和干燥的土壤,把黑水城的古代遗物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其中,有许多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已有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的“探险家”们盗掘走了。最早来到黑水城挖掘宝物的是俄国的探险队。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大佐,受俄国皇家学会的派遣,率领探险队来中国探险。他曾三次来到黑水城,进行了大范围的盗掘,获得了大量西夏文书和元代纸钞等珍贵文物。步科兹洛夫的后尘,美国、瑞典、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探险队”、“考察团”相继来此考察、挖掘,致使黑水城遗址遭到更大的破坏,大量的珍贵文物都先后流散于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黑水城遗址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重点保护。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到黑水城进行科学考察。20世纪80年代初,又对古城遗址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科学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出土的遗物以古代文书为主,有汉文、西夏文、畏兀尔蒙文、八思巴文、藏文和古波斯文等各种不同文字的文书,共计3000余件。其中,汉文文书最多,有2200余件。黑水城出土的大量文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这些文书,不仅是极为珍贵的古代文物,也是黑水城历史沿革的最好见证。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