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刚开始只有东部的十三个州,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面积不到现在美国的十分之一。
那时北美还是个农耕经济地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就像世界上其他的农业国一样,土地兼并之后导致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穷人只能当佃户。
1763年,英法的七年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国又抢来了密西西比河以东、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大片土地。
农民们一看突然冒出来这么多新土地,大家都收拾好家当准备去那里种地。但是美国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准备把这些地分给英国国内的贵族们,所以就禁止农民进入该区域,这下把美国农民们给惹怒了。
当时英国严格限制美洲殖民地的人民搞工业,担心他们发展壮大后不好管,这就惹怒了美洲上层的工业主们。再加上工业主们没法扩大生产,也就不需要去贷款,这下把金融资本家也给惹怒了。
工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农民全都愤怒了,再加上法国被英国战败,心里自然有怨气,所以法国也一直在边上怂恿美国殖民地上的人起来反抗,于是美国独立战争就轰轰烈烈打起来了。上层出将,农民出兵,法国人出钱,很快“大陆军”组建了起来。
尽管美国的独立战争声称是八年抗战,不过应该是世界上最不像战争的战争,根本不像在打仗,倒像是在过家家,一点战争的严肃性都没,也没伤亡多少人——美国死了几千人吧,不少还是冻死的,美国偶尔非常寒冷。英国也死了几千人。美国八年的独立战争都赶不上同时期欧陆一场战役的伤亡。
美国人就是因为在独立战争中没吃亏,所以后来的南北战争中双方拿着现代武器猛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后来法国、西班牙、荷兰也在暗地里反英,法国还对印度蠢蠢欲动。对于英国来说,印度是女王王冠上的宝石,北美是个鞋拔子,权衡得失,当然先管印度。
有些书上说亚当·斯密给英国政府计算得失后,英国人觉得驻扎北美得不偿失。不过这显然是荒谬的。英国退出北美的时候确实不大赚钱,不过美国很快驱赶着奴隶去种棉花,又在加州发现了大金矿。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了,英美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规定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区域都属于美国,并且英国人再也不管美国人了,爱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
战争结束,华盛顿解散了大陆军。这些为美利坚的独立流过血、挨过刀的士兵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憧憬过上幸福生活。这种憧憬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领导独立战争的“大陆会议”承诺给浴血奋战的将士发放土地奖励和终生的补助金。
然而善良单纯的农民似乎没有意识到,英帝国主义折腾农民,大家赶走它,但此时北美大陆的统治阶级也没有跟农民站在同一线。
在独立战争的胜利前夕,1781年3月,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相继批准了《邦联条例》。之前管事的“大陆会议”被邦联政府所替代。
这里是邦联,而不是联邦,这个邦联政府更像是如今的“欧盟”。除了一个国会,什么都没有。没有国家元首,没有制定法律,甚至连直接征税的权利都没有。各个邦联的自主性很强,对于邦联颁布的法令的态度就是看着办,怎么舒服怎么来。有利于自己的法令就执行,有骂名就让邦联政府背;不利于自己的法令,就直接顶回去。
你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干,他们会说是因为对独裁政府的不信任,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其实还是对自身利益的看重与维护,尤其是南方那几个种烟草的富州,凡事摆出一副“这事跟我无关你们别找我啊”的姿态,但是一旦有好处他们跑得比谁都快。
美国这种状态在当时凶恶的国际斗争中几乎是作死,事实上没过几年,英国人就带着加拿大人打回来了。
当然了,美国那时候也有不少精英人士看出了问题,比如汉密尔顿,他到处游说: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是一个国家活下去和崛起的关键。不过没人理他,大家要去过日子了,不想去想那些没用的。
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是富人说了算,他们做了很多对穷人不利的事情。举个例子,在反抗英国人的过程中,没收的属于英王和英国人的田庄,以拍卖的形式卖给了有钱人,毕竟穷人没有这么多钱嘛,大家一起赶走了英国人,好处全被富人占了。
既然大片的土地农民买不起,那农民买片小点的总行了吧。很无奈,还是不行。1785年,邦联政府规定西部的土地(从英国那里弄来的一大块土地)由邦联政府统一出售。出售的每块地最小单位为640英亩,每英亩1美元,必须在一个月内付款。这个门槛让穷人只能望地兴叹。
农民没有土地耕种就没有收入来源,农民们只能老老实实当佃户。这种重新分配资产的方式,看似公平的“购买”,实际上是大资产阶级轻资产换重资产的过程。
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外部环境也不好,吃了亏的英国人并没有善罢甘休,正如所有霸道家长对付试图离家出走的“熊孩子”一样,第一反应就是断钱财。英国对付孱弱的美国,从军事进攻改为经济打击。
首先,英国限制美国的出口,英国属地的港口不对美国开放,也就是美国的商船不能停靠岸。这个就很恐怖了,大洋上绝大部分港口都是英国的,被英国给禁了几乎等于被全世界给禁了。
其次是对美国的货物苛以重税。你们不是不想跟着英国嘛,今后你们也别想跟英国做买卖。
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发展得好,主要是因为他们生产多少物资英国就收多少,现在英国不买了,你们卖给别人吧。
以马萨诸塞州的造船业为例,这是美国当时的支柱型工业。独立战争之前,每年下水船只125艘。但是到了美国独立后,每年下水的船只有15艘到20艘,不到之前的一个零头。
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存量厮杀日益加剧——此时的美国还是个农业大国,商品以农产品为主,生产出来全卖给了英国人。现在英国人不收了,每年只剩下荷兰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订货单,美国各州一下子变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互相压价。
隔壁州的玉米卖十块,那咱们州的就卖八块,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一路回落,最后谁都赚不到钱。1785年,马萨诸塞州的粮食大丰收,但是卖不出去,只能在仓库堆着发霉。
每个州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竖立关税口岸,商人在十三个州的内部做买卖都要征收重税,以至于工商业根本没法发展。
另外,美国人民还背负着沉重的税务——美国的负债2019年已突破22.4万亿美元,庞大的负债使得美国政府每年光利息就需要拿出5000亿美元。
实际上,美国从立国起就是负债起家的。打仗需要钱,独立战争中的军费是通过举债才筹措到的。战争结束,到该还钱的时候了,各州为了偿还这些外债,不断地提高赋税。这其中有人丁税、土地税、市镇税、郡税和班税等。以至于到1786年,税收平均占到公民收入的三分之一。
往往是越不发达的州税越高,因为政府还不上债务。当时最好的办法是让各州按照不同的经济情况分摊,但是美国当时没有中央政府,没法进行这类操作。
美国当时还有通货膨胀的问题,从1775年发行“大陆币”以来,购买力就一路下跌,打折打折再打折。
1777年,100面值的大陆币就打了七四折(100元面值仅值74元)。1778年,打了一四折(100元面值仅值14元)。到1781的春天,只值1元了。有句美国谚语,“一个大陆币都不值”(not worth a tial),说的就是这事。
随后成立的北美银行,发行新货币,干脆宣布“大陆币”作废,那一块钱的价值也没了,这对普通人伤害非常大。
农民们怎么经得起他们这么折腾?一些过不下去的只好低价出卖自己的土地,或者靠借债过日子。而一旦还不上钱,就会被告上法庭,投入监狱。马萨诸塞州的一座监狱,因负债被关起来的人占到所有囚犯人数的一半。这其中就有很多退役的老兵,很多人无奈地只能把奖励的土地卖掉。
为什么国债这种事最后会转移到穷人头上,不应该是富人纳的税更多吗?——当时各州法律规定,参加选举的人必须是土地所有者,每年纳税不少于3镑,或者财产达到60镑,注意了,这是选票门槛,有了3镑纳税才能去选举别人。如果要成为被选举人,资产更是要达到300镑的门槛,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而竞选参议员的财产要求就更高了,能选上的几乎没有穷人。
各州议员都是有钱人,谁会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给自己加税呢?富人有一百种办法避税,穷人却没办法,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后来美国联邦政府干脆成立了史诗级的部门“美国国家税务局”,更是顺理成章地去征税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拥有大资本的富商和地主、银行家窃取了独立战争的果实,美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好转,反而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
1786年年初,美国农民们开始不断地上书请愿,希望上层“肉食者”能考虑下他们。
议会里倒也不全是一帮自私自利的人,只是这不自私的人势力太小。就好像你是个议员,觉得农民们确实是惨了点,决定推动一些有利于他们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会损害地主和商人的利益——农民少缴税,他们不就要多缴税了吗?——而这些人都是你的家人、亲戚、朋友,正是这些人在背后花钱运作,你才能坐在现在的位子。此时的你,是否还有信心和决心推动有利于穷人的政策施行下去?事实证明,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语言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暴力就成了唯一途径。
自发的起义组织和活动已经在马萨诸塞州的各个县出现,起义者的目标则是本应该保护他们个人权利不受损害的法院。
州长詹姆斯·鲍登面对这些人也没有丝毫的客气,直接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名义下令抓捕所有起义领袖。
但是这种扬汤止沸的模式终究走不远。
1786年9月26日,马萨诸塞州的最高法院前人声鼎沸,两波面目严肃的人正在此地对峙。一方是600多名起义者,另一方则是严阵以待的政府军。
气氛一度非常凝重,当时,从起义者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向法院递交了一封措辞非常强硬的信。要求法院立刻停止对人民的审判——这人就是民众推出来的起义领袖——谢司。
谢司1747年出生于美国东北的马萨诸塞州,作为贫农家庭孩子,日子过得比较凄惨。独立战争爆发后,谢司应征入伍,参加了“大陆军”。谢司在大陆军中打了两年仗,便被提升为上尉,当时一个在美军中跟美国人并肩战斗的法国贵族还把一把军刀送给了谢司。
1780年,战争结束后谢司选择了退役回家。
本来觉得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会是个新世界,但是没想到美国变成了这样。放下刀枪的谢司重新拿起了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不幸的是,整体环境就是越来越差,越奋斗越穷。到最后,谢司穷得连法国贵族赠予自己的军刀都卖掉了,最后还是还不上钱。无奈之下,只好走上了“武装起义”的道路。
面对谢司一伙人的要求,官方当然不会在意,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你们这帮闹事的还想抢不成?
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起义者,谈也谈了,意见也交换了,既然谈不拢,那就动手吧。
谢司随后率领600多名怒不可遏的群众与军队发生了正面冲突,法院在一片混乱之中不得不中断了审判。美国著名的“谢司起义”便在这样一场人民的小小胜利当中拉开了帷幕。
谢司率领起义军在马萨诸塞州西部活动,到1786年年底,起义军的人数已经达到15000人。
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迅速蔓延开来,马萨诸塞州的其他县也有大大小小的起义趁势而起。谢司起义军明确地提出了“公平财产”“土地是属于所有农民的公共财产”等纲领。
紧张的权贵们马上开始筹钱募兵,收税的时候一毛不拔的富商、地主、银行家们纷纷“慷慨解囊”。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凑到了4万英镑,装备了一支4400人的队伍,并找到了本杰明·林肯作为这支队伍的总指挥。
这个本杰明·林肯曾经在独立战争时期担任大陆军南线司令,算是军界的大腕。看得出来,为了筹建这支镇压起义的部队,权贵们下了血本。
1787年1月底,简陋的武器装备让谢司很焦虑,准备联络其他起义军一起夺取政府的军火库。不幸的是,信使在传信的过程中被政府军所截获。本杰明·林肯在绝对优势下击溃了谢司的起义军,2月4日,谢司在吃早饭的时候被捕。
2月26日,政府军扫清了马萨诸塞州的最后一支起义军。以谢司为首的农民起义至此结束,整体而言,比陈胜吴广的起义时间都短暂,不过影响巨大。
谢司起义震动了美国的创立者们,刚建国那会儿国父们内部也经常发生辩论,比如“工业党”代表人物汉密尔顿和农场主代表杰斐逊,他俩因为美国“是不是需要一个中央政府”这事吵了好几年,不过一直也没啥实质性进展。
但是这次起义的爆发,有点像本来双方在那里念招式过招,你说白鹤亮翅,我说黑虎掏心,没想到突然人群中冲出一人对准杰斐逊胯下就是一脚,杰斐逊疼得满地打滚,然后一边摇手一边表示有话好好说。
这次谢司起义,就是那一脚,本来文斗玩得好好的,突然有人动手了,之前不希望有联邦政府的人也意识到了,如果没有联邦,弄不好今后这就是日常,谁也别想好好过日子。
1787年5月,一批对处境有清醒认识的美国先驱在费城召开了全国制宪会议。
经过四个月的争吵、辩论,美国从邦联制转向了联邦制。
制宪会议对于美国而言,相当于第二次新生。结束了十几年各州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1789年,选出了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也就是说,1776年《独立宣言》诞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直到1789年,美国才有了第一任总统。
建立联邦政府这事对美国的影响非常大,最明显的一个效果是不会再出现十三个州各自和外国谈判,互相竞争性杀价的局面。
联邦政府拉高了关税,防止英国工业品冲击北美市场,政府也有了点关税运转起来,养了一支常备军,并且开始修建运河、公路等。
此外有了联邦政府就可以搞点新东西,第一任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开始发行美国国债,华尔街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蓬勃发展起来的,随后慢慢成了美国最重要的一个经济引擎,一直到现在。
最重要的是,废除了国内关税,各州互相之间不能再征税了,这样就可以促进美国内部市场的形成。美国崛起的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茂盛的国内市场,老百姓自己生产自己买,既健康又良性。不像后来的“日韩模式”,生产的东西主要卖到海外了,外国人不买东西本国就发生经济危机。
所以说,谢司起义改变了美国。同时,谢司起义无意中帮了汉密尔顿的忙,汉密尔顿尽管寿命不长,但人生目标全部实现了,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美国。
至于谢司,老百姓普遍比较同情他,新州长上台后对谢司进行了特赦,并给予每月200美元的独立战争退休金。1825年,谢司病逝于纽约。
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又有好几轮扩张,权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在林肯时代,美国联邦政府第一次违约,当初说好各州自愿加入联邦,想脱离随时可以走,但是到了1861年,南方各州想跑路,被北方联邦军南下,打断了腿之后再也没跑成。
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规模扩张了一大圈,随后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当时流行以工代赈,政府需要大量的人力来管理那些政府项目。政府再一次扩张,甚至里根时代,说是要搞小政府,政府规模没变,国防承包商多了一大堆,美国军工就是那个时候变得彻底尾大不掉的。
之后又发生了“二战”“冷战”,因为要跟德国和苏联对抗,美国先后上马了曼哈顿、原子能、星球大战计划、互联网等项目。这些国家主导的项目一个比一个大,联邦和各州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多,政府规模又进一步扩张了。
要了解美国两党的渊源,得回到两百多年前。美国的党派之争,不但早于这两个党本身,甚至早于美国建国,政治分歧很早就已经出现,随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讲党派,得先了解美国的独立战争,因为美国后来的权力结构,正是在独立战争期间形成的,而且独立战争对美国国父们的影响非常大,在国父们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影响随后又影响了汉密尔顿改变国家的行动。
因为,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一次战争。
总共打了八年,磨磨叽叽,拖泥带水,打打停停,英军对北美民兵的优势是完全碾压式的。一开始,华盛顿的日常就是带着衣衫褴褛的队伍到处溜达,英国军队在后边懒懒散散地跟着,双方就跟不是在打仗似的。
华盛顿也没打几次胜仗,偶尔打了一次,突袭了一次英国的雇佣兵营地,也没打死几个人,但还是被美国史学界大书特书,并且画成了画,现在去了美国到处都能看到。
后来法国开始支持美国,而且印度也在闹事,英国被迫在美国和印度之间选一个,最后选了印度,干脆在美国撤兵了。美国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革命成功了。
我们以往看故事书,每次看到王子杀掉巨龙救了公主,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生活本身却不这么浪漫,因为永远都有一个关键问题在等着大家:“接下来呢?”接下来美国就掉坑里了。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并没有如愿过上幸福的生活,有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大批有钱人跑掉了。独立战争中,多数的美国人同仇敌忾反对英国,然而还有人不反对,很多人是要跟英国人做买卖的,闹起来对他们没什么好处。独立战争之后这批人卖了房子带着钱直接去英国了,还有一大批逃往加拿大,形成了现在的加拿大英语区。这些跑到加拿大的亲英分子在那里积极筹备训练民兵,随时准备反攻美国。也就有了后来的加拿大民兵“火烧白宫”的事。
其次,贸易受到了大幅影响。在独立前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就是英国,现在英国要封锁美国,那个感觉就是“你小子不是不服管教吗?那就滚,再也别进家门”。美国独立战争打完后,英国随后对美国进行经济封锁。当时美国的经济支柱是两项业务,北方打鱼,南方种烟草。但是美国人的渔场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加拿大是英国的地盘。英国人说小子你离家出走就别到我这里来打鱼,美国北方打渔业和造船业立刻就垮了。
英国不再进口美国种的烟草,这就悲剧了,美国最重要的外贸品——烟草贸易也萧条了。
当时英国的意思很清楚,先封锁几年,等解决了印度,回过头来再收拾美国。
后来印度终于稳定了,不过拿破仑又起来了,英国人又去对付拿破仑,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反法同盟,焦头烂额。等到拿破仑被流放,法国彻底踏实了,俄国人又起来了,英国人回头一看,美国已经成立了联邦,英国人评估了下,发现再打美国成本可能太高,而且可能便宜了俄国人,就没再想这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独立战争过程中花费太大,欠钱太多,战后需要提高老百姓赋税来还钱。当初美国老百姓为了抵制英国对他们征税而起来反抗,现在英国人走了,税负却更高了,美国老百姓的内心痛苦极了。
美国独立战争打完了,事情却越来越糟,那种感觉就好像王子和公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一起了,但是公主惊讶地发现王子是个不负责的人。美国也一样,离开英国之后没走几步就走不下去了。
各州风起云涌,有的州税负太高,老百姓准备再一次造政府的反,有的州给其他州设立了高关税,以邻为壑。还有一些州觉得原来英国也挺好,要不把英国叫回来吧,向英国认个错,说不定英国还会不计前嫌呢。
国家危难之际,汉密尔顿出场了——有些国家比较幸运,就是在关键时候有个别强人牢牢地把握住了列车的方向。
汉密尔顿在美国国父里有点像中国汉朝时的韩信和萧何的角色,是那种干活能力强而且会思考国家未来架构的人。而华盛顿类似中国汉朝时的刘邦,是个天生的领导者。华盛顿打仗,打得要多差劲就有多差劲,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提华盛顿将军的带兵能力,后来有法国人帮忙才彻底赢得战争。华盛顿在施政方向上基本上没思路,主要是靠汉密尔顿。
华盛顿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威仪,指出方向,平衡各方势力,不至于各方没法谈打起来,真正的领导就是干这些的。
这里就有个问题,美国有哪些什么派系需要华盛顿来平衡?
主要有两个派系,第一派系是他的亲密战友汉密尔顿,另一派系是他的另一个亲密战友杰斐逊。
汉密尔顿很少被我们提及,但是在美国几乎无人不知,因为他的头像就印在10美元纸币上,相比较秃顶而双下巴的富兰克林和满口假牙的华盛顿,年纪轻轻鼻梁高挺的汉密尔顿无论气质还是形象都是美国国父里中最耐看的。
不过汉密尔顿跟富兰克林相比,最大的问题是活得太短,才活了49岁,而富兰克林活了84岁。
汉密尔顿奠定了美国商业文明的基石,是终生为了拥护联邦而战斗到底的人物,相比于绝大部分出身于豪门有钱有闲的美国国父,汉密尔顿的出身比较卑微,而且他也不是出生于美国,而是出身于西印度群岛。
当时好地方都被又勇又猛的西班牙人抢走了,以至于英国人到了美洲的时候,只好抢了一些边边角角,或者是西班牙人都不屑于去的地方,比如北美那块地,还有西印度群岛。
西印度群岛主要是种甘蔗榨糖,白人们没法在那么热的地方劳动,干点活就容易疲劳而且免疫力下降。于是西印度群岛的白人们开始大规模地从非洲买奴隶,黑人怕冷,没法在美国北部接近加拿大的地方劳动,但是在炎热的地区,黑人干得风生水起,而且不怕疟疾。因为除了黑人,其他人种都扛不住疟疾。
汉密尔顿的外公,就是在庄园里给黑人检查身体的医生。当然了,这里说的检查不是做X光、验血验尿、检查视力,或看看有没有结石,这里说的检查是替奴隶主把关看看奴隶能不能买,是干这个活的。
汉密尔顿上大学的时候正赶上美国独立战争,他随后参军,在军队中结识了华盛顿,并且成了华盛顿的副官,平时吃住都和华盛顿在一起。
华盛顿和汉密尔顿情同父子,没有华盛顿的提携,绝不会有后来的汉密尔顿。
美国内战结束后,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办”,以汉密尔顿为首的一伙精英形成了一套解决方案。
为什么后人说汉密尔顿伟大呢?因为从汉密尔顿开始,后发国家就形成了稳定的套路,也就是汉密尔顿写在他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里的内容。李斯特在美国逗留的时候反复抓学习,结合美国经验,形成了其后来的思想,也就是德国崛起的理论支持。李斯特受汉密尔顿的影响非常大,文章里经常大段大段引用汉密尔顿的文章内容。
李斯特这套理论传到亚洲,启发了日本,形成东亚模式。成功的后发国家都是这么搞的:
1. 仿效英国,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废除内部关税,建立大规模全国性市场。
2. 征收外部关税,保护国内尚处于婴儿期的工业,抵抗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也就是说,国内自由竞争,对外先保护,等工业发展起来再放开。
3. 建立银行,稳定货币并提供商业资金。
4. 建立大众教育,加快创新和发明。
如果大家看着眼熟,也正常,因为两百年的时间,当初这些比较新颖的东西,如今已经成了常识,人口超过一千万的强国几乎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而当初美国奉行这套理论的人,就叫“联邦党人”,因为刚才那些东西的前提,就是有个中央集权的“联邦”,所以这伙人就叫“联邦党人”,也就是现在共和党的前身。后来联邦党解散了,现在的共和党继承的是联邦党的思想,不是直接传承。
国家统一权力是所有强国必须具备的技能,只有先把这步做好了,才会演化出后来的一切,才能集中力量追赶,避免内耗,形成内部市场。
比如德国强大的开始,是1871年的统一战争;日本崛起的基础,是消灭幕府。所以一般大国都得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完全放任,德国统一之前有三百多个小邦,什么也干不成。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就有疑问了——方案已经提出来了,美国按照这个理论往前走,是不是很快成了世界头号强国?
早着呢。因为汉密尔顿宿命中的另一个人该上场了,也就是杰斐逊。
杰斐逊是谁?这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跟汉密尔顿一起成了美国的两尊神,一个是里子,一个是面子。
汉密尔顿就是那个里子,主张美国的精神就是商业、联邦、金融、精英治国、防范民粹。
而杰斐逊就是那个面子,主张人人平等,此时美国还存在奴隶制——后来第二次南北战争把奴隶制给废掉了。
他们这些主张不矛盾,那他们闹什么矛盾呢?——杰斐逊出身弗吉尼亚豪门,14岁死了父亲,当即继承了5000英亩的土地及数十名奴隶,现在杰斐逊的故居也是弗吉尼亚的一个重要旅游景区。
杰斐逊作为一个富二代,却完全不像个富二代,终生手不释卷,非常博学,后来当上了律师。他年纪轻轻就通过家族财富和个人努力,跻身弗吉尼亚富豪阶层。
杰斐逊和汉密尔顿是华盛顿的左膀右臂,汉密尔顿主要是跑前跑后干活的,而杰斐逊就是提供理论武器的,类似华盛顿的政治秘书。杰斐逊从理论角度论证新大陆应该独立,他天天说新大陆人民都是平等的人民,不堪忍受英国国王的压迫,也就是说,杰斐逊擅长鼓动大家一起反抗。
当时杰斐逊天天在喊,杰斐逊不仅喊人人平等,而且还信。后来杰斐逊他们一伙成了现在美国民主党的前身,杰斐逊本人后来成了他们这一党的第一个头目。尴尬的是,杰斐逊他们党绝大部分人都是奴隶主,一群奴隶主声称自己热爱人人平等,多多少少让人有些尴尬,不过你只要知道当时黑人在他们眼里没任何地位,就不那么难理解了。
现在英国人走了,汉密尔顿他们要搞个新的联邦政府,凌驾于十三州之上,所以杰斐逊一伙首先跳出来反对,认为联邦政府会继续压迫大家。当时杰斐逊一伙一起骂汉密尔顿,说北美人民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赶走了英王,你们“联邦党人”要再搞个国王到我们头上?你们怎么不把英王请回来呢?这明显违背了平等的原则。
“联邦党人”认为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现在这个不堪的局面发展下去,北美十三州迟早会跟非洲的那些部落似的打起来,得有个中央政府,控制军队,防治内乱,统一还国债。杰斐逊他们说那就乱呗,治乱兴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干预它干吗?这就是代价。
汉密尔顿他们说,要发展工业、商业、金融业,不然就会重演在独立战争中被英国人碾压的态势。杰斐逊一伙说你就是个英国人,随时准备把英国那套搬到新大陆来,工商业不就是剥削人的工具吗?我们现在这样种地多好,干吗要发展那些玩意儿,尤其是金融业。杰斐逊恨透了银行,他觉得这些玩意儿统统是剥削,是食利。他一直把华尔街称为“人性堕落的大阴沟”,杰斐逊认为贫富差距会导致穷人的权利受到侵蚀,也就不民主了。
汉密尔顿他们说要废除奴隶制,杰斐逊他们反而不同意,因为他们说的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说的都是白人,黑人是被他们忽视的。
汉密尔顿的联邦党代表的是右派金融工业资本家,杰斐逊一伙代表的是左翼的田园小清新。我们看看现在的民主党,就能发现这两百年里民主党尽管党章变了好几次,从厌恶黑人变成了强烈支持黑人,但是风格一点都没变。从国家崛起的角度讲,汉密尔顿是对的,可是杰斐逊他们一直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几乎无往不利。
汉密尔和杰斐逊顿就这么一直吵来吵去,建立新联邦政府这事就一直拖着。1783年,独立战争就打完了。到了1786年,终于混不下去了,各个州都有自己搞不定的事,比如有的州天天被印第安人“修理”,有的州老百姓税赋太高要造反,都希望其他州帮忙,所以在汉密尔顿的推动下,华盛顿出来号令诸侯,齐聚费城,坐下来开了个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制宪会议。
制宪会议来了55个代表,其中25个是奴隶主,剩下的是放高利贷者、地主、工业主等。
正是在这个会议上,达成了一系列的妥协,比如杰斐逊一党终于接受了联邦政府,但前提是他们的黑奴算3/5个自由人(因为当时认为黑人的生产力是3/5个自由人),好处是汉密尔顿他们的目的达成了,毛病是从那以后一直到内战,美国南方奴隶主们主导了总统选举、众议院议长人选,以及最高法院。杰斐逊那个制度的目标也达成了,不过联邦党人给摆了一堆栅栏,硬生生把杰斐逊目标的雅典式制度搞成了罗马式制度。
美国的南北战争是在1861年打起来的,以往我们听说的是为奴隶制打的,其实深入了解,就会发现不完全是那么回事。用一个资深美国史专家的话说:“以前的美国对没用的事提不起兴趣。”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南北战争背后真正的动机。
当时德国还是一盘散沙,事实上没有德国一说,因为1871年德国才统一。在那之前,德国的领土上有几百个小国家,大家是普鲁士人、黑森人、吕贝克人,唯独没有德国人。
英国人就更是没有对国家的认同感——爱尔兰人压根不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因为他们刚被饿死了几百万人,英国政府却没有出手救援,苏格兰人在英格兰人眼里其实就是野人。
当时的美国人并不是太认同“美国”这个概念,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跟英国有关。
早年的英国跟现在的英国不一样,英国人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领先整个世界,原因很多,但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跟英国当时普通老百姓工资极低强相关。注意啊,是强相关,不是说工资低所以工业革命了。
怎么理解这事呢?假如你是个工厂主,你只有把工人的工资压得足够低,才会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下来的钱越多,你才有可能扩大再生产,有可能去雇佣瓦特这样的工程师改良蒸汽机,才可能工业革命。
工资低必然意味着老百姓过得不好,事实上英国崛起的那些年,普通英国人惨极了,只有足够惨,才可能远渡重洋去新大陆,如果在英国过得好,谁没事去美洲啊。要知道,早期去殖民美洲的人,每年几乎死80%,第一年上岸一千人,第二年只剩两百了。
为什么法国人在美洲没建立像英国人那样的“丰功伟绩”呢?美国顶级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是当时法国人刚搞完大革命,普通老百姓把贵族、地主、富农全家都给拖上了断头台,大家把贵族们的地分了,过上了相对幸福的生活,也就没必要去美洲亡命了。
西班牙人最先到了美洲,却一直在南美折腾,基本没有涉足北美(美国在北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因为西班牙人主要是去挖钱了,美洲的好东西都在南美,金矿、银矿都在南美,南美环境其实很好。现在美国那块地唯一的特点就是平坦,适合种地。英国人去美洲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比西班牙人晚了近一百年,整个美洲的好地方基本都被占了,他们只好去北美种地,美国就是将英国赶走后独立出来的。
不过美国建国的真实情况复杂一些,独立战争是1783年打完的,决定成立美国政府制宪会议是1787年在费城胜利召开的,中间这四年,美国是没有联邦政府的,也就是没有中央政府。
这也好理解,美洲大陆上的人受不了英国人的压迫,所以出钱出枪打败英国人。英国人走了如果立刻搞个政府骑在自己头上,那成什么了?所以美国先贤们觉得不搞中央政府,挺好。
但是事情很快有了新变化。因为有些人奔走相告,强烈要求搞个中央政府,这就奇怪了,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打独立战争的时候,当时华盛顿他们一伙是没有钱的,所以就向普通老百姓借钱,这是美国第一批国债。美国的国债早于美国政府。当时发了无数的国债,战争期间大家抗英热情高,也就无所谓,很多人毁家纾难,借就借了,华盛顿他们拿走了钱,留下一张借条。
可是等到打完仗,去哪找钱啊,这些借条就成了废纸。这时候有人脑子活,发现了一个财路,低价回收这些借条,比如100块的借条,大家本来觉得成废纸了,现在有人以两块钱回收,就赶紧卖给他。就这样,有部分人用少量的钱回收了天量债券。
这些人强烈要求成立中央政府,顺便成立财政部,由中央政府向老百姓征税还钱。这些人数量倒是不大,但是能量巨大,加上其他的一些次要原因,轰轰烈烈的立宪会议搞起来了。主张全额还钱的汉密尔顿成了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当时的财政部金库里放着的就是这些债券,这个汉密尔顿后来印在了美国的货币上。
参加会议的55个各州代表全部有名有姓,没有一个普通老百姓,全是地主和放高利贷的。会上确立了美国的国策,保护私有财产,一定要还钱,防止民主暴政。我没写错,是民主暴政,当时大家很担心法国那种事发生在美国,民主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贬义词。提起这个词,大家第一反应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断头台,由民意决定把贵族和地主推上去砍头。
事实上,美国后来一直走的都是精英治国的路线,由大资本家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处理国家大事。要知道,美国一开始是没有央行的,后来有过两个,全被解散了,再后来是摩根家族的私人银行最先成了美国实际上的中央银行,然后才有了美联储。大家自由竞争,愿赌服输,每个人都去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如果穷死,那是你自己活该。现在美国的福利在发达国家中也只能算一般。至于现在,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精英政治,总统大选也是找两个精英让大家选,防止大家把歌星选上去,不过选上去也没用,贵族家庭出身的参议院和代表草根精英的众议院对总统看得很紧。多说几句,美国的参众两院是模仿了英国的上下议院,参议院的议员地位要比众议院高得多,而且数量也少得多,一般都出身豪门(一般,不是全部)。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开始讲南北战争,其实我是想说从美国1789年成立联邦政府,一直到南北战争爆发前的1861年,这七十年间美国政府变化不大,总统可有可无,有什么事大资本家、大种植园主会坐在一起想办法。而且资本家也分成两种,一种是南方种棉花的,另一种是北方生产各种工业品的工商业主。
我们现在说的黑人奴隶,当时都在南方奴隶主的庄园里种棉花。需要跟大家澄清的一点是,奴隶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每一个都被主人疯狂奴役,肯定是有那种悲惨的,但不是常态。我说一件事大家就知道了,当时一个黑奴在市场上卖1800美元,1800美元其实不大好描述值现在多少钱,大概相当于北方一个技术工三年的工资。有学者认为可以近似理解成七八十万人民币。
为什么黑人奴隶这么贵呢?因为黑人身体好,很少得病,买了就终身所有。
事实上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几乎所有的黑奴继续以自由民的身份待在原主人家里,跟以前没什么差别,只是自由了。这一点可以看看美国电影《被解救的姜戈》,那里面把主奴关系说得很清楚了,主人可以随意处死奴隶,不过一般情况下主奴关系也是一种和谐状态,毕竟奴隶心情不好影响奴隶主赚钱。
这里就有了一个大问题,北方为什么这么在意奴隶这事呢?难道北方人的境界达到了新高度?——事实上南方当时有虐待死黑奴的事,北方经常也有黑人找不到工作冻死街头的事,北方人有那闲工夫去帮助下北方弱势群体多好。而且解放黑奴后不是说黑人和白人就平等了,事实上,直到20世纪的1961年才废除了一系列歧视黑人的隔离法案,相隔整整一百年,所以这个就很难以理解。我们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个妖是什么呢?
就是钱。
到了1861年,南北双方在钱的方面已经没法坐下来好好做朋友了,一方必须得改造另一方,不然双方真过不下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很多人都应该知道剪刀差,这玩意儿一直都是发达国家剪发展中国家羊毛的利器。比如那个著名的例子,早年日本人花100元从中国收了花生,然后在船上用机器把花生皮剥下来做成三合板卖回中国,卖120元,这样不仅赚了花生仁,还赚了20元。早年大英帝国剪全世界羊毛,就是靠这招——从全世界各国廉价收羊毛、粮食、棉花、铁、铜,然后用机器做成布、自行车等卖给各殖民地,赚差价。最赚钱的当然是现在的芯片,50g沙子做成的芯片就可以换500吨水泥回去。
当时美国也面临这么个问题,南方农场主和英国人打得火热,亲如一家,黑人生产出棉花后卖到英国,然后英国造出各种好玩的工业品。黑人那么贵,说明卖棉花也是暴利,而英国人更是暴利,建国的前八十年,南方什么都没干,尽忙活这事了。
但是北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方一直在拼命地发展科技,要升级工业能力,不仅要造蒸汽机、火车头,还要研发生产蒸汽机和火车头的机床,以及生产机床的机床,类似后来福特家的工厂那种能力,从工厂的一头把铁矿倒进去,从另一头出来汽车,而南方农场主的意思是拿铁矿去换汽车——这是举例,当时还没有汽车。
那么问题来了,北方自己搞研发升级,南方搞种植园,各玩各的,不也能相安无事吗?但事实上不行,这里涉及一个经济学里的难题,叫自由市场经济。
如果学过经济学,肯定知道比较优势和自由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都把关税降到最低,这才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真实的结果是,利益当然是最大的,但是利益怎么分是个大问题,往往就是技术强的那一边会把锅都端走,技术弱的一边剩下点汤。
比如民国时期一直有这个问题,关税太低,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肯定赶不上日本、英国、美国的,而且由于列强的生产率太高,生产出来的东西漂洋过海都比国货便宜,导致国货在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什么也卖不出去。民族企业最后纷纷倒闭了,民国的工业反而倒退了。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其实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都是走了相同的路——把关税提起来,不让老百姓买更好、更便宜的进口货,买国产的产品,这样国产的产品能卖出去,就可以回笼资金,然后搞研发,提高质量,迭代一些年,迟早能追赶上。英国当初就是用这招打败了传统制造业强国——荷兰。
德国人更厉害,不仅高关税,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做了理论突破,由国家主导买资本家的东西,让资本家快速回笼资金,并且国家投资企业研发,推动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我们所知道的西门子、奔驰、保时捷、克虏伯早年都是造大炮和坦克的,政府给他们提供科研经费和订单。后来的日本又在德国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率先在资本主义国家搞“产经联”,进一步说就是计划经济委员会韩国也跟进,国家直接干预,把几个企业拆开,各自攻各自的山头,比如现代搞汽车,三星搞电子。
日本、韩国先后攻陷了欧美壁垒最深的电子和芯片领域。
美国当时也一样,北方知识分子和工业主们已经注意到了,如果一直低关税,没有贸易保护,本国工业肯定发展不起来。但是如果提高关税,英国肯定也会报复性征收高关税,结果就是南方的棉花在欧洲一斤都别想卖出去,南方农业主就会破产,所以南方肯定不同意提关税。
其实当时美国上层主要是讨论这事,双方吵得要死,但这事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明白的。你跟他们说咱们要搞高关税,贸易保护,这样我们才能发展起来,他们会很生气,因为高关税之后他们就得花高价才能买到欧洲的好东西,平时只能消费质次价高的国货。
所以北方工业家只能跟老百姓说南方坏主要是因为奴隶制,要砸烂奴隶制,砸烂种植园制度,其实上层的意思是一起发展工业,然后搞高关税贸易保护。
南北双方的矛盾被林肯的上台给激化了,在林肯之前,美国总统基本都是出身于南方,史称“弗吉尼亚王朝”。美国总统想搞点什么需要有两院的授权,但是总统也有个否定权,工业主们以前说要搞高关税,到了南方总统这里经常被否决。
但出身北方工业党的林肯以极弱优势赢得大选之后,南方就失去了保险锁。果然,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批准了北方工业主们提出来的一个增加关税的法案。这下捅了马蜂窝,南方说这日子没法过了,要离婚,要独立。按照当时的法律,南方是可以独立的,但北方肯定不会让南方独立啊。
事实上这时候林肯根本没提要废除奴隶制,只是通过了一个关税法案,南方就跑了,而且林肯反复说过,你们不跑我是可以不废除奴隶制的。战争期间,林肯不止一次对南方喊话:你们南方州谁要是放下武器不打了,就可以继续保持奴隶制。林肯本人也说:“我从来没有主张以任何方式实行白人和黑人种族的社会及政治平等;也从来没有主张黑人也有选举权。”“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保住联邦,而不是废除奴隶制。”南方根本不理他,继续打。所以在南北战争进行中期干脆把奴隶制给废除了,这样这场战争变成了为奴隶制打的一场战争,而不是“反分裂”,更不是为了“钱”。
至于很多人说解放黑人是为了让黑人参军,其实这是不了解历史想当然了。事实上,直到八十年后的“二战”时期,针对黑人入伍美国都还有着诸多限制,不但限制了黑人参军的人数不得超过总人数的比例,黑人在美军中也只能在非战斗性的部队服役。海军招收的黑人几乎全部当了厨子,海军陆战队和空军更是几乎不招收黑人,就连人数众多的陆军也基本上不要黑人。黑人大规模参军是从越战开始的。
废除奴隶制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当时英国人是考虑过直接出兵去北美修理美国北方的,甚至在议会讨论过好几次,但是林肯通过了这个废奴法案后,就没法再掺和了,因为找不到介入的理由了,因为你不能为万恶的奴隶制去打仗。英国人在这方面非常认真,除非是去南非抢金矿那种战争,否则一定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至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过程,用一个词描述就是血腥,太血腥了。关键还是因为当时美国的作战思想没跟上武器发展。
线列步兵是拿破仑战争时期那种——当时滑膛步枪没准头,为了提高准确性,就需要大家站成一排密集地向前射击。但拿破仑战争是美国内战前半个世纪发生的,这半个世纪里武器早已经有了大发展。准头不行的滑膛枪早就换上了杀伤力惊人的线膛枪,线膛枪就是枪管里有两条线,子弹出膛时是旋转的,射得又远又准。而且还发明了机枪和威力巨大的大炮,这种情况下,最忌讳士兵们扎堆,扎堆简直就是找死。
而美国军队的指挥官很多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学习的完全是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做法,而且南北双方都一样,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熟知的一些军事作战常识,比如散兵线、堑壕、匍匐前进等,在当时都是不存在的,大家直挺挺地排着队向前进,结果是成片地被屠杀。更不可思议的是,南北战争期间英国军事观察人员也在前线观察,目睹了血流成河之后也没吸取教训。“一战”爆发后依旧采用集团冲锋,一天就被马克沁重机枪屠杀了几万人。
战争初期林肯一方非常不给力,打不过南方,不过北方实力雄厚,因为北方有工业,而且人多,前后动员起来二百多万人,南方人少只动员起来一百余万,所以北方打起来虎虎生威,而且后来开始在自己国土上搞“三光”。外号“屠夫”的北方名将谢尔曼带着大军直插南方腹地,在南方执行三光政策,以战养战,并且一把火烧了南方最富庶的亚特兰大,这一点在那本著名的《飘》里有详细记述。
《数据之巅》里提到南北战争中北军攻入南方后,用大数据思维把南方最富庶的地方标志出来,然后画出最短路径。大军不带粮草,沿途烧杀抢掠以战养战,完全把南方当敌国。谢尔曼将军搞“三光”太狠,成功毁掉了南方的战斗能力,挽救了国家。“二战”中美军的主战坦克就叫“谢尔曼”,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很多南方士兵拒绝驾驶谢尔曼坦克也是这个原因。
进行到这里,战争本身已经没了悬念,毕竟谁也扛不住这种压力。所以后来南军尽管一直胜多败少,但还是扛不住家园被破坏殆尽,最后放下武器不打了,南北战争就此结束。
一场仗打下来,单是士兵就阵亡了几十万,比美军“一战”“二战”“越战”、朝鲜战争加起来都多。不过这场仗没白打,战后南方很多地主的土地被没收,落后产能被砸掉,美国在空闲出来的土地上修铁路,搞基建。南北战争后那些年是美国发展最快的几十年。等到1894年,美国经济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关税持续维持高达57%,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彻底全方位成了世界第一,才开始鼓吹自由贸易降关税。
美国人经常说他们给世界贡献了三件东西:宪法、棒球、华尔街。
这些年华尔街的名声坏掉了,尤其是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那会儿,几万亿美元突然蒸发,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一堆银行家坐在纽约美联储,威胁财政部部长如果不救助,大家就一起死。
捅了大娄子的华尔街后来没有一个人因此入狱——不对,抓了一个人,是瑞士瑞信银行的一个倒霉蛋。事后还是美国纳税人帮华尔街脱困的,到了年底各个银行为了稳住人才,又在那里发巨额奖金。
金融危机把美国人整得实在难受。尽管银行借的那些钱后来又还回去了,但是美国人依旧不爽,他们认为华尔街那批人是一伙收入过高的傻瓜。
尽管美国当下的民意对华尔街恨之入骨,但回顾过往历史,你会发现华尔街在一些重要关口上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关键。
华尔街跟美国几乎同步诞生,帮助美国完成了三大基建工程——“伊利运河”“跨州铁路”及“钢铁帝国”,美国由此走上了基建强国之路。更为关键的是,华尔街还帮助美国打赢了内战,不然现在的北美跟南美没什么差别。甚至后来的“二战”,华尔街也出力不少,关于这一点,电影《父辈的旗帜》里就有相关的情节:一位领导气急败坏地骂几个大兵不懂事,告诉他们如果国债卖不出去,前线士兵们就只能拿着石头跟日本人死磕去了。由此可见,当时华尔街的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帮着美国政府卖国债。
华尔街到底是干什么的,它究竟是怎么崛起的,又为什么这么厉害?
华尔街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并不是因为金融,而是因为政治。1789年,在打完独立战争六年后,美国终于有了总统,也就是华盛顿,他在位于华尔街的纽约市政厅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那个类似纪念堂的建筑现在还在,它的前边立了一座标志性的华盛顿雕像,看上去黑乎乎的,雕像中的华盛顿拄着后来被很多人称作“法西斯”的束棒站在那里。
华尔街这个位置非常讨巧,可以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好地方。大家都知道,纽约是一个天生的大港口,四周都是陆地,中间有个大水盆,船开进去就可以躲避风浪。华尔街则是这个大港口里风力最小的地方,大家都愿意把船停在这里。
因为华尔街的这个特点,所以它最初是被用来当仓库使用的,船长们把货临时搁在这里,然后上岸喝个小酒之类的。时间久了,一些灵活的人,先是跑到船长们那里询问货卖不卖,多少钱卖,然后再放消息给自己认识的买主,鼓励他们去买,买主缺钱,他们正好有高利贷……一来二去,华尔街这地方便聚集了大量的“倒爷”及放高利贷的。华尔街1.0版就这么上线了。当然了,这点业务成不了气候,但开启了华尔街当倒爷的历史新河。
华尔街的第一桶金,是来自欧洲的钱。彼时的美洲,业务欣欣向荣,属于新生市场,欧洲有钱人纷纷跑到新大陆来投资。到了美洲后,这些投资客首先做的事情,便是在港口找人了解当地的赚钱行情。那么,该找谁打听呢?好比你早前去电脑城买电脑,门口什么时候都站着几个人在拉客,当时的纽约华尔街也一样,投资客一上岸就被一些人缠着,后来干脆就从这些人那里买股票。他们扮演的角色类似最早的“经纪人”。久而久之,这些“经纪人”成长为公司和资本的桥梁。
美国的各类公司一般有什么需求,比如需要借一笔钱,便去华尔街上找“经纪人”。后者将相关需求记录在小本本上,等下次有人说手里有闲钱,想做投资,他们便拿出小本,看看谁需要钱,这样资源和生产就匹配上了。
这些经纪人一开始聚在咖啡厅开展工作,后来干脆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工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类似一个俱乐部,商量好互相不准恶性竞争,不准随便吸收新会员。如果有人想加入,得大家一起投票,票数超过一定比例才能加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纽约证券交易所一开始指的是一伙人。后来大家赚到钱后,开始租比较宽敞的工作场所,越搞越大,终极形态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可以算作美国标志性建筑了。
众所周知,金融这个看上去很高深的词汇,说到底其实就是借钱,把不同时空的钱聚集在某一个点上。比方说,美国人要修运河造铁路,向欧洲人借钱,这是空间上的转移资源;此外,还可以向未来融资,比如你买房,就是向今后的三十年借钱。当然了,在加入了期货、买空、卖空、保险、对赌、对赌协议上再对赌等之后,现代金融已经复杂到了没人能完全理解的地步,甚至连给一些金融产品定价都成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华尔街经常招收一些学数学或者物理学的毕业生去当交易员。用经济学家陈平的话说,华尔街的人并不是太相信“看不见的手”。你想想啊,一条街上的人可以操纵整个市场,而“整个市场都在美联储的一个办公室里坐着”,你还在那里扯“看不到的手”,不是自取其辱吗?
进入19世纪30年代,华尔街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以前都是小打小闹,卖个棉花,卖个保险,跟微信朋友圈的微商差不多。到了1830年左右,这群人玩得越来越大,因为美国要修铁路了。关于铁路,马克思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假如必须等待个人财产积累够才去修铁路,那恐怕直到如今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事完成了。”
马克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铁路太贵了。在19世纪,大家都知道修完铁路后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铁路修好运费会下降二十倍左右(相对陆运),很快便可以把当初修铁路的钱赚出来。
美国修铁路最大的难题是建设的钱去哪找。最后美国的办法是去英国找——英国当时国内已经没什么可投资的,资本家手里握着大量的钱没地方花,天天想着投资的事。这时候美国人说要修铁路,他们当然争相入伙了。
天量资本从欧洲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炒股,在华尔街换成美国的债券或者股票。华尔街的经纪人在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后,将这些资本投入美国的铁路建设中,他们拿着英国人的钱去英国买钢铁用来修铁路,后来干脆借钱建厂自己炼钢铁。
到了1900年,美国生产的钢铁比整个欧洲大陆都多,英国人的钢铁在美洲一斤都卖不出去。从那时候起,英国慢慢变成了一个资本型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制造业立国的英国已经没法应付恐怖的战争消耗,只能靠变卖家产换取美国物资。到了“二战”更是完全支撑不住了,这一点电影《敦刻尔克》中就有相关的情节。
19世纪的时候,华尔街股灾不断,基本十年内就爆发一次,规模大的时候,能毁掉整个美国市场90%的企业。对,是90%,全国90%的企业一夜之间倒闭是什么体验?只有当时的美国人知道。这些股灾对美国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每次都有很多人跳楼。美国历史上的金融大亨绝大部分下场凄惨,就是因为没法连续躲过股灾。
不过股灾的“好处”也很明显。1900年之前,美国股市里的钱都是英国人投资的,每次股灾,英国人的巨额财富先暴掉了。等到英国人高价买的股票只剩下零头后,美国人再买回来,这样英国人投资的铁路就跑到美国人自己那里去了,也就实现了天量财富的转移。这时候我们心中难免有个疑问,英国人为什么不赶紧收手,总干这种事呢?因为人性中的投机心理都一样,什么时候都不会变的。
到了1860年,华尔街的规模已经很大了,但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排不上号,直到美国人自己打起来了。我之前有写过,美国的南北战争,实际上跟奴隶制一点关系都没有,或者说没多少关系,主要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北方拿了英国人的投资,要发展制造业,所以需要高关税;南方则要赶着黑人种棉花,然后天天卖棉花,买英国的工业品,所以要低关税,而且不让北方动关税,担心英国人报复。为此,南北双方吵起来了,后来商量不到一起了,南方想离家出走。大家注意了,当时美国的法律是允许南方州离开联邦的,但当时的总统林肯是个狠人,死活不让南方走。这就赤裸裸地违宪了。不过发动战争这个决策是非常艰苦的,在战争爆发前,美国已经连续四年经济萧条,联邦穷得国库里什么也没有,反倒是欠了几千万美元国债(当时的几千万美元可是个大数字)。当1860年南方各州宣布脱离联邦的时候,林肯已经穷到没法给国会议员发工资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打一场战争,确实有点扛不住。林肯多次跟友人表示自己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经常彻夜难眠,担心自己是美利坚最后一任总统,担心美国先贤们创立的联邦在自己手上彻底崩溃了。所以,你会看到,这场仗打下来,林肯变得形销骨立,像变了个人似的。但是林肯这人非常硬气,还是决定维护联邦,一步不退,战争就打起来了。
战争开打之前大家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开打后大家才发现之前还是太乐观了。南北战争是工业革命后的第一场战争,双方军事领袖全是糊涂蛋。线膛枪时代,士兵们肩并肩地向前推进,当然就是相互屠杀,一场仗打下来伤亡便是整个独立战争八年总伤亡的好几倍。另外,最大的问题是没钱,没钱就没法支撑战争,怎么办?当时联邦几乎所有人都在想这事,首先是加税,联邦政府几乎把所有能征税的地方全征了一遍,部分人嫌税太高不想交。为此,林肯政府签发了一个战争法案,成立了颇具传奇色彩的美国国家税务局,文官们挂着步枪挨家挨户去收税。为了征税挖地三尺,他们甚至一度让游骑兵去征税,这个税务局得到了联邦政府的一致好评,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相当比例的战争经费就是税务局给征来的,但是税务局征税所得的款项远远不够啊,怎么办?联邦开起了印钞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绿背美钞”。有阴谋论说林肯就是因为这玩意儿被杀的,其实这个影响不大,战争中才发了4.5亿,只支付了一小部分战争经费。
为什么不多印刷点1861年发行的5美元绿背纸币?因为这样做会引发超级通货膨胀,老百姓痛苦至极,容易出事。弄不好战场上还没彻底失败,民间就反抗了。
那剩下的战争经费怎么办?没错,就是华尔街给解决的。华尔街会借钱,联邦政府需要多少钱,就发多少国债,紧接着华尔街就去兜售这些国债。这个模式并不是新模式,英国就一直在这么操作,当初跟拿破仑打仗,都是英国向英格兰银行贷款,打完再连本带利还回去。以前一般是大户认购,就跟私募基金似的,100万起售,使很多希望投资的老百姓报国无门。但是华尔街这次搞出一个新模式来,他们把国债拆分成50美元一份,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公开出售,天天在报纸上煽动老百姓,说是购买国债就是爱国,并且还说国债将来可以升值,因为有利息。
通过卖国债,还可以团结全美国的人——儿子上了战场,家人买了国债,全家都跟联邦政府绑定了。也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北方林肯政府必胜,因为当时美国的工业设施都在北方,北方的战争潜力超南方好几个数量级。所以这些人从一开始就疯狂购进国债,在战后得到了逆天的回报。当然了,他们战前就很有钱,不然也没法收债券。
美国南方就没这么走运了,由于没有国债系统,税收方面也没北方那么有想法,所以只剩下了疯狂印钱,整个战争期间,南方通货膨胀率疯狂上涨。后来联邦军进来,整个南方的大城市被烧掉,农庄也被毁了,通货膨胀把老百姓也搅得痛不欲生,终于扛不住认输了。
华尔街还进化出一个新业务——黄金交易。黄金在战争年代属于硬通货,华尔街瞅准机会,开始在南北战争期间大肆搞黄金交易套利。怎么操作呢?也不复杂,如果一场大仗打下来,北方打输了,大家就会疯传战争马上要烧到自己家门口,到时候兵荒马乱,需要黄金这样的硬通货,所以就会疯抢黄金,黄金升值。如果打赢了,大家也就放心了,觉得手里拿着这么贵的金子接下来会贬值,不如换成钱买其他的东西,所以一起抛售,造成黄金贬值。既然有波动,就有人搞套利,华尔街的人加杠杆投机黄金,比如在一场大胜仗后趁着低价加杠杆囤积黄金,等到打了败仗再卖出去。
华尔街的人为了尽早知道消息,他们往往派人趴在战场边上围观战争结果。如果打赢了,赶紧一路狂奔到纽约通知抛售;如果打输了,赶紧买。到后来,林肯发现等战报还不如天天看着华尔街的黄金涨跌。战争持续了四年,在这短短的四年中,整个美国南方被打成了焦土,北方也奄奄一息,政府欠了天量的债务,几十万士兵战死疆场,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但是华尔街在这个过程中膨胀了几十倍,一下子从战前的默默无闻爬升到了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规模直逼英国伦敦。
几乎很少有人聊美国南北战争之后黑人到底怎么样了。战后政府要求南方农场主交土地税,那时候南方已经被夷为平地,拿什么去交税?所以大量的农场都卖给了北方的工业主,这些工业主到了南方第一件事就是把农场上的黑人赶走,然后建工厂让白人来上班。黑人们痛不欲生,成了自由的倒霉蛋,黑人和白人在一起上班是很多年之后的事了。
如果农场没被农场主卖掉,黑人就继续在农场种棉花。《飘》里说得很清楚。所以黑人们从来也不感激共和党解放他们,一直都支持民主党,共和党的人也不了解解放黑人这事。对于华尔街来说,这些都无所谓了,因为战后美国迎来了史上最快的发展期。烈火烹油,又是战后重建,又是西部大开发,天量的财富从欧洲继续向美国转移,投入了美国建设中,然后在1879年的大危机中几乎赔了个干净。当然了,美国人自己也赔得挺惨,格兰特带领北方联邦军打赢了南方叛军,后来当了总统,退休后没忍住去炒股,也把几十年的积蓄赔得一干二净,晚年靠写书度日。
华尔街形成于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崛起于美国内战,真正彻底超越英国伦敦成为世界头号金融之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华尔街以超低价买下了英国在海外几乎所有的重资产。英国人当时急需要钱去打仗,也顾不得了,什么都卖,先卖给摩根,摩根转手再以两倍、三倍的价格卖出去。
战后华尔街又投资了潜力股德国,当时德国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资本只追逐发展快的经济体,正如当初英国资本前赴后继投资美国一样。最后,华尔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彻底傲视全球。大家看出来了吧,每次战争,都是华尔街的一次爆发,因为只要打仗,就有天量资源要周转,金融中心就是干这个的,而且雁过拔毛,每笔钱他们都要收一笔手续费,可不就越来越膨胀嘛。整体而言,华尔街是活在不确定性当中的,资本在它那里聚集,只要可以发财,什么都干。
靠战争发家的华尔街,所有盈利的行业,都有华尔街的影子。
从小看电视就发现美国人经常提破产这事,这也是困扰我很多年的一个问题,后来到海外出差,发现电视上原来没乱说。
奥巴马在2009年的国情咨文中指出,每30秒就有一个因为医疗费用破产的美国人,一年超过100万人破产。
这几年几乎每次跟美国熟人聊天,都会谈起这个问题,后来又上了不少网站,整体而言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理解。有些不明白的地方专门找人咨询了下,大概清楚了美国人破产是什么回事。
人们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说“我朋友到美国住了俩月,他应该很懂美国”,这个想法是存在问题的。你想想,你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你到底懂我们这个国家多少呢?你懂你所在的地方吗?至于医疗、保险、信用卡之类的问题,你又懂多少?同理可以推导到美国人身上。我这些年问了很多美籍华人,发现大部分人是糊涂的,连医保和养老保险怎么算都没太弄明白,后来一想中国的很多东西我也没太弄明白,也就坦然了。
美国社会公认的两大毒瘤是医疗和华尔街。华尔街主要是因为他们搞金融衍生品,自己赚到了钱,可是把别人坑害了。
美国的医疗又是另一种烂,又贵又低效,这一点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应该都有感受。美国医疗的开销占到美国GDP的20%。如果把美国的医疗产业当作一个经济体的话,那这个经济体就是世界上第五大经济体,跟德国的GDP不相上下。
奥巴马当初上台的时候就承诺改变华尔街和医疗,所以当时的口号就叫“改变”。
奥巴马上台后推出了他的医改方案。奥巴马也算是部分改变了美国,不过美国人不大买账,恨透了他的那个医保方案。后来川普上台后又给改回去了。现在美国坊间有句话,说特朗普除了没法改变奥巴马当过总统这个事实外,其他的都给改回去了。
很早大家就发现,美国是保险公司和医疗体系合起伙来打劫老百姓。套路倒也不复杂,美国的医疗费用是美国政府负担一半,老百姓自己需要买保险,承担剩下的一半。在这个背景下,保险公司和医疗体系合起伙来搞事,把医疗费推高,这样你如果不买保险,随便一个病都能让你破产。
在美国,如果一个人半夜高烧,叫了一辆救护车去急诊,过了几天会给你邮寄一张天价账单过来,比如10000美元——美国急诊巨贵,救护车出动一次3000多美元,加上别的费用,给出一个上万的账单是常见的事情。
在美国一个论坛上有个热门的帖子,说一个女的晕过去了,周围的人打电话给她叫救护车,然后把她吓醒了。看到这么大的金额,她吓了一跳,觉得人生掉进了坑里。后来看到账单,长吁了一口气,她自己只需要支付10美元,剩下的由保险公司支付,心情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这10000美元中,保险公司付了多少呢?你可能以为是9990美元,不,保险公司可能只需要付999美元。医院给保险公司打了个一折——这个折扣非常复杂,不同种类的项目往往不太一样,是保险公司和医院制定出来的规则。
很多人感觉保险公司交这么少不可思议——这就是“议价能力”,保险公司和医院有单独协议,有点像办了个“超级会员卡”,折扣就是这么低,就是这么优惠。
可能说到这里,人们也坦然了,医保公司和医院想怎么弄就怎么弄去吧,反正又没花我的钱。但是陷阱就在这里,相当于说医院和保险公司一起把医疗费推到了天价。在美国,一个人如果没有买保险,会遇到想不到的各种难题。但是买了保险,也一样会遇到想不到的问题。
有时候你买了保险,到用的时候保险公司却说已经失效,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是确实存在。
最常见的情形是,一个人得病了,才发现自己买的保险没覆盖这种病。事实上直到保险公司告诉你得的病没被覆盖之前,你几乎不大可能知道保险到底没有覆盖哪些病。全世界保险公司都有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有种保险叫“重疾险”,就是为了保障普通保险覆盖不了的那些病,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重疾险也排除了一部分“重疾”。可能一个人得了重疾险里不包含的病,就算有重疾险,保险公司也不会赔。
如果保险有问题,医院可不给你个人打折,人家对着账单收费;如果你交不出来,弄不好就破产了。
你可能要问了,既然保险这么重要,美国人会蠢到不买保险?
美国很多人不买保险的问题看似奇怪,不过也没什么奇怪的。在美国,政府让穷人和退休人员出一部分钱,政府再补贴一部分,但是依旧有15%左右的人不愿意买,后来经过奥巴马的不懈努力,降到了10%左右,而剩下的这些人怎么都不肯买,宁可交罚款都不买。
不过我们讨论的还真不是不买保险的人,美国破产的人绝大部分是买了保险的。美国是先治病,然后再发账单,这些买了保险的人去看病,账单出来后保险公司两手一摊,说这个病没有被覆盖到,这个得病的人还不上钱,之后就破产了。在美国,这种情况非常常见。
《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提供过一个数据,所有破产中有66.5%与医疗问题有关。美国每年估计有53万个家庭因医疗问题而破产。
欧洲看病看到破产的事相对少很多,欧洲政府支出巨大,一般都是政府帮忙垫付了,好处是人民很欢乐,不用破产了;难题是欧洲政府都要破产了。大家经常能听到“工党误国”的说法,说的就是很多人认为英国现在缺少竞争力,就是因为工党执政后各种搞福利,活生生把个大英帝国给搞没落了。
不过英国人快乐的日子应该要到头了,他们的政府正在商量,可能要把英国的医疗体系(NHS)私有化后卖给美国人。
如果一个美国人还不上钱,医院可能把他的账单卖给第三方催贷公司,催贷公司天天骚扰这个人,美剧《基本演绎法》里出现过这种情景。
当一个人天天接到各种电话恐吓,实在是不堪其扰,又还不上时,就可以去法院申诉破产。破产有两种,一种是“第七章破产”,也就是根据破产法第七章,除了助学贷款和赡养子女不给你免除外,其他的直接免掉,但是有个前提,你的收入比当地的中位数低才行,比如当地整体的中位数在五万美元左右,你一年的收入低于这个数,才能给你免。
当然了,不是说无条件的,你申请破产的时候借钱给你的人也会到现场。如果人家不同意你破产,你也不能破产,就得按照“第十三章破产”走破产程序。也就是说你收入并不低,所以不能直接免除债务,申请了这个破产后,借钱给你的人不能再骚扰你了,但是你得承诺在几年内还钱。
美国现在申请破产的,70%是“第七章破产”,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低收入者。
破产后,这个人名下所有资产都要被清算,除了他的哈士奇给他留下,存款用来还债,其他房子、车等,都可能要被拍卖(当然也可能根据当地州法律给你留下房子),拍卖的钱还给债务人。
大家去美国,经常能在街边看到那些无家可归者支一个帐篷,把整条街都搞得很乱。无家可归者不一定是破产者,但是破产者确实很容易变成无家可归者,全世界都一样,人一旦进入了下降通道,很容易变得穷困。
破产申请成功后,接下来的七年时间,会遇到这些麻烦:限制高消费,只维持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每年赚的钱多出来那部分都还债了。几乎告别信用生活,不能贷款,不能办信用卡,这一点在中国体验不深,毕竟很多人本来就不会用任何贷款、信用卡,但是在美国这种事痛苦至极。名声被毁了一大半,破产这件烂事不属于个人隐私,在网上可以查到,后续找工作和租房都会受到影响。
你可能纳闷了,欠钱不还七年后又过上了正常生活,考虑过被欠钱的人的感受吗?我也有这种困惑,后来找了一个专业人士问了下,说是美国人有两方面考虑:首先,欠钱还不上,不应该一棍子打死,确认还不上继续逼他也没什么意义,索性不如放一条生路。而且因为有这个制度存在,大家会考虑借钱出去的风险。美国讲究的是“自我负责”,你把钱借给可能还不上的人,就要反思自己的问题。美国人确实很少互相借钱,一般是刷信用卡。
其次,最关键的,破产这事对于普通老百姓操作空间很小,你去申请破产,往往是真混不下去了。
对于那些富豪来说,破产就是另一码事了——美国富人们会把财产搞成一块一块的,作用类似于邮轮的隔离仓,其中一块爆了,不会影响到其他的。破产制度对于一些人来说就是个工具,用来保护财产,破产制度本身就是资本家们给推动通过的。比如我们熟知的特朗普,已知玩过五次破产,对他们来说,破产制度几乎就是个法律漏洞。
破产制度加上基金会制度,简直是人类法律史上的一个奇观——你把你名下所有的钱都“捐了”,捐给一个不属于你的基金会,然后哪天你破产了,还可以继续用基金会的钱混下去,基金就是你的储蓄罐。
我第一次接触到美国的生活方式,还是十多年前一个美籍华人在飞机上跟我讲的,那时候我都惊呆了。不过现在看来,也没什么了,无非是两件事。
美国几乎所有家庭每个月都透支,不仅每个月透支,还超前消费,每月工资一发下来几乎全部还了各种账单,这个月再通过信用卡来过日子。
2016年,林达写了一篇名为《川普上台,那头大象终于跑出来了》的文章,提到美国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拿不出一千美元应急。
后来大家为这事吵来吵去,有人举例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为五万美元,怎么可能这么惨?
其实我们乱猜是没什么意义的,去问问美国人就知道他们的真实情况了。我真的问了美国人,几个人告诉我他们没有一千美元,他们身边的人也没有——绝大部分家庭也没有一千美元,跟收入高低没关系。当然了,我不能直接问,我先拐几个弯,他们说着说着就拦不住了。
我还问过他们为什么会保持这么独特的消费观。我后来才明白,他们是对未来的乐观,觉得美国一直会繁荣下去,工作总能找到,将来的日子不会跟现在有什么不同,要跟自己妥协,要接纳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一个美籍华人说,美国人太平日久,没怎么经历过苦日子,自然对未来是很乐观的。
当然了,使用信用卡本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分期。
有个美国教授在某视频网站上说,美国人陷入经济痛苦的本源就是数学差,算不清楚信用卡分期的贷款利率。他还表扬了中国人,说中国人数学好,能算清楚,所以中国人不爱用信用卡分期。其实这是对我们这边情况的误解,首先中国年轻人确实对信用卡兴趣一般,但是年轻人用花呗等非常多;其次我还真没见过几个人能算明白那个分期利率,那个算法非常复杂。不过Excel上有个公式,叫XIRR,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用这个公式来算。
有个读者算了后,把利率发布出来,我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银行(如图1所示)。
图1 银行利率表
我们通过这个图表,就能了解到真实利率一般是接近每月分期利率的两倍,办分期就是借高利贷,很多人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一点不分东西方,全世界都差不多。
美国人更意识不到了,美国的东西都不大贵,所以广大美国人民一言不合就刷卡。刷完之后想起来下月可能还不上这月账单了,于是就分期,准备慢慢还。一笔分期可能不明显,这玩意儿多了效果可就不一样了,慢慢就入不敷出,反正每月工资都还给银行,生活只能靠信用卡,买大件就得分期,分期后就更没钱了,越陷越深。
如果一个人用了信用卡不失业,每月紧张点一般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一旦失业,麻烦就大了;如果失业后找不到工作,那麻烦就更大了。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一夜之间百万美国家庭申请破产,往往都是借信用卡还不起造成的——很多人信用卡欠了大量的款项,现金流断裂,很快就扛不住了。
我们上面讲了申请破产的时候一般债权人都会到场,如果他们不同意,你就不能免除债务。但是信用卡公司一般都会同意,因为他们发卡的时候已经把这部分违约率算进去了,那么高的利息,本身就是预留了违约空间的。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因为美国的立国思想是清教徒的,他们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就是生活只能有工作,完全不能有任何娱乐。这样一群人,是怎么过渡到现在这种状态的呢?
在1952年的时候,美国家庭欠债规模还不到收入的40%,之后一直在百分之六七十徘徊,但是到了1990年之后,开始疯狂攀升,2000年左右突破了100%,赚的钱还没有债务多。巨大的债务把美国拖下了泥潭,发生了2008年经济危机。
为什么在1990年之后美国人的债务突然高歌猛进了呢?因为那时候苏联解体了,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人的实力和信心都达到了巅峰,对未来的乐观预判,让他们变得无所顾忌,整个社会急剧地变得过度消费。
除了医疗和信用卡导致美国人破产,房贷和助学贷款也是导致美国人破产的重要原因。房贷导致美国人破产容易理解,那是因为贷款贷太多还不上了。而助学贷款导致美国人破产,我们似乎理解不了——接触过美国人后就能发现,他们的助学贷款比咱们的金额大得多,经常一对夫妻还贷款要还到35岁。我们要知道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世界上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