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这次由我南中主蜀汉,续命五百年
  4. 第210章 攻打潼关
设置

第210章 攻打潼关(1 / 1)


“蛮王,你可别卖关子了,快说说!”关兴一副猴急的样子。

孟获看着关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了,孟获的女儿花蔓嫁给了关索,关兴作为哥哥,理应称呼孟获一声伯父;然而孟获自己又娶了关银屏,关兴作为关银屏的哥哥,孟获按道理应该称呼其一声大舅哥,只是这辈分属实有些乱。

“也罢,各论各的,且先以官职称呼算了。”孟获心中想着,然后开口道:“关将军,这司马懿生性多疑,丞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我们虽然每天都在退兵,但锅灶反而增加,这会让司马懿心生疑虑,从而无法快速决断,让我军有机会全身而退。”

“那这和我们能不能夺下潼关有何关系?”关兴想不明白。

“既然司马懿心有疑虑,那我等便打消他的疑虑,只待我军撤出大半兵马,给他露个破绽,以司马懿的聪明,必定知道我军是真撤退,假增兵,面对如此诱饵,且还是自己看破的,这个智者不可能不有所行动,我等只需埋伏一二,必定可以赚得司马懿大军。”孟获将自己得计策和盘托出。

众人听了无不惊喜,纷纷夸赞起来,

“蛮王好计谋,当真是顺水推舟。”

“不愧为蛮王。”

“蛮王当真智计盖天。”

“咳咳!”孟获咳嗽两声,掩盖自己得尴尬,继续分析道:“此计的关键在于‘以退为进’,我们通过制造虚假的增兵幻象,诱使司马懿认为我们真实撤退的同时,边防松懈。而当他派兵试图占据潼关时,我们已安排精兵埋伏,利用他们对虚实未知的恐惧,一举将其击溃。”

孔明闻言也不禁点头称赞:“蛮王此计果然高明,不仅深谙敌人心理,更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疑心与自大。” 于是立即下令按此计划行动。

接下来几日,蜀军依照孔明和孟获的计划,开始逐步撤兵,灶台数量每日增加。与此同时,孟获亲自指挥后勤部队,确保灶台的增加不引起内部混乱,同时秘密准备伏击所需物资。

而魏营内,司马懿精心策划的这场计谋,他预料到苟安的行动一定会成功,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着蜀兵撤退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将带领大军迅速出击,对蜀兵发起猛烈的攻击。

司马懿见蜀军虽撤退却逐日增加灶台,心中既疑惑又不安。他派出探子多次打探,每次汇报都是灶台数量有所增加,这使得他更加焦躁不安,生怕错失了追击的最佳时机。

在蜀军撤退的第三日,感觉到不对的司马懿,决定亲自去看看。

司马懿率领轻骑出了潼关,绕道蜀营侧面的山上,看到蜀营内虽然锅灶增加,但很多造只有烟火,而并无人看管,司马懿一愣,有些疑惑,待看到蜀营内虽有人往来,但伙夫出营打的饮水数却大减,司马懿心中便是一定。

“走回城。”司马懿上马扬鞭,急速回城。

然后率领主力部队出了潼关,试图在蜀军完全撤退前先吃掉一部分敌军。然而,他未料到的是,孟获已经预料到他此举,早已安排好精兵强将埋伏于潼关周边的山林之中。

当魏军匆匆进入蜀营,试图抢占阵地时,突然间,四周山鸣谷应,蜀军的伏兵如神兵天降,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魏军。司马懿见状大惊失色,急忙下令撤退,但已然不及。

“仲达,好久不见。”赵云从军卒中拍马而出,站在阵前。

两军对峙,赵云这边未下达进攻的命令,司马懿现在惊疑不定,也未有所动作。

“子龙将军,久违了。”司马懿上前,也开启了寒暄模式。

司马懿与赵云,两军阵前,气氛凝重而又诡异地平和。历史的车轮似乎在此刻缓缓转动,两位老将的寒暄,不只是礼节的交流,更是经验的较量。

“子龙将军,自荆州一别,已隔多年,贵气依旧,真是让人怀念。” 司马懿首先打破沉默,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赵云的尊敬与警惕。

赵云淡然一笑,回应道:“仲达兄亦是风采更胜往昔,曹营这些年辛苦了。”语气平和,却不失锋芒。

两人的对话表面上充满了客套,实则暗藏玄机,每一句话都似剑拔弩张,试图探测对方的底线与意图。

“听闻子龙在蜀中如鱼得水,为何今日会出现在此?”司马懿试探性地询问。

“蜀中固然好,但战事未定,身为武将,自当随军征战。仲达兄不也是如此?”赵云反问,话语间彰显出不屈的战意。

司马懿笑了笑,话锋一转:“子龙曾言,壮志未酬,身不由己。今日对垒,可有怀旧之情?”

赵云沉默片刻,继而道:“战场无情,旧情虽有,但各为其主。仲达兄岂非同样感受?”

“哈哈,子龙快人快语,司马某佩服。确实,忠臣不事二主,你我虽理念不同,却也有相通之处。”司马懿说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赵云点头:“仲达兄深明大义,今日之战,或许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

“哦?子龙有何高见?”司马懿眉头微挑,显得有些意外。

“两军对峙,胜负难料,不如我们就此退兵,避免无谓的血流成河。保持现状,互不侵犯,待天下大势明朗再行决断。”赵云提出自己的想法,声音坚定。

司马懿听后沉吟不语,片刻后缓缓开口:“子龙之议,司马某自会考虑。然而,军令如山,非常之策需上报魏王。”

“仲达兄此言差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今日之事,仲达兄难道不能独断?”赵云步步紧逼,试图找寻突破口。

司马懿苦笑:“子龙高看我了,此事关系重大,必须慎重。”

二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尽管彼此都保持着一定的尊重和礼节,但言辞之间都透露出各自的立场和坚定的态度。

就在二人唇枪舌剑的时候,魏军内突然有人大喊:“不好,将军,潼关有烽烟冒起。”

司马懿一惊,回头看去,正见到潼关方向冒起几缕狼烟,

“不好,中计了。”司马懿突然回过神来,这赵云围而不攻,可不是想息事宁人,不过是在拖延时间而已。

司马懿知道这是心理战术,旨在瓦解己方士气,召集将领,厉声喝道:“吾等身经百战,岂可因一时之困而慌乱!今日之计,唯有背水一战,方能生还。”

魏军将士听后,士气稍振。司马懿即命部分兵马列阵于外,做出一副欲与蜀军决一死战的姿态,而暗中则派精锐部队寻找突围的机会。

赵云在高处观战,见司马懿治军有方,不禁赞叹其临危不乱的将才。但他亦知司马懿已是强弩之末,遂密令赵云、魏延各领一支精兵,悄无声息地绕到魏军后方,截断了所有可能的退路。

赵云再出一计,传令火攻。蜀军以火箭射向魏军营帐,大火瞬间点燃了魏军的防御工事。熊熊火光之中,司马懿咬牙切齿,无奈之下只得下令全军突围。

“向后突围,回潼关。”司马懿急忙下令。

司马懿的命令在混乱的营地中迅速传达,魏军将士虽然惊慌,但仍保持着基本的战斗队形,开始向后撤退。火焰在他们的背后燃烧,将夜空映得一片通红,似乎预示着这场战役的惨烈。

赵云站在高处,冷静地指挥着蜀军的火攻,他的眼中闪烁着战术家的光芒。见司马懿的军队开始有序撤退,他不禁佩服对方的临危不乱,但同时也加重了攻击,意图在魏军突围时给予最大的打击。

此时,赵云和魏延率领的精兵已经悄无声息地绕到了魏军的后方,并开始截断他们的退路。箭雨和火攻交替进行,使得魏军陷入混乱。然而,司马懿并未轻易放弃,他的眼神坚定,指挥若定,显然已有预谋。

“快,向东南方向突围!”司马懿低声对身边的副将说。他的声音虽低,却足够让周围的人听到。东南方向是他们唯一的生机,因为那里没有火光,也未见到敌军的踪影。

魏军开始转向,试图从东南方向撕开一条生路。蜀军的火攻虽然猛烈,但在司马懿的指挥下,魏军逐渐找到了突围的方向。弓箭手掩护,步兵和骑兵相互配合,一边抵抗着火焰和箭雨,一边向东南方向稳步推进。

赵云发现了魏军的动向,立刻调派兵马进行拦截。他知道,如果让司马懿的主力成功突围,那么这场战斗就等于功亏一篑。于是,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迅速向东南方向移动,意图彻底切断司马懿的退路。

双方在夜色中的激战愈发激烈。魏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尝试突破蜀军的包围,而蜀军则在赵云的指挥下层层设防,步步紧逼。战场上,刀光剑影,烽火连天,每一个士兵都在为了生存而战,为了胜利而斗。

在一次次的冲击和反冲击中,魏军虽然勇敢,但伤亡惨重。每一次突围都被赵云巧妙地化解,蜀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司马懿眼见局势不妙,眉头紧锁,心中焦虑。他知道,必须尽快找到突破口,否则全军覆没。

混战之中,魏军伤亡惨重,司马懿在亲信的保护下,勉强杀出一条血路。而蜀军则在孔明的巧妙指挥下,始终保持着战局的主动权。两个时辰后,战斗渐渐平息,司马懿终率残部突围而去。

而就在司马懿刚被包围的时候,孟获便已率领一支部队躲在了潼关的西门外,收到司马懿被包围的信号后,孟获却是行头一变,一身司马懿一模一样的装束,只是身上略显狼狈。

“伯约,你看我这身装束像不像司马懿?”孟获对着边上的姜维调侃道。

“装束倒是挺像的,就是这脸….”姜维看着孟获还未变换的脸,有些无语,这差异太明显了吧,一眼可以看出来,而且还很突兀,毕竟谁见到一个大胡子粗汉,穿着一身文官的儒衫官袍,都会觉得别扭。

“无妨,你且看好了。”孟获出言安慰,然后自得一笑,用手从上到下拂过脸颊。

这下看得姜维等人面面相觑,只见孟获手拂过脸颊后,一张脸立刻变成了司马懿得样子,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无差异。

却是孟获使用了技能易容术,才会有如此效果,至于挥手的动作,那不过是孟获装神弄鬼而已。

“大王,神技!”姜维赞叹道。

在古代的战场上,易容术不仅是一种隐秘的手段,更是智谋之中的奇策。孟获此番利用易容术化身司马懿,不禁让在场的姜维等人震惊不已。

姜维走上前来,细细观察孟获的脸庞,只见其轮廓、眼神乃至表情都与真正的司马懿无异,这种精妙绝伦的变化,让人不禁赞叹。

他转头对兀突骨、阿会喃、关银屏等将领说道:“观今日大王之举,方知天下事,神奇莫测。”

兀突骨大步向前,他那高大的身躯如同一座移动的小山,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孟获。“大王,这是何方神术?这等变化之术,闻所未闻。”

孟获微微一笑,便将手中的面具摘下,恢复了原本的面容。“此乃我南蛮秘传之术,非我族中人难以习得其精髓。”

孟获胡说起来。

听孟获如此说,兀突骨不由得点头称赞,暗想这易容术若能用于战场之上,必定能够出奇制胜。

阿会喃则是眼中精光一闪,走到孟获跟前,低声问道:“不知大王可否赐教几招?日后或许能以此术护主保命。”

孟获哈哈大笑,拍着阿会喃的肩膀道:“好说,好说,此术虽难,但以你的聪明才智,学肯定是学不来的。”

阿会喃:“….”

而关银屏则是眉头微蹙,她走到孟获面前,轻声道:“大王,此术虽妙,但若被敌人识破,岂不是画蛇添足?”

孟获点头,认真地说道:“关将军所言极是,此术须谨慎使用,方能见其奇效。”

众将议论纷纷,对孟获的易容术充满了好奇与惊叹。他们或赞叹其奇妙,或询问其法门,或思考其应用,一时间,营中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孟获看着众将,心中暗自高兴。他知道,这次的易容术不仅能成功地骗过了敌人,也增强了自己队伍的凝聚力。他开口说道:“诸位,此术非同小可,需得机缘巧合方能习得。今日之事,还请诸位守口如瓶,切勿外传。”

姜维等人闻言,齐声应诺。

孟获笑了笑,目光坚定地望向潼关的方向,他知道接下来的行动至关重要。在他的指挥下,一小队精英士兵紧随其后,他们穿着魏军的服饰,悄然无息地接近了城门。

城上的守军看见一位身着司马懿装束的人领着残兵匆匆而来,立刻有人向下喊道:“司马太尉,究竟发生了何事?您怎会至此?”

孟获低沉着声音,尽量模仿司马懿的语调:“敌军突袭,我军大败,速速开门,让我军入城重整旗鼓。”

城上的士兵听到这声音虽有些沙哑,但看到来人熟悉的面容和装束,不敢怠慢,急忙放下吊桥,打开了城门。

就在城门洞开的刹那,孟获猛地一挥手,身后的精英士兵迅速涌入城中,迅速控制了城门区域。与此同时,孟获高声呼喊:“动手!”

刹那间,混乱蔓延至每个角落。原本平静的潼关在这一刻变得鸡犬不宁。蜀军假扮的魏军在城中四处作乱,纵火焚烧粮草,刺杀哨兵,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真正的魏军尚未反应过来,就发现自己已陷入了敌我不分的困境。孟获的奇袭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刀刃,直插敌人的心脏。他们迅速占据了城内的战略要点,为随后到来的蜀军主力打开了大门。

远处,姜维看到潼关内火光冲天,知道孟获已经得手,立即指挥蜀军主力全线压进。

此时的从包围圈突围的司马懿正在急行军中,听闻前方的潼关传来巨大的喧闹声,心中一沉,顿感不妙。他马上派遣可信的副将前去查看,不久,那副将惊慌失措地回报:“丞相,大事不妙,潼关已被蜀军所破!”

司马懿闻言如五雷轰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孟获这等手段所欺骗。他深知一旦失去潼关,魏国的西部门户大开,蜀军便可长驱直入。他脸色铁青地命令剩余的军队改变方向,务必夺回潼关。

然而,当他们接近潼关时,却遭到了蜀军伏兵的猛烈阻击。原来孟获早有准备,事先布置了大量伏兵。疲惫不堪的魏军在数次冲锋未果后,士气跌至谷底。

见到后面赵云领军即将追来,损失惨重之下,司马懿只得率军逃走,往浦板方向而去。

随着潼关的陷落,蜀军在城中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士兵们欢声雷动,锣鼓喧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首先,孟获站在城楼之上,高声宣布了蜀军的胜利。他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城市,士兵们纷纷欢呼雀跃。随后,姜维也来到了城楼,他向士兵们表示祝贺,并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

在庆祝活动中,士兵们尽情地畅饮美酒,分享着胜利的喜悦。他们互相拥抱,庆祝这个来之不易的胜利。同时,士兵们还为受伤的战友们提供了医疗救治,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

除了庆祝活动,蜀军还对潼关进行了整顿和重建。他们修复了被破坏的设施,重新安置了流离失所的百姓。在孟获的领导下,蜀军展现出了良好的纪律和团结精神,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蜀军继续巩固潼关的防线,加强城防设施的建设。他们派出斥候侦查周边地区,确保魏国军队不会趁机反攻。同时,蜀军还积极与当地的百姓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这段时间里,蜀军的士气高涨,信心满满。他们相信在姜维和孟获的带领下,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胜利。而潼关的胜利也为蜀军在后续的战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战争并未就此结束。司马懿得知潼关失守后,必定会组织力量进行反击。蜀军必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战斗。因此,姜维和孟获决定加强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素质,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孔明大赏三军完毕后,回到了成都,他入宫见到了后主,并向他汇报了前线的情况。

孔明恭敬地禀报:“陛下,老臣从汉中出发,本欲直取潼关,然而突然接到您的诏书召回,不知有何重要事情?”

后主刘禅有些尴尬的说道:“丞相,朕久未见你,心中甚是思念,因此特地召回你,并无其他大事。”

孔明眉头微皱道:“陛下,这恐怕不是您的真实想法,是不是有奸臣在背后挑拨离间,说我有异心呢?”

后主沉默片刻后说道:“朕确实一时误信了宦官的话,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莫及。”

孔明严肃地说道:“老臣深受先帝厚恩,誓死也要报答。如今朝中有奸邪之人,我怎能安心出征呢?”

后主有些懊悔,弱弱地回复:“朕因听信宦官的谗言,一时冲动召回了丞相。今日方知错怪了你,实在是悔恨交加!”

孔明却不再理会刘禅,果断地说道:“来人,将那些造谣生事的宦官统统抓起来审问!”

黄门官立刻行动起来,不久,宫内外便响起了一片逮捕之声。数名与苟安有勾结的宦官被一一擒拿,他们惊慌失措,不知所措。经过一番审讯,真相很快水落石出。正是苟安在背后散布流言蜚语,导致后主下令召回丞相。苟安此时已经逃离成都,去向不明。

孔明闻言,眉头紧锁。他深知苟安此人狡猾异常,一旦逃至敌国,必成大患。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