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接到旨意后,尽管心中疑惑重重,但也不敢怠慢。他迅速安排了军中事务,将指挥权临时交给了姜维,并嘱咐他维持边境的稳定,做好持续对抗魏军的准备工作。随后,他便带着少数亲卫,快马加鞭赶回成都。
数日疾行之后,诸葛亮终于返回成都。他未有片刻休息,便直奔皇宫,想要了解究竟是何紧急事态需要自己即刻回朝。然而,当他步入皇宫,见到刘禅时,却发现气氛与往常并无二致,反而透着几分喜气。
“丞相归来,成都安然无恙。”刘禅见诸葛亮急忙回朝,笑着安抚他。
诸葛亮心中的石头虽然落地,但仍然有些不悦,问道:“陛下,既然朝中无事,何以急于召臣回宫?”
刘禅笑而不语,示意身边的侍者抱来一物。只见侍者恭敬地呈上一个精美绝伦的锦缎襁褓,内中躺着一个熟睡的婴儿。
“这是?”诸葛亮隐约猜到了几分,但还不敢确定。
“丞相,恭喜了。这是您的长子诸葛瞻,不久前方才出世。朕知道丞相家事繁忙,特召丞相回宫,原是想亲自为您道喜。正好丞相夫人进宫与母后闲谈,却是抱来与相父看看。”刘禅解释道。
诸葛亮听罢,一时间愣在了原地。他年过半百,确实期盼家中添丁多时,但未想到会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传来喜讯。对于儿子的诞生,他自然喜出望外,但一想到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喜事而耽误了北伐的大计,他的内心不免五味杂陈。
“陛下,臣感激涕零。然而,北伐之事迫在眉睫,臣不得不考虑如何平衡家国。”诸葛亮沉吟了片刻,还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只差没有训斥刘禅了。
刘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走到诸葛亮身边,低声道:“丞相,国家大事固然重要,但丞相家中添丁也是大喜。朕未能事先通知丞相,以致影响北伐大计,实属不该。丞相若有何想法,尽管提,朕必全力支持。”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缓缓开口:“陛下,臣认为家国同重。如今臣得此喜事,心绪万千,恐怕难以即刻再赴前线。臣需稍作调整,待安顿好家务,才能无忧北伐。”
刘禅点头表示理解,又道:“丞相,您劳苦功高,为国家鞠躬尽瘁,朕决定赐予丞相一些田地宅邸,作为抚养之用。此外,关于北伐之事,丞相可自行选择合适的时机再行出征,不必过于急躁。”
诸葛亮对此表示感谢,但他心中明白,时间的流逝对于蜀汉来说极为不利,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影响战局。他决定在家中短暂停留后,尽快返回军中,继续筹备北伐事宜。
回到家中,诸葛亮抱着诸葛瞻,满心欢喜的同时,却又不禁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几分。他知道,作为一名父亲,他要为这个新生生命负责;作为一名蜀汉的丞相,他更要为整个国家的未来负责。
在这段难得的亲子时光中,诸葛亮细心照料诸葛瞻,同时也没有忽略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他通过信使与姜维保持联系,时刻了解前线的情况,并远程指导军中事务。
不久后,安置好家中事务,交代了朝廷中的相关工作,诸葛亮便准备再次启程前往前线。
只是还没启程,便收到孟获来信。
诸葛亮看着眼前“丞相亲启”的信封,有些出神,他前脚刚走,后脚孟获就写信来了,当真是巧了。
诸葛亮拆开信件,只见里面写着,
禀丞相:
连年大战,如今兵虽至潼关,但军中粮草告急,加之冬季将至,未免军士受苦,百姓遭难,还望丞相禀明陛下,暂且休兵,休养生息,如今我蜀汉幅员辽阔,只要善加治理,则时间在我,望丞相三思。
如今前线魏军败退,加之有马超、赵云将军镇守,已是无忧,孤已南行,丞相勿念。
孟获呈上。
诸葛亮看完信一时无语。
他心中明白,孟获所言非虚。连年征战的确让蜀汉的国力消耗巨大,粮草补给也面临极大的困难。而冬季的确是个不适合出兵的季节,若是强行出征,恐怕会影响到士兵的健康和战斗力,更不用提可能会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诸葛亮深深吸了口气,决定暂时接受孟获的建议,上奏刘禅暂时休兵养民,以待来年春天再议北伐之策。
他立刻着手准备,一方面派遣信使快马加鞭赶往成都,向刘禅上报情况;另一方面,他又写了几封书信给马超、赵云等将领,告知他们目前的决策,并嘱咐他们加强边防,严密监视魏军的动向,同时做好冬季的防备工作。
随后,诸葛亮决定利用这段休战的时间,好好规划和整顿国内政务,加强民生建设,储备充足的粮草,为来年的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他还计划对军队进行整编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效率。
在处理完紧急军务后,诸葛亮才有时间回到家中,陪伴在妻子黄承儿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诸葛瞻身边。看着怀中的诸葛瞻,他心中充满了对战乱世界的柔软以及对家人的愧疚。他深知自己身负国家重任,常常无法给予家人足够的陪伴,但黄承儿总是理解和支持他,这让他感激不尽。
日复一日,诸葛亮在繁忙的军务与政务中努力寻找平衡,尽管身体逐渐感到不堪重负,但他的精神却异常坚定。每每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思考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如何在保证民众生计的同时,筹备下一次的北伐,以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恢复汉室的辉煌。
而远在潼关的孟获,见诸葛亮走后,掐指一算,便知道蜀汉今年没有啥大事,虽然不知道诸葛亮这时闹啥,但想来肯定不是大事。
孟获这一闲下来便开始整幺蛾子,虽然打仗的时候他也挺闲的,但架不住大家忙啊,没人陪他一起整事情。
这不,他在汉朝土地上找不着辣椒,但又想念得紧,于是就开始捣鼓起来,辣椒没有,他便让人找来花椒、姜、大蒜凑数,然后又是邀请众将一起吃火锅。
他倒是吃这些辛辣食物不要紧,可就吓坏了众将。
阿会喃一直是孟获麾下的勇将,性格直率且有些粗犷。这晚,在孟获的热情邀请下,他来到了火锅炉边,对于这种新奇的食物,他显得既好奇又兴奋。
火锅的香气扑鼻而来,锅中的汤汁翻滚着,周遭散发着令人垂涎的辣味。阿会喃的眼睛随着锅中的气泡而放光,他的食指已然开始躁动不安。孟获见状,笑着招呼他:“来,尝尝这绝妙的滋味!”
阿会喃迫不及待地伸出长柄勺,舀起一大碗满载花椒、姜、大蒜的火锅汤底,热情地吹了吹凉便大口大口地品尝起来。那麻辣的味道立即在他的口腔里爆炸开来,辣椒的刺激让他的眼泪和鼻涕同时涌出。
“怎么样?是不是很过瘾?”孟获大笑问道。
但阿会喃的表情却逐渐由兴奋转为惊恐,那强烈的辣感让他觉得不仅仅是味蕾的燃烧,更像是中毒的症状。他心中惊惶,加之平日里听闻孟获喜怒无常,便开始怀疑这是不是被下了毒的征兆。
“主公,这火锅里面…是否有别的添加?”阿会喃试图探出头绪,声音已经开始颤抖。
孟获一时没有理解阿会喃的言外之意,随口应答:“无非是些辣椒与香料,怎么了?”
阿会喃的心更加沉了下去,误以为孟获故意隐瞒,心想自己这次恐怕难逃一死。在极端的恐惧之下,他突然跪地求饶,声音中带着哭腔:“主公,若是我有所冒犯,还请明示!何至于此,用毒来夺我性命啊!”
场面顿时变得尴尬而紧张。周围的将领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震惊地看着这一幕。孟获皱了皱眉,放下筷子,急忙上前扶起阿会喃:“你这是做什么?何来毒药之说?”
经过一番解释,众人终于明白原来只是一场由过度辣味引发的误会。
众人皆是哈哈哈大笑,把阿会喃整得越发尴尬,但他的率直和幽默的性格使得他很快就恢复了常态,并重新加入了享受美食的行列。
尽管经历了这样的波折,但这次聚餐倒也让众人之间的氛围更加轻松。他们一边享受着辛辣的火锅,一边畅谈着战事和生活琐事,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紧密。
“孤明日准备离开潼关,回南中去了。”冷不丁的,孟获冒出来一句话,众将听了皆是一愣,原本火热的气氛一下便冷了下来。
还是阿会喃率先发问:“大王回南中,这魏国不打了?”
“不打了,你看看这个。”孟获放下筷子,随手将一个军报递了过去。
“军中粮草不足两月?”阿会喃看了军报后倒吸一口冷气。
随着阿会喃的声音落下,帐内的欢声笑语戛然而止。他递出的军报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波澜。
众将围绕着军报,看着上面记录的粮草储备情况。报告显示,尽管孟获和蜀汉的军队勇猛无比,但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粮草,眼下军中的粮草已经不足以支撑两个月。这意味着如果继续攻打魏国,不用等敌人反击,他们自己就会面临饥饿的困境。
阿会喃拿着军报,眼神凝重,他虽然以直率和豪爽著称,但对于战略资源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清楚地知道,没有足够的粮草支持,再精锐的军队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战力。
“粮草乃行军之本,如今缺乏至此,确实需要重新考量我们的战事策略。” 阿会喃低声说道,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孟获环顾四周,他的视线在每一张面孔上稍作停留,然后沉声说道:“诸位跟随我孟获征战沙场,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生死,我本不愿半途而废,但是战争非同儿戏,若无充分的准备,盲目进攻只会让将士们陷入危险。”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一个年轻的将领忍不住问道。
孟获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说:“暂时退兵,回南中。休养生息,同时加强后勤补给线,确保我们有能力持续作战。”
听到孟获的决定,虽然心中多有不甘,但众将也都明白这是目前最为稳妥的选择。阿会喃更是清楚,只有保全实力,来日才能有所作为。
“大王明鉴!” 阿会喃率先表态支持,“末将愿随大王回南中,共谋大业!”
其他将领见状,也都纷纷表示支持孟获的决定。一时间,尽管气氛略显沉重,但一种坚定的信念在营帐中形成。
孟获点点头,满意于部下的支持与理解,他继续说道:“此次回南中,不仅是为了解决粮草问题,我亦希望加强与地方部落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增强我军的整体实力。”
“此外,回到南中,我还将重新评估我们的战略布局,希望能在保证粮草供应的同时,找到更为高效的战斗方式。”孟获的话语中透露出长远的考虑。
阿会喃和其他将领听闻此言,都感到一阵安心。他们知道,孟获从未轻易放弃过任何一次扩张的机会,这次的退兵,不过是暂时的休整,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出击。
饭吃完后,每个将领都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虽然退兵令人遗憾,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有序撤退并筹备充分后再战的决策。
夜空依旧昏暗,寒风中,潼关的篝火渐渐熄灭,但众人心中的火焰未曾消退,他们在心中默默发誓,待来日粮足枪锐时,必将再次挥师北上,直至心之所向。而这一刻,他们选择尊重现实,选择为未来的胜利保存力量。
孟获离开前与赵云、马超打好招呼,让其二人镇守潼关,防备曹魏,自己则实带着姜维和兀突骨离开了潼关,离去前还叫人修书一封送去成都,交给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