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这次由我南中主蜀汉,续命五百年
  4. 第177章 围困长安
设置

第177章 围困长安(1 / 1)


马超面含微笑,谦虚地回应:“若无大王的精心策划与各位同仁的齐心协力,凉州岂能轻易到手?此乃全军之功劳也。”

“哈哈,听听,这就是马超!”孟获更是高兴,他继续夸赞道,“不仅如此,马超在整合当地资源、民心所向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展示的宽厚与魄力,使得凉州的百姓安居乐业,对我蜀汉更是归心。”

夜深了,宴会在欢声笑语中逐渐落下帷幕。马超与孟获二人却依旧坐于火光之中,交换着彼此的战斗经历与未来展望。

“明日,我希望听听更多关于凉州的详尽情况。”孟获说,“你的胜利,给了我们攻打长安更多的信心与希望。”

马超点头,目光坚定:“我愿与大家共同策划下一步的行动,长安城虽坚,但我们的志气更坚。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必可拿下这座重城。”

第二日,孟获带着马超前去与诸葛亮商议军事。

“哈哈哈,昨日听闻马将军已然与我军会师,孤顿觉安心不少。”诸葛亮开口便夸赞起马超来。

马超对于诸葛亮的重视受用无穷,他回想起在诸葛亮帐下的日子,那些精心筹划的战役、那些细致入微的策略,都让他深感敬佩。但对比一下现在在孟获手下的日子,不但自由度更高,而且蛮王之智也毫不逊色于诸葛亮,且独揽大军,若是还留在诸葛亮帐下,恐怕也得不到如此尊重。

“丞相过誉了。”马超回应道,面露微笑,心中所想自然不会全盘托出,“在丞相帐下时,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如今虽在孟获大王麾下,自由度更高,但少不得怀念起昔日的征战。”

诸葛亮听出了马超声中的感慨,微微一笑,他知道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不同,马超的经历使他成为了更加圆润的将领。

“马将军,你此次归来,定能为我们带来新的风气。”诸葛亮说着,目光转向孟获,“我等今日可共议大事,共同策划未来。”

孟获点头同意,他知道马超的经验对于接下来的战役至关重要。几人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起军事部署和战略安排。

“丞相、大王,某家是个粗人,便先抛砖引玉,某家认为既然长安城城高墙坚,若是强攻必定死伤惨重,既然我军图谋的是魏国的有生力量,且还有吴国一同伐魏,不若围点打援,如今加上我从凉州带回来的十万兵马,我军兵力是长安守军的十倍有余,兵发有云十则围之,诸位以为如何?”马超上来便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他话语未落,赵云、魏延等皆是点头。

尽管马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诸葛亮却展现出了他的深谋远虑,他认为:“强攻固然风险巨大,但长安乃是魏国重镇,若能够一举拿下,对敌军士气将有致命打击。然而,考虑到吴国的态度和我们的实际军力,围点打援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孟获听后,沉思不语,他心中清楚,虽然自己有蛮王之称,但在军事策略上,他仍需依赖诸葛亮与马超等人。他最终决定:“那便采用马将军之策,先行围困长安,同时派出精骑截击魏军的援军。”

会议结束后,众人各自忙碌准备接下来的战斗。诸葛亮找到了赵云,两人一同检查军备,并讨论具体的战术执行细节。

“子龙,此次围城,需提防敌军突围及外援,你的白马义从在速度与冲击力上优势明显,可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待命。” 诸葛亮详细地布置着任务。

赵云点头应诺,表示明白:“放心,我定不辱使命。”

与此同时,魏延则负责指挥前线的围城工作,他的坚毅和勇猛让诸葛亮和孟获都十分放心。

在决定采取围点打援战略之后,魏延被委以重任,负责长安城周围的围城行动。他深知这一战的关键性,以及其对整体战役的影响,因此他决定用最为严密的防守和最具压迫感的战术来执行这一任务。

魏延首先在长安城四周的要地,设立了数十个坚固的营地。这些营地按照特定的军事防御原则布局,既能快速相互支援,又能有效地封锁长安城的所有出路,确保城内的魏军无法轻易突围。每个营地都配置了充足的粮草和弓箭、滚木、油脂等防守物资,做好了长期围困的准备。

随后,他命令士兵们开始挖掘壕沟,围绕长安城形成了一道又一道的人工障碍。这些壕沟不仅深而且宽,内部布满了尖锐的木刺和隐蔽的陷阱,以防敌军夜间偷袭。壕沟的外围,还加固了土墙和木栅栏,确保在白日里也能有效地阻挡或延缓敌军的冲击。

为了进一步加强围困的效果,魏延还在关键的位置竖立了高高的箭塔。这些箭塔高达数丈,视野开阔,可以监视城内的一举一动,同时对于企图冲击围城的敌军来说,是致命的威胁。箭塔上常备有精锐的弓箭手,日夜不停地监视着四周的动静。

魏延知道,单靠静态的防御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围城的成功率,因此他还安排了一支精壮的巡逻队,不间断地在围城线进行巡逻,以防敌军小股部队的偷渡或是破坏。这些巡逻队装备轻便,行动迅速,能够及时响应任何突发状况。

在这一系列的布置下,长安城仿佛成了一座孤岛,虽然城墙高耸,但在魏延精心布置的围困下,城内的魏国士兵无疑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每当他们看向城外高高的箭塔和深深的壕沟,都会深感突围无望。

魏延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时常亲自巡视围城线,不断调整策略,强化防线。在他的指挥下,围城的蜀军虽然长时间处于战备状态,但士气高昂,军心稳固。魏延的这种坚毅和勇猛,不仅赢得了诸葛亮和孟获的信任,也让蜀军的士兵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城内的魏军由于长时间的围困,开始出现了粮食短缺和士气低落的问题。反观蜀军,则因为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指挥,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意志。

经过数周的围城,长安城内的情形变得更加绝望。粮食短缺严重,士气低落,百姓和士兵们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恐慌之中。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因饥饿而倒卧在地的百姓和士兵。原本热闹的市场现在变得冷清异常,偶尔有几个摊贩摆出一些稀稀落落的食物,但价格高昂得令人望而却步。魏军的官兵们开始严格限制粮食的供应,士兵们每日的口粮减少到了最低限度,而普通百姓更是难以觅得一顿饱餐。

城中的秩序开始逐步瓦解。一些本应守护百姓的士兵,在饥饿的驱使下开始抢夺食物,而无力抵抗的百姓家庭频频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官府试图维持秩序,但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他们的努力多半徒劳无功。

在这混乱的局面中,一些百姓开始尝试寻找新的生存方式。他们或在城中的废弃房屋中翻找可以利用的物资,或在夜间偷偷越过城墙,试图在城外寻找食物。然而,蜀军的严密围困使得每一次的逃亡都充满了危险,不少人在尝试中丧生。

与此同时,魏军的士气也跌到了谷底。围城的压力和持续的饥饿让他们变得焦虑和疲惫,甚至开始出现逃兵的现象。这些曾训练有素的士兵,在绝望中放弃了职责,只希望能寻找到一丝生机。

城中的一些富裕家庭起初尚能依靠积蓄维持,但随着围城的持续,他们的资源也逐渐枯竭。这些家庭中的老人和孩童是最早承受不住饥饿和疾病的群体。每天,都有新的死亡消息传来,每一个家庭的悲痛都加剧了城中的阴霾。

魏军的指挥官们在这样的境地中也感到束手无策。他们在军中严令节约粮食,同时也尽力搜寻城内可用作军粮的牲畜和存粮,但这些都是杯水车薪。面对士兵的饥饿和求援的眼神,即使是最冷酷的将领也难以忍受。

在这样的绝境中,一些人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寺庙和教堂变得前所未有的拥挤,人们带着虔诚的心情祈求神迹的出现。无论贫民还是贵族,都在神明前放下身份的差别,共同祈求战争的结束和苦难的消逝。

而城外,诸葛亮和蜀军的冷静和坚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蜀军通过连续不断的补给,保持了良好的战斗力。诸葛亮深知心理战的重要性,他派人将食物放在箭矢上,射入城中,既彰显了蜀军的物资充足,也进一步打击了魏军的士气。

此时的长安城,仿佛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孤岛,城中的人们苦苦挣扎,寻找生存的希望。

而城内魏军唯一的期待便是司隶方面的援军,只是援军没等到,却等到来一个消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