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修订版)
  4. 第十五章 尘埃落定
设置

第十五章 尘埃落定(1 / 1)


李承乾倒了,最难过的是李世民,最高兴的莫过于李泰。

争储天平的两端,一端是李承乾,一端是李泰,现在那一端的李承乾倒了,这一端的李泰便看到了曙光,争斗了七年,终于要在贞观十七年画上一个句号了。

无论是李泰,还是李泰身边的人,抑或是朝中那些看好李泰、支持李泰的人,他们一致认为,在李泰的面前将是一片阳光灿烂!

可惜,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有五天,短短的五天!

贞观十七年四月一日,李承乾事败,李泰从这场争储大战中疑似胜出,而这个疑似一度有确诊的迹象。

四月一日之后,李泰连续数日进宫侍奉李世民,他知道这是立储的关键时刻,把握住这个时刻,自己就是未来的皇帝,把握不住,那么七年来的争斗将毫无意义!

此时的李世民疲惫不堪,伤心不已,不到一个月,连续两个儿子谋反,自己这个皇帝真就当得如此失败吗?

看着眼前的李泰,李世民又有些安慰,还好,不是所有的皇子都不成器,青雀(李泰小名)一直表现都不错。如果太子成器,他必定没有机会,现在太子谋反已经查实,太子之位空了出来,莫非是命中注定给青雀的?

或许有些事是上天早已注定的!

闲暇之余,李世民翻看这几日大臣们送上的密奏,有几封密奏是关于立新太子的。从密奏来看,李泰的支持率非常高。

黄门侍郎刘洎、中书侍郎岑文本、给事中崔仁师都给李泰投了赞成票,看来李泰的呼声真的很高。

然而令李世民疑惑的是,司徒长孙无忌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不同意李泰而是坚决支持晋王李治,这是为什么呢?两个都是他的亲外甥,他为什么不支持李泰,转而支持晋王李治呢?

其实,以李世民的聪明,他应该已经看透,只是不点破罢了。如果立李泰,长孙无忌于李泰毫无功劳,如果立李治,一切就不一样了,李治得立,长孙无忌首功一件。

一边是寸功未立,一边是首功一件,如果你是长孙无忌,你会怎么选?

实际上,在长孙无忌押宝之前,李世民原本已经心有所属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魏王李泰。

当日,李世民当面告诉李泰,朕将立你为太子,等这一天等了七年的李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投入李世民的怀抱,说道:“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真正的儿子,这是我的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等我死之日,我会为了陛下杀掉他,然后传位给晋王!”(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假话说多了,就把假话当成真话,别人信以为真,自己也浑然不觉!

李泰败就败在这句表忠心的话上!此时即使不说话,老爹也不会把你当哑巴,谁让你嘴欠,多嘴!

李世民心属李泰,但他同样需要听听群臣的意见,早年间魏征就曾告诫过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一听大臣们的意见很有好处。

当李世民把李泰的话转述给大臣们听时,褚遂良接过了话头,说道:“陛下,您说错话了,可得警惕啊。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君临天下,有哪个皇帝肯杀自己的爱子传位给兄弟的?魏王可能那么做吗?陛下您以前立李承乾为太子,后又宠魏王李泰,如此才造成了今天之祸。陛下今立魏王,那就先处置晋王,那样才能安全!”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如此!

听罢,李世民流下了热泪,感伤地说道:“立魏王而杀晋王,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回宫之后,李世民久久不能平静,原本以为二选一的选择题已经有了答案,现在看来,还是没有答案,为什么立储这么难呢?这道选择题太难了,太难了!

在李世民面对立储选择题左右为难时,李泰急切之下做了一件大大的蠢事,他居然恐吓了晋王李治!

李治与汉王李元昌的关系非常不错,现在李元昌事败伏诛,而李元昌与李治的亲密关系就成了李泰恐吓李治的由头。

李泰幽幽地对李治说道:“你和李元昌关系很好,现在李元昌已经伏诛了,你难道不担心你自己吗?”(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贞观十七年,李泰二十四岁,李治十五岁,这是一个青年与少年的对话,然而谁赢谁输尚属未知。

在历史记载中,李治一直给人敦厚仁孝的感觉,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错觉,大大的错觉。真正的李治绝不是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单纯,所有以为他软弱单纯的人其实都被他蒙蔽了,不信,可以去问问长孙无忌,可以问问褚遂良。

十五岁的李治被恐吓后要么是真害怕,要么是假害怕,总之他表现得很害怕,很忐忑,而且让自己惶恐不安的表情在李世民面前一览无余,这让李世民很奇怪,李治怎么了?

百般追问之下,李治说出了实情,魏王李泰恐吓我!

李泰,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偏偏在这个时候弄出一个无聊的恐吓,恐吓本身很无聊,结果却很可怕。由此,李世民对李泰的看法急转直下,如此口是心非之人,焉能君临天下?

硬刀子可以杀人,软刀子同样可以杀人,十五岁的李治就是用软刀子轻轻捅了李泰一刀,这一刀很软,不见血,但不等于不致命。

李泰注定是属于悲剧的,在李治的软刀子之后,李承乾的硬刀子来了。

此时的李承乾已经认命了,他只是为自己做了一点小小的辩解,他告诉自己的父亲,其实自己的本意并非如此。

面对父亲的责难,李承乾并不甘心,不无沉痛地说道:“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毒丸,彻头彻尾的毒丸。

在21世纪的经济活动中,充斥着收购与反收购,反收购的一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会启动毒丸计划,毒丸计划一般是对本公司的股票进行“自残”,自我打压,说白了宁可自身承受损失,也要让已经渗透进来的外来公司由于惧怕损失而抽身退出。这就是一损俱损的毒丸计划。毒丸计划说白了就是七伤拳,在伤人的同时,也重重地损伤了自己。

现在李承乾对李泰祭出了七伤拳,“我不好过,你也别好过!”

三个嫡出儿子,一个皇位继承权,到此时李世民已经伤透了心,原本以为李承乾和李泰二选一,就会为自己选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没想到,这两个居然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

李承乾顽劣,李泰心机重重,自己培养了十几年的皇子怎么就结出这样的果?

沾上谋反,李承乾没机会了,即使李世民答应,群臣也不会答应;李泰原本是不错的人选,现在看来,这个孩子心机太深,包藏祸心,算计大哥,恐吓幼弟,如此不顾手足之情,安能担当大任?

联想到之前岑文本、刘洎的奏章,李世民不寒而栗,一个亲王尚能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一旦成为太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李世民不愿意去想,但他不得不去想,太子逼宫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在贞观之前的三十年间就发生过两次,一次是隋炀帝杨广,一次就是李世民自己。

隋炀帝杨广是否真的逼宫是一个历史悬案,而李世民自己是否逼宫,他比地球人都清楚,而且当时他还不是太子,仅仅是亲王。

有其父必有其子,难道还要让自己的皇子再复制一回“玄武门”吗?绝不能!

版权所属,侵权必究!

到现在为止,李世民已经完全推翻了以前的看法,以前他的心中是一架天平,一端李承乾,一端李泰,现在这架天平不存在了,天平的两端没有赢家,都是输家。

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朝会完毕之后,李世民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这是他最信任的四位大臣,也是可以参与皇帝家事的大臣。

李世民颓然说道:“我三子一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齐王李祐、汉王李元昌),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情,真让我心灰意冷!”说完轰然倒在自己的床上。

这一倒着实吓坏了长孙无忌这些大臣,急忙上前扶起。起身后的李世民又抽出了自己的佩刀,作势向自己猛刺,褚遂良眼疾手快夺了下来,顺手把刀交给了一旁的晋王李治。

在这个关键时刻晋王李治在场,李世民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

刚才的折腾一半是作秀,一半是发泄,任何一个皇帝、一个父亲遇到这样的连环打击都会难过,李世民也不例外。

平静之后,长孙无忌先说话了:“请陛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吧,臣子们都听着。”

这是他与李世民常年磨合的结果,李世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长孙无忌都能洞察,现在折腾出自残的表演,一定是有大事要宣布。

李世民缓缓地说道:“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等的就是这句话,马上对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李世民看了长孙无忌一眼,然后眼角又扫过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的脸,三个人一脸的平静,似乎没有听到刚才两人的话。其实不是没听到,而是装着没听到,这是皇帝的家事,长孙无忌是舅舅可以参与,剩下的人只是陪衬,负责鼓掌配戏的而已。

李世民冲着晋王李治一笑:“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晋王李治跪下冲着舅舅深深地磕了一个头,亲舅舅啊,恩人啊!

政治说白了就是一场秀,只不过秀场大小有不同而已。

在确立晋王继承大统的问题上,李世民先率领长孙无忌等四名重臣做了一场小型的秀,接下来,他还需要一场大型的秀。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这场大型政治秀的:

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

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

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

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秀,小型会议已经确立了李治的储位,现在只不过再在大规模的场合重来一遍,而且答案已如陈佩斯的秃头,明摆着。

李世民:请听题,晋王李治一母同胞兄弟三人,都是长孙皇后嫡出,现在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请问皇帝应该立他们哪一个为储君?

群臣:晋王李治!

李世民:确定吗?确定不改了吗?真的确定吗?

群臣:确定!不改了!

李世民:恭喜你们,答对了!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皇子保持着微弱的竞争力,这就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

李恪性格果断,做事干脆利落,很有李世民年轻时的风范,在嫡子之外,李恪是最受宠的。

现在李承乾谋反,李泰凶险,被排除在外,再排除早薨的二皇子李宽,剩下的皇子中最年长的就是吴王李恪。尽管《礼记》规定立嫡,但同样也有立长的规定,同李治的“嫡”相比,李恪的“长”也是一个优势。

然而,同历史上的很多皇子一样,李恪注定是悲情的,因为从他与生俱来的血统来看,他继承大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他的母亲正是隋炀帝的公主,也就是说,吴王李恪的身上流淌着隋炀帝的血!

继承王朝大统的皇帝居然流淌着前朝皇帝的血,这在中国的大历史中是不可想象的!

这并不是李恪的错,因为他无从选择。

李恪注定是悲情的,他身为皇子,却有着前朝皇帝的血脉;李恪注定是属于悲剧的,他有两个亲舅舅,一个早早过世(杨昭),一个江都身死(杨暕),世上只留下一个歪把舅舅长孙无忌,偏偏还是人家李治的亲舅舅,然而造化弄人,李外甥与长孙舅舅注定不共戴天!

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得旧人哭,在晋王李治内心窃笑的同时,魏王李泰却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迅速跌落到人生的最低谷。

在李世民确立李治储君地位的同时,原本当红的李泰却被排除在外,对这一切茫然不知。在他看来,自己获得储君之位只是时间的问题,应该就在这几天,不会等得太久。

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这是李泰一生都铭心刻骨的日子,在这一天,他经历了从大喜到大悲。

如果没有意外,父皇会在今天正式向群臣宣布,立自己为太子,自己等待七年不正是为了这一天吗?或许今天就是自己大喜的日子,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

接到父亲李世民的传诏,李泰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抵达永安门。在永安门下,李世民传令,所有骑兵门外守候,只准李泰一人进宫。

低调,一定要低调,孤身进宫的李泰暗暗地对自己说。

在宫廷侍卫的引导下,李泰进入了肃章门,眼前的路似乎有些不太对劲,似乎不是通往父皇寝宫的路,这是哪里啊!

北苑!你的软禁之地!

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你!

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李世民诏令,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随后登承天门,大赦天下,准许天下百姓大吃大喝三天,庆祝新太子得立!

随后,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感叹地说道:“我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说明太子之位可以通过谋略经营得到。如今太子无道,魏王钻营,所以两个都弃用,这个方法可以传给子孙,以后就采用这个方法。况且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不会安全,而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会安养天年!”

一厢情愿,自说自话!

说太子之位不能靠经营得到,那么你的太子之位从何而来?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就会安养天年,也是一厢情愿,只是李承乾和李泰死得早,不然挺到武后当国时代,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证明,长于妇人之手的李治暧昧地给了武则天机会,李世民为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安全选择了李治,然而给大唐王朝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长达七年的争储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李承乾输了,李泰也没赢,倒是年仅十五岁的李治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抢了半天,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输给了十五岁的毛头少年。

不是青年不出色,不是少年太出色,一切都是李世民的一手导演。说到底,李导演只有一个原则:别威胁到皇权,别抢戏!

很遗憾,李承乾,你威胁到皇权;很遗憾,李泰,你抢戏了,而且将来也会威胁到皇权;恭喜你,李治,你年轻,不威胁皇权,也不抢戏,乖!

如此一来,一母同胞三兄弟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结局:李治继承大统,成为历史上的唐高宗;原太子李承乾被废黜,放逐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李泰免去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等职,降爵,改封东莱郡王,后改封顺阳王,放逐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

从此,长安成为李治一个人的城市,而李承乾、李泰这两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皇子在有生之年与长安再无交集。

贞观十八年,李承乾逝世于黔州,时年二十六岁,以国公之礼于当地安葬,数十年后迁回皇陵安葬,活着没能回到长安,死后终于得偿所愿;

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逝世于均州,时年三十五岁,就地安葬。1973年当地砖瓦厂清理出两座唐墓,一座是李泰墓,一座是李泰长子李欣墓。这位心比天高的皇子最终没能回到长安、安葬于皇陵之内,只能孤零零地长眠于自己的流放之地!

金枝玉叶,一母同胞,一人升天,两人入地,人生际遇,一声叹息!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太子李承乾被打上谋反的烙印,他的东宫团队就注定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汉王李元昌没有等来际遇的改变,却等来了家中自尽的结局。李世民还算法外开恩,除李元昌一人外,娘亲、妻子、儿女一律赦免;

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州长赵节,驸马杜荷,你们的宝押错了,所以你们的头衔过期了,跟过去说声再见吧,然后接受一刀两断的结局;

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太子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没有尽到劝谏责任,一律废为庶人。

一连串都是倒霉的名单,不过在倒霉名单之外还有两个幸运名单,太子詹事于志宁,告密有功纥干承基。

太子詹事于志宁数次劝谏,虽未能阻止太子悲剧的发生,但已经竭尽全力,因此没有处罚,只有嘉勉,数日后与马周一起出任太子左庶子,李承乾太子走了,李治太子来了;

纥干承基告密有功,擢升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平棘县公,踩着前太子的身体上位,你的仕途已经到头了!

侯君集没有出现在上面的名单之中,并不是躲过了处罚,而是我特意把他抽了出来,重点说说这个离名将只有半步之遥的准名将。

做事追求极致,做人心胸狭窄,性格决定命运,侯君集的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做事追求极致,在远征吐谷浑、灭国高昌时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别人不能为之事,战别人不能战之战。凭借追求极致的精神,他成功了,先灭吐谷浑,再灭高昌国,在军事上他已经做到极致。

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侯君集到了生活之中却不是那样随意从容,而是屡屡碰壁,失意不已。

性格决定了李靖可以出将入相,性格同样决定了侯君集可以出将,但不能入相,正是入相后的不如意最终酿成了侯君集的人生悲剧。

其实,在侯君集入相后,已经先后有四个人说过侯君集可能谋反,前三个人的说法都被李世民一笑而过,最后一个人的举报让李世民痛下决心!

最先说侯君集会谋反的是一个名将,千古名将,这个人就是李靖。

李靖说侯君集会谋反,其实是被侯君集逼的,因为是侯君集先向李世民报告,李靖将反矣!

李世民闻言,死死盯着侯君集,说道:“证据呢?”

侯君集答道:“李靖只教给我一些粗略的兵法,精华的一点不教,由此可以判断!”(靖独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

后来李世民向李靖求证,被逼到墙角的李靖说了这样一番话:“此乃君集欲反耳。今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尽臣之术,非反而何!”

两位名将,一位要穷尽兵法精华,一位却只点到为止,在天下大治的背景下,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跟李靖比,侯君集差的不止一个身位。

第二个说侯君集会谋反的也是一位名将,李世民的堂兄、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曾经在一次闲谈中提醒李世民说道:“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以臣观之,必将为乱。”

对于这一次提醒,李世民也只是一笑了之,对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臆)度,妄生猜贰邪!”

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的才能足以胜任朝中的任何一个位置,现在只把他放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只是因为论资排辈还没有轮到他,在他的前面毕竟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人。李世民认为侯君集不会因为位置的问题心生二心,所以李道宗的猜测是多虑了。

实际上,李世民高估了侯君集的心胸,这个做事追求极致的人不是不在乎位置,恰恰很在乎位置,而且对现有的位置很不满意。吏部尚书在别人看来是高位,在侯君集看来则是屈辱,更关键的是,灭国高昌之后的牢狱之灾让侯君集一辈子都心绪难平!

人有智商和情商之分,或许侯君集就属于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的人,经得起风浪,却受不起委屈。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可以用20世纪一位伟人的诗宽慰一下愤愤不平的侯君集。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第三个说侯君集谋反的人也是一位名将,凌烟阁上有画像的张亮。

贞观十七年,时任太子詹事的张亮因故被贬出长安出任洛州都督,侯君集前往送行。

在送行宴上,侯君集挑起了话头:“是谁在排挤你啊?”

张亮没好气地回道:“除了你,还有谁!”

侯君集瞪大眼睛说道:“我平叛一国归来,谁想到皇帝竟大发雷霆,怒气连一个屋子都装不下,我都这样了,还能排挤你!”

说到自己的遭遇,侯君集搂不住了,卷起袖子说道:“我太郁闷了,郁闷得都不想活了,你反不?我跟你一起反!”(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与公反!)

酒啊,真不是一个好东西,说这话时的侯君集一定是喝酒喝高了,神经短路了,大脑已经管不住嘴了!

此时的侯君集把张亮当朋友,然而张亮没把侯君集当朋友。不久,侯君集的酒话就被张亮原封不动地告密给了李世民,这一次李世民依然没有采信。

李世民对张亮说道:“你跟侯君集都是功臣,说这话时没有第三人在场,如果就此逮捕侯君集,侯君集必定不服,也不会认账,僵持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要再说了!”

李世民一直按下不表,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信任侯君集,只是因为侯君集“反形未具”,所以他对侯君集一直观察使用而已。

然而事不过三,更不会过四,等到李承乾事败,第四个检举侯君集谋反的人来了。这个人叫贺兰楚石,身份是东宫千牛,贺兰楚石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侯君集的女婿。

前三次举报蜻蜓点水,这一次举报釜底抽薪,要了亲命!

侯君集还想硬扛,却架不住贺兰女婿的当面对质。贺兰楚石不仅将当初的阴谋和盘托出,更是拿出了侯君集与李承乾的来往信件,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从未在战场上低头的侯君集低头了,彻底认栽!

这一次审判由李世民亲自操刀,为的是不让侯君集受到刀笔小吏的刁难,也算是给了侯君集最后的面子。然而谋反大罪,罪无可赦,即便李世民有心,群臣舆论也不会答应。

临别之际,李世民流泪了,眼泪有作秀的成分,也有发自肺腑的痛心,毕竟侯君集从他亲王时代就开始追随,至今已经二十余年,二十余年来战功不断,有口皆碑,只可惜,只可惜沾上了这十恶不赦的谋反大罪!

李世民最终对侯君集说了一句话:“与公长诀矣!”

说完,李世民转身离去,侯君集扑倒在地。

临刑前,侯君集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对着监刑官凄然说道:“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于籓邸,击取二国,乞全一子以奉祭祀!”

李世民准奏,诏令赦免侯君集妻子以及子女,然死罪已免,活罪难恕,侯君集妻儿被逐出长安,流放岭南,自此侯君集一脉再无所踪,湮没于历史的云烟之中。

据《隋唐嘉话》记载,在侯君集身后,李世民没收了他的家产,收获颇丰,这次抄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居然在侯君集的家中发现了两位美女。

美女不稀奇,稀奇的是两位美女从一出生只吃人乳,不吃任何食物!

曾经辉煌也好,曾经落寞也罢,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一切的辉煌和落寞都打上了句号,唐初名将侯君集,一刀两断,人头落地,从此世间再无侯君集!

身前荣光,身后寂寞,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李贺

李贺是唐朝的鬼才诗人,出自李唐宗室,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郑王李亮,不过到李贺这儿已经家族衰落,他本人一生不得志,郁郁寡欢,只活了二十七岁就与世长辞,可惜,可叹。

在李贺诗中提到的“凌烟阁”其实是李世民的杰作,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将二十四名开国功臣肖像画在凌烟阁上。此举堪比东汉的云台三十二将,都是以挂肖像的方式给予开国功臣精神奖励。

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为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

略有遗憾的是,到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四名开国功臣中已有十二人作古,因此凌烟阁画像一半是生前荣耀,一半是身后荣光。

二十四人都包括哪些人呢?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郡王李孝恭(已故)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已故)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已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瑀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已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已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已故)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已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已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已故)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隋末奸臣虞世基之弟)(已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已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叔宝(已故)

身前荣耀,身后荣光,小小的凌烟阁浓缩了二十四名功臣的一生。就二十四名功臣而言,最具悲剧意义的就是侯君集。

二十四名功臣,十二名已经身故,他们没有来得及亲身体会画像凌烟阁的荣耀,如果地下有知,只能在九泉之下感叹身后的荣光。但侯君集不一样,他健在,他看到了,他体会到了,然而他的体会又是那么短暂。

从二月二十八日画像凌烟阁,到四月六日侯君集伏诛,其间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天,这三十几天中侯君集先是开国功臣,后是谋反逆贼,角色切换之迅速,只能让人感叹历史这个导演太无情,才登巅峰就入谷底,中间连一个转换都没有。

然而侯君集又是幸运的,李世民没有因事废人,在侯君集身后,他依然以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身份享受凌烟阁画像的待遇。如果侯君集地下有知,这一次他应该心里平衡了。

九九归一,尘埃落定!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