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7年七月五日,此前在太原窝里横的李渊正式出征。出征前一天他任命十五岁的李元吉担任太原留守,负责看家,而他与李建成、李世民率领三万大军,开拓李氏江山基业。
出兵之前,李渊率领三万士兵高喊口号,宣称忠于隋室,拥护代王杨侑。口号喊得山响,小兵们纷纷在心里偷笑:都要抢人家江山了还说拥护人家的领导,真够不要脸的。带头喊口号的李渊何尝不知,可是没有办法,该唱的样板戏照样要唱,总不能让天下的英雄挑理!
李渊一行先到了西河郡,到时已经是七月八日。这一天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日子,对于西河郡来说,这一天上天给他们派来了一个“散官童子”。
“散官童子”,没听说过,不都是“散财童子”吗?
这一天,李渊接见了一千多人,在他接待的人中,七十岁以上的一律被授予散官(有官称无官位),也就是说,只要在西河郡,而且是七十岁以上,那么你就是五品老头了。
五品老头有什么好呢?也没有什么实惠,只不过听着舒坦,以后再见着五品官就不用下跪了,还可以理直气壮地从他面前走过,坦然地说:“怎么着,兄弟我是五品老头!”
五品老头获得的是心理安慰,而西河郡的青年才俊们获得的是真正的实惠。只要是青年才俊,只要面见了李渊,李渊当场面试,当场任命官职,办事效率之高,天下少见。
经过李渊一天不间断的努力,任命了一千多人,按满负荷工作十二小时计算,每小时任命八十人,平均每分钟任命1.3个人,简直是工业化流水线作业。
当然由于创业初期条件非常简陋,被任命的官员没有拿到正规的任命状,只是拿着李渊手写的白条就上任了。一时间在西河郡内,李渊的白条满天飞,在路上遇到的人们经常掏出彼此的白条比较一下官职,按照规定,官职低的给官职高的敬礼,官职高的给官职低的训话,总之,西河郡上下一片热火朝天的官场景象。
李渊任命得热火朝天,裴寂等人看得心有余悸,生怕李渊写顺了手把自己的官职也任命出去,到时人家拿着白条来上任那就闹笑话了。裴寂担心到最后,自己的官位总算保住了,庆幸之余就开始提醒李渊:老伙计,您这官职是不是太泛滥了啊,恨不得卖菜的都是四品啊!
李渊听后,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出了一句让裴寂佩服终生的话:“创业初期要啥没啥,不用官职忽悠别人,我还能用什么忽悠呢?”裴寂仔细一想,也是,草台班子大将军府一穷二白,全部的积蓄都变成了军饷和军粮,不用官职来画饼充饥,李渊还能拿什么画饼呢?
有过这次交流,此后的裴寂坚决支持李渊的滥封,因为滥封虽然滥,至少能省下粮食和军饷,只要能省下这些东西,大业终究还是有希望的。
在李渊大肆滥封的第六天,也就是七月十四日,李渊全军抵达了贾胡堡(今山西省汾西县北),此地南距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五十余里,而在霍邑此时驻扎着一只拦路虎——虎牙郎将宋老生。宋老生正带领两万人马在这里等待着李渊,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则驻守河东郡与宋老生交相呼应,他们的任务就是将李渊堵截住,然后分割包围消灭。
这一天,天下着连绵大雨,李渊全军无法前进,只能就地驻扎,然后命人回太原运送一个月的粮草来救济。
李渊正进退两难的时候,东突厥的使节到了,这个使节是来报喜的,他告诉李渊,始毕可汗已经同意了李渊的外交条件,同意出兵五百人,陪同李渊进军。
虽然只有五百名突厥兵,也是来之不易,因为李渊开出的条件其实很屈辱。李渊派刘文静向始毕可汗表示:愿意跟东突厥一起出兵攻打大兴,事成之后,土地和人民归李渊,金银财宝则归东突厥所有。可以说这个条件相当无耻,还没进大兴就把大兴的百姓给卖了,没办法,那个年头,老百姓不值钱!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安史之乱时,李渊的后人同样以这样的条件向回纥借兵平叛,平叛后土地和人民归唐,搜刮出的金银财宝归回纥。如果从根源来找,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其实始于李渊。
有了东突厥切实的表态,李渊总算把心放回了肚子里,此时他又开始寻找下一个同盟,找来找去,他在一个人的名字上画了一个圈,这个人就是李密。
说起来,李渊和李密的祖上还是有渊源的,李渊的祖父是李虎,李密的曾祖父是李弼,李虎和李弼都是北周初期的八柱国,两个人既是同事,也是亲密的战友,不过两人并不是同宗,虽然都姓李,五百年前也不是一家。李渊的李姓出自陇西郡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而李密的李姓出自辽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县),可以说此李非彼李也。
现在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李姓为了造反的大业准备走到一起来,不过谁领导谁是一个大问题,李渊觉得自己起兵前级别高,李密则认为自己的造反资格老,到底应该谁领导谁呢?
在贾胡堡的连绵大雨中,李渊给李密写了一封信,信中召唤李密共同起事,拥护杨侑,共成大业,同享富贵,一起迎接中庸和谐美满的新生活,总之一句话,二李联合好,好,好!
接到李渊的召唤,李密颇不以为然,因为此时李密的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就在二十多天前他又打了一个大胜仗。在这场战役中,李密采用了多兵种联合作战,在他的阵容中,左边是骑兵,中间是弓箭兵,右边是步兵,一路平推过去,隋军土崩瓦解,李密一举收复隋军攻占的洛口仓。
手中有洛口仓,有多兵种联合作战的阵容,有逐渐积累的造反经验,从哪一方面比,李密都比李渊高出一筹。现在让李密服从李渊,姥姥!
李密立刻命写手祖君彦给李渊回信,信中先是很亲热地认李渊为同宗,进而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实力不足,紧接着强调自己已经是盟主了,最后表明态度:我愿意跟你一起成就大事,不过是我领导你,而且需要你带领你的兵马到我的地盘上当面盟誓。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密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我李密已经是参天大树了,你李渊还是一棵小草,如果想借树荫就得低头,不想低头就哪凉快哪待着!
看完李密的来信,李渊能够想象出李密意满志得的样子,以他五十年的人生经验来看,这个李密八成是成不了事的,因为做人要稳不能狂,狂是没有好处的。李密呢,造反大业刚刚上路,表现出的狂妄却不可阻挡。
看出了李密的狂妄,李渊决定把忽悠进行到底,他这个人一向把自己放得很低,做人非常低调,而这一次他准备把低调进行到底,力争把李密忽悠得找不着北。
李渊在信中坦诚地说,自己出身名门,受朝廷厚恩,此次起兵主要是为了保护隋室,拥立更值得拥立的人,然而由于已经五十多岁了,不中用了,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恳请李密兄弟成功之后拉老哥一把,能把老哥一脉列入皇室的家谱就感恩戴德了。在信的结尾处,李渊还强调“李密”符合神秘的《桃李子》预言,盼望李密早点让预言成真,最后一句话:我很看好你呦!
什么是忽悠,这就是忽悠,什么是脸皮厚,这就是脸皮厚。春风得意的李密不会想到,在这封卑躬屈膝的来信后面,掩盖的是李渊争夺天下的雄心。
当李渊跟随老狐狸杨坚鞍前马后时,李密还在撒尿和泥;当李渊在地方呼风唤雨时,李密还在杨广的仪仗队里当大头兵;当李渊在皇宫内卧薪尝胆时,李密还在某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啃树皮。从人生经验来看,李渊吃的盐比李密吃的米多!
李渊的低姿态马上赢得了李密的信任,当然这个信任也是表面的,能在那个时代成为呼啸一时的英雄,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在李渊与李密的相互忽悠中,两人都藏着心眼,李渊希望通过忽悠把李密牢牢地拴在洛阳,这样李密就不会跑到大兴与自己争;李密想的是通过忽悠让李渊向自己表示臣服,这样自己的盟主地位就会更有号召力。
通过忽悠,两个人都达到了目的,李渊向李密表示了臣服,李密也“听话”地扎根于洛阳周围,各取所需,各自争夺自己的天下。尽管在这一刻,两人不分高下,然而就在这一刻以后,两人面临的形势是天壤之别,结局更是天涯之远。
就在李渊和李密相互忽悠的同时,远在江都的杨广发布了一个任命,任命王世充率领江淮精锐部队会同其他几支部队,援救洛阳攻击李密。看似一个简单的任命,却在无意间左右了隋唐的历史走势。自此之后,扎根洛阳周围的李密陷入了无边的混战,他的对手有洛阳城内的越王杨侗和他的部属,有远道而来的王世充联合军队,还有后来想要进入洛阳的宇文化及。李密的军队要先后应付三方面的势力,而李密毕竟只是李密,不是吕布,以一敌三那是吕布的专利,却不是李密的专长。
李渊呢?他极其明智地选择了攻击大兴,在大兴城内,他的对手只有垂垂老矣的卫文升和少不更事的代王杨侑,攻击的难度系数远远小于李密,一旦攻下大兴,成功系数则是100%;李密呢,四方混战的成功系数理论上只有25%,实际到最后变成了0%。
李渊和李密的境遇是隋末历史走势的一个缩影,也是两人战略眼光的较量,李渊定计大兴,李密定计洛阳,虽然只是几百公里的差距,到最后却是天涯海角的距离。
其实两人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李渊的部队骨干是整齐划一、听从指挥的正规军队,李密的队伍则是靠着大米聚合的乌合之众,以乌合之众聚众造反易,夺取天下却难。
事实上李渊的棋路李密也曾想过,只不过他的队伍以大米为黏合剂,离开了洛口仓,几十万军队立刻分崩离析,到那个时候别说大兴,就是近在咫尺的洛阳也是无能为力。说到底,困死李密的不是李渊的忽悠,而是洛口仓的大米,大米让李密雄心壮志,同时让李密鼠目寸光,离开了大米,他寸步难行。
雨一直下,李渊和将领们抬头看看天,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无奈,因为他们不知道雨什么时候会停,也不知道下一次行动会在什么时候,但他们都知道,粮仓里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这几天发到手里的干粮已经开始缺斤短两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没有粮的部队别说打仗,就是打猎都成问题了。
就在大家为粮食发愁时,小道消息又开始传播,而且说得有鼻子有眼。小道消息说,刘武周准备趁晋阳空虚向晋阳发起进攻。这个消息可是晴天霹雳,晋阳是李渊大军的基地,粮草全靠晋阳供应,而将士们的家小也都在晋阳,一旦晋阳失守,后果不堪设想(晋阳是太原城的组成部分,并州政府所在地)。
愁眉不展的李渊召集将领们开会,会场上空愁云不散。裴寂先给李渊分析了目前的形势:粮食一天比一天少,快见底了;宋老生、屈突通横亘在前不宜攻破,李密虽然结盟但为人狡诈,东突厥虽然号称出兵但可能出尔反尔,刘武周是东突厥的加盟商,有可能跟东突厥一起行动。最后总结陈词:权宜之计,先回救太原,稳定后方。
裴寂喋喋不休的时候,李世民有些不耐烦了,心里暗自叫骂:有朝一日我当家,一定废了你!(他真是说到做到!)
等到裴寂说完,李世民腾地站起来,一条一条反驳裴寂:“满地都是庄稼,还用担心没有军粮;宋老生轻率急躁,一战就能把他擒住;李密尽管狡诈,但是他舍不得洛口仓的粮食,走不远,不会对我们构成威胁;刘武周和东突厥表面穿一条裤子,实际各怀鬼胎,刘武周就算想袭击太原,也担心别人抄他的后路。现在最关键的是,不能回撤。一旦回撤,大军必定四散崩溃!”李世民斩钉截铁地说完,李建成当即附和赞成,在这一点上,兄弟俩的看法是一致的。
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后来的发展看,李世民的分析句句在理,这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然而他的话没有得到李渊的认可,李渊听从了老搭档裴寂的话,下令左翼大军先行返回,右翼大军伺机回撤。
当天夜里,左翼大军开拔,李世民依然不死心。他又来到了李渊的大帐前,试图说服李渊回心转意,但侍卫通报,李渊已经睡下了,明天一早再来吧!
悲愤的李世民没有办法,只能围着大帐团团转,最后忍不住,放声大哭,这一哭就惊动了本来就没睡着的李渊。
听到儿子痛哭,李渊让人把李世民叫进了大帐内,父子又一次讨论撤军的问题。李世民痛心疾首地跪在李渊面前,激动地对他说:“我们的大军为大义起事,进攻一定获胜,后退一定失败。一旦撤军,宋老生和屈突通追击,太原周围忠于隋室的兵马堵截,我们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看着痛哭流涕的李世民,李渊在心中紧张地盘算着,原本撤军是为了求稳,现在看来撤军不会稳,反而会更险。一旦全军崩溃,李氏全族可就等着灭族了。李渊突然想到了四年前的杨玄感,杨玄感起义初期如火如荼,后期却一味求稳,最后导致灭族。看来起义这种事情只能破釜沉舟,有进无退,想要寻求稳妥,反而可能死得更快!
罢!罢!罢!眼下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李渊上前扶起正在痛哭的李世民:“事情成败都在你了,我不多说什么了,听你的!”
当夜,李世民和李建成快马加鞭,追回已经后撤的左翼大军,全军统一思想,有进无退,为了正义地拥护隋朝大业,坚持到底。
七月二十八日,从太原运来的粮食到了,全军摆脱了缺粮的困扰,而太原基地也安然无恙,吃饱了饭的李渊大军上下再也不提回撤的事,这也就验证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连绵的大雨一直下了十几天,到八月一日终于停了,天终于放晴了。看着雨后的彩虹,李渊在心里念叨: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在雨停后的第二天,李渊下令在阳光下暴晒铠甲、军械、武器、衣服,总之能晒的一起都晒了,有风湿病的顺便晒晒也行。
八月三日,李渊开始进兵,从贾胡堡沿着东南山麓小路一直到了霍邑城下,在霍邑城内驻扎着拦路虎宋老生,不过在李渊看来,宋老生其实是只纸老虎。
在长达半个多月的雨天中,处于有利地形的宋老生居然一直没有出战,甚至连次象征性的骚扰都没有。在李渊看来,这就是纸老虎,只敢在原地吓唬人,却从来不敢主动出击。
怀着对宋老生的蔑视,李渊到了霍邑城下,此时的他又产生了一个疑虑:如果纸老虎宋老生坚守不出战,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李渊的担忧,李建成和李世民却不以为然:“这个很容易,我们先用单薄的兵力引诱他出战,宋老生有勇无谋肯定会出战。假如他不出战,我们就在城下散布谣言,说宋老生准备跟我们私通,到时宋老生怕被同僚弹劾也会出战。总之,这个纸老虎一定会出来送死!”
听着儿子们的话,李渊觉得很有道理,宋老生确实没有头脑,儿子们的方法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李建成和李世民带领几十名骑兵到了霍邑城下,指着霍邑城大骂,刚开始他们准备骂宋老生的祖宗十八代,结果刚骂了两代,宋老生就受不了。一声令下,三万兵马从东门和南门呼啸而出,凶神恶煞地向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几十名骑兵冲了过来。
完成了诱敌出战的任务,李建成和李世民飞奔回了大营,此时李渊的后续人马陆续抵达,是先交战、还是先吃饭成了一个问题。李渊主张全军先吃饭,吃饱饭才有力气战斗,李世民却坚持机不可失,如果先吃饭,宋老生可能就变卦回城了。
在李世民的坚持下,李渊下令先交战,打胜了,请大家吃大餐。此言一出,大营内欢声雷动,“吃大餐,吃大餐!”士气就这样被激励了起来。
李渊和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双方力量对比基本是一比一,战斗力基本差不多,因为原本都是隋军的战斗序列。
双方开战之后,李渊方面有些吃紧,毕竟他们是远道而来,又在雨中驻扎了将近二十天,宋老生的部队则是休整多时,体能上明显占优。在宋老生部队的冲击下,李渊和李建成稍向后退,形势非常危急。就在这时,李世民赶过来增援,直扑宋老生的阵地,从背后攻击。
随同他一起来的是鹰扬指挥官段志玄,两个人冲在前面为士兵们作示范,李世民先后砍卷了两把刀,身上全是血。开始段志玄还以为李世民受了伤,劝李世民撤退,而李世民摇摇头,甩甩刀上的血:“放心吧,这都不是我的血,我跟他们血型不一样!”
得,领导说接着砍,就接着砍。
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李世民和段志玄还会不知疲倦地砍下去,只不过即使他们砍到抽筋也未必能取胜,因为隋军三万多,要砍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就在李世民已经累得抬不起手臂时,李渊阵营中有个聪明的家伙歇斯底里地大喊了一句:“已经活捉宋老生了!”一声大喊之后,整个战场陷入了瞬间的沉静,瞬间沉静之后,战场又如同炸了锅,所有的人都在奔跑,三万隋军在前面跑,三万义军在后面追。仗没法打了,隋军的信心已经崩溃。
被人造谣的宋老生此时正在阵中,一看兵败如山倒,已经无法控制了。本来宋老生还想站到高处大喊一声:我在这呢,刚才那人是在造谣。可转念一想,李渊可是神射手,一旦自己登高一呼,那肯定就成了他的肉靶子,想想还是算了吧,跑吧,逃命要紧。
然而已经来不及了,隋军崩溃之后,李渊的军队直扑城门,反应敏捷的城内守军马上关闭了城门。就在城内守军暗自庆幸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大事不好,原来主将宋老生还活着,而且就在城门之外。
就在城内守军犹豫开不开城门时,宋老生极其低调地下了战马,跳入护城壕沟,只要过了壕沟,城上扔下一条绳索,他就算虎口脱险了。这个环节他很熟悉,成竹在胸。
宋老生百般算计还是漏算了一步,他没有想到他的背后有人,而且这个人的速度比他快。
就在宋老生跃上壕沟寻找绳索时,刘弘基已经赶了上来,宋老生还在东张西望时,刘弘基不打招呼,一刀砍了下来。宋老生寻觅了半天也没有找到绳索,却等来了兜头一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怎么总是那么大呢!
宋老生死了,以头为证,城内外的隋军都吓破了胆,李渊的大军却炸了锅,山呼海啸地叫喊:“吃大餐,吃大餐!”
李渊帅旗一指:“攻城!攻下此城,城内吃大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饿之下必有饿鬼,饥肠辘辘的义军士兵开始攻城,在他们眼里,城上的隋军就是他们的包子。尽管没有攻城工具,然而这也没有难住想吃饭的义军,够不着城墙就拼命地跳,再不够高就搭人梯,几轮反复之后,霍邑城终于攻下了,饥饿的义军终于吃到了梦想中的大餐。
攻进了霍邑城,李渊开始论功行赏,当场兑现。当时有人提出士兵中有人以前的身份是奴仆,这些人是不是就不用赏了呢?听了这个提议,李渊当场大发雷霆:“什么话!冲锋陷阵的时候飞石和流箭齐下,石头和箭头认识你是奴仆还是贵族吗?”一句话把全军说得眼泪汪汪的:“还是李大人知道尊重人啊!”
李渊的此举比现代社会的很多领导都强百倍,现在有些单位,员工明明干着同样的活,身份却分三六九等,跟人家李渊比,这些领导是干吗吃的!
赏完自己人,李渊开始重复西河郡的故事。什么故事,就是滥封的故事。
在霍邑城内,李渊又任命了一大批五品老头,大批青年才俊揣着李渊的白条走上了领导岗位,另外一大批青年才俊则加入了李渊的义军。成为俘虏的隋军也得到了宽大处理,想要参加义军的,欢迎;家在关中想要回家的,欢送,临走还给个五品散官的白条,回到关中即使是种田,你也是五品农民了!
可以说,霍邑的故事完全复制了西河郡的故事,然而效果非常好,无论是西河郡还是霍邑都在称颂李渊的恩德,而那些没有得到滥封的郡产生了期待:“什么时候李渊到我们这里呢?什么时候我也能当个五品老头呢?”
就在李渊不停攻城略地的同时,李密也没有闲着,也在不停地招降纳叛。这一年九月五日,武阳郡(今河北省大名县)郡丞元宝藏献出郡城投降李密,被任命为上柱国,封武阳公。
按照一般的程序,元宝藏让自己的宾客给李密写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写得洋洋洒洒,很有文采,让李密看得如痴如醉,李密索性写了一封信:“老元啊,把帮你写这封信的人给我吧!”
既然领导喜欢,那就拿去吧,元宝藏火速安排这位宾客到李密的总部报到。报到之后,这个宾客迅速被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事(总记录官),一天之内从一个蹭饭吃的宾客变成了李密跟前的红人,看来这人实在不简单。
这个宾客确实不简单,在唐朝声名显赫,在后世影响深远,他就是唐太宗的那面镜子——乡巴佬魏征。
魏征这个人从小丧父,家中贫寒却喜欢读书,虽然胸怀大志,却被周围的人当成怪人,主要是他这个人不按常理出牌,家里穷得叮当响也不在乎,成天都琢磨一些奇怪的东西,而且丝毫不管别人怎么看。本着精神层面的追求,他早年间还当过道士,后来觉得当道士没前途,才又出来混了个差事,给元宝藏当宾客,负责文书工作,平时为元宝藏整理整理文件、写写信,结果给李密写的那封感谢信让李密看中了他的文采,从此小文书魏征就站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应该说李密这个人还是很有眼光,比如说他能从一封感谢信中挖掘出魏征;然而李密又是没有眼光的,日后魏征为李密设计了“守株待兔,以逸待劳”的计策,李密没有采纳反而贸然出击,最终输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从这个角度而言,李密在魏征面前就是半个瞎子,一只眼睛读懂了魏征的文采,一只眼睛却无视魏征的良策。
收编完魏征,李密又在打黎阳仓的主意,为他提出这个策划的,则是徐世勣。
在徐世勣看来,黎阳仓是比洛口仓更大的粮仓,也是更大的争夺天下的资本,因此主张李密夺取黎阳仓。只要有了黎阳仓,兵就会越来越多,势力就会越来越大。
听完徐世勣的提议,李密在心中飞速地盘算了一下,决定马上执行“黎阳仓计划”。李密派徐世勣率领五千人马,自河南阳原县西南的原武镇渡过黄河,会同元宝藏等共同攻击黎阳仓,结果稍遇抵抗,轻松攻克。也难怪,一个国家储备粮仓库哪能经得住上万人的攻击。
攻克黎阳仓之后,李密的人马马上据守设防,同时大开仓门,附近的饥民随意搬运,愿意留下参军的粮食管够。这样十几天的时间,李密的帐下又多了二十万人马,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
就在李密沾沾自喜时,泰山道士徐洪客的来信却让李密陷入沉思之中。道士在信中说:“几十万士兵长久聚集在一起,粮食才是他们的黏合剂。到最后粮食吃完了,队伍也就散了。即使有留下来的,也会厌恶战争,难堪大用。现在士兵们还有锐气,为什么不顺运河东下,直扑江都,活捉暴君号令天下呢?”
道士的话深深敲打着李密的心坎,李密很想与道士当面交谈,极有诚意地邀请道士,然而道士始终没有露面。终其一生,李密没能见到这个有见解的道士,而这个道士只给历史留下了这样的一封信,再也没有留下其他踪迹。
李渊用封官许愿收买人心,李密用粮食聚合人气,皇帝杨广却在用婚姻维持日益下降的人气。
原来随同杨广到江都的大多数骁果勇士都是来自关中,家属也都在关中,已经结婚的想念远在关中的家小,没有结婚的则在思念家乡的未婚妻或女友。如此一来,逃亡就挡不住了,经常会有三五一伙的骁果卫士逃回关中,而逃跑的人数多了,终于惊动了皇帝杨广。
杨广赶忙让裴矩想对策,裴矩想了一想,说了两个字:“配婚。”
裴矩为皇帝分析:“骁果卫士的老家大都在关中,如果是单身的就更思念家乡,这都是人之常情。如果让他们在本地成婚,他们的心就可能定下来,逃亡也就不会发生了!”
杨广一想很有道理,不就是给骁果卫士配婚吗,这个还不简单,一道诏书就解决了。
杨广说干就干,随即下令,着江都郡境内真心想结婚的寡妇、大姑娘以及想还俗的尼姑,即日起到江都行宫前集合,供骁果卫士进行速配,速配成功后即日成婚。另外强调,如果原本就有骁果卫士与驻地姑娘、寡妇或者尼姑谈恋爱的,只要向组织坦白,即视为速配成功,准予正式结婚。
诏令公布之后,骁果卫士欢声雷动,江都郡内的大姑娘、寡妇和想还俗的尼姑也欢呼雀跃,“终于有机会嫁给骁果卫士了”,无疑,皇帝杨广做了一件大好事。
然而,杨广没有想到的是,即使配婚也没有锁住骁果卫士的心,在配婚热乎劲过去之后,骁果卫士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思念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公元617年九月,李渊,李密,杨广,三个隋朝的中年男人正在做着各自的事情,目标只有一个:天下。李渊靠的是滥封,李密靠的是大米,杨广靠的是婚姻,然而从成绩来看,李渊优秀,李密及格,杨广却是扎眼的不及格。
隋朝的三个男人,走在历史的三岔口上。
从八月三日攻下霍邑郡之后,李渊的好消息不断。
先是刘文静终于带着突厥的五百名士兵、两千匹战马赶上了大部队,这就意味着与东突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形成,太原基地暂无后顾之忧。另外各地来投效的人越来越多,附近起义军首领也纷纷归附,孙华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在黄河沿岸,来投效李渊的也非常多,这些人还主动贡献船舶,每天数以百计。没几天的工夫,这些船就足够组成一支无敌舰队了,李渊索性趁热打铁,李氏水军宣告成立。
好消息虽然不断,李渊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虽然纸老虎宋老生已经解决了,但是另一只拦路虎屈突通还在。
屈突通这个人性格倔强,执法严格,跟弟弟屈突盖是隋朝两大硬茬。当时有一段顺口溜说的就是这哥俩,“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见屈突通”。
然而在李渊看来,现在的屈突通已经不比当年了,自己近在咫尺,屈突通却不敢主动进攻,这说明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另外,屈突通对军队的控制可能也不如从前了,这样算下来,李渊的机会就来了。
李渊叫来左统军王长谐,与王长谐约定分两路进攻屈突通据守的河东郡。如果王长谐约战,屈突通怕背“临阵畏敌”的黑锅一定会出战,到时候李渊就直扑河东郡,抄屈突通的老窝;如果屈突通坚守不战,王长谐就拆掉蒲津桥,阻断屈突通过黄河的退路,而李渊依旧攻击河东郡,困兽屈突通一定被活捉。
战事确实按李渊的预想发展,屈突通果然派出部将桑显和攻击王长谐的大营,幸亏有孙华等人抄了桑显和的后路,不然王长谐这一路就算报销了。
孙华一包抄,桑显和的部队顿时溃乱,一路狂奔逃回了河东郡。本来孙华准备一鼓作气拆毁蒲津桥,谁知到蒲津桥一看,不用动手了,人家桑显和已经把活干了,撤退的时候顺手把蒲津桥的绳索给砍了!看来屈突通那边已经作好了固守的准备。
伴随着王长谐的胜利,李渊挥军到了河东城下,将河东郡团团围住。出乎李渊意料的是,屈突通倒是不慌不忙,从容登城固守,像是早就等着李渊来包围。
现在难题出来了,李渊面对屈突通这个刺猬,到底是下口还是不下口呢?如果下口,很有可能被这只刺猬扎住,而且一扎就是好几个月;如果不下口撤围而去,这只刺猬很可能尾随李渊,趁机乱咬。
生存还是毁灭是哈姆雷特的问题,下口还是不下口成了李渊的问题。
李渊的部将们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当即下口,宁可冒着被扎的危险也要马上下口,一派则主张不下口,绕过河东直取大兴。当然还有一派,两面派,看哪派赢了他就跟哪派走,两派僵持不下,他就满地溜达,无疑这一派是大多数。
主张下口的代表人物是裴寂,他认为必须马上解决屈突通,不然一旦绕开河东郡,屈突通必会一路尾随,到时大兴城内守军跟屈突通里应外合,李渊大军就成了饺子馅。
主张甩开屈突通的代表是李世民,他认为屈突通的目的在于自守巢穴,目光短浅,绝不敢从背后袭击义军。而今之计兵贵神速,必须乘胜进攻大兴,沿途召集各路起义军,如果困在河东城下,大好的机会将一一错过。
从军事角度而言,裴寂和李世民都有道理,都从各自的角度考虑了问题,现在皮球又踢回给了李渊,该是他最后拍板的时候了。
李渊不愧是老奸巨猾的平衡高手,他同时采纳了两种意见,留下一部分将领继续围困河东,缠住屈突通,自己则亲率大军直扑大兴,花开两朵,兵分两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果证明两手抓策略非常成功。相比之下,李密的策略就相形见绌,李密只能固守一条路实行一手抓策略,因此跟李渊相比,李密就是一个残疾人,一个只会用一只手工作的残疾人。
历史是最好的审判官,后来的事实证明李渊的决定是正确的,李渊亲率的大军直扑大兴,沿途投降的城市接二连三,蒲津、中潬、华阴三座城市先后归顺,而首都大兴下属的各县也纷纷派来使节向李渊表示归顺的诚意,至此,首都大兴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而通往大兴的路成了李渊的自由通道。
历史用雄辩的事实表明,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当僵持不下时,不妨换个角度,绕开这个难题,或许前方就是一片阳光灿烂。
绕过了河东郡,李渊前方一片坦途,九月十六日李渊抵达了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在这里又发生了与西河郡、霍邑同样的故事。一天之内,朝邑又多了一批五品老头和揣着李渊白条上任的人,而投奔李渊的人还是源源不断,从四面八方赶来,势头如同在赶集。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朝邑有便宜货在甩卖,而明白人知道,因为这里有一个天下归心的李渊。
九月十八日,李渊作出部署,派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率军数万人进驻永丰仓,把守潼关,防范从东方过来的隋军;李世民带领刘弘基、殷开山等人前往渭水以北攻城略地,目标是把做局的眼做活。
此时,三个在唐朝留下大名的人出现了,他们分别是冠氏县令于志宁,安养县尉颜师古,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无忌。这三个人一同拜见了李渊,拿到了三张白条,于志宁任记室(记录官),颜师古任朝散大夫(从五品),长孙无忌跟随李世民任渭北行军典签(渭北大军司令部收发室主任)。
一切刚安排妥当,李渊的一个老朋友尾随而至,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屈突通。
屈突通得知李渊已经渡过黄河到达朝邑之后,马上命令副将尧君素兼任河东郡副郡长防守河东郡城,自己亲率数万大军增援大兴。令屈突通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任命成就了尧君素的忠诚,却映衬了自己的渺小,日后已经投降李渊的屈突通返身回来游说尧君素,却遭到了尧君素的斥责,尽管尧君素最后也没有保住河东郡,但至少他与河东郡共存亡。
屈突通一路追击到了潼关,眼看过了潼关就可以直通大兴,然而他也遭遇了拦路虎,这只拦路虎的名字叫刘文静。潼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插翅难进,没有长翅膀的屈突通只能看着刘文静望城兴叹。
本来屈突通打算投奔驻扎潼关都尉南城的守将刘纲,到了南城之后发现自己又来晚了,李渊部将王长谐已经早早斩杀刘纲驻扎在南城了。屈突通想进南城也可以,不过前提是缴械投降当俘虏。
不愿当俘虏的屈突通只能掉头再奔北城,暂时驻扎在都尉北城,与王长谐、刘文静遥遥相望。
屈突通驻扎潼关都尉北城,孤立无援,来看他的别说是人了,连条狗都没有,而李渊这边,别说凑热闹的狗了,来拜见的人都是数以万计。在这期间,李渊又迎来了几股生力军,分别是堂弟李神通的队伍,女儿(后来被封为平阳长公主)的队伍,以及女婿段纶(前兵部尚书段文振的儿子)的队伍。
这三支队伍中最神奇的当属平阳公主的部队,这支部队是平阳公主一手拉起来的。当初李渊派人召唤柴绍到晋阳报到,柴绍交代平阳公主:“你爹要造反了,你赶紧撒丫子跑吧!”平阳公主丝毫没有慌乱,反而安慰丈夫:“你就安心上路吧,别管我,我一个女人好办!”
柴绍奔赴晋阳之后,平阳公主立刻变卖家产,逃亡山林之中,聚集部众,对远近的起义军召唤拉拢,渐渐地部众越来越多。此时一个叫何潘仁的人进入了平阳公主的视线,他也有一些部众,在平阳公主看来,他可以为己所用。
说起来何潘仁这个人有点意思,他本来是外国商人,是到隋朝经商的。后来天下大乱,何潘仁用商人敏锐的头脑发现,原来造反的利润比经商高得多,因此就义无反顾地拉起队伍,集合了数万人,干起了无本买卖——打家劫舍。何潘仁跟一般的起义军首领不一样,他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他的秘书就不是一般人,尚书右丞李纲。让国务院事务秘书长做自己的秘书,何潘仁的谱真够大的。
不过何潘仁这个人的眼光还是很独到,当平阳公主派家奴马三宝前来游说时,他马上就动了心,他知道平阳公主本身不简单,而平阳公主背后的老爹李渊更不简单,因此马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跟随马三宝一起按照平阳公主的指令投入李神通的帐下,一个专门利己的外国人从此成了李氏大军的重要将领,看来造反也是没有国界的。
在平阳公主等人向李渊报到之后,李渊命令平阳公主率军前往渭北与李世民会师,在这里平阳公主见到了弟弟李世民,也见到了自己的老公柴绍。按照一般的做法,平阳公主该把自己的部队交给老公柴绍了,平阳公主却不,自己亲率精锐一万多人,与柴绍各自设立总部,自己的总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娘子军。这个娘子军可比明末李信夫人红娘子的部队早了一千年,也比后世的“红灯照”早了近一千三百年,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都是花木兰!
在各路人马奔流汇入李渊大海的同时,李世民也在汇聚着自己的江河,在渭北征战过程中,只要遇上有才干的人,他就收入自己的帐下,尽管不能像老爹李渊那样打白条,但他用自己的真诚笼络着这些将来必定有用的人才。
在李世民收拢的这些人才中,有一个人是主动送上门的。这个人就是十七年前跟老爹说隋朝一定会亡的那个人:房玄龄。
房玄龄时任隰县(今山西省汾阳县)县尉,听说李世民礼贤下士,就到李世民的大营外叩门请见。两人见面一交谈,李世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房玄龄也把李世民当成了不可多得的潜力股,两人一见如故,自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军事参谋),开始了为李世民打工的生涯。
李氏大军聚拢到现在,已经有了二十万人的规模。以这二十万人进行改朝换代,或许已经足够了。
中国大历史的朝代兴亡还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一般都是旧王朝滋生了自己的掘墓人(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除外)。此时在李渊的大军中,骨干力量都是隋朝的各阶层官员,这些人生于隋朝,长于隋朝,吃着隋朝的米,却造起了隋朝的反。
李渊大军从上到下,隋朝官员遍布其中。李渊最高官职曾担任禁军大将军,裴寂、刘文静也是地方官员,段纶则是前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丘师利、丘行恭则是隋朝马屁郡长丘和之子,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也是隋室的官员,而像他们这种出身的人还有很多。
人心向背,王朝兴替,杨广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十几年的时间,他就失掉了天下民心。远在江都的他不会想到,当他还在处心积虑地为王朝拆东墙补西墙的时候,他的老实表哥李渊已经屯兵到了大兴城下,只要一声令下,大兴就成了李渊的铁桶。
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派出使节向李渊请示合围大兴的日期,与此同时李渊得到消息,狗都不理的屈突通已经悄然率军东去,潼关警报就此解除,再无后顾之忧。
兴奋中的李渊沉思了片刻,他知道合围的这一天迟早会来,但从没有想到居然是如此之快,以前的他总以为通往大兴的门是紧闭的,然而一路走来他发现,原来通往大兴的门一直是虚掩的。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总是有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什么改朝换代的一方看似势力贫弱却能成功?为什么隋朝上百万的军队都不能扑灭李渊的星星之火呢?
其实一切又很好解释,不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隋朝的上百万军队看似众多,却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给摊薄了。天下大乱,政令不通,部队就无法大规模集中,因此与李渊对阵的不是整体的一百万,而是零散的数万人小部队。
第二个原因是人心的向背。一旦人心背离,数十万的军队也会土崩瓦解,更可怕的是,土崩瓦解的势头如同瘟疫,一经传染就无法抵御。
第三个原因更简单,四个字,此消彼长。被打败的隋军迅速又被集中起来,相同的是人马,不同的是旗帜,自此隋军变义军,隋军消亡,义军增长。
此消彼长,人心向背,远望大兴城的李渊知道,合围的时候到了,拿下大兴,天下从此落入自己的手中。
十月十四日,李渊下令各军围城,此时距离晋阳起兵仅仅五个月的时间!
李渊一声令下,大兴城就变成了铁桶,桶的里面是大兴城,桶的外面是李渊的二十万军队。
在合围之前,李渊命人向大兴的守军解释:此次远道而来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护隋朝政府。当然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自然是没有人信的。
此时的李渊就如同一只站在羊圈外的大灰狼,反复向里面的羊群解释:我是来保护你们的,不是来吃你们的。然而谎话终究是谎话,即便说了一千遍还是谎话。要想拿下大兴城,还得靠实战。
李渊来势汹汹,大兴城内兵荒马乱,此时城内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因为原来的主心骨刑部尚书卫文升已经在一个月前病倒了,不能执行公务。
没有了卫文升,代王杨侑只能委派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与京兆郡丞骨仪以代王的名义登城据守,然而这两个人跟卫文升相比,能力不足,威望不足,想要靠他们力挽狂澜,基本不可能。
杨侑如坐针毡,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叫远在江都的祖父也没有回应,二十万大军围城,数万守军守城,城内人心思变,城外孤立无援。如果皇帝杨广在,还可以下诏号令天下勤王,而杨侑呢,恰恰没有下诏的权力。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独立面对丧乱的危局,应对过去是奇迹,应对不过去才是正常。
小孩子杨侑终究没能创造奇迹,大兴城在僵持了二十多天后还是没有保住。
十月十四日李渊下令围城,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下达总攻令。在攻城之前李渊强调,不准冒犯隋室七庙,不准冒犯代王和其他皇室成员,如有违背,屠灭三族。(十足的作秀)
攻城开始之后,李渊新归属的部将孙华冲到了最前面,结果很不幸,一支流箭飞来正中孙华。孙华就此倒下,没有看到大兴城“解放”的那一天。
攻城一直持续了十三天,到第十三天时,也就是十一月九日,李建成的部下军头雷永吉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上。这一天,雷永吉率先爬上城墙,攻入了大兴城内,大兴城自此告破。
李渊大军一路杀进了太子宫,此时太子宫的部属已经纷纷逃跑,只有侍读姚思廉还陪在杨侑的身边。李渊的士兵冲进了大殿,正要冲向杨侑却被姚思廉大喝一声:“唐公举义兵,匡帝室,卿等毋得无礼!”
这一声大喝镇住了冲昏了头脑的士兵,也保住了杨侑最后的尊严,实际上在场的人都知道,“李渊拥护隋室”只是装大尾巴狼的口号,只是谁也不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听说杨侑就在太子宫内,李渊马上赶来迎接,丝毫没有摆自己姨姥爷的谱,反而非常诚恳地给杨侑行大礼(装,接着装)。行完礼后,姚思廉扶着杨侑一直到了大兴后殿,再往前姚思廉进不去了,只能就此告别,流泪哭泣,叩拜而去。
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在丧乱的动荡时刻,别人纷纷逃亡,只有这个普通的侍读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用最后的机灵为皇室保住了象征性的尊严,然而他能为隋室做的也只有这么多。
安顿完杨侑,李渊住进了长乐宫,宣布撤销隋政府的所有严酷法令,颁布临时约法十二条,此时他心中的偶像是汉高祖刘邦,不同的是刘邦约法三章,而他约法十二条。
处理完公事,该处理点私事了,李渊的私事就是报仇。
尽管史书上说李渊这个人性格豁达,但是具体到私事上他还是睚眦必报的。此次他复仇的对象是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十几人,这十几人怎么得罪李渊了呢?
原来在李渊起兵之后,卫文升等人得到了消息,本着一视同仁、公平处理的原则,卫文升等人就派人挖了李渊家的祖坟,毁了李家的家庙,让李家享受了跟当年杨素一样的待遇。现在带头的卫文升已经病死,那么剩下的阴世师、骨仪这些核心成员就得接受李渊的报复了。
其实李渊的仇不仅仅是祖坟被挖,还有一个杀子之恨。当时他起兵后,遗落在河东的儿子李智云就被绑送到了大兴,代王杨侑下令卫文升等人处死了李智云。现在旧仇新恨一块儿算,阴世师这些人在劫难逃。
公平地讲,阴世师和骨仪算得上隋朝里的好官良将,阴世师忠厚,骨仪清廉,只可惜他们所在的位置得罪了李渊,只能以身殉国。在被行刑的一瞬间,他们都在感慨:“还是卫文升好啊,至少能带着脑袋入土!”
尽管李渊睚眦必报,还是有猛人能躲过李渊的老李屠刀,这个人就是日后的卫国公李靖。
李靖本名药师,从名字上看,他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道士。事实上他确实对道教很有研究,世传他精通占卜之术,能够呼风唤雨,这都是他研究过道术的缘故。
李靖少有盛名,既有文才也有武略,性格也颇为自负,常对朋友说,大丈夫立世,倘能遇到知遇之主,时会相凑,就当立功名以取富贵,何必学儒人,斤斤于辞章造句。这种抱负有点像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看来有才的人都有点狂。
对于李靖的才气,当时的很多名人都很欣赏,他的舅舅、名将韩擒虎曾经摸着他的脑袋说:“当今之世,可以谈大军战略的,只有这个孩子了!”一向自视甚高的司空杨素曾经指着自己的位子对李靖说:“将来你必坐此位。”
在唐朝传奇《虬髯客传》中更有离奇的情节:李靖以布衣身份干谒杨素,会见的过程中一妙龄女子一旁伺候。等李靖回到客店之后,仰慕李靖英俊才气的妙龄红拂女接踵而至,进而舍弃杨素与李靖一同私奔,这个情节真够香艳的!
这么有才的李靖是如何与李渊结仇的呢?起因是李靖的一次自费告状。
当年李靖在马邑郡担任郡丞,而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李靖对李渊早已闻名,因此格外关注李渊的动态。随着李渊的反意越来越浓,李靖已经察觉出来,无奈自身能量有限,只能走上远赴大兴告密的道路。
要说李靖这次告密也不容易,先是伪装成囚徒坐囚车出了李渊的管辖范围,然后一路小跑到了大兴。到大兴汇报完毕之后又准备下江都当面向杨广汇报,结果道路不通,只能滞留大兴城内,顺便帮助大兴守军守城。大兴城破,李靖就成了俘虏,李渊一盘点,呀,这个人也在啊,那就凑个数,跟阴世师他们一起斩了!
这样李靖与阴世师一起被押上了刑场,如果没有奇迹发生,等待他的必定是兜头一刀。
刀一次一次落下,前面已经砍了几个,奇迹还是没有发生。
既然没有奇迹,只能自己制造奇迹了,轮到李靖时,李靖冲着李渊大喊了一声:“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杀壮士乎!”这一幕是不是特别眼熟呢?没错,当年韩信也曾经有过这样一声高喊,后来就有了点兵多多益善的韩大将军。在李靖之后还有一个人有过这样一声高喊,这个人就是安禄山,不过跟韩信的“多多益善”不同,他给历史留下的是“安史之乱”。
李靖一声大呼,惊动了正在看行刑的李渊,李渊在心里暗自为他叫了一声好。不过叫好之后,李渊又犹豫了,这个人到底留还是不留呢?
李渊正犹豫的时候,李世民来了,他早就听说过李靖的大名,也知道一旦自己把李靖从刀口下拖出来,以后这个人的命就是自己的了。
盘算完毕,李世民大喊一声:“刀下留人!”然后去跟父亲求情。李渊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把李靖交给了李世民,从此“刀下冤鬼”李靖摇身一变,就成了李世民的死党,再后来就成了青史留名的卫国公。
从李靖的身上也验证了一个道理,每一个风光人物的背后,其实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