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玄奘西行记
  4. 第二十回 人一怒留曲女 弟兄合力铸大乘
设置

第二十回 人一怒留曲女 弟兄合力铸大乘(1 / 1)


玄奘一行自进入中印度后,感觉天气热了许多。他们看到四处都是稻田和热带树木。向导对玄奘说:“这里的稻谷产量非常大,品种也好,有一种好稻种,种下六十天就可以收获。”玄奘道:“中国北方种麦多,南方种稻多,但并没有见到过这么好的品种。”向导对玄奘说:“中国虽没有什么好的稻种,可有好的果树传到过北印度。据说在中国有两种水果叫做桃和梨。这两种果树都是原来印度所没有的,是从中国传来的。”玄奘说:“不错,中国确实有这两种果树,但不知是谁传过来的?”向导说:“传说原来汉天子和印度交好,有质子在此,这两种果树是质子用带来的种子亲手栽种的。”玄奘说:“这故事在我国的史书中没有记载,所以我们不知道,在贵国如此流传,想必这故事不会是虚构的。看来中国和印度的交往已经是由来已久了。”

这一天,玄奘来到袜底补罗国,这是个小国,却也有佛寺十余座。玄奘来到一个有二百余僧人的佛寺中,在这里住了几天。这里的僧人很是热情,带着玄奘参观了国中的圣迹,最后还给玄奘讲了关于这座佛寺的一段故事。

相传此佛寺是众贤论师寿终之处。众贤为迦湿弥罗国人,对《毗婆沙论》颇有研究。当时,世亲作《俱舍论》。众贤看了之后,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作《俱舍雹论》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目的是批驳世亲的《俱舍论》。之所以起《俱舍雹论》为题,寓意要像冰雹摧毁庄稼那样,把世亲的《俱舍论》摧垮。

写完这部书之后,众贤对门人说:“凭我卓越的才华,禀持我的正论,逐条驳斥世亲,挫其锋锐,决不让这个老头子独擅先名!”

于是,他让自己的三四个高徒,拿着他的《俱舍雹论》,四处寻访世亲。这时世亲正在磔迦国,人们纷纷告诉他,说众贤要来找他当面辩论。世亲似是出于害怕,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收拾行装,准备离开磔迦国。世亲的门人以为老师是怯懦了,纷纷劝阻说:“大师是德高望重的先哲,远近的学徒无不崇仰。以大师的才能,驳倒这个不知深浅的后生易如反掌,现在为什么一听到众贤要来,就那么害怕呢?您这样做,使我们这些门徒都感到脸上无光了。”

世亲解释说:“我这次远游,并不是逃避众贤这个人。众贤是位年轻的后进,诡辩若流,我老了,很难再赢得辩论,我打算以一言去破除他的固执,引他到中印度的诸位贤哲大德面前,请诸贤哲去辩察其诡论的真伪得失。”

不久,世亲便负笈远游而去,他走后的第二天,众贤来到了秣底补罗国的这座寺院,他一到这里就突然气衰病倒。眼看就不行了,弥留之际,他写了一封向世亲谢罪的信,信中说:“如来寂灭之后,弟子们分成不同部派,各传宗学,党同伐异。我出于愚昧,又从偏执的立场出发,看了您所作的《俱舍论》后,就不自量力,写了《俱舍雹论》,妄图扶正宗学。我智小谋大,现在快要死了。希望菩萨在弘传大法的同时,不要毁掉我这部书,这样我就是死了也不后悔!”

写好信后,他把几个能言善辩的门徒叫过来,对他们说:“我确实是个后学,却随意凌辱先达,这样的结果是应得的。我要死了,你们拿着我的书信及我所作的《俱舍雹论》去见世亲菩萨,代我向他悔过吧。”

众贤说完,就在这个寺中圆寂了。门徒拿着信和《俱舍雹论》找到世亲菩萨,把众贤的信呈上,并转述了众贤的临终遗言。世亲览书阅论,沉吟良久,对自己门徒们说:“众贤论师是个聪明人,然而辞虽有余而理乃不足。我要是破除众贤之论,易如反掌。但是,顾念其临终相托,出于大义,就遂其遗愿。况且这部论对我宗之论也有所阐述。”于是,世亲提笔把《俱舍雹论》改名为《顺正理论》。门徒们劝谏道:“众贤活着的时候,大师远游躲避他,现在却又为他改书名。那么他的弟子们又有什么颜面甘受这样的屈辱呢?”世亲对此只是一笑了之。

玄奘听罢,感叹一番,尔后与寺僧相别。一行人继续前行,经过了中印度的许多国家,观览了很多佛教的圣地后,来到了羯若鞠阇国。羯若鞠阇国是个大国,都城西邻殑伽河,有寺院一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大小乘都学。

达羯若鞠阇王都为曲女城。曲女城原名花宫城,这个城的名字是有一段来历的。相传古代达羯若鞠阇人都非常高寿,有一位国王叫梵授,他文武双备,威震五印,有一千个儿子,一百个女儿。

国中的殑伽河边有一位仙人,他在河边入定已经数万年,他的身上长出了大树,禽鸟已在树上做了窝,他的肩上挂满果实。数万年之后,当他从入定中醒来,想把树去掉,但又怕鸟巢倾覆,于是就一直维持着一个姿势没有动。人们称赞他的美德,都叫他大树仙人。一天,大树仙人看见梵授王的女儿们在殑伽河边的树林间追逐嬉戏,便凡心大动,他来到王宫见梵授王,请求国王赐女给他。

国王对仙人说:“请仙人先回去,我将择吉日送女。”

仙人走后,国王把女儿们找来,问她们谁愿意嫁给大树仙人?公主们都摇头说不愿意。国王深惧仙威,不敢得罪大树仙人,又不愿让自己的女儿受委屈。

国王的小女儿还很小,却很懂事,她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问父亲道:“父王有一千个儿子,都英勇无比,四方万国没有不屈服的,是什么使您忧愁呢?”国王说:“大树仙人来向我求婚,而你们这些女儿都不肯从命。大树仙人法力无边,能作灾祥,一旦不遂心,必然危及国家,甚至还会辱及先王。我就是为了这个忧愁啊!”

小女儿说:“让父王忧惧,是我们做女儿的不孝。为了国祚永延,我愿以微躯嫁给大树仙人。”国王听了非常高兴,忙给小女儿梳妆打扮,用花车亲自送到大树仙人的住所。

谁知,仙人见了并不高兴。他对国王说:“你是嫌我是老头,才配我这么个又小又丑的黄毛丫头来。”国王说:“仙人息怒,是我无能,我把仙人娶亲的事告诉了我的一百个女儿,只有这个小女儿愿意。”

仙人大怒,诅咒起来:“九十九个女,同时把腰曲,变成丑八怪,想嫁无人娶。”果然,国王回宫一看,那些鲜花一样的公主们一个个真地变成曲背弯腰的丑八怪了。从此,这座花宫城就被人们改称曲女城了。

玄奘他们来到这曲女城的时候,正是戒日王在位,在戒日王继位前,王室已传了两代。戒日王的父亲名光增,英勇聪慧,战功卓著,他自加尊号为“至高无上统治者大王中之王”,他在位时的国土已经非常宽广。光增有二子,长子叫王增,次子叫喜增。王增是老大,继了王位后,他以德治政,其仁慈为国人所称扬。

东印度金耳国国王常惴惴不安。他对臣下常说:“邻有贤主,国之祸也。”于是,他就诱请王增来赴会,乘机将其害死。于是羯若鞠阇国陷入混乱之中。

羯若鞠阇国大臣婆尼德高望重,他对僚庶说:“国之大计,定于今日。先王之子,亡君之弟,仁慈孝敬,贤而有德,应嗣大位,大家是否赞成?”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将喜增推上王位。

大家都赞同婆尼的想法,没有异议。于是,臣僚劝喜增王子继位。面对国家的突然变故,喜增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来到殑伽河岸观音菩萨像前祷求。菩萨现身对他说:“你的先身在此林中为兰若苾刍,由于你前世精勤不懈,转生为王子。金耳国王肆毁佛法,你继位后,应崇隆佛法,慈悲为志,伤悯为怀,不久当为五印度王。”

喜增听从菩萨教诲,接受臣下推戴,继承王位,自称曰王子,号戒日,于是就成了戒日王。他经过短时间的准备,突然发兵,率象军五千,马军二万,步军五万,灭掉了金耳国,之后又乘胜征讨。在六年中,他征服五印度,国中兵力也大大增强,有象军六万,马军十万,威风无限,印度数百国城无不前来归顺。天下既定,他又开始复兴佛教,他下令五印度不得吃肉,境内不得杀生,若断生命,有诛无赦。在殑伽河畔建立了数千座寺塔,各高百余尺。他还在五印度的城邑、乡村,建立精庐,施舍贫寡孤独。凡有圣迹之所,建寺纪念。每五年举办一次无遮大会,倾竭府库,惠施群生。

玄奘在曲女城中观览了许多胜迹后,从这里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殑伽河,抵达阿踰陀国。阿踰陀国王城有一座旧寺,世亲菩萨数十年曾在此制作大小乘诸论,寺侧是世亲菩萨为诸国王、四方沙门、婆罗门等讲义说法的讲堂,但是已毁坏了许多年,只剩下地基还可以勉强辨认。

王城西南五六里处为一片郁郁葱葱的菴摩罗林,林内有一座旧寺,相传是无著菩萨请益导凡之处。无著菩萨夜晚升入睹史多天(又译兜率天)宫,在慈氏菩萨处学《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白天为大众讲宣妙理。菴摩罗林西北百余步,有如来发、爪宝塔,塔侧故基,传为世亲从睹史多天下降见无著处。

无著和世亲是兄弟,他们出生于健陀罗国。无著一开始先从弥沙塞部(化地部)出家修学,又从宾头罗学小乘佛学,都不满意,最后又到阿踰陀国跟弥勒修学信奉大乘。而世亲开始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后在本国讲《毗婆沙论》,用经部的学说批判有部而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又在健陀罗受教于如意论师,后到阿踰陀国从兄无著学,舍小乘而归大乘。

无著讲堂故基西北四十余里,北临殑伽河有一寺,寺内有一座砖塔,高百余尺,传为世亲菩萨初发大乘心处。相传世亲从北印度来到这里见无著。无著命徒弟迎候,两人就在此处相遇,见面第一天的后半夜,无著在屋中诵《十地经》,世亲听了,感觉如此深妙的佛法,闻所未闻。回想自己过去习学小乘时,对大乘妙法多有诽谤,于是感悟追悔。他想,诽谤之罪,源发于舌,应将此舌断除。想到这里,就找了把快刀,要把自己的舌头割下来。

这时,无著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止住他说:“大乘教乃至真之理,诸佛所赞,众圣所宗。我正要教导你,而你已幡然悔悟。过去你用舌头毁谤大乘,今后可以用舌头赞扬大乘,杜口绝言有什么好处呢?”

无著说完这些话,忽然就不见了。世亲听从无著的教诲,未再断舌。等到天亮时分,世亲赶到无著那里,咨受大乘。后来世亲菩萨经过潜心苦学,制作大乘教论百余部。

无著和世亲两兄弟开创大乘有宗,两人著述颇丰。无著的著作主要有《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等;世亲的著作主要有《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佛性论》、《辨中边论》等。玄奘后来创立法相宗,便是继承无著和世亲等有宗大师的衣钵。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