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玄奘离开那揭罗喝国时,原来从迦毕试国雇来的两个手力,根据当初的约定,就回到迦毕试国去了。玄奘和小和尚行进了五百里路程,来到健陀逻国,他在这里又雇了两名手力。这两名手力中,其中一人已经有五十多岁,特别善谈,他一路上和玄奘闲谈,也不很寂寞。这人对印度各国的掌故很熟悉,听说玄奘是为求法而来,一路历经艰难险阻,他也深为感动。在健陀逻国,他带着玄奘游览各处胜迹,凡与佛祖相关的名胜,玄奘都一一前往瞻仰礼拜,到了僧寺,他也都给了布施。
一天,那个手力指着旁边一个崖壁给玄奘讲述了这里的掌故。在这个石壁上,有一个金色的佛像,传说,那是在数百年前,在这石壁的缝中,出现了无数只金蚁。大的如指肚,小的如麦粒,它们啮咬石壁,最后竟成了一尊佛像的样子。人们把它填嵌上金砂,就成了一尊逼真的佛像,数百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它依然还是老样子。
玄奘听了这传说,合掌称善,也认为这是稀有之事。这手力又说,南面的石壁上还有一幅佛像,这佛像很是奇特,自胸部以上,分为两个佛,胸以下又合为一体,这里面也有一些掌故。手力讲:
从前有一贫士信佛,想请画工画一幅佛像,然而他所有的积蓄只有金钱一枚。他知道,仅这枚金钱肯定是不够的。可他画佛像的心情急切,就去找画工商量。画工感于他敬佛的诚心,就开始为他作画,并不提钱多钱少的事,贫士听了高兴而去。这时另有一个贫士也要画佛像,来找画工商量,画工只收了他一枚金钱,答应给他画。过了些天,两个贫士都来找画工要佛像,而画工只画成了一幅。这两人就开始争论,正在这时,只见这佛像上的佛分为两个。画工就指着这佛像说,这幅像应该是分属两人来供养的。两人听了也就停止了争论,就各自回去了。
手力讲完,紧接着又讲了另一个故事。
离这里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佛像,高一丈八尺。这佛像夜间常放出光亮,还有人看到它晚上绕塔行走,所以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宝物。一天晚上,有一大群强盗来到这里,想要劫走这佛像,谁知,只见那壁上的佛挺身而出,去迎战那群强盗。强盗们见状,震惊不已,从那天起,这群强盗就改过自新,再不做强盗了。事发的第二天,人们又看到那尊佛像还立在那里,和往常一样。
一路上,手力给玄奘讲了许多这样的故事,玄奘觉得这些故事都非常稀奇。他们又向前走了六百余里,到了另一个国家——乌仗那国。他们在这里游览了一些地方,又经过一条大河,翻过一座崎岖的大山,来到了信渡河边。这信渡河,就是今天的印度河,在印度人的心目中,这是一条神河。它十分宽阔,最宽处可达数里,放眼望去,汪洋一片。
玄奘一行来到河边,看见有小船在这里等客人,他们就雇了一条船,等玄奘他们上船后,船户指着玄奘的行李问道:“这位和尚,你的行李中可有宝物?如果有珍宝之物,就拿出来放在岸上。”
玄奘答道:“贫僧远道而来,沿途托钵化缘为生,哪里来的宝物?但问船家,为什么有了宝物非要放在岸上呢?”船户说:“和尚有所不知,这河中有毒龙居住,不许人带珍宝舍利等物过河,如果有人偷带这类物什过河,船到河中必定沉没,到那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所以如果有的话,不如趁早取出,放在岸上。”玄奘答到:“原来是这样啊,贫僧并没有什么宝物,请不要担心。”
船户见玄奘是个和尚,言辞又很恳切,也就不再多说,开船直向河中划去。由于天气晴好,河面风平浪静,船不久就渡到彼岸,玄奘付了船钱上了岸。这里已经是呾叉始罗国境了。他们进到城里,游览了一番,只见这里花木茂盛,气候温湿,使人感到非常舒适。
玄奘向这里的土人寻访古迹,遇到一位老翁,这老翁愿意为玄奘等人做向导。在老人的指导下,玄奘在城中先找到一个僧寺,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他们和老翁一起去游览一个叫龙池的地方。
龙池在城西北约七十余里处,走一天就到了。他们来到池边,只见池水澄清,各色的莲花开满了一池。池不是很大,周围不过百余步,玄奘说:“这池不大,里面未必有龙,为什么叫它龙池呢?”老翁说:“龙为神物,变化万方,能屈能伸,它的居处不问大小。这里的神龙,专管风雨。凡来此求雨求晴的,马上就能应验。”
玄奘在龙池边环绕一周,这时天色已晚,他们就在龙池边上找到一处僧舍借住下来。灯下,玄奘和老翁闲谈,老翁说这里的胜迹很多,没有办法说全。而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无忧王太子塔了。玄奘问:“无忧王太子塔是为什么而建的呢?”老翁说:“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好在现在晚上没有什么事,我就仔细给你讲讲吧。”
无忧王从前有个太子叫拘浪拏,是无忧王正后所生。这孩子生来相貌端正,心地仁慈,全国的百姓都称赞他的仁德。王子很小的时候,王后就亡故了,国王又娶了新的王后。这个新王后非常骄纵,她见太子贤明,心中非常嫉妒,处心积虑想害太子。
一天,这个继母王后对国王说:“我国中的那个呾叉始罗国算是最大的,那个国王位高权重,这重任不能给他人,必须是你的亲信子弟才能托此大事。现在太子拘浪拏贤明仁惠,人们都知道,何不让太子去管理这一片国土,他一定不负国王的嘱托,把事情办好。”国王不知王后的用心,糊里糊涂地就把太子派到呾叉始罗国去镇守了。临行前,国王和太子密约:“如有诏书,肯定上面有我的齿印,齿在我口中,他人是不能伪造的。”太子领命,与无忧王涕泣相别。这一去,路途遥远,和无忧王很少有音信往来。
继母太后得到一个机会,乘国王熟睡时,得到了国王的齿印,假发了一道诏书命人传给了太子。太子接到诏书,命手下的辅臣打开,辅臣打开后,大惊失色,太子问信上写的是什么,辅臣说:“大王在信中痛责了你,命挖去你的双眼,把你夫妇二人放逐在山谷中,随你们怎样,任何人都不
得过问,任何人也不得帮助你们。”太子听了,大为惊骇,他仔细看了书信,又把印齿核对一番,并没有差错。辅臣说:“大王虽有诏,也不能就这样照办,这事应慎重些,最好太子回国中请罪,看是为了什么。”
太子说:“父王就是赐我死,我也只能照办。这上面有齿印,还会有什么错误吗?”辅臣劝说半天,太子也不从,最终还是命人挖去了自己的双眼,于是成为盲人。自此夫妇流离于山中,以行乞为生,飘流了许多年后,这一天来到了国都。太子对妻子说:“这里是国都,我原来在这里做太
子,现在是这里的乞丐,我总得搞明白当初是因为什么而落得如此,是因为犯了什么罪而这样的吧?”
于是,他们商量了一个办法,他们化装成卖歌之人,混到无忧王的马厩之中,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两人弹起箜篌,放声悲歌,歌声悲切,动人心魂。无忧王听到歌声,也为之叹息,又细细辨别箜篌之音,越听越像是王子在弹。心想,太子怎么会来到这里呢,真是奇事,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无忧王叫看马厩的人来,问那唱歌的是什么人,叫他们来见我。看马厩的人引着太子来到无忧王面前。虽说太子双目失明,人也憔悴了许多,但无忧王还是认出了他,就问他:“你难道不是拘浪拏太子吗?怎么会到了这里?”太子听到后,欲哭无泪,哽咽着答道:“我就是拘浪拏,先前奉父王诏书,挖去双目,放逐到山林之中,辗转流浪至此。”无忧王听了,不知该怎样说,心里知道这是王后所为。于是,让人安慰太子夫妇,他回到后宫,使那王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太子在宫中多日,虽说没有什么事,但他双眼已盲,不能复明。后来听说国中有个罗汉,已经得道,很是高明。无忧王就请他来说法,想借他的愿力,让太子复明。
一天,罗汉当众说法,全城的男女听到这种奇事,都来看热闹。罗汉事先告诉大家,每人准备一个钵,预备着盛装眼泪。在说法前,先由无忧王叙说太子失明的事情原委,并自己忏悔失察之罪。然后罗汉开始说法,他言辞凄哽,令人心酸,满座听法的人,热泪盈眶,流出的眼泪被盛入钵内。罗汉说完法,把众人的眼泪全装在一个大金盘中,罗汉接着发誓道:“我刚才所讲,都是我佛的至理,如果我讲的有谬误之处,那就不说了,如果没有谬误,就请用众人的眼泪来洗太子的双目,使他双目复明。”
罗汉说完,亲手为太子洗目,果然如罗汉所说,不一会儿,太子就能看到东西,等洗完,太子的双目已经是明亮如初了。无忧王大喜,众人也欢呼庆贺,久久才散去。后来,国王就建了这无忧王太子塔,以纪念此事。
老翁说到此,不觉也凄然泪下。玄奘感叹道:“难得罗汉说法,能使盲者复明,难得!难得!”老翁和玄奘又说些闲话就安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玄奘和小和尚随老翁一同去参拜无忧王太子塔。他们走了半天的山路,才来到一座塔下。只见这塔高百余尺,全是用白石砌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快要毁塌掉了。这里地处荒山深处,也没有什么行人的踪迹。玄奘凭吊了一番,就按原路回到那僧舍中。在这里又住一晚,然后回到城中。
玄奘没有停留,出呾叉始罗国,渡信渡河,向东南行了约二百余里,来到一个大石门前。在这里,玄奘看到的树叶多是红色,而叶色又暗淡无光,看了让人顿生凄怆之感。玄奘心中疑惑,就问路人,这里的树叶因何多为红色。路人想答,口还没有开,声音便先哽咽起来。
“大师有所不知,从前有一位王子从这里经过,见到一饿兽卧在路边,已经不能动弹,王子知道这兽是因饥饿所致,于是就用竹子刺破皮肤,用流出的鲜血来喂兽。当时的血沾到了草木之上,遂成红色,而只要沾上的地方,至今颜色未变。行人走到此处,都会为王子的做法悲怆不已。”玄奘听罢],又为之感叹一番。
与路人相别,玄奘继续前行,道路崎岖难行,又走了五百里,来到乌剌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