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荒谬
  4.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坐镇关中的“大将军”刘义真
设置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坐镇关中的“大将军”刘义真(1 / 1)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晋朝中原领土的大片丢失和皇帝成双成对的被俘,并没有影响到其他王爷称帝的雅兴。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健康即皇帝位,于匆忙中建立了东晋。东晋王朝的火线开张,使遭受亘古未有之大变的汉人好歹有了一块避难所和自留地,也使一些有识之士乐观的产生了北伐恢复中原的想法。不过令他们郁闷的是,东晋的统治阶级保留和延续了北方老祖宗们勇于内斗和外战外行的传统,在此后的一百余年间,江南大地上军阀林立、权臣迭出。司马氏的皇帝们要么碌碌无为,要么自顾不暇,能勉强维持不被南侵就算众神保佑了,至于北伐中原这个宏伟蓝图,也只能成为大家每年祭祀祖先时糊弄死人的口号而已。

穷则思变,软绵绵的东晋在半死不活的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后,忽然时来运转,在权臣刘裕的精心打理下焕发出了久违的力量,很是风光的雄起了一把。刘裕出身一个破落的小官吏家庭,但是他人穷志不短,依靠货真价实的军功和百战不死的运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成长为声名鹊起的大将,最后牢牢的控制了朝廷最为精锐的北府军。在战火纷乱的战争年代,没有什么比能够统领一支军队更能让人的思想插上翱翔的翅膀了。刘裕手中紧握住了兵权,心里也就开始浮想联翩,曹丕、司马炎等人估计是他脑海中的常客。公元416年,为了向心怀不轨的前辈们学习,刘裕在朝中作了妥善安排后(就差在皇帝的椅子上安装窃听器和摄像头了),决定发动大规模的北伐以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从而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刘裕北伐的时机选择的非常好,因为当时得北方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且最为强盛的后秦内部正在忙着兄弟互掐,这给了晋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公元417年,北伐军攻灭了后秦,收复了故都洛阳,几个月后,长安也顺利的回到了东晋的怀抱。两京在百年之后成功的收回,标志着这次北伐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天下汉人为之振奋鼓舞。刘裕本人进入“传说”中的长安,在雄伟的城头俯瞰关中之地时,也禁不住百感交集,潸然泪下。在大家一片唏嘘感叹中,刘裕下定决心,准备将北伐进行到底。就在刘裕咬牙切齿、指天发誓的时候,一个人意外去世的讣告却打消了他一切的雄心壮志——留守健康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了。

刘穆之是刘裕亲信中的亲信,心腹中的腹心。他长于内政,“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也正是有了精明强干且忠心耿耿的刘穆之在健康居中调度,刘裕在外征战才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位心腹重臣在北伐的紧急关头不幸撒手人寰,刘裕马上感到了后方传来的阵阵寒意。朝廷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场所,关键人物的去世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志在篡位的刘裕经过一番思量之后,还是决定先“固其根本”,立即班师回朝以控制局势。

刘裕心急火燎的率大军南归,他临走前对关中地区做了一番布置:任命自己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坐镇长安统领全局(刘裕还真有点幽默细胞);以咨议参军京兆王修为长史,辅佐义真;以大将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祖分别为长安周围郡县的太守。这番费了刘裕不少脑细胞才敲定的留守阵容配置看起来是相当的合理:自己亲子居中,亲信辅佐,外围是功臣猛将拱卫,真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唯一的一点不足之处就是,刘义真小朋友的年纪好像有点轻。

不过刘义真此时一定不会那么认为,也许他在不服气的想,既然甘罗可以十二岁拜相,那我为什么不能当将军呢,自古英雄不是出少年嘛。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这种的想法只是刘义真的一厢情愿,比如北方的夏国主赫连勃勃就不怎么看得起这位少年英雄。他听说刘裕一撤走,马上嗷的一声,欢天喜地的点起兵马,杀气腾腾的直逼长安而来。

兵来自然将挡,刘义真在王修的指导下,强作镇静的命令沈田子和王镇恶率军迎战。沈田子接令后二话不说,带着大部队就冲了上去,然而还没开战,这位沈将军又以比冲上去还快两倍的速度退了下来,理由很简单:夏军在气势上压倒了我们。王镇恶看出了沈田子“右倾逃跑主义”的把戏,明明晋军在北伐中连连获胜,士气正旺,又是以逸待劳,怎么可能在气势上输给夏军?王镇恶于是冷下脸来赶鸭子上架,硬是把沈田子给逼了回去。沈田子这下恼了,在前段时间的北伐中,两人就因为争功而闹的不可开交,早已是面不合心也不合,现在自己又被老冤家一通教训,脸上挂不住了,恼羞成怒的他竟然把王镇恶给暗杀了。沈田子杀了老王,还念念不忘的给其安了个通敌反叛的罪名,然后乐滋滋的提着王镇恶的脑袋去长安刘义真那“表功”。刘义真虽然稀里糊涂好欺骗,但是身边的王修可是老谋深算,在得知了情况后,他果断的逮捕了做着一箭双雕美梦的沈田子,以擅杀大将的罪名把他就地正法了。

两军还没开战,己方就损失了两员大将,好像这仗也没打的必要了,干脆投降吧。就在刘义真从长安城里牙齿打颤,胡思乱想的时候,前线却传来了捷报,说起来刘裕麾下的北府兵真不是吃素的,他们在另一员将领傅弘之带领下,连续两次击败夏军,使长安暂时转危为安。

自古以来,某项成绩的取得,一般都要归功于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挥有方,所以晋军这次的胜利,也就记到了刘义真的功劳簿上。庆功宴上,大家出于礼节,纷纷赞扬刘义真高超出色的领导才能和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没想到小刘人很实在,竟然把这些赞扬的话当了真。受到表扬的刘义真开始自以为是起来,王修看劲头不对,便常常对他说一些戒骄戒躁,要向老同志虚心请教之类的话,弄的刘义真烦不胜烦。这位会过日子的王大人还常常裁抑刘义真滥赏给左右的财物,于是整天陪着领导玩耍的小人们不愿意了,他们对刘义真说了王修的坏话:“王镇恶当初想造反,所以沈田子杀了他,王修后来杀了沈田子,那是因为……”说到这里,这些破案专家们互相用眼神鼓励了一下,然后不容置疑的说道:“王修也想造反!”

真正考验刘义真执政能力的时刻来临了,此时此刻,他必须独自并且迅速的判断出事情的真假。我们这位十二岁的大将军用他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想了片刻,最后还是被众人的逻辑推理所折服了,他拍案而起,用稚嫩的声调对众人说道:“既然如此,那还留着他干什么呀。”可怜王修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小主人的屠刀之下。

王修的无故惨死,使长安立马陷入了“人情离骇”、群龙无首的局面之中。刘义真在没人管教后自我感觉良好,他下令将关中各地的部队统统调入城中来保护他。结果由于没有了军队的驻防,“关中郡县悉降于夏”,长安藩篱尽失,成了一座孤城。

在健康的刘裕闻讯后,马上派出朱龄石率军去替换回刘义真以挽救关中地区的局面。刘义真在南回前夕又做出了一件荒唐事,他纵兵大掠,扫荡了长安城。骄兵悍将们拿出了看家本领,一丝不苟的搜遍了所有的大街小巷和宫殿民宅,然后在百姓的呼天抢地的哭喊下满载而归。

这支运送珠宝的队伍非常的显眼,走得也挺慢,于是夏军不客气的把他们当成了给部队发饷的财神爷,派出三万铁骑马不停蹄的追赶。没过几天,夏军就追了上来,一阵冲锋过后,就把晋军杀了个七零八落、全军覆没,刘义真大难不死,仅以身免。

刘义真狼狈而逃,朱龄石在长安也混不下去了,长安百姓对所谓的晋朝“解放军”恨之入骨,群情激愤下发生了民变,把朱龄石给哄走了。赫连勃勃捡了个大便宜,兵不血刃的占领了长安,刘裕北伐取得的重要成果,至此作了他人的嫁衣。

刘裕北伐的功亏一篑,表面上是刘义真的罪责,但是我们实在不能去苛求一个未成年人的所作所为。北伐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刘裕的责任,他在关键时刻把自己的皇帝美梦置于民族统一大业之上,又用人不当、任人唯亲。当失败的消息传来后,刘裕在健康“登城北望,慨然流涕”,也许他只是在哀叹偶然一次的失利而已,然而命运却再也没有给他改正的机会。公元422年,刘裕在登基仅仅三年后,就遗憾的病逝于健康西殿,当时如丧考妣的大臣们决不会料到,以南统北的不世功业,竟然会永远的被这位一生征战的皇帝带进了冰冷的坟墓。

刘裕死后仅仅几个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就趁机举兵进攻宋国,战争的结果是:北魏夺得司州全部(治所洛阳)、兖州和豫州大部,南北朝对峙从此拉开了帷幕……

本文史料来源于《宋书》和《资治通鉴》。

《宋书》本纪第二:十三年正月,公以舟师进讨。二月,冠军将军檀道济等次潼关。三公命诸军济河击破之。公至洛阳。七月,至陕城。龙骧将军王镇恶伐木为舟,自河浮渭。八月,扶风太守沈田子大破姚泓于蓝田。王镇恶克长安,生擒泓。九月,公至长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辛未,刘穆之卒。太尉裕闻之,惊恸哀惋者累日。穆之卒,裕以根本无托,遂决意东还。裕以次子桂阳公义真为都督雍、梁、秦王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义真时年十二。

夏王勃勃闻太尉裕东还,大喜,以其子抚军大将军璝都督前锋诸军事,帅骑二万向长安。

辛亥,田子请镇恶至傅弘之营计事。田子求屏人语,使其宗人沈敬仁斩之幕下,矫称受太尉令诛之。弘之奔告刘义真,义真与王修被甲登横门以察其变。俄而田子帅数十人来至,言镇恶反。修执田子,数以专戮,斩之。

刘义真年少,赐与左右无节,王修每裁抑之。左右皆怨,谮修于义真曰:“王镇恶欲反,故沈田子杀之。修杀田子,是亦欲反也。”义真信之,使左右刘乞等杀修。修既死,人情离骇,莫相统壹。义真悉召外军入长安,闭门拒守。关中郡县悉降于夏。

义真将士贪纵,大掠而东,多载宝货、子女,方轨徐行。赫连璝帅众三万追义真。力战连日,至青泥,晋兵大败,义真行在前,会日暮,夏兵不穷追,故得免。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