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称帝,国号宋,后周亡。
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将门之家,胆识过人,武艺超群。21岁时投奔郭威,成为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公元951年,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统军北征。后汉大军渡过黄河,到达澶州时,将士们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掉头南行,回后汉京师东京,建立后周。赵匡胤也逐步升为滑州副指挥。
不久,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就是周世宗。世宗有雄才大略,他南征北战,同时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即位之初,北汉勾结辽国大举攻周,世宗率军亲征。双方在高平大战,世宗亲冒矢石督战,当后周军队形势危急时,禁军将领赵匡胤和张永德拼死保护世宗。高平大捷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负责整编禁卫军。他精心挑选武艺超群的壮士,组成勇敢精锐的殿前诸班,这以后成了后周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世宗也由此开始了他“十年平定天下”的战略行动。几乎每次征战,赵匡胤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世宗的得力虎将。正当世宗开拓疆土、北征辽国时,不幸英年早逝。
世宗在征辽途中捡到一块木牌,上写“点检做天子”,心中就有几分猜忌。当时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他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担心禁军将帅权势过重会发动政变,就匆匆撤掉了张永德,换上了赵匡胤。但这却使赵匡胤的实力更加雄厚,他做了禁军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后周军权。
世宗死后,他年幼的儿子登基做了皇帝。公元960年,后周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北汉国主和辽国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宋太祖赵匡胤像
赵匡胤得令后,立刻调兵遣将,带了大军从东京出发。军校苗训自称知天文,找到主帅的门吏楚昭辅说:“我看见太阳下边还有一个太阳,而且有一道黑光来回荡漾了好长时间。一日克一日,这是天命啊!”快到夜晚时,部队还没有走出很远,只好在陈桥驿安营扎寨,这时离京城不过20里路。当天晚上,将领们反复商议,说现在皇帝还小,即使战死他也不知道,不如推赵匡胤为天子,大家可以荣华富贵。他们到军营四处游说,煽风点火,一时军士大哗,都聚集在赵匡胤营前喊着:“点检当天子!”
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连夜派人骑快马回京城,将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都虞候王审琦这两个赵匡胤的心腹叫来,商量办法。天快亮的时候,叫喊着的军士们已经逼近赵匡胤休息的房舍,赵光义和赵普进去,叫起了赵匡胤,走出房门。只见许多军校站在庭院中,手里还拿着武器,一齐叫喊:“愿奉点检当天子!”这时早有人从背后给赵匡胤披上黄龙袍,所有在场的都跪倒在地上,高喊着“万岁”,向赵匡胤叩拜。其实这不过是赵匡胤在背后导演的一出闹剧而已。
内外相制
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对国家造成的危害,采纳丞相赵普的建议,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政策,即收天下精兵尽数送往京师充当禁军,地方上只保有少数供役使的厢兵。当时禁军约有20万,10万屯扎在京师,以制外变,10万屯扎在外郡,以制内患。如此环环相扣,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
随即,赵匡胤率大军进入东京城。文武百官齐集崇元殿,为赵匡胤举行受禅大典。但是到了黄昏时分,还没等到小皇帝的禅位诏书,众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幸好翰林学士陶谷早有准备,已经拟好了诏书。于是,就用陶谷起草的禅位诏书举行仪式。宣徽使领着赵匡胤来到龙墀的南面,朝北跪拜,接着,宰相们上前搀扶起赵匡胤登上崇元殿,穿上皇帝行大礼的服和冠冕,端坐到龙椅上,接受群臣的拜贺,这就算正式登上了皇位。
赵匡胤因为原来做过归德军节度使,并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所以,他把国号改为宋,并以东京为京城。后来,他让周朝小皇帝和符太后迁到西宫,并封小皇帝为郑王。
赵匡胤登基后,赐给内外百官军士爵位,实行大赦,凡被贬官的都恢复原职,被流放发配的放回原籍。他派官员祭祀天地,报告改朝换代的事,还派出宦官带了诏书向天下人宣告宋朝的建立。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人,是陈桥兵变的关键人物。他多谋善策,读书虽然不多,但对政事有独到的见解。曾经担任赵弘殷的军事判官,对赵弘殷很忠心。据说有一次赵弘殷生病,幸亏赵普日夜伺候,方转危为安。赵弘殷感动之余,便认他作同宗。赵弘殷的儿子赵匡胤发现赵普是个人才,见识高远,很想收为己用,便向父亲借调赵普任自己的推官。陈桥兵变时,赵普任掌书记,是赵匡胤的心腹谋士。
大事记
公元961年,宋太祖设宴,晓谕禁军大将石守信等人罢兵权,归故里,称为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视赵普为自己亲人,平日里总是以“赵书记”称呼他。陈桥兵变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赵普,所以赵匡胤建宋后论功行赏,授予赵普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公元962年,赵普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检校太保,后任宰相。赵匡胤与赵普相交甚久,互相了解,关系非同一般,赵匡胤视赵普为智囊和军师,事无巨细都要与他商量,再作最后的决定。
大事记
公元963年,北宋刊行《重定刑统》,为我国第一部印行的法典。
赵匡胤提倡大臣读书,赵普就狠攻《论语》,并以其中所讲用于政事上。他曾经对赵匡胤说:“我有一本《论语》,用半部佐助您平定天下,用半部佐助您治理天下。”以致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赵普的脾气很倔犟,他曾经上奏推荐一个人任职,赵匡胤不用。第二天,赵普还推荐这个人,赵匡胤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推荐这人,赵匡胤大发脾气,将奏折撕碎扔在地上。赵普也不害怕,不慌不忙地跪下把破碎的奏折粘贴起来,第四天又到朝廷上向赵匡胤上奏举荐。赵匡胤没办法,只好下诏重用这个人。
从一建立宋朝起,如何结束和防止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政局不稳的局面一直是赵匡胤的心结,他经常跟赵普谈起这个话题。陈桥兵变后论功行赏,以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以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掌握着国家最精锐和数量近全国总兵额一半的禁军,负责出征和保卫皇帝与都城的任务。又让手握重兵的慕容延钊任殿前都点检,韩令坤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赵普对此感到很担心,多次在赵匡胤耳边唠叨。赵匡胤说:“他们都像我的亲兄弟一样,是靠得住的,不会背叛我。你可能多虑了。”赵普深思后回答赵匡胤:“现在他们一定不会反,但是有朝一日,他们被手下有野心的人黄袍加身,到时他们就身不由己了。”他又把赵匡胤与柴荣的关系作了比较,当年柴荣待赵匡胤恩重如山,但赵匡胤还是在部下的鼓动下夺取了后周的政权。生动的事例使赵匡胤如梦初醒。
有一天,他主动找来赵普,说:“从唐末以来,几十年时间,出了8姓12个君王,僭称皇帝和篡夺政权的事比比皆是,战乱不断。我想要结束天下的战争,开创长治久安的局面,应该用什么方法呢?”赵普说:“陛下考虑到这个问题,是天地神人的福气。我看,关键是节度使权力太大,造成尾大不掉的后果,而危及皇权,只要削弱他们的行政权,剥夺他们的兵权,那些节度使就不敢有什么想法了”。赵匡胤恍然大悟,决心依照赵普说的办。
雪夜访赵普图明刘俊
此画描绘的是宋太祖雪夜私访宰相赵普商议统一大计的故事。
公元961年,为了保证自己地位不受威胁,赵匡胤首先把讨伐李重进回来的大将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职务免去,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免去韩令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职务,改任成德节度使。此后不再设殿前都点检一职。接下来,赵匡胤又谋算起他最亲信的老朋友的军权。有一天晚朝以后,赵匡胤将石守信等大将留下来喝酒叙旧。
赵匡胤趁酒酣耳热之际,命令身边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请大家喝干之后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今天这个样子,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多难心事,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你们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很吃惊,连忙问这是什么原因。
赵匡胤说:“这不是明摆着吗?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人听赵匡胤这么一说,都惊慌失措,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天下已经太平无事了,谁还敢对陛下不忠呢?”
赵匡胤摆摆手说:“你们几位我是信得过的,只怕你们的部下当中,有人贪图富贵,往你们身上披黄袍,你们想不干,恐怕也不行吧?”
石守信等听赵匡胤这么说,顿时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流着泪说:“我们都是粗心人,想得不周到,请陛下给我们指引一条出路。”
赵匡胤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给朝廷,去地方做个闲官,置些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平平安安地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
石守信(公元928~984年),开封人,北宋开国勋臣。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与赵匡胤相亲厚,是后来陈桥兵变的主谋之一。宋太祖即位后,改领归德军节度,后又平李筠、李重进之乱。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自请解除兵权。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石守信等一齐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石守信等大臣一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赵匡胤马上准许,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每人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在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重臣元老的军权后,赵匡胤又采取措施加强禁军,并用各种手段牢牢控制住禁军,使其成为巩固统治最重要的力量,以对抗实力强大的各地方节度使。
同时,赵匡胤一反五代重武轻文的陋习,重用文人,让文官取得了武官的许多权力,使各地武官的权力大幅缩小,建立起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成功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因病逝世,终年50岁,庙号太祖。
宋太祖稳定了内政,将国家的权力集于一身后,便开始做统一中国的打算。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在北方割据的有北汉,在南方割据的还有南唐、南平、南汉、吴越、后蜀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宋太祖越想思绪越乱。
大事记
公元961年,南唐中主李璟死,其子李煜即位,是为李后主。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宋太祖找上门来。赵普连忙请宋太祖进屋,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叫仆人拿出酒来招待。宋太祖此行,正是为了与赵普商量如何一统全国。
这一夜,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攻灭南方,后平定北方的计划。在随后的10年里,宋王朝先后出兵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割据的政权了。
《花间集》
《花间集》是后蜀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搜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共500首,分10卷。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西蜀。他们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花间集》得名于集中作品内容多写上层贵妇美人日常生活和装饰容貌,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
南唐偏安江南,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都十分爱好填词,他们不仅写艳情而且抒真情,既有对好景不长、人生易逝的喟叹,也有深沉的故国之恋和亡国之痛。其中,李煜(公元937~978年)的创作独步当时,成为文学史上卓尔不群的杰出词人。
大事记
公元975年,宋兵攻入金陵,李煜投降,南唐灭亡。
李后主是一位九五之尊的帝王,也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书法、绘画、音乐无所不精。当他即位称帝的时候,国家已岌岌可危,他在对北宋的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的生活,这一期间他依然是纵情声色,侈陈游宴。
公元974年农历九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1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
宋军到了长江边,马上用竹筏和大船赶造浮桥。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歌舞饮宴。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从古至今,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不必理会!”
后主边笑边说:“我早说过这不过是小孩子的把戏罢了。”
3天后,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在浮桥上如履平地,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抵挡不住,败的败,降的降。10万宋军转瞬间就打到金陵城边。
那时候,李后主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一无所知呢。等他到城头上巡视,才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
南唐文会图北宋佚名
这幅图描绘了南唐后主李煜和三位文士在庭院聚会的情形。院前有荷塘,院后有芭蕉,左右有丛竹老树,环境清幽,富有自然的意趣。李煜振笔疾书,其他三人静静围观,奴婢则直立以待。李煜的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书法崇尚瘦硬,骨力遒劲,人称“铁钩锁”、“金错刀”、“撮襟书”。
李后主连忙调动驻守长江的15万大军来救。救兵刚到了皖口,便遭到宋军的两路夹攻,南唐军全军覆没。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焚,但是最终胆怯了,后来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过着囚徒的生活。两年以后,在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他在寓所让旧日宫妓作乐,唱他新作的《虞美人》一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首饱含亡国之泪的绝望悲歌,词人的一腔悲慨之情,如出峡奔海的滔滔江水,永无止息。凄婉的乐声传到外面,宋太宗赵光义听到后大怒,就派人把他毒死了。
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他前后期的词作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的词写对于宫廷生活的迷恋,不外是红香绿玉那一套,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些词读起来让人满不是滋味。他的第一首真正好词,应该是作于亡国北去、辞别庙堂之际的《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宋太祖借刀杀人
南唐是赵匡胤的重点攻伐对象,但李煜手下有一员虎将林仁肇却让赵匡胤大为头疼。林仁肇体魄雄健,骁勇善战,素有“林虎子”的美称,时任南唐南都留守。赵匡胤暗中派画师潜入南唐,秘密画下林仁肇的像,然后带回悬挂在自己的侧室。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一天,李煜的胞弟李从善以江南进奉使的身份觐见宋太祖,看到林仁肇画像,陪同的大臣谎说林将军已私下与宋朝约定投降,画像就是他送来的信物。李从善将情报密报给李煜。李后主得知林仁肇要“投敌卖国”,怒不可遏,当下命人在酒里下了毒药,以赐酒名义将林仁肇毒杀,中了宋太祖的借刀杀人之计。
先极言昔日的太平景象,家国一统,河山广阔,宫阙巍峨,花草艳美。而一旦国破家亡,只有凄凉悲苦。在告别祖庙的那一天,宫中的乐工还吹奏起离别的曲子。此时的笙歌再没有欢乐,却加深了别离的悲凉。全词明白如话,而真挚的感情深曲郁结,动人心弦。
身为囚徒的岁月,度日如年。他从往日豪奢的帝王生活中醒过来,却发现自己已经什么都不是了,没有尊严和富贵,也没有自由。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把“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痛,尽情地倾泻在他的词里。除了那首给他带来死亡的《虞美人》之外,他还写有《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清平乐·别来春半》、《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望江南·多少恨》、《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等许多名作。他在这些作品中,念念不忘的是往日雕栏玉砌的生活,同时沉浸在绵绵长愁里。请看《相见欢》一词: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个被幽禁的人有着常人难以体会的孤独与寂寞。身处西楼,举头望月。如钩的残月,淡淡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如此凄清的景象,人何以堪?过去的欢乐永远过去了,如今只剩下千丝万缕的离愁,紧紧地缠绕着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这种愁,是回忆?是伤感?是忧虑?言语已经无法说清,唯有自己慢慢地咀嚼。
后晋高祖石敬瑭为感谢契丹助其灭后唐,入主中原,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并自称“儿皇帝”。公元979年宋灭北汉,以幽云十六州为基地屡扰宋边的辽国成了宋王朝北面最大的边患。宋太宗积极部署,欲收回幽云十六州。
公元979年农历六月,灭掉北汉的宋太宗踌躇满志,欲北上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宋太宗亲率大军10万出镇州(今河北正定)北进,突破了辽军在拒马河的阻截,进围幽州,击败城北辽军1万余。二十六日,太宗命宋渥、崔彦进等四将率军分四面攻城。辽将韩德让和耶律学古一面安抚军民,一面据城固守待援。屯驻清沙河(今北京昌平境内)北的辽将耶律斜轸因宋军势大而不敢冒进,只声援城内辽军。六月二十九日,以耶律沙和耶律休哥为统帅的辽援军赶到,尽管宋军一度登上城垣,但终未能攻入城内,被迫撤退。
宋代武士复原图
七月六日,宋辽两军在高粱河大战。辽军初战不利,稍却。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及时赶到,分左右横击宋军,城内辽军也杀出参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受伤。辽军乘胜反攻,追至涿州,宋军大量军械资粮落入辽军之手,宋朝第一次幽州会战宣告失败。
高粱河落败后,宋辽平静了几年,但宋太宗积极筹划二度北伐,以雪前耻。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耶律隆绪继位,是为圣宗,因年幼,其母萧太后摄政。宋雄州守将贺令图以辽帝年幼、内部不稳,建议太宗再攻幽州,太宗心动。参知政事李至以粮草、军械缺乏,准备不充分而反对,但太宗不听,于公元986年三月发兵3路攻辽。东路曹彬10万人出雄州,中路田重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潘美、杨业出雁门,三路合围幽州。
大事记
公元982年,辽景宗去世,其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萧太后称制。
宋西路军很快攻下寰、朔、云、应等州,中路攻占灵丘、蔚州等战略要地,东路夺占固安、涿州。辽国获悉宋军北伐,即派耶律抹只率军为先锋,驰援幽州,萧太后偕辽圣宗随后亲往督战。辽军意图是以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抵御宋东路军,耶律斜轸抵制宋西路和中路军,而圣宗、太后率大军进驻幽州,以重兵击溃宋东路,再击退西、中路。由于辽军主攻点不在西、中路,故宋中、西两路捷报频传,东路宋军将士纷纷主动请战,促主帅曹彬北上。曹彬难抑众愿,遂率军北进,一路不断遭到辽军袭扰。时值夏季,天气酷热,宋军体力消耗很大,抵达涿州时,东路军上下均已疲惫不堪。
大事记
公元983年,《太平御览》成书,为我国古代著名类书之一。
幽云十六州
幽州指今天北京一带,云州指山西大同周围。幽云十六州自战国时代以来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战略要地。后唐末年,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与契丹,使后继的王朝(后汉、后周、北宋)在与北方民族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境地。北宋初年,宋太宗曾试图收复该地区,未能成功。
此时辽圣宗和萧太后所部辽军已从幽州北郊进至涿州东50里的驼罗口,攻占固安,而与曹彬对峙的是辽悍将耶律休哥,他正虎视眈眈,欲伺机攻击宋军。曹彬鉴于敌主力当前,难以固守拒战,而己军又面临粮草将尽的形势,令军队向西南撤退。辽耶律抹只和耶律休哥见时机已到,即令辽军追击宋军。五月三日,宋军在歧沟关被辽军赶上,困乏的宋军抵挡不住锐气正盛的辽军,大败。辽军追至拒马河,宋军四散奔逃,溃不成军,死伤数万,所遗弃的兵甲不计其数。
宋太宗得知东路军惨败,遂令中路军回驻定州,西路军退回代州,并以田重进、张永德等沉稳持重的将领知诸州,以御辽可能发起的进攻。东路宋军已遭重创,而西路战事仍在进行。八月宋西路主帅潘美、监军王侁拒绝副帅杨业的合理建议,迫令其往朔州接应南撤的居民,杨业要求在陈家谷设伏以防御辽军追击。杨业与辽西路主帅耶律斜轸在朔州南激战,因遭辽萧挞凛军伏击而败退。杨业按预定计划退到陈家谷,本以为此地有宋军埋伏将截击辽军,哪料潘美、王侁违约,早已率军逃走;杨业愤慨自己被出卖,但仍率孤军力战,终因势单力薄全军覆没。杨业身负重伤后被俘,绝食而死。
大事记
公元983年,辽以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总管汉地事务,同年改国号为大契丹。
北宋朝廷发起的旨在收回幽云十六州的幽州之战,因自身的种种原因以惨败结束。
宋太宗征讨辽国,以惨败告终,不仅这样,还丧失了像杨业这样的勇将,再也没有跟辽国作战的勇气了。加上国内局势也很不稳定,特别是川蜀地区连续爆发农民起义,弄得宋王朝手忙脚乱,穷于应付。
大事记
公元986年,李昉等修成《文苑英华》,共1000卷,全书上起萧梁,下迄唐五代,选录作家近2200人,文章近20000篇,以唐代作品最多。
川蜀地区在五代时期先后建立过前蜀、后蜀两个政权,长期远离战火,因此,后蜀时期,国库十分丰实。宋太祖灭蜀后,纵容将士在成都抢掠,把后蜀积累的财富运到东京,激起了百姓的怨恨。到了宋太宗的时候,又在那里设立衙门,垄断了蜀地出产的茶叶、丝帛买卖。一些地主、大商人趁机投机倒把,贱买贵卖。蜀地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
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南)有个农民叫王小波,和他妻弟李顺都是以贩卖茶叶谋生的。官府禁止民间买卖茶叶后,王小波被断了活路,决心起义。消息传开后,各地贫民纷纷前来参加王小波的起义军。王小波宣称:我们都痛恨今世的贫富不均,从今天起,我来改变这个事实,平均财富。王小波这个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十天的工夫,就聚集了几万人。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打下了青城。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在彭山百姓的响应下,起义军很快攻下了县城,杀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日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分给贫苦的百姓们。
井盐
四川盛产井盐,北宋初期,蜀中盐井有深达五十四丈者。
王小波随后便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进军。驻守江原的宋将张玘发兵抵抗,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起义军个个英勇顽强,张玘眼看支持不住了,就放起冷箭来。王小波没防备,前额中了冷箭。王小波不顾鲜血从脸上往下流,继续战斗,终于打败宋军,把凶恶的张玘杀了。
起义军进占了江原后,王小波因伤势太重死去。王小波死后,起义将士推举李顺做首领,继续带领大家打击官军。
在李顺的指挥下,起义军不断壮大,连续攻下许多城池,不断取得胜利,最后攻取了蜀地的中心成都。成都的文武官员见势不妙,早就逃跑了。
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军民的拥戴下,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做了大蜀王,一面整顿人马,一面继续派兵攻占各州县。从北面剑阁到东面的巫峡,到处是起义军的势力。
消息传到东京,宋太宗非常惊慌,赶快召集宰相商量对策。随后派宦官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治安使,前往镇压。王继恩兵分两路,派人从东面将巫峡的起义军堵住,自己率领大军向剑门进兵。
大事记
公元992年,宋朝复试合格进士,开始使用糊名考校之法,以防止串通作弊。
王继恩通过了剑门后,集合蜀地宋军,进攻成都。那时候,驻守成都的起义军还有十几万人,但是在敌人重兵包围之下,起义军渐渐抵挡不住,成都城终于被攻破,李顺也在战斗中身亡了,起义失败。余部由张余等率领转战巴蜀,继续坚持战斗了一年多。
《太平圣惠方》
王怀隐等编撰的《太平圣惠方》于宋太宗淳化年间成书,记有药方16824份。
幽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开始,就开始与辽争夺燕云。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国力无法与辽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他曾积极储存钱帛,准备或以赎回的方式收回,或用这笔钱作军费,以武力攻取燕云。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北汉后,就亲征伐辽,要乘胜收复燕云。宋军初战时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但辽军苦守坚城,幽州久攻不下。太宗率军在高粱河与辽国援军展开激战,结果在辽援军的夹击下大败。太宗身中两箭,匆忙乘驴车逃走。几年后,太宗趁辽国圣宗幼小、母后萧太后专政的机会,兵分3路北伐辽国。但由于东路军不顾进兵计划,贪功冒进,宋军大败。
大事记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死,太子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朝廷内外谈辽色变,宋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修河渠池塘,广植水稻和柳、榆林,阻挡辽国的铁骑。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以和为贵。辽军见宋朝软弱可欺,就不断遣兵南下,威胁宋廷。只是由于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辽军才无法长驱直入。
寇准像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及萧太后亲披甲胄,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离北宋首都东京只有一河之隔。
告急的消息不断地传到已经当了宰相的寇准那里,一个晚上竟来了5次。寇准不慌不忙,只说声“知道了”,照样喝酒下棋。宋真宗慌忙把寇准叫来,问:“大兵压境,怎么办?”
寇准说:“这好办,只要5天时间就够了。”没等真宗再发问,寇准接着说:“现在只有陛下亲自出征,才能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我们就一定能打败强敌!”站在旁边的一些大臣听后都慌了,怕寇准也让自己上前线,都想赶快走开。
宋真宗也是个胆小鬼,听了寇准的话,脸都吓白了,就想回皇宫躲起来。寇准郑重地说:“您这一走,国家的事没人决断,不是坏了大事了吗?请您三思!”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才平静下来,商量起亲征的事。
辽代叠胜金牌
过了几天,辽军的前锋已经打到了澶州(今河南省),情况万分紧急。同平章事王钦若趁机劝真宗迁都避敌,寇准据理力争,真宗才答应亲征。
宋真宗和寇准带领人马离开东京往北,来到韦城(今河南省内)时,听说辽国兵马十分凶猛,宋真宗又害怕了。有的大臣趁机再向他提出到南方去的事。
宋真宗派人把寇准找来,问他:“有人劝我到南方去避风险,你看怎么样?”寇准心中生气,可还是耐心地说:“您千万别听那些懦弱无知的人的话。前方的将士日夜盼您呢!他们知道您亲征,就会勇气百倍,您要是先走了,军心就会动摇,就要打败仗。敌人在后面紧紧追赶,就是想逃到南方也是不可能的了!”宋真宗听了,还是下不了决心,皱着眉头,一声不吭,停了一会儿,他让寇准出去。
寇准刚出来,遇到将军高琼,连忙对他说:“将军这次打算如何为国出力呢?”
大事记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双方订澶渊之盟,此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多年不再有大的战事。
高琼说:“我是一个武人,愿意为国战死!”“好,你跟我来!”
寇准带着高琼又来到宋真宗面前,说:“我对您说的,您要是不信,就再问高琼好了!”接着,他又把反对迁都和主张亲征的事说了一遍。
高琼听了,连声对宋真宗说:“宰相说得非常对,您应该听他的。只要您到澶州去,将士们就会拼死杀敌,一定会打败辽军!”
寇准激动地接过话,“陛下,机不可失,眼下正是打败辽军的好机会,您应该立即出征!”宋真宗让寇准说得也露出笑容,抬头看了看站在旁边的卫官王应昌。王应昌紧紧握住挂在腰上的宝剑,说:“陛下亲征,一定成功,假如停止前进,敌人更加猖狂!”寇准和两员武将抗敌的坚定态度感染了宋真宗,他这才下了决心去澶州亲征。
禁军
禁军有专指与泛指之分。泛指历代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专指北宋正规军。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需枢密院颁发兵符。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北宋中叶,单禁兵就已增至80余万人。王安石变法时裁减兵额,置将分领,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实际仅存3万人。北宋亡,禁兵主力溃散。南宋时,各屯驻大军取代禁兵,成为正规军,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则成为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的部队。
宋真宗亲征的消息传到前线,宋军将士士气大振。当辽军攻打澶州城的时候,宋军拼死抵抗,威虎军头张瑰眼疾手快,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凛。辽军见统帅未战而死,顿时士气低落。辽军见形势不利便主动提出和谈。而真宗本无抵抗之心,急忙答应与辽议和。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谈,告诉曹利用哪怕赔百万白银也行。寇准不得已,告诉曹利用超过30万就杀了他。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等。因议和地点在澶州城下,故称“澶渊之盟”。
大事记
1023年,交子在中国四川地区发行,为世界最早的纸币。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成了宋朝财政的重负和民众的重压。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边境相对稳定,宋辽两国由此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
宋真宗一味地妥协求和,这种做法虽然安下了辽朝那一头,但西北边境的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之一)贵族却趁机侵犯宋朝边境,提出无理要求。宋真宗疲于应付,只好妥协退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1004年,李继迁死后,又封他的儿子李德明为西平王,每年送去大批银绢,以示安抚。
大事记
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都兴庆,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李德明的儿子元昊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汉文和佛学,多次打败吐蕃、回鹘等部落,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他劝说李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称臣。
李德明不肯接受他的意见。直到李德明死后,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爵位,才按照自己的主张,设置官职,整顿军队,准备脱离宋朝的控制,自立门户。
1038年,元昊正式宣布即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因为它在宋朝的西北,历史上叫做西夏。
元昊称帝以后,派使者要求宋朝承认。那时候,宋真宗已经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儿子赵祯,即宋仁宗。宋朝君臣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就下令削去元昊西平王爵位,断绝贸易往来,还在边境关卡上张榜悬赏捉拿元昊。元昊被激怒了,就决定大举进攻。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和达官贵戚的埋葬地。陵园内有九座西夏帝王陵墓,近二百座陪葬墓似众星拱月布列其周围。西夏王陵糅合了汉族传统风格与本族特色,气势宏伟,号称塞外戈壁的“金字塔”。
那时,在西北驻防的宋军兵士有三四十万,但是这些兵士分散在24个州的几百个堡垒里,而且各州人马都直接由朝廷指挥,彼此之间没有作战配合。西夏的骑兵却是统一指挥,机动灵活,所以常常打败宋军。
一年后,西夏军向延州进攻,宋军又打了一个大败仗。宋仁宗十分生气,把延州知州范雍革了职,另派大臣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指挥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改革边境上的军事制度。他把延州1.6万人马分为6路,由6名将领率领,日夜操练,宋军的战斗力显著提高。西夏将士看到宋军防守严密,不敢进犯延州。
1041年,西夏军由元昊亲自率领,向渭州进犯,韩琦集中所有人马布防,还选了1.8万名勇士,由任福率领出击。
好水川之战
1041年,西夏发精兵10万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北宋将领任福率领数千轻骑与夏军战于张家堡(今甘肃隆德北),夏军佯装败退,引宋军追至好水川(今甘肃静宁东),却暗中在此埋伏了10万精兵,宋军中了夏军埋伏,遭到惨败。从此以后,宋对西夏完全变为守势,不再轻言进攻。
任福带了几千骑兵迎击西夏兵,两军相遇,双方打了一阵,西夏兵丢下战马、骆驼就逃。任福派人侦察,听说前面只有少量的敌兵,就在后面紧紧追赶。
任福带着宋军向西进兵,到了六盘山下,连西夏兵的影子都没看见。只见路边有几只银泥盒子,封得很严实,兵士们走上前去,端起银泥盒子听了一下,有一种跳动的声音从里面发出。兵士报告任福,任福吩咐兵士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接连飞出了一百多只带哨的鸽子,在宋军的头上飞翔盘旋。
原来,西夏兵采取了诱敌战术。在六盘山下,元昊带了10万精兵,早已布置好埋伏,只等那鸽子飞起,四面的西夏兵就一齐杀出,将宋军紧紧围在中央。宋军奋力突围。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大批的西夏兵不断从两边杀出。宋兵边打边退,伤亡不断增加。
任福身上中了10多支箭,兵士劝任福逃脱。任福说:“我身为大将,兵败至此,只有以死报国。”他又冲了上去,死在西夏兵刀下。
这一仗,宋军死伤惨重,元昊获得大胜。韩琦听到这消息,非常难过,上书朝廷处分。宋仁宗撤了韩琦的职。范仲淹虽然没直接指挥这场战争,但是被人诬告,也降了职。
大事记
1027年,医学家王惟一铸针灸铜人,供学习参考之用。
从这以后,宋夏多次交兵,宋军连连损兵折将,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范仲淹指挥边境的防守。两人同心协力,爱抚士卒,军纪严明,西夏才不敢再进犯。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了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在一座庙里居住、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每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苦学不辍。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睁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头上,去除倦意,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大事记
1028年,北宋政府因外国商船来广州者减少,命地方官与转运司招诱安抚外商。
大中祥符年间,范仲淹中进士。入仕后,他关心民众疾苦,政绩显著。天圣初他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
范仲淹最初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谋求私利,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怀恨在心,诬陷范仲淹结交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了吕夷简的话,贬谪范仲淹去了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防守边境。
大事记
1055年,北宋朝廷封孔子四十七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屡立战功,宋仁宗觉得他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国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极为紧张。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任命他为副宰相。
范仲淹回到京城后,宋仁宗马上召见了他,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改掉,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10条改革措施。
正在改革兴头上的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捅了马蜂窝。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见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那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又说起范仲淹与一些人结党营私,滥用职权。
大事记
1056年,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建成,为世界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
宋仁宗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反对新政,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无法在京城立足,便主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范仲淹刚走,宋仁宗就下令废止新政。
在文学创作上,他亦提出不少新颖的观点,主张“应于风化”。他传下来的诗词仅有6首,其中《渔家傲》突破了当时词限于男女、风月的界线而开创了新的词风,这首词是他在西北负责抵抗西夏入侵时所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决心捍卫边疆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格调苍凉悲壮,慷慨激昂,与那些靡丽的闺怨词形成鲜明对比。
范仲淹的文学主张和他政治革新的要求相同,认为“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于文章”,反对那种“专事藻饰,破碎大雅,反谓古道不适于用”的浮华文风。他擅长词赋文章,所作政论趋向古文,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其中的代表。
新古文运动
北宋文坛受变法思潮影响,也兴起了革新之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与唐代韩愈、柳宗元一起合称“唐宋八大家”。欧阳修亦主张“文道合一”,提出散文要与社会现实结合的观点,提倡创新精神。王安石也主张文章的实用性;曾巩的作品严密周详,语言简练含蓄,多为书信、杂记的形式;三苏父子之文更是雄健奔放,名冠一时。新古文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晚唐以来文坛上的陈腐华靡之风,使散文内容充实,意境开阔,开创了散文创作的新阶段。
范仲淹因改革政治一事,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一年之后,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字子京),重新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这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人传诵,而岳阳楼也因范仲淹的文章而名扬四海。
范仲淹遭遇排挤后,支持新政的大臣富弼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虽然有些人同情范仲淹,但是碍于形势,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给宋仁宗上书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范仲淹是难得的人才,为什么要罢免他?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他们罢官,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
北宋的四大书院
北宋承五代之乱,宋初又忙于军事征战和政治制度变革,统治者为谋求长治久安,注意以科举笼络士子,而忽视兴办学校教育。开国初80余年没有兴办学校,出现士大夫无所学的情况,作为民间教育组织的书院于是兴起。一些富室、学者纷纷自行筹款,依山靠林,辟舍建院讲学。北宋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或石鼓)书院,称为四大书院。
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4岁的时候,父亲就病死了,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州)投奔他的叔父。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成人,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就用屋前池塘边上生长的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后来,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得韩愈的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同。他就认真研究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会考,连考三场,都得了头名。
欧阳修20多岁的时候,已经在文坛上很有声誉了。欧阳修的诗、词、散文和政论文都很有名,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并且能行之于身。在此基础上,他反对那些高谈阔论而没有实际内容的文章,认为那种文章对时政于事无补。正因如此,欧阳修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政论文,体现了他的政治伦理观念和文学主张,又因为这些文章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写得婉转流畅、丰满生动、说理透彻,让人读来正气凛然,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都是名篇。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写景状物,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虽然他的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
这一次,欧阳修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替范仲淹等人说话,让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气恼。他们捕风捉影,把一些罪名安在欧阳修身上,最后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州市)。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于山水之间,怡情悦性。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之时,常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作文。他自称“醉翁”,便给亭子起了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做了十多年地方官,由于宋仁宗欣赏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在翰林院供职。
《欧阳文忠公集》书影
欧阳修积极提倡改革文风,在担任翰林学士以后,更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大好时机,在阅卷的时候,凡是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他一概不录取。从此以后,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文风朴素的文章了。
大事记
1058年,王安石上万言书,认为国家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教者日坏人才,主张变法。
欧阳修在大力改革文风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没什么名气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有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众所周知,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是最初的印刷模式。雕版印刷虽然比手抄书写要快很多倍,质量也提高很多,但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雕版印刷要花费大量的木材,而且用版量很大,不仅存放不便,不好管理,出现错字也不易更正;而且雕版用过之后就变成废物,造成资源的浪费。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印刷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布衣发明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弥补了雕版印刷术的不足,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非常方便快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术发展史上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
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历史缺少记载,仅能从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知道他是庆历年间的一介布衣,生平籍贯均不可考证。
毕昇雕像
《梦溪笔谈》里记载,活字印刷的程序为:首先选用质地细腻的胶泥,刻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然后用火烧硬,即成胶泥活字;把活字分类放在相应的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如“之”、“也”等字要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重复使用。排版的时候,在一块带框的铁板上面敷上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混合制成的药剂,接着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按文字顺序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排好后再用火烤,等药剂开始熔化的时候,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等到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固定的版型。这样就可以涂墨印刷了。印完之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一抖,胶泥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可以再用。
毕昇首创的泥活字版,使书籍的大量印刷更为方便。《梦溪笔谈》说“若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字印刷,还可以一边印刷,一边排版,胶泥活字还可重复使用,实在是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材料。活字印刷术的方便快捷由此可见一斑。毕昇之所以能够发明活字印刷术,来源于他对于生活的耐心观察、思考和体悟。有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是受了他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的启发。他的师兄弟们不明白为什么毕昇那么幸运地发明活字印刷术,师傅开口说:“毕昇是个有心人啊!你们不知道他早就在琢磨改进工艺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毕昇在发明泥活字印刷的过程中,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但是由于他所选用的木材的木质比较疏松,刷上墨后,受湿膨胀不均,干了还会缩小变形,加上不能和松脂药剂粘连,因此没有采用。后来经过人们的反复试验和研究,木活字印刷最终获得了成功。元代的农学家王祯造木活字3万多个,排印自己编撰的书。可以说,毕昇的早期探索,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木活字的发明者。
大事记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实行变法。
毕昇的创造和探索,开了后世一系列材料活字的先河。南宋时,出现了铜活字。南宋末或元初,有人使用铸锡活字。明代出现了铅活字。清代,山东徐志定使用瓷活字印刷。这些活字都是在毕昇的胶泥活字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而且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3世纪开始,活字印刷术开始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地,后来又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和阿拉伯,再传入埃及和欧洲。在1450年左右,德国人古登堡受活字印刷的影响,发明了铅、锡、锑的合金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传入,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大事记
1074年,宋朝定四川茶叶同西番换马,是我国正式确立茶马政策之始。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宋仁宗在位40年,虽然朝中有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真正使他们发挥作用,因而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宋仁宗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病逝,英宗长子赵顼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
宋神宗看到国家衰弱的景象,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连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这种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之前,身边有个叫韩维的官员,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好的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从那时起,宋神宗就对王安石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便想到了王安石。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与士大夫治天下
文彦博与宋神宗议论新法时,提出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说法。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的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世宦之家,博学强记,能文善赋,早年就负有盛名,22岁中进士,出任地方官。他年轻时,文章就写得很出色了,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在地方做了20年的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做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近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便把王安石的奏章束之高阁。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自己又跟一些官员合不来,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了。
这一次,王安石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地进京来了。他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单独召见他。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入手?”他从容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度开始。”
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北宋科学家、政治家。神宗时,沈括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400多年;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为副宰相。二月,神宗与王安石共同商讨后,为实行变法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主要工作就是制定新的财政经济政策,颁行新制,以通天下之利。同年七月,制置三司条例司建议实行均输法,宋神宗采纳后便下诏实行,在“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九月,王安石主持改革常平仓制度,推行青苗法。青苗法的实施,在限制官僚望族利用高利贷盘剥等方面,收到成效,同时为朝廷获取了大量利息。十一月,宋实施农田水利法,也称农田水利条约或农田水利约束。水利法实行后亦颇见成效,熙宁九年(1076年),兴修水利10793处,受益民田36万多顷,公田1915顷。后有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等出台。
王安石的变法巩固了宋王朝的统治,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显著成效。政府的财政状况大有改善,北宋军事实力明显提高。在与西夏交战中,取得了熙河之役的胜利,收复故地二千里,这是北宋历史上十分少见的胜利。然而,由于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很大,未能真正解决社会矛盾,遭到两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元老重臣如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宋神宗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王安石眼看新法实行不下去,便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去江宁府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谁知几个月后,天空出现了彗星。这本来只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便趁机对新法攻击诬蔑。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让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的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宋代的谏院
宋代谏官并不专任谏职,亦常弹劾大臣,而御史台的御史,也并非专察臣僚,言事御史即主要是向皇帝进言,其职责类同谏官,宋代常以台谏并称。谏院于宋天禧元年(1017年)由门下省设置,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为谏官。掌谏诤,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朝廷各部门事有违失,皆可谏正。如以他官主管谏院称知谏院,司谏、正言亦有主管谏院称知谏院,司谏、正言亦有主管其他事务而不预谏诤者。元丰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定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谏官专司谏诤。元祐八年(1093年),规定谏官不用执政官亲戚。辽有左谏院属门下省,右谏院属中书省,金亦有谏院,设官与宋略同。
后来王安石无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便再一次辞去宰相的职位,回江宁府去了。神宗去世后,10岁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用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哲宗亲政后,逐渐恢复新法,但由于新旧党争,新法已没有什么进展了,北宋王朝也逐渐走向衰亡。
王安石虽然罢了相,宋神宗还是把他定下的新法推行了将近10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这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他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法,她临朝后,便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京城担任宰相。
大事记
1084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书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父亲司马池,官任天章阁(皇帝藏书阁)待制(皇帝顾问)。司马池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光有深刻的影响,时人赞誉司马光是“脚踏实地的人”。司马光自幼酷爱史学,“嗜之不厌”。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
司马光在当时的大臣中,名望最高。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传开了。他7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用功读书,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进缸里。缸大水深,眼看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从地上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缸被砸破了,水从缸里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脱险了。这件偶然的事情,让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
大事记
1088年,沈括于本年前后作《梦溪笔谈》;苏颂主持制成水运仪象台(天文钟)。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交往密切的好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不赞同,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全都反对。
《资治通鉴》书影
原来,司马光很喜欢研究历史,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繁杂无序,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之时,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是本对巩固王朝很有好处的书,十分赞赏这项工作,就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大事记
1090年,秦观著《蚕书》出版,为中国最早养蚕专著。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稿子献给宋神宗。宋神宗不欣赏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收藏的2400卷书都送给了司马光,让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天下的意思)。
大事记
1100年,李诫著《营造法式》成书,为世界最早的建筑手册。
司马光一共花了19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著作。《资治通鉴》是中国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包括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内的16个朝代的1362年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其中《周纪》5卷,《秦纪》3卷,《汉纪》60卷,《魏纪》10卷,《晋纪》40卷,《宋纪》16卷,《齐纪》10卷,《梁纪》22卷,《陈纪》10卷,《隋纪》8卷,《唐纪》81卷,《后梁纪》6卷,《后唐纪》8卷,《后晋纪》6卷,《后汉纪》4卷,《后周纪》5卷。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的,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创业之君,比如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第二类是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第三类是中兴之帝,如汉宣帝;第四类是陵夷之君,如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第五类是乱亡之君,如陈后主、隋炀帝。在司马光看来,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对于乱亡之君,《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鉴戒。
江西诗派
宋代影响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形成于北宋后期,以江西诗派的黄庭坚为首。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江西诗派”名称由此而来。但这些诗人并非都是江西人。这一诗派论诗,主张多读书,要求字字皆有来历。江西派诗人号召学杜甫,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江西诗派过分追求新奇、险僻、典故而忽视了诗歌的社会内容,产生很大流弊。但他们扫荡了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值得肯定。他们也有一些较好诗歌作品。
高太后临朝听政后,把司马光召回朝廷。这时的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的思想却毫不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新法的思想废除掉。王安石听到废除新法的消息,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而终。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也死去了。
1037年农历一月八日,四川眉山一个清寒的人家里,传出了几声清脆的啼哭声,又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了。已经28岁的苏洵大喜过望,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个孩子生得眉清目秀,体格不凡。苏洵以“夫子登轼而望之”之义为儿子取名为“轼”。苏轼的母亲程氏精通文史,十分注意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在她的悉心培育下,苏轼不负众望,少年时期即通经史,习字作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22岁时,他和弟弟苏辙高中同榜进士,深得欧阳修赏识。
他父亲因自27岁后发愤读书,刻苦励志,为当时名流所重,免试任编纂礼书。“三苏”之名,震动京师。后来,苏洵在任上病故,苏轼兄弟扶榇南归,守制3年。这时苏轼已经年近30,然而,他仍然胸怀壮志,“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依然在心里激荡澎湃。但这3年中,朝政发生了变化,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由于新法实施过程中的确存在若干问题,苏轼对新法本来就不十分赞成,所以他上书言指出新法中的一些弊病,不料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知道自己的政见不被采纳后,按照中国官场的惯例,苏轼只得请求出调为地方官。据记载,这段时间,苏轼历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等地知州。苏轼每到一处,都能励精图治,兴利除弊,为当地百姓做出贡献,自然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景仰,和改革派也暂时相安无事。可是时局变幻莫测,苏轼又耿直敢言,所以无论是变法的新党还是守旧的老党,都不把他当作自己人。他们吹毛求疵,在苏轼诗集中找一些稍露棱角的句子作为借口,一次又一次地将苏轼逼到悬崖的边缘。
乌台诗案
王安石主张变法以后,苏轼对变法中的一些条款很不赞成,并做了指责。苏轼诗词中有一首《咏桧》诗,当时的监察御史告发此诗指刺皇上,图谋不轨。苏轼被革职治罪,打入监狱。御史台自汉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后来,神宗帝亲阅案卷,觉得此案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他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与朕事?”于是下令将苏轼免罪释放,贬谪黄州。乌台诗案实质上是宋神宗时代由于苏轼作诗而触发的一桩政治官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开始。
经过“乌台诗案”和其他几次陷害后,苏轼对政治清明的信心已经丧失殆尽。绍圣四年(1097年),因为又一次无中生有的中伤,当权者余恨未解,将刚在惠州安顿好的苏轼转谪到海南。
因为这时苏轼已年近60,他自己也说:“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伤心之余,他只得把安顿下来的家属留在惠州,独自带着幼子苏过漂洋过海。全家人都预感这次是生死之别,他们静静地听苏轼吩咐后事,默默地看着那一叶小舟消失在巨浪滔天的茫茫海天之际。“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
苏轼回翰林院图明张路
此图表现这样的情节: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外官,不久被皇帝诏回任命于翰林院。一日,皇太后诏见苏轼,重申对他的信任,论及往事,不觉潸然泪下。之后,皇太后派人摘下座椅上的金莲灯为其照明,送其回翰林院。
命运并不因为苏轼的天纵文才和勤政为民而对他有青眼有加,流放到海南7年后,苏轼终于得到一纸赦令,踏上了北归旅程。然而,他没有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幸运。多年的磨难和旅途的劳累,消磨了苏轼全部的生命和精力,他艰难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101年,他在友人代为借租的一所房子里溘然长逝。苏轼与世长辞,朝野俱痛,几百太学生自发到佛舍祭奠他,为这样一代文人之厄叹惋哀悼。苏轼的词飘飘欲仙,不惹红尘,自有一种出世脱俗的飘逸,如他的《水调歌头》就是这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事记
1104年,宋徽宗以蔡京的建议,开列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百余人姓名,刻石庙堂,即“元祐党人碑”。
这是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誉的词。苏轼当时和弟弟苏辙已七年没有见面,这种血肉相连的感情在美酒和月华的催化下,终于凝成了一首千古绝唱。在诗人笔下的月华也通了人意,她转过朱红大门,绕过雕花琐窗,照着天下相思的人们。苏轼不禁又问道:“月儿你远离尘嚣,不应该再有什么遗憾的,可为什么偏偏在人间相思难聚的时候圆得如此难堪呢?”看来,人间有悲欢离合,就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是难免的啊。想到这里,诗人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说:“即使我们相隔千里,无法相见,但只要我们能共同沐浴着这一片月亮的清辉,也就该满足了。”这样,本来沉重的思亲之情,在作者几经转折之后,就从抑郁翻转为超脱。
一般都将苏轼看作是豪放派词人,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苏轼的词包罗万象,风格多变,有豪放旷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者;有婉约凄恻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者;也有活泼真切如《浣溪沙》五首者。人们之所以用“豪放词人”来评价苏轼,是因为自从苏轼之后,词开始走出了“花间派”专咏风花雪月的路子,转而写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物和感情。从根本上看,苏轼真正称得上豪放的,只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几首,像前面所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能都不是。词写到最后时,苏轼追古思今,想想自己已经年过四旬,却壮志成空。忍不住悲从中来,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苏轼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胡寅的《酒边词序》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矣”。的确如此,从苏轼之后,词不但可以写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也可以写政治情怀和民生疾苦,甚至连农村的生活生产也被他纳入词中,这在词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
苏轼还有几首小词写得清新流畅,饶有情趣。如《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流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于作者贬谪途中,苏轼此时仕途不顺,心中极为不适,外出散步时走到一家人的院墙外,听见里面有清脆的笑声传来,他知道这肯定是富人家的女孩在园内赏春。她们青春年少,无忧无虑,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候。而自己空怀壮志,只为一封奏书,就拖家带口一路南奔。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相传苏轼的爱妾朝云在唱到这首词泣涕满襟,说:“妾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这也许正是苏轼感触最深的一联吧。对苏轼个人而言,本来应该大有作为的一生竟会因为一言不慎而付诸东流。这是怎样一种深沉而无奈的悲哀!历史的轻烟已经散去,知道这些隐曲的,可能只有随风而去的古人了。
大事记
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年号收国,国号大金,史称金。
就在宋朝国力日渐衰弱的同时,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却逐渐强大起来。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之后,强大的金军屡次南侵,宋朝只有抵抗的能力。
大事记
1119年,朱彧在《萍洲可谈》记载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宋宣和七年(1125年),北宋王朝腐败,金军大举南下,消息传到东京,北宋君臣慌作一团,群臣请求徽宗禅位于皇太子赵桓,以便号召各地官兵和百姓起兵勤王。宋徽宗赵佶一听,直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宣布退位,自己当了“太上皇”,并且连夜带着亲兵逃出了京城。太子赵桓即位,这就是宋钦宗。他在宫中也六神无主,宰相白时中、杨邦彦乘机劝他弃城逃往襄阳。兵部侍郎李纲听说后,立刻求见宋钦宗。
大事记
1125年,金兵于应州俘辽天祚帝,辽亡。辽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于今新疆及中亚一带建立西辽。
李纲在殿上责问宋钦宗,说:“太上皇把固守京城的千斤重担托付给陛下,现在金兵还没到,陛下就把京城抛弃了,将来怎么向太上皇交代,怎么向全国的百姓交代?”
宋钦宗哑口无言。白时中却怒气冲冲地说:“金军来势汹汹,锐不可当,京城哪里能守得住?”
李纲怒视白时中,反问道:“天下的城池,还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吗?如果京城守不住,那么天下就没有守得住的城了。况且宗庙社稷、百官万民都在这里,丢开不顾,还去守卫什么?如果我们鼓励将士,安慰民心,就一定能守住京城!”
李纲的一片忠心打动了宋钦宗,他马上让李纲负责守京城。李纲随即去城楼上调兵遣将,布置好守城的人马准备迎击金军。
闰中秋月诗帖北宋赵佶
此帖乃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的代表作,细劲有神,瘦挺险峭,融黄山谷、薛稷二家之长,变化以适己意。
几天后,宗望率领10万铁骑,来到东京城下。这一天,天刚亮,金兵就疯狂地攻城了。他们沿着汴河出动了几十只火船,企图顺流而下,烧掉城楼。李纲早有准备,在汴河里布置了一排排的木桩,又从蔡京府中搬来了大量的假山石,垒塞在门道间,使金军火船无法前进。这时,布置在城下的2000多名敢死队员一齐上前,手执长竿铙钩,牢牢地钩住那些火船,使它进退不得,不久那些火船便化为灰烬。
大事记
1125年,宋徽宗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宗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把他的王牌铁骑搬了出来。他们身穿铁甲,头戴兜鍪,全身只露出两个眼睛,刀箭不入,十分凶悍。但因为是骑兵,在城下施展不开,只能坐在大船里顺流而来。李纲便把城下的兵撤到城头上,也不放箭,只是让那些船只驶近水门前。紧接着一声令下,巨大的石块如暴雨般向下投掷。任凭你的兜鍪怎样坚韧,百十斤重的石块落在头上,也只有脑浆迸裂,一命呜呼。船只也被砸碎,跌入汴河的铁甲兵上不了岸,只有活活被淹死。
宋军将士斗志高昂,他们个个奋勇杀敌。李纲脱去官服,亲自擂鼓激励将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金军统帅宗望孤军深入,千里奔袭宋朝都城,原打算速战速决,却不料东京的防守那样坚固、严密。不仅城池久攻不下,而且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只好派人议和。
在金将宗望被迫退兵的时候,种师道向宋钦宗建议,趁金军渡黄河之际,发动一次袭击,把金军消灭掉。宋钦宗不但不同意这个好主意,反而把种师道撤了职。
瘦金体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创造的书法字体,亦称“瘦金书”或“瘦筋体”,也有“鹤体”的雅称,是楷书的一种。宋徽宗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连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现代美术字体中的“仿宋体”即模仿瘦金体神韵而创。
金军退走以后,宋钦宗和一批大臣以为从此可以安稳度日了,哪料到东路的宗望虽然退了兵,西路的宗翰率领的金军却不肯罢休。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金军又开始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很快失守。十一月中旬,西、东两路金军相继渡过黄河。钦宗君臣知道金军渡河向东京进军的消息后,吓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退敌。宋钦宗派大将种师中带兵前去援救,半路上被金军包围,种师中兵败牺牲。投降派的一些大臣正嫌李纲在京城碍事,就撺掇宋钦宗把李纲派到河北指挥作战。
李纲明知道自己遭到排挤,但是要他上前线抗金,他也不愿推辞。李纲到了河北,招兵买马,准备抗金。但是朝廷却命令他解散招来的新兵,立刻前往太原。李纲调兵遣将,分3路进兵,但是,那里的将领都受朝廷的直接指挥,根本不听李纲的命令。由于3路人马没统一领导,结果打了一个大败仗。
李纲名义上是统帅,却没有实际指挥权,只好向朝廷提出辞职。宋钦宗撤了李纲的职,把他贬谪到南方去了。金国君臣最怕李纲,现在李纲罢了官,他们就再没有顾忌了。金太宗又命令宗翰、宗望向东京进犯。
这时候,太原城被宗翰的西路军围困了8个月后,终于陷落在金兵手里。
太原失守之后,两路金军同时南下。各路宋军将领听到东京吃紧,主动带兵前来援救。宋钦宗和一些投降派大臣忙着准备割地求和,竟命令各路援军退回原地。
面对两路金军不断逼近东京,宋钦宗被吓昏了。一些投降派大臣又成天劝宋钦宗向金求和。宋钦宗只好派他弟弟康王赵构到宗望那里去求和。
赵构经过磁州(今河北磁县),州官宗泽对赵构说:“金国要殿下去议和,不过是骗人的把戏而已。他们已经兵临城下,是求和的态度吗?”
大事记
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俘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磁州的百姓也拦住赵构的马,不让他去金营求和。赵构也害怕被金国扣留,就留在了相州(今河南安阳)。
没过多久,两路金军已经赶到东京城下,继而猛烈攻城。城里只剩下3万禁卫军,不久就差不多逃跑了一大半。各路将领因为朝廷下过命令,也不来援救东京。这时候,宋钦宗已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眼看末日来到,没有办法,宋钦宗痛哭了一场,亲自带着几个大臣去金营送降书。宗翰勒令钦宗把河东、河北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并且向金国献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绢帛1000万匹。宋钦宗一一答应,金将才把他放回了城。
宋钦宗派了24名官吏帮金军在皇亲国戚、各级官吏、和尚道士等人家里彻底查抄,前后抄了20多天,除了搜去大量金银财宝之外,还把珍贵的古玩文物、全国州府地图档案等也抢劫一空。
大事记
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商丘)即位,改元建炎,南宋开始。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金人扶植张邦昌建立傀儡政权。四月一日,金将宗望、宗翰押着被俘而扣留在金营的宋徽宗、宋钦宗和皇子、皇孙、后妃、宫女等400余人回归金国,同时满载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金军退兵时,还将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和宫中用品,以及秘阁、太清楼、三馆所藏图书连同内侍、内人、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席卷一空。
靖康二年(1127年)二三月,金废宋徽、钦二帝,册立张邦昌为楚帝,后撤兵北归。金退兵后,东京军民和朝廷旧臣就不再拥戴张邦昌,各路“勤王”兵马也纷纷开往开封,声讨张邦昌。张邦昌无奈,迎宋元祐皇后入宫垂帘听政。四月,元祐皇后手书至济州,让康王即帝位。五月初一,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皇帝位,即宋高宗,改元建炎,重建了宋王朝,历史上称为南宋。
宋高宗即位以后,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把李纲召回朝廷,担任宰相。而实际上他信任的却是亲信黄潜善和汪伯彦。
宗泽墓
李纲担任宰相后,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还极力在宋高宗面前推荐宗泽。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曾被召任为宗正少卿,充议和使,因他反对议和而改任磁州知州。他在磁州时曾击退金兵。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金兵第二次攻打东京的时候,宗泽领兵抗击金兵,一连打了13次胜仗。有一次,他率领的宋军被金军包围,金军的兵力比宋军多10倍。宗泽对将士们说:“今天进也是死,退也是死,我们一定要从死里杀出一条生路来。”将士们受到他的激励,以一当百,英勇冲杀,果然打退了金军。
大事记
1130年,金兵驻屯六合,与韩世忠相持48天,史称黄天荡之战。
宋高宗对宗泽的勇敢早有耳闻,这次听了李纲的推荐,就派宗泽去东京府做知府。
这时候,金军虽然已经从东京撤出,但是东京城经过两次大战,城墙已经全部损坏了。金兵又经常在北面活动,东京城里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宗泽在军民中很有威望。他一到东京,就杀了几个抢劫犯,东京的秩序便渐渐安定了下来。
宗泽到了东京之后,积极联络各地民众组织起来的义军。河北各地义军听到宗泽的威名,都自愿接受他的指挥。这样一来,东京城的外围防御巩固了,城里人心安定,存粮充足,物价稳定,重新恢复了大战前的局面。
但是,就在宗泽准备北上恢复中原时,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却嫌南京不安全,做好了继续南逃的准备。李纲因反对南逃,被宋高宗撤了职。
大事记
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用“火枪”作战,为世界最早的管形火器。
不久,金军又分路大举进攻。金太宗派大将兀术(又叫宗弼)向东京进攻,宗泽事先派部将分别驻守洛阳和郑州。兀术带兵接近东京的时候,宗泽派出几千精兵绕到敌人后方,把敌人退路截断,又和伏兵前后夹击,把兀术打得狼狈逃窜。
金军将士对宗泽又害怕,又钦佩,提到宗泽,都称他为宗爷爷。宗泽依靠河北义军积蓄兵马,认为完全有力量收复中原,便接连向高宗上了二十几道奏章,要求朝廷派大军北伐、收复失地,并请求高宗速还东京。但高宗一直没有批准他的出兵计划,他多次奏请高宗还京,都被黄潜善、汪伯彦所阻。
这时候,宗泽已经是70岁的年迈老人了,他见朝廷没有收复中原的想法,一气之下,背上发毒疮病倒了。一些将领去问候他,宗泽已经病得很重,他睁开眼睛激动地说:“我因为不能报国仇,心里忧愤,才得了这个病。只要你们努力杀敌,我就死而无憾了。”
将领们听了,个个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宗泽临死之前,用足了全身的力气,呼喊:“过河!过河!过河!”然后才闭上眼睛。东京军民听到宗泽去世的消息,没有一个不伤心流泪的。
大事记
1136年,刘豫刻石《华夷图》、《禹迹图》,为世界最古老的地图印版。
宗泽去世后,朝廷派杜充接替宗泽的职位。杜充是个昏庸无能的人,他一到东京,就把宗泽的一切防守措施都废除了。没多久,中原地区又全部落在金军手里。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威胁南宋政权。南宋军民奋起抗金,金军一举灭亡南宋的计划失败,高宗才得以苟安江南。金国扶植刘豫为大齐皇帝,建立大齐傀儡政权,与南宋对峙。接着,又放宋旧臣秦桧南归,利用他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秦桧到南宋后,千方百计取得高宗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尽管南宋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但是当时的抗金战场上依然活跃着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岳飞,就是南宋抗金的一面旗帜。
大事记
1139年,宋金和议成。金归宋河南、陕西地。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还力大过人,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开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就拜周同为师,学得一手百发百中的好箭法。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一个小军官。有一次,他带领100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得不知所措,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说着,就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舞,也冲杀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
大事记
1142年,宋金划分地界,高宗以“臣构”名义上誓表,金册康王为宋帝。
从这以后,岳飞的勇猛便出了名。过了几年,他在宗泽部下当了将领。岳飞跟宗泽一样,把抗金作为自己的职责。
宗泽死后,岳飞的队伍仍旧坚持在建康附近战斗。这回趁兀术北撤的时候,他跟韩世忠配合,打得兀术一败涂地。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奉命挥师北伐。仅用3个月,就收复了襄汉地区六州之地,这是南宋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收复失地。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开国侯和节度使,成为与韩世忠等享有此殊荣的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个。之后,岳飞率军收复了河南许多地方。金国见形势不好,就决定与南宋议和。高宗听到和议,喜不自胜,遂复用秦桧为相,同金国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岳飞强烈反对议和,并向高宗指出秦桧误国心怀不忠。从此,秦桧对岳飞怀恨在心。
岳家军军纪严明。一次,有个士兵擅自用百姓的一束麻来缚柴草,被岳飞发现,当即就按军法处置了。岳家军行军经过村子,夜里都在路旁露宿,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中有一个口号,叫做:“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在作战之前,总是先把将领们召集起来,一起商量作战方案,然后才出战。所以打起仗来,每战必胜。金军将士见到岳家军,没有一个不害怕的,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坐像
岳王庙内秦桧夫妇铁铸跪像
1139年,金国内部发生政变,兀术掌握大权。第二年(1140年),兀术撕毁和约,兵分四路向南宋大举进攻,宋金间展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在东线,宋将刘琦指挥原八字军取得顺昌大捷,击败兀术的部队10万多人。在中原战场上,岳飞不顾秦桧阻挠,率岳家军进行反攻,收复了河南中部的一些地区,并派军袭击金军后方。兀术趁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率精锐骑兵直逼岳家军指挥中心郾城。岳飞命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直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勇将杨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杀死金兵数百人。金军队中突然冲出15000铁骑,中间的金兵“铁浮图”三骑并连,头带双层铁盔,身被重甲,两翼是轻疾如飞的骑兵“拐子马”,向岳家军平推过来。岳飞派步兵手持麻扎刀、大斧,上砍敌兵,下砍马足。一匹马摔倒,其他的两匹也不能动了,行动不便的重骑兵完全失去了威力。岳飞则率领精骑与拐子马激战,金军大败。郾城大捷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大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岳家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距离东京只有45里的朱仙镇。河北的义军得知岳家军打到朱仙镇的消息,都欢欣鼓舞,渡过黄河来同岳家军会合。老百姓用牛车拉着粮食慰劳岳家军,有的还顶着香盆来欢迎,个个兴奋不已。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眼看形势大好,胜利在望,也止不住内心的兴奋。他鼓励部下说:“大家共同努力杀敌吧。等我们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路弟兄痛饮庆功酒!”
绍兴和议之后,兀术派使者给秦桧送去密信说:“你天天向我们求和,但是岳飞不死,我们就不放心。一定得想法子把他杀掉。”秦桧接到密信,就对岳飞下了毒手。
秦桧先唆使他的同党、监察御史万俟(万俟是姓)给朝廷上奏章,攻击岳飞骄傲自满,捏造了岳飞在金兵进攻淮西的时候拥兵观望、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万俟开了第一炮以后,又有一批秦桧同党接连上奏章对岳飞进行攻击。
岳飞知道秦桧要陷害他,就主动要求辞去了枢密副使的职务。然而,事情并没能到此结束。岳飞原来是大将张俊的部下,后来岳飞立了大功,受到张俊的妒忌。秦桧知道张俊对岳飞不满,就与张俊勾结起来,唆使岳家军的部将王贵、王俊,诬告另一个部将张宪想发动兵变、攻占襄阳,帮助岳飞夺回兵权;还诬告岳飞的儿子岳云曾经给张宪写信,秘密策划这件事。
岳飞、岳云两人被逮捕到大理寺的时候,张宪已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岳飞见了,心里又难过、又气愤。
万俟开始审问岳飞,他拿出王贵、王俊的诬告状,放在岳飞面前,吆喝着说:“朝廷并没有亏待你们三人,可你们为什么要谋反?”
岳飞说:“我没有对不起国家之处,你们掌管国法的人,可不能诬陷忠良啊!”
抗金八字军
金军南下时,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激起了北方人民的强烈反抗。北方人民纷纷拿起武器,抵抗入侵的金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彦领导的八字军。王彦原为河北招抚司都统制,建炎元年(1127年),他率岳飞等11员将领和8000人渡过黄河,击败金军,收复卫州、新乡等失地。后来遭到了金军的重兵围攻,王彦突围到共城县西山(今河南辉县一带),收集余部700人,以太行山为根据地,继续抗金,发展到10余万人。他领导的抗金武装,因人人脸上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所以被称为“八字军”。八字军联络河北的其他义军共同抗金,声势浩大,屡败金军,使金人在河北的统治始终不能稳定,同时也极大地牵制了金军的南下。
秦桧又派御史中丞何铸去审问岳飞,岳飞一句话也不说,他扯开上衣,露出脊梁让何铸看,只见岳飞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何铸看后大为震动,不敢再审,就把岳飞押回监狱。随后,他又看了一些卷案,觉得岳飞谋反的证据不足,只好向秦桧照实回报。
秦桧认为何铸同情岳飞,不再让他审问,仍叫万俟罗织罪名。万俟一口咬定岳飞曾经给张宪写信,部署夺军谋反的计划。他们没有物证,就诬说原信已经被烧毁了。
这个案件一拖就是两个月,审讯毫无结果。朝廷官员都知道岳飞冤枉,有些官员上奏章替岳飞申冤,结果却遭到秦桧陷害。
老将韩世忠气愤地亲自去找秦桧,责问他凭什么说岳飞谋反,证据是什么。秦桧吞吞吐吐地说:“岳飞给张宪写信,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这件事莫须有(就是‘也许有’的意思)。”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个字,怎能叫天下人心服!”
1142年一月的一个夜里,这位年仅39岁的抗金英雄被害牺牲。岳云、张宪也同时被害。
岳飞被害以后,临安狱卒隗顺偷偷地把他的遗骨埋葬起来。直到宋高宗死后,岳飞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人们把岳飞的遗骨改葬在西湖边的栖霞岭上,后来又在岳墓的东面修建了岳庙。岳飞死后20年,孝宗即位后才以礼改葬,建庙鄂州;37年后赐谥武穆;70年后,宁宗追封其为鄂王。
赵宋朝廷苟安于江南半壁江山,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残酷地刮搜民脂民膏,使得江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建炎四年(1130年),钟相领导的农民起义,率先在湖南洞庭湖地区揭竿而起。
隆兴和议
绍兴十九年(1149年),金廷政变,海陵王完颜亮杀金熙宗完颜亶自立为帝。三十一年(1161年)九月,金对南宋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进逼至长江北岸。高宗随即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孝宗。孝宗力主抗金,启用张浚等主战派,并为岳飞父子昭雪,斥逐朝中秦桧党人。隆兴元年(1163年)五月,在枢密使张浚等人的倡议和策划下,宋军北伐,一度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县)等地。但因副招讨使邵宏渊消极退却,北伐失败。宋廷内投降派借机攻击主战派,张浚等人辞官。隆兴二年(1164年),在太上皇赵构等人的压力下,孝宗被迫与金订立和约:改金与南宋的君臣关系为叔侄关系;改“岁贡”为“岁币”,改进银、绢各5万两(匹)为各20万两(匹);双方疆界仍以“绍兴和议”为准。史称“隆兴和议”。
1130年,金兵攻占了潭州,抢掠了一阵走了。随后,被金兵打败的宋朝团使孔彦舟,又带着一批残兵败卒在那里趁火打劫,催粮逼租。当地百姓没有了生路,便在钟相带领下,举行了起义。
钟相(?~1130年),自号钟老爷、天大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他继承了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李顺的口号,即“等贵贱,均贫富”,表达了农民要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均分财富的强烈愿望。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钟相聚众万余人,建国号楚,任臣拜将。起义军势不可挡,很快攻占了鼎、澧、荆南、潭、峡等19个州县。
大事记
1192年,金建成卢沟桥,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联拱式石桥。
南宋朝廷得知消息,十分恐慌,任命孔彦舟担任捉杀使,镇压起义军。孔彦舟派出一批奸细,假扮成贫民,混进钟相起义军队伍,随后对起义军发起攻击,里应外合,打败了起义军。钟相和他的儿子钟子昂被捕,惨遭杀害。钟相被害后,起义军推举杨幺为首领,继续和官军作战。起义军在杨幺领导下,在洞庭湖沿岸建立营寨,队伍越来越壮大。
大事记
1199年,杨忠辅创《统天历》,定回归年为365.2425日,与当代公历平均历年长度相等。
南宋朝廷又派程昌寓担任镇抚使,镇压起义军。程昌寓到了鼎州,不惜血本制造了大批车船,每船装载1000水兵,由人踏车就可以使船进退。程昌寓指挥水军使用车船攻打起义水寨,水寨滩头水浅,车船开进港汊便搁在浅滩里动弹不得了。起义军见时机已到,发起攻击,官军兵士丢了车船就逃,车船全都落在了起义军手里。
杨幺起义军在洞庭湖建立了根据地,队伍发展到20万人,占领了广大的地区。1133年农历四月,杨幺立钟相的儿子钟子仪作太子,杨幺自称大圣天王。起义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宣布免除百姓的一切劳役和赋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南宋朝廷把杨幺起义军看作心腹大患,又派王带兵6万进攻。王不敢再用大船,改用小船进攻。起义军用车船迎战官军,车船高的有几丈,来往自如。他们又在船身前后左右都装上了拍竿,拍竿上缚着一块块大石。官军的小船刚一接近,他们就摇动拍竿,将大石甩出把敌船打沉。车船上还能发出一种用硬木削尖的“木老鸦”,和弓箭一起发射,打得官军叫苦不迭。
绍熙内禅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宋孝宗禅位于太子赵惇,即宋光宗,第二年改元绍熙。宋光宗长期患病,不能理政。李皇后操纵朝政,宦官、权臣乘机弄权,政治十分黑暗。绍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病危去世,光宗始终未去问疾,也不执丧,朝中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大臣向光宗建议由嘉王赵扩监国,光宗表示想要退位。枢密使赵汝愚和知阁门事韩胄随即立嘉王赵扩为帝,是为宁宗。光宗被尊为太上皇,史称“绍熙内禅”。
到了1135年,也就是起义的第6个年头,宋高宗派宰相张浚亲自督战,又从抗金前线把岳飞的军队抽调回来参战。这时起义军将领有人动摇叛变,杨幺大寨最终被官军攻破,杨幺被俘牺牲,坚持6年的起义失败了。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双方有20年没有发生战争。南宋皇帝和一批投降派对于这个偏安的局面非常满意,他们在临安修筑起豪华的宫殿府第,过起纸醉金迷的生活来了。
在这段时间里,金国统治集团内部动荡。贵族完颜亮杀死了金熙宗,自立为帝,历史上称海陵王。完颜亮把金国的京都从上京迁到燕京,他野心勃勃,一心想消灭南宋。
1161年农历九月,完颜亮做好了一切准备,发动全国60万大军,组成32支部队,全部出动,向南宋发起进攻。
完颜亮的大军逼近淮河北岸,防守江北的主帅刘锜生病了,不能带兵打仗,他派副帅王权到淮西寿春防守。王权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还没见到金军的人影儿,早已闻风逃奔,一直逃过长江,直到采石才停下来。
宋高宗听到王权兵败,就将王权撤了职,另派李显忠代替王权的职务,并且派宰相叶义问亲自去视察江淮防务。
叶义问也是个胆小鬼,他自己不敢上前线,派一个叫虞允文的中书舍人(文官名)去慰劳采石的宋军将士。
虞允文到了采石,王权已经被撤职,接替他职务的李显忠却还没到。对岸的金军正在准备渡江,宋军还没有主将,到处人心惶惶,秩序混乱。
五大名窑
宋朝时,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小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了定、汝、钧、官、哥五大名窑。宋瓷已经掌握加彩技术,南北各窑各具特色,成为畅销国内外的商品。
虞允文看到队伍这样涣散,非常吃惊,他觉得等李显忠来已经来不及了,就立刻把宋军将士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是奉朝廷的命令到这里来劳军的。你们只要为国家立功,我一定报告朝廷,论功行赏。”
大伙儿见虞允文出来做主,都来了精神。他们说:“我们恨透了金人,谁都抵抗。现在既然有您做主,我们愿意拼命作战。”
虞允文是个书生,从来没有指挥过打仗,但是爱国的责任心使他鼓起勇气。他立刻命令步兵、骑兵都整好队伍,排好阵势。
宋军刚刚布置停当,金军就已经开始渡江了。完颜亮亲自指挥金军进攻。几百艘大船迎着江风,满载着金军向南岸驶来。不久,金军便开始陆续登岸。
文官坐像金
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入敌阵。士兵们士气高涨,奋勇冲杀。金军进军以来,从来没有遭到过这样顽强的抵抗,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敌手,就很快败下阵来。
完颜亮在采石渡江没有成功,就带着剩下的人马到扬州去,准备从那里渡江。
宋军在采石大胜之后,主将李显忠才带兵到达,李显忠了解了虞允文指挥作战的情况,非常钦佩。虞允文对李显忠说:“敌人在采石失败之后,一定会到扬州去渡江。镇江那边没准备,情况很危急。我打算到那边去看看。”
镇江的守将是老将刘锜。那时候,刘锜已经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安慰了他一阵,就来到军营,命令水军在江边训练。在他的布置下,宋军制造了一批车船,在江边的金山周围来回巡逻,快得像飞一样。北岸的金军看了十分吃惊,赶快报告完颜亮。完颜亮不仅不信,还把报告的人打了一顿板子。
金军将士无法容忍完颜亮的残酷统治,还没等完颜亮发出渡江命令,当天夜里就拥进完颜亮的大营,杀死了他。完颜亮一死,金军就撤退了。
完颜亮带兵攻打南宋的时候,金国内部也起了内讧。一些不满完颜亮统治的大臣另外拥戴完颜雍为皇帝,这就是金世宗。采石大战后,金世宗为了稳定内部局势,派人到南宋议和,宋金战争又暂时停了下来。
江湖诗人
南宋中后期一些诗人。南宋中后期杭州书商陈起陆续刻了许多同时诗人的集子,合称为《江湖集》,“江湖诗人”由此得名。所谓江湖诗人,大都是一些落第文士,由于功名上不得意,只得流传江湖,靠献诗卖艺来维持生活。他们的作品很杂,大致分为两类:生活接触面狭窄,不关心政治,希望在文艺上有所成就,以赢得时人赏识;生活面较广,关心政治,爱好高谈阔论以博时名。戴复古、刘克庄为后一类诗人的代表。
理学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是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官方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它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和哲学体系,又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到较完备阶段的产物。
宋代的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它以儒学为中心,融会佛道而形成。这种思想以“理”或“天理”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原则,所以称为理学。它又以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以明道为目标,继承古代的道统,所以称道学。宋代理学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即所谓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从周敦颐开始的。周敦颐提出了“太极”的概念,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体。他引用了道家思想阐释儒学,建立了理学的宇宙论。程颢和程颐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理学的奠基人,他们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二程的思想直接继承了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的思想,吸收了他的《太极图说》中的宇宙生成图式,并发展了他的“太极”说,提出“理”作为宇宙的本体,从而为理学建立了体系。后经朱熹进一步完善,遂成了封建社会官方的正统哲学,并统治元、明、清思想界长达数百年之久。
大事记
1200年,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卒。后人编其言论为《朱子语类》。
二程理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源,说它是先于一切事物而存在的,一切都是理产生的。二程用理来解释一切,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如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都是天理的体现。二程进一步要求去掉欲求。有人曾问程颐,家贫的寡妇是否可以再嫁。他认为饿死是小事,失节可就是大事了。这就是“去人欲,明天理”的主张。
南宋的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他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一生精力用于著书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完成了儒学的复兴,形成了与汉唐经学不同的新儒学体系。他进一步把“气”引入了理学,并从理与气的关系上探讨天地万物的哲学意义。他认为理是万物的本体,而气则是金、木、水、火等构成万物的材料。理和气两者相依相存,但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极。万物的形成依赖于气,气又是理的表现。
朱熹行书墨迹
朱熹把儒学的伦理纲常加以新的解释,赋予了新的内容,他使三纲五常理论化,又在二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观,这成为禁锢人性的封建伦理规范。他创建的一套体系严整的新儒学思想,成为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方思想。他是著名教育家,一生讲学不辍,先后在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地讲学,培养出了大批儒学弟子。他编著的《四书集注》,后来成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理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