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朝的建立工作已基本完成,秦始皇再要做的事情,便是要对天下进行巡狩视察了。所谓巡狩,也叫做省方,原是天子对地方诸侯的巡视,并以之来考察民风和诸侯所守的地方及为政情况,以便上情下达、下情上通。这本是五帝时期以来安民定土的行政治要。因此,巡狩也是天子的一种职责,而后来则成了天子统治天下的象征。
1. 西巡陇西
时间公元前220年
人物秦始皇
公元前220年,即秦始皇二十七年,也就是他称皇帝的第二年,他做了统一天下后的第一次出巡。这一次他是到陇西、北地,即秦的西部边地去巡行。其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向西北行,到北地郡视察;然后西行出鸡头山(今宁夏隆德东),折向西南,到陇西郡视察;视察之后东返到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一一回中有秦的行宫,叫回中宫,也许是在这里略事休息——而后回归咸阳。
陇西是秦的老家、发祥地,秦建国之前的先祖非子,因为给周孝王养马,使马蕃息,周孝王就把非子封于秦邑(今甘肃张家川),而秦邑就在陇西郡内。北地,是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时并吞的义渠之地。在当时来说,这两郡是秦的西边、后方之地,其外则是戎狄杂居,与中国不相通属。看来,秦始皇此次巡行,有视察和安抚巩固后方之意,因此也就没做什么大的劳民举动。
秦始皇虽然在西巡的途中没有什么举动,然而他一回咸阳,马上就下令在渭水之南兴建了一座新的宫殿。本来是这座新宫殿叫做“信宫”,但建成时,则重文命名为“极庙”,以比象“天极”。
所谓“天极”,是天心的中央,即相当于北极星的位置,也叫做北辰。古人认为此处是太一神居住的位置,因此又称为中宫天极,而太一神是天上最高的神即天帝的别名。这就看得出来,秦始皇是要处处神圣自己,天帝居天极,那么,建宫殿称“极庙”,用意也就在于显示他是人间的主宰。
其实秦始皇在建这座宫殿时,最初取名为信宫,也就是这么想的。信字的古义为“诚”,有敬的意识,又当“极”讲,故信改为极,于意没变;而古伸字即信字,与申通义,申即神字的初写。所以,当初作信宫,就有在这座新宫殿祭鬼礼神的用意。庙,是祭祀先祖神灵的宫殿。所以,极庙也就是诚敬祖先的宫殿。这就是说,这座新宫殿,既是敬天的场所,又是祭祖的庙宇,也是皇帝的居处——当然皇帝的居处,同时就是国政的殿堂。
古代的宗庙,也就是国家大政的场所。大祭祀要在宗庙里举行,颁布正朔四时要在宗庙里进行,军国大事要在宗庙里出令赐命,战功凯旋要在宗庙里献俘庆功,以及朝见、会盟、祈禳、庆典等等,都是要在宗庙里举行的。可是秦原来的都城是雍,所以祖宗的宗庙在雍,迁都咸阳后,宗庙未迁。因此,凡遇祭祀庆典之事,往往是去雍城举行。如秦始皇加冠就是在雍城宗庙举行的。然而军国政事,尤其是接见诸侯及来使,就不能到雍城,所以在没造极庙之前,秦国有大事是在咸阳宫朝会。如荆轲使秦,秦王就是在咸阳宫接见的。
现在天下统一了,再像以前那样,既不方便,又不合礼,也显不出新气象,须要有一座新的完善的既为朝堂又为庙堂的象征皇帝的宫殿才行。可以这样认为,信宫——极庙,秦始皇是先有筹划,只是上年军国大事太繁,一时顾及不上。这回他外出巡行,使视野开阔起来,回到咸阳后,便愈感到咸阳宫狭小,已不适宜他这个天下的皇帝了。于是一刻不等,立即兴工,开始了这个新宫殿的建造,并准备以这座新宫殿为统治中心,因此命名为极庙。
秦始皇不仅在渭南兴建了这座极庙,而且还对咸阳进行了规划。即修建一条自极庙一直通达到骊山的大道,又在这座宫殿中建造了甘泉前殿,及一道有护墙的甬道,跨渭河与原来的咸阳宫相连属。这样一来,把咸阳宫也纳入新规划的整体宫殿系统中来。因此,此后所说的咸阳宫,就不是指以前荆轲刺秦王时的那个咸阳宫了,而是以此极庙为主了。秦始皇建造极庙,是把原来的咸阳宫殿重新规划扩建成新的规模,变得更庄严神圣,因而使秦都咸阳更为壮观。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8年,年轻的西庇阿在提基努斯河战役中第一次参加战斗。这次战役中罗马军的指挥官是西庇阿的父亲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迦太基军的指挥官是汉尼拔。结果罗马人被击败,按照传统说法,西庇阿救了他父亲一命。接下来西庇阿又参加了特雷比亚战役(前218年)。
延伸
秦始皇西巡,“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陇西”相当于后来的陇右,包括今天的天水、陇南北部及定西等地。“北地”就是现在的平凉庆阳一带。“回中”在陕西宝鸡附近。近年来史学家对“鸡头山”的地理位置分歧较大,有的权威专家及著作认为,鸡头山即今天平凉市的崆峒山;也有人认为是今成县鸡峰山。其实,这些说法都与事实相距甚远。据多名专家通过反复考证认为,秦始皇所出鸡头山,就是今天陇南市西和县东北二十多里的塔子山和云华山。
至于成县鸡峰山之名,属于后起,况且距离礼县大堡山西垂故地也较远,在两千年前的秦始皇时代,不会有皇帝无缘无故去登临游览的可能。在说成县鸡峰山与先秦时就远远驰名的泰山也不可比拟。西和鸡头山虽然不是多么驰名,但它处于西垂故地中心地区,也是交通要道上的必经之处。因此秦始皇就是途径“鸡头山”沿“鸡头道”巡游来到西垂祖地的,这也证实如今西和的塔子山在历史上是相当有名气的。
2. 封禅泰山
时间公元前219年
人物秦始皇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即秦灭六国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命车驾出关,巡行帝国的东南地区。
如果说公元前220年的巡行陇西、北地是在秦国故土上的一次“颂德”,那么,这次巡游东南,则是在新征服领地上的一次“扬威”。秦始皇是坐镇咸阳来指挥兼并六国的战争的。直到他这次出游之前,他本人并未曾东越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一步。这次,他要平生第一次巡视他所征服的东南大片国土,在帝国东南地区的臣民面前展现秦帝国和他始皇帝本人的神威,心情怎能不激动不已呢?因此,对于这次巡行东南,秦始皇作了精心的策划与周密的安排。
为充分体现帝国和皇帝的神威,秦始皇为这次巡行配置了一个庞大的车队和隆重的仪仗。皇帝出巡时的车驾,按规模有大驾、法驾、小驾之分。大驾有属车81乘,由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将军参乘。法驾属车36乘,小驾属车9乘。据载,秦始皇的车驾仪仗,兼收东方各诸侯国车驾仪仗的特点,所以颇为舒适、威武、壮观。秦始皇巡游东南,是秦帝国建立后最为隆重的大事之一,当然要用有属车八十一乘车的“大驾”,一路上可谓是浩浩荡荡、
威风凛凛。
秦始皇此次东巡冶要的随行官员,有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榴等11人。随行的其他官员如尚书、御史之类,亦不在少数。由于此次东巡,秦始皇拟定到泰山封禅,因而车驾规模之大、随行重要官员之多,亦非前后其他诸多次巡游可比。由于此次巡游有预定的封禅内容,所以随行的官员之中,博士、儒生也为数不少。
秦始皇在一切准备停当后,在公元前219年率车队出咸阳城东巡。浩浩荡荡的车队沿渭水南岸的“华阴平舒道”东行,行进在宽50步(合今69.3米),每隔3丈(合今6.3米)种一棵青松的驰道之上。一路经过现今的临潼、渭南、华阴、潼关而抵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室)。
天子车驾东行,一路巡视所经郡县,郡县官员要随时向皇帝奉献食品,为巡行车队的官员、人马提供食宿;与此同时,文武百官和地方官员要随时向秦始皇“奏事”,同时下达有关旨令。这就是说,在巡游期间,秦始皇仍然过问与处理天下的政务,行使皇帝裁决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
由咸阳至函谷关,一路所经都是秦国的故地。而函谷关当年作为秦国东部边境的关隘要塞,山东六国的联军,时而抵达关下,向秦国示威。而如今函谷关以东,尽是大秦国土。怎能不使秦始皇激动不已,意得志满。
车驾出函谷关后,秦始皇便以胜利者的姿态和皇帝的身份,扬威于关东郡县了。车队由函谷关沿驰道东行,路经洛阳,到达今山东邹县东南的峄山,并登上邹峄山,在山上立石刻石,歌颂秦统一天下的功德。
峄山在邹县北(在今邹县县城东南),峄邑便是以峄山命名的。峄山东西长二十里,有高峰独出,耸人云端。山中积石累累,几无土壤。山石间多有孔穴,洞穴间相通联,穴内大都有如数间房屋宽阔,当地人称这些洞穴为“峄孔”。遭有兵荒马乱,少女们往往入洞穴中躲避,洞外寇贼虽多,也不能加害于她们。今山南有峄,北山有绝岩。当年秦始皇观礼于鲁地,登于峄山之上,命丞相李斯用大篆字体刻石于山岭,名曰“昼门”。
邹峄山是今曲阜市南面的形胜之地,风景秀丽。秦始皇车驾来到原鲁国地界在峄山刻石一文中说,是西周的分封诸侯,导致了后来的攻战连年,“流血于野”;而惟有始皇帝的统一天下,才带来了“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以此来为秦始皇歌功颂德。
峄山刻石,当是出自李斯的手笔。在泰山山顶,秦始皇行祭天之礼。礼毕,令人立石于山巅,命李斯手书刻石之文。
秦始皇于泰山山顶命李斯手书的刻石,至今尚存十字。也许,这10个字很可能是后人“覆刻”,并非是当年的真迹。
泰山祭天礼毕,秦始皇率文武百官从泰山北坡取道下山。下山后,于梁父(今山东新泰县西)行禅礼。由于儒生们被斥退于山下,因而秦始皇在山上山下所举行的封禅典礼,是采用秦国在雍都祭祀上帝时的礼仪来作为封禅典礼的礼仪的。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9年,第四次叙利亚战争爆发。
安条克三世于前223年登上塞琉古王位之后,立即以恢复塞琉古一世所失去的帝国属地为已任,在东面他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扩展到印度,北至赫勒斯滂,南至叙利亚。于前221年,他重新建立了塞琉古对东部行省的控制及从他的这反的伯父/叔父手中夺回安那托利亚。这位雄心勃勃的国王继而视线转向叙利亚和埃及。
埃及因宫廷阴谋及大众的不稳定而大幅衰落。刚登位的托勒密四世马上便谋杀了他的母后贝勒尼基二世。这个年轻国王很快便堕入弄臣指掌中。他的大臣们利用自己绝对的权力谋取私利,却做成人民的极度懊恼。
安条克乘着这混乱的局势寻求利益。在前221年发动入侵失败后,他终于在前219年开始了第四次叙利亚战争。他收复了SeleuciaPieria及在以色列的城市,当中包括泰尔。没有马上进侵埃及,安条克在以色列等待了超过一世,整合著他的新领土及聆听托勒密王国的外交提案。
与此同时,托勒密的大臣索西比乌斯(Sosibius)开始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他并非如以往般只从本地希腊人中招募希腊裔军队,也从本土埃及人中招募最少三万人当方阵步兵。这一奇招取得了成功,但它最终也对托勒密王朝的稳定性带来可怕的后果。在前217年夏天,托勒密与拖延了很久的安条克交战并在自伊普苏斯战役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役──拉斐亚战役中将他击败。
托勒密的胜利维持了他在柯里叙利亚的控制,而这软弱的国王没有打算向安条克的帝国进一步用兵,甚或取回SeleuciaPieria。随后多年,托勒密王国持续衰落,受着各样的经济困难及叛乱。民族主义者情绪在有份参与拉斐亚一役的当地埃及人之中扩散。充满信心及有充足训练,他们自托勒密统治中爆发了一场“埃及起义”,在上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该王国最终在前185年被托勒密平定。
延伸
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自秦至清,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共有12位。
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
秦始皇嬴政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封泰山、禅梁父山
二世胡亥二世皇帝元年(公元前209年)登封泰山
西汉武帝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泰山、禅肃然山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封泰山、祠明堂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封泰山、祠明堂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封泰山、禅蒿里山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封泰山、祠明堂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封泰山、禅石闾山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封泰山、禅梁父山
章帝刘烜元和二年(公元85年)柴祭泰山、祠明堂
安帝刘祜延光三年(公元124年)柴祭泰山、祠明堂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为坛设祭泰山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泰山、禅社首山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祭祀泰山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祭祀泰山
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先后10次祭祀泰山
3. 流连琅邪台
时间公元前219年
人物秦始皇
封禅泰山,是祭祀天地,表示奉天承运。但按当时人的观念,天地所覆载是广义,覆载之中的世界还有四方。四方虚渺,就具体以地上的山川湖海为其方位之神,这种祭祀之礼叫做方望,或望祀山川。所以秦始皇虽封泰山,然而东巡之事并没完结,还得礼祠东土神祗,因此他就在齐地继续巡行。其路线是先到临淄,然后东行沿海经黄(今山东黄县)、睡(今山东福山),登之罘(今山东烟台北),上成山(今山东荣成),然后沿海西折到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在这些地方又一一礼祠东方神祗。
秦始皇东巡的这一段路程,正好沿今山东牛岛巡海行视一周——他第一次见识了大海。
秦始皇巡海礼神,一路风光,来到了琅邪驻跸。琅邪之地滨于海畔,原是东夷、淮夷所居地方,从西周以至春秋,尚未知名。后来越王勾践灭吴,北上中原称霸,徙都于琅邪,在琅邪修造了一座观海台。在这个台上,他曾以霸主身份号令诸侯尊崇周室——这时已是进入战国时期了。然而越国虽一时称霸,终是根底不足,属萤火之光,一闪即逝。勾践死后,越国便在中原华夏失去了影响和位置,后来其国又被楚威王攻破,王死民散,不成国家了。空留一座琅邪台,也早被人遗忘了。
秦始皇来到琅邪,已是前215年后了。昔日琅邪台的盛景早已被雨打风吹去,不知为什么秦始皇忽然兴起了怀古情趣,下令迁徙三万户黔首于琅邪台下,以免除十二年租税的优待条件让他们定居在这里。迁徙的那三万户人民,同时就成了给他养治琅邪行宫和观台的家奴了。
也许是大海舒广无垠,也许是天气温暖相宜,秦始皇在琅邪大为欢乐,一住三月,尚然留连未行。秦始皇在琅邪的兴致极高,因此在琅邪表明得意的刻石铭文也最长。这个刻石就立在琅邪台的西南隅处。这一篇洋洋大观的刻辞,似诗非诗,似辞非辞,把秦始皇歌颂得淋漓尽致,可说是长篇的《秦颂》了。从这一刻石之文,可知道秦始皇出巡时,是重臣皆陪,武将文官都在左右。且不说兴役作工,仅这一路上款待馆合、供奉需用,若说是不劳民,那可真是欺心之言了。
由于秦始皇这一次东巡,第一次见识了大海。大海的浩瀚舒广,使他这个生长在中原内地的君王,大有河伯来到北海而生望洋兴叹之{既。那广阔无垠的海上世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更让他着迷。因而他一路礼神不已。于是召引来—群方士神仙家,用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来愚弄他这个开天辟地的第一位皇帝。
在古时,由于人们对大海有着一种神秘莫测的崇拜,有些人头脑中的细胞就不安分了,产生出种种奇特的幻想,于是就出现了神仙家或方士。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些人造作出神奇的三神山的故事来。说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山上的宫殿都是黄金白银制作的,山上住着仙人,因为有不死药,可以长生不死。又说三神山远望就像在云端里,等靠近了三神山却在水中,人要想靠近上去,则三神山又被风引走,等等。所谓三神山不过是海市蜃楼的景象,但古人并不知道这是光线折射现象,被这种虚无缥缈的奇异景象所迷惑,以为渤海中真是有仙人所在。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就相信了这些神话,他们还曾派人去找寻过。虽然是找不到的,然而传言中却说有人见到过三神山,仙人和不死药都在那里,以讹传讹地流传下来。
这次,秦始皇来了,他比齐王、燕王气派多子。于是,方士们又找到了施展才能的对象了,纷纷向秦始皇上书,讲述那些神奇的故事。其中这不死药最中秦始皇的心意:好容易得到了天下,若是死了,不就等于把这无限的财富、无尽的享乐撒手给别人了吗?哪怕是儿子,那也不能心甘哪!所以他就唯恐不及地要寻求到不死药。可是不死药在仙人手里,怎样才能求取得到呢?正好齐地的一个方士名叫徐福的上书说,要想寻到仙人、取得不死药,得先沐浴洁身、敬诚斋戒,还要选取童男童女,携带给仙人的财宝礼物,乘舟到海中寻找到仙人所住的三神山才可以。秦始皇立刻下令操办一切,就命徐福率领好几千童男童女下海去求仙人去了。
那么,秦始皇所以在琅邪一住三月,又大欢乐,除了因海景迷人、气候适宜、生活舒服外,还应该说是因为他在这里要等待吃那不死之药。他以为即日就可长生不死了,就像病人颓丧,遇人说其病没事,马上就精神起来那样,使他在琅邪“大乐之”。可是三个月过去了,尽管他求仙望眼欲穿,但骗完了财宝钱物和童男童女的徐福却回来向他说:三神山是寻看到了,但一要靠近,风就把三神山吹走了。秦始皇虽然心急,也没办法,既然三神山已经看到,想来只要他追求下去,早晚总会得到。于是就让徐福继续寻求下去,而他则率领着文武群臣向别处巡游去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9年,汉尼拨出兵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萨贡托城,使罗马大为恼怒,遂于公元前218年3月正式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
战争一开始,汉尼拨即以惊人的胆略定下了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从陆地进军意大利的战略。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拨率领9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发,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于9月末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到达北意大利平原。罗马人措手不及,被汉尼拨连续击溃。在敲开意大利的北大门后,汉尼拨继续挥军南下,趋向亚德里亚海岸,以便打击罗马人的后方。
延伸
秦始皇一一礼祠东方神祗,具体来说,是齐地八神。
一曰天主,祭祀的神是天齐。齐国所以名为齐,就是依据这个天齐来的。因为在临淄城南有天齐泉水,五泉并出,人们把这泉眼以人的肚脐相比,所以叫天齐,意思是认为这个地方是天的肚脐。祭祀的地方在临淄南郊的山下,原因是天为阳,而阳喜阴。所以,要在高山下的小山上祭祀。
二曰地主,是祭祀泰山、梁父,即齐国以泰山、梁父为地神。因为地为阴,而阴喜阳,因此祭祀的地方要在周围有水绕的高地上祭祀。
三曰兵主,是祭祀蚩尤,就是黄帝时率九黎作乱,让黄帝给杀了的那个蚩尤。因为他生前好兴兵作乱,所以死后被先民当作兵神祭祀了。听说他的坟墓在今山东东平寿张,当地人常在十月祭祀他。时有赤气出,像一匹红色的帛布,当地人叫做蚩尤旗。
四曰阴主,是祭祀三山。此山神据考是指参山,在今黄县、莱阳以东。
五曰阳主,是祭祀之罘神。之罘在今山东烟台北伸人海中的临海之地。
六曰月主,是祭祀莱山。莱山即今山东黄县东南的莱山,又叫做莱阴山。莱山与参山、之罘都在齐北面的渤海之滨。
七曰日主,是祭祀成山。成山在山东牛岛最东端的海滨上,就像是北斗的斗十刚申人海中。因此,迎日出在成山最为得当,因此叫日主。
八日时主,是祭祀琅邪。琅邪在齐国之东。大概很古时观天象,定四时,是设在这里考察的,因而琅邪很古时就有四时祠庙。
4. 湘山伐树
时间公元前219年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几分留恋、几分遗恨地离开琅邪台,车驾沿黄海海滨的驰道,奔西南而行,到达东海郡的郡治郯(今山东郯城西)。在郯城稍事休息后,启程抵达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在彭城,秦始皇闻听象征着周天子权力的周鼎沉没于泅水之中,很想得到这国宝,使秦之代周更为合乎天意,就下令千人人泗水寻找周鼎,结果是毫无所得。
秦始皇带领文武官员及随行人员,乘大船沿长江顺流而下,取道湘山祠(今湖南岳阳县西),想要登临南岳衡山(今湖南衡山县西,海拔1290米)。然而,船队在湘山祠江面遇到大风浪,几乎船翻人亡,不得渡江。登岸后,秦始皇问随行的博士说:“湘君是何方之神?”
博士回答说:“湘山祠专为祭祀舜二妃之神而建。相传帝尧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舜巡狩南方,病死于苍梧。二妃追寻亡夫而未见,悲伤啼血,溅渍斑竹,遂投水自尽,死于江湘之间。故后世称斑竹为湘妃竹,亦有‘斑竹一枝干滴泪’之咏。当地民众将二妃葬于死所,立祠祭祀,因山近湘水,庙在山南,故称湘山祠。尧、舜都是‘天下共主’,二妃是帝子、帝妃,死后又被奉为神灵。”
秦始皇正为渡江遇风险而发怒,听博士说什么湘君神,更是恼上加怒。使令三千名刑徒将湘山上的树全部砍伐,使湘山成为一座秃山。
面对着秃山,秦始皇出了这口气,以为战胜了湘水女神。同时,秦始皇将使他得以登岸脱险的洞庭山,命名为君山。身为帝王而“不敬神明”,这在当时也属于典型的暴虐之行。
秦始皇为什么敢于这样对待身兼帝子、帝妃和女神三重尊贵身份的娥皇、女英?这与他的帝王意识有直接的关系。许多学者仅以与神愚蠢搏斗解释这件事,称之为狂妄。这还不足以深刻理解秦始皇的心态。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现象:依照传统观念,身为天子的秦始皇有权这样做。
当时秦始皇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立即发威,而先问清楚此是何方神明。当得知不过是舜二妃之神后,他才勃然大怒,而滥施淫威。按照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对于宇宙秩序的理解,天帝至上,作为天帝嫡长子的天子辈分高于天地之外的众神。“王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他与日、月比肩,形同兄弟姊妹,其余诸神地位皆在天子以下,名山大川之神也仅相当于人间的诸侯王公。帝王在众神中辈分尊高,地位特殊。王居天、地之间,沟通天地人,王与道、天、地并称“域中四大”。“君为神主”,天子主祭神明,神也有赖于君主。这些观念是中国帝王自我神化的一个重要文化根源。
秦始皇居帝王之尊,自以为“功盖五帝”,两位潇湘女神自然不能与他分庭抗礼。秦始皇伐木秃山之举与其说是愚蠢,不如说是专横。
无论如何,依照当时的观念,不论大神、小神,皇帝还是以礼敬各路神明为宜。但是,此时的秦始皇志得意满,不可一世,骄横跋扈,动辄滥施淫威。任何人不得违背他的意志,不仅普通臣民不得拂逆君王,就连屑小神明得罪了他,也要遭殃。秦始皇对待潇湘女神的举止,与其对天地日月及名山大川诸位尊神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事件充分暴露了横扫六合、祭天告成之后秦始皇心态的重大扭曲。
秦始皇的这次南巡,本想登临衡山。湘山祠遇风险又险些落水,一路并不顺当。因此,巡游的兴致没有了,游途中的疲劳也袭来了,发怒伐树正是他这种心情的集中表现。因此他取消了继续南行登陆衡山的预定计划,命车驾取道回都城咸阳。
秦始皇取道南郡治所郢(今湖北江陵),路经安陆(今湖北安陆),由安陆入今河南省境,由河南经商南、武关进入陕南。从湖北回咸阳,经武关、商县、蓝田,这是一条捷径。秦始皇由河南西南的豫鄂边境返回咸阳的捷径,谁知12年过后,刘邦正是由这条路线率义军经武关到达咸阳附近的灞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始皇的第一次东巡、南巡,就这样地结束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在布匿战争之后,罗马共和国摧毁迦太基,成为势力庞大的地中海新盟主。公元217年罗马帝国将马耳他纳入版图,并为马尔他带来前所未有的文明与繁荣,当时所遗留下来的精致马赛克图案、浴池、大理石柱廊,可为该时期的繁荣作见证。
延伸
南岳衡山南起“雁阵惊寒,声断衡阳止浦”的衡阳回雁峰(南岳衡山首峰),北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沙岳麓山(南岳衡山尾峰),由巍然耸立着的72座山峰组成,亦被称作“青天七十二芙蓉”。南岳衡山横跨湖南省八个市县,逶迤八百里,共72峰,其中南岳区境内有43峰,群峰巍峨。气势磅礴南岳衡山首峰回雁峰位于衡阳市中心,东临湘江,南接衡州大道,西邻蒸阳南路,北对中山南路。从“天下南岳第一峰”向北出发,沿蒸湘北路乘汽车行驶一个小时,从眼前闪过几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峰,就进入了南岳衡山核心风景名胜区。
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方广寺之深堪称“南岳衡山四绝”;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为“南岳衡山四时佳景”。
南岳衡山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和神话传说,吸引了历代各种人物,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沉积,宛如一座辽阔的人文与山水文化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巨型公园。
5. 博浪沙遇刺
时间公元前218年
人物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二十九年)初春,秦始皇再次出函谷关巡行东方。他如此频繁的巡行东南,表明他对被自己征服的山东六国颇不放心,秦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还不够巩固。
秦始皇出关东巡的路线,与上次相同。然而,当皇帝的车驾到达河南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南,河南武县城东南隅有“古博浪沙”碑)时,发生了一场突然的事件。
博浪沙地处黄河故道,这里虽无有高山密林,但却是杂草树丛密集,沙丘起伏,一片荒凉。春寒之中,柳枝刚刚吐芽。遍地枯草之下,早已有嫩芽破土而出。举目远望,大地已是斑斑点点。
秦始皇的庞大车队,从西土一路而来,马蹄声、车轮声伴随着马铃声由远而近。遥望驰道的上空,笼罩着黄尘。巡行车队是由皇帝的乘车、副车等所谓“安车”和侍卫人员乘坐的“高车”(即兵车),以及其他所谓“属车”所组成。80余驾车马一字形沿驰道行进,犹如一条长龙蜿蜒在曲折起伏的沙丘之中。
这是秦始皇即皇帝位后连续的第三次大举巡游。前两次巡游帝国的西北与东南,旅途上并没有发生过危及皇帝安全的事件。这次出函谷关不远,车队刚刚走出韩国故地,进入原魏国的东界。数年前这一带还发生过反秦的叛乱。在这里,秦始皇又一次遇刺,差点丧了性命。
刺客是张良和一位大力士。张良的祖先是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曾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曾任韩厘王、悼惠王的相国。父亲张平在秦灭韩的前20年病卒,张良因当时年少而未在韩国担任官职。韩国被秦灭亡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家产很丰。张良痛恨秦王灭韩,为给韩国报仇,他在弟弟病死时也顾不上安葬;为寻求刺客刺杀秦皇,他变卖了全部家产。张良曾到淮阳学礼,又东游拜见隐士沧海君,后来,张良果然得到一名大力士,能投掷120斤重的铁椎,所掷无不击中目标。这位未能给后世留下姓名的大力士,向张良表示愿意为刺杀秦始皇效死,张良便策划了这次刺杀,刺杀地点选择在原韩魏两国交界的黄河故道。
袭击地点的选择,张良更是煞费苦心。经实地勘测,张良选择了驰道面东的向右急转弯处:当秦始皇的专车行至这弯路转角时,专车将在前后兵车上卫士们的视线中有暂短地消失,专车的左侧将暴露在卫士们力所不及的空间。从这里袭击秦始皇专车,不但易于下手,也便于及时撤离。何况转角路基之下的树丛很密,光线暗淡,便于事先的埋伏。行刺地点的选择是高明的,使得击中目标和安全撤离这两大预期目的均能容易实现。为安全起见,张良于行刺失败后,远离韩国,改名更姓,藏身于下邳。张良与刺客的安全转移,除了计划上的周密之外,还得力于韩国百姓的保护。当时在韩国乃至于山东六国的百姓之中,反秦情绪一直是比较强烈的。
刺客没有捉到,全国范围的大搜捕令为期是10日,博浪沙事件后秦始皇东巡的目的地是上年巡视过的之罘与琅邪,并在之罘刻石歌颂功德,然后到达琅邪,由琅邪取道上党而还。秦始皇为什么仍把渤海之滨的之罘与黄海之滨的琅邪做为第三次东巡的目的地并由琅邪取道上党回咸阳,这很可能与秦始皇寻仙求药的急切心情有关。然而,他这次东游海滨并没有得到可以使他高兴的消息。
秦始皇在归途中曾经“过恒山”。恒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与山西省接壤处,为“五岳”中的“北岳”。在恒山,秦始皇没有刻石颂德。
过恒山后,秦始皇沿漳水河谷“从上党(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市)归”,返回咸阳,第三次东巡至此结束。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6年春,汉尼拨攻占了意大利南部的坎尼城。坎尼是罗马的重要粮仓,如果失去坎尼城,罗马将陷入更大的困境。因此,罗马决心全力夺回。是年8月2日,在坎尼城附近的平原上,汉尼拨与罗马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坎尼会战。这次会战,罗马将所有的部队,即步兵8万,骑兵6000全部投入;迦太基军投入了4万步兵和1.4万骑兵。从力量对比来看,罗马军占绝对的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步兵数量上,而迦太基军则在骑兵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
延伸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张良拜师图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6. 东临碣石
时间公元前215年
人物秦始皇
博浪沙谋杀事件使秦始皇的心情非常恶劣。回到咸阳后,他仍然长时间闷闷不乐。就这样,他在咸阳深宫中蛰伏了两年多,再也没有兴致提起巡游的事情。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215年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的车队再次离开咸阳,巡行帝国的东北及北方边塞。
他选定的第一个巡行目标是渤海之滨的碣石(今河北乐亭附近),这显然同他对寻仙求药念念不忘有关。
从咸阳至碣石,秦始皇的车队一路要经过原韩、魏、赵、齐等国的交界地带以及黄河所经过的地方。战国时期,山东各国为着防务上的需要,都各在边境修了不少城郭与关塞亭障;沿黄河所修的堤防,也大多是“以邻为壑”。这一切,常常会导致水患的发生,对交通也甚为不便,已不适应于天下一统的客观需要。秦始皇在巡行途中,对于这些旧有的城塞和堤防给帝国与百姓带来障碍与祸患,心中很是厌恶,因而巡行途中便下达了“坏城郭、决通堤防”的法令。这一‘法令的施行,对于发展我国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安定人民生活,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秦始皇到达碣石后,他曾“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卢生是燕地的—一名方士,羡门与高誓都是传说中的“古仙人”。可见,寻仙求药仍是秦始皇来碣石的动机之一。秦始皇在四年前来到渤海之滨时,就有不少方土向他讲海上有神仙与长生不老之药,他也派方士入海寻找,结果总是——无所得。秦始皇的“疑其诈”、“考其虚实”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疑”与“考”,并未能使秦始皇放弃对神仙与长生不死之药的幻想与追求。
秦始皇是第一次来到碣石,因而在“碣石门”刻石颂德。刻石的“其辞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式殄暴逆,丈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濡水东南至愧县碣石山,今日犹有石枕于海中,如同甬道—般,长达数千里。山顶有巨石如圆柱形,时现时没,立于大海之中。当潮水大至之时,圆柱隐而不见;潮水退后,圆柱形巨石复出,屹立于海中,不知深浅,世代称它为“天桥柱”。天桥柱的形状,犹如人工造就,然而这又是人力所无法能做到的。《三齐略记》上说:“当年秦始皇在海中造作石桥,海神暗中帮助他竖立石柱。”始皇请求与海神相见,海神传话说:“我形貌丑陋,相见时如不为我画像,我便与你相见。”秦始皇答应海神所提出的条件,便人海40里与海神相见。当见到海神时,始皇与左右随行人员个个目瞪口呆,哪里敢动手画像。但是,船上随行的“画工”也许是职业上的关系,却暗中用脚往船板上画海神的图像。海神见画工暗自用脚为自己画像,顿时大怒说:“皇帝违背前约,速速离去。”
当秦始皇回转乘马登岸时,马的前蹄方立,后蹄所踏之石当即崩塌,仅始皇一人得以登岸,画工溺死于海中,众山之石皆倾注于海。今海岸岩石仍作倾斜于海的形状,可能就是这个缘故。
秦始皇于碣石派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人人海寻仙求长生不死之药,在碣石门刻石颂德之后,就率领车队巡行帝国的北部边境,一路经右北平郡的治所无终(今河北蓟县)、渔阳郡的治所渔阳(今河北密云西南)、上谷郡的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代郡的治所代(今河北蔚县)、雁门郡的治所善无(今山西右玉县南)、云中郡的治所云中(今内蒙占托克托县东北).来到了上郡的治昕肤施(今陕西榆林县东南)。
秦始皇巡行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雁门、云中诸郡的目的,意在巩固帝国的北方边境,为防止匈奴入侵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代郡,被派往海上寻仙求药的卢生从海上回来。卢生曾多次向始皇谈海上神仙之事,而实际上却一无所得。卢生为向秦始皇交差,便编造了一些鬼神故事,同时上奏一部宣扬符命占验的图篆之书,书上有“亡秦者胡也”五字。当时正一心思念防御匈奴的秦始皇,见图篆上有亡秦者胡也五字,便信以为真。从战国以来,包括匈奴在内的—些北方游牧民,中原人统称他们为“胡”。
晚年迷信神仙的秦始皇,把图篆上的话奉为神明。为消除日后亡秦的祸患,秦始皇在从代郡回到都城咸阳后,便命令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胡人,攻取黄河河套以南被匈奴所侵占的大片土地。秦始皇的第三次出游,巡行帝国东北部边境,便以作出攻击匈奴的决定并返回咸阳而结束。
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巡行北方边境回到咸阳,一连4年没有再出巡外地。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5年—公元前205年,腓力五世异常果决地与罗马交战,引发所谓第一次马其顿战争。马其顿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他们帮助腓力五世在与地中海地区的超级强国罗马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腓力五世成功地迫使罗马从伊利里亚撤军,其结果是这些地区又成为了马其顿的势力范围,腓力五世很快的把注意力转移到希腊其他地区,爆发了克里特战争。
延伸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的九月,一件奇闻传到秦始皇那里。当时,人们纷纷谣传这年九月庚子日,一个叫茅濛(字初成)的方士,经过长期修炼,“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成了神仙。
这一切都相当离奇,实际全是秦始皇手下人为讨皇帝的喜欢,搞的政治骗局。秦始皇却当了真,极认真地追问事情的原委。那些据说目睹茅濛成仙的当地人被带到咸阳,众口一辞说真有其事,并且再三奉劝秦始皇“求长生之术”。秦始皇那消沉了一年多的求仙渴望重新被激发起来。为了纪念此事,他下令把十二月的“腊祭”按茅濛成仙歌谣中的最后一句更为“嘉平”,并决定明年春季再次巡行天下,访求仙人和不死药。
7. 会稽刻石
时间公元前210
人物秦始皇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在秦国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的地面上,落下了一块巨大的陨石,有人在上面偷偷地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7个字。秦始皇听说后,派御史挨家挨户查问,也没问出个结果,一怒之下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起来杀了,并命人焚毁了那块陨石;借天降陨石刻字,其实传达了一个信息:秦国已经是危机暗伏了。可惜当时秦始皇正沉迷于对长生不老之术的执著追求中,并没有深想背后的含义。
这一年的秋天,又出了一件怪事。一个外出的使者回到咸阳后,献给秦始皇一块玉壁。使者说他在路上遇到一个神秘的山人,给了他这块玉璧就走了,还留下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年祖龙死”;秦始皇看到玉璧不禁心中一惊,没想到竟是自己第二次出巡渡长江时不慎跌落水中的那块玉璧。祖是开始的意思,龙是皇帝的象征,这不正是指自己要死了吗?这对始皇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对于人们为什么都通过不同的方式期望着他死这个问题,始皇还来不及仔细考虑,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找方士看看怎样避祸。方士的卦象显示是:“游徙吉”。秦始皇就相信了,先是迁徙三万户民众到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榆中(今陕西榆林)定居,顺利活过了这一年。
第二年(前210)十月,秦始皇再次出巡南方,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这次出巡,秦始皇派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左丞相李斯随行,还带上了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同行的还有中车府令(专管宫廷乘舆车马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兼胡亥的老师赵高。
十月癸丑日,咸阳城内一片深秋景色,虽说是一年之中秋高气爽的宜人季节,然而早晚之时已时而有寒气袭来。秦始皇选择这个时节出游,是因为他所选定的路线和目的地是长江南岸。由于是一路南行,季节上的变化并不给行人带来冷暖之感的差异。这也许就是秦始皇选定十月南巡的原因吧。
秦始皇此次出巡,走陕南的蓝田、商县、商南一线。车出武关后,沿丹水、汉水一路前行,十一月时到达云梦(今湖南洞庭湖一带湖泊区),于九疑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对虞舜行遥望而祭之礼。相传虞舜死后葬于此山,成为九疑山的山神,故对九疑山行望祭之礼。
秦始皇由云梦乘船沿长江顺流而下,曾登上庐山。秦始皇登庐山,庐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与霄汉连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当作三十七年),感叹此岳远,遂以上霄为号。上霄之南,大禹曾刻石标识其丈尺里数,至今犹得见刻石的名号。旧日的先人曾说过:当年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记功;也有人说这是秦始皇登庐山时的刻石。总之,这都是年代久远的事,现已无法辨识了。
秦始皇自庐山下来,乘船沿长江顺水而下,经过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走水路到达钱塘(今浙江杭州市)。原拟临浙江渡水登会稽山,由于“水波恶”不宜渡舟,只得西行120里从狭中(今浙江富阳县附近)渡水。渡水后,秦始皇登上会稽山。
会稽山在今浙江省中部绍兴、嵊县、诸暨、东阳间,是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近于南北走向。会稽山的主峰在嵊县西北。大禹当年在这里大会诸侯,始名“会稽”,即“会计”的意思。相传秦始皇登此山以望南海,故又名秦望山。在会稽山,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撰文并手书刻石之文,“立石刻颂秦德”。《会稽刻石》是秦始皇一生所刻的最后一块因为不久他就在巡游途中病死了。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11年,古罗马军队攻陷叙拉古,正在聚精会神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延伸
会稽刻石译文
皇帝创业美且盛,境内平定大一统,德泽恩惠长又长。始皇三十有七年,亲自出巡游天下,视察周遍到远方。于是登上会稽山,宣布教化树风尚,国民肃敬又端庄。臣子个个颂功德,寻根求原明事迹,追述往事赞秦皇。秦皇天圣做国君,始立法令正名实,明确公布旧规章。首先统一总法式,审别官职明任务,从此办事有恒常。六王专横背信义,贪心乖戾又凶猛,个个带头想逞强。随心所欲施暴虐,自恃军力太骄狂,屡次出兵动刀枪。暗中通使搞离间,串联合纵拒秦国,所作所为不正当。掩盖内心怀奸计,公然外来侵我疆,天下从此起祸殃。秦国正义威力强,扑灭暴力诛叛逆,乱世寇贼尽灭亡。始皇圣德深又广,充满天地和四方,泽被众生浩无疆。皇帝统一海内地,兼听天下万千事,远远近近政治清。运用道理管万物,确定是非看事实,载入史册须正名。无论贵贱法通用,是非公诸众人前,不准欺骗有隐情。文饰过错说有理,夫死弃子再嫁人,加倍死罪惩不贞。内外隔绝防范严,禁止男女犯奸淫,人人干净心要诚。有妇之夫淫人妻,杀死奸夫不算罪,男子礼仪有章程。为人之妻若逃嫁,害得子女失母亲,都要教育使廉清。政治统一改陋俗,天下众民受教化,善经美典披在身。人人知道遵法度,家家和好共敦勉,天下无不听王令。国民都能修洁心,乐守规矩同法则,吉庆欢乐保太平。后人奉公敬守法,长治久安无尽期,犹如车船永不倾。随从群臣齐歌颂,请求刻石树丰碑,光辉永留映美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