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4. 第一章 帝国旭日
设置

第一章 帝国旭日(1 / 1)


从玄鸟部落到“西陲大夫”,从诸侯霸主到“天下共主”秦人自东西迁,立足关中后又转而自西东进,直至策马中原,独步天下。随着历史时空的演进,他们逐步纵横在历史的中心舞台,日渐走近我们的视野,其身影也从模糊渐渐变得清晰。

1. 崛起“西陲”

时间公元前770年

人物周平王、秦襄公

3000多年前,周王朝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南)统治着中国。在周王朝的“西陲”生活着一个专门为国君养马的部落,他们就是最早的秦人。西陲,即西方的边陲。这显然是出自中原王朝的一种叫法。在中原王朝的统治者眼里,他们处于世界的中心,而在他们的统治区域之外,便进入世界的边缘地带。至于天下究竟有多大,则要视中原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以及所形成的眼界而定。

秦人曾经生活在商王朝西陲的六盘山与渭水中游地区。后来周兴商亡,秦人被迫向西迁徙,进入荒凉的黄土高原。随着周王朝的边境向外扩展,秦人生活的“西陲”也越来越远,最后到了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

在殷商和西周二代,秦族处于受中原王朝奴役的地位。他们被驱赶到西北地区,与生活在那里的戎人、狄人互相往来,杂居共处,并因此有了秦族“杂戎、狄之俗”的说法。

到西周中期,周孝王为了巩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就设法与秦人加强联系。周孝王把秦地(今甘肃秦安、清水一带)封给秦人首领非子,并让他接续嬴姓。从此,非子这一族人就号称“赢秦”,“秦”成为他们的正式名称。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秦人的地位和作用愈益受到重视。周王室让秦人去与不断进扰的戎、狄作战。秦人在抗击戎、狄的战斗中强大起来,还被封为“大夫”。

周厉王时,西戎叛乱,秦仲灭大骆之族。这就是说它已兼并了大骆之地而强大起来。至宣王时,周已命秦仲为大夫,诛西戎,为西戎所杀。秦仲有五个儿子,其长子日庄公。宣王召集庄公兄弟五人,让他们带兵7000去伐西戎,占领了西戎的大片土地。庄公又生三个儿子,其长子日世父。世父说:“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于是世父又伐戎,戎也包围犬丘,世父被戎所俘虏,后来又得释放。这时,秦一方面与戎战争,一方面又与戎有通婚关系。

公元前770年,戎人攻入西周王朝国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西周灭亡。周平王即位以后,决定将国都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所谓“东迁”,实际上是被戎、狄赶着向东走。平王东逃时,养马的秦人出兵一路护送,顺利到达洛邑。因护驾有功,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周族早年的聚居地丰(曾为周人的都邑所在,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沣河以西)、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一带赐予秦人。从这时候起,建立了秦国。

世界历史大事记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特洛伊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到意大利,并娶当地国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来为妻。伊尼阿斯死后,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尔巴·隆加城成。此后王位代代相传,当传到努米托尔的时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乌斯篡夺。阿穆利乌斯为确保王位,强迫努米托尔之女西尔维娅作维斯塔贞女。可是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利乌斯命令将这对孪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河水将孩子漂到了岸边。后来被一位牧人(名叫法斯图鲁斯)抚养长大。哥哥名叫罗慕路斯,弟弟则叫列莫斯。兄弟俩杀死阿穆利乌斯,并将王位归还其外祖父,自己在别处建城。在建城过程中,兄弟间发生争吵,结果兄杀其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罗马城由此产生。至于建城的时间,史学传统把它定在公元前753年,也就是罗马历史上“王政时代”的开端。

延伸

秦人从哪里来?究竟源自何方?亦如夏商周三代,秦的起源还只能从远古传说追溯起。

秦人的祖先,传说是颛顼帝的孙女,名叫女修。有一天,女修正在纺织,一只燕子从天上飞过,掉落下一颗蛋。女修捡起那蛋,并把它吞吃了,于是怀孕生下儿子大业。大业成人后,娶少典之女女华为妻,生下儿子大费。大费又名伯翳,曾经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治水成功后,舜帝给大禹颁赐了玄圭作为奖赏。大禹在接受奖赏的时候说:“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做成的事,还多亏了大费做助手。”

舜帝又对大费说:“你帮助禹治水成功,为此赏赐给你一面有黑色悬垂物饰的旌旗,你的子孙后代将会有盛大的功业。”

接着舜帝把一个姚姓的美女嫁给大费做妻。大费行拜礼接受了。随后大费又辅佐舜调理驯服鸟兽,鸟兽大多被驯服。为此,舜帝又赐封大费姓赢。

记录于《史记·秦本纪》中的这个神话传说,折射出了秦族先祖的一些情况。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秦人起源持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秦人自东方辗转而来;二是认为秦人的祖先就在西部,更有观点认为秦人的祖先就是古羌人。据考证,秦国共有四大陵园区,第二、三、四陵园区的位置在1987年前已陆续确定,即陕西的雍城陵区(西陵)、芷阳陵区(东陵)和秦始皇陵园,但第一陵园区在何处一直是困扰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千古之谜。

2. 跻身强国之林

时间公元前688年

人物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

或许是机缘巧合,嬴秦创始之期恰恰是西周衰亡之际。西周末年,王道衰微,内忧外患频仍,终被犬戎所灭。平王东迁以后,王室困守一隅,天子权威一落千丈。与此相应,社会正进人大分裂、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周王朝的权力不断下移,礼乐征伐再也不是从天子出,而是逐渐蜕变为从诸侯出,从世卿出,甚至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周朝衰落为嬴秦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周王室在“政由方伯”的春秋之时遭遇了楚庄王问鼎中原的尴尬,进而在“蚕食鲸吞”的战国之际为强秦所灭。

秦人或许从善御的祖先那里受到启迪,他们更加娴熟地驾御时局,操控政治。两周变局之际,秦襄公应对得体,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经过秦襄公、秦文公两代人的努力,秦国终于在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十六年),夺回并控制了岐山以西的这片土地。这是关中(东以函谷关为界,相当于今陕西省、部分甘肃省)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它为日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秦文公又招纳了在战乱中流散的周人,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这使秦人由游牧经济,最后完全转入农业经济。

文公之子死于文公四十八年,因此文公去世后,由文公之孙继位,是为宁公。由于宁公年仅十岁,为巩固内部力量,乃在岐山旁建筑新城平阳以利防守。宁公二十二岁时去世,有三个儿子,但年龄都太小,部族长老三父为结交东方的大诸侯鲁国,乃罢黜宁公之长子,拥立由鲁姬所生的最小儿子出子继位。

但由于娘家权势很大,引发了内部权力斗争,六年后三父再杀出子,击溃亲鲁派的力量,并拥立宁公长子再度继位,是为武公。

武公也是位英勇无比的战斗将领,在被三父罢黜期间,他便带着直属军团游猎各地区,争取地方部落领袖的支持。出子在位期间,外戚的亲鲁派及长老的三父派相互为争权之事忙得不可开交,反而使武公势力坐大,得到大多数赢氏部落领袖的效忠,也逼使三父不得不再度支持他出任赢氏一族的最高领袖。

武公初即位时,仍由三父掌握主权。武公三年时,时机已完全成熟,武公乃集合禁卫军团和效忠部落,展开夺权行动,击杀三父集团并夷其三族,长老派势力自此溃散,秦王室的权力再度获得巩固。

内部稳定后,秦武公立刻积极展开征伐戎人的活动,以完成经营岐丰地区的使命。他先后多次讨伐饼冀地区戎人,并灭掉小号国,使秦国力量再度得以迅速成长。公元前688年和前687年(秦武公十年、十一年),秦国在一些新征服的地方开始设县,以加强秦对地方的控制。县的原意为“悬”,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的“系而有所属”(用绳子系住,虽悬挂着而有所归属)的意思。这些在边境设立的兼有军事和行政两种性质的组织,归秦国国君直接管辖,不易滋长和形成分封制所带来的地方割据势力。这一措施巩固了初生的秦国,增强了其实力。

由于秦武公英勇善战,豪气干人,深得民心,在位二十年去世后,属下重要部落首领及作战伙伴伤心欲绝,殉死者高达六十六人。为巩固秦国政权,武公怕自己儿子年龄太小,造成权臣干政,乃遗命废立太子,由其弟继位,是为德公。

德公在三十三岁时掌权,但两年后即病逝,由其长子继位是为宣公。经过武公时代的励精图治,宣公在位时,秦的国力已非常强盛,因此,宣公开始和东方的中原诸侯有所接触。宣公四年,秦国的武装部队击败当时最具潜力的中原强大诸侯晋国,也让中原诸侯真正认识到秦国的实力,至此,秦国终于跻身诸侯列强之林。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688年,拳击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的,古希腊人称之为“扑克兴”(Bixing)。在古代奥运会上的拳击比赛,不论是在形式、比赛规则或竞技时所用的手具方面,均有别于现代的拳击运动。拳击手们头戴护具,手上用长皮条缠绕以起到保护和增加硬度的作用。他们无休止地打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倒下或认输。后来,带有锐利边缘的硬皮革手套代替了皮带。但是,罗马人认为这样仍然不够。于是,他们在手套上钉上尖刺、硬结或长钉,为的是使打斗更残忍,并且同其他古罗马项目一样,战斗通常以死亡而告终。据史料记载,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第一个拳击冠军为斯巴达人沃洛玛斯科斯。

延伸

甘谷,古称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建县,为全国县制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

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关于设县的明确记载,记载了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越陇山征服邽、冀二族后,分别以族名在该地首次设立县制。二县的设置,不仅是秦国的首创,也是我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同样也是县始于秦,始于冀说所依据的第一手材料和惟一明确的材料。考察秦国历史,自武公开设县先河以来,厉公曾“县频阳”,孝公亦“聚小邑为三十一县”,惠文王则“县义渠”。凡此等等证明秦设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制度上的健全和先进,大大促进了秦社会进步,从而保证了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的发展如虎添翼。

县的出现标志着新的行政区划的开始,尽管此时的县还仅仅是个雏形,但它毕竟标志着一种新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的诞生,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作为以军事为特征的秦国,一开始就隶属于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后来,秦把这一制度推广到全国。使之延续了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整个封建社会。

3. 五羖大夫百里奚

时间公元前647年

人物百里奚

秦穆公初年,晋献公灭虞、虢,秦穆公在虞灭后,得虞国贤臣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国人,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很晚才娶到媳妇,生子孟明,一家人过得不太富裕,倒也其乐融融,百里奚心怀大志,但是却找不到施展抱负的地方。

后来,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楚人把他当作奸细,绑了起来问他做什么的?他说他是虞国人,亡国出来逃难的。楚人便叫他养牛,不久他养的牛比别人的都强壮,楚人便称他为“看牛大王”,连楚王也知道了他的名号,就叫他到南海看马。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

百里奚在秦国主政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百姓。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的时候不乘车马,暑热的时候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动感动了百姓。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大力举荐有才德的贤士,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封为上大夫,和百里奚共同处理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象《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6世纪,佛教作为沙门新思潮诸流派之一,伴随着古印度列国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化而产生。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这个教派的创始人,其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传说他坐在一株菩提树下,经过长时间的静思默想,终于彻悟,成为“佛陀”(意为觉者)。佛教打出反对“婆罗门至上”的旗帜,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

延伸

百里奚三十多岁才被妻子用激将法说服,到诸侯国去闯荡,临行前,其妻子杜氏一再叮嘱他:以后富贵了,不要忘记家里的妻儿。百里奚一直到七十岁才被秦穆公重用,任为相国。

百里奚的妻子杜氏带着儿子,也辗转到了秦国,得知百里奚做了秦国的相国,位高权重,他还会不会认妻呢?怎样才能接近他?杜氏打听到相府要招几名洗衣工,便应聘进入相府。但是,一名下人是无法接近百里奚的。杜氏又听说相府的乐队招人,便向乐队的头领自荐:她会唱歌。杜氏自小生活在素有“歌舞之乡”的虞国山区,她那清亮的山谣立刻打动了头领,把她招为乐队人员。这样,杜氏就有机会接近丈夫了。

夜晚,百里奚吃饱喝足后,照例让乐工们奏乐,杜氏自告奋勇地第一个出场,只见她低眉敛袖、扬声而歌: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鸡,舂黄麦,炊门闩;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儿啼饥,夫文绣,妻洗衣;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离。嗟夫,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听罢,情知一定是妻子杜氏,赶忙下阶同杜氏相认,相互倾吐久别之情。他得知儿子自小习武,武功高强,便向秦穆公举荐,而封为将军。自此,百里奚全家团圆,功成名就。

4. 秦穆公称霸西戎

时间公元前623年

人物秦穆公

秦穆公,名任好,是德公的小儿子,成公的弟弟。成公有七个儿子,没有一个儿子被立为国君,他立了弟弟任好为王位继承人。成公在位4年去世,任好即位,这就是秦穆公。

由于接续两位兄长任期,秦穆公即位时已三十余岁,正值壮年鼎盛之时。在个性上,穆公也和武公最为相像:勇武强悍,爽朗而待人诚挚,做事耿直而积极,因此在部落领袖间声望极高。他奋发图强,锐意进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强调取信于民。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但在肴之战中败于晋,暂缓了东进的步伐。

秦穆公认真检讨了自己的过失,进一步整顿内政,及时改变战略方向,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泰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当时,在今陕甘宁一带,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翟,泾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糊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不敢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这样,东从陕酉、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630年,居住在两河流域南部的迦勒底人那波帕拉萨趁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尼亚的控制权。公元前626年他自立为巴比伦王,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公元前586年灭犹太王国,将犹太的国王、王公贵族及普通民

众俘至巴比伦尼亚,此即所谓“巴比伦之囚”。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王国处于极盛阶段,奴隶制经济有较大发展。奴隶广泛用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奴隶主阶级分为军事贵族和商人僧侣两大集团。僧侣集团势力强大,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杜克神庙僧侣在诸城神庙中居领导地位,在政治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尼亚,神庙僧侣迎居鲁士入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遂亡。

延伸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晋文公死。这时,杞子从郑国派人送信回国,说:“郑人将北门的钥匙交给了我,如果悄悄地派军队来,郑国就能得到。”秦穆公问蹇叔和百里奚,两人回答道:“经过几个国家几千里路去袭击别人,很少有成功的。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俩不必再说。”于是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乞丙三将带兵出发。百里奚和蹇叔哭着为军队送行,秦穆公很生气,说:“我出兵,你们却哭着沮丧我军的士气,这是为什么?”二老答道:“我们并不敢沮丧士气。只是我们年纪大了,儿子要出征,怕以后再也见不看了!”二老对其儿子说:“你们的军队一定会吃败仗,晋人将在崤山阻击。”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东去,经过成周北门时,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看了以后说:“秦军轻挑而无礼,一定会失败!”秦军经过滑国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贩了牛准备到周去卖,见秦军,就将所带的十二头牛全部迭给秦军,说:“听说大国将要诛灭郑,郑君已经作好迎战的准备,派我先迭十二头牛犒劳贵军士卒。”秦军三位将军商量道:“郑国已经知道我军要去袭击,去了也没有用。”于是灭了滑国,往回撤兵。滑是晋国的同姓之国。当时,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丧父,乘机攻灭我的同姓之国。”于是,将丧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击,大败秦军,将三位秦将全部俘获。

5. 秦孝公慧眼识人

时间公元前359年

人物秦孝公、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国君献公病死,21岁的渠梁即位,是为孝公。这位新登基的国君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位居关中的秦国长期处于落后的地位,西有戎、狄少数民族的骚扰,东受中原列国的欺辱。更有甚者,一些诸侯国视秦为未开化的野蛮人,不让秦参加中原各诸侯的会盟。对此,不甘落后的秦孝公感到一种刺激和挑战。他一登上王位,就决意富国强兵,推出招兵买马、赏赐有功之士等措施。其中,他颁布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法令:凡能使秦国强盛的人,都可以得到官做,分到土地。

秦孝公励精图治的决心打动了商鞅。于是商鞅就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

监去求见秦孝公。

商鞅几次向秦孝公献策,最终以“强国之术”取得了信任。此后,商鞅就被任命为大夫,留在秦国。

商鞅的“强国之术”,简单地说,就是要进行“变法”,即,按照法家的主张对秦国旧的制度进行改革。孝公赞同商鞅的观点,却又有疑虑,因为在秦国的贵族与官员中,有相当一些人顽固地反对变法。

面对强大的反对声浪,商鞅发挥其过人的口才及博学,坚定地表示:“行为上犹豫不决、遇事怀疑的人,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一般而言,高人一等的想法,势必无法为普遍人所了

解。合理性的独见,无法见容于现实主义者,因为智者能在事情尚未发生时便见其端倪,一般较愚钝者即使事情明显摆在那里,他也难以完全理解。所以对一般人来讲,不必和他们谈论计划,只要和他们共享政策的成果就好了。至德者的大理想主义必不和于世俗之见,建大功的人也不会处处和人们讨论他自己的计划,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便应该努力去做,而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规范。”

秦孝公对商鞅的说法首先表示非常赞同。但秦赢一族的部落重要领袖,也是王室重臣之一的甘龙首先表示反对意见,他说:“圣人教化人民,绝不变其风俗,智者治理人民,也不随便改变制度,主要在顺乎自然。因风俗而行教化,才不会干扰民心,容易得到成功,顺乎原本体制来治理,不但官吏较熟习,而人民也比较能够心安。”

商鞅立刻反驳说:“甘龙之言乃世俗之论。一般人的确较安于传统,如同研究学术的人,也容易囿于其所学,这两种心态的人,做个遵守平常体制的官吏还可以胜任,却不可以用来议论需要改革时的形势。夏、商、周三代体制都不一样,但同样成就帝王之业。春秋五霸也采用不同的方法,却同样成为霸主。有智慧的人创制法制,愚钝者照章实施;贤能的人改变传统,让没有能力者作为遵行的标准。”

大臣杜挚又警告说:“如果无法获得一百倍利益,不应奢谈变法;没有十倍的功能,不可随便更改制度。依照传统可以避免错误,遵循现有体制才不会走入邪道。”

商鞅大声疾呼说:“治理国家并不是只能遵循一种方法,要建设国家就不能够拘泥于古代制度。汤武革命推翻传统,反而成为帝王;夏桀王、殷纣王并未改变制度,却仍成为亡国之君。反对传统的不见得不对,依循现有体制的反而更难以建功,这一切都需要依照国家及环境的需要来作决定呀!”

从以上的议论中,我们可以更明显地看出,拘泥于现有体制、反对变法的甘龙及杜挚,应属现实论者。大喊“治世不一道、治国不法古”的商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急于革新强国的秦孝公自然坚决地站在商鞅这一边,在群臣的极力反对下,仍任商鞅为左庶长,推动秦国现有体制的全面变革。

世界历史大事记

早期罗马的土地、债务、政权问题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焦点。公元前376年,盖约·李锡尼和鲁西乌·绥克斯图担任罗马的保民官,他们提出了新法案:全体公民都可以占有和使用“公地”(罗马征服区的土地),以打破贵族历来对“公地”的垄断特权,从而减缓土地集中的速度;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每年选举的两名执政官中,其中一名必须由平民充任。新法案遭到贵族的极力反对,但广大平民主持斗争。公元前367年,法案终获通过。

延伸

据说,在商鞅前两次献策时,为了试探秦孝公的意图,他介绍了其他一些学说。第一次商鞅以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秦孝公对这一套毫无兴趣,商鞅一边讲,孝公一边打起了瞌睡。交谈结束后,秦孝公对引见商鞅的景监发怒说:“你的客人是个狂妄的人罢了,哪里值得任用呢?”

景监也责备商鞅。第二次商鞅向孝公说以“三王之道”,孝公仍感到厌烦,没有采纳。商鞅又第三次求见,说以“五霸之道”,这一次,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交谈结束后,秦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还不错,可以跟他交谈了。”

商鞅又一次进见秦孝公,向他鼓吹“强国之术”。孝公越听越有劲,不知不觉挪动膝盖到商鞅面前,如此交谈了几天,毫不厌倦。随后,商鞅就被任命为大夫,留在了秦国。对此,景监不解地问商鞅:“你凭什么迎合了我们国君的心意?我们国君特别高兴啊!”

商鞅说:“我用五帝、三王之道说服他,劝他跟三代相比,但国君说:‘太久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贤明的国君,每个人都想趁自己在位的时候扬名天下,怎么能够默默无闻地等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之后才成就帝王大业呢?’由此,我用使国家富强的办法说服国君,国君对此就特别高兴了。”

6.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商鞅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的重点在社会结构的改变,第二次则偏重在政治制度上的变革。从现有史料看来,这几乎是一次不流血的革命,彻底依照理论的需要,由最高当局发动足以“动摇国本”的社会结构大调整。

商鞅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编制民户,加强刑赏。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内各家互相纠察。一家做奸犯法,别家必须告发。隐瞒不告发,就要同罪连坐。新法规定,不告发奸人的,腰斩。告发奸人的,跟斩得敌人首级同赏。藏匿奸人的,要跟投降敌人同罪。新法还规定,旅客必须有凭证才能留宿客舍。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客舍主人要问罪。

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他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

(2)鼓励小农生产,崇本抑末。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做官奴隶。

规定商人必须向官府登记各种奴隶(厮、舆、徒、童)的名字和数目,以便官府摊派徭役;还规定提高市上酒肉税额,要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更规定加重关卡和市场上的商品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牟取暴利。还主张“一山泽”,由国家统一管理山泽之利。

(3)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得君上爵赏;私斗的人,按犯罪轻重受刑罚。

秦国的变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施行,取得初步的成效。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奖励军功使平常百姓也能依靠本领获得做官的机会,打破了官爵的世袭制,提高了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也不断取得胜利。这次变法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但引起了一些贵族的反感。公元前352年,商鞅以功升为大良造,这是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兼将军的官职。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目的在于进一步谋求富国强兵。与前期变法相比更彻底,更侧重于制度上的变革。主要有下列六点: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商鞅下令废除了西周以来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开掘井田的“都疆阡陌”。同时,允许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按土地多少抽税。

(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的官僚机构。商鞅将许多乡、邑、聚(村落)合并为县,建置341个县,并设了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是一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他们都由国君直接任免。

(3)统一度量衡,颁布标准器。商鞅制造了统一的标准量衡器,发至全国各地,标准尺约合今0.23米,标准升约合今0.2千克。

(4)按户按人口征赋。商鞅规定按人口征赋,并严惩隐瞒户口的“匿户”,以限制官僚地主豢养食客的数目。同时又规定,一家有两个成年男子的必须分家另立户口,否则要加倍征赋。这是为了确立和鼓励一夫一妇为单位的个体小家庭经济,加快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劳动效益,并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5)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秦国的西南和西北部原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后来秦又统一了其中不少地方,因而秦人保留了较多戎、狄族的风俗。商鞅认为这些落后的习俗,对统一中原极为不利,便提出移风易俗,按照中原的风俗,改革秦国落后的习俗,如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幼同居一室等。

(6)迁都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

在商鞅对内实施变法的同时,秦军对外也积极展开军事活动,并取得了节节胜利。尤其是公元前340年(秦孝公二十二年),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计谋,一举击溃魏国公子昴率领的精锐部队,迫使魏惠王将以前从秦国掠去的河西地区归还给秦国。遭此失利,一度趾高气扬的魏国,转走下坡路。孝公论功行赏,提升商鞅为列侯,并把於(今河南内乡县东)、商(今陕西西商县)之间的15个邑封给他作属地。于是后人都据此称商鞅为商鞅、商君。

商鞅的新法实施十多年后,秦国民众非常欢悦,路不拾遗,山里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百姓敢于为国家而战,不敢为个人而争斗。因此,乡村城镇非常安定。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59—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他的统治期间,推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在政治上,打击和削弱了贵族势力,加强了国王的权力。在经济上,施行双金币制,即银本位和金本位并用。当时希腊各国使用银币而波斯帝国则采用金币,为了在经济实力上与波斯相抗衡,马其顿自铸金币,降低了金价,并规定了金银币兑换率,从而削弱了波斯帝国的经济优势。在军事上,他创立了由步兵和骑兵混合组成的马其顿方阵,使种类不同的军队和优良的战术装备结合起来。腓力二世的改革大大加强了马其顿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

延伸

商鞅变法的主要精神是透过国政的改革,打破局限社会进步的枷锁,特别是重建部落制的民族体系,减低部落领袖的影响力,加强官僚体系的功能。这些改革势必遭到既得利益阶层的拼命反抗,因此除非获得中下阶层人民的支持,否则变法很难成功。为了展示政府的决心及公权力的威信,商鞅决定采行一个最聪明的笨方法,那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南门徙木”。

一天,商鞅派人在都城栎阳(今陕西临潼栎阳镇东北)的南门竖起一根3丈长的木杆,并宣布:有能将木杆移至北门者,“赏予十金”。消息传开,来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大家都窃窃私议,疑惑不解,不相信照此做了真会得到奖金。隔了一个晌午,没人动手。商鞅又宣布,谁能移动木杆,“赏予五十金”。这时,终于从人丛中走出一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木杆移至北门口。商鞅果然赏给此人五十金,“以明不欺”。

“南门徙木”一事,很快在秦国传开了,大家都知道商鞅出令必行,有禁必止。

7. 连横运动

时间公元前328年

人物张仪

所谓“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连横在战国中期以秦国或齐国为中心,后期以秦国为中心。张仪是游说连横的第一人。

传说,张仪年轻时师从于鬼谷先生,跟他学习游说之术。学成后就去游说诸侯,他曾投在楚国宰相昭阳门下。有一次,昭阳丢失了玉璧,门下的人怀疑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穷,品行不好,一定是他偷了相君的玉璧。”

大家一起拘捕了张仪,鞭打了几百下,但张仪始终不承认,只好释放了他。张仪的妻子见了,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遭受这个耻辱呢?”

张仪却对他的妻子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

张仪说:“这就够了!”

只要舌头还在,他就可以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谋取官禄。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

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

这时候,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怀王这才知道上当受骗。恼羞成怒的他要立即出兵讨伐秦国。大臣陈轸建议说:“不如割一块地给秦国,让秦国和楚国一起进攻齐国。那样的话,楚虽失地于秦,却还能从齐国夺取土地得到补偿。”

楚怀王哪里听得进陈轸的意见,于公元前312年起兵攻秦。秦将魏章率军与楚军战于丹阳(今河南汜水之北),楚军大败。秦军又进而夺得楚国的汉中。

楚怀王已经怒不可遏,丧失理智,调动全国的兵力,与秦国再战于蓝田,再遭败绩。韩国和魏国趁火打劫,攻至楚国国都附近的邓。两面受敌的楚国被迫撤兵,割城求和。不久,秦王希望以秦国武关以外的地方换取楚国的黔中地。楚王回答说:“换地免谈,只要把张仪交给楚国,楚国就愿意把黔中地送与秦国。”张仪听说之后,主动请求把自己送到楚国。他表白说:“当下的局势是秦国强大而楚国羸弱不堪,只要我是奉秦王之命去楚国的,楚国就不敢加害于我。何况我和楚国的大臣靳尚关系很好,靳尚又为楚王的宠姬郑袖所信赖。郑袖的话,楚王焉能不听?”结果正如张仪所言,经过他的一番运筹,楚怀王果然放掉了张仪。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这时候刚巧出使齐国回国,正准备进谏怀王杀掉张仪。但是,得以脱身的张仪已经快马加鞭,逃出楚国国境了。不知疲倦的张仪就这样到处游说,相继在韩国、齐国、赵国和燕国都获得了成功。他也被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这时秦国的朝中大臣们已经容不下这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张仪。张仪沮丧地离开了秦国再度来到魏国,为相一年之后死去。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327年春,亚历山大率领军队向印度进军。在印度河上游的支流希达斯佩斯河,与波鲁斯王的军队相遇。亚历山大率军绕道渡河决战,击败了波鲁斯王的军队,俘获7万俘虏和许多战象。他利用印度诸小国的矛盾,各个击破,占领了印度河流域上游的广大地区。

此后,亚历山大继续率军东进,直达希发西斯河,并企图向恒河流域扩张。但是,亚历山大的士兵由于连年苦战,厌战情绪滋长,拒不前进,甚至发生兵变。而恒河流域的难陀王朝此时已很强大,因此亚历山大不得不停止东侵,率军西归,公元前325年回到巴比伦。至此,亚历山大的十年东侵终告结束。

延伸

《战国策》记载张仪与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互相著文攻击对方,这和史实不符。后来司马迁受此影响,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又记张仪之卒在苏秦之后,也均与史实不符。据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珍等人。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在政坛上初露头角的。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史记》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受此影响,致使张仪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为其作传,实为必要。

8. 合纵战略

时间公元前288年

人物苏秦

秦国的力量日益强大,继各国先后称王之后,秦国又动起了称帝的念头。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相魏冉到齐国,给齐滑王改帝号,相约秦称“西帝”,齐称“东帝”。秦国要东进,遇到了赵国这只拦路虎。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后,也强大了起来,大有与秦、齐成三足鼎立之势。于是,齐、秦称帝,并约好共同伐赵,瓜分赵国。

就在这时,苏秦出来策划合纵运动。所谓“合纵”,就是由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从具体情况看,合纵的国家多少不一,合纵进攻的对象有秦国,也有齐国。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起初因为学艺不精,苏秦出外游说了几年毫无成效,只得狼狈而归。但苏秦并不气馁,加倍苦读,一年之后再次出师游说。他首先来到了强盛起来的秦国,希望一举成名。他这样吹捧秦惠王:秦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可用,南有巫山、黔中以为险阻,东有崤山、函谷关作为牢固的门户,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民富而兵强,可说是天府之国,大王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一统天下。可是此时的秦国刚刚杀掉了商鞅,国人还十分痛恨游说之士,加之秦惠王并不认为兼并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对这般夸夸其谈的策士之议表现得毫无兴趣。他冷淡地回答说:“羽毛不丰满的鸟不可能高飞,国家法制不完备就不可能任意诛罚,道德不淳厚者也不能随心役使百姓,政治不畅达修明,也不可劳兵于外。虽然你不远千里而来赐教于我,但我们只能改日再谈吧。”苏秦在秦国上书十次反复分析局势、提出主张,都没有得到重视。显然,秦国当时的矛盾焦点是商殃变法之后调整理顺内政问题,而不是对外用兵之策,苏秦的游说只能以失败告终。随后他又前往游说周显王,也遭到鄙视。待他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把带的钱都花光了。他遭受的待遇就更差了,“妻子不下衽,嫂子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在这种亲人疏远的情况下,苏秦把一切怨恨都转移到发愤读书上。每天读书时他就准备一把锥子,每到困倦难当,就用锥子刺扎自己的大腿,疼痛让他立刻驱赶走睡意,继续攻读,终于百炼成钢。

苏秦第三次出山,改变了策略,主张东方六国“合纵”以抗强秦,终于获得了成功。苏秦先来到燕国,当时燕文侯当政。苏秦分析,燕国地处偏远,之所以能够不受强秦的袭扰,是因为有赵国横在中间;而燕国一旦发生战争,必然是和近邻的赵国与齐国,所以燕国只有和邻国签订盟约才能保证永远不受战乱之苦。于是,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大量的金银布帛前往赵国游说。同样,他又极尽所能大大恭维了一番赵肃侯,然后分析说,赵国的危险就在于韩国和魏国归顺秦国,那样赵国就成为秦国首当其冲予以讨伐的最强大对手,而如果赵国能够联合韩魏、齐楚,六国一同并力西向,则土地五倍于秦,人民十倍于秦,则秦国必破,那么也就没有了臣属于秦国的担忧了。赵肃侯听了他的分析,认为六国“合纵”确为妙计,于是又提供了车马金银。如此这般,苏秦接连游说了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终于订立下合纵盟约。六国“合纵”以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苏秦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以表彰他的功劳。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甚为吃惊。随即,秦惠文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首先又来到燕国。此时,燕文侯已死,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是与强秦结下了仇怨。这就如同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闻言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以之为是,竟然立刻照办。

回到燕国之后,苏秦又受到了燕王的封赏。这却引发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苏秦见自己再呆在燕国不安全,就假装得罪燕王,逃到了齐国。齐威王用他为客卿。谁知后来齐国一些疑忌他的大臣竟然雇佣刺客向他行刺。临终之前,他向齐王建议,在他死之后,以大罪车裂于市,并悬赏行刺之人,这样就一定能抓到刺客。齐王依计行事,果然不久刺客就伏法就诛。一代纵横家也就以这样惨壮的形式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世界历史大事记

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和希腊的统治权几经易主,最后被其部将德米特里所取得。公元前285年,多瑙河流域的克勒特人入侵希腊,公元前277年,德米特里的儿子安提柯·贡那特联合希腊各城邦击退了克勒特人,次年,他被宣布为马其顿国王,建立起安提柯王朝。

延伸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他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学习。每天从早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在屋里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疲劳时打盹了,便把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人也立马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就会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人们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9. 远交近攻

时间公元前266年

人物范雎

公元前266年,一个名叫范雎的人在秦国出现,他向秦王献策,秦国和韩国地形犬牙交错,是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要想吞并天下就要避实就虚,首先灭掉韩国,这就是“远交进攻”策略。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有辩才,年轻时就投身于政治活动,在诸侯国中游说。他本来想侍奉魏昭王,对魏国的强盛有所作为,但无奈出身贫寒,不能如愿,于是就先投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有一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他们因事在齐国停留了几个月。齐襄王见范雎能言善辩,十分欣赏他的才干,就派人赏赐范雎10斤黄金,还有牛肉、酒食等,范雎辞让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十分生气,以为范雎是因为把魏国的秘密告诉了齐国,所以齐国才会送这些礼物,他让范雎接受了齐王的牛肉、酒食,退还了他的黄金。

回国以后,须贾内心怨恨范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魏国的宰相魏齐。魏齐听了非常生气,就让家臣鞭打范雎,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假装死了,于是魏齐叫人用席子把范雎卷起来,抛弃在厕所里。宾客们喝醉了酒,便轮流把小便撒在范雎身上,故意侮辱他来警告后人,使他们不敢乱说。范雎从席子中对看守的人说:“您让我出来,我以后一定重重答谢您。”

看守的人就去向魏齐报告,谎称范雎已死,请求放出弃置在席子里的死人。这时魏齐喝醉了,便说:“行啦!”

于是范雎得以脱身。后来魏齐后悔,又叫人寻找他。有一个叫郑安平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就携带范雎逃跑,隐藏了起来,范雎改名换姓叫张禄。他求见秦国当时派驻在魏国的使者王稽,才得以逃入秦国。

由于穰侯非常痛恨外籍游说之客,因此范雎藏在王稽的旅行车中,勉强混进了咸阳。但他却非常大胆地直接要求晋见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秦昭襄王,并提出警告说:“魏有张禄先生,天下辩士也,曰秦王之国危于累卵。”昭襄王听了大吃一惊,便立刻要王稽引见范雎。

范雎见到昭襄王后,不慌不忙地先请教秦王,为什么从惠王期间到昭襄王主政初期,秦国不断从楚国及韩、赵、魏三晋获得大量的土地,尤其在伊阙之战后,更占有一半左右魏国领土,秦国对外扩张可以说到达了最高峰;但以后的—卜五年间,虽然也出兵连连,耗费不少国力,却一块土地也没有得到?昭襄王仔细一想,的确有这么一回事,自从穰侯采用远攻近交策略,不断联合魏、赵和楚国,与远在东方的齐国敌对后,反而占不到任何好处。而与齐国的争霸,用兵连连,但十数年来也的确没有结果,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没有为秦国做最良好规划所致。穰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拒绝外籍政客人秦,使秦国最好的情报来源为之断绝,对外界的情势也不再能有效地掌握,因此做下错误的判断。其实东方的齐国连年来和燕国抗争,力量早不及以前强大,对秦国的扩张政策根本不会有什么威胁;给齐国太多的压力,反而会迫使它和楚国重修旧好,两国万一联合,对秦国才是件麻烦的事呢!

何况,三晋中的赵国在赵武灵王大力的革新武装部队后,作战实力大增,俨然成为中原力量最大的诸侯。外交方面又有蔺相如的谋策,武备上老将廉颇、赵奢、李牧等都为当世名将,秦军想一举攻破赵国,似乎已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但穰侯却只顾巩固自己权势,并未曾尽力为秦国和秦王着想。拒弃人才,培育自己的羽翼,目前国家重要职位几乎控制在穰侯派的亲戚及重臣手中。穰侯亲楚,因此采用了远攻近交策略,对秦国的未来是非常不利的:长年远征用兵,消耗秦国军力,培养自己的声望;拒绝人才,巩固自己党派,削弱王权,目的何在,应是很清楚了。

穰侯数度出任秦相,其弟华阳君及泾阳君又都掌有重权,对此昭襄王早已备受威胁,经范雎这一提醒,更是不安。这时,宣太后已死,昭襄王已无顾忌,立刻与范雎密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剥夺穰侯军权,将他连同华阳君、泾阳君均流放到边野地区。由于本土派领袖站在昭襄王这一边,穰侯的国戚派很快便被瓦解,远攻近交的战略在推行十数年后,终告流产。

范雎受昭襄王重用,这是外籍政客在甘茂与樗里疾斗争失败后,近四十年来第一次“咸鱼大翻身”。历经樗里疾及穰侯长期执政,游说之客几乎完全被封杀于秦境外,这次的大开放,又使外籍政客大量涌入秦国来寻找机会,安静了十数年的中原政局,在这些游说客的冲击下,又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了。

在昭襄王的破格重用下,范雎被封为应侯,他建议秦王恢复远交近攻战略,首先安抚齐国及楚国,集中全力对付日益茁壮的赵国山西军团。没多久,中国军事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长平之战正式展开。

世界历史大事记

古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争夺西部地中海海上霸权的战争。布匿战争持续百余年,大战三次。第一次(公元前264—前241年)是争夺西西里和地中海西部的海上航道的控制权,以罗马获胜结束,但双方都损失了大量的船只和人员。第二次(公元前218—前201年)于公元前218年宣战,汉尼拔率军从西班牙出发,进军意大利,公元前217年,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附近大败罗马军;公元前216年,在意大利的坎尼地区又击败罗马军。但罗马军克服困难,顽强应敌,最终打败了汉尼拔,并将他逐出意大利。从此,迦太基的强国地位被匍底摧毁。第三次(公元前149—前146年)布匿战争是古罗马灭亡迦太基之战,也是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最后导致迦太基的毁灭和其民族受奴役,迦太基的领土成为罗马的非洲行省(阿非利加省)。布匿战争中罗马取得最后胜利,从而成为西部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延伸

范雎,一位对秦国有巨大贡献者,却为了一己私利,在用人问题上一步步走上了腐败的道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罪过之一:妒杀白起。白起是秦国著名大将,有常胜将军之称。特别是长平之战,一举歼灭赵国主力军45万之众。然而战役之后,正当白起欲乘胜追击时,范雎却嫉贤妒能,害怕白起的功劳超过自己,于是,花言巧语说服秦昭王收兵。白起获知范雎暗中作梗后,便与之结怨。后来,在范雎的挑拨下,秦昭王先将白起贬为士卒,随后又令其自杀。

罪过之二:提拔亲信。范雎是魏国人,曾被魏中大夫须贾所诬,受到相国魏齐的迫害,后来在好友郑安平和秦国使者王稽的帮助下,才逃到秦国。范雎得志后,就利用职权报私仇,先廷辱须贾、后计杀魏齐,对王稽与郑安平他却十分关心。在他的精心安排下,王稽被任命为河东太守、郑安平被任命为将军,他还安排郑安平接替白起率兵攻赵,结果不但被赵国打得大败,郑安平还率两万士兵投降了赵国。他的另一亲信王稽也不争气,竟“里通外国”。尽管秦昭王仍未追究范雎的责任,但范雎深深感到了害怕,因为白起的死与王稽、郑安平的被提拔重用,都是他一手策划的。此后,他考虑再三,不得不放弃荣华与权力,称病辞去相位,退出政治舞台。

10. 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

人物廉颇、赵括、白起

战国后期,魏、楚、齐各国一个个衰落下去,只有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赵国,还有相当的实力,成为惟一能与秦国较劲的对手。

公元前270年,秦国伐赵国,包围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国派赵奢前去救援。善于用兵的赵奢带兵在离邯郸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装出不敢前去救援的样子,又利用秦国的间谍,给秦报信:赵军不敢出击。当秦军被麻痹以后,赵奢立即以两日一夜的急行军,将部队开赴至离阏与仅50里的地方,随后又派1万人抢占制高点。

秦军闻讯后赶来,赵奢令全军出击,借助有利地形,大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

此役,秦军遭受了自兼并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秦国的东进政策一时受挫。不过,这丝毫不能改变秦国兼并六国的决心。

公元前262年,秦攻韩的重镇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切断太行山上韩国上党郡通往新郑的道路,迫使韩投降。结果韩把上党献给赵国,引发了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

长平城在洛阳北东北一百公里处,是个拥有天险的坚固要冲,一向是赵国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当时派驻长平城的是赵国最有名的老将廉颇,在秦军攻破上党地区时,廉颇下令构筑防御工事,准备了十足的兵力及粮草,表现出一副持久战的架势。

秦国大军终于到长平城下,虽—再设法寻衅,但廉颇一概不理,使急于攻坚的秦国军队一时间也毫无用武之地。包围战进行一个多月,秦军已出现军需不足的危机。尽管昭襄王倾尽全力输出军援,但秦军的补给已越来越困难。

相反地,廉颇完全以逸待劳,他在长平城东侧建立了一个非常坚固的阵地,以巩固大军和首都邯郸城的联络,似乎打算即使一两年也绝不屈服。显然秦国在这次作战中已陷入了相当不利的形势。

秦昭襄王立刻召见范雎拟订对策。范雎主张与其攻坚,不如设法以政治手段由内部瓦解赵国的坚固防务。他认为要攻破长平城,必先设法使廉颇离职。范雎以精密的情报系统知道赵成王年轻气盛,对廉颇的保守战略深为不满,君臣之间常有龃龉。因此以大量金钱雇间谍到邯郸制造谣言说:“在赵国所有将军中,以赵奢最强,曾经击败秦国的无敌将军白起便是明证。现在赵奢已死,其子赵括继领,勇猛更胜其父,如果由他来领军,秦军绝不敢正视。如今长平的前线由老而怯战的廉颇镇守,不但已损失了副将赵茄等多人,军士战死者三四万人,廉颇怕死,一点也没有雪耻复仇的打算。”

缺乏经验的赵成王立刻阵前换将,派出年轻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准备在长平和秦军一决生死。

公元前260年,赵括走马上任。他一反廉颇原来的部署,更换将官,还撤除了防御工事,、准备出城攻击秦军。

秦国听说赵括替代了廉颇,立即暗地里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龅为副将。白起是当时秦国最骁勇善战的将军,而且作风凶狠,杀人不眨眼。秦廷同时命令全军:“如果谁泄露白起为将,斩首!”

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先用诱敌之计,故意打败仗。赵括自以为得意,出兵追击。这时白起派出两支精兵包抄赵军的后路,将赵军切成两段。白起又派5000骑兵进攻赵军的阵地,赵军被分割包围,粮道也被切断。赵军临时筑起壁垒自卫,等待救兵。

秦王为秦军包围赵军的捷报弄得兴奋异常。他亲自来到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征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丁,组成军队,调到长平战场东北面的高地,切断赵国的援兵和粮道。

数十万赵军被困在壁垒中不敢出战。饥饿一天天夺取着赵军的生命。从七月至九月,赵军46日无粮,兵士互相残杀,拿人肉充饥。赵军企图突围,可秦军如铜墙铁壁般地将其团团围住,杀不出去。绝望之下,赵括亲自率领一队精兵拼死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

主帅一死,赵军迅即瓦解,40多万人向白起投降。白起嗜杀成性,他担心赵军的40万降卒不易统辖,会寻机造反,就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只留下240个小孩放回赵国。放回之前又将这些孩子割耳、截肢弄成残废,让他们回去宣扬秦军的“声威”!

世界历史大事记

公元前260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约元前273—前232年在位)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征伐东印度濒临海边的羯陵迦(今印度奥里萨邦)。战争毫无意外地以胜利而收场,可是,残酷的杀戮和不断蔓延的饥馑和瘟疫,却使得这位才继位不久的年轻君主重新审视起战争的意义,在一个摩崖诏书中他写道:“15万人从那里被掠走,10万人被屠杀,而且还有比这个数目大许多倍的人死亡。”

这一年,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和统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正在加紧争夺东部地中海和爱琴海的霸权,塞琉古王安条克二世(前261—前246年)联合马其顿共同对埃及作战,取得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凯勒叙利亚和奇里乞亚的西部。马其顿在科林斯战役中击败埃及海军,海上霸权转移到马其顿人手中,这次战争,史称第二次叙利亚战争。

延伸

赵括何许人?他是赵国著名将领、曾指挥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的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跟随父亲读兵书,学了一整套兵法,理论上颇有造诣,有时连赵奢也辩不过他。他也因此自视很高。其实,赵括不过是一个空谈家。这一点,赵奢也早就看出来了。他曾对妻子说:“用兵,关系到生死存亡,赵括却说起来很容易,夸夸其谈。我看今后赵国不用他为将则已,如果用他为将,断送赵军的一定是他。”

现在赵王真的要起用赵括做大将了,知道底细的丞相蔺相如极力反对。他对赵王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在实际中灵活运用兵法,不可做大将。”赵王不听。赵括母亲也赶紧去见赵王,她对赵王说:“赵括与他父亲不同,赵奢作大将和部下相处得很融洽,得到赏赐都分给部下共同享用,接受了命令,就一心一意为公,顾不得家里的事。而赵括呢,一旦做了将领,就会盛气凌人,自以为了不起,对下属毫不关心,大王赏赐的金银财宝,都会拿回家里藏着,准备购买田地房屋。赵括哪比得上他父亲哪,请大王不要派他去领兵打仗,免得危害国家。”难得有如此识大体、明大义的母亲,可是偏偏赵王不理会,仍然固执己见。于是赵母只好请求说:“如果赵括出了差错,请不要牵连我们全家。”赵王应允了。

【本章完】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