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天空下,刘辩这被折腾的心惊胆战、提心吊胆;蔡质顶着压力东奔西走,身心俱疲;蔡邕同样也没有过上两天平静的日子。
王甫等人得到蔡邕上奏的消息,猜测蔡邕定然不会说啥好话,所以一直想得到那卷奏书,看看蔡邕意欲何为。
本来是想直接偷看的,但是自从那天退朝之后,汉灵帝情绪一直都不太好。所以他也不想看蔡邕的奏书中到底说了哪些事情。只是把奏书锁在了一个盒子里。
在这种严防死守之下,王甫他们并没有得手。
直到调整了一天情绪,汉灵帝才有心思把诏书拿出来看一看,王甫他们才开始准备偷看计划。
汉灵帝看到奏书第一部分就是弹劾宦官的。他表示非常无奈。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害怕蔡邕的教训。因此,哪怕他对于这个提议不是很放在心上,也依然不敢忽视这一份奏书。
于是,看完第一段后,他依然耐心的读了下去。
往后继续读完整本奏书,汉灵帝发现其他的内容还是挺有借鉴意义的。
所以他决定把这本奏书收好,以后时不常掏掏出来看看,没准可以对他将来的计划有所帮助。
但是,由于开篇第一段就是针对宦官的,汉灵帝看着有些闹心,同时也明白这个东西不能让那帮太监们看到,以免坑了蔡邕。
因此,他干脆直接把这一扎奏书分为两半。前半部分弹劾宦官的内容他干脆就直接扔到火堆里烧了。
剩下的内容汉灵帝觉得没有再锁起来的意义了,所以就视若珍宝般的把绑书简绳子打了个结儿,之后妥善的保存起来。
汉灵帝这么做,防范效果比起历史上效果好了许多。
同样是答应蔡邕的暗示,守住秘密。
历史上的汉灵帝虽然也很警惕,但是上个厕所的功夫就被曹节把奏书顺走偷看了。这一次汉灵帝的做出了更像是一个正常人的操作。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汉灵帝刚把这竹简扔到炭火盆里。外边就疯传刘辩的院子里闹了蛇患。
惊得汉灵帝立马派人去帮忙,自己也快步向着那边快速赶去。
中常侍曹节趁此机会溜入汉灵帝的书房,翻找蔡邕的奏书。
这个蔡邕平时就跟他们非常的不对付,因此他们笃定这份奏书里有对他们不利的消息。再加上汉灵帝,对于这本奏书保护的尤为严密,就更加加深了他们的这种想法。
等了这么久才有机会来看看,他们早就急不可耐了。
进了书房之后,曹节一阵翻找,终于找到了蔡邕的奏书。
不过看着这被剪成两段的奏书,曹节有些迷茫。
毕竟,在这起“密室撕奏书”案子中,唯一的嫌疑人是他惹不起的哪一位。
可是以汉灵帝习惯,绝对不可能会毁坏蔡邕的奏书。
手中铁一般的证据和脑中的固有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使得曹节在某一刹那都有一种错觉,怀疑是不是自己刚刚被鬼上身,把另一半给烧了。
想到这里,他的鼻尖忽然飘过一股熟悉的焦糊味。
虽然只闻到了一缕,但是他十分笃定这种源自于燃烧皮料的味道不会闻错。
之所这么自信,是因为对这个味道太熟了,他自己曾经经常烧过相关的东西。
曹节他们每天都会收集很多的消息,在汉灵帝命毕岚把纸张改造好之前,用竹片作为记录载体十分常见,竹简更是记录大段消息的主力军。
有些消息见不得光,每当他看完,记在脑子里之后就会销毁证据。销毁证据的最佳途径往往都是把东西直接烧掉,实在不放心也可以先粉碎再焚烧,保证谁来了也没法恢复数据。
烧竹简的时候偶尔就会有这种味道,因为有些书简是用皮革编在一起的。
顺着这个思路,曹节快步走向了碳盆之前,看见了烧的差不多的另一半奏书。
曹节丝毫不带迟疑的,拿起炭盆旁边用于拨拉木炭的一个大号夹子把这半截奏书掏出来看了看。
虽然有些地方字迹已经被烧得模糊不清,但是也能够看出蔡邕凭借着洛阳的意象试图弹劾他们。
光这一点,他们就无法接受。
既然无法愉快的共事,那就只能送你离开千里之外,让你无声黑百了。
曹节把书简扔回火盆里放任他继续烧,然后小心翼翼把东西复位,带着查探到的消息回到他们的阵营中。
经过短暂的商议,他们把消息传到了宦官小圈子里,志同道合之辈越来越多,甚至宋典都在其中露了脸。
正是因为宦官们齐心协力,才有了之后能够顺利掩护刺客进皇宫以及放火和买通宫女等计划。
当然,逼走刘辩只是他们顺便的,或者说是他们联合的投名状。
如今他们的头号大敌是蔡邕,其次才是“专心打压王甫集团”的刘辩。
为了找到理由,他们也是绞尽了脑汁。
最后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合情合理的计划。
首先他们利用了蔡邕与司徒刘郃不和,蔡邕的叔父卫尉蔡质又与阳球关系不好这一细节,勾引双方产生摩擦。
阳球虽然和一样刘郃也是程璜的“女婿”之一(同样也是搞死王甫等人的主力之一。)但是他内心不齿与之为伍。
只不过为了掏空宦官老底,他需要先装孙子,装作与刘郃一伙。(刘郃也是这么想的。)
因此,蔡质办案求到阳球这里的时候阳球直接冷言拒绝,并且直接点出他是因为蔡邕与自己“姐夫”刘郃的关系,以及自己与蔡质的矛盾。
气的叔侄俩直接跑到汉灵帝哪里大闹了一阵子,分别弹劾刘郃与阳球。
不过汉灵帝这几日正因为儿子的处境上火,根本没搭理他们。
仅管没有得到汉灵帝的处理,但是消息却很快就传遍了洛阳。为接下来的陷害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