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4. 第三十三讲 好借不好还的荆州
设置

第三十三讲 好借不好还的荆州(1 / 1)


孙权下定决心要联刘抗曹,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精兵赶往前线。此时最着急的莫过于刘备,可以用“心急如焚”来形容。因为曹军不断紧逼,而东吴那边一直没有消息。正当刘备一筹莫展时,周瑜率军到了。

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终于等到了周瑜,刘备心里总算暂时安顿下来。他见到周瑜,直接问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便是周瑜带了多少兵马。周瑜如实说带了三万人,刘备听到这个数字,刚刚安顿的心情又生波澜,面对来势汹汹曹操几十万大军,这点兵实在太少了。尽管周瑜信心满满,刘备顿时感觉到前途暗淡。

赤壁之战就这样拉开帷幕,关于这场以少胜多的杰出战例,国人可谓家喻户晓,很大原因在于《三国演义》将这场战争描述得相当精彩。“连环计”“苦肉计”“反间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但实际上,除了蒋干曾经到过周瑜处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虚构。

赤壁之战看上去轰轰烈烈,过程并不复杂。曹军从江陵顺江而下,孙刘联军从樊口逆流而上,双方在赤壁(今湖北赤壁)附近打了一仗,初战孙刘联军取胜。曹军不得不停止前进,把战船停靠在长江北岸的乌林(今湖北洪湖),双方进入了对峙阶段。

虽然曹军和孙刘联军初战不利,但这并没有影响曹操的好心情,他觉得以自己的实力,击败对岸的敌人只是时间问题。兴致不错的曹操,在乌林与诸将宴饮时,写下了著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瑜的心情却有些糟糕,长时间的对峙对于他来讲并非好事,毕竟曹操兵多将广,又吞并了荆州,后勤保障没有问题,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曹军渐渐适应南方气候和水战,会变得更加难以对付。

所以对周瑜来讲,最好的方式是速战速决。他发现了曹军有两个非常致命的弱点,一是曹军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战斗力大为削弱。二则曹军不善水战,此时正值寒冬,北风劲吹,战船颠簸,曹军将所有战船连在一起,宛若平地一般,表面上看有利于曹军作战,但实际上为周瑜采用火攻创造了条件。

最好的取胜方式无疑是火攻,周瑜部将黄盖提建议说:“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心中也是如此盘算,但火攻虽好,如何才能接近曹军把船点着呢。黄盖又献一计——诈降。周瑜首肯后,黄盖连夜写信给对岸的曹操,假称自己要率军投降。

面对黄盖的投降请求,一向多疑的曹操居然全盘相信。这很大原因在于曹军一直以来所向披靡,无人敢与之抗衡,荆州之主刘琮等都闻风而降,曹操想黄盖等人也被吓破了胆,于是没有产生太多疑心。

黄盖准备了战舰数十艘,装满了柴草,又浇了油,蒙上篷布,浩浩荡荡驶向对岸。曹军这边毫无戒备,一心想着接应前来投降的黄盖,没想到黄盖的船队驶近后一起放火,火借着强劲的东南风,迅速蔓延到岸边,曹军的船连在一起,难以独立逃脱,顷刻间战船和军营全部起火,曹军瞬时大乱,不是被烧死,就是被淹死,周瑜的水军则全线出击,大举反攻,曹军彻底被击溃。

曹操领着残兵败将从西北逃走,经过泥泞不堪的华容道向江陵退却,期间狼狈不堪。到了江陵后,暂时喘了口气,但他已无心收拾这个烂摊子。让曹仁、徐晃收留部队留守江陵,经过襄阳时,又令手下乐进镇守襄阳,自己则头也不回地撤回了北方。

不可一世的曹操为何会遭遇赤壁惨败?最重要原因应该是轻敌冒进。曹军在平定北方时相对顺利,所以觉得自己可以纵横天下,难遇敌手。南征之后,刘琮投降,一切显得非常顺利,这更让曹操感觉良好,好到有些忘乎所以。

但毕竟曹军多为北方人,论水战尚不是孙权的对手,如果能依照贾诩建议,对孙权采取怀柔政策,集中精力消灭刘备,恐怕会是另外一个结局。但曹操却选择继续东进,直接威胁到孙权安危,孙刘联合殊死一搏,加之运气又站到了对手一边,曹操最后只能吞下惨败的苦果。

曹操失败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郭嘉的早亡。郭嘉是曹操最为信任的谋士,他的谋略水平的确对得起曹操的信任。当年曹操战吕布,深感疲惫,准备撤军,郭嘉力主坚持再战,最后终灭吕布。曹操在官渡大战袁绍,有人提出袁术、孙坚会偷袭许昌,郭嘉认为问题不大,应该安心与袁绍作战。曹操远征乌桓,担心刘表会背后插刀,郭嘉认为刘表只是个“座谈客”,不足为虑。事实证明,郭嘉的分析都得到了应证,可谓神机妙算。但就在刘备遇到诸葛亮同一年,郭嘉却因病去世,如果郭嘉不死,曹操是否会遭遇大败不得而知。据《三国志》记载,曹操赤壁败退后,曾经非常痛心地说:“郭奉孝在,不使孤如此。”

这当然是后话,历史从来没有假使。曹操前脚离开江陵,周瑜、刘备就已经兵临城下。江陵是南郡的治所,南郡则是荆州的腹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占据江陵,向北可威胁襄阳,进而打开北进的道路,向西可攻取益州,向东则可以屏障江东,如果不占据南郡,对孙权而言,赤壁大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因为盘踞在此的曹军可以随时攻击吴地。

正因为如此,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江陵。曹操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个战略支点,留下曹仁、徐晃等大将坚守。周瑜赶到江陵后,将军队驻扎在长江南岸,与曹军隔江而望,并没有急于动手。他听取手下大将甘宁的建议,让甘宁率军沿江而上,抢占了夷陵(今湖北宜昌),扼住荆州西大门和进入蜀地的关口,伺机实现对江陵的合围。

曹仁为了确保江陵的外围安全,派兵前往夷陵攻击甘宁。甘宁兵寡不支,此时周瑜面临重要抉择,是分兵救援甘宁还是固守。如果分兵,曹仁渡江来袭恐怕很难坚守,如果不救,失去夷陵将对整个战局产生不利影响,也容易造成士气低落。在后来成为东吴名将的吕蒙的建议下,周瑜亲率军队直扑夷陵,与甘宁里应外合杀退了曹军。

夷陵之战取得大胜后,吴军士气高涨。周瑜回师江陵,一鼓作气率军渡过长江,对江陵发起了总攻,周瑜身先士卒,在作战中被流矢击中,但装作浑然无事,坚持战斗。在周瑜所部的猛烈攻击下,坚守江陵的曹仁渐渐感到不支,在顽强坚守一年多后,被迫弃城而走,周瑜取得了至关重要的一胜,江陵成为了孙权的势力范围。

刘备此时又在做什么呢?虽然赤壁之战名义上是孙刘联盟,但刘备整个过程中几乎寸功未立,本来想到江陵好好表现一下,他主动请缨渡过长江攻击曹仁,但一如既往又吃了败仗,只好跑回了江南。

不过这对刘备并非坏事,在周瑜和曹仁死拼时,刘备却南下先后占领荆南四郡,这四郡分别是武陵(治所在今天湖南常德)、长沙(治所在今天湖南长沙)、桂阳(治所在今天湖南郴州)、零陵(治所在今天湖南零陵),这四郡地处偏僻,大多是贫苦之地,原来太守的实力很有限,所有没有费刘备太多力气,《三国志》上说:“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三国演义》中将刘备占领四郡称之为“偷取”,实际并非如此,刘备占领四郡应该是完成孙权和周瑜交办的任务,周瑜或许认为刘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如让他去平定四郡,这四个郡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没有太多的战略意义,即使刘备占据后不交出,也无关大局。

刘备深知此点,困守四郡不会有太大发展。在周瑜击败曹仁占据江陵之后,他迫不及待请求周瑜分给自己一块地盘,以便能够立足。周瑜觉得一点地方不给刘备,似乎也说不过去,就将一块不大的地方给了刘备,这个地方叫做“油江口”,刘备后来改名“公安”(今湖北公安)。虽然作为孙刘联盟中的一方,得到这样的待遇,看上去有些憋屈,但就贡献度而言也算得上公平,刘备只好暂时将就,毕竟还是在荆州找到一块立足之地。

此时的形势是这样的,孙权从西到东控制了夷陵、江陵、江夏一线,长江中游尽在掌握。曹操控制了荆州的襄阳和大部分北方,刘备只得到了一小块地盘——公安,荆南四郡虽然暂时掌控,但偏僻贫瘠且不稳定。刘备对此当然不甘心,但没有太好办法,毕竟以他的实力是无法与孙权抗衡的。

正在这时,孙权意外地将自己的妹妹许给刘备,孙权这样做并非畏惧刘备,更多的是为了笼络和监控,这位孙小姐不是省油的灯,据史书记载,她的性格颇像父兄,为人豪放,身边总有上百个侍女护卫,刘备每次见她都感觉忐忑不安,这位女中豪杰还从吴地带来不少随从,经常惹麻烦,孙夫人对赵云敬畏三分,刘备就让赵云替自己看住这位惹不起的孙夫人。

蛰居在公安的刘备,想起了自己的大舅哥,周瑜不肯给他地盘,他只能向周瑜的老大去讨要。公元210年春天,刘备到京口(今江苏镇江)面见孙权,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求都督荆州”,也就人们常说的“借荆州”。说准确点是借南郡,刘备的理由是周瑜给的地盘太小,自己人多而无法安置。

周瑜听说刘备面见孙权,要求借南郡。最直接的反应是大怒,毕竟江陵是用一年苦战打下的,为此自己还受了伤,怎么能如此轻易送给刘备呢。在周瑜看来,将南郡让与刘备,无疑与虎谋皮,于是他上书孙权,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徒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建议孙权软禁刘备,让他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然后把张飞和关羽分开,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让周瑜这样的将领把他们控制起来,带着他们作战,这样大事就可以成功了。如果随意分割土地资助他们,让他们三个人聚在一起,就如同蛟龙得到云雨一样,到最后就无法控制了。

周瑜的建议具有可行性吗?有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此时刘备在京口,孙权扣留他易如反掌。而在荆州,周瑜的军队对于关羽、张飞来说占有绝对性优势,制服关、张也非难事,这样做没有太大问题。

但也有人说这个建议不可行,软禁刘备不难,但制服关羽、张飞无疑是痴人说梦,关、张死忠于刘备,他们得知刘备被软禁,一定会殊死一搏,怎么会甘受周瑜掌控,到最后很可能两败俱伤,最终让曹操趁虚而入。

孙权大概倾向于后一种意见,再加上鲁肃等人的反对,他最终拒绝了周瑜的建议。周瑜听说自己的建议被拒,立即赶到京口去见孙权。他见到孙权后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战略建议——领兵平定蜀地。具体来说是请求孙权批准自己和孙瑜,也就是孙坚弟弟孙静的长子一起伐蜀,灭了刘璋再灭张鲁,然后联络马超,让孙瑜留守益州,自己与孙权出襄阳威逼曹操,如此“北方可图也”。

孙权同意了周瑜的建议,周瑜从京口启程回江陵,不料走到巴丘(今湖南岳阳)一病不起,很快就命归西天,时年只有三十六岁,可谓英年早逝,天妒英才。周瑜之死,完全是自然死亡,与《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没有关系,那个传奇故事应是杜撰而成。

周瑜死后,鲁肃继任他的位置。鲁肃一直是坚定的联刘抗曹派,他上台后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京口交易。《三国志·鲁肃传》说:“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正是在鲁肃的坚持下,尽管有不少人反对,但孙权还是同意把南郡借给了刘备。对此曹操也大感意外,据说听到这消息时曹操正在写字,居然一惊之下把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

这场交易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刘备,刘备不顾安危,只身到京口,成功借取了这块战略要地,这也奠定了刘备发家的基础。没有南郡作为基地,以后进取益州,平定汉中,继而能三分天下,简直不可想象。当然,孙权也不是没有得到益处,一方面巩固了孙刘联盟,使得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刘备为自己看家护院。

很快孙权就想对刘备发号施令,他派使者和刘备说,要求他组织兵马进攻蜀地。对于孙权这个要求,刘备内部意见不统一,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趁此发兵攻打西蜀,如果能攻而占之,可以极大拓展生存空间,而有些人认为这是孙权的阴谋,是想让刘备当炮灰,如果无法攻占蜀地,到时候很有可能进退失据,又会沦落到居无定所的局面。

刘备觉得后面的意见有道理,所以予以婉言谢绝。孙权也不好来硬的,既然刘备不准备出力,那只能自己干。他派孙瑜进军江陵,意图伐蜀,看上去是想将周瑜的战略进行到底。已经在南郡站稳脚跟的刘备,此时决定不再一味妥协,要想办法阻止孙瑜西进。

当然,刘备此时的实力还无法来硬的,他先是编了一个孙权可以接受的理由,说自己和益州之主刘璋都是皇室之后,目标都是匡扶汉室,如今要对刘璋兴师问罪,自己深感不安,汉室皇亲之间同室操戈,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希望孙权看在自己的薄面上,不要发兵攻蜀。

刘备不仅停留在口头上,他同时做了有针对性的部署,摆出一副不让吴军过境的架势,孙权看到刘备不含糊,心里也不是很有底,依自己的实力固然可以战胜刘备,但北边还有曹操一直在虎视眈眈,和刘备搞个两败俱伤,必定为曹操所趁,想来得不偿失,所以下令孙瑜撤兵。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