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4. 第十一讲 犯大汉者虽远必诛
设置

第十一讲 犯大汉者虽远必诛(1 / 1)


景帝驾崩后,中国历史非常著名的一位帝王——汉武帝刘彻走上了历史舞台。刘彻的生母叫做王娡,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

王娡的母亲是七个异性王中最早造反的燕王臧荼的孙女,名字叫臧儿。臧儿先将自己的这个女儿许给了一个姓金的普通人家,后来听算命的说,王娡是大富大贵之人,臧儿对这桩婚姻感到很是后悔,便想让王娡离婚,但金家不肯,于是臧儿想法设法将王娡送进了太子府,没想到她被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看上,接连生下三女一子,其中的男孩就是汉武帝刘彻。

王娡虽然很受景帝宠爱,但她并非当朝皇后,只是一位“夫人”,这注定刘彻登上皇位的路途不会一帆风顺。

起初刘彻最大的威胁是梁王刘武。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先后生了二男一女,兄弟俩是景帝刘启和梁王刘武。女儿叫做刘嫖,也称长公主。

景帝和自己弟弟刘武关系很好,从小形影不离,在一次宴请梁王刘武的酒宴中,景帝有些喝高了,情不自禁对刘武说:“等我百年以后,就把皇位传给你。”当时窦太后和刘武都感到有些吃惊,但也没太往心里去,只当做是景帝的醉话。

七国之乱中,刘武奋力拼死抵抗,体现了对皇兄的绝对忠诚,为最后平息叛乱立了大功,窦太后心里渐渐有了这方面想法。刘武在自己封地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外出的礼仪搞得很隆重,表现得很高调,似乎也在为当皇帝做热身。

这时候,朝中的大臣袁盎等听到一些风声,他们向景帝陈明利害,坚决反对将皇位传给刘武,景帝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就不再提传位于刘武这件事。梁王由此感到很失望,失望之余做出一件蠢事,他派人去刺杀袁盎等人,但事情败露,刺客被抓后供出了刘武。景帝看在兄弟情分上,原谅了自己的弟弟,但从此不再信任他,刘武不久后在郁愤之中暴病而亡。

梁王对皇位的威胁解除后,与刘彻争夺皇位的是景帝其他儿子们。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但由于景帝的第一位皇后薄氏没有生下儿子就死了,所有景帝没有嫡子,这就意味着这十四个儿子都有可能成为太子,这样的情形下,最占优势的是长子刘荣。

果不其然,景帝把刘荣立为太子,同时封刘彻为胶东王。刘荣最后之所以没有登上皇位,问题的根源出在他母亲栗姬身上。

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栗姬的面前,抓住了这个机会,刘荣继承大统基本是板上钉钉。这个机会就是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许给刘荣,意思不言自明,是想让自己的女儿将来能成为皇后。栗姬如果答应这门亲事,就建立起与长公主、窦太后之间的紧密关系,而景帝非常尊重自己的母亲和姐姐,如此这般,刘荣登上皇位应无太大问题。但出人意料,栗姬竟拒绝了这门亲事,也无从知道她是如何想的,但从此长公主与她结下了梁子。

长公主一直很喜欢刘彻,在被栗姬拒绝后,又想着把陈阿娇许给刘彻,这对王娡来讲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她立即表示愿意结亲,唯一的障碍是陈阿娇比刘彻大几岁,景帝因此开始不太同意。长公主就当着景帝的面问刘彻是否愿意,尚处年少的刘彻说:“如果能娶阿娇为妻,我一定要造一所金屋给他。”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景帝一看你情我愿,也就不再阻拦,长公主和王夫人成为了儿女亲家。

据历史记载,栗姬的嫉妒心比较重,在后宫人缘比较差。所以景帝虽然立了刘荣为太子,但迟迟没有立栗姬为皇后。景帝担心自己死后吕后专权一幕会重演。正在纠结之即,长公主站了出来,她抓住一切机会为刘彻说好话,长公主对弟弟的影响非常大,同时景帝觉得刘彻确实聪明可爱,在权衡许久后,景帝决定废掉刘荣的太子之位。

不久,景帝立王夫人为皇后,刘彻为太子,原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刘彻就这样在皇位之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皇位继承人。成为太子后,景帝非常重视对刘彻的培养,请来丞相卫绾做刘彻的老师,青少年时代的刘彻非常爱学习,这为他以后的治国安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景帝驾崩后,刘彻登上皇位,开始他波澜壮阔但又众说纷纭的一生。刘彻登基时是十六岁,他的父亲和爷爷给他留下相当不错的家底。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新皇帝也如此,刘彻刚登上皇位,就显得与众不同,下发的第一道诏书要求各地推举贤良之士,来辅助自己成就一番伟业。接着对人事做了调整,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不少举措是要推崇儒家,这遭到了自己祖母窦太后的反对。

窦太后本来很少干预朝政,但她对一件事很敏感,即“好黄老言,不说(悦)儒术”,窦太后对他夫君也就是汉文帝所奉行黄老无为政策很推崇,对儒术非常反感,所以对武帝一些做法有些意见。

此时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提议朝中的事情索性不要告诉窦太后。这一下子捅了马蜂窝,窦太后知道后大怒,她迫使武帝罢免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把上书的赵绾和郎中令王藏关押起来,这两人后被逼自杀。窦太后从被立为皇后开始,历经三朝,已经四十多年,在朝廷里根基很深。胳膊拗不过大腿,汉武帝只能暂时退让,等待时机。

公元前135年,历经三朝的窦太后去世,刘彻终于可以自己说了算了,他立即下令将自己祖母安插的大臣罢免,并清除了其党羽亲信,任命自己信任的人担任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重要职位。解决了人事问题后,武帝准备挥开膀子大干一场了。

武帝首先要解决的是统治思想问题。通常来讲,一个王朝用什么样的思想进行统治,与面临的形势时局密切相关。秦朝推行的是法家思想,推崇暴力和刑罚,这使得秦朝在战国乱世中得以强大,并最终灭掉了六国,但统一天下仍然沿用这样的统治思想,致命缺陷便凸显出来,这也是导致秦帝国过早灭亡的重要原因。

汉朝初建,整个王朝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医治战乱创伤,稳固大汉统治,所以高祖、文帝和景帝时代,基本上采用“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方略,不让过多的国家行为干扰百姓生产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瞎折腾”,这种思想实质上是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在当时被叫做黄老学说。

基于黄老学说所构建的治理模式,在当时非常有效,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但是随着战争创伤的抚平,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诉求出现了多元化,社会情况变得非常复杂,出现了统治隐患和危机。所以黄老学说很难继续一成不变地维系下去。形势的发展要求必须要从“无为”转向“有为”,采取积极措施维持良好的统治秩序。在景帝时代,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到了武帝时代,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武帝登基后,便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开始调整统治思想,但却遇到了祖母窦太后的阻挠,等汉武帝终于可以说了算后,很快就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

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一位叫做董仲舒的读书人作为贤良被推举参加对策,他本身是以研究《春秋》而著名,自然要站在儒家的立场上说话,武帝策问三次,他对策三次,这三次对策文字,形成了著名的《举贤良对策》。

在对策之中,董仲舒最吸引武帝的是“大一统”的思想。董仲舒认为,《春秋》里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是适应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思想也必须大一统,统一到哪里呢?董仲舒建议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视为“邪辟之说”,予以禁止。只有这样,才能用统一思想规范社会,每个人都不会因想着天上掉馅饼而铤而走险,大汉的统治才能够稳固。

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当然,这八个字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全都被抛弃,它的真正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儒家为核心,融合诸子百家思想,满足大一统国家所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

不过在武帝时代,董仲舒虽然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得到了武帝的认可,但并没有完全落实在治国策略之中,而是更多地把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倡导,从具体治国举措上,武帝还是比较务实的。

首先从他的用人上可以看出,班固曾经罗列汉武帝重用的一批人才,包括公孙弘、卜式、倪宽、李延年、桑弘羊、张骞、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等,其中能够称得上儒学出身的,只有公孙弘、董仲舒和倪宽,而三人中,董仲舒的儒学素养远超于公孙弘,而且比公孙弘年轻二十一岁,但是武帝认为公孙弘更为实干,加以重用,让其官至宰相,而董仲舒,虽然学问更高,并提出了一系列学说,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从武帝的治国套路上看,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通过武力开疆拓土,这些也都不是按照儒家行事,所以,后世把武帝的治国策略归结为“外儒内法”,或者也可称之“儒表法里”。

虽然如此,武帝看到了儒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维护皇权方面的重要作用,他由此采取了一系列提升六经和儒学地位的举措,比如设立了太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国立大学的历史可以由此追溯。又如在如何选拔人才的问题上,武帝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建立了由察举、太学、征召等形式组成的选人机制。

钱穆先生在《中国政治制度得失》中对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做过一番论述:“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成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钱穆先生认为由这些人组成的政府,不能叫做贵族政府,或者军人政府或资本主义政府,而应该叫做“读书人政府”。而这些读书人中涌现出一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人才,为西汉的强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决了统治思想问题,紧接着武帝推出一系列内政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核心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最重要的措施是颁布了“推恩令”,这个命令直指分封制。自西汉建立伊始,各诸侯国成为中央政权的威胁,“七国之乱”后,景帝采取一些方法,使得藩王对中央的威胁有了较大削弱。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推恩令”。

推恩令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规定诸侯国除由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恩将其他诸子在原封地封侯,新封的侯国不再受国王管辖,直接由各地郡县来管理。这表面了给了诸侯王更大的权力,可以加封其他儿子,但实际上是将一个大的诸侯国变成了一个个小的侯国。诸侯王一般都是妻妾成群,子孙满堂,开了这个口子以后,这些子孙都会要求封侯,诸侯王很难拒绝,子孙越多,恩就越推越广,王国就会越发缩小,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权力基本被剥夺,说到底,这是一个“釜底抽薪”的策略。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不仅彻底消除了藩王对中央的威胁,还落了个“推恩”的好名声。

诸侯割据的危机消除后,武帝可以腾出手解决外患了。西汉最大外患无疑是匈奴,自从汉高祖白登之围后,西汉对匈奴奉行和亲政策,虽然有些小的冲突,但大体上北部边境还算安稳。不过这份安稳的背后,却夹杂着一份屈辱。

在刘邦去世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吕后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原以所有,易其所无。”意识是说:“我生于北方草原,有几次来到汉匈边境,很想到汉朝去看看。你现在是单身,我也是单身,都很寂寞,我们为什么不能结为夫妻呢,我们彼此交换有无、互相取悦?”这封像是“情书”的信件,字里行间显得相当不敬,充满了一种调戏和侮辱之意。

吕后认为受到了奇耻大辱,想出击匈奴。自己妹夫樊哙主动请缨,愿率十万雄兵出击匈奴。但中郎将季布指出刘邦当年在与匈奴之战中未占得便宜,不得已采纳刘敬的和亲建议,才换取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如今汉朝的军事实力依然不及匈奴,还是宜继续和亲为上。

吕后思量后觉得季布说得有理,汉朝的实力确实不足以与匈奴对抗,所以只能先忍着,她命人回了一封信说:“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说自己已经年老色衰,走不动了,不足以侍奉单于,现在只能送“御车二乘,马二驷”用作陪伴单于的座驾。实际上是低声下气的婉言拒绝。单于笑纳之,表示歉意,“因献马,遂和亲”。

经过文景之治,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武帝如今有了解决外患的本钱,他下决心要洗刷前耻。

虽然下了决心,但武帝没有贸然发动进攻,他从匈奴人那里听说,有个国家叫做月氏,这个国家的人原来生活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后来在匈奴的攻击下被迫西迁,月氏由此恨透了匈奴,一直想复仇,但又担心自己实力不济。

武帝听到这个讯息,就想派人去与月氏联络,联合夹击匈奴。武帝下令招募出使之人,一个叫做张骞的郎官愿意去冒这个险,汉武帝令他率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联络月氏。

在汉朝和月氏之间,大片的区域被匈奴控制,张骞和随从走到这里的时候,被匈奴人发现并扣押,这一扣就是十几年,匈奴单于对他还算不错,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娶了一个匈奴老婆。但张骞一心向汉,一直等待着能有逃跑的机会。苦苦地等待了十几年,终于等到了一个良机,他和自己的随从甘父成功逃脱。

逃走后的张骞并没有向东南返回汉朝,他牢记自己的使命继续西行去寻找月氏,先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过汉朝比较强大,所以对张骞很友好。张骞请求大宛国王护送自己到月氏。经过一番波折,张骞终于到了月氏,如今月氏人定居在妫水流域一带,这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月氏人在这里安居乐业,建立了“大月氏”国,对报复匈奴早已没有兴趣。

张骞住了一年多,觉得说服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已没有可能,于是决定返回长安。回程虽然改变了路线,但他还是被匈奴人抓住了,不过这次还算幸运,过了一年,由于匈奴发生内乱,张骞带着自己的匈奴媳妇和甘父顺利逃脱,历经千辛终于安全返回长安。

张骞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是他在西域住了十几年,所见所闻甚多,回到长安后,他把这些见闻讲给武帝听,武帝觉得很新奇,顿感大开眼界,非常想联络这些国家,但由于匈奴横亘在中间,暂时没有太好办法。

七年以后,在取得对匈奴的阶段性胜利后,张骞向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人攻击匈奴,武帝同意了他的建议,张骞此次出使与上次不可同日而语,规模要大很多,这次,张骞顺利到达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一带,但正赶上乌孙闹内乱,乌孙人不愿与匈奴为敌。在这次出使中,张骞派诸多副使到了西域各国,建立了与这些国家的联系。

严格的说,张骞的两次出使都带有军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却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便是建立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直接联系,伟大的“丝绸之路”由此诞生,从此中原的丝绸、铁器、工艺品以及后来的纸张从这里传递到西方,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皮毛以及音乐、舞蹈和后来的佛教等进入中原,影响异常深远而又广泛。

武帝在张骞第一次出使后,一直等着好消息,左等右等却没有丝毫踪影,武帝决定不再等月氏而选择自己单干。公元前133年,北方边境要塞雁门一个叫做聂壹的富商通过大臣王恢向武帝献计,建议采用诱敌之计围歼匈奴,武帝采纳了他的计策,调集三十万大军,埋伏在马邑山谷,准备给匈奴出其不意一击。

聂壹出塞见到了军臣单于,建议他派兵攻击马邑,自己会里应外合,攻击所得都归单于。单于觉得有利可图,率兵十万向马邑而来,走到离马邑还有百余里的地方,发现牛羊遍地,但无人放牧,单于觉得很可疑,向附近一个汉朝的哨亭发动攻击,抓到一个汉朝官员,这个官员将汉军准备围歼匈奴的事情告诉单于,单于大惊,急忙退兵。汉军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最终一无所获。这个事件直接后果是匈奴断绝和亲,汉朝和匈奴和平局面濒于破裂,从此以后,匈奴经常进入内地侵袭。

既然撕破脸皮,武帝也就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在准备了几年后,公元前129年,他命令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和李广四位汉将各率一万人向匈奴发起攻击,汉匈战争正式打响。不过首次攻击并不顺利,除了卫青打了胜仗,略有斩获外,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和李广损兵折将,其中号称“飞将军”的李广还被匈奴人俘虏,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唯一取胜的卫青是武帝的小舅子。虽然贵为皇亲,但他的前半生过得并不容易,卫青出生低微,小时候给人放羊,成年后到平阳侯府当家奴,他的一个姐姐卫子夫也在平阳侯府,平阳侯府的女主人是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有次武帝去姐姐那里作客,在酒宴上,公主让卫子夫唱歌助兴,卫子夫人长得漂亮,歌唱得也很好听,武帝一下子就看上了卫子夫,将她带回了后宫,卫子夫很快为武帝生下一子,这是武帝首次得子,对她更加恩宠,卫青的命运从此得到根本的改变。

卫青长得一表人才,擅长骑射,武帝觉得他有将帅之才,对他格外器重,第一次对匈奴出征让他统领一路兵马,为此朝中大臣颇有微词,认为卫青上位完全是靠裙带关系,但首战卫青就用战功封住了这些人的嘴。从此卫青的命运就与抗击匈奴紧紧联系在一起。

据《史记》记载,卫青曾七次出击匈奴,其中第四次出击时,他率军抓住了匈奴右贤王麾下小王十余人,俘虏一万五千余人,牲畜几百万头,大获全胜。武帝得到捷报,兴奋得都等不及卫青回到朝廷,派人到军中封卫青为大将军。

卫青不仅仗打得好,也很会为人。一般来讲,像他这样,自己军功累累,姐姐又受皇帝宠爱,很容易骄傲自大,甚至飞扬跋扈,但卫青始终谦逊低调。武帝曾经打算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侯,卫青婉言谢绝,他说,之所以打胜仗,是因为陛下的神武和将士的浴血奋战,自己儿子不配享有这样的恩宠。武帝于是将与卫青一起作战的将军封侯加爵,这样的做法不仅使武帝更加信任他,他手下的将士也更加卖命,同时让其他公卿大臣对他敬仰三分。

正当卫青被胜利光环所笼罩的时候,一位年轻将军横空出世,耀眼的光芒甚至盖过了卫青。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卫青除了卫子夫以外,还有个姐姐叫做卫少儿,霍去病就是这个姐姐的儿子。霍去病从小习武,成年后正赶上卫青第五次出兵匈奴,武帝觉得霍去病不错,就让卫青带着他历练一下。霍去病首战就不负重望,率领八百骑兵,深入敌境,不仅斩首两千多匈奴兵,还斩杀单于的一个叔祖,生擒了单于的一个叔父,战绩卓著,武帝听说后很高兴,封他为“冠军侯”。

又过了两年,霍去病再度率军深入敌境,最远到达祁连山,又是大获全胜,斩首俘虏众多,不仅俘虏了匈奴五个王,还俘虏了单于的老婆,霍去病的胜利,使得西汉从此以后控制了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得以真正开通,但对匈奴人来讲,却是损失重大,有一首著名的匈奴歌谣,如此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这场大胜后,武帝更加信任霍去病,霍去病靠努力基本上可以与自己的舅舅平起平坐了。

两年之后,武帝命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大军,出击匈奴,舅舅和外甥终于可以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证明自己,卫青遇到单于主力,虽然重创敌人,但自己也损失不小,最后还让单于成功逃脱。霍去病却非常神勇,击败匈奴左贤王主力,一直杀到了今天贝加尔湖畔,俘虏斩杀大量的匈奴贵族和士兵,并且在狼居胥山举行了封神礼。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以后渴望抗御外敌将军们的梦想。这次霍去病风头似乎盖过了自己的舅舅。通过这一战,匈奴只好撤往大漠以北,彻底扭转了汉匈的力量对比,“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西汉从此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

武帝为了平衡两人的关系,设立了“大司马”的职位,这个职位可以与丞相平起平坐,武帝封卫青和霍去病同为大司马,此时霍去病才二十岁出头,能获得如此恩宠,是与他卓越战功分不开的。

非常遗憾的是,霍去病就像流星一样,在生命中最璀璨的时候滑落。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只有二十四岁。武帝非常悲痛,下令为他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葬礼,并把他葬在茂陵旁边。茂陵是武帝为自己修的陵墓,让霍去病葬于自己陵墓旁边,显示了武帝对这位“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年轻才俊的喜爱。

他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设计成祁连山的样子,因为霍去病曾在那里大破匈奴,以此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十一年后,卫青去世,武帝下令将其葬于霍去病墓旁,这对戎马一生的舅舅外甥终于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匈奴只是汉武帝出击的一个主要方向,除匈奴以外,武帝对南方、西南、东北先后出兵征战,南方主要攻击南越国和闽越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武帝征服了这个地区,并且控制了海南岛,设置了十个郡。

西南方主要针对云南、贵州、四川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就包括夜郎国,这个夜郎国王对汉朝没有概念,问汉朝的使者说,你们汉朝和夜郎相比,到底哪个大呢,“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由此而来。运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汉朝也征服了这个地区,设置了七个郡。东北方向是朝鲜,经过艰苦作战,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地区,设置了四个郡。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