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4. 第四讲 沙丘宫的阴谋
设置

第四讲 沙丘宫的阴谋(1 / 1)


秦统一天下后,嬴政在“文治武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总体上讲可圈可点,对于维护统一大有裨益,而且许多制度为后世提供了样板。如果秦始皇只做这些事情,那历史对他的评价应该积极正面。但是为什么一提起秦始皇,很多人脑海中会涌现出“暴君”这两个字,说明他还做了不少让人诟病的事情,这直接决定了他和秦帝国的最终命运。

首当其冲的是“焚书坑儒”。焚书,顾名思义就是把书烧掉。坑儒,就是活埋了一些读书人。这两件事情本不相干,但由于都涉及文化方面,因此被后人连起来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最早源头是在公元前213年的一次宫廷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又一次提出分封制的问题,秦朝的博士和现在的博士是不一样的,当时的博士是国家最高的学术研究员,地位很高,薪水很优厚,也经常被皇帝召见。

统一天下初期,这个问题曾经讨论过,最后始皇帝嬴政拍板采用了郡县制。这个时候淳于越旧事重提,不知道是想拍马屁还是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而且他的话说得比较重,大致意思是说商朝、周朝之所以长久,就是因为采取了分封制,如今采用郡县制,别看现在不错,一旦有危险,恐怕没人来相救。他最后下了一个结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些话说得有些刺耳,再往深琢磨,好像是说如不采用分封制,秦王朝便不会太长久。

这席话当即遭到宰相李斯的反驳,李斯痛斥这些儒家的读书人不能与时俱进,反而标新立异抬高自己,公然诽谤朝廷,如果不加以制止会损害皇帝的权威,扰乱帝国百姓的民心,从而引起国家的动荡。李斯的这顶大帽子扣得又狠又准,得到了嬴政的首肯。

李斯同时建议,为了不让这些人蛊惑人心,除记录秦国历史的《秦记》外,其他的历史记载统统予以销毁。除官方掌握用于研究的《诗》、《书》及诸子百家书籍外,其他的都必须上缴,由地方官员负责销毁。私下讨论《诗》、《书》的处以弃市的处罚,就是要惹来杀身之祸。焚书令下达三十日内尚未烧书者,处于黥刑并罚苦役,黥刑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刺字。

这次焚书的重点是传播思想的书,医药、卜卦、种树等科学方面的书不在焚毁之列。对于此次焚书,从它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是毁灭性的,毕竟焚毁的基本只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书,其中很多书还被政府图书馆收藏而幸免于难,相比于后来项羽火烧咸阳,这次影响还算有限。尽管如此,这起事件却在历史上遭到了最严厉的批判,因为这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对文化予以冷酷的否定和粗暴的摧残”,开启了一个极坏的开端。

焚书后第二年发生了“坑儒”,这和秦始皇生命后期追求长生不死有关。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嬴政找了一些自称会法术的方士,其中有两位叫做侯生和卢生。因为法术不灵找不到仙药,他们害怕秦始皇处罚就偷偷跑了。玩失踪并不要紧,关键是他们还散布了一些恶意攻击秦始皇的话,说嬴政刚愎自用,异常残暴,不可能得到仙药,这些话传到秦始皇的耳朵里,不由大怒,后果变得异常严重。

秦始皇生气在于,他非常信任这些方士,为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这些人非但没有提供不老神药,反而如此诋毁抹黑自己,是可忍朕不可忍,他下令将咸阳城的一些读书人抓起来,调查是否有过攻击皇帝的言论,把其中罪状确凿的四百六十余人全部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被处决的不单是道家的方士,还包括一些儒家的读书人。

始皇帝坑儒的做法遭到了自己长子扶苏的反对,扶苏说天下初定,以如此严酷之法处死这些读书人,担心天下会发生动荡。正在气头上的嬴政听不进这些劝说,反而一怒之下让扶苏离开咸阳,到北部边疆蒙恬的军队中担任监军,这道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王朝的命运。

焚书坑儒激起了读书人对秦朝的普遍抵触和反抗,也使读书人对嬴政恨之入骨,几千年也不放过。用柏杨先生的话说:“此后读书人把字典上所有恶劣的字句像炭火一样堆在了秦始皇头上。”

第二件事情是“大兴土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人民被血与火洗礼的过程,普通百姓是最大的受害者。秦统一后首先应该休养生息,让天下苍生获得喘息的机会,用现在的话就是“不折腾”、“少折腾”,但始皇帝嬴政注定是一个喜欢折腾的帝王,除了修长城外,他还修筑了另外两个庞大的工程——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阿房宫”位于今咸阳市东南十五公里处,《史记》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就是说殿上可坐一万人,殿下可竖立五丈(约11.5米)高的旗。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里也写到“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可见阿房宫规模之庞大。

前些年发掘出阿房宫的夯土基础遗址,经探测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420米,最高处高约7-9米,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阿房宫仅前殿就相当于三分二的故宫总面积,1992年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但严格意义上说,这座气势巍峨的宫殿实则是个“烂尾楼”,它开工于公元前212年,两年后秦始皇驾崩,工程便停了下来。后来为了满足先帝的愿望,秦二世又下令恢复修建,不久大泽乡起义爆发,在是否继续修建这个问题上朝廷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秦二世被赵高杀害后,整个工程彻底停工。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

骊山陵墓是秦始皇最后的归宿之地。据《史记》记载,嬴政即位后不久,开始筹划在骊山为自己修建陵墓。正式称帝后,命令将全国各地的罪犯七十万人发派到骊山开始修建皇陵。细细想想,这实际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嬴政一直盼望着长生不死,有段时间相当痴迷并似乎相信能够做到,但与此同时却在紧锣密鼓地为自己修建着陵墓,看来内心里对自己是否能够永生并不自信。

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空前的,据《史记》记载,陵墓的内部“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皇陵内部用水银制作江河湖海,用机械控制这些水银永远奔流不息。地宫的上空列有日月星辰,下面有各种地理景观,点着人鱼油做的蜡烛,估计这些蜡烛会燃烧很长时间而不会熄灭,陵墓里还有许多贵重的陪葬品,秦始皇为自己营造了一个非常奢华的地下极乐世界。

司马迁是秦始皇死后一百多年后的人物,对《史记》的记载是否属实,一直也有不同的看法。直到近年对秦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遥感探测,发现秦陵的地宫深35米,东西约170米,南北约145米,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在更早的探测中,也发现秦陵附近的汞含量严重超标,说明《史记》记载的地宫里有大量水银确实不虚。

从西安向东北二十多公里,就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秦皇陵。作为帝王之墓,它是非常有讲究的,背靠骊山,面朝渭水。修筑这个陵墓,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相信也死了不少人,其中有据可查的是那些修筑地宫机关的工匠和搬运殉葬品的人最后被封到里面而死,还有些没有儿子的嬴政嫔妃也殉葬其中。

关于秦皇陵的命运现在有三种说法,一是说项羽入关后,组织军队进行了盗掘。二是一个牧羊人寻找丢失羊群失火将地宫焚烧殆尽。更普遍的说法是秦皇陵依然保存完整,没有被破坏过。正确答案可能只有打开地宫后才能大白于天下。

比秦皇陵更出名的是距离它仅1.5公里的兵马俑,兵马俑是在1974年被无意发现的,现在发现兵马俑坑有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二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八千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

兵马俑中的陶俑形体高大,比例匀称,而且每个陶俑面部各有特征,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身历其境时似乎又回到了杀声震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因此,秦兵马俑被评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应属实至名归。

修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直道以及南征北伐,动用的人力是非常巨大的。仅修骊山陵墓就动用了七十万人,据测算保障七十万人的后勤供应,还需要几百万人。北伐并驻军三十万人,南征并镇守岭南有五十多万,为这些士兵提供后勤的也应有几百万人。当时秦王朝的人口有多少呢,由于那时没有人口统计,比较普遍的看法大约有二千万,说明秦王朝的大部分人口都参与这些事情,这已经远远超过了百姓能承受的极限。

刚刚建立不久的秦帝国,就像一辆已经失速的车子,至于什么时候坠毁,只需等待一个时机,不久后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帝国很快就走到了尽头。

第三件事情是到处求仙问道,寻不死神药。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当了皇帝想成仙”,其实人人都想长生不死,尤其是秦始皇手握最高的权力,这种欲望可能更加强烈。他知道要逃脱死亡,只能寻求神仙的帮助。

于是,那些装神弄鬼的方士们开始吃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叫做徐福,他告诉嬴政,在东方的大海上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上面住着仙人,如果能找到这些神山,就能从神仙那里得到仙药,始皇帝就可以长生不死。

嬴政显然对此非常憧憬,答应徐福的要求,让他带着童男童女三千人,出海寻找神仙。但徐福一去便再无消息,有人说遇到了海难全部丧生,更多的人认为他到了日本并定居下来,把最早的文明带到了日本,至今日本还有不少纪念徐福的庙宇。方士里比较出名的还有引发坑儒事件的侯生、卢生,但无论如何努力,方士们一直没有成功开发出永生之药,时间长了嬴政渐渐感到心灰意冷,也知道长生不死只是一场黄粱美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死在了第五次出巡的途中。说起出巡,这是秦始皇一个很大的嗜好,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到驾崩,十一年的时间里,他大规模的出巡就有五次,行程数万里。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始皇帝坐在马车里,严寒酷暑,雨雪风霜,一路颠簸,风尘仆仆,看上去很风光,实则是件极为辛苦的差事。

他第一次出巡是向西,也是唯一一次向西,主要是追寻秦人先祖发迹的道路,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寻根之旅”,先到了秦国的旧都雍城,就是今天陕西的宝鸡,后又到秦国的第一座都城西县,然后接着向西,最远到了今天甘肃兰州的南边。

第二次出巡到泰山封禅,第三次出巡去了山东的海边,在这次出巡途中遇到了一次刺杀行动,主谋是六国中韩国宰相之后张良,他为了报秦灭韩国之仇,雇佣一个大力士,守在出巡的必经之路上,当秦始皇的车队行进到阳武县博浪沙(今河南中牟县)时,他让大力士将一个铁锥扔向秦始皇的坐车,但铁锥只砸到了副车,嬴政幸免于难。据记载,秦始皇一生共遇到四次行刺,均毫发无损,确实是福大命大。第四次出巡到了河北的碣石山,又到了大海边,始皇帝为什么如此喜欢到海边,一种说法是可能与他想寻找东边海洋中的仙岛有关,离开海边后,途经西北返回咸阳。

在最后一次出巡即第五次出巡前,据说出现了许多不祥的征兆,其中在东郡落下一颗陨石,上面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还有一个持玉璧者留下“今年祖龙死”的话和玉璧后扬长而去,而这个玉璧就是当年秦始皇出巡时丢失的一枚。这些传说可信度不高,主要目的是为嬴政之死烘托一下气氛。

第五次出巡的路线与前四次都不一样,先到了长江中游,祭祀了九嶷山的舜庙,然后向东南行进,到了离今天绍兴不远的会稽山,祭祀了大禹。然后北上到了曾经两次到过的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南),接着往西准备返回咸阳,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时,秦始皇就病倒了,病情不断加重,渡过黄河后,又走了一百一十公里,来到了他生命的终结地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嬴政在沙丘驾崩,享年五十岁。这个地方在统一前属于赵国。五十年前嬴政生在赵国的土地上,最后也死在了赵国土地上,这算得上是一个轮回吧。

对于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后世评价不一,不少人认为他残暴无道,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苦痛。也有人认为秦始皇创立的伟业,很少有人能够企及,功劳不能抹杀。

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他确实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统一天下符合历史潮流,他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同时作为一名皇帝,他四处巡视,每天处理大量奏章文书,可谓非常勤勉。

但是他在统一后犯了重大错误,本来人民渴望统一是想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秦始皇应该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全力医治战争创伤,但他却背道而驰,继续发动战争,接连大兴土木,远远超过人民承载力,为了能有效实施自己的政策,采取严刑峻法的手段,他所做的这一切,不可避免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