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八旬翁从容任监军新皇帝沉湎美色中
茂公回朝之后,病倒了。
李治每日到榻前探望,茂公说:“臣因思念先皇及老臣们而稍有不爽,请陛下不要再来了。军国大事很多,刚刚登基要先做出个样子来。臣多么希望陛下像先皇一样,既有仁慈之心,又有果敢之气呀!”
李治说:“朕怎能比得先皇?他是马上皇帝,又有你们一帮老臣辅佐。”
茂公笑笑说:“慢慢来,威信都是自己干出来的。一些老臣死了,后起之秀还很多嘛!比如罗通、程通、秦怀玉、契苾何力、阿史那杜尔,等等。尤其是那薛仁贵,更是人才难得呀!”
李治称是,说:“全仗老军师教诲了!”
不几日,高句丽国盖苏文病死。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男生,次子男建,三子男产。父亲死后三个人争权夺势,互相攻打。
本来莫离支之位应是男生的,男建、男产不服,动了刀兵。高句丽国又开始动乱。
辽东道镇守史早有奏表进京,李治看了,没往心里去。李治认为,不管他们怎么互相攻打,只要向唐称臣就可以了。
不久,男生派他的儿子献诚带了重礼来到长安,向李治求援。
这时李治没了主意,就对献诚说:“你且到馆驿歇息,等朕决定之后便告知你。”
接着,李治亲自到茂公府上,一来探病,二来商量是否出兵的事。
茂公见李治来了,起身接驾,李治说:“免了。我到府上,免去君臣之礼。老军师近来身体是否安康?”
茂公说:“多蒙陛下关怀,老臣自觉好多了。”
李治想了想,便把高句丽国男生遣子前来求援的事讲了,接着问:“依老军师之见,我们该不该出兵呢?”
茂公沉思半晌。他想:一个小小属国,经常闹事,是应该彻底解决一下了,不然越闹越大,到那时再解决就晚了。另外,他也想到新皇刚刚登基,没有经历过一次战争,这对他是不利的。
想到这里,茂公便说:“应该出兵。帮助男生维护住政权,就能使高句丽百姓有个安定的日子过。他既然派他的儿子来了,我们不出兵,势必影响关系。出兵解决一下,可以保证长治久安,于我大唐很有好处。”
李治想了想,说:“既然老军师同意出兵,那就出兵吧。不过,一切军事安排还得有劳老军师!”
茂公说:“为国尽忠,责无旁贷。不过我年已八十有三,只能动动嘴了。我想请陛下效仿先皇的英风,御驾亲征,这对陛下今后的基业大有好处。”
茂公的话是诚心诚意为李治着想。可是,李治听了这话,实在为难了,竟半晌无语。茂公望着他,等他回答。
李治等了好久,才说:“老军师,朕刚刚登基,有许多事情亟待处理。所以此次御驾亲征事就免了吧!以后若有战事,朕再照军师话做!”
茂公听李治这样一说,便已看出李治不是一个英武之君。当然,靠着他父皇打下的基业,靠着贞观之治的繁荣,他可以坐几年皇位。不过,在他之后,就很难说了……
茂公有些失望,只好说:“就请陛下自便吧!”
李治并非有什么军国大事,而是被武媚娘闹的!
这武媚娘在太宗时,就与李治勾搭上了。二人背着太宗,经常偷偷相会,做些不成体统的事,宫里的太监和嫔妃人人都知道,只是不敢说。
太宗死前曾下遗诏,死后将宫中的妃子和才人全部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永不出寺。当然,这个武才人也在其中。
太宗这样做,有他的打算,一是曾经被他宠幸过的美女,不能再被别人宠幸,免得乱了宫闱。二是李淳风曾经说过,将来取代唐朝江山的女人就在宫中。如果将她们都送入感业寺,削发为尼,严加看管,她还能有出头之日吗?!
武媚娘临出宫之时偷偷地找到李治,又是缠磨又是挑逗地要求李治将来登基后把她接回宫中。李治当时满应满许。
李治当了皇帝,武媚娘认为有盼头了,可是李治却把她忘了。
武媚娘手中有李治给她的信物,在一次内宫太监送东西给感业寺时,她将信物托太监带给李治。
李治想起了武媚娘的风流和娇艳,便到感业寺来见她。
二人一见,便燃起旧情。武媚娘靠着她的媚色和聪明,又把李治勾住了。自此,二人经常往来,闹得宫中和感业寺中人人窃窃私语,向着地下吐唾沫:“臭唐,臭唐!”
加之,武媚娘又怀了身孕,李治就没有办法脱手了。武媚娘几次向李治要求入宫,李治实在为难:一是朝中大臣个个反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还以死相谏;二是削发的尼姑入宫有失体统;三是连百姓都知道武媚娘曾经侍奉过太宗,现在又跟上了他儿子,父子同事一人,这不是乱伦吗?
所以,如今李治什么事情也顾不上,一心只想着如何解决武媚娘的问题。
茂公决定出兵高句丽,帮助男生平乱,于是,先找到薛仁贵。
薛仁贵第一次征高句丽就建功立业,受到太宗的封赏,官至兵马都招讨。
李治即位后,有一次,他在校场操练人马后,乘马回府。途经含风殿,正值山洪暴发,大水从山上下来灌了含风殿,把李治和宫妃们困在了里边,宫女们吓得四散逃跑。薛仁贵见了大吼一声:“不救圣上,为何只顾逃命?”接着跳下马来,蹚水进入含风殿,背出李治。
李治感激仁贵救命之恩,加封他神勇大将军称号,赐御马。
这次出兵高句丽,李治与茂公商议,兵马大元帅由薛仁贵担任。茂公说:“此人正合我意。”
茂公找仁贵是想听听他的打算。
茂公问:“此次出兵高句丽,陛下封你为帅,你想怎样作战啊?”
仁贵听了,明白军师是在考问他,便说:“我想此番征东,要比头一次容易些。第一,高句丽一方有男生支持,第二,我们对那儿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了,至于怎样作战,需看具体情况而定。”
茂公点点头,又问:“战争胜利之后,你想怎样解决高句丽问题?”
仁贵听了红着脸说:“军师,这方面我没有仔细想过!只想这一次一定要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不说一劳永逸,也要它稳固五十年!”
茂公点点头说:“你的想法很对,也很诚实。想到了就是想到了,没想到就是没想到。依我看来,你是朝中唯一有帅才的将官。作为将帅,不光是有勇,而且要有智谋。要深谋远虑,把各种情况想周全。你已经三十多岁了,应该一天天成熟起来。我已经老了,不能伴你到老,所以你要事事有主见,不要养成扔了拐棍不会走路的毛病。此番出兵,我伴你去,虽然仍为监军,一切军务大事却要你自拿主意。”
薛仁贵像小学生一样地听着。
茂公站起来,拍着他的肩头说:“仁贵呀,将来大唐的边疆,就靠你来保卫了!”
茂公的话,语重心长。余下的话,他没有直说出来。只告诫薛仁贵:“不要骄纵,不要仗势压人,不要和文官们争名夺利,要善始善终。”
茂公说到这里,眼睛里满是泪花。
大军出发这一天,薛仁贵到点将台点将:契苾何力为先锋,罗通、程通为左右统领,秦怀玉为后军。
茂公为总监军,男生之子献诚为向导。
李治领文武群臣送大军出长安城。
大军到了高句丽,先进扶余城。男生带领大小酋长出城迎接。
听说唐军来救援男生,男建立刻派兵五万围困了扶余城。
这时候的高句丽,男建和男产兵合一处,将聚一堆,占领着平壤城,共同对付男生,并强迫高句丽国王让他们当莫离支。
薛仁贵见扶余城被围,并不惊慌。晚上的时候,他到城门上观察了敌阵。回来之后,与茂公商议退兵之策。
茂公说:“你先谈谈如何破敌?”
薛仁贵说:“敌兵五万将城池围了个水泄不通。如果开城与之交战,胜负难定。我想出奇兵,包抄后路,然后再开城作战,前后夹击,使其腹背受挫,这样便可打退敌兵。”
茂公说:“如何出奇兵啊?”
薛仁贵说:“我领五百骑兵,冲出城去,佯作去搬救兵之状,不与之交锋。出城之后,埋伏于山后,待军师开城作战时,以火炮为令,我带骑兵杀回,造成夹击之势。”
茂公点点头,同意仁贵的作战方案,又问:“你只带五百骑兵,不是少了些吗?”
仁贵说:“兵不在多,而在勇。”
战斗方案决定了之后,薛仁贵精选了五百骑兵,吃饱喝足,只待命令。
第二天休息一天,到了半夜子时,薛仁贵白盔、白甲、白袍、白马、银枪,开了城门,率众冲过吊桥。
男建的兵营一个挨一个,日夜守卫。高句丽兵听得唐军杀出来,急忙应战。
薛仁贵银枪飞舞,在前冲杀。五百精骑个个奋勇,高句丽兵难以阻挡。
薛仁贵领着五百精骑,杀出三层包围圈。高句丽兵仍然在后边追,薛仁贵也不恋战,领着五百精骑只是往前奔跑,直到把高句丽兵甩在后边。
看看高句丽兵不追赶了,他们便绕道到山后,埋伏起来。
茂公在扶余城,一夜没有睡觉。他想,凭着仁贵的武艺,冲出重围是没有问题的。只是高句丽兵是否追赶?追赶能有多远?他判断不清。
按预定计划,三更响炮,开城与高句丽兵作战,这是不能犹豫的。
茂公到城门上往下观看,只见城下处处灯光,如海洋一般,先前有马嘶人喊之声,后又慢慢安静下来。
茂公断定:一切正常!
男建的军校向男建报告:“夜间唐营中冲出一股马队,为首的是白袍将军,被我们追得无影无踪了。”
男建想了想,说:“这一定是唐营去搬救兵。如果救兵到来,从背后攻打我们,我们就腹背受敌了。所以明晨开始,要强行攻取扶余城!”
没等到天亮,茂公下城来到大帐,命令点炮开城。
三声炮响,从扶余城四门中冲出人马。南门罗通,北门程通,东门秦怀玉,西门契苾何力。这四员将官勇猛善战,立时打乱了高句丽兵的阵脚。
薛仁贵听见炮声,知道是军师开城作战了,立刻领精骑五百,杀奔敌营。
这五百精骑如神兵天降。冲入敌群,更如秋风扫落叶。薛仁贵勇冠三军,俨如天神,谁也阻挡不了。
高句丽兵腹背受敌,应接不暇,死伤无数。
男建一看情势不妙,骑马带着卫士跑回平壤城去了,剩下的兵将全做了俘虏。
天刚破晓,唐军大获全胜,接着便是收拾战场,遣散俘虏。
茂公代行皇帝职权,封赏三军。
扶余城离平壤城还有二百多里,而且左边是山,右边是海,只有山坡下可以通过大队人马。
茂公问仁贵:“攻取平壤城,你有何良策?”
仁贵说:“我记得第一次征高句丽,军师曾提出奇袭平壤城的想法。我想大军仍驻在扶余,我领兵前去破城。”
茂公说:“兵法不能死板地套用,此一时彼一时,情况不同了。当时是平壤空虚,我们可以乘虚奇袭,如今平壤城守备森严,恐怕不行。”
仁贵说:“破敌在于乘勇而进。如果大兵齐奔平壤城,路途难行,延误时日,莫如我先领兵奔袭,乘敌未稳,直逼城下。”
茂公想想说:“你可要当心中途遇伏呀!”
仁贵说:“一些伏兵,有何惧怕。”
茂公见仁贵决心已定,不好再泼冷水,就同意了他的主意。
三天之后,薛仁贵领大军从山坡小路上,向平壤城进发。茂公留守扶余。
薛仁贵骑马走着,见左边山高石险,右边海浪滔滔,心中暗想:如果高句丽兵从山上杀来,倒要占些便宜。于是催促兵将快走。
走了多时,前面山不那么高了,海浪也远去了,是一片沙泥海滩。仁贵想,这里空旷平展,正好休息一下。于是下令休息。
兵士们走得实在累了,现在来到平展地面,元帅又下令休息,都很高兴,便躺在山坡上,说说笑笑。
正在此时,山坡树林中杀出许多高句丽兵,为首的男建,大吼:“唐军哪里跑!”
原来,男建跑回平壤之后,即遭男产埋怨。男产接着告诉他:“唐军获胜,必来平壤,你可速带人马,埋伏于途中,伺机杀出,必能取胜。”
男建未在高山峻岭处设伏,一是为了麻痹唐军,二是这里地面虽然平展,但沙泥软深,马和人只要踏上去,就会没膝,从而丧失战斗力。
薛仁贵见中了埋伏,立刻上马迎敌。其余众将也纷纷应战。
高句丽兵居高临下,弓矢齐发。唐军只得后退到海滩上,谁知一踏上海滩,立刻被泥沙没了膝盖,不能转动。
薛仁贵一看不好,只恨自己失算,没有听军师的话。
薛仁贵、罗通、程通、秦怀玉四人被包围在一起,拼命厮杀。
男建站在山坡上大喊:“抓住那个穿白袍的,他是元帅薛仁贵!”
高句丽兵一齐向着薛仁贵射箭,薛仁贵舞动银枪拨打弓矢,身上虽未中箭,但也冲不出重围。
正在危难时,只听山头上杀出唐军,茂公站在山上指挥。契苾何力跃马上前,来解仁贵之围。
高句丽兵撤退了,薛仁贵脱了险。唐军人马浑身是泥,狼狈不堪。大批军械和粮草均被男建抢走。
唐军败回扶余城,茂公左臂也中了箭。
薛仁贵跪在茂公面前,痛哭失声:“此次失败,我难推责任,请军师重责!”
茂公笑笑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世上常胜将军是不多的!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就好。我怕你中途遇伏,所以带了契苾何力和少部分兵士沿山脊追随,果然不出所料。”
仁贵只是跪着不起,茂公把他扶起来,安慰说:“兵书战策很多,读后要灵活运用,这才是将帅的本领。谁灵活运用得好,谁取胜的可能性就大。谁也不能保证终生不打败仗。我刚刚出来闯荡时,也出过不少偏差。后来仔细体验,又多经战争,错误就少了些!”
仁贵说:“陛下授你前敌监军,代行皇帝职权,请将我这元帅罢免,做一个普通将官吧!”
茂公摇摇头说:“你不要灰心。过去征高句丽,你救先皇有奇功。当今圣上若不是你舍命相救,也早归了天。今日之败是因轻敌所致,我怎能轻易罢了你的元帅呢!不过,轻敌则是骄,骄兵必败。其实,你仔细一想就明白,男建败去,肯定知道我们会进军平壤,所以中途设伏,这是一般的军事常识,你为什么想不到呢?这就是因为扶余之战成功,多了骄气,少了谨慎。这个血的教训,我想你会牢记的!”
徐茂公中箭勉励薛仁贵
薛仁贵认真地听着茂公的批评,眼望茂公八十多岁,还因为救自己而负箭伤,于心难忍,不由暗暗流泪。
茂公说:“打起精神,下次一定会成功的!”
仁贵问:“军师,你看下一步如何打?”
茂公说:“不要气馁,仍是你拿主意。”
仁贵说:“我想,这一回仍用奇袭。”
茂公听了哈哈大笑:“很好。所以对兵法的运用,必须机动灵活,前次不行,这次就行了。”
茂公接着又分析了高句丽情况:“我军失败,退守扶余城,他们不久就要大兵追来,第二次围困扶余。这样既可保住平壤城,又可以乘胜强攻。所以,我今日就罢了你的元帅职,并且宣告大小三军,使扶余城百姓都知道这个消息,以吸引平壤之敌早早前来!”
薛仁贵点点头。茂公说:“兵不厌诈。是你刚才的话,提醒了我!”
薛仁贵被罢了元帅职。唐营中大小三军议论纷纷,只有罗通、程通、契苾何力、秦怀玉等知道内情。
男建、男产的细作,将这一消息禀告了他们。
男产说:“唐军大败,元帅薛仁贵被罢了职,由监军徐茂公代行元帅职权,一定军心不稳。我们正可进兵,一举拿下扶余城,杀败唐军,活捉男生。”
接着,男建领兵三万,二次包围扶余城,并立刻进攻。
不多时,男建就攻取了扶余城。到了城中一看,男生不在,唐军的监军和众将也都不在。男建情知上当,立即下令退军平壤。
谁知就在男建出兵的时候,徐茂公已率领大军从山左到了平壤。
平壤城的男产正做好梦,薛仁贵率军冲入城中。男产得到报告,不解地问:“薛仁贵不是被罢了元帅之职吗?”
还在疑惑当中,男产就做了薛仁贵的俘虏。
男建撤军,走到半路,罗通等众将杀出,全歼高句丽兵,生擒男建。
这就是军师徐茂公的一整套作战方案。
高句丽国王带着宫中九十八人,手持白幡,来到茂公和仁贵面前投降。
茂公和仁贵接受了降书。高句丽国王封男生为莫离支,总管军国大事;将男建、男产下狱,以观后效。
茂公按着预想的方案,把高句丽分为五部,含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九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全部按唐朝编制配备官员。
在安东城设安东都护府。
茂公问仁贵:“我想留你做安东都护府总管,你愿意吗?”
仁贵说:“军师见地深远,我仁贵敬慕于心,但凭军师安排!”
茂公说:“你先在此留守一段时间,待我回朝,奏明陛下,若有诏下,即刻易任!给你留下两万人马!”
仁贵欣然同意。
一切安排妥当,徐茂公领兵返回长安。
远征大军凯旋,李治很是高兴,领众臣出城相迎。茂公奏知一切,李治一一允诺。
李治见茂公箭伤未愈,便送他回府养伤,并嘱如无重大事情,不必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