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做人】安贫乐道的子思
原宪(公元前515??),字子思,亦称原思、原仲宪。春秋末年鲁国人,为孔子的著名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原宪出生在今天的山东临沂市平邑,自幼家境贫寒,这养成了他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后来,他拜孔子为师,成了孔子门生。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时,他担任过孔子家的总管职务。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隐居于卫国。
据说,原宪隐居在卫国的山川草泽之中,粗茶淡饭,以安贫乐道而名闻乡里。他住的是矮小的、用茅草搭成的棚屋,极其简陋,门是用蓬草编织成的,门的转轴是用劣质的桑木做的,窗则用破瓮代替。室内,原宪把一间居室一隔为二,他和妻子各住一间。风实在太大的时候,就用破旧的衣衫塞住破瓮挡风;遇到下雨天,更是糟糕,棚屋漏雨如注,就用一些瓦瓮、泥罐接水。原宪对此丝毫不以为意,正襟危坐,一面弹琴,一面唱歌,一点也没有愁苦的样子。
一天,原宪故旧的同学子贡来看他。子贡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由于他善于理财经商,所以堪称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子贡又通达事理,有一定的政治才能,所以被鲁国、卫国聘为相辅,做了大官。子贡在卫国做了大官后,听闻原宪在卫地隐居,就寻思来看看自己的老同学。
子贡穿着华丽的衣服,乘着高头大马所拉的驷马之车来到了原宪隐居的地方,由于车子太大,村庄极其偏僻,巷子又十分的狭窄,车子没有办法通过,子贡只得下车,步行到原宪家中。
原宪听说老朋友来了,慌忙跑出来迎接。子贡看到原宪穿着麻布做的衣服,脚上穿的是没有后跟的鞋子,手上拄着一根藜木手杖,很是寒酸,便说:“老朋友,你的面色很不好,生的是什么病呀?”
原宪笑了笑,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富称之为贫,学到知识却不能派上用场称之为病。我现在是贫,而不是病呀!现在有些人迎合世俗,和可以利用的人结为朋友;他们为了使别人看得起自己而去求学,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而教诲别人。嘴上讲的是仁义道德,实际上干的却是奸恶的事。我之所以安贫乐道,就是因为不愿去做那种事啊!”子贡听了这话,感到十分惭愧。
原宪是孔子“乐天知命”思想的继承者。孔子一生劳苦奔波,尝尽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毕生不得志,屡经磨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曾经赞叹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话与其说是对颜回的肯定,不如说是孔子自己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正所谓“夫子自道”。孔子也曾高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正是这种淡泊明志、宁静自得的精神支撑着孔子,使他能在各种厄难中站住脚,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境界。
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原宪和颜回可以说是孔子“乐天知命”“安贫乐道”思想的忠实践行者。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住在陋巷,也能怡然自得,行大道。原宪也是如此,无欲无求,虽然生活清贫,却能顺天知命,甘于平淡,在平淡中自得其乐,豁达、乐观地面对人生。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的子女意志薄弱,在家靠父母,出门也靠父母,好像离开了父母什么都不会。步入社会,每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者是一丁点的挫折就一蹶不振,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似的。他们只知享福,不能吃苦,处于困厄的时候,不能自我调节,控制情绪,更不能乐天知命,顺其自然,这样的人往往会被生活的压力或者困境压倒,难以振作,亦难以取得成就。《中庸》告诫人们:“君子无入而不自得。”就是说君子处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能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学会从顺境、逆境中学习经验,充实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