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拿得起放不下的战国史(全两册)
  4. 十五 霸道学者
设置

十五 霸道学者(1 / 1)


荀子行走学术江湖的时间比孟子晚,千万别以为荀子就是师承孟子,他俩在学术上可是死对头。如果让荀子孟子见面,绝对会互相掐死对方。

有趣的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竟然把孟子与荀子合在一起写,写了“孟子荀卿列传”,如果荀子在天有灵,一定从土里爬出来找司马迁算账。在荀子眼中,儒家除了孔子,只有他最厉害,竟然把他和死对头孟子列在一起,这是对他的侮辱。

咱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位大儒。

荀子名况字卿,有人称他为荀卿。由于先秦时“荀”字与“孙”字相通,所以也被人称为“孙卿”。

荀子是赵国人,他十五岁的时候,决定离开老家前往全天下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学习。十五岁的少年求知若渴,孔子就曾说自己“吾十五而志与学”。

当时的齐国处在齐湣王统治时期,国力昌盛、思想自由,离被多国暴捶而亡国还有一段时日。

稷下学宫包含了不同学派,就像现在的综合性大学里面有不同院系一样。荀子拜入了儒家。

被儒家录取后,就要开始学习儒家基础课程,第一门就是《诗》。

相对于儒家其他经书,《诗》简直就是入门书籍,比较好背,朗朗上口,谱个曲还能唱出来。

更重要的是,《诗》可是儒家开山老祖孔子修订过的教材,一个儒家弟子不会背诗,那简直就是欺师灭祖啊。

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的荀子,立刻就展现出学霸的特质,把《诗》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特别喜欢。

若干年以后,成为大儒的荀子写下一篇著名的文章《劝学》。如果把《劝学》换个通俗点的名字,可以叫作《超级学霸高效学习大法》,里面不仅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还传授了学霸的学习秘籍,更是学渣提高成绩的葵花宝典。

在《劝学》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学始乎诵经”,意思是学习应该从诵读《诗》开始。

荀子虽然喜欢读《诗》,但是从不迷信权威,他是批判加继承。他在《劝学》文章中,接着写下一句话“《诗》《书》故而不切(《诗》《书》这两本书是古时候的书籍,不符合实际需求)”。令荀子没想到的是,他后来的两位弟子,对这两本书的态度比老师更激进。

荀子认真学习,成绩优异,后来被官方看中,安排荀子留校任教,担任稷下先生。这一教书不得了,荀子的课堂是座无虚席,人气极高。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稷下学宫更是一所学术江湖,想在这里立足,必须不停地与其他学派辩论。当年孟子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就是因为他曾在稷下学宫与众多学派舌战,提升了自己的学术水平。

儒家的几位大咖各有各的不同。孔子很随和,只要不像少正卯那样触犯他的底线,他不会送你上西天。孟子清高,他看不上的人不愿多啰唆。荀子很狂,逮谁骂谁。

年轻的荀子之所以狂妄不羁,是因为他的学术功底实在太强了。他的目标不是辩倒一家,而是辩倒所有学派。于是他在稷下学宫设下擂台,与众多学派开始车轮战,最终均独占鳌头,做到了辩倒稷下学宫无敌手。

荀子:“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荀子自己总结出了对方的弱点。

比如“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墨子的学派只看重实用性,却不注重文辞上的修饰。惠施的学派只想辩倒对方,却脱离实际。庄子的学派只看重自然的力量,却忽略了人的力量。)”

荀子虽然逮谁骂谁,但是他能博采众长,对于对手的优点与精华,他也全方位吸收。

对荀子影响最深的就是法家。他看到四处纷争的战国乱世,儒家的王道思想很难实现,要想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儒家礼制世界的理想,必须依靠刑罚。

其次墨家每次开课,荀子也会跑过去旁听,因为战国诸子百家里墨家的思想逻辑性强,极其善于辩论。荀子高超的辩论技巧,无疑是受墨家影响的。

最有趣的是,荀子还从道家汲取营养,创造了自己的天人观。荀子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看到天有自己的运转规律,不会因为有尧这样的明君或者有桀这样的昏君出现而影响天的运行。虽然天的运行不受人控制,但是人可以把天的运行规律来为我所用,正所谓“制天命而用之”。

担任稷下先生的荀子通过自己的奋斗,最终成了稷下学宫的扛把子学者。师生都对他无比佩服。

到了三十多岁,明星教师荀子被提拔为稷下学宫的“祭酒”!

稷下学宫是天下学术中心,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祭酒”的身份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更是学术领袖的称号。所以荀子为什么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因为人家在年轻的时候,就坐到了学术江湖武林盟主的位子。

作为稷下学宫的校长,自己有向国君谏言的责任。荀子发现齐湣王吞并宋国后,齐国处在危难之中,各个诸侯国虎视眈眈,想群起而攻之。于是他向相国谏言,相国却当耳旁风。

感觉到齐国即将亡国的荀子,辞去了祭酒的职位,离开了齐国。

荀子离开齐国不久,齐国果然被多国群殴,惨遭灭国。不愿被灭国的齐国百姓,在田单率领下,再次复国。

见到齐国复国成功,荀子仍然牵挂自己的稷下学宫,于是又回来了。回来的路上看到齐国城市变成残垣断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到了曾经天下最大的学府稷下学宫门口时,荀子傻眼了,经历战火之后的稷下学宫已经破败不堪,里面的师生早已逃散了。

此时齐国国君是齐襄王,他很不容易,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急需用钱。虽然家里穷,但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齐襄王还是拨款重建稷下学宫,任命荀子为祭酒。于是荀子成为稷下学宫里资历最老的先生,被人尊称为“最为先生”。

第二次担任祭酒的荀子一干就是十几年,四十多岁的他觉得天天待在象牙塔里好无趣,齐国已不是当年的大国,自己需要更大的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世界那么大,他想出去看看。

西方的秦国傲视诸侯,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那就去秦国,看看人家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说走就走,荀子辞了职,踏上西行的道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学问要多走走,多实地调研,关在象牙塔里永远不会有知识创新。

进入函谷关后,秦国的风土人情让他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官员高效廉洁,社会繁荣稳定,百姓勤劳守法,国防力量强大,这不就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吗?

在秦国关中沃野走访调研结束后,荀子作为天下著名学者受到了秦国相国范雎的隆重接待。

范雎故意问荀子在秦国看到了什么?

荀子发自内心地赞叹道:

“秦国边塞险峻,地势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流行的音乐都是高雅的,人们穿的服装不轻佻。人们敬畏官员,服从政府管理,这分明是上古圣王统治下的百姓呀!我对你们的政府进行了走访调研,你们官员做事认真,从不马虎。这分明是上古圣王统治下的官员啊!作为高级官员的大夫们,下了班就回家,没有人出去鬼混。他们不拉帮不结派,这分明是上古圣王统治下的大夫。秦国国君处理政事从不拖拉,办公结束后,十分安闲,这分明是上古圣王在世。秦国已经达到了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范雎听完哈哈大笑,他相信荀子说的都是真话。荀子曾在齐、赵两国待过,到了强盛的秦国,就能发现明显的差距。

不过荀子话锋一转,他还是要为儒家打个广告。

“可惜啊,秦国没有儒家弟子。一个国家要施行儒家的礼仪之道,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家驳杂地义利兼顾,也能霸于天下。如果这两点都没做到就会灭亡。秦国要当心呀!”

范雎听完后,好气又好笑,秦国是靠法家闯天下,用儒家思想早就被打灭国了。

不过出于对著名知识分子的尊重,范雎并没有表露出来。荀子想见秦昭襄王,范雎也把他引荐给秦王。

范雎是一个妒贤嫉能的人,他知道即使把荀子推荐给秦王,秦王也不会录用他。

战国时,君王为了招揽人才,都会礼贤下士。虽然你的学说不合我的胃口,但是我不会拒你于千里之外。

秦昭襄王见到荀子后,张嘴第一句话,就把荀子气吐血了。

“儒家对秦国一点儿用处都没有!”

尴尬的荀子严肃地回答道:“我们儒家是法先王,隆礼仪(效仿上古先王明君,崇尚礼仪)。儒家弟子做事恪尽职守,尊重他的君主,同时关爱百姓。”

秦昭襄王:“如果儒家弟子位极人臣会怎么样?”

荀子:“儒家弟子会扩大自己的影响,运用礼节治理朝政。让美德成为风尚。那时全天下的百姓都会投奔大王。”

秦昭襄王听完后,感觉荀子说的观点如同一片羽毛始终飘浮在空中,效仿上古先王,那都是传说中的,谁都没见过,就靠儒家嘴皮子吹。完全不像法家有可实施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荀子见秦昭襄王没有任何反应,场面极度尴尬,最后只能告辞。

一次无比失败的面试,让荀子伤透了自尊,他认为自己作为天下著名学府的校长,来到秦国宣扬自己的学说,怎么也得给自己一个大官做吧!没想到却是一张热脸贴到了秦王冷屁股上。

作为学术界著名的抬杠运动员,荀子杠不起来了。被秦王冷屁股冻伤的荀子开始了反思。

儒家思想本是治国安邦的神兵利器,只有用了儒家思想,国家才能称王于天下。可是秦国弃用儒家,采用法家学说,国家却达到了儒家理想的国度。这是为什么?

善于雄辩的荀子被秦国的现实狠狠地抽了一记大耳刮子。儒家思想要革新,贴近实际,否则就要被挤出学术市场。

在离开秦国的路上,荀子发现秦国对百姓管理得很严,绝不允许有懒人存在。老百姓必须耕战,并用奖赏鼓励他们种田,用爵位鼓励他们杀敌。士兵杀的人头越多,获得的财富也就越多。秦国能在四代国君手上持续发展壮大是必然的!

那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呢?

荀子想前辈孟子说过人性本善,治理国家要施以仁政。可是从自己在秦国的一路走访下来,他认为人性本恶!

秦人为了发财,他们上了战场如同恶鬼一样,斩杀敌人首级毫不手软。秦国为了建立井然有序的社会,用严酷的刑罚来震慑人内心的恶。

人的欲望是驱使秦国这一强大机器运行的动力,同时秦国又用严酷的刑法控制了百姓的行为,社会从而井然有序。

实践出真知!

于是荀子讲了一句争议了两千多年的话:“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很多人根据表面字意,是这么理解的: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善良的举动都是伪装出来的。

这无疑是颗学术原子弹,把所有人的三观全炸毁了。

有的人会说,我刚出生的时候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宝宝,怎么就说我天性邪恶呢?难道我一出生就该枪毙吗?更可气的是,但凡是助人为乐的善举都是伪装的,那所有人都不需要做善事了?

大家之所以争议,问题其实出在“伪”字。

“伪”在先秦时是“人为”的意思,所以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人善良的举动是后天学习的。

这样理解就通了!

往小的方面说,人喜爱争夺,有嫉妒的心,喜欢感官逾越的东西。

往大的方面说,人类历史上经常为了争夺资源与权力爆发战争,而且并没有随着文明的进步而减少战争,反而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死伤人数越来越多。人类对环境与资源无休止地攫取,让自然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荀子看来,想要遏制人性中的恶,就必须后天学习,让老师用“礼法(礼仪法度)”来教化。“礼法”是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准则,告诉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与“礼”,他死后儒家开始分裂成“仁”“礼”两派。

“仁”派眼里,要想改变乱世,就要相信老百姓是善良,是可以被教化的,对他们施以仁政,手段要柔和!前期代表人物是孔子的弟子曾参。

“礼”派认为,要想改变乱世,恢复孔子理想的礼制,让社会秩序井然、尊卑有序,光靠说教、感化是没有用的,必须通过强而有力的改革方式来达成。说直白点,手段要狠硬!前期代表人物就是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夏。

曾参与子夏虽然见解不同,但毕竟是同门师兄弟,尚未撕破脸。

儒家的仁派与礼派是同门不同派。在战国百家争鸣、学术市场厮杀严重的环境中,它俩从未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一说。而是一直在争夺谁是儒家正统,彼此相互对抗,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上千年。其激烈程度,就像华山派里的剑宗与气宗一样,互相杀红了眼。

到了战国后期,儒家内部仁派与礼派正式互撕。

孟子继承了“仁”,创造了“性善论”,人天性善良,治理国家要用仁政。

荀子继承了“礼”,创造了“性恶论”,人天性邪恶,治理国家要用礼法。

为了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礼派荀子开始手撕仁派孟子。

孟子关于性善论说过三句比较著名的话:

“人之性善。”(人的天性是善良。)

“人之学者,其性善。”(人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其本性是善良的。)

“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人天性善良,人之所以变恶,是后天造成的,丧失了本性的缘故。)

荀子逐一驳斥。

第一句是胡扯,人如果天性善良,那干吗还要圣明的帝王去管理呀,为什么会有“礼”的存在?就是因为古代的君王认为人天性邪恶,所以才需要用礼法去约束管理人们。

第二句想想都不对,人要学习是本性善良,那不爱学习的人,是否都是人渣呢?

人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能人为造作的。人学习的兴趣是后天造就的,人只能通过后天学习来改变自己。所以“礼”是圣人创造出来,让人后天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

举个例子,比如一根弯弯曲曲的木料,要把它整形成笔直的样子才能用,这就需要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要打磨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需要依靠老师和礼法教化才能端正。

第三句就更不值得一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正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让他失去了恶,找到了善。

人的本性饿了就想吃,冷了就想穿衣服。在现实中,一个人如果饿了,身边站着长辈,他不敢吃独食,会先让长辈吃饱。人即使累了,也不敢在长辈面前休息,先替长辈劳动完,自己才能休息。人天生没有礼让的本性,都是通过礼仪的学习才会谦让,才会变得善良。

“性恶论”成为荀子独创的神功,它的威力战如闪电。荀子将用它在学术江湖掀起一波惊涛骇浪。

荀子离开秦国后,此时已五十岁左右,他顺道回了趟赵国,想去老家看看,这么多年漂泊在外,一直没回去过。

回到家乡后,荀子受到赵孝成王的礼遇,他打算在邯郸住上一段时间。可是真不巧,没两年就爆发了规模宏大的长平之战,接着又是惨烈的邯郸保卫战。

几年间,荀子看见无数年轻人奔赴长平,有去无回。更看到无辜百姓在被围困的邯郸城中活活饿死。

人的生命在战争中轻如鸿毛,活着的人也并不幸运,他们遭受着苦难的煎熬。

作为一名思想家,残酷的现实让荀子一直在反思。

现实怎么了?

孔子期望的王道政治适合现实吗?

适合现实的政治究竟是什么?

经过一路的血与火的洗礼,荀子悟出了两个字:霸道!

现实是冷酷无情的,国家与百姓能存活这是第一位的。

孔子期望的王道政治遥不可及,它仅适合太平盛世。

只有霸道才符合战乱的世道,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才能让国家不被侵扰。

“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统治者,树立礼义就可以称王于天下,树立信用就可以称霸天下,玩弄权术会死得很惨。

在荀子心中,王道是最高的政治理想,霸道是现实的政治追求,而为了国家利益玩弄权术欺骗他人,这是最不要脸的!

“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荀子在乱世之中给君主开的一剂药方。

君王最好能实现王道,如果实现不了,实现霸道也是可以的。言下之意,王道政治太难实现了,能实现霸道就不错了。

其实荀子的这一思想也好理解,老师教育学生,都想追求素质教育,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的确,有的孩子多才多艺,琴棋书画都会。可是现实是文化课分数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一生,考试分数不行,连门槛都达不到,哪怕孩子素质再高也没有用。所以越往后,老师越看重学生的成绩,这也是对学生负责。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儒家里能正视现实的只有荀子。

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霸道极其排斥。他曾说过“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春秋五霸在上古的三位圣王大禹、商汤、周文王面前,就是罪人。)”

荀子却对霸主给予肯定,他说齐桓公虽然不正经,但是却把国家交给管仲管理,任用贤能,让国家强大,不被别人欺负。齐桓公是值得称道的。

霸道的思想,让儒家在治国方面有了一个可实施的目标。

荀子非常反感儒家里的一些人张嘴就是上古的尧舜禹,都死了上千年的人,见都没见过,鬼知道是真是假,就说要学习他,还美其名曰“法先王(效法古代贤明的君王)”。

荀子认为很多离现今很近的君王,他治理国家的经验是可以效法的,这就是“法后王”。

不断完善自己学说的荀子,逐渐成了儒家的另类。但在他眼里,其他人都是假冒伪劣,只有他才能扛起“儒家正宗”的招牌。

儒家的内战正式打响。

内战的激烈程度往往超过外战。

儒家开山老祖是孔子,他的老大地位无人撼动。于是第二把交椅的争夺就相当激烈。荀子认为自己应坐第二把交椅,与荀子竞争最激烈的孟子,则成为他炮轰的对象,甚至连子思也没能幸免。

要知道,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的老师是曾参,他弟子的弟子是孟子。

没错,荀子是要打击思孟学派。在他眼里,这些人歪曲了孔子的思想。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这段话的意思如下:

你们这些自诩儒家弟子的人,天天喊着让人学习上古贤明的君王,你们见过他们长啥样吗?见过他们怎么治国理政吗?你们自以为才华横溢,博古通今,还搞出了五行学说,这玩意晦涩难懂,不合礼法,你们还说这是孔子的言论。对此学说,子思倡导、孟轲附和。天底下那些愚昧无知的儒生不知道其中的错误,也跟着学。以为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学说。子思、孟轲是儒家的大罪人。

打完了思孟学派,荀子继续扩大打击面,把孔子的三位著名弟子子张、子游、子夏通通骂作贱儒(下贱的儒者)。

讨论学术可以,人身攻击就过了。都说年少轻狂,可是荀子一辈子都很狂。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得罪人。

离开赵国后,荀子回到了稷下学宫第三次当校长。干了没多久,有人在背后诋毁荀子,荀子被迫辞职,碰巧楚国令尹春申君在招人,荀子就去楚国当了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子也被罢了官。荀子哪里也不去了,他就在兰陵安家了。

荀子觉得自己一生不得志,自己从未受到君王的重用。其实在外人眼中,他已经很成功了,三次担任天下顶级学府稷下学宫的校长。相当于现在连续三次担任清华北大的校长。

只不过荀子患的是大儒的通病,都想把教师的事业编转成公务员编!不过,如果他当了大官,就没时间著书立说了。

官运不顺才是大儒成功的必备条件。晚年的荀子干起了老本行,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荀子和他弟子的文章,后来被编成《荀子》一书。

我们看电视剧里的霸道总裁,人帅多金,能力强性格霸道,很多姑娘被深深吸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荀子的霸道思想对于后世君王来说那可是真香啊,对内能让国家强盛,对外可以称王称霸。

充满魅力的霸道学者荀子身边围绕了众多粉丝,很多人慕名前来求学。

原本打算了却残生的荀子,竟收获了惊喜,他先后收了两个天资聪慧的徒弟。

第一个是楚国人李斯,第二个是韩国人韩非子。

荀子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了两个徒弟,希望他俩继承自己的衣钵。

可让荀子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家伙吃着自己的饭,却砸了自己的碗。韩非子脱了儒家思想,成为法家领袖。而李斯更狠,投靠了仇视儒家的秦国,并且在秦国越混越好,最后混到了相国。让荀子对人生产生了困惑。感觉自己被所有人抛弃的荀子,选择了绝食而亡。

其实这倒也不能怪韩非子与李斯,因为荀子极其看重儒家的礼,要想维护礼,让社会井然有序,就必须使用强而有力的刑罚来维护。所以荀子的礼一旦落地,必然是法家。

大儒的成功不是生前,而是死后。

死后的荀子无疑非常成功。晚清维新志士谭嗣同曾这样评价荀子:“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当时的儒家风云人物正是董仲舒,在他眼里,荀子就是圣人一般的存在。荀子发展了孔子的“礼”,董仲舒在荀子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礼教”。

“礼教”刚开始是好的,告诉人们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可是越往后发展,就慢慢变味了,成为封建君王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被沿用了两千多年。

讲到这里,如果你以为荀子在儒家里占了上风,那可就错了。

请问古代科举考试用书的四书五经里,有没有《荀子》这本书?

答案是没有。

有人不禁会问,荀子在《史记》里不是和孟子并列的大儒吗?怎么会没有他?

因为他的学说在宋朝后,被踩上一万脚,永世不得翻身。

我们先来看看四书五经。五经是《易》《诗》《书》《礼》《春秋》,这五本书是孔子修订的教材,任何儒家弟子都必须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里除了《论语》作者是孔子外,《大学》作者是曾参,《中庸》作者子思,《孟子》的作者孟子。

提出四书五经概念的人正是朱熹,朱熹又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大佬。程朱理学在当时已经成为学术江湖的武林至尊,朱熹更是武林盟主,他号令文坛,莫敢不从。

程朱理学是建立在孟子学说基础之上的,而荀子是孟子的死对头。你敢骂我的偶像,看我怎么封杀你。从那时起,《荀子》被划入不健康读物,打入冷宫。

这次的儒家内战,以仁派获胜告终。

荀子孟子二人死了上千年,但二人的战火却没有停息。无论他俩有什么恩怨情仇,都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放下学术讨论,人本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吗?

哪有那么绝对啊!

孔子、孟子、荀子,虽然经历过磨难,但是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当官教书养活自己,不用为吃穿发愁,不用像底层百姓那样辛苦劳作。

大儒都是以上帝视角俯看我们芸芸众生,而我们普通人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哪有什么非黑即白。

我们普通人既不是至善之人,也不是至恶之人,只是想在尘世中好好活着,绝大部分人的内心是朴实善良的。

保护好你珍贵的善良,也要学会应付社会中的恶。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荀子晚年,战国时代进入了倒计时,长平之战结束后,一个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国公子有了一个儿子,没有人在意这个孩子的出生。但正是这个孩子,终结了战国时代,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故事还要从嬴政老妈的前男友说起,他叫吕不韦。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