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国史大纲(全2册)
  4. 第三編 秦漢之部
设置

第三編 秦漢之部(1 / 1)


經過戰國二百四、五十年的鬪爭,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滅六國,而中國史遂開始有大規模的統一政府出現。漢高稱帝,開始有一個代表平民的統一政府。武帝以後,開始有一個代表平民社會、文治思想的統一政府。中國民族的歷史正在不斷進步的路程上。

秦之帝系

秦自統一稱帝至亡,凡三君,十五年。

西漢帝系

漢自高帝至平帝凡十一君,一百一十一年。王莽自攝政至建新朝迄亡,共十八年。

秦人統一,此期間有極關重要者四事:

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秦並六國,分建四十二郡,(詳下。)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國疆域之大輪廊。

二、為中國民族之摶成。春秋時代華、夷雜處之局,逐漸消融,而成「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之社會。

春秋時華、夷雜處之大勢,粗略言之,徐有淮夷,靑有萊夷,雍有犬成、義渠,豫有陸渾之戎,冀有鮮虞、赤狄、白狄、山戎,荊揚有蠻。經春秋至戰國,西北諸國有漸次城郭化者,亦有漸次驅逐而北避者。秦、趙、燕三國競務拓邊:燕開漁陽、右北平、上谷、遼西、遼東諸郡;趙滅中山,其先為鮮虞國,先滅於魏,為魏別封。開雁門、代、雲中諸郡,秦開九原、隴西、北地諸郡,魏開上郡亦人秦。中央諸戎則以韓、魏滅伊、洛諸戎,楚破南陽九夷而漸就消滅。東方淮海諸夷,率與諸夏同化。南方則有楚、越兩國之闢地。大抵今浙江、福建兩省為越人所辟;秦始皇使王翦定楚江南地,又降越君,置會稽郡,由是越失無餘故都。其子孫或都束甌,君海上,為今溫州等處;或都東冶,君閩中,為今福州等處。始皇薨,閩越君無諸、東越君搖,率兵助諸國滅秦。其後東甌悉眾徙中國,處江、淮間。閩越分立東越,又徙其民江、淮。湖南、雲、貴為楚所闢。楚襄王時,使莊蹺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定滇,欲歸報,會秦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以其眾王滇。惟湖南湘西,自秦昭王置黔中郡,漢改武陵郡,而其地蠻族仍各自禹部落,開化有反緩於川、滇者。巴、蜀則開於秦。時在惠王時。兩廣、安南則在秦并六國後始為中國郡縣。羣居生息於同一版圖,沐浴寢饋於同一文化,以中國人治理中國疆土,發展中國文化,蓋自此始大定其基礎。

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封建制破棄,郡縣制成立,平民、貴族兩階級對立之消融。

封建制逐步破壞,郡縣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戰國已然。秦以下,雖封建遺形尚未全絕,然終不能再興。且其勢如危石轉峻阪,不墮於地不止。漢初先則有異姓封王,繼則封王惟限於同姓,又次則諸王惟得衣租食稅,同於富人;此自景、武下逮東漢,封建名存實亡,尺土一民,皆統於中央,諸封王惟食邑而已。至魏則并邑入亦薄。晉矯魏孤立,大封同姓,並許自選官屬,然劉頌言其「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蓋亦徒享封土,不治吏民,乃西漢景、武以後法度耳。至晉惠帝立後,諸王或鎮雄藩,或專朝政,遂有八王之亂;然此乃權臣之擅政,非古代封建之比。下至南朝,宋,齊、梁諸代,宗室諸王皆出為都督、刺史,星羅棋佈,各據強藩,假以事任,矯東晉中央衰替之勢;然此特援引親族以踞要位,其權重在為守令,不在為王侯。唐封諸王不出閣,有名號,無國邑,空樹官僚而無蒞事,聚居京師,亦僅衣稅食租。惟明初封諸王,欲以封建、郡縣相雜,然一、再傳即廢。終明之世,仍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再以封侯論,漢初諸侯亦猶有君國子民之意,景帝後事權即皆歸國相,侯國與郡縣無異;然尚裂土以封。東漢則多未與國邑,僅佩印受廩,列侯殆全同於關內侯。又漢初丞相選用列侯,武帝時始有拜相封侯之制。東漢位三公者亦不復有茅土封,然漢人猶常稱「萬戶侯」,言其封食之大。至魏,雖親王所食未有及萬,諸將封多不滿千戶。張繡封二千戶,時謂例外。亦因其時戶口耗減。晉、宋以下,門第既盛,朝廷封爵乃不為重。至唐則並廢封爵世襲之制,爵僅及身而止;而所謂爵土亦祇是虛名。受封者於內府給繒布,惟同俸賜,絶不足以擬古之胙土矣。唐太宗貞觀十一年,令諸功臣世襲剌史,長孫無忌等十四人辭曰:「違時易務,曲樹私恩,謀及庶僚,義非僉允。方招史冊之誚,有紊聖代之綱。一也。臣等非才,愈彰濫賞。二也。孩童嗣職,寧無傷錦?一掛刑網,自取誅夷。三也。求賢分政,寄在共理。封植兒曹,失於求瘼,百姓不幸,將焉用之?四也。」於是遂止。唐初屢議封建,李百藥、馬周諸人皆反對之。觀於此,則知封建制度已不能複行於後世。以唐太宗之英武,唐初文、武諸功臣之出眾,誠使君臣割地,各自專制一方,相與和好連結,徵租訓武,亦足各傳白年、數百年之外。所以不能爾者,由國人對於政洽意義之認識,久已不許複有貴族世襲封建制度之存在。此乃中國史進程中一極要綱目,不可不特別注意也。

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此就態度傾向而言。

大要言之,中國學術思想之態度與傾向,大體已奠定於先秦。一曰「大同觀」。王道與霸術,即「文化的世界主義」與「功利的國家主義」之別也。先秦思想趨向前者,以人類全體之福利為對象,以天下太平為嚮往之境界,超國家,反戰爭。秦漢大一統政府,在當時中國人心目中,實已為超國界之天下也。二曰「平等觀」。階級與平等,卽「貴族主義」與「平民主義」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後者,而以仁愛中心的人道主義為之主。舉其著者,如孔子之孝弟論、忠恕論,墨子之兼愛論,惠施之萬物一體論,莊周之齊物論,許行、陳仲之並耕論、不恃人食論,此即均等勞作論。孟子之性善論,荀子之禮論,即新人倫主義,以才智德行為君子、小人之新判別。其弟子韓非,持論雖褊狹,然亦可謂是一種在國家法律下之平等論也。皆就全人類著眼,而發揮其平等觀念之深義也。三日「現實觀」。天道與人道,即「宗教」此指俠義的宗教。與「社會」之辨。先秦思想趨向後者。莊老之自然哲學,其反宗教之思辨最為徹底。人生修養之教訓,社會處世之規律,為先秦學說共有之精采。教育主於啟發與自由,政治主於德感與平等,對異民族主於與我同化與和平,處處表示其「大同」之懷抱。此乃先秦學術共有之態度,所由形成中國之文化,搏成中國之民族,創建中國之政治制度,對內、對外,造成此偉大崇髙之中國國家,以領導東亞大地數千年之文化進程者,胥由此數種觀念為之核心,而亦胥於先秦時期成之也。

此四者,乃此期間中國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業,而尤以平民社會之貢獻為大。卽秦人之統一,亦為此種潮流所促成。

秦之先世本在東方,史記秦本紀敘述甚詳。為殷諸侯。及中潏始西遷。其母乃西土酈山氏女。周孝王時,大駱適子成居犬丘,今陝西興平。而庶子非子始別封秦。今陝西隴縣東南。其後犬丘一族為西戎所滅,非子一族邑秦者遂又東兼犬丘故地。諸贏姓如江、黃、左莊十九年正義、史記陳杞世家索隱。徐、奄、左昭元年正義。梁、左僖十七年有梁贏。又潛夫論。葛、左僖十七年,有葛贏。譚、史記、潛夫論。莒、潛夫論。鄖、左桓十一年,宣二年。終黎、史記伍子胥傳索隱。鐘離、史記秦本紀集解、水經淮水注。淮夷、路史後記注。及戰國之趙,皆在東方。秦、晉於春秋時世為婚姻,時無以秦為夷狄者。戰國之秦乃如春秋之楚,不得即此謂秦果夷狄。

秦並六國,中國史第一次走上全國大統一的路。此不專因於秦國地勢之險塞及其兵力之強盛,而最要的還是當時一般意向所促成。

秦之富強,得東方遊仕之力為多,如商鞅、張儀、公孫衍、甘茂、范雎、蔡澤、呂不韋,皆東方人也,彼輩皆不抱狹義的國家觀念。卽如魯仲達力反帝秦,亦就文化上立論,並非狹義的愛國主義。若使東方貴族機體不推翻,當國者盡如平原、信陵、屈原、韓非之徒,平民學者不出頭,遊仕不發跡,一般民眾皆受狹義的貴族政體之支配,則秦人力量便不夠并吞東方。即以始皇一朝相臣言之。相國呂不韋、始皇卽位拜,十年免。昌平君、九年拜,二十一年貶。索隱曰:「昌平君,楚之公子。」昌文君、九年拜。丞相王綰、二十六年拜。隗林、二十八年拜李斯、二十四年拜。去疾三十七年拜。諸人,似乎全非秦之貴族。如呂不韋、昌平君、李斯則明屬東方人;呂、李明是平民階級。秦政府實一東西混合的政府,即超過界的。亦是一貴族秦王室。與平民合組的政府。所謂「布衣卿相」之局。秦藉東方人力得天下,自不能專以秦貴族統治。故始皇雖為天子,子弟下儕齊民為匹夫,更不封建。雖系始皇卓識,亦當時情勢使然。

秦政府對統一事業,亦大有努力,舉其要者,如廢封建行郡縣。

此種趨勢,雖自春秋、戰國以來即然,然明白肯定的廢封建則自秦始皇統一後始。時丞相王綰即請立諸子,封王荊、齊、燕諸地,李斯不謂然。時斯為廷尉。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鬪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複立國,是樹兵也。」卒從李斯議。其後博士齊人淳于越又主封建,謂:「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郡縣政治在當時實是有史以來之創局也。丞相李斯力斥之,至為請焚書。封建、郡縣兩政體之爭論,乃當時最要一大事。李斯學術上承荀卿,始皇亦本於息戰弭兵之見地,不復封建。郡縣則天下為一家,可望永久和平,封建則依然列國並立,難免兵端。此實當時一種極純潔偉大之理想,所謂「平天下」是也。秦君臣此番建樹,於中國史上政體之躍進有大功績。後人空以專制譏秦,殊欠平允。

又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從廷尉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略考之,隴西、昭王二十八年置。北地、亦昭王置。以上二郡當在今甘肅境。上郡、昭王三年置。雲中、始皇十三年因趙置。漢中、惠王後十二年置。以上三郡當在今陝西境。蜀郡、惠王二十七年置。巴郡、亦惠王時置。以上二郡當在今四川境。邯鄲、始皇十九年取趙置。鉅鹿、始皇二十五年滅趙置。廣陽、始皇二十一年滅燕置。漢志失載。漁陽、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右北平、始皇二十年因燕置。上谷、始皇二十三年因燕置。遼西、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遼東、始皇二十二年因燕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河北、熱河、遼寧境。河東、昭王二十一年置。太原、莊襄王四年置。上黨、昭王四十八年置。雁門、始皇十三年因燕置。代郡、始皇二十五年因趙置。以上諸郡略當今山西境。三川、莊襄王元年置。潁川、始皇十七年置。南陽、昭王三十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河南境。南郡、昭王二十九年攻楚置。此略當今湖北境。黔中、昭王三十年置。漢志失載。長沙、始皇二十三年、四年滅楚置。以上二郡當今湖南境。楚郡、亦始皇滅楚置。治陳,亦曰陳郡。漢志失載。九江、始皇二十四年置。泗水、始皇二十三年置。碭郡、始皇二十二年置。薛郡、始皇二十三、四年置。會稽、始皇二十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江蘇、安徽、浙江境。齊郡、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琅琊、始皇二十六年滅齊置。東郡、始皇五年置。以上諸郡,略當今山東境。閩中、與會稽同年置。當今福建境。漢志失載。是也。又增九原、始皇三十三年開河南地置。略當今綏遠境。南海、桂林、象郡、始皇三十三年略取陸梁境地置。略當今兩廣乃至安南境。東海、始皇三十四年置。今江蘇、山東境。共四十一郡。邊郡十八,近邊二郡,黔中、長沙。內郡二十一,境土略與今相當。惟北盛於南,與後世異。

收軍器,墮城郭,決川防,夷險阻,以解消封建時代之武裝。

當時國境,皆築長城為防。魏兩長城:一曰「固陽長城」,在今陝西境,由今華縣達榆林,南北千餘裡;一曰「滎陽長城」,在今河南境,由陽武達密縣,南北數百里。齊亦有長城,在今山東境,由平陰達諸城、琅邪,盡海濱,東西千餘里。燕亦有兩長城:一曰「外長城」,由今河北懷來達遼寧之遼陽,東西二千里;一曰「長城」,在今河北易縣西南,延袤數百里。趙則有「捍關」,在今陝西膚施西北,北捍胡,西捍秦,長千五百里。楚自春秋已有「方城」,入戰國,益增築,在今河南境,以方城縣為中樞,南經南陽達泚陽,北達葉縣魯山,亦有遺跡,屈曲數百里。割地裂疆,遠者五、六百年,近亦一、二百年。又有堤防齊與趙、魏以河為境,各自築堤。禦水,而以鄰國為壑。亦有壅水不下,以害鄰國。中國之支雜破碎,固若自古已然。秦廷努力鏟削決通,於中國大一統之形成,良有大功也。收兵器,鑄金人十二,各重二十四萬斤。此蓋均為一種弭兵理想之實施。後人專以專制說之,殊非事實。

又建設首都,移東方豪家十二萬戶於咸陽,興建築。宮殿與陵寢。

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則咸陽之新建築,實匯合當時營造藝術之大成也。其經營陵寢,亦承儒家理論,而藉以充實中央。因有陵寢移民。漢承其制。於物質上,即文物上。造成全國共仰之新首都,於統一精神亦殊重要。

巡行郡邑,築馳道。

始皇凡五巡狩。二十七年首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今甘肅固陽)。二十八年始東行,上鄒嶧山(今山東鄒縣)、泰山,南登琅邪,遠過彭城,西南渡淮至南郡,浮江(卽漢水)由武關入。(後人誤謂始皇至湖南。)二十九年再東巡,經陽武登之罘,遂登琅邪,道上黨入。三十二年四次出巡,東北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從上郡入(今陝西延綏一帶)。三十七年第五次,至雲夢(今湖北境),浮江下過丹陽,至錢塘,上會稽,還過吳,並海北上,至琅邪、之罘渡河至沙丘(今河北平鄉縣),遂道卒。車轍馬迹遍中國,賈山謂:「秦為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其制度之壯麗可想。

統整各地制度文化風俗。

此觀秦各地刻石文辭可知。秦刻石辭傳者凡七:曰嶧山、泰山、琅邪、之罘、之罘東觀、碣石門、會稽。會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風俗為矯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農,為此後漢治之本。又始皇二十六年云:「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問軌,書同文字」,此亦統一工作上極重要之事務。

開拓邊境,防禦外寇。築長城及戍五嶺。此皆為完成大一統的新局面所應有之努力。大體言之,秦代政治的後面,實有一個高遠的理想,此項理想,淵源於戰國之學術。秦政不失為順著時代的要求與趨勢而為一種進步的政治。

至於秦以一皇帝異乎以前所謂「王天下」。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異乎以前之貴族世臣、封建列侯。之上,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公、卿、守、令百僚若世襲,則仍是往者封建覆轍。若王位不世襲,則易啟紛爭,非長治久安之局。非秦君臣處心積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為君者無此力量,為臣者無此心理。秦廷有集議之制,如始皇時議帝號、議封建、議刻石頌功德、議封禪。二世時議尊始皇廟。為兩漢所承。西漢,如議立君:昭帝崩,羣臣議立廣陵王,霍光承太后詔立昌邑王,又議廢之。如議儲嗣:成帝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孔光等入禁中,議立嗣。議封建功賞:如甘延壽、陳湯元帝時,矯詔誅郅支單于,朝廷屢議其功賞。民政法制:如昭帝時議鹽鐵。獄訟:同姓者如淮南王獄;異性者如魏其、武安侯相爭。邊事:如馬邑之謀。皆付廷臣羣議。東漢,如議立君:質帝崩,大集議立桓帝,梁冀主之,而李固、杜喬強守立淸河王蒜不屈。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袁紹橫刀而出。議遷都,如董卓議遷長安。議食貨:肅宗議複鹽鐵。其他如議宗廟郊祀典禮,議選舉刑法等,不勝舉。朝廷每逢大事,君臣集議,猶與春秋列國貴族世卿之世略似。就此種政制風格言之,亦非一君權專制獨伸之象。

秦代政治的失敗,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力之逾量。

秦人以耕戰立國,全國民眾皆充兵役,名曰「黔首」。魏有「蒼頭」為平民軍隊之一種,「黔首」殆於「蒼頭」義近。惟在戰國兵爭時代,以軍功代貴族,秦民力戰於外,歸猶得覬功賞。及天下統一,秦之政治亦漸上文治軌轍,而一面仍恣意役使民眾,如五嶺戍五十萬,長城戍三十萬,阿房役七十萬;此等皆為苦役,與以前軍功得封爵不同。古代封建小國,四境農民行程相距最遠不出三、四日,每冬農隙,為貴族封君服力役三日,往返不過旬日,其事易勝。秦得天下,尚沿舊制,如以會稽戍漁陽,民間遂為一大苦事。又有「七科謫」與「閭左戍」,「七科謫」者,一吏有過,二贅婿,三賈人,四嘗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發閭左。閭左既空,常及閭右,其濫可知。秦自以農戰立國,役不足乃謫賈人,此與東方社會經濟情態亦不合。陳勝、吳廣卽由比起。

秦室本是上古遺留下來的最後一個貴族政府,依然在其不脫貴族階級的氣味下失敗,役使民力逾量,即是十足的貴族氣味。依然失敗在平民階級的手裡。

秦之統一與其失敗,只是貴族封建轉移到平民統一中間之一個過渡。

秦滅六國,二世而亡,此乃古代貴族封建勢力之逐步崩潰,而秦亡為其最後之一幕。直至漢興,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創。

高祖父稱太公,無名。母曰劉媼,並亡其性。高袓行三,故曰劉季,既有天下,因名邦。一時羣臣,如蕭何為沛主吏掾,曹參為獄掾,任敖獄吏,周苛泗水卒史,申屠嘉材官,陳平、王陵、陸買、酈商等皆白徒,周勃織薄曲、吹簫給喪事,樊噲屠狗,灌嬰販繒,婁敬挽車,惟張良為韓相貴胄。漢初王后亦多出微賤。項羽、田橫之徒皆責族,而皆不能成事,此可以覘世變。

平民政府必然創建,殆為當時歷史趨勢一種不可抗之進程。然在平民政府創建的過程中,卻屢次有「封建」思想之復活。

秦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王綰等議複封建,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等又議複封建。至二世皇帝元年,東方革命軍起,各為六國立後。漢高平項王,封韓信、彭越、黥布諸人為王;迨異姓諸王逐漸鏟滅,又封宗室同姓諸王。

直到景帝削平吳、楚七國之亂,平民政府之統一事業始告完成。當時平民政府的第二個反動思想則為「無為而治」。

漢初政府純悴代表一種農民素撲的精神,無為主義即為農民社會政治思想之反映。因此恭儉無為、與民休息,遂為漢初政府之兩大信念。因亂後社會經濟破產,人心厭亂,戰國晚年黃老一派消極思想,遂最先在農民政府裡面得勢。

「無為」之實則為「因循」。因此漢初制度、法律一切全依秦舊。即如蕭何定律,而夷三族、訞言令、挾書律等皆存在。至孝惠、高後、文帝時逐漸廢除,惟精神上漢則恭儉,秦則驕奢,此其異。戰國晚年申韓一派的法家思想,遂繼黃老而為漢冶之指導。太史公謂申韓本於黃老,亦自就漢代情形言之。

此種趨勢,在文、景時逐漸開展。一面漢廷削平吳、楚七國之亂,一面又漸漸有所謂「酷吏」出現,用朝廷法令來裁抑社會上的「遊俠」與「商人」。功臣、列侯、宰相、大臣,亦不斷受朝廷法令制裁。中央統一政府之權力與尊嚴,逐漸鞏固,而後醞孕出漢武一朝之變法。

平民政府有其必須完成之兩大任務,首先要完成統一,其次為完成文治。漢政府之實際統一,始於景帝。漢政府文治之蒸,則始於武帝。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