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②。善者果③而已,不以取强④。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⑤则老,是谓不道⑥,不道早已⑦。
还:还报,报应。②凶年:荒年,灾年。③果:成功,达到目的。④取强:逞强,好胜。⑤壮:强壮、强大,引申为发展到顶点。⑥不道:不合乎大道,违背大道。⑦已:消亡,死亡。
用“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仗恃武力在天下逞强。穷兵黩武往往会有报应。军队所到之处,荆棘丛生;战乱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故此善用兵者,只求达到目的而已,并不依靠兵势逞强。达到目的也别自负,达到目的也别夸耀,达到目的也别骄傲,达到目的是迫不得已,达到目的也别逞强。事物过于强大就要走向衰朽,这就叫做违背大道,违背大道就会过早地消亡。
河上公:人主能以道自辅佐也。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顺天任道,敌人自服。其举事好还,自责不怨于人也。
王弼:善用师者,趣以济难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兵虽趣功果济难,然时故不得已,当复用者,但当以除暴乱,不遂用果以为强也。
朱元璋:凡国家用兵,或转输边境,转输则民疲用乏,是有凶年。或境内相争,言境内相争,农废耕植,田野荒芜,所以荆棘生焉。皆乏用,是为凶年。
在本章里,老子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老子主张反战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处讲到用兵问题,因此历来都有学者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例如,唐代王真曾说,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明末王夫之也认为《道德经》可为“言兵者师之”;近代人章太炎则认为《道德经》概括了古代兵家要旨,并说“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故事,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
我们认为,《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书而不是兵书。老子论兵是从哲学的角度,而不是军事学的角度。而且,八十一章中直接谈兵的只有三章,讲哲理偶以兵事取喻的也不到十章。再者,从军事学角度讲,它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
在春秋时期,战争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哲学家、思想家们当然不会对其熟视无睹。他们从战争中观察到某些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分析研究,找到包括战争在内的一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物壮则老”等,这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其实,无论《道德经》是否为兵书,老子具有反战思想都是无疑的。春秋时期,大小战争此伏彼起,给百姓生活造成灾难。老子反对战争,完全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他描述了战争的种种危害,主张“不以兵强天下”。而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军队,所以他又退一步提出,军队和战争只是为了保证国家、人民的安全与政治稳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一旦在战争中获胜,应遵循不自满、不自骄、不自豪的原则,警惕盛极而衰。
驾顺风船想逆风事
物壮则老。即事物过于强大就要走向衰朽。这句话中,透露着得意之时莫忘了回头之意。
世事如浮云,瞬息万变,但其变化并非无章可循,而是物极必反,循环往复。所以,人们常说:美酒饮到微醉处,好花看到半开时。明人许相卿说“富贵怕见花开”,也是此意。只因花开了,也就要谢了,可喜之时,也正是可惧之时。
所以,《书经》才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做人要有一种自惕之心,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这样才能“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恥”。
为人处世,最好时时遵守这条法则。应该充分地利用和平时段,积聚力量,以备不虞。这样,当命运发生逆转时,才不致措手不及,反而可因有所准备而能从容应对。
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里,养了很多的食客。其中有个名叫冯谖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来了很长时间也没引起孟尝君的注意。
有一次,孟尝君准备派人到封地薛地去收债,一时找不到别人,就派冯谖去。冯谖很有礼貌地问孟尝君是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随便,你看着办吧,你觉得应该带些什么回来就带些什么吧。”
冯谖来到薛地,召集了所有的债户,把债契收上来,又当众把所有的债契烧掉,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让我把你们的债全免啦,今后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人们高兴地欢呼起来。
冯谖回来,孟尝君问他带了什么回来?债收完了没有?冯谖回答说:“按您的指示,我觉得最应该给您带回来的是‘德’,所以我就给您带回来个‘德’。因此我就把薛地的全部债契烧掉,债免了。”
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可一想,木已成舟,也没说什么,就算了。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宰相的职务,只好回到薛地。当地百姓听到这一消息,扶老携幼到大路上欢迎他。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对冯谖说:“这就是您带回的‘德’啊!”
冯谖接着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保住性命,现在你只不过才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睡安稳觉,万一齐王对你再有不利,还得有另外的存身之处,因此我们还得再凿两个洞才行。”
于是冯谖向孟尝君请求去游说梁惠王。冯谖告诉梁惠王说:“孟尝君名扬各国,如果您能请到孟尝君帮您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
梁国此时正好相位空虚,于是派人带着重金来聘请孟尝君。冯谖派人告诉孟尝君不要接受聘请。所以梁惠王连请了三次都被拒绝了。
齐王听说梁国要请孟尝君做宰相,果然吓得连忙叫人带着黄金、彩车,用很隆重的礼节把孟尝君请了回去,恢复了原职。
齐王为了表示诚意,特意问孟尝君还需要什么。冯谖就偷偷告诉孟尝君说:“请求齐王在薛地建立祠庙,再赐予先王留下的祭器,以保薛地的安全。”
齐王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祠庙建成那天,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已经挖好了,你可以高枕无忧,安安稳稳睡觉了。”
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纤介之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居安思危”不同于一般的谨慎戒惧,而是主动寻找遇到危险时的缓冲,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进取智慧。
正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最风光、最美妙的日子往往是短暂的。就像打牌一样,不会总是顺手,一副超级好牌之后往往就是坏牌。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想好、安置好退路。为了长远利益,要敢于放弃、牺牲诸多眼前利益。
处世如此,与人相交也是一样。不论是对同性好友,还是对异性知己,都要交而有度。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势尽人疏、利尽人散的结局,又可于平淡处见真情。越是形影不离的朋友,越容易反目为仇。因此,古人告诫说:“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居安思危杜绝隐患
居安思危是处世的妙法,也是能够使企业长生不老的灵药。现代企业面对的环境和因素太复杂,抵抗力也太脆弱,外界气候稍有变化,就会伤风感冒,严重的甚至夭折。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就像行驶在茫茫商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时可能迷失方向,被巨浪卷入海底。风平浪静总是短暂的,狂风巨浪才是永恒的挑战。
有这么一个故事。把一只青蛙放进热水中,它会马上跳出水来,但如果把它放到冷水中然后慢慢地加热,微小的变化不会引起青蛙的反应,青蛙的感觉器官在缓慢的升温过程中钝化直至死亡也不会跳出水面。
所以说,企业也要有危机意识,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很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血的教训。也许这有些危言耸听,但现实时代的土壤却近乎残酷,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想当初三株、秦池、爱多、巨龙等很多行业的领跑者,不仅财力雄厚,而且家喻户晓。曾几何时这些企业一帆风顺地驶向成功彼岸,然而却不免沉船触礁,如昙花般一现,昔日光辉顿成过眼云烟,只为管理史上留下几个失败的案例。
在当今这个市场环境中,商场如战场,机会危机挑战同存,稍一疏忽就会招致灭顶之灾。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公司诞生和破产。
IBM总裁Gerstner曾说:长期的成功只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可能,不要骄傲回首让我们取得已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会导致我们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于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保持求知若饥的心态和足够的灵活。
在顺境中不可骄纵,只有小心经营、警惕危机,才能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居安思危能让管理者更冷静、清醒地面对现状,预测下一步的计划。企业只有在整体上保持对同类竞争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敏感性,才能使企业一直保持高效的运转,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企业决不能被暂时的成就所迷惑,因为繁华背后是荒芜,昌盛之后是萧条。危机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来时无声无息。这就要求企业时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与紧迫感,既报喜又报忧,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变革、创新,提升猎食的技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以求不败。
沃尔玛是世界最杰出的企业之一,其管理者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居安思危,达到了居危思进的高度。他们认为,只有杜绝隐患才能保证沃尔玛持续成功。因此,他们固然为沃尔玛所取得的成就骄傲,却更重视研究其存在的隐患。
可见,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发现危机。通常的情况是,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只有那些善于未雨绸缪,擅长在繁盛背后发现危机,并能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危机的企业,才能笑得最好,且能笑到最后。
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管理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企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然后,再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