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
(这一则在手定稿中删去)
译文
世人只知道双声可以不拘泥于四声,却不知道叠韵也可以不拘泥于平、上、去三声。凡是同母的字,即使平仄有不一样的地方,都是叠韵。
赏析
“双声叠韵”初起时,本为游戏之作,无非是熟悉诗词韵脚的一种方法。因为有些难度,对于文人来说是个很好玩、又能借此显示自己才学的方法。因此,盛行一时,不论当用不当用,都用,生生把这种艺术手段弄得庸俗不堪,难以忍受。弄到最后大家都恶心了、烦了,还是不得不弄,正好有人出来说“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大家借着这个台阶,都不用了。这就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中国古代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我们现在的普通话里已经只剩下三声了,就是平声(阴平,通常说的第一声;阳平,通常说的第二声)、上声(通常说的第三声)和去声(通常说的第四声)。入声在大多数北方方言中已经消失了六七百年,以前应该读入声的字被分别派入了平、上、去三声中。整个北方方言除江淮方言以及西北、西南少数地区还保存有入声外,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入声,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倒是都还保留有入声。即便如此,我们也无法根据现在保留下来的入声去推断古代入声的调值,更无法通过分析派入平、上、去三声中的入声来推求古代入声的读音,更进一步来说,也许我们可以利用音韵学的知识对古代韵文中字词的调类(即属于四声的哪一声)进行大概的分析,但是古代四声的调值(不仅是入声),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叠韵连绵词中两个字平仄不同的不多,像从容、迤逦、龌龊、葳蕤、彷徨、琢磨、蜿蜒等等都是平仄相同,而只有汹涌、淅沥、莽苍、崔嵬等少数叠韵连绵词是平仄不同。至于合成词叠韵而平仄不同的例子就多了。现代所说的叠韵已经是不限平仄了。因此,如果不是出于学术上的考虑,我们完全可以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去区别平仄,以指导我们进行近体诗和词曲的写作。